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語文備考主旨文言文閱讀復(fù)習(xí)之文言虛詞(所示之例全部出自部編教材)_第1頁
2024年高考語文備考主旨文言文閱讀復(fù)習(xí)之文言虛詞(所示之例全部出自部編教材)_第2頁
2024年高考語文備考主旨文言文閱讀復(fù)習(xí)之文言虛詞(所示之例全部出自部編教材)_第3頁
2024年高考語文備考主旨文言文閱讀復(fù)習(xí)之文言虛詞(所示之例全部出自部編教材)_第4頁
2024年高考語文備考主旨文言文閱讀復(fù)習(xí)之文言虛詞(所示之例全部出自部編教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回歸教材復(fù)習(xí)虛詞

高考??嫉?8個文言文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以、因、

于、與、也、則、者、之,

文言虛詞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

1.而

解釋句中“而”字的意義和用法。

1,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2.宗受而藏之于廟。《伶官傳序》

3.溫故而知新?!墩撜Z》

4.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

5.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

6.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读鶉摗?/p>

7.惜其用武而不終也?!读鶉摗?/p>

8.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xué)》)

9.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秳駥W(xué)》

10.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過秦論》)

11.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勸學(xué)》)

12.盛以錦囊,負(fù)而前驅(qū)?!读婀賯餍颉?/p>

13.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六國論》)

14.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勸學(xué)》)

15.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16.字而幼孩,遂而雞豚。(《種樹郭橐駝傳》)

17.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答案:

1?2連詞,表承接,譯為“來”“就”“然后”,或者不譯。

3?6連詞,表并列,譯為“和”“又”“并且”。

7?8連詞,表轉(zhuǎn)折“卻”,譯為“然而、卻”。

9?10連詞,表遞進(jìn),譯為“而且”“并且”。

11?12連詞,連接狀語和動詞,表修飾,不譯。

13連詞,表因果,譯為“因而、所以”。

14連詞,表假設(shè),譯為“如果”。

15連詞,表目的,譯為“來”。

16-17代詞,釋為“你(們)、你(們)的”

2.何

解釋句中“何”字的意義和用法。

1.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

2.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

3.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4.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5.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孔雀東南飛》)

6.徐公何能及君也?!多u忌諷齊王納諫》

7.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8.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蜀道難》)

9.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10.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11.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12.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

答案:

1疑問代詞。譯作“為什么”“什么原因”。

2.疑問代詞。譯作“哪里”,譯時“何”要后置。

3.疑問代詞。譯為“什么”。

4-6:疑問副詞,譯為“怎么、哪里",表示反問。

7-8:副詞,譯作“怎么”“多么”。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詞前。

9.復(fù)音虛詞“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示疑問或詰問,相當(dāng)于“怎么樣”或“什

么樣”。

10.復(fù)音虛詞“何以”,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示疑問或詰問,相當(dāng)于“憑什么”。

11.復(fù)音虛詞。“奈何”,常用于疑問句中作謂語或狀語。譯作“怎么辦”。

12.作動詞,譯為“呵問”

3.乎

解釋句中“乎”字的意義和用法。

1.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赤壁賦》)

2.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

4.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5.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6.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屈原列傳》

7.生乎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百,百從而師之《師說》

8.臣之所好者道也,進(jìn)乎技矣。(《庖丁解?!罚?/p>

9.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賦》)

10.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罚?/p>

答案:

1?3句末語氣助詞,表疑問和反問,可譯為“嗎”“呢”。

4.句末語氣助詞,表測度,可譯為“吧”。

5?句中助詞,用在句中起緩和語氣作用或表示語氣的停頓.

