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3年山東省煙臺市高考語文一模試卷·學生版一、現(xiàn)代文閱讀(一)現(xiàn)代文閱讀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人民性是文化、文學現(xiàn)代性的核心內容,既是其動機也是其成果?,F(xiàn)代社會要建立起普遍統(tǒng)一的組織結構,就要生成文化的共同體,其語言、思想邏輯、價值認同、理想目標能達成一致,就需要獲得廣泛的社會性,而其基礎就在于文化,語言、文學具有人民性。20世紀80年代,中國文學處于一個變革時期,經典現(xiàn)實主義受到歐美現(xiàn)代主義的挑戰(zhàn),大量的歐美作品翻譯過來,一度取代了蘇聯(lián)文藝對中國文藝的影響。現(xiàn)實主義的開放體系與現(xiàn)代主義的先鋒探索一起開辟當代中國文學的廣闊道路,如意識流小說、現(xiàn)代派、荒誕派,黑色幽默,直至后現(xiàn)代式的先鋒派……中國文學無疑在藝術上上了一個臺階。然而,無論是現(xiàn)代派還是先鋒派,都屬于陽春白雪。藝術創(chuàng)新固然需要,但文藝的人民性在任何時候,在中國的國情下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任務和責任。20世紀90年代,隨著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現(xiàn)實主義獲得了一次嶄新的再生。陳忠實、莫言、賈平凹、閻連科、劉震云、鐵凝、王安憶、阿來都各自寫下既具有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特色,又汲取了世界優(yōu)秀文學經驗的作品,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是中國文學走向市場化的時期,市場化在客觀上解決了文藝走向大眾、面向大眾的問題。圖書市場的銷量、電影市場的票房,就足以使大眾成為接受的主體。文藝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消費社會的產品,它使人民群眾最大可能地分享文藝作品的各種成果。但是,在中國的歷史條件下,“人民性”也并非因此而演化成現(xiàn)代性的一個基礎的普遍性的概念。在“階級論”被淡化后,文藝的大眾化、消費化無疑使文藝具有了人民性,但它與文藝的人民性的經典內涵還是有一定區(qū)別的。這個區(qū)別的根本之處在于:文藝的人民性要具有正確的政治導向,要引導人民積極向上,要使全體人民團結為一個整體,凝聚成一股力量,向著一個共同目標前進。在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時期,人民性無疑還是占據(jù)文化領導權地位,起到積極的正確的引導作用。新時代賦予文藝服務人民以新的內容,同時也賦予人民性以新的內涵,也可以說新時代有新時代的“新人民性”,這就是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放在首位。正是因為“新人民性”體現(xiàn)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而才能如此信任和尊重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需求。當然,當今時代信息爆炸,互聯(lián)網眾聲喧嘩,社會的復雜性表明,文藝依然不能放棄正面引導人民群眾的責任。在多樣化和豐富性的文藝繁榮格局中,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無疑應該始終起到引領作用,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的“新人民性”才能真正圓滿實現(xiàn)。(節(jié)選自陳曉明《人民性、民間性與新倫理的歷史建構》)材料二:中華詩詞文化源遠流長,綿延不絕,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藝術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滿足千百年來中國各族人民群眾對于詩歌的精神生活需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有詩云:“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逼渌^“天意”就是人民群眾的精神需要,而人間的主體就是人民,是廣大人民群眾需要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滿足文化需求和審美需求。在中華詩詞文化發(fā)展史上,正是因為有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性詩詞文化的精神接力和審美傳遞,中華詩詞文化的主旋律和正能量才得到了充分彰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社會主義性質的人民性詩詞文化得到了更為廣泛而深入的實踐與推廣。我們不僅大力挖掘中華古典詩詞的人民性文化資源,而且全力弘揚中華近現(xiàn)代詩詞的人民性文化精神,由此繼往開來、守正創(chuàng)新,在前賢的基礎上努力開創(chuàng)中華當代詩詞的人民性文化新形態(tài)。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多次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焙翢o疑問,我們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探討中華人民性詩詞文化的當代價值,比如從政治思想、社會建設、文化傳承、歷史積淀、審美趣味、學術資源等等。在漫長的中國古代詩教文化傳統(tǒng)中,始終綿延著生生不息的儒家民本主義詩學血脈。