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西方社會學理論教案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系柳長興二○○九年二月
目錄TOC\o"1-2"\h\z\u《國外社會學學說》講課說明 4第一章緒論 5第一節(jié)教育、社會學與典范 5第二節(jié)近代西方思潮的演變與社會學的產(chǎn)生 5第三節(jié)西方社會學理論發(fā)展的過程與態(tài)勢 5第二章實證主義社會學 6第一節(jié)社會學之父——孔德 6第二節(jié)斯賓塞的社會進化論 8第二章迪爾凱姆的社會學思想 10一、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10二、社會轉型理論 11三、社會失范理論 13第三章德國社會學 15第一節(jié)騰尼斯的社會學 15第二節(jié)齊美爾的社會學 16第三節(jié)韋伯的理解社會學 18第四章美國社會學(一) 23一、美國社會學的興起 23二、庫利的“鏡中我” 23三、米德的符號互動理論 24四、布魯默的“符號互動論” 26第五章美國社會學(二) 28一、功能主義理論淵源 28二、帕森斯的功能主義 29三、默頓中層功能分析理論 34第六章美國社會學(三) 39一、科塞的沖突理論 39二、霍曼斯的交換理論 40三、布勞的交換理論 43四、舒茨的現(xiàn)象學社會學 47五、加芬格爾的常人方法論 48第七章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 50一、認識與興趣 50二、公共領域結構轉型問題 51三、交往行為理論 52四、什么是現(xiàn)代性 54第八章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 55一、結構化理論 55二、社會轉型理論 57三、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 58第九章布迪厄的社會理論 61一、社會關系是社會學主題 61二、“場域”與“慣習”是社會關系的核心 61三、資本的三種類型 63
《西方社會學理論》講課說明一、課程性質《西方社會學理論》是社會工作專業(yè)、社會學專業(yè)本科專業(yè)基礎課程,也是人文社會科學重要課程,還是社會學專業(yè)、社會工作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課程。因此,必須下大力氣要求學生學好這門課程。二、總教學時數(shù):本課程總學時數(shù)為54學時,一個學期集中講授完畢。三、教學總體要求1、學生要能夠掌握國外各個社會學家基本的思想;2、學生能夠掌握各個社會學家理論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盡力讓理論流動起來;3、學生至少能夠閱讀一本國外社會學理論名著,并做好讀書筆記,其中讀書筆記的字數(shù)不少于7000字,且注明名著的頁碼等;4、在老師引導下,能夠運用國外社會學家的理論分析中國社會變遷中出現(xiàn)的經(jīng)濟社會現(xiàn)象和社會問題。四、教材選用本課程的教材選用侯君生主編的、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社會學理論》,該書是國內許多高校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指定參考教材,具有較強的權威性。五、考核說明1、考核分配:平時作業(yè)20%,考勤10%,期末考試80%。2、平時作業(yè)要求:選擇一本指定的國外社會學名著,讀書并作讀書筆記,要求不少于7000字,且注明名著的頁碼等。3、期末考試題型和分數(shù)比例:名詞解釋(20%)簡答(40%)論述(16%)綜合應用(24%)
第一章緒論主要內容:近代西方思潮的演變與社會學的產(chǎn)生;社會哲學到社會學的轉變——社會學產(chǎn)生的理論前提;西方社會學理論發(fā)展的過程與態(tài)勢第一節(jié)教育、社會學與典范這門課程名叫國外社會學學說,英文名稱是SociologicalTheoriesintheWest(實際上我們所要(應)講的內容,實際上已經(jīng)超越了sociological的范圍,這門課程,我更愿意將之稱為“西方社會學理論與原著導讀”。)主要內容是社會學理論的history。你們?yōu)槭裁瓷洗髮W?目的各異(“脫農(nóng)跳農(nóng)門”,提升地位)第二節(jié)近代西方思潮的演變與社會學的產(chǎn)生第三節(jié)西方社會學理論發(fā)展的過程與態(tài)勢
第二章實證主義社會學第一節(jié)社會學之父——孔德生平:(1798—1857),社會學概念的創(chuàng)始人,生于法國的蒙彼利埃市,16歲讀大學,曾經(jīng)擔任過圣西門的秘書。主要代表作有:《實證哲學教程》、《實證政治體系》等著作,提出社會靜力學、社會動力學等思想。一、實證社會學產(chǎn)生的背景1、法國社會動蕩產(chǎn)生了許多社會問題,迫切需要從理論上解決。也就是說,傳統(tǒng)的思辯哲學無法解決當時法國的社會矛盾,法國出現(xiàn)了急劇的社會動蕩與社會變遷。(1)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8月26日制憲會議,通過《人權宣言》,代表資產(chǎn)階級的黨派取得了政權,雖然產(chǎn)生了1791年的憲法,但是依然維護君主政體,平民沒有得到任何好處,路易16繼續(xù)當權。(2)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第二次起義,推翻了君主政權,逮捕了路易16,于9月22日成立法蘭西共和國,而此次掌權的是吉倫特派,代表著工商業(yè)資產(chǎn)階級的利益。(3)1793年5月31日,巴黎人民第三次起義,推翻了吉倫特派,頒布《雅各布賓憲法》,但是又保留了平民希望廢除的《農(nóng)業(yè)工人強迫勞動法》,人民非常不滿,加上內訌,出現(xiàn)了問題。(4)1794年7月27日,發(fā)動“熱月政變”,熱月黨人發(fā)動政變,熱月黨人上臺,社會秩序仍然混亂。(5)1794年11月,發(fā)動了“霧月政變”,拿破侖上臺。從1789年到1794年,短短5年時間內,法國連年內戰(zhàn),社會需要安寧,而思辯哲學對此卻無能為力!這樣,創(chuàng)建新的學科——一門以實用為主、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科成為必然。2、16世紀以來,自然科學已經(jīng)有了發(fā)展,它的思維方式影響了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強調注重觀察與實驗,追求知識的確實性或實證性。這種思維方式深深地影響著社會科學。3、個人所面臨的不幸:(1)婚姻的不幸:1825年孔德與一名曾經(jīng)做過妓女的女子結婚,但是此人卻經(jīng)常不辭而別,導致1826年孔德患有精神病而住院;以后,孔德與另外一名女子有過柏拉圖式的愛情,但都是沒有結果而終,這對他打擊很大。(2)學業(yè)的不幸:本來孔德師從圣西門,但是1824年,與圣西門發(fā)生了著作權問題而分道揚鑣,師徒二人從此決裂。(3)生活的不幸:生活困難始終是困擾圣西門的一個大問題。他除了做圣西門秘書的7年期間有固定的收入外,沒有其它收入。他的經(jīng)濟收入主要靠寫作以及做私人教學為主。這就使得他一直生活在窘迫的生活之中。二、實證社會學概念的提出孔德認為,為了擺脫社會危機,重建社會秩序,必須創(chuàng)建一門新的知識與信仰體系,即一門關于社會的科學,將科學的實證方法運用到社會、政治、道德以及宗教等問題上。這就是社會學。1、實證的含義孔德是西方社會學史上最早把自己的哲學稱之為實證主義的歐洲思想家。在孔德看來,實證的含義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是現(xiàn)實的,而不是虛幻的;(2)是有用的,而不是無用的;(3)是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是確切的,而不是含糊的。2、實證社會學原則孔德認為,社會學實證主義基本原則有以下幾點:(1)方法論上追求自然科學主義傾向??椎抡J為,社會學應當以自然科學為基礎,并采用其它科學方法;它主要依據(jù)自然規(guī)律去解釋社會現(xiàn)象;(2)認識論上追求經(jīng)驗主義:孔德認為,社會學可以解釋經(jīng)驗、感覺以及其它可實驗性的知識或材料;(3)追求價值中立:社會學作為一門實證科學,它只與“是什么”有關,而對“應該是什么”不感興趣,因此,它是價值中立的。3、人類思想的發(fā)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圣西門早就說過,一切科學都從假說開始,經(jīng)過由簡到繁、由抽象到具體的發(fā)展而以實證結束。孔德對此進行了系統(tǒng)化,認為每一種知識、人類的發(fā)展都經(jīng)過三個不同的階段:即神學階段、形而上學階段以及實證階段。第一,神學階段,這是人類思維的起點以及初級階段。神學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人們往往追求事物的本源,把自己無法認識的對象都歸結為“神”,這是一種虛構的狀態(tài);第二,形而上學階段,這是人類思維發(fā)展的過渡階段,人類乞求于抽象的實體,以抽象的概念、實體代替了神,運用形而上學解釋一切;第三,實證階段,這是人類智力發(fā)展的最高階段,人類努力尋求事物或現(xiàn)象的客觀規(guī)律性和實證性。也就是說,人類不再探求宇宙的起源、不再探求“事物的原理與原因”,而努力發(fā)現(xiàn)事物的實際規(guī)律??椎抡J為,一方面,每一門學科的發(fā)展都要經(jīng)過這三個不同發(fā)展階段,另一方面,不同學科之間的進化和發(fā)展也體現(xiàn)了這三個階段,處于最高階段的就是社會學。