6-8介詞,相當(dāng)于“于”。

9-10助詞,用作形容詞或副詞詞尾。

4.乃

解釋句中“乃”字的意義和用法。

1.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蹦巳胍姟!恫軇フ搼?zhàn)》

2.而附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妒娚接洝?/p>

3.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5.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齊桓晉文之事》

6.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妒緝骸?/p>

7.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傳序》

答案:

1.副詞,表順承,可譯為“就”“于是”等。

2?3副詞,表轉(zhuǎn)折,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4副詞,表條件或前提,釋為“才”。

5副詞,表判斷,用在判斷句中,可譯為“是”“就是”等。

6?7代詞,譯為“你的”、譯為“你”。

5.其

解釋句中“其”字的意義和用法。

1.燕趙之君,始有遠(yuǎn)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六國論》

2.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六國論》

3.會其怒,不敢獻(xiàn)。(《鴻門宴》)

4.雖曰愛之,其實害之。(《種樹郭素駝傳》)

5.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6.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7.若是,則與吾業(yè)者其亦有類乎?(《種樹郭橐駝傳》)

8.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傳序》)

9.汝其勿悲?。ā杜c妻書》)

10.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答案:

1代詞,表第三人稱的領(lǐng)屬關(guān)系,“他的”“他們的”“它的”。

2-3代詞,指代第三人稱,“他們”“它”。

4.指示代詞,近指“這”或遠(yuǎn)指“那”“那些”。

5.指示代詞,表特指,譯為“其中的、當(dāng)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

67副詞,表揣測語氣,譯為“大概、恐怕”o

8-9.副詞,表祈使語氣,譯為“可要、一定”。

10.副詞,表商量語氣,譯為“還是”。

6.且

解釋句中“且”字的意義和用法。

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鐘山記》

2.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而欓T宴》

4.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赤壁賦》)

5.若屬皆且為所虜?。ā而欓T宴》)

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7.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犊兹笘|南飛》

答案:

1.連詞,表并列??勺g為“又……又……”或"一邊……一邊……”。

2.連詞,表遞進(jìn),譯為“而且、并且、況且”。

3.連詞,表示讓步或假設(shè)關(guān)系,譯為“尚且”或“即使”。

4.復(fù)音虛詞,“且夫”,句首助詞,表示另提一事或進(jìn)一步議論,譯為“再說”

5.副詞,譯為“將要”。

6.副詞,譯為“將近、幾近”。

7.副詞,譯為“暫且、暫時”。

7.若

解釋句中“若”字的意義和用法。

1.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端投派俑问裰荨?/p>

2.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稁熣f》

3.其背也若子,其置也若棄?!斗N樹邨橐駝傳》

4.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種樹郭橐駝傳》

5.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洱R桓晉文之事》

6.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

7.若屬皆且為所虜?!而欓T宴》

8.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稜T之武退秦師》

9.若舍鄭以為東道主?!稜T之武退秦師》

10.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燭之武退秦師》

答案:

L-3動詞,譯為“像、好像、如同”。

4動詞,譯為“及,比得上”。

5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6?7人稱代詞,譯為“你(的)、你們(的)”。

8?10連詞,表假設(shè)關(guān)系,譯為“假如、如果”。

8.所

解釋句中“所”字的意義和用法

1.某所,而母立于茲?!俄敿管幹尽?/p>

2.當(dāng)其欣于所遇。(《蘭亭集序》)

3.今入關(guān),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鴻門宴》)

4.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踴。(《庖丁解牛》)

5.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读鶉摗?/p>

6.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蘇武傳》)

7.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8.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而欓T宴》

9.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短m亭集序》

10.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答案:

1.名詞,表示場所、位置。

2-4:助詞,“所”加動詞,構(gòu)成名詞性詞組。譯為“所……的人”"所……的事物”

“所……的情況”等。

5-6:助詞,被動句中,“為”和“所”呼應(yīng),組成“為……所……”結(jié)構(gòu)。

7-8復(fù)音虛詞“所以”,表原因,譯為“……的原因”。

9-10復(fù)音虛詞,表示憑借的方式,譯為“用來……的”或”……的憑借”。

9.為

解釋各句中“為”的意義以及用法

1.吾屬今為之虎矣?。ā而欓T宴》)