從屈原到杜甫再到龔自珍,中華詩詞的儒家民本文化不能被簡單地視作封建忠君思想而加以否定,只要我們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立場進行合理的揚棄,中華古代儒家詩教文化傳統(tǒng)就能轉化為中華當代人民詩教文化新傳統(tǒng)——這已經在中華詩詞文化的近現(xiàn)代轉型中得到證明,而且在中華當代詩詞文化建構中也取得過成功經驗。只要我們的詩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進行創(chuàng)作,堅持對中華優(yōu)秀詩詞文化傳統(tǒng)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就能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探索出一條中華當代人民詩教的新路。(節(jié)選自李遇春《中華詩詞文化的發(fā)展演變、當代形態(tài)與價值》)(1)下列對材料中“人民性”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人民性是現(xiàn)代社會文化共同體的生成基礎,與中國國情息息相關,任何時候都要堅持。B.人民性離不開市場化,市場化使文藝走向大眾,使人民群眾最大可能地分享文藝作品。C.文藝的人民性與文藝的大眾化、消費化雖然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但是彼此有明顯的區(qū)別。D.不同時代人民性的內涵不盡相同,當下應關注人民群眾的真正需求,弘揚藝術正能量。(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20世紀80年代文學變革到90年代傳統(tǒng)文化復興,中國文學思潮從歐美現(xiàn)代主義轉為現(xiàn)實主義,藝術上獲得不斷進步。B.新時代賦予文藝以新的內容,無論社會環(huán)境多么復雜,文藝格局多么豐富,文藝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C.中華古代儒家詩教文化在其特定歷史背景下曾經產生過一定程度的消極影響,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全盤否定其歷史合理性。D.兩則材料都從文學史的角度,辯證思考“文藝的人民性”問題,肯定其積極意義;又都放眼當下,對文藝工作者提出要求。(3)下列選項,最貼近材料中“人民性”文藝觀的一項是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B.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杜甫《戲為六絕句?其五》)C.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故。(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D.今日之中國,當造今日之文學。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胡適《文學改良芻議》)(4)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如何增強人民性?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5)請以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為例,分別從思想內容和審美趣味兩個方面,探究人民性詩詞文化的當代育人價值。(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文本一;豫讓行刺葉敬之趙襄子乘著馬車,帶著一群隨從,浩浩蕩蕩地出了城門。在陽光的照射下,他的臉上發(fā)出紅撲撲的油光。他的身體隨著馬車的顛簸,左右搖晃著。城外不遠,矗立著層層疊疊的山嶺。山下河道彎曲,河上一座木橋,被垂柳擋住了平邊。開路的隨從過了橋,車夫鞭子一甩,催馬過橋。誰料,馬卻“咯噔”一下停往了。馬頭亂搖亂晃,馬蹄也往后倒退,馬屁股碰到了后面的車頭。趙襄子疑慮重重。自從殺了智伯,把智伯的人頭做成了飲具之后,他整天疑神疑鬼的;而智伯的臣子豫讓刺殺自己未遂,更讓他提高了警惕。如今,看到馬匹徘徊不前,他又起了疑心。他拍了拍參乘青荓的肩膀,指著橋下說道:“你去看看什么情況?!鼻嗲L下了馬,正了正頭上的帽子,扶了扶腰間的佩劍,往橋下走去。趙襄子等候著。不知過了多久,青荓沒有回來,而橋下也靜悄悄的。趙襄子不耐煩了,又叫了一個隨從過去察看。眼見得那個隨從下了橋,忽然聽得一聲尖利的叫喊:“主公,不好了!青荓死了!”趙襄子腦子“嗡”的一下,急忙下了馬,扶著腰間的佩劍,三步并兩步走近橋頭,拐彎下橋。不用他吩咐,他的隨從們也紛紛下馬,拔出佩劍,跟著趙襄子下橋。剛到橋底,趙襄子嚇了一跳,不由得往后退了幾步。他沒有看見青荓,卻看見了他的仇家——豫讓!豫讓垂著頭,握著佩劍,臉上的疤痕繃得緊緊的,使他看上去更加丑陋不堪。而豫讓的腳下,就躺著青荓。鮮血浸進了青荓的衣服,往河邊汩汩流滿。趙襄子怒火中燒,他拔出劍來,揮舞著,怒斥豫讓道:“我原先以為,你不惜犧牲性命替主子報仇,是個義士,所以放了你。誰料,青荓與你是好友,你連他也殺掉,看來你不是義士!且吃我一劍!”豫讓并不舉劍,抬起頭來,臉上竟有晶瑩的淚珠。趙襄子的手抖了一下,劍鋒低了下去。他催促豫讓道:“你有什么話趕快說,說了好受死!”豫讓因為吞了炭火,噪音嘶啞。他艱難地發(fā)出聲音來:“青荓發(fā)現(xiàn)我,欲放我走,則對不起主子;欲將我殺了,又對不起老友,所以自裁身亡?!痹プ屨f完,扔了佩劍,往地上一跪,撫著青荓尸體,大哭起來。聲音微弱如蚊蟲之鳴,粗糲似老樹之皮,似凄風掠過。在場的人,無不低頭垂淚。趙襄子提劍的手,也撲地垂了下去。豫讓忽然爬起來,抹了一把眼淚,渾濁的眼光投向趙襄子:“我有一事有勞于君。”趙襄子目睹剛才的一幕,敵意已然消失,就允諾道:“你說?!痹プ尩溃骸皬慕褚院?,再想刺君,已無可能。何況多年好友,為我而死。只是在主公智伯墳前的許諾未能兌現(xiàn)。能否請君脫下外衣,讓我刺上三劍,以報主公?”趙襄子聽了,沒有言語,把劍交給一個隨從,脫下外衣。兩個隨從上來,接過外衣,各拉一條袖子,來到豫讓面前。豫讓舉劍,跳躍呼喊,連刺三劍,三個洞口,邊緣皆染血,赫然出現(xiàn)在衣上。趙襄子見了,不免心驚。豫讓停下劍來,拱手施禮,大呼道:“我已報答主公!”