當然,孔德這樣劃分有其積極德因素,那就是肯定了人類思想的發(fā)展性進步性;但是他劃分這三個階段也缺乏必要的、科學的依據(jù)。三、孔德的社會秩序理論1、社會靜力學——關于社會內部結構的學說(1)靜力學相當于解剖學;(2)社會是由人構成的,人是社會的基礎??椎抡J為人的本性有兩種:利己心和利他心。社會之所以動亂,就在于利己心大于利他心。所以,只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利己心等于利他心社會才能夠穩(wěn)定;(3)家庭是利己心與利他心相結合的地方,這是由于在家庭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通過家庭結成小群體;(4)家庭分工與合作就結成了社會,但是家庭的功能比較單一,而社會功能比較復雜,所以必須要進行社會控制,才能保證社會的協(xié)調發(fā)展;2、社會動力學孔德認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變遷是有規(guī)律的,與人類思想發(fā)展的三個階段相對立,社會變遷也應該有三個階段:(1)軍事階段(中世紀之前):強調君權神授,以城邦制為基礎,人們對神、君主無限的崇拜;(2)過度階段(中世紀至工業(yè)革命):由君主制逐漸走向共和制;人與自然的矛盾逐漸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人類開始設法征服、掠奪自然;到了過渡階段的晚期,實業(yè)家逐漸成為社會的精英;(3)工業(yè)社會(16世紀以來):產(chǎn)生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利潤;人類設法開發(fā)資源;資本家、實業(yè)家成為社會精英;勞資矛盾逐漸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第二節(jié)斯賓塞的社會進化論生平:(1820—1903),稱自己的學說為進化論社會學,當然也從屬于實證社會學。我們今天之所以稱他的學說為實證社會學,是因為他與孔德一樣都屬于不承認與任何哲學有關聯(lián),這就屬于進化論原則。(1)斯賓塞一生當中有很多奇跡,值得我們學習:他一共有9個兄弟姐妹,都身體不好,只有他一個人頑強地生存下來;(2)作為一個偉大的社會學家,沒有受過正規(guī)的教育,只跟其叔叔學習了三年,卻能夠提出一個宏偉的計劃并得以實現(xiàn),將他那個時代所有理論科學綜合成一個“百科全書式”的理論體系;(3)他一生受疾病所折磨,采取了很多措施后往往才能夠保證每天工作幾小時而不至于痛苦,就是這樣,卻活了83歲;(4)他沒有任何財產(chǎn),盡管是一名偉大的社會學家。綜上所述,美國歷史學家喬治薩頓曾經(jīng)這樣評價過斯賓塞:“他不但給了我們知識,而且給我們樹立了道德勇氣和忠于信念的榜樣。”一、“社會有機體”學說在1896年出版的《社會學原理》中,斯賓塞提出了“社會是一個有機體”著名論斷。在他看來,社會本身就是個生物有機體,遵循著生物有機體的一般發(fā)展規(guī)律。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社會和生物有機體一樣,都有發(fā)育、生長、成熟、衰老等階段;2、當社會有機體體積增大時,社會結構、社會關系也在增大,它們的功能也在增大與分化,并且日益復雜,這樣就會導致專業(yè)化的產(chǎn)生;3、一旦社會有機體各部分不同,則它們之間必然發(fā)生相互依賴、相互聯(lián)系,而進化使得這種依賴關系更加顯著;4、在簡單社會中,社會功能可互相替代;而在復雜的社會中,社會整合的要求越來越高,迫切需要一個能夠控制協(xié)調各部分行動的“管理系統(tǒng)”。二、社會變遷的類型1、尚武社會,表現(xiàn)為工業(yè)社會以前的社會形態(tài)。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社會只有一個中心,負責控制社會成員活動;第二,每個人的社會地位都是先賦的;第三,社會結構幾乎不變;第四,社會成員具有共同的精神特征:如守舊、崇古、服從、依賴等。2、工業(yè)社會,尼德蘭以來的近代社會類型。有如下幾個特征:第一,由中央集權向自我管理轉型;第二,私有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性;第三,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第四,以創(chuàng)新代替保守;第五,用職業(yè)的流動代替職業(yè)及地位之間的固定不變。
第二章迪爾凱姆的社會學思想生平:美國社會學家科塞曾經(jīng)說過:迪爾凱姆(1858—1917)是法國第一位學院式的社會學家,也是一位具有正式學術頭銜的專業(yè)社會學家。1887年法國教育部第一次同意專門為他在波爾多大學文學院開設社會學課程;1898年,迪爾凱姆創(chuàng)辦了《社會學年鑒》,專門發(fā)表社會學評論及相關社會學文章,傳播社會學觀點與方法;1913年在索邦大學創(chuàng)立了歷史上第一個教育學與社會學系,從而使法國成為頭等重要的社會學中心。主要著作:1893年《社會分工論》、1895年《社會學方法論的準則》、1897年《自殺論》等著作。一、社會學的研究對象1、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社會事實”迪爾凱姆認為,社會學要想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必須有自己的研究對象,在他看來,應當把社會事實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1)社會事實的含義:一切行為方式,無論它是固定的還是不固定的,凡是能從外部給個人以約束的,都叫社會事實。他認為,社會事實具有三個特點:一是制約性:即社會事實不僅存在于個人的意識之外,而且還具有一種必須認同、服從的、帶有某種強制性的力量。這種強制性力量會強加于個人,而不管個人是否愿意接受它;二是客觀性。也就是說它是實際存在的一種對象,而不管人們是否意識到它的存在;另一方面,迪爾凱姆認為客觀性不等于可見性或者可觸性。例如,法律、道德、宗教信仰甚至包括語言以及貨幣制度等都獨立存在于個人的意識之外;三是普遍性。這是由于它具有集體性。迪爾凱姆利用19世紀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成果,證明了聚合在一起的個人行為不同于其獨處時的行為。在他看來,人從來都沒有生活在孤立的狀態(tài)之中,所以,精神風尚一定會凝聚成社會集體觀念。(2)社會事實的類型在《社會學方法論的準則》一書中,迪爾凱姆將社會事實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物質形態(tài)的社會事實。主要包括:①社會;②政黨;③教會;④組織等;二是非物質形態(tài)的社會事實。它主要有:①道德;②集體表象(價值規(guī)范);③社會潮流;2、社會學方法的準則在1895年的《社會學方法論準則》中,迪爾凱姆認為,作為一門科學的學問,一門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社會學應當有自己的方法與準則。他于是提出了如下“準則”:(1)把社會事實當作社會學研究的起點:一是要擺脫一切預斷,尊重事實,排除一切在頭腦中已經(jīng)存在的觀點,像笛卡爾那樣,做到“我思故我在”;二是要從感性材料出發(fā)去開展研究,達到對社會事實的本質認識;三是要剔除感性材料中的主觀成分,尋求價值中立。(2)要能區(qū)分正常的社會現(xiàn)象與病態(tài)的社會現(xiàn)象正常的社會現(xiàn)象是指“規(guī)則的現(xiàn)象”,即“應當這樣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病態(tài)的社會現(xiàn)象指“不規(guī)則的現(xiàn)象”,即“偏不這樣的現(xiàn)象”,“特殊存在的現(xiàn)象”;從這個視角來看,犯罪就是一種正常的社會現(xiàn)象,而不是病態(tài)的是社會現(xiàn)象。這是因為:第一,犯罪“在任何社會里都是不可能不存在的”;第二,對任何社會而言犯罪都是功能必須的,因為,“要是沒有犯罪,社會就沒有重建的希望”;第三,犯罪將有益于社會進化。有時,犯罪看起來觸動了現(xiàn)實的道德,但是,迪爾凱姆認為這實際上“已經(jīng)預定了將來的道德”(在《社會學方法論準則》中,迪爾凱姆舉了蘇格拉底追求思想自由而觸犯雅典法律的例子)3、解釋社會事實的原則在迪爾凱姆看來,劃分正常的社會事實以及非正常的社會事實,就是為了便于解釋社會事實,以便更好地認識和解釋社會事實。為此,他提出解釋社會事實的兩個原則:一是循環(huán)法,即用一個社會事實去結實另一個社會事實,而不能主觀臆斷;二是分析法,即要尋求社會事實的因果分析與功能分析,來解釋社會事實之間的相關性。二、社會轉型理論社會轉型與社會變遷問題是國外社會學家們始終關注的理論話題之一,也是社會學不同于其它社會科學的地方。這自然也成了迪爾凱姆社會學的興趣之一。1、社會轉型的原因(1)道德的弱化:對傳統(tǒng)道德力量的破壞與反叛,傳統(tǒng)的社會結構開始瓦解;(2)法律:法律也是維系社會團結的基礎,主要有兩種類型的法律在維系著社會的團結:一是刑事法。其條文是鎮(zhèn)壓性的制裁,懲罰錯誤或罪行,這對于維護傳統(tǒng)社會的團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懲罰性法律占優(yōu)勢的社會里,幾乎全部生活都被置于社會監(jiān)督之下,信仰和情感高度同化,社會與宗教結為一體。因此,社會是一個幾乎沒有分化的同質體。二是合作法。不是為了懲罰,而是對社會失范的一種彌補。也就是說在不法行為發(fā)生以后,把事情力圖恢復到原狀。例如,在合作法的框架下大量精神病醫(yī)生的出現(xiàn)。在合作法盛行的社會中,社會團結建立在分工的基礎之上,分工使人對社會產(chǎn)生了依賴。(3)社會轉型的原因:主要就是社會分工的產(chǎn)生,使得維系社會團結的法律無效。