2.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3.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4.公為我獻(xiàn)之。(《鴻門宴》)

5.為之奈何?(《鴻門宴》)

6.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ā犊兹笘|南飛》)

7.何辭為?(《鴻門宴》)

8.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殮為妄作。(《蘭亭集序》)

9.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10.俯仰之間,已為陳跡。(《蘭亭集序》)

11.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ā读鶉摗罚?/p>

答案

12介詞,譯為“被”,表示被動。

3-4介詞,譯為“給”“替”。

5.介詞,譯為“對、向”。

6.介詞,表原因或目的,譯為“因為、由于、為了”。

7.語氣助詞,用在句末,常與“何”“奚”等相配合,表疑問或反詁

8-9.動詞,譯為“是”,表判斷。

10-11.“為”作一般動詞用時,可根據(jù)上下文靈活意譯。10譯為“成為”。11譯為“治

理”。

10.焉

解釋各句中“焉”的意義以及用法

1.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退秦師》)

3.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勸學(xué)》)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燭之武退秦師》)

5.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ā稁熣f》)

6.盤盤焉,困困焉,蜂房水渦。(《阿房宮賦》)

7.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硅硅焉。(《石鐘山記》)o

8.或師焉,或不焉,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答案

1.代詞,相當(dāng)于“之”。

2.疑問代詞,相當(dāng)于“哪里”“怎么”。

3-4.兼詞,兼有介詞和代詞的功能,相當(dāng)于“于+之”。3.在這里4.從哪里

5.句末語氣助詞。譯為“了”“啊”,或不譯。

6-7.助詞,形容詞或擬聲詞詞尾,譯為"......的樣子”o

8.助詞,用于句中,表停頓。不譯。

10也

解釋各句中“也”的意義以及用法

1.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2.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六國論》)

3.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赤壁賦》)

4.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xué)》)

5.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读婀賯餍颉?/p>

6.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答案:

1-5.句末語氣助詞。用在不同功能的句子末尾,表示各種不同的語氣。

1.表判斷語氣,不譯。2表反問語氣,譯為“呢”。3.表疑問語氣,譯為“呢”。

4.表陳述或解釋語氣。5.表示感嘆語氣,譯為“啊”。

6-句中助詞,通常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舒緩語氣的作用,無實義,不譯。

12.以

解釋各句中“以”的意義以及用法

1.方其系燕父子以組?!读婀賯餍颉?/p>

2.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種樹郭橐駝傳》)

3.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過秦論》)

4.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蘇武傳》)

5.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

G.余以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臼京師乘風(fēng)省?!兜翘┥接洝?/p>

7.且碩茂,早實以蕃。

8.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

9.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過秦論》)

10.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六國論》)

11.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蘇武傳》)

12.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yuǎn)。(《陳情表》)

13.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抖谈栊小?/p>

14.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過秦論》)

答案

1-6:介詞。與后面的代詞或名詞性詞組共同構(gòu)成介賓結(jié)構(gòu),作句子中謂語動詞的狀語。

1.表使用,譯為“拿”或“用”。2.表處置,譯為“把”。3-4表憑借,譯為“憑、憑借、

根據(jù)”或“憑……身份”。5.表原因,譯為“因為、由于”。6.表時間或地點,譯為“在、

于“。

7-9:連詞。7.表并列,可譯為“而、又、和”。8表修飾,不譯。9表目的,譯為“來、

用來”。

10.表結(jié)果,譯為“因而、以致”。

11.副詞,通“已”,譯為“已經(jīng)”

12.復(fù)音虛詞?!笆且浴?,即“以是”的倒裝,譯為“因此”。

13復(fù)音虛詞。“何以”,即“以何”的倒裝,譯為“憑什么”。

14.復(fù)音虛詞,譯為“把……做成”“把……做成”“把……作為”。

13.因

解釋句中“因”字的意義和用法

1.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鴻門宴》)

2.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4.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蘇武傳》)

5.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登快閣》)