說丟舉劍,劍光一閃,頭顱落地,滾了幾滾。目光最后瞥一眼趙襄子,嘴唇略動了動:“謝,謝……”豫讓的尸體依然直立,不知過了多久,才轟然倒地。趙襄子為豫讓修了一座墳基。那墓就在河邊,橋側。后人稱墳墓為豫讓墓,稱橋為豫讓橋。河水流淌兩千年,粼粼清波,至今倒映著墓和橋。河水不枯,墓橋永恒。(選自《小小說月刊》2021年第5期)文本二:當“恩”與“義”發(fā)生沖突時,刺客們會如何選擇呢?從豫讓刺殺趙襄子的事跡中可以看出。豫讓第一次刺殺趙襄子失敗,趙襄子感動其賢,釋放了他。于豫讓而言,趙襄子有救命之恩。但豫讓與智伯的君臣之義讓他不可能“懷二心”而事趙襄子,更不可能放棄為智伯復仇。智伯的“國士遇之”的恩情與二人之間的君臣之義大于趙襄子的救命之思,“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因此,豫讓最終仍然選擇了再次刺殺趙襄子。由此可以看出,當“恩”與“義”發(fā)生沖突時,刺客豫讓選擇了“死名之義”,三擊趙襄子衣而后自殺。(摘編自高婕《<史記?刺客列傳>中的“恩義”關系》)(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面對趙襄子的拔劍相向,豫讓不躲避不反抗,竟然流下眼淚,說明他對青芹之死深感愧疚,也因失去老友黯然神傷。B.豫讓的復仇之路坎坷,充滿艱辛;他三擊趙襄子外衣之后的大呼,既是對智伯之靈的告慰,也是對自我心靈的寬慰。C.豫讓自殺后,其直立的尸體過了許久才轟然倒地,這一超現(xiàn)實的手法,表現(xiàn)了豫讓不甘失敗、生命頑強的精神品質。D.小說的最后一段“河水不枯,墓橋水恒”具有象征意義,它意味著豫讓的可貴精神千百年以來世代流傳,永不磨滅。(2)關于青荓這一人物,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青荓許久未歸且橋下靜悄悄的,反常的現(xiàn)象增添了現(xiàn)場的緊張氛圍。B.青荓在殺死與放走豫讓的兩難之中選擇自殺,體現(xiàn)了他的忠義精神。C.青荓形象的塑造主要通過豫讓的交代來完成,采用了側面描寫手法。D.青荓的出現(xiàn),推動了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起到了線索人物的作用。(3)豫讓為智伯復仇,最終不得不以劍三擊趙襄子衣服而后自殺,結合文本一、二,談談你對豫讓價值追求的理解。(4)“襄子至橋,馬驚,襄子曰:‘此必是豫讓也?!谷碎g之,果豫讓也?!薄妒酚?刺客列傳》中的寥寥數(shù)語,卻在文本一中濃墨重彩,這一改寫帶來了怎樣的文學效果?二、古代詩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夫以仲尼之才也,而器不周于魯衛(wèi):應聘七十國,而不一獲其主;驅驟于蠻夏之城,屈辱于公卿之門,其不遇也如此。及其孫子思希圣備體而未之至封已養(yǎng)高勢動人主其所游歷諸侯莫不結駟而造門雖造門猶有不得賓者焉其徒子夏,升堂而未入于重者也,退老于家,魏文侯師之,西河之人肅然歸德,比之于夫子,而莫敢間其言,故曰: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而后之君子,區(qū)區(qū)于一主,嘆息于一朝。屈原以之沉湘,賈誼以之發(fā)憤,不亦過乎!然則圣人所以為圣者,蓋在乎樂天知命矣。故遇之而不怨,居之而不疑也。其身可抑,而道不可屆:其位可排,而名不可奪。是以圣人處窮達如一也。夫忠直之迕于主,獨立之負于俗,理勢然也。故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前監(jiān)不遠,覆車繼軌。然而志士仁人,猶蹈之而弗悔,操之而弗失,何哉?將以遂志而成名也。凡希世茍合之士,俯仰尊貴之額,逶迤勢利之間。其古曰:名與身孰親也?得與失孰賢也?榮與辱孰珍也?故遂潔其衣服,矜其車徒,冒其貨賄,謠其聲色,脈脈然自以為得矣。(節(jié)選自三國統(tǒng)?李成《運命論》)夫食稻梁,衣狐貉,觀窈眇之奇舞,聽云和之琴瑟,此生人之所急,非有求而為也。敦孝悌,立忠貞,漸禮樂之腴潤,蹈先王之盛則,此君子之所急,非有求而為也。然則君子居正體道,樂天知命,明其無可奈何,識其不由智力。逝而不召,來而不距,生而不喜。死而不戚。不充詘①于富貴,不遑遑于所欲。豈有董相《不遇》②之文乎?(節(jié)選自南朝梁?劉峻《辯合論》)【注】①充詘:得意忘形的樣子。②西漢董鐘舒曾寫《士不遇賦》。其因兩度任藩王國相,故有“董相”之稱。(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及其孫子思/希圣備體而未之至/封已養(yǎng)高/勢動人主/其所游歷/諸侯莫不結駟而造門/雖造門/猶有不得賓者焉/B.及其孫子思希圣/備體而未之至封/已養(yǎng)高勢/動人主/其所游歷/諸侯莫不結駟而造門/雖造門/猶有不得賓者焉/C.及其孫子思/希圣備體而未之至封/已養(yǎng)高勢/動人主/其所游歷諸侯/莫不結駟而造門/雖造門/猶有不得賓者焉/D.及其孫子思希圣/備體而未之至/封已養(yǎng)高/勢動人主/其所游歷諸侯/莫不結駟而造門/雖造門/猶有不得賓者焉/(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蠻夏,蠻夷與華夏,泛指邊遠地區(qū)和中原地區(qū);文中指孔子輾轉的眾多區(qū)域。B.君子,古代是地位高的貴族的通稱,后來“君子”亦用于對“有德者”的稱謂。C.前監(jiān),指“前車之鑒”,喻前之失敗可作后之教訓,與文中“覆車繼軌”同義。D.禮樂,禮儀和音樂,古代帝王常用興禮樂為手段以求實現(xiàn)尊卑有序、遠近和合。(3)下列對《運命論》選段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用典型事例進行對比論證,論述命運對人的影響:認為屈原、賈誼沒有參透命運之理,故導致悲劇。B.古代的先賢圣人,有的也難遂其志,他們之所以成為圣人在于樂天知命,無論窮困或顯達都能始終如一。C.才能超群、品行出眾易招致世俗的非議,但志士仁人為改變世俗、遂志成名,依然堅持操守,正道而行。D.迎合世俗甘于茍且之人,趨炎附勢。貪求錢財,沉迷聲色,沾沾自喜,作者對他們的做法持否定的態(tài)度。(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魏文侯師之,西河之人肅然歸德,比之于夫子,而莫敢間其言。