2、社會轉型的類型(1)機械團結型社會:建立在個人相似性基礎上,社會靠懲罰性法律得以維持,主要出現(xiàn)在古代社會以及近代不發(fā)達的社會中。在這個社會里,集體意識占據(jù)絕對統(tǒng)治地位,個人意識被集體意識所壓制;(2)有機團結型社會:建立在個人異質性基礎上,借助于社會分工及合作法的興起,它主要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發(fā)達社會中。在這個社會里,個體獨立性增強。按照迪爾凱姆的理解,法律和道德作為社會事實的表象在維系著社會的團結,規(guī)范著人們的經(jīng)濟社會行動,實現(xiàn)社會的轉型與變遷,促進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他認為,歷史上有兩種類型的法律制度:一是刑事法,二是合作法。前者是一種鎮(zhèn)壓性法律,懲罰統(tǒng)治者所認為的錯誤行為,在這樣的社會里,幾乎所有的生活都被監(jiān)督和控制,人們的信仰和情感高度同質化,社會道德、社會意識以及宗教信仰也認同這樣的法律,這就加劇了懲罰性法律的合法性。與刑事法不同,合作法的本質不是為了懲罰,或者說懲罰不是目的,合作法的本質上是在不法行為發(fā)生以后,把事情控制在可控制的范圍之內或者恢復事情的原狀,或者增強個人之間的協(xié)調。所以,在合作法為主導的社會里,道德、宗教以及其它社會意識形態(tài)等(迪爾凱姆稱為集體意識)就會注重引導人們進行適當?shù)纳鐣止ひ约訌娚鐣f(xié)調。所以,迪爾凱姆認為,社會的轉型與變遷從本質上看首先是法律與道德的變遷,也就是由懲罰法律及其社會意識形態(tài)向合作法律及其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轉型與變遷。在此基礎上,迪爾凱姆區(qū)分了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所具有的兩種社會結構類型,那就是機械團結社會以及有機團結社會。機械團結是指彼此間無差異的個體或群體的結合形式,它以一種強烈的共同的集體意識為基礎的社會團結類型。阿隆認為,迪爾凱姆的集體意識主要是指“同一社會一般公民共同的信仰和情操的總和。”迪爾凱姆認為,機械團結是建立在個人相似性以及社會同質性基礎之上的,它主要體現(xiàn)在古代社會以及不發(fā)達社會,也就是原始的或鄉(xiāng)村社會。在這種社會里,人的行動受群體意志支配,個體淹沒在集體意識中,維系社會團結與社會整合的基礎是懲罰性法律。他認為,當這種團結類型主宰社會時,個人之間還沒有分化,“由于他們具有同樣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準則和宗教仿佛,人與人之間彼此相近或相似?!庇捎诜止げ话l(fā)達,社會各部分的相互領帶程度低。迪爾凱姆認為,在現(xiàn)代發(fā)達社會,由于社會交往的擴大以及社會分工的形成,個人的獨立性日益增強,因此,隨著社會分工的深入,社會也由原來的機械團結向有機團結轉型。所以,他認為,如果說集體意識是機械團結型社會的精神基礎,那么,分工則是現(xiàn)代高度發(fā)達社會的重要特征與標志,也就成了有機團結社會的物質基礎。迪爾凱姆還認為,在傳統(tǒng)社會里也有社會分工形式,只不過那時候的分工還很不發(fā)達,集體意識占據(jù)主導地位,制約著人們的經(jīng)濟社會行動,只有到了現(xiàn)代社會,隨著思想解放運動的不斷興起,人們逐漸認識到“我是人”、“我就是我自己”、“我是凡人,我應當追求凡人的生活”、人們甚至喊出“上帝已經(jīng)死了”這個口號。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促進了物質生產(chǎn)力的解放與提高,也促進了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由此也就進入了如迪爾凱姆所認為的有機團結型社會之中。在迪爾凱姆看來,有機團結是建立在社會分工和個人異質性基礎上的一種社會整合方式,其標志是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化、合作性法律的出現(xiàn)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迪爾凱姆認為,有機團結型社會是隨著社會分工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分工導致了職業(yè)的專業(yè)化、專門化以及標準化,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因職業(yè)的不同而發(fā)揮著獨特的能力。這就意味著每個人都無法代替其他人的經(jīng)濟社會行動。所以,在這樣的社會里,分工也就產(chǎn)生了了相互依賴、相互協(xié)作。那么,接下來的一個問題便是:究竟是什么力量的存在導致社會分工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迪爾凱姆認為,造成社會分工的原因有很多,歸納起來,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口的增加,這是產(chǎn)生社會分工的最根本因素。他認為,人口的增加直接導致了生存危機,為此,只有提高生產(chǎn)效率,于是,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進行社會分工,把每個人安排得井井有條;二是科學的普世化,使得普通的群體都可以運用科學技術成果為自己的生活所服務;三是老年人的權威開始下降,掌握科學技術與現(xiàn)代生產(chǎn)知識、能夠促進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年輕人的權威不斷提高。所有這些,必然導致社會發(fā)展轉型與變遷。所以,他說,社會分工不是個人尋找樂趣、追求幸福、不是個人的原因,而是社會因素造成的,反過來,分工又能促進社會的轉型與發(fā)展。3、社會分工(1)迪爾凱姆認為,分工是有機團結的物質基礎,而集體意識則是機械團結的精神基礎。但是這種劃分也不是絕對的,在現(xiàn)代社會中也有集體意識,當然在古代社會里同樣也有社會分工,只不過兩者的范圍以及程度不同而已。(2)迪爾凱姆認為,分工是社會高度發(fā)達的特征與標志,也是有機團結的基礎,分工的發(fā)展推動了社會結構從機械團結向有機團結的轉變。(3)分工是一個歷史的現(xiàn)象,它不是個人因素引起的,而是社會因素作用的。(4)分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口的增加所帶來的后果:如生存危機、物質產(chǎn)品危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復雜。(5)其它次要因素也會引起社會分工。如科技的世俗化、普及化;傳統(tǒng)的年長權威的削弱導致個人主義的增強;現(xiàn)代工具理性的建立以及個人獨立性的增強等等。三、社會失范理論1、失范的標志:在迪爾凱姆看來,道德及法律是維系社會關系的基礎,但是隨著社會的轉型,控制個體行為的道德與法律開始弱化。這就導致自殺人群的增多、以及自殺問題的社會化。2、自殺類型(1)利己型自殺:發(fā)生在低度的社會整合以及個人主義膨脹時期(個人與組織分離)。表現(xiàn)在家庭中,離婚者、未婚者、無子者、喪偶者容易自殺。所以,他說:“我們看到為什么一般說來自殺隨著科學的進步而發(fā)展,我們知道為什么一般地說宗教對自殺有一種預防的作用?!保ㄗ詺⒄摚?41—142)(2)利他型自殺:不是個人對社會的分離,而是社會組織對個人的控制過程而產(chǎn)生的,因此它是個人對集體的犧牲。如軍隊、宗教或邪教?!袄褐髁x自殺的心理特征是一般的消沉,表現(xiàn)為傷感效憂郁或伊壁鎢魯式的冷濱。相反,利他主義自殺的根源是一種強烈的感情.所以不能不表現(xiàn)出某種力量。在義務性自殺的情況下,這種義務是為他的意志服務的。利他主義者自殺是因為他服從某種迫切的需要?!保ㄗ詺⒄摚?65)(3)失范型自殺:發(fā)生在社會轉型時期,個人失去了對社會變遷相適應的能力而導致的自殺行為。在這樣的社會里,舊的道德觀念遭到破壞,而新的道德觀念尚未形成,社會缺乏明確的行為準則,個人失去了對社會變化的適應能力,個人的精神以及心理平衡遭到破壞,此時失范型自殺就會產(chǎn)生。當然,在社會轉型時期,個人生活秩序的破壞也會導致失范型自殺的增多。(4)宿命型自殺:也就是當集體力量對個人的超強控制使得個人無法忍受時引起的自殺行為。迪爾凱姆認為,宿命型“自殺者大多是被嚴酷的法律、制度斷送前程以及壓制情欲的人們?!边@樣,他就提出了關于自殺的三點結論。3、關于自殺的結論(1)利己型、失范型與社會整合強度成反比,社會整合越強,人們的觀念越是高度一致,自殺就少;而利他型以及宿命型自殺正好與社會整合程度成正比率的關系。(2)在現(xiàn)代社會中,自殺與環(huán)境、個體心理關聯(lián)性小,但與社會有關,因此,自殺主要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3)一個正常的社會必然有相對穩(wěn)定的自殺率,自殺以及穩(wěn)定的自殺率是社會的常態(tài),只有迅速多變的自殺率才是社會的反常狀態(tài)。4、自殺的社會控制(1)加強鎮(zhèn)壓和懲戒,政府不能姑息和縱容喜歡自殺的人。(2)加強教育,改變其性格。(3)恢復社會組織的統(tǒng)一性功能,努力使個人團結在組織的周圍,對組織產(chǎn)生依戀感。迪爾凱姆認為,只有職業(yè)組織才能夠具有這樣的功能,而其他的政治組織以及宗教組織都無法實現(xiàn)這個功能。