6.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

7.批大郤,導(dǎo)大森,因其固然.{《莊子?養(yǎng)生主》)

8.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答案:

1.副詞,表順承關(guān)系,譯為“就、于是”

2.介詞,趁,趁機(jī)。

3.介詞,憑借,依靠。

4.介詞,經(jīng)由,通過。

5.介詞,因為,由于

6.動詞,沿襲。

7.動詞,依順,順著。

8.動詞,接著,繼

14.于

解釋句中“于”字的意義和用法

L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石鐘山汜》)

2.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

3.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4.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5.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師說》)

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

7.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xué)》)

答案

1介詞.1在。2.自,從。3.至,至IJ。4.對,對于,5.向。6.表示被動,譯為“為,

被”o7.表示比較,譯為被匕”

15.與

解釋句中“與”字的意義和用法

1.沛公軍旃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2.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

3.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賦》)

4.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

5.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6.吾與點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7.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離騷》)

8.唯赤則非邦也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答案:

1-2.介詞,譯為“和,跟,同”

3.連詞,譯為“和,跟,同”

(作介詞用的“與”,和后面的名詞性短語或代詞構(gòu)成介賓結(jié)構(gòu),作狀語。而作連同用

的“與”,常常連接兩個名詞或兩個代詞,所構(gòu)成的名詞性短語在句子中作主語或賓語。如

例1中的“吾與子”作主語。)

4.動詞。給予,授予。

5.動詞。結(jié)交,親附。如: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6.動詞。贊許,同意。

7.動詞。等待。

8.句末語氣助詞,通“歟”,表示感嘆或疑問語氣

16.則

解釋句中“則”字的意義和用法

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

2.使秦夏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阿房宮賦》)

3.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六國論》)

4.欲茍順?biāo)角椋瑒t告訴不許。(《陳情表》)

5.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種樹郭橐駝傳》)

6.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答案:

1-5:連詞。1表示承接關(guān)系,譯為“就”“便”。2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譯為“那么”。3

表示并列關(guān)系??勺g為“就”,或不譯。4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譯為“可是、卻”。5表選擇關(guān)

系。和“非”或“不"連用,譯為“不是……就是……”。

6.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qiáng)調(diào)和確認(rèn)作用,可譯作“是、就是”

17.者

解釋句中“者”字的意義和用法

1.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

2.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

3.此三者,吾遺恨也。(《五代史伶官傳序》)

4.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5.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6.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賦》)

7.亞父者,范增也。(《鴻門宴》)

8.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答案

1-2:代詞,用在形容詞、動詞、動詞詞組或主謂詞組之后,組成“者”字結(jié)構(gòu),用以

指代人、事、物,譯為“的人””的事”“的東西”……

3.代詞,用在數(shù)詞之后,指代上文所說的兒種人或兒件事物??勺g為“……種””……

樣”。

4.代詞,用在時間詞語的后面,不譯。

5-6.助詞,作為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不譯。

7.助詞,用在主語后,表判斷。

8.助詞,放在疑問句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18.之

解釋句中“之”字的意義和用法

1.之二蟲又何知?。ā跺羞b游》)

2.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恥。(《師說》)

3.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4.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yuǎn)矣。(《師說》)

5.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

6.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7.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8.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勸學(xué)》)

9.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10.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宮賦》)

答案:

1-2:指示代詞,譯為“這、這個、這些”。

3.代詞,作賓語,代人、物、事;代人時一般譯為“他”或“她”,有時也譯為“我”。

4.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助詞“的”,有時可不譯。

5.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dú)立性。不譯。

6-7:結(jié)構(gòu)助詞,作為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不譯。

8.結(jié)構(gòu)助詞,作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不譯。

9.音節(jié)助詞,用以調(diào)整音節(jié)或表示提頓,沒有實在意義。

10.動詞,譯為“到、去”

文言文18個虛詞課內(nèi)課外句子精練,對接高考新題型!