②其身可抑,而道不可屈;其位可排,而名不可存。(5)錢鍾書評價李康《運命論》時說:“劉峻《辯命論》樹義(立義。閘發(fā)義理)已全發(fā)于此。”請結合文本簡要說明。(二)古代詩歌閱讀4.(9分)閱讀詩歌,完成問題。濟州過趙叟家宴(節(jié)選)王維深巷斜暉靜,閉門高柳疏。荷鋤修藥圃,散帙眼農書。上客搖芳輸,中廚情野蔬。夫君第高飲,景晏出林間。(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三、四兩句描寫主人的日常生活,富有田園情趣,趙叟的隱者形象躍然紙上。B.第六句寫趙叟以農家普通菜蔬招待客人,可見主人的真誠質樸,照應了題目。C.最后兩句既流露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向往,又表達了詩人對仕宦生活的厭倦。D.詩歌巧妙地選取了幾個生活場景,體現(xiàn)了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重要特點。(2)《紅樓夢》中,黛玉教香菱學詩,道:“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闭埥Y合黛玉的觀點,賞析本詩開頭兩句。(三)名篇名句默寫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蘇軾在《赤壁賦》中以“,”八個字凝練傳神地塑造了曹操文武雙全、雄心勃勃的形象。(2)《登岳陽樓》中的“,”兩句,表達了杜甫面對國家動蕩不安而報國無門的哀傷。(3)古詩詞中常以成雙入對之物反襯作者或抒情主人公孤寂之情,如“,”。三、語言文字運用(一)語言文字運用I6.(11分)閱讀短文,完成問題。??①佩洛西為何不顧唾聲一片,也要執(zhí)意竄訪臺灣?此等惡意挑釁,并非純屬個人行為,其背后美國政府和美國政客的反華野心①。??②佩洛西出生于政治世家,長期生活在美國東部“機器政治”的文化氛圍中,②不學以能,逐漸成長為一名只顧私利的典型政客。其人一直以“人權衛(wèi)士”標榜,卻對美國酷刑審訊所謂“恐怖主義嫌疑人”的事實,③;她稱香港的騷亂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而國會山的騷亂則令她“心碎”;她為所謂的“香港民主”大聲疾呼,卻只字不提英國在香港的殖民鎮(zhèn)壓。??③佩洛西本身還是一個職業(yè)生涯內多次用出格的方式企圖吸引公眾目光的不折不扣的投機分子和甘愿受意識形態(tài)驅使的徹頭徹尾的極端反華分子,臺灣資深媒體人黃智賢說:“她個人很享受作為政客帶來的聲名。絲毫不排斥通過作秀奪人眼球。如果記者的鏡頭不在她身上,她反倒不自在?!碧K州大學客座教授高志凱稱佩洛西是“世界麻煩制造總監(jiān)”,她關心的根本不是臺灣人民的利益。(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2)第(2)段對佩洛西的抨擊極具力度,請簡要說明。(3)請將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改成四個較短的語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二)語言文字運用Ⅱ7.(9分)閱讀短文,完成問題。??海鞘在全球海洋均有分布,它的身體包在膠質或近似植物纖維素成分的被囊中,再加上基本不移動,所以①,實際上卻是一種體呈袋形或桶狀的雌雄同體動物。??最近,研究人員通過小鼠模型,發(fā)現(xiàn)用海鞘補充飲食,可以扭轉小鼠的衰老跡象。為何會產生這種效果?經深入探索,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②。其實,這種物質在別的海洋生物(比如扇貝)體中也有,只是含量各有不同罷了。??研究顯示,③,從而阻止認知能力下降,逆轉表老大腦中的認知障礙。在那次小鼠實驗中,被喂食縮醛磷脂的小鼠就具有更高數(shù)量和質量的神經元突觸。??皺紋、白發(fā)、記憶減退、體能下降等都是衰老的跡象,縮醛磷脂或許會創(chuàng)造新的可能,扭轉老人記憶減退的趨勢,給人類逆轉衰老提供新的啟示。(1)對于材料中項目研究的意義,下列概括最準確的一項是A.縮醛磷脂能夠扭轉小鼠衰老跡象B.縮醛磷脂或可阻止老人記憶減退C.縮醛磷脂能夠逆轉人類認知障礙D.縮醛磷脂或可幫助人們逆轉衰老(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四、寫作8.(60分)閱讀如圖的漫畫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結合材料的內容和寓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2023年山東省煙臺市高考語文一模試卷·教師版一、現(xiàn)代文閱讀(一)現(xiàn)代文閱讀1.【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時,要精確把握重要信息,明確材料的內容,逐一對照選項和對應句,判定與原文信息是否相符。(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解答時,學生要依據(jù)選項的“關鍵詞”定位選項的對應句,判定與原文信息是否相符。(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的能力。解答時,要明確觀點,再結合選項比對分析論據(jù)是否恰當。(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對內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時,要審準題意,鎖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區(qū)間篩選關鍵詞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條歸納作答。(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解答時,要了解材料內容,明確詩歌含義,再結合題目要求從思想內容和審美趣味兩個方面分析作答?!窘獯稹浚?)B.“離不開市場化”錯誤。