第三章德國社會學第一節(jié)騰尼斯的社會學生平:騰尼斯(1855—1936)出版的著作主要有1887年《社區(qū)與社會》又譯《共同體與社會》,提出了著名的“社區(qū)”這個概念。一、社會如何形成社會團結或者社會聯(lián)系問題是騰尼斯社會學的焦點問題。在《共同體與社會》一書中,騰尼斯提出了兩種社會聯(lián)系學說。1、本質的意志。騰尼斯不同意把迪爾凱姆等人把“社會事實”作為社會的基礎,認為“意志”才是社會的心理基礎。騰尼斯認為“意志”有兩種:一種來自于人性自我的最深處,他為此稱為“本質的意志”。騰尼斯認為,這是一種整體的意志,它是人的思維過程與生命、情感以及全部的人類經(jīng)驗不可分割地聯(lián)系在一起。2、選擇的意志。這是相對于個人而言的、獨立的意志,它與人的外在目標、外在行為相聯(lián)系。騰尼斯認為,人的兩種“心理”狀態(tài)是人進行社會活動的基礎,也是結成社會的基礎。3、騰尼斯認為,本質的意志形成“公社、社區(qū)、共同體”,而選擇的意志則會形成“社會”二、人類社會轉型騰尼斯認為,人類社會的轉型主要表現(xiàn)為從社區(qū)向社會的轉型。1、社區(qū):以血緣、地緣關系為基礎、生活在一起的人們,他們生存的環(huán)境叫社區(qū)?!吧鐓^(qū)”這個詞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共同的東西”、“親密的伙伴”、“團體”或者“群落”。滕尼斯認為,與工業(yè)社會不同,社區(qū)以血緣、鄰里以及朋友關系而不是以業(yè)緣關系為主,它依照傳統(tǒng)習慣而不是法律進行社會控制,引導社區(qū)成員行動的基礎是信仰而不是輿論,社區(qū)中的經(jīng)濟基礎是土地、集體財產(chǎn)而不是資本與私有財產(chǎn)。之后,美國芝加哥學派代表人物帕克在“Community”這個詞中增加了“地域”含義。在任何一本牛津英漢詞典中,“Community”這個詞三個含義,一是指“居住在同一個地區(qū)的群體”(thepeoplelivinginoneplaceordistrict);二是指“有相同宗教、種族、職業(yè)以及興趣背景的群體”(groupofpersonswiththesamereligion,race,occupation,interests,etc);三是某種程度的相似性以及共同性。(havingthingsincommon,beingalikeinsomeway)20世紀30年代初,當時還在燕京大學讀書的費孝通先生將Community翻譯為“社區(qū)”,中國學術界從此有了社區(qū)概念,并一直沿用至今。但是,與早期社會學家們的思想不同,“社區(qū)”這個概念一經(jīng)傳到中國便賦予了不同的含義。中國學術界一般將這個詞理解為“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生活共同體”。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學術界關于社區(qū)的含義比較寬泛,既指鄉(xiāng)村也指城市,既認同血緣關系又接納業(yè)緣關系。2、社會:以業(yè)緣關系為基礎生活在一起的人們。3、社區(qū)與社會的關系(1)社區(qū)以血緣關系、鄰里關系以及朋友關系為基礎,社會則與業(yè)緣關系相聯(lián)系著;(2)社區(qū)依據(jù)傳統(tǒng)習慣進行社會控制,而社會則以法律尤其是形式化的法律為控制手段;(3)引導社區(qū)成員行為的準則是信仰,而在社會中則是輿論(4)社區(qū)中的經(jīng)濟基礎是土地與集體財產(chǎn),而社會則是工業(yè)、資本與私有財產(chǎn)。4、社會轉型的特征騰尼斯認為,社會的轉型主要表現(xiàn)為從社區(qū)轉向社會。具體來說,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由血緣關系轉變?yōu)闃I(yè)緣關系;二是由鄉(xiāng)村轉向城鎮(zhèn);三是維系社會整合的基礎由習俗轉向法律;四是靠信仰的力量形成社區(qū)共同的價值觀;而社會則主要靠輿論的力量來維持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五是社區(qū)里居民賴以生存的基礎主要靠農(nóng)業(yè),而社會里居民賴以生存的基礎主要靠工業(yè);第二節(jié)齊美爾的社會學生平:齊美爾(1858—1918)知識淵博;演講家;發(fā)表了300多篇論文,20多本書,代表作有《社會分工論》、《貨幣哲學》;由于他是一個猶太人而成為一個邊緣人物。一、什么是社會學關于社會學研究對象問題,其實也就是社會學是什么的問題。齊美爾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從其反面來加以回答,也就是說只要回答“社會學不是什么”,然后就可以得到社會學是什么這個答案了。1、社會學定義:第一,社會學不是研究其他社會學科的“剩余對象”。在當時,很多學者認為,社會學既然是從哲學中分化出來,因此,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就應當是哲學無法研究或者不能研究的對象,即“哲學的剩余學科”。同樣,由于有了經(jīng)濟學等學科,社會學也不能直接研究這些學科所研究的對象,只能研究剩余的領域。在齊美爾看來,不能這樣看。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的。而社會就是“歷史事件”的體現(xiàn)者。因此,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也應當為其他學科所關注。反之,其它學科的對象也應當為社會學所用、所吸納。第二,社會學研究社會,但是它不是關于社會的科學。因為,如果社會是一切事物的綜合,那么,如果同意“社會是關于社會的科學”的論斷的話,這就意味著,社會學要窮盡一切事物的“原理與原因”,也就意味著社會學必須承擔一切社會科學的任務,很明顯這是不可能的。齊美認為,“社會”一詞有兩層含義:一是發(fā)生于社會中的一切事物的總和,這是各門分支科學的任務;二是各種社會交往形式的總和,這才是社會學的任務。所以,他稱自己的社會學為形式社會學。即研究“社會交往形式”的,如社會的結構、功能、社會化以及社會互動等等。第三,社會學也同樣不是個體心理的堆積。社會學不是心理主義的還原論,社會現(xiàn)象不能完全歸納為個體的性質與感受。因此,社會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chǎn)物,社會學就應當研究人們的社會交往。2、社會學的研究領域齊美爾認為,社會學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純粹社會學。即社會的互動形式及其相關的心理因素。例如,什么是“窮人”,一般學者認為,所謂窮人就是比別人缺少某種財富就是窮人。齊美爾認為不能這么理解。他認為,“窮人”應該是被別人援助或者有權得到別人援助的人。也就是說,從相互關系角度看,窮人與富人之間的關系是援助與被援助之間的關系,這就減少了接受援助者的痛苦。(2)一般社會學。即歷史社會學或者社會學史。也就是研究歷史上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和文化因素。例如,貨幣從其歷史發(fā)展過程來看,它作為交換的媒介,其重要性與日俱增。它構成了社會分化的原因與動力。從這個意義上看,他吸收了馬克思的觀點。(3)哲學社會學。即研究帶有終極傾向性問題的社會學問題。二、形式社會學齊美爾對當代社會學的貢獻,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就是他關于社會交往理論的研究,提出了形式社會學問題。1、社會學應當以社會交往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這是因為:第一,作為社會生活內容、各種動機和行為,如饑餓、愛、勞動以及宗教信仰等等,其本身并不是社會的,只有把它們納入到社會交往關系中,才成為社會交往中的因素。第二,社會交往的因素只有通過確定的交往形式,如合作、統(tǒng)治、競爭等,才能實現(xiàn)自身從個人的屬性轉變?yōu)樯鐣傩浴?、形式也是社會學關注的一個問題。第一,在齊美爾看來,“形式”可以使我們具有某種客觀性內容。例如,它能夠使我們從一向被認為是主觀任意的、一次性的歷史事件中發(fā)現(xiàn)這種事件背后所隱藏的同一性結構或者叫做客觀性結構。例如,歷史上的君主,盡管個人遭遇、個人性格彼此各不相同,但是社會學家們能夠拋開歷史的特殊性,證明所有的君主活動都受到君主制度的限制。進一步,還可以發(fā)現(xiàn),其實君主的活動也蘊涵著沖突與合作、統(tǒng)治與服從等社會結構。第二,齊美爾認為,“形式”可以使世界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他認為,“形式”為多樣而散亂的客觀世界提供了同一性,因此,社會生活本身就是一門幾何學。叫做“社會幾何學”。齊美爾認為,社會幾何學有兩個主題:一是數(shù)學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為此,他著重分析了2人或者3人群體的變化導致社會互動性質的變化。他認為,2人群體不存在獨立的社會結構。因為群體的存在依賴于雙方,任何一方的撤出都會導致群體的解體。在這樣的群體中每個人都保持自己的個性。但是,加入了第3個人以后,這個群體的性質就發(fā)生了變化:因為,三人團體構成了一個最簡單的獨立結構,可以支配、約束其成員,追求并不屬于每個個體目的的超個體的力量與動機,從而出現(xiàn)許多新的社會角色和社會過程。例如,一個第三者可以充當這個群體內部糾紛發(fā)生的仲裁人、調解人;或者其他兩人爭斗時獲漁翁之利,獲慫恿另外兩人爭斗以獲得某種優(yōu)勢等等。二是距離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齊美爾指出,事物的價值是由它與行動者之間的距離所決定的。如果一個事物距離太近又容易得到,或者太遠而非常難以得到,那么這個事物的價值就不是太高了。因此,最有價值的東西應該是那些有可能獲得但是必須付出最大努力的事物。例如,在《陌生人》一文中,齊美爾指出,陌生人就是距離我們不能太遠又不能太近的人。太近就不是陌生人而是熟人;太遠不發(fā)生關系也談不上是陌生人。第三節(jié)韋伯的理解社會學生平:(1864—1920)生于德國圖林根德愛爾福特市。1868年全家移居柏林。