試題學(xué)生版

一、于

①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云。一一《左忠毅公逸事》()

②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一一《進(jìn)學(xué)解》()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一一《師說》()

④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一一《曹劌論戰(zhàn)》()

⑤余將告于蒞事者。一一《捕蛇者說》()

⑥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一一《赤壁之戰(zhàn)》()

⑦指通豫南,達(dá)于漢羽。一一《愚公移山》()

⑧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一一《廉頗藺相如列傳》()

⑨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一一《勸學(xué)》()

二、與

1、

①則與一生彘肩一一《鴻門宴》()

②騫叔之子與師。一一《騫叔哭師》()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一一《燭之武退秦師》()

2、

①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一一《勾踐滅吳》()

3、

①沛公軍菊上,未得與項羽相見一一《鴻門宴》()

②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一一《陳涉世家》()

③吾孰與徐公美一一《鄒忌諷齊王納諫》()

4、

①無乃爾是過與!一一《季氏將伐顓臾》()

②虎兄出于種,龜玉毀于犢中,是誰之過與?一一《季氏將伐顓臾》()

③然則廢釁鐘與?一一《齊桓晉文之事》()

三、焉

1、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一一《師說》()

②于是余有嘆焉。一一《游褒禪山記》()

③硅硅焉,余固笑而不信也。一一《石鐘山記》()

④萬鐘于我何加焉!一一《魚我所欲也》()

2、

①謹(jǐn)食之,時而獻(xiàn)焉。一一《捕蛇者說》()

②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一一《鄭伯克段于鄢》()

③且焉置土石?一一《愚公移山》()

3、

①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一一《論語》()

②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一一《桃花源記》()

4、

焉用亡鄭以陪鄰。一一《燭之武退秦師》()

四、何

1、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一一《琵琶行》()

②大王來何操?一一《鴻門宴》()

③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一一《廉頗藺相如列傳》()

2、

①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一一《伶官傳序》()

②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一一《赤壁之戰(zhàn)》()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一一《鄒忌諷齊王納諫》()

五、其

1、

①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一一《游褒禪山記》()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一一《師說》()

③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一一《石鐘山記》()

2、

①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這專耳,豈他人之過哉?一一《送

東陽馬生序》()

②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yuǎn)而無所至極邪?一一《逍遙游》()

3、

①其皆出于此乎?一《師說》()

②其孰能譏之乎?一一《游褒禪山記》()

③以亂其整,不武,吾其還也?一一《燭之武退秦師》()

④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一一《伶官傳序》()

六、若

1、

①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一一《鴻門宴》()

②更若役,復(fù)若賦,則何如?一一《捕蛇者說》()

③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一一《齊桓晉文之事》()

2、

①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一一《赤壁之戰(zhàn)》()

②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一一《漢書?高帝紀(jì)》()

七、因

1、

①于是相如前進(jìn)缶,因跪請秦王一一《廉頗藺項如列傳》()

②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一一《廉頗藺項如列傳》()

③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一一《諫太宗十思疏》()

④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一一《屈原列傳》()

2、

相如因持璧卻立。一一《廉頗藺相如列傳》()

八、為

1、

①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一一《兩小兒辯日》()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一一《活板》()

③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一一《鴻門宴》()

④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一一《為學(xué)》()

⑤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鴻門宴》()

⑥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為屯長。一一《陳涉世家》()

2、

①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一一《齊桓晉文之事》()

②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一一《過秦論》()

③此人一一為具言所司。一一《桃花源記》()

④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一一《觸龍說趙太后》()

⑤不足為外人道也。一一《桃花源記》()

3、

①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一一《屈原列傳》()

②何辭為?一一《鴻門宴》()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一一《項羽本紀(jì)》()

九、所

1、

①今所養(yǎng)非所用,所用非所養(yǎng)。一一《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②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一一《曹劌論戰(zhàn)》()

③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一一《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一一《師說》()

2、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一一《六國論》()

3、

①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一一《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稁熣f》()

③所為見將軍者,欲以助趙也。一一《戰(zhàn)國策?趙策》()