材料一是說“市場化在客觀上解決了文藝走向大眾、面向大眾的問題”。故選B。(2)A.“從歐美現(xiàn)代主義轉為現(xiàn)實主義”錯誤。由材料一“經典現(xiàn)實主義受到歐美現(xiàn)代主義的挑戰(zhàn),大量的歐美作品翻譯過來,一度取代了蘇聯(lián)文藝對中國文藝的影響”“隨著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現(xiàn)實主義獲得了一次嶄新的再生”可知,經典現(xiàn)實主義一度曾經受到歐美現(xiàn)代主義的挑戰(zhàn)和影響,但不能說中國文學思潮是歐美現(xiàn)代主義。故選A。(3)C.由“文藝的人民性要具有正確的政治導向,要引導人民積極向上,要使全體人民團結為一個整體,凝聚成一股力量,向著一個共同目標前進”可知,“人民性”文藝觀強調正確的政治導向作用。而“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故”強調小說對國民的改造,不符合“人民性”文藝觀。故選C。(4)結合材料一“文藝的人民性要具有正確的政治導向,要引導人民積極向上”“‘新人民性’,這就是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放在首位”“‘新人民性’體現(xiàn)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而才能如此信任和尊重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需求”可知,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堅定“四個自信”,把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審美等需求放在首位,引導人民積極向上。結合材料二“只要我們的詩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進行創(chuàng)作,堅持對中華優(yōu)秀詩詞文化傳統(tǒng)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就能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探索出一條中華當代人民詩教的新路”可知,繼承文學創(chuàng)作傳統(tǒng),對傳統(tǒng)詩詞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增強當代文藝作品創(chuàng)作的“新人民性”。結合材料二“我們不僅大力挖掘中華古典詩詞的人民性文化資源,而且全力弘揚中華近現(xiàn)代詩詞的人民性文化精神,由此繼往開來、守正創(chuàng)新”“我們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立場進行合理的揚棄”可知,汲取世界文學經驗,守正創(chuàng)新,合理揚棄,不斷開拓豐富作品人民性的新路徑。(5)思想內容:結合“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滿足千百年來中國各族人民群眾對于詩歌的精神生活需求”“挖掘中華古典詩詞的人民性文化資源”可知,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詞中體現(xiàn)強烈的人民性,反映人民的精神需求,該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tǒng)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如詞中“誰主沉浮”之問、“崢嶸歲月”之憶、“書生意氣”之勇、“糞土當年萬戶侯”之慨,有助于青年一代點燃青春激情,樹立遠大理想,激發(fā)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擔當。審美趣味:結合“是廣大人民群眾需要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滿足文化需求和審美需求”可知,該詞反映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上闋“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個“看”字,總領七句,描繪了獨立橘子洲頭所見到的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皭澚壤?,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感嘆,道出了詞人的雄心壯志,表現(xiàn)了他的博大胸懷。借“萬山紅遍”“鷹擊長空”等壯麗秋景,營造宏闊遠大的意境,情景交融,格調昂揚,傳達出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和豪邁氣概,引導青年感受傳統(tǒng)詩詞的文化魅力,自覺接受藝術美的熏陶。答案:(1)B(2)A(3)C(4)①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堅定“四個自信”,把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審美等需求放在首位,引導人民積極向上。②繼承文學創(chuàng)作傳統(tǒng),對傳統(tǒng)詩詞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增強當代文藝作品創(chuàng)作的“新人民性”。③汲取世界文學經驗,守正創(chuàng)新,合理揚棄,不斷開拓豐富作品人民性的新路徑。(5)①思想內容:詞中“誰主沉浮”之問、“崢嶸歲月”之憶、“書生意氣”之勇、“糞土當年萬戶侯”之慨,有助于青年一代點燃青春激情,樹立遠大理想,激發(fā)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擔當。②審美趣味:詞借“萬山紅遍”“鷹擊長空”等壯麗秋景,營造宏闊遠大的意境,情景交融,格調昂揚,傳達出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和豪邁氣概,引導青年感受傳統(tǒng)詩詞的文化魅力,自覺接受藝術美的熏陶。