1882年進海德堡大學讀書學習法律,1889年獲得博士學位,1898年患精神分裂癥而中斷教學科研達5年之久。1920年6月因患肺炎而去世。主要著作有1904—1905《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1915年《儒教與道教》、1919—1920年《經(jīng)濟通史》以及1922年的《經(jīng)濟與社會》(死后由學生整理出版)一、思想來源韋伯是德國社會學乃至整個西方社會學的中心人物,他的思想經(jīng)常成為人們研究評論的焦點??铝炙乖?jīng)說過:“沒有爭議,就沒有韋伯”。當代社會學許多問題都是要追溯到韋伯,后者從韋伯那里汲取靈感,還因為韋伯思想中包含著許多不同甚至對立的理論傾向,但是都能夠統(tǒng)一于他的理論當中。韋伯社會學思想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家庭的教育。韋伯家庭是一個在觀念、道德取向以及性格上存在著反差的家庭,從而造成了韋伯分裂的人格與心理。他的父親比較貪圖世俗利益,仕途順利,政治上騰達,家中常有一些政界朋友聚會。韋伯從父親那里學會了政治的現(xiàn)實性以及妥協(xié)的必要性。他的母親正好相反,信念堅定、心地仁慈、德行高尚,熱衷于社會公益事業(yè)。這種狀況導致家庭關系的緊張。后來父親突然去世,使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癥。二是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受家庭的影響,韋伯從小就認識了一大批知識分子。如大歷史學家孟森、大法學家杰林克以及歷史學家李凱爾特、圖爾希以及海德堡的一位神學家。這就使得韋伯的學術視野非常寬闊。二、社會科學方法論問題——“理解的社會學”眾所周知,韋伯把自己的社會學叫做“理解的社會學”。他指出,社會學是“一門致力于解釋性地理解社會行動,并通過理解對社會行動的過程和影響作出因果說明的科學?!备鶕?jù)韋伯的這個定義,我們認為,韋伯把“人類的社會行動”作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1、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研究“社會行動”。韋伯把社會學看成是一種人的社會行動的理論。韋伯講的社會行動是這樣的一種行動類型:(1)行動的類型。韋伯認為,行動既可以是公開的行動也可以完全是個人內心的或者主觀的行動;社會行動則是指行動的個人賦予其行動以主觀的意義,這種行動考慮到他人的行動,并且在其行動過程中也是以他人的行動作為目標的行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韋伯所講的行動是指采取某種態(tài)度、追求某種價值、實現(xiàn)某種目標的個體行動,因而也是有意義的人的行動,而不是物的行動或單純的機械行動。在韋伯看來,有意義的行動是社會行動的本質特征,也是社會的本質特征。這樣,這種有意義的行動其實就是個體有意義的行動。當然,韋伯也不排除軍隊、家庭、民族、國家等集體的社會行動。韋伯認為,法學可以把國家或者團體稱為“法人”,而社會學則不能這么做。社會學要把這些機構、社會設置與個人的行動聯(lián)系起來,按照使這些社會機構對行動者有意義的方式進行。這樣,他就提出了“行動的意義”。2、社會行動的意義韋伯認為,個人賦予社會行動的那種意義,主要是指個人的主觀意義和主觀價值及目的,而不是所謂“最高的”價值和意義。因此,他所講的社會行動是一種意向性行動。主要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行動者本人能夠清楚地意識到行動的目的、價值和意義;二是行動是以過去、現(xiàn)在或將來所期望的那個人的行動為目標。因此,行動的目標指向性是指向外。這樣,個體的行動就體現(xiàn)了社會交往的性質。3、社會行動的特征韋伯認為,社會行動具有以下幾個特征:(1)價值取向性。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研究社會行動,而社會行動又包含著各種動機和情感的意向性行動以及價值取向性行動。因此,他認為,人們選擇何種目標,委身于何種價值完全取決于個人主觀的情感。因此,人們的社會行動是受價值支配的。價值因素不可避免地要影響研究者對題材的選擇。這是因為,研究者總是最為關注他認為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研究者本人的價值觀念影響著他的選擇,這是時代的目標,也是時代所固有的興趣。另一方面,價值關系只表明我們的研究者應當從“價值”的維度來選取主題,但是在后面的研究中,研究者又必須保持價值中立。也就是說,研究者一旦選定了研究題材,就絕不可以再把自己的價值觀念強加到研究方式上去,或者強加到對經(jīng)驗材料的解釋中去。此時,他必須遵循材料的指引,走向事實判斷和邏輯判斷,而不管這個結論對自己有利還是不利。這樣,就實現(xiàn)了價值選擇和價值中立的有機統(tǒng)一。(2)社會行動的理解性。韋伯認為,由于社會行動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其意向性,因此,也只有把人的行動與他的價值、意義等觀念聯(lián)系在一起才是可理解的。所以,所謂尋求意義,就是尋求“理解”,于是韋伯區(qū)分了兩種社會學的理解方式:一是從確定性角度來看,理解的確定性包括科學的方法以及重新體驗的方法??茖W的方法也就是邏輯的方法、理性的方法、數(shù)學的方法;而重新體驗的方法就是個體體驗其意義的方法。但是,韋伯后來又講,這種方法固然很重要但不是全部,因為“要理解愷撒,自身不必成為愷撒?!倍菑牟僮黝愋鸵暯莵砜?,理解的確定性包括觀察性理解和解釋性理解。觀察性理解,就是對某個社會行動的直接觀察就可以理解其意義;而解釋性理解則是根據(jù)動機來把握行動者賦予行動的意義。(3)社會行動的因果性說明。韋伯認為,理解的社會學不僅要理解行動的主觀意義,而且還應當說明人們的信念和價值觀如何決定人們的行動。也就是說,還應當從因果關系上去說明這些現(xiàn)象。他認為,因果關系不是整體決定整體,也不是部分決定整體,而是部分對部分的關系;組成社會總體因素很多,要找到全部確定的因果關系非常不可能;因果關系不是線性的而是雙向的、多重的。(4)社會行動的類型性根據(jù)帕森斯對韋伯的理解,社會行動可以分為以下四種基本的行動類型。一是傳統(tǒng)型行動。這是對習慣正當性狀態(tài)的期望;二是價值合理性行動,這是對倫理、美學、宗教等終極價值正當性的信念;三是情感型行動。它來源于情感正當性的信念;四是目標合理性行動。主要是對法律正當性狀態(tài)的期望。三、宗教社會學: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韋伯宗教社會學的工作始于1904年撰寫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部著作。韋伯在寫這部著作時,始終在關注這樣一個問題:新教的禁欲主義倫理觀念對于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建立以及在其世界歷史合理化過程中究竟起什么作用?也就是說,為什么近代形態(tài)的資本主義只出現(xiàn)在西方文明中,而沒有出現(xiàn)在其他文明中?1、人的一切行動都是有意義的,其背后隱藏著某種倫理規(guī)范,而倫理的終極根基就是宗教;2、現(xiàn)代社會“理性的宗教”而不是“原始的宗教”在支配著人們的行動。所謂理性的宗教就是說一種世俗的宗教在支配著人類的行動,不是那種原始的巫術或某種情感性宗教訴諸的不可控制性、不可預測性的神秘力量在引導和支配著人類。這種理性的宗教主要指基督教、佛教、儒教、伊斯蘭教以及猶太教等世界性宗教。3、在基督教中,這種“理性的宗教”表現(xiàn)為“禁欲主義”。人們拒絕奢侈浪費,推遲現(xiàn)世的物質或感官滿足,目的就是為了超越人的墮落狀態(tài)或自然狀態(tài),過一種為上帝所許可的生活以此來獲得被拯救的希望。所以,韋伯認為,正是這種對非理性欲望加以抑制的倫理動機構成了資本主義精神。4、韋伯認為,在所有新教教派中,只有加爾文教派成功地把資本主義精神的價值觀同職業(yè)觀結合在一起了。路德教派認為,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由上帝決定的,因此必須好好工作,死后可以升入天堂(也就是所謂的“表現(xiàn)決定論”);但加爾文教派認為,上帝是絕對的,至高無上的,人類的理解力永遠也無法企及上帝。在我們來到人間以前,上帝就已安排好人類的命運,因此,人類只有拼命地工作,為上帝增加榮譽,死后方可進入天堂。(這可以稱為“自我加壓法”)四、政治社會學如果說韋伯的宗教社會學著重于分析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邏輯關系,也就是論證了近代資本主義產(chǎn)生的合理性問題,那么,他的政治社會學則主要論證資本主義統(tǒng)治類型的合法性問題。合理性與合法性是近代資本主義產(chǎn)生和發(fā)展過程中的兩個重要方面,韋伯認為,資本主義的合法性主要來源于同志的合法性。1、統(tǒng)治的合法性統(tǒng)治是一種特定的權力施用關系,即具有特殊內容的命令能夠得到某一群體的服從可能性;而合法性則是人們對享有權威的人的地位的承認以及對其命令的服從。也就是將這種可能性轉變?yōu)楝F(xiàn)實性。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統(tǒng)治不等于服從,它僅僅只是一種服從的可能性。而只有在它被人們認為他的統(tǒng)治有“正當理由”即有合法性的時候才為人們所服從。這就是說:只有一種正當性的統(tǒng)治才是合法性的統(tǒng)治。2、歷史上存在的三種合法性統(tǒng)治類型(1)傳統(tǒng)型統(tǒng)治:人們相信古老的、傳統(tǒng)的神圣性作為統(tǒng)治的根基;權力獲得方式主要依靠繼承、習俗。