十、以

1、

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強(qiáng)秦之歡,不可。一一《廉頗藺用如列傳》()

②()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一一《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一一《廉頗莉相如列傳》()

④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一一《察今》()

⑤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一一《曹劌論戰(zhàn)》()

⑥愿以十五城請易璧。一一《廉頗藺相如列傳》()

2、

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一一《游褒禪山記》()

②忽魂悸以魄動。一一《夢游天姥吟留別》()

③樊噲側(cè)其盾以撞。一一《鴻門宴》()

④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一一《歸去來辭》()

⑤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一一《游褒禪山記》()

⑥作《師說》以貽之。一一《師說》()

十一、則

1、

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一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②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一一《勸學(xué)》()

③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一一《師說》()

④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⑤其室則邇,其人甚遠(yuǎn)。一一《詩經(jīng)》()

2、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一一《岳陽樓記》()

十二、而

1、

①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币灰弧俄椉管幹尽?/p>

2、

①鰻立遠(yuǎn)視,而望幸焉一一《阿房宮賦》()

②吾嘗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一一《勸學(xué)》()

③死而有知,其幾何離。一一《祭十二郎文》()

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鰭之穴無可寄托者一一《勸學(xué)》()

⑤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一一《游褒禪山記》()

⑥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一一《勸學(xué)》()

⑦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一一《鴻門宴》()

⑧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一一《勸學(xué)》()

十三、且

1、

①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一一《孔雀東南飛》()

②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己久疲。一一《赤壁之戰(zhàn)》()

③臣死且不避,卮泗安足辭!一一《鴻門宴》()

2、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②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一一《孔雀東南飛》()

③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一一《孔雀東南飛》()

十四、乃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一一《師說》()

②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一一《活板》()

③臣乃敢上璧。一一《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劌日:“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蹦巳胍?。一一《曹劌論戰(zhàn)》()

十五、之

1、

①均之二策。一一《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作《師說》以貽之,一一《師說》()

③糅使之然也。一一《勸學(xué)》()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一一《師說》()

2、

①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一一《赤壁之戰(zhàn)》()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一一《游褒禪山記》()

③何陋之有?一一《陋室銘》()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一一《亞說》()

十六、乎

①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一一《捕蛇者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一一《莊暴見孟子》()

③兒寒手?欲食乎?《項脊軒志》()

④胡為乎遑遑欲何之?一一《歸去來辭》()

十七、者

①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一一《為學(xué)》()

②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一一《〈指南錄〉后序》()

③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一一《察今》()

十八、也

①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一一《莊暴見孟子》()

②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一一《左忠毅公逸事》()

③吾上恐負(fù)朝廷,下恐愧吾師也。一一《左忠毅公逸事》()

④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一一《莊暴見孟子》()

⑤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一一《師說》()

試題教師版

一、于

①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云。一一《左忠毅公逸事》(自、從)

②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一一《進(jìn)學(xué)解》(由于)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一一《師說》(對、對于)

④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一一《曹劌論戰(zhàn)》(在)

⑤余將告于蒞事者。一一《捕蛇者說》(給)

⑥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一一《赤壁之戰(zhàn)》(向)

⑦指通豫南,達(dá)于漢羽。一一《愚公移山》(到)

⑥臣誠恐見欺于工而負(fù)趙?!读H藺相如列傳》(被)

⑨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一一《勸學(xué)》(比)

二、與

1、

①則與一生彘眉一一《鴻門宴》(給與)

②騫叔之子與師。一一《騫叔哭師》(參與)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一一《燭之武退秦師》(結(jié)交,親附)

2、

①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一一《勾踐滅吳》(和,跟,同)

3、

①沛公軍菊上,未得與項羽相見一一《鴻門宴》(和、同、跟)

②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一一《陳涉世家》(給,替)

③吾孰與徐公美一一《鄒忌諷齊王納諫》(和……比較)

4、

①無乃爾是過與!一一《季氏將伐顓臾》(感嘆語氣)