(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2.【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能力。解答時,要了解文本內容,明確藝術特色,再結合選項比對判斷。(2)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物作用理解的辨析能力。解答時,要明確人物的作用,再結合選項比對判斷。(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人物形象、評價作者表現(xiàn)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的能力。解答時,要了解文本內容,篩選相關信息,再結合題目要求概括作答。(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情節(jié)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時,可以從情節(jié)、人物、主旨等角度分析作答?!窘獯稹浚?)C.“不甘失敗、生命頑強”錯。這一超現(xiàn)實的手法,是對豫讓忠義精神的贊美。故選C。(2)D.“起到了線索人物的作用”錯。青荓是趙襄子的參乘,為趙襄子探查情況,遇到豫讓而自殺,只出現(xiàn)在文章前面,沒有貫穿全文,所以不是線索人物。故選D。(3)結合“在主公智伯墳前的許諾未能兌現(xiàn)”“說丟舉劍,劍光一閃,頭顱落地”可知,豫讓秉持為人之道,踐行刺殺趙襄子的諾言,三擊趙襄子衣而后自殺;結合“只是在主公智伯墳前的許諾未能兌現(xiàn)。能否請君脫下外衣,讓我刺上三劍,以報主公?”“說丟舉劍,劍光一閃,頭顱落地”可知,豫讓選擇了“死名之義”,三擊趙襄子衣而后自殺,堅守君臣之義,最終仍然選擇了再次刺殺趙襄子,豫讓完成了為智伯復仇的職責,以死報君;結合文本一“我已報答主公!”“目光最后瞥一眼趙襄子,嘴唇略動了動:‘謝,謝……’”文本二“于豫讓而言,趙襄子有救命之恩”“智伯的‘國士遇之’的恩情”可知,趙襄子對他賞識,有救命之恩,智伯對他有知遇之恩,為了報答知遇之恩,面對趙襄子的賞識,豫讓以死回報;結合“多年好友,為我而死”“頭顱落地”可知,重視朋友之誼,豫讓與青荓惺惺相惜,青荓為成全豫讓而自殺,豫讓最后自殺,以命相報。(4)從塑造人物看,結合“看到馬匹徘徊不前,他又起了疑心”“青荓沒有回來,而橋下也靜悄悄的”“趙襄子不耐煩了,又叫了一個隨從過去察看”可知,小說描寫趙襄子一行人過橋時,寫馬的變化、趙襄子的心理變化以及隨從察看未歸等內容,豐富了文章內容,渲染了氣氛,從側面襯托豫讓的出場,有利于刻畫豫讓、趙襄子等人物,使人物形象更豐滿;從情節(jié)和效果看,結合“馬卻‘咯噔’一下停往了。馬頭亂搖亂晃,馬蹄也往后倒退,馬屁股碰到了后面的車頭”“看到馬匹徘徊不前,他又起了疑心”“青荓沒有回來,而橋下也靜悄悄的”“趙襄子不耐煩了,又叫了一個隨從過去察看”可知,小說在豫讓出場前,先是寫過橋時馬的變化,又描寫趙襄子的心理,再寫派隨從去橋下察看,使情節(jié)曲折,語言生動,增強了小說可讀性;從結構看,此處濃墨重彩的描寫豫讓出場前的情勢,為豫讓出場蓄勢,也為后文豫讓自殺做鋪墊,使結局更為合理;從主題看,結合“智伯的臣子豫讓刺殺自己未遂,更讓他提高了警惕”“剛到橋底,趙襄子嚇了一跳,不由得往后退了幾步。他沒有看見青荓,卻看見了他的仇家——豫讓”“趙襄子怒火中燒,他拔出劍來,揮舞著”可知,疑慮重重的趙襄子看到豫讓后拔劍刺殺豫讓,強化了矛盾沖突,制造緊張氣氛,這種劍拔弩張的形勢有利于凸顯小說主旨。答案:(1)C(2)D(3)①秉持為人之道,豫讓一諾千金,踐行諾言,坦然赴死;②堅守君臣之義,豫讓完成了為智伯復仇的職責,以死報君;③報答知遇之恩,面對智伯的禮遇、趙襄子的賞識,豫讓以死回報;④重視朋友之誼,豫讓與青荓惺惺相惜,青荓為成全豫讓而自殺,豫讓便以命相報。(4)①豐富了內容,渲染了氣氛,有利于刻畫豫讓、趙襄子等人物,使人物形象更豐滿;②使情節(jié)曲折,語言生動,增強了小說可讀性;③為后文豫讓自殺鋪墊蓄勢,使結局更為合理;④強化矛盾沖突,有利于凸顯小說主旨。二、古代詩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3.【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答題時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shù)某煞?,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能力。答題時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結合語境進行理解,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說法,作出正確的選擇。(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結合具體內容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4)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題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注意句中重點實詞、虛詞、活用和句式的翻譯。(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結合具體要求概要作答?!窘獯稹浚?)句意:到了他的孫子子思的時候,雖然他還沒有達到賢人所應具備的道德,富厚卻已經足以保養(yǎng)高尚的志節(jié),勢力可以動搖人主,他游歷所到達的地方,諸侯沒有不駕著四匹馬拉的車去登門拜訪的,雖然登門拜訪還有得不到賓客待遇的人?!凹啊弊髦^語,“其孫子思”作賓語,動賓結構完整,其后應斷開,排除BD;“封”為“已養(yǎng)高”、“勢”為“動人主”的主語,“諸侯”作“莫不結駟而造門”的主語,前面要斷開,排除C。故選A。(2)C.“同義”錯誤,“覆車繼軌”指重蹈覆轍。