在這個社會中,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對某個人的忠誠與臣服,最基本的關系就是臣民人身依附于統(tǒng)治者。它具有如下幾個特征:一是行政人員依靠統(tǒng)治者隨意的任命;二是問題的解決依靠權威,當上一級統(tǒng)治者在場時,其他權威統(tǒng)統(tǒng)無效;三是官員的升遷主要靠統(tǒng)治者的恩賜;四是官員沒有貨幣工資,缺乏培訓。(2)卡里斯瑪型統(tǒng)治:依靠個人非凡的力量和特殊的魅力進行統(tǒng)治。這個人往往被稱為“先知”、“救世主”。他“天分過人,具有超自然的或超人的力量,特別是非凡的、任何其他人都無法企及的力量或素質”。這樣的人常常被稱為“領袖”??ɡ锼宫斝徒y(tǒng)治往往產(chǎn)生于社會轉型、社會動蕩以及社會失范時期,此時,人們期望某種根本的變化或新的秩序。這樣,就為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創(chuàng)造了大顯身手的機會。這個社會有如下幾個特征:一是它只有得到被統(tǒng)治者自發(fā)的認同才能合法地統(tǒng)治;二是主要依靠“情感”、“人格的魅力”來進行統(tǒng)治;三是具有革命性,領袖為了證明自己力挽狂瀾的本領,往往打破傳統(tǒng)的規(guī)則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因此,這是一種最不穩(wěn)定的統(tǒng)治類型。因為領袖的生命遲早會結束,最終要有新的卡里斯瑪來代替。這樣領袖們必然從神圣化走向平凡化。平凡化的結果要么重新回到傳統(tǒng)型統(tǒng)治,要么前進到法理型統(tǒng)治。在現(xiàn)代社會中,由于經(jīng)濟、文化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世襲制度的弱化,必然走向法理型統(tǒng)治。(3)法理型統(tǒng)治法理型統(tǒng)治是依法對社會進行控制。這是現(xiàn)代社會最為普遍的一種統(tǒng)治類型。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依法對社會進行控制和管理;二是任何一個職務都要受到規(guī)則的約束;三是職務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相分離;四是規(guī)范的檔案制度;五是非人格化的法律關系;六是社會的科層制化。3、科層制——現(xiàn)代社會中的行政管理制度韋伯認為,科層制是最符合法理型統(tǒng)治的行政管理制度。科層制是由官員與官僚構成。(1)個人自由,在工作中是一種服從關系;(2)每個人都處于某種固定的職務等級制度之中;(3)根據(jù)契約工作;(4)根據(jù)專業(yè)技術資格來任命;(5)每個人都能看清自己的前程;(6)職務有嚴格的制約和監(jiān)督。科層制度的缺陷:一是必然會產(chǎn)生官僚制度;二是陷入一種理性化的“牢籠”之中。
第四章美國社會學(一)一、美國社會學的興起1、美國社會學興起的原因。美國社會學興起的根本原因就是美國社會的快速變遷所產(chǎn)生的社會問題。如都市化問題、移民問題、種族問題等,并由此形成了都市社區(qū)、種族、民族文化、社會環(huán)境、貧民分化等經(jīng)濟社會問題。美國早期的社會學家往往是從實際活動領域涉及社會學的。也就是說他們主要通過解決社會現(xiàn)實問題而進入到社會學領域中來的。2、美國社會學的制度化。在歐洲,早在社會學誕生之前,各大學體系都基本形成,社會學難以快速地進入大學的講壇。但是美國不同,美國大學本身建校時間較晚,大學的體系也不太完善,所以,社會學很容易進入大學課堂。正是這個原因,1892年,斯梅爾瑟在芝加哥大學創(chuàng)辦社會學與人類學系。而當時,社會學理論比較先進和成熟的歐洲國家卻沒有這個條件,迪爾凱姆到1896年才允許創(chuàng)辦社會學系。二、庫利的“鏡中我”生平:1864—1929。庫利是一個學養(yǎng)深厚的社會學家,他的思想受斯賓塞的社會進化論、達爾文的生物學以及康德的哲學影響很深,并且對這些理論試圖進行綜合。同時,在美國社會學界中,他與杜威、米德有著良好的親緣關系。1、鏡中我。指每個人彼此都是一面鏡子,相互照應著對方。兒童通過與其母親、家庭其他成員、同齡人的交流而發(fā)展了他自身的人格。及至年長,個人擴大了他與別人的接觸,但塑造人格的機制是一樣的,都是通過對象反觀自身。這就是“鏡中我”。(1)他人對于“我”而言是一面鏡子,反映著“我”自身;(2)“我們”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也就是他人對“我”的評價;(3)“我”對上述兩者的主體感受。2、初級群體。這也是庫利提出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它也指“首屬群體”,或者叫“首屬關系群體”。(1)初級群體是指建立在地緣、血緣以及業(yè)緣關系基礎上的群體。這種群體具有親密性,能夠面對面的交往與合作。如兒童群體、鄰居以及家庭等群體都是“首屬群體”。(2)從內容上看,初級關系群體可分為:第一,業(yè)緣型首屬關系群體。這是建立在工作聯(lián)系上的志同道合的群體,例如,工作小組;第二,友誼型首屬關系群體。這是建立在友好、信任關系基礎上的群體,例如,朋友圈,游戲伙伴;第三,地緣型首屬關系群體。這是建立在空間上緊密相連的關系基礎上的群體,例如,鄰居等;第四,血緣型首屬關系群體。這是建立在婚姻、家庭、親子關系基礎上的群體。(3)庫利認為,這些初級群體是他人進一步合作的基礎,形成某種價值觀;這些價值觀進一步推進產(chǎn)生了國家、社會和世界,是形成次屬群體的基礎。3、庫利社會學意義:開創(chuàng)了小群體社會化研究的先河,為后來的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三、米德的符號互動理論生平:Herbert米德(1863—1931)其實是一個哲學家,他所講授的課程也都是哲學課程。米德之所以擠身社會學家行列中來,主要是因為他的學生絕大多數(shù)成為社會學家。米德出身于美國,1883年畢業(yè)于奧柏林學院,1888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主要代表作是《心靈、自我與社會》1、米德社會學思想主要來源米德社會學思想影響是多方面的,其社會心理學理論受到下列思想的影響。(1)米德反對庫利的方法。庫利認為人的社會化、人的社會性可以還原到“首屬關系”中,通過“首屬關系”進而建立社會。而米德則強調從外在性即社會的角度來研究人的社會化,而不必從內省的方面來研究。(2)反對對人類行為采取刺激反應式的研究方式。米德認為,這種研究方法源于動物心理學,其研究集中于動物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與外部環(huán)境的關系研究。在米德看來,人類的行動與反映不是臺球的碰撞,人不是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人能夠選擇刺激,并聯(lián)系他以前的經(jīng)驗,人對于不同的反映應是有選擇性的,而不是被動的、機械的以及單向的。因此,人的反應是一種社會性的反應。2、米德符號互動論假設(1)人類行動的有限性、脆弱性使之必須要合作,以求得生存。(2)那些有利于合作和生存的行動保留下來;(3)人的心靈、自我及社會只有在人的相互行動中才能產(chǎn)生,它們都具有社會的意義。3、符號互動是人類互動的實質在米德看來,心靈、自我與社會都產(chǎn)生于持續(xù)不斷的人類對話與交往活動之中。而人類德交往是通過有意義的動作進行的,即有別于非人類行為的自覺或本能的行動來實現(xiàn)的。也就是說,人類的行動不是動物式的刺激反應。(1)動物和人一樣,都有使用某種‘姿勢’進行溝通的能力。姿勢溝通構成了一種最簡單、最基本的溝通形式。但是,人類并不僅僅只是這樣的溝通方式,除此以外人還能觀察、理解、認同對方的反映,并在此基礎上做出反映。(2)人類符號溝通不僅使用身體‘姿勢’,而是能夠使用語言符號。這樣,人類就可以進行有效的溝通。所以,米德認為,符號的互動才是人類社會行為的本質特點,透過符號交流,我們雙方才能夠為對方所設想,這與動物之間的動作大相徑庭。(3)有意的符號互動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4個條件。一是語言包括文字。使行動者理解意義,可以使行動者之間相互交流。二是思想的形成??梢允谷祟愡M入到一個純粹的符號操作系統(tǒng)。三是要有自我意識,即反思性。也就是主體成為自身的客體,要能夠與自己對話,四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形成社會互動的結構,也就是形成穩(wěn)定的社會結構。4、心靈論心靈是符號互動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是符號互動理論的邏輯起點。(1)米德認為,心靈的本質是內在的,是一種隱藏性的意識活動,是人的行動的準備或前奏,它還沒有在現(xiàn)實中展現(xiàn)出來。(2)心靈由兩個方面構成:生理性的沖動以及反映性的理智。前者是動物式的心靈,而后者則是人所特有的心靈。前者構成了心靈的主體,而后者則構成了心靈的客體。(3)人的心靈與動物的心靈相比較,有以下幾點不同:一是人以符號表達對象,也就是人以符號表達對象;二是勾畫功能。即勾畫未來的行動路線,預演對客體的行動路線;三是對行動路線進行比較、控制和選擇。因此,動物的生理性沖動只是行動的動力,只能滿足后來的習慣,而人則不同。人能夠根據(jù)形式、憑借反應理智的力量去控制某種活動。(4)米德認為,心靈產(chǎn)生于嬰幼兒時期。首先,嬰兒最初像動物一樣,沒有意識;其次,嬰兒能跟身邊最親密的人學習語言和動作;再次,在向幼兒過度中產(chǎn)生了語言思維5、自我論米德認為,人類和動物相互區(qū)別的另一個標志就是人有自我概念,即具有心靈的行動者能夠成為自身的對象,也就是說把自己作為研究的對象進行反思,展開對話與交流。為此,他提出了自我概念。(1)自我形成于孩提時代,兒童具有的扮演某種角色的能力。