②虎兜出于柳,龜玉毀于樓中,是誰之過與?一一《季氏將伐顓臾》(疑問語氣)

③然則廢釁鐘與?一一《齊桓晉文之事》(測度語氣)

三、焉

1、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一一《師說》(句中不譯)

②于是余有嘆焉。一一《游褒禪山記》(句末不譯)

③硅硅焉,余固笑而不信也。一一《石鐘山記》(詞尾不譯)

④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呢)

2、

①謹(jǐn)食之,時而獻(xiàn)焉。一一《捕蛇者說》(它,指蛇。)

②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一一《鄭伯克段于鄢》(什么)

③且焉置土石?一一《愚公移山》(哪里)

3、

①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一一《論語》(在其中)

②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一一《桃花源記》(從這里)

4、

焉用亡鄭以陪鄰。一一《燭之武退秦師》(哪里)

四、何

1、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一一《琵琶行》(定語,什么)

②大王來何操?一一《鴻門宴》(賓語,什么)

③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一一《廉頗藺相如列傳》(謂語,為什么這樣)

2、

①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一一《伶官傳序》(形容詞前,多么)

②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一一《赤壁之戰(zhàn)》(句首,為什么)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一一《鄒忌諷齊王納諫》(動詞前,怎么)

五、其

1、

①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一一《游褒禪山記》(第一人稱,我)

②其聞道也周先乎吾。一一《師說》(第三人稱,他)

③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一一《石鐘山記》(指示代詞,其中的)

2、

①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這專耳,豈他人之過哉?一一《送

東陽馬生序》(假設(shè),要是)

②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yuǎn)而無所至極邪?一一《逍遙游》(選擇,是……還是……)

3、

①其皆出于此乎?一一《師說》(測度,大概)②其孰能譏之乎?一一《游褒禪山記》

(反詰,難道)

③以亂其整,不武,吾其還也?一一《燭之武退秦師》(婉商,還是)

④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一一《伶官傳序》(期望)

六、若

1、

①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一一《鴻門宴》(你)

②更若役,復(fù)若賦,則何如?一一《捕蛇者說》(你的)

③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一一《齊桓晉文之事》(這樣)

2、

①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一一《赤壁之戰(zhàn)》(假設(shè),如果)

②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一一《漢書?高帝紀(jì)》(選擇,或者)

七、因

1、

①于是相如前進(jìn)缶,因跪請秦王一一《廉頗藺項如列傳》(趁著)

②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一一《廉頗藺項如列傳》(經(jīng)由,通過)

③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一一《諫太宗十思疏》(因為,由于)

④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一一《屈原列傳》(憑借)

2、

相如因持壁卻立。一一《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便)

八、為

1、

①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一一《兩小兒辯日》(通“請”)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一一《活板》(算是)

③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一一《鴻門宴》(是)

④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一一《為學(xué)》(做)

⑤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一一《鴻門宴》(成為)

⑥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為屯長。一一《陳涉世家》(擔(dān)任)

2、

①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一一《齊桓晉文之事》(因為)

②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一一《過秦論》(被)

③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一一《桃花源記》(給)

④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一一《觸龍說趙太后》(對)

⑤不足為外人道也。一一《桃花源記》(向)

3、

①何故懷理握瑜,而自令見放為?一一《屈原列傳》(疑問)

②何辭為?一一《鴻門宴》(反詰)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一一《項羽本紀(jì)》(感嘆)

九、所

1、

①今所養(yǎng)非所用,所用非所養(yǎng)。一一《史記?老莊中韓列傳》(所養(yǎng)的人;所用的人)

②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一一《曹劌論戰(zhàn)》(安身的東西)

③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一一《信陵君竊符救趙》(過訪朋友

的事情)

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一一《師說》(所存在的地方)

2、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一一《六國論》(被)

3、

①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一一《廉頗藺相如列傳》(原因)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一一《師說》(憑借)

③所為見將軍者,欲以助趙也。一一《