故選C。(3)C.“為改變世俗”錯,原文為“何哉?將以遂志而成名也”,為什么呢?是因為他們(志士仁人們)將要用這種方法順利地成就他們的志向而得到名聲。沒有“為改變世俗”的目的,選項無中生有。故選C。(4)①“師”,拜(以)……為師;“歸德”,歸附于德行;“比之于”,同……相提并論;“間”,妄加非議。譯文:魏文侯拜他為師,西河地區(qū)(黃河以西地區(qū))的人們恭恭敬敬地歸附于他的德行(因他的德行而歸附),把他同孔夫子相提并論,而沒有一個人敢對他的言論妄加非議(違犯他的言論)。②“抑”,壓抑;“屈”,屈從;“排”,排擠;“奪”,改變。譯文:圣人的生命(身體)可以受到壓抑,但道義(思想)卻不能屈從;他的地位可以受到排擠,但名譽卻不能改變(喪失)。(5)“劉峻《辯命論》樹義(立義。閘發(fā)義理)已全發(fā)于此”,錢鍾書認為《辯命論》闡發(fā)的義理在《運命論》中已完全表達。這說明兩篇文章闡發(fā)的義理是相承相通的。結合“志士仁人,猶蹈之而弗悔,操之而弗失”“敦孝悌,立忠貞,漸禮樂之腴潤,蹈先王之盛則,此君子之所急”可知,都提到要遵循正道、堅守操守;結合“圣人所以為圣者,蓋在乎樂天知命矣。故遇之而不怨,居之而不疑也”“君子居正體道,樂天知命,明其無可奈何,識其不由智力”可知,都提到要順應天命、泰然處之。答案:(1)A(2)C(3)C(4)①魏文侯拜他為師,西河地區(qū)(黃河以西地區(qū))的人們恭恭敬敬地歸附于他的德行(因他的德行而歸附),把他同孔夫子相提并論,而沒有一個人敢對他的言論妄加非議(違犯他的言論)。②圣人的生命(身體)可以受到壓抑,但道義(思想)卻不能屈從;他的地位可以受到排擠,但名譽卻不能改變(喪失)。(5)錢鍾書認為《辯命論》闡發(fā)的義理在《運命論》中已完全表達,說明兩者相承相通,一方面要遵循正道、堅守操守,另一方面要順應天命、泰然處之。參考譯文:憑借仲尼的才能,卻不能在魯衛(wèi)兩國得到器用;孔子應聘七十國,而沒有獲得一個君主的知遇;馳騁于蠻、夏的區(qū)域,受屈辱于公卿之門,是如此的不逢機遇。到了他的孫子子思的時候,雖然他還沒有達到賢人所應具備的道德,富厚卻已經足以保養(yǎng)高尚的志節(jié),勢力可以動搖人主,他游歷所到達的地方,諸侯沒有不駕著四匹馬拉的車去登門拜訪的,雖然登門拜訪還有得不到賓客待遇的人。他的徒弟子夏,對儒學的造詣僅僅停留在升入堂屋(而還沒有進入內室)的階段,退休在家養(yǎng)老,魏文侯拜他為師,西河地區(qū)(黃河以西地區(qū))的人們恭恭敬敬地歸附于他的德行(因他的德行而歸附),把他同孔夫子相提并論,而沒有一個人敢對他的言論妄加非議(違犯他的言論)。所以說:平治與混亂是時運,貧窮與顯達是天命,富貴和貧賤是際遇。然而后世的君子們,僅僅侍奉于一個君主,在一代一朝內嘆息,屈原因此而沉入湘水,賈誼因此而發(fā)出悲憤,不也是錯誤的嗎?然而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它的原因就在于樂天知命。所以遇上它而不怨恨,處于那種狀況而不猶豫。其身可以被抑制,而道不能委屈;他的地位可以被排斥,但他的名分不可以被剝奪。因此圣人處于貧窮或顯達之中如同處于一種情況。忠厚直率,敢于冒犯君主,獨立超凡,與世俗相違背,這是道理形勢所使然的。所以樹木如果高出樹林,風必然把它摧斷;土堆如果高出河岸,河流必然把它沖垮;品行高于平常人,眾人必然非難他。前車之鑒不遠,翻車是因為繼續(xù)按著舊的軌道走。然而志士仁人仍然踏著它走而不后悔,執(zhí)著它而不丟失,為什么呢?是因為他們(志士仁人們)將要用這種方法順利地成就他們的志向而得到名聲。凡是迎合世俗、隨便附合的士人,讒言獻媚的債人,照著尊貴之人的臉色俯仰,在勢利之間曲折宛轉。他們說:名分與身體哪一個親呢?得與失哪一個強呢?榮與辱哪一個珍貴呢?于是就弄干凈他們的衣服,注重他們的車騎仆從(的規(guī)模),貪戀他們自己的財富,沉迷于他們自己喜好的音樂和女色之中,脈脈然顯示出自以為得計的樣子。(節(jié)選自三國統(tǒng)?李成《運命論》)食用稻粱,穿上狐皮衣裘,觀看奇妙精美的舞蹈,聆聽云和良材制作的琴瑟演奏,這是百姓生活的需要,并不是要求取什么才這樣干。建立深厚的孝悌之情,樹立忠貞的節(jié)操,接受禮樂的浸潤、熏陶,遵循先王的典則,這是君子生活的需要,并不是要求取什么才這樣干。這樣,那么君子遵循正道,實施正道,樂從天道的安排,安守自身的命運。他們明白面對命運無可奈何,懂得興衰榮辱并不依賴人的智慧和力量。因此福慶逝去而不去尋找,禍殃來臨而不去抗拒,能夠生存也不特別喜悅,面對死喪也不感到憂戚。處在富貴當中,不會得意忘形、目空一切,對于想要得到的東西,不會寢食不安、極力追求。這樣的話,哪會有江都相董仲舒《悲士不遇賦》這類的文章出現(xiàn)?。。ü?jié)選自南朝梁?劉峻《辯合論》)(二)古代詩歌閱讀4.【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shù)姆治?。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容、情感、主題、意象、意境等進行分析概括。(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解答時要結合詩歌內容,從詩句中找出關鍵性信息進行分析,聯(lián)系前后句子進行分析,把握詩人的內心感受?!窘獯稹浚?)C.“表達了詩人對仕宦生活的厭倦”錯,最后兩句意思是,友們都只管在客廳里暢快痛飲,直到日暮時才離開鄉(xiāng)野里門。詩人赴趙叟家宴,很欣賞主人的隱居生活,主要表達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向往,沒有對仕宦生活的厭倦。故選C。(2)“深巷斜暉靜,閉門高柳疏”,寫趙叟每日所見,深巷里的夕陽斜照之情景,深巷里的夕陽斜照,透過高高的、稀疏的柳枝,灑在小巷里,營造出了靜美的氛圍;“深”“靜”“閉”“疏”這些描寫景物狀態(tài)的詞語,讓我們聯(lián)想到趙叟日常生活,悠閑而舒適,極富田園情趣。流露出主人高潔的品行與美好的生活情趣。本句語言樸實平淡,但營造了幽美的意境,隱含了隱居生活的情趣,立意高雅。答案:(1)C(2)①開頭兩句用“深巷”“斜暉”“門”“柳”等尋常所見之景,寫出趙叟遠離塵囂的靜美生活環(huán)境;②“閑”“高”“疏”等平常之語,流露出主人恬淡閑適的人生追求,極富意趣,暗示出其隱者身份;③于平淡之語中表達出對主人隱居生活的欣賞之情,立意初現(xiàn)。