自我不同于非我(環(huán)境、對象),它包括主我、客我。主我是主動行動者,是主體人對他人的反映,具有自發(fā)性、沖動性以及創(chuàng)造性,它在行動中能夠改變社會結構??臀沂亲晕业纳鐣矫?,客我是行動的方向。也就是想象中的有組織的他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主我與客我構成了完整的自我。(2)自我的發(fā)展,經(jīng)過三個階段一是嬉戲階段。嬰兒期兒童能夠扮演他人的角色,但不了解這個角色的意義。二是游戲階段。兒童可以同時擔任幾個角色并遵循游戲規(guī)則并將其融合為一個整體,兒童在游戲中遵循游戲規(guī)則。三是泛化的他人階段。也就是說兒童此時能夠按他人的角色乃至按非人格的角色來控制自己的行動,使自己逐漸以普遍的其他人的角度來執(zhí)行自己的行動路線。6、社會論米德對社會的看法是建立在他對心靈與自我的認識基礎之上的。(1)米德認為,社會是人與人在互動基礎上產(chǎn)生的。社會依賴于心靈,沒有心靈的存在,個體之間就不能協(xié)調他們的行動。也就是說,沒有心靈即語言和思維的存在,個體之間就不能進行協(xié)調行動。同時,社會依賴于自我,特別是能夠從泛化的他人當中尋找自我的意思,沒有自我,個體之間的行動也無法形成。(2)與動物社會相比,米德認為,動物社會的個體行動僅僅是一種本能沖動,而人類社會的個體行動不僅僅是本能,而且更主要的是借助于語言進行反思和交流。(3)人類社會組織的基本原則是交往。在交往過程中采納他人的態(tài)度、扮演某種角色,以此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也正因為如此,就使得交往更加有價值。(4)與動物社會相比,人類社會對于環(huán)境的感受主要通過理解而獲得的,社會對個體的行動也有制約作用。社會制度、社會文化也就成了制約個體行動的重要方式。7、評價(1)米德把個體的心靈和自我的性策劃能夠看成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與進化論的思想一脈相承;(2)米德把社會的行動,社會的產(chǎn)生還原于個體的心理行動,從心理機能角度解釋社會行動的產(chǎn)生,并把人的行動歸結于一種語言符號的互動,這一思想構成了符號互動理論基石;(3)米德僅把自我分解為主我和客我,忽視了潛意識情感在自我當中的作用,即過于理性化地分析了自我的形成;(4)米德從微觀主義、心理主義解釋社會行動,忽視了宏觀主義、整體主義的視角,陷入了方法論的片面性。四、布魯默的“符號互動論”米德符號互動理論提出以后,他的學生在他去世之后幫他整理出版了《心靈自我與社會》并于1934年出版。其中參與文獻整理的就有他的學生布魯默(1900—1987)1、布魯默符號互動論假設(1)人類對待事物的行為是以事物的意義性為基礎的;(外在事物的意義性決定了人類行動的有意義性)(2)有意義性乃是社會交往和社會互動的產(chǎn)物;(3)通過個體獨特性的解釋(理解),意義性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2、布魯默符號互動理論主要內容(1)社會是由具有自我意識的個人形成的,自我一定使個人功能運用象征即符號來表示其生活環(huán)境中的事物,并解釋他人的行為。也就是說,人類能夠創(chuàng)造并使用符號來表示周圍的世界。(2)個人的行動是構造的。也就是說,個人行為是有意識的構造而不是不經(jīng)意地舉動。為此,他提出了兩種互動形式。一是非符號的互動。即在互動過程中沒有完成必要的解釋過程。例如,一個拳擊手下意識地揮動一下手臂,這種行動就是“非符號的互動”。二是符號的互動。即在互動過程中完成了必要的解釋過程。如果剛才那個拳擊手意識到揮動手臂的意義以及他自身動作的意義,那就是一種符號的互動。(3)符號的互動創(chuàng)造和改變了社會結構,個人通過社會交往的行動就會形成群體行動。
第五章美國社會學(二)如前所述,20世紀30年代以前,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長期在美國社會學界占據(jù)主導地位,30年代,米德的去世以及帕克的離任使得芝加哥大學一度一蹶不振。明顯的標志便是象征美國社會學權威的《美國社會學雜志》原來基本上被芝加哥大學所控制,現(xiàn)在人們重新創(chuàng)辦了另外一種社會學雜志以對抗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1935年,美國社會學界創(chuàng)辦了《美國社會學評論》,在這其中起作用的就是功能主義學派。這個學派以帕森斯為代表,他于1937年出版了《社會行動的結構》,成為美國社會學界上的里程碑。開辟了美國社會學界新的分析道路即結構功能主義道路。一、功能主義理論淵源1、作為一種方法論的功能主義起源于以下幾個人物(1)孔德及斯賓塞的思想??椎略凇渡鐣o力學》中把社會有機體比喻為生物有機體,用細胞、器官、組織來表示家庭、階層、社會城市國家。認為,既然生物有機體是由組織、器官和細胞構成,那么,相應地社會有機體則由城市、階層和家庭構成,它們之間應當是一一對應關系。斯賓塞也持有類似的觀點。(2)迪爾凱姆關于社會整合以及社會有機團結的思想。迪爾凱姆認為,社會組織的存在僅僅是為了滿足某種特定的社會需要,即特定的功能需要。所以,在解釋社會組織、社會事實時還要揭示其功能。(3)布朗的思想。在《安達曼群島島民》一書中,布朗認為,一切制度或習俗以及信仰等等,都是由于它們對整個社會有獨特的功能,即:對外能夠適應環(huán)境,對內能夠調節(jié)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因此,研究社會文化現(xiàn)象就是要研究其意義和功能。但是,“任何文化都是一個整合的統(tǒng)一體,在這個統(tǒng)一體中,每個元素都有與整體相聯(lián)系的確定功能?!保?)馬林諾夫斯基的思想。馬林諾夫斯基認為,任何社會系統(tǒng)都有三個層次:生物學層次、社會學層次以及符號性層次。各個層次如果在生理上健康、結構上完善以及文化上統(tǒng)一的話,那么,各個層次就相互依存而不可代替。2、基本方法(1)是強調系統(tǒng)優(yōu)于它的組成部分,系統(tǒng)的功能大于各組成部分的功能總和。功能分析著重探討部分對于系統(tǒng)的維持或解體作用;(2系統(tǒng)的各個組成部分在功能上相互聯(lián)系,一部分正常運轉必然以另一部分正常運轉為條件;(3)系統(tǒng)的各個組成部分都有一種功能,或者是積極的,有助于系統(tǒng)的運作;或者是消極的,造成系統(tǒng)的解體或變遷。所以,宗教就是緩解社會組織中存在的緊張情緒,而亂倫禁忌旨在控制性接觸,防止身份混亂。(4)每個社會都是一個自我調節(jié)、相對穩(wěn)定的結構體系,也就是功能一體的。如果一個系統(tǒng)要想生存或維持下去,必須滿足某種功能。反之,則會導致系統(tǒng)的崩潰。功能主義認為,下列因素會導致社會系統(tǒng)的維持:一是社會角色分化;二是共享的認知途徑;三是情感的交流;四是對社會越軌行為的有效控制(5)下列幾個因素促使社會系統(tǒng)的解體:一是系統(tǒng)內部成員的離散,或者有機體的衰亡;二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三是成員的態(tài)度很漠然,個人不再努力;四是社會被另一個社會所吞并二、帕森斯的功能主義生平(1902—1979)1937年《社會行動的結構》,1951年《社會系統(tǒng)》,1956年《經(jīng)濟與社會》(與斯梅爾瑟合作),1960年《現(xiàn)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1、反思和批判以往的社會學理論,帕森斯重點檢討與反思了功利主義、實證主義以及唯意志論思想。(1)批判了功利主義思想。帕森斯認為,功利主義包含著人類自覺追求私利的個人概念,因而體現(xiàn)著一種強大的行動動力。但是,功利主義中原子論的社會觀、分散的目的觀以及過分的理想性,都無法解釋為什么自利的個體會形成有秩序的集體或社會?也就是說為什么要用社會秩序來控制個人行動。(2)批判了實證主義思想。實證主義把人的行為歸結為生理的、心理的、遺傳的、地理的以及社會的因素,但是,它不能為行動者主觀的、有選擇的、隨意的以及有目的的行動留有余地。也就是說以個人的主觀行動為依據(jù)無法解釋社會的目的性活動。(3)批判了唯意志主義思想。唯意志主義也是沒有真理性的。因為這種理論也沒有能夠對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作出令人滿意的解釋,因為它們只能將行動者的行為差異歸結為觀念和文化的決定作用。但這往往是狹隘的。2、社會行動理論:單元行動、社會行動帕森斯在批判前人的基礎上指出,我們的興趣不在于有機體與環(huán)境之間的聯(lián)系,而在于行動者與情境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包含了行動者、目標手段、情境及規(guī)范限定等四種要素,從而構成了一個“單位行動”或者叫“單元行動”。(1)繼承韋伯的思想,帕森斯認為,社會行動首先是具有主觀性的個人行動,因此,個人行動就構成了社會行動的基本單元。單元行動則是社會行動的基礎。(2)帕森斯認為,在行動者的行動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行動者與其周圍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行動者與情境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主要包括行動者、目標、情境以及規(guī)范或限定等四種要素,從而構成了一個單元行動。單元行動是社會行動的基礎。一是行動者。為了實現(xiàn)各自不同目標的主體。行動者本人必須有知識,必須有實現(xiàn)自身目標的沖動、需要或欲望。二是目標。這是行動者行動的理由和動力,它指向行動者的未來。三是情境。行動者實現(xiàn)個人目標的環(huán)境因素,主要包括個人無法控制的情境以及個人可以控制的情境因素。