譯文:深巷里的夕陽斜照,透過高高的、稀疏的柳枝,灑在小巷里。每天侍弄侍弄田地,整理整理書籍。客人在欣賞主人的書法作品,指指點點,主人則在廚房里準備新鮮的菜蔬。朋友們都只管在客廳里暢快痛飲,直到日暮時才離開鄉(xiāng)野里門。賞析:這首詩描寫了這樣一幅場景:一位久居城里的官員,得空到鄉(xiāng)間去放風游覽,吃的是農家菜,住的是農家院,于是由衷地羨慕起田園生活來?!吧钕镄睍熿o,閑門高柳疏”,寫趙叟每日所見,深巷里的夕陽斜照之情景,營造出了靜美的氛圍。“荷鋤修藥圃,散帙曝農書”,寫的是趙叟日常所為,侍弄田地,整理書籍,既有體力勞動,又有腦力勞動,悠閑而舒適,極富田園情趣。接下來詩人筆鋒一轉,最后四句回到宴飲來,寫此次宴飲的場面?!吧峡蛽u芳翰”,寫“上客”的活動,體現(xiàn)了欽佩之情;“中廚饋野蔬”寫主人的在準備飲食。最后兩句則是一個長鏡頭,先是主人與朋友們在客廳里痛飲,然后鏡頭拉遠,柴門出現(xiàn)了,柴門外的景色出現(xiàn)了,人物活動在優(yōu)美的自然景色之中,呈現(xiàn)出一幅和諧閑適的田園生活的畫面。(三)名篇名句默寫5.【分析】本題考查學生默寫詩文名句的能力。答題時要熟背相關篇目,并理解語句的含義,準確地寫出相關名句?!窘獯稹抗蚀鸢笧椋海?)釃酒臨江橫槊賦詩(重點字:釃、槊)(2)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重點字:戎)(3)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重點字:襦、鷓、鴣)三、語言文字運用(一)語言文字運用I6.【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結合語境讀懂句段的意思,根據(jù)前后聯(lián)系,選用意思相符的成語。(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語言表達效果的能力。解答時,要從句式、修辭等角度結合語境分析作答。(3)本題考查學生長句變短句的能力。解答時,學生要注意長句變短句的方法,主要有抽取法、分述法、解說法【解答】(1)①處,形容美國政府和美國政客的反華野心暴露出來,人所共知,可用“昭然若揭(暴露無遺/顯而易見/路人皆知)”。昭然若揭(暴露無遺):形容真相畢露,所有一切都已顯現(xiàn)了出來。顯而易見:很明顯,極容易看清。路人皆知:人所共知。②處,“長期生活在……的文化氛圍中”強調無形中的影響,可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耳濡目染:指經常聽到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潛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品性受到環(huán)境或別人的影響、感化,不知不覺地起了變化。③處,語境強調佩洛西罔顧事實,不關心的態(tài)度,可用“視而不見(熟視無睹/視若無睹/置若罔聞/諱莫如深)”。視而不見(熟視無睹/視若無睹):看慣了就象沒看見一樣。也指看到某種現(xiàn)象,但不關心,只當沒有看見。置若罔聞:放在一邊,好像沒有聽見似的。指不去過問或不予關心。諱莫如深:原指事件重大,諱而不言。后指把事情真相隱瞞得很深。(2)開頭“佩洛西出生于政治世家,長期生活在美國東部‘機器政治’的文化氛圍中……逐漸成長為一名只顧私利的典型政客”一語中的,強調佩洛西的出身、成長環(huán)境和政客的身份,揭露其自私丑惡的政客嘴臉?!耙恢币浴藱嘈l(wèi)士’標榜,卻對美國酷刑審訊所謂‘恐怖主義嫌疑人’的事實……”“她稱香港的騷亂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而國會山的騷亂則令她‘心碎’”“她為所謂的‘香港民主’大聲疾呼,卻只字不提英國在香港的殖民鎮(zhèn)壓”,巧用對比,通過三組自相矛盾的行徑加強反諷意味,一針見血,揭示佩洛西在人權問題上的虛偽和雙標。三組對比,揭示佩洛西在人權問題上的虛偽和雙標,句式大體相同,構成排比句,一氣呵成,增強了語勢,加強了諷刺和批判的力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平菇香菇線上線下銷售渠道拓展合同
- 2025年度二手房買賣合同交易手續(xù)辦理指南
- 2025年度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項目合作開發(fā)合同4篇
- 2025年度寧夏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庫安全管理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品質木箱紙箱租賃經營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停薪留職員工績效管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床上用品電商平臺合作推廣合同2篇
- 江蘇省村衛(wèi)生室人員合理用藥培訓
- 二零二五年度民政局認證離婚協(xié)議書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林地使用權租賃合同范例3篇
- 2024年高純氮化鋁粉體項目可行性分析報告
- 安檢人員培訓
- 山東省濰坊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期末 英語試題
- 危險性較大分部分項工程及施工現(xiàn)場易發(fā)生重大事故的部位、環(huán)節(jié)的預防監(jiān)控措施
- 水上水下作業(yè)應急預案
- API520-安全閥計算PART1(中文版)
- 2023年廣東省廣州地鐵城際鐵路崗位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商務提成辦法
- 直流電機電樞繞組簡介
- GB/T 19889.5-2006聲學建筑和建筑構件隔聲測量第5部分:外墻構件和外墻空氣聲隔聲的現(xiàn)場測量
- 《土地寶懺》2019版定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