帕森斯認為,情境非常重要,因為它是行動者實現(xiàn)目標的限定。帕森斯舉例說:如果一個人視力不好,那么就無法成為飛行員,視力不好成為一個無法控制的情境。一個信仰天主教的醫(yī)生,即使有機會讓他選擇,他也不會去學墮胎手術,這個就是可以控制的情境。四是規(guī)范或限定。規(guī)范本身就是一種限定,它制約著行動者的思想和行為傾向,影響行動者的行動。帕森斯舉例說,在斯巴達,一個戰(zhàn)士不是凱旋而歸就是戰(zhàn)死疆場,很少有茍且偷生的選擇。(3)社會行動:個體的行動通過“制度化”就能夠成為社會行動。第一,帕森斯認為,任何單元行動總要涉及到外在的社會結構因素,涉及到社會秩序、共同價值觀念等問題。這樣,任何單元行動必然會涉及到社會系統(tǒng)或者制度化問題。這樣,他就提出了社會行動的概念。所謂“制度化行動”就是將個人的行動結構化、制度化。第二,社會行動表示各個行動者之間的互動結構。因此,社會行動又可稱為社會行動體系或社會行動系統(tǒng),或者直接叫做行動系統(tǒng)或社會系統(tǒng)。但是,單位行動如何轉化為社會行動呢?帕森斯認為,其中橋梁就是共同的規(guī)范以及由此形成的共的角色。例如:某個行動者在與別人的互動中實現(xiàn)了自己的目標,他就會重復該行動(守株待兔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每個行動者都會期待他人(其他行動者)做出某種反應,以實現(xiàn)他們的目標,這樣社會規(guī)范便形成了。第三,社會行動系統(tǒng)往往通過地位、角色把個人與他人結合起來,從而把個別行動整合為社會行動系統(tǒng)。這里又涉及到帕森斯的兩個概念:一是“地位”:行動者在社會行動系統(tǒng)中的位置。如教師、醫(yī)生、總統(tǒng)等(社會化);二是“角色”:則是依附于地位之上的,被社會所期待的規(guī)范。(內在化)第四,這樣,社會行動系統(tǒng)就包括兩個部分:社會行動系統(tǒng)的價值或目標制度化;二是個人人格的價值體系的內在化。即角色的自我認同。所以,社會行動體系九必然包括:追求目標的行動者的人格體系;調節(jié)地位角色并整合為一個的行動觀即文化體系。后來他又加了個“有機體系統(tǒng)”。3.社會整合或社會和諧的必要條件—功能必要條件從現(xiàn)在開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帕森斯的理論已經(jīng)開始從個體行動上升到社會行動,事實上實現(xiàn)社會學微觀到宏觀的整合正是帕森斯理論的主旨。帕森斯認為,社會整合有兩層含義:一是社會行動系統(tǒng)內部共同維持以抗拒外來壓力;如:人格系統(tǒng)對于社會行動系統(tǒng)的整合主要有兩個途徑:社會化與社會控制;二是系統(tǒng)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和諧關系,以使社會(行動)系統(tǒng)達到均衡狀態(tài),以使社會變遷。這兩者是任何一種社會行動系統(tǒng)維持生存和發(fā)展的條件。具體來說:(1)適應:adaptation:從外部環(huán)境中獲取足夠的資源,并在系統(tǒng)中加以分配,以使之適應環(huán)境,即對“環(huán)境”這個條件的適應。(2)目標實現(xiàn):goalattainment: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去實現(xiàn)系統(tǒng)目標,即從環(huán)境中獲取目標。(3)整合:integration:每個個體都必須實現(xiàn)他自身各部分之間的內部協(xié)調,并發(fā)展出對付由各部分越軌行為的方法。(4)模式維持:latentpatternmaintenance:主要包括維持模式和調停緊張。維持模式是指如何根據(jù)一些規(guī)范確保體系中行動的連續(xù)性;調停緊張:處理內部緊張和系統(tǒng)各部分緊張問題,也就是設法根據(jù)一些秩序和規(guī)范以確保社會行動系統(tǒng)(體系)中的連續(xù)性。以工廠為例:Adaptation:完備的照明,良好的空氣調節(jié)、適用的機器、充足的食物等;Goalattainment:加工、生產(chǎn)、銷售、研發(fā)等目標;Integration:勞動委員會、工人俱樂部、公關、社交、“思政”Latentpatternmaintenance:培訓、工資加薪、提干、紀律、停留不離等。這四個條件其實就是系統(tǒng)平衡條件,對應這四個條件,社會行動系統(tǒng)就包括有機體系統(tǒng)、社會系統(tǒng)、人格系統(tǒng)和文化系統(tǒng)。這就是說,任何有生命體系(行動系統(tǒng))要維持生存,就必須滿足某些特定功能,即功能先決條件。包括體系內需求與環(huán)境的需求、一定的目標以及滿足這些目標所必須運用得手段,即四種功能先決條件。適應:系統(tǒng)必然要與環(huán)境發(fā)生某種關系;系統(tǒng)為了生存,必須能夠從環(huán)境獲取資源、控制環(huán)境;目標實現(xiàn):任何系統(tǒng)都有目標導向,系統(tǒng)必須有能力確定自己的目標,跳動內部能量以實現(xiàn)系統(tǒng)目標;整合:為了使系統(tǒng)發(fā)揮其功能,必須將各部分關系協(xié)調一致,而不出現(xiàn)分離;模式維持:在系統(tǒng)運行中存在暫時中斷。所以要將原有的運行模式保存下來,以保證系統(tǒng)重新運行時能恢復過來的一種機制。在帕森斯的早期理論中,行動系統(tǒng)包括文化系統(tǒng)、社會系統(tǒng)、人格系統(tǒng)和有機系統(tǒng)。這四個系統(tǒng)與上述四個功能先決條件是相對應的。同時,行動系統(tǒng)的四個子系統(tǒng)也可以進一步分化為四個部分,直到無窮。帕森斯的行動系統(tǒng)滿足的四個功能先決條件以及對應著的四個子系統(tǒng)又分別對應著不同的學科。人類學研究文化,與模式維持一致;心理學研究人格與目標達成一致;生物學研究認為有機體,強調或關注適應;社會學則研究社會系統(tǒng)的整合。就社會系統(tǒng)而言,帕認為,又可以分為四個子系統(tǒng):1.經(jīng)濟系統(tǒng)承擔適應功能;因為只有適應生產(chǎn)交換、分配等經(jīng)濟活動,社會系統(tǒng)中各種資源才能轉化為滿足各種需求的產(chǎn)品,社會才能生存下來;2.政治系統(tǒng)實現(xiàn)著社會系統(tǒng)的目標,因為社會目標的決策機構就是政府,為了實現(xiàn)目標,政府必須集中人力、物力,必須動用社會組織或權威,而所有這些主要受政黨影響的目標只能由政治機構和組織來實施;3.法律等制度承擔整合功能,以尋求社會最底限度的團結,以便在沖突時可以調節(jié),除法律外,宗教、人際規(guī)范等社會手段也有利于整合;4.宗教、家庭、學校等教育機構作為社會教育機構和場所,擔負起樹立共同的基本價值和規(guī)范之任務,因此起著模式維持功能。4、模式變量如前所述,我們在介紹帕森斯思想淵源時,曾經(jīng)說過,帕森斯主要實現(xiàn)個人與社會的整合,為此,他提出了“模式變量”這個概念來整合人與社會的關系。這就是說,在每一個模式中,都存在相互對立的但又相互統(tǒng)一的傾向。兩者共在于一個模式之中。(1)情感性與非情感性。處于某種關系中行動著的個人或者是為了滿足情感、精神上的需要而工作;或者他們在情感上是中立的。前者:夫妻、朋友;后者如營業(yè)員—顧客(2)自我取向與集體取向。行動者在行動過程中可以追求自己的利益;也可以讓群體(集體)利益占據(jù)支配地位。例:一個人想買輛新車,他所感興趣的只是汽車的性價比以及在此基礎之上形成的滿意度,而不去關心汽車商乃至整個民族國家的利益。但同樣是這個人,也許他認為反游行或抵制日貨對民族國家有意義,因為往往堅定地抵制日產(chǎn)汽車(3)普遍性與特殊性。行動者能夠根據(jù)使用于所有其他人的標準而與其他行動者發(fā)生聯(lián)系;與此同時,行動者對某個標準也會加以選擇。例如單位組織公務員考試。(4)品質與成就。品質屬于一個人的先賦方面,指行動者以某種出身為基礎的先賦條件,成就是指這個人所獲得的成績。即我們評價一個人是根據(jù)他的所作所為還是根據(jù)他的出身?例如:對古代、中世紀的貴族評價,主要依據(jù)身份;而對于現(xiàn)代公務員則主要依據(jù)工作業(yè)績。(5)轉一性與擴散性。前者在較為有限的領域中才會出現(xiàn),而后者則較為廣泛帕森斯認為,上述模式變量可以結合起來解釋各種互動情境中的行為,如父母關系,既是情感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鋼筋結構施工協(xié)議
- 2025年智能交通系統(tǒng)建設反擔保合同3篇
- 2024年量子計算機技術研發(fā)與許可合同
- 2024年研發(fā)團隊外包服務合同
- 專業(yè)化一體化服務合同范本(2024年版)版
- 2024校服生產(chǎn)與校園服裝租賃服務合同3篇
- 2024版混凝土框架結構施工協(xié)議條款版B版
- 專業(yè)化人力資源解決方案服務協(xié)議樣本版A版
- 2025不動產(chǎn)抵押權設立與登記服務擔保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茶園土地承包管理合同樣本
- 2025年江蘇建筑安全員A證考試題庫及答案
- 2024年WPS計算機二級考試題庫350題(含答案)
- 2024年首都機場集團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新教科版八年級物理下冊全冊ppt課件
- 草莓采摘機械手的設計與實現(xiàn)
- 最全的官能團化合物的紅外吸收峰特征
- 高中音樂公開課教案{非洲音樂}
- AP1000核電站常規(guī)島簡介
- 井下軌道鋪設標準
- 新版PEP人教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下冊單詞表(共6頁)
- 鋼便橋施工專項方案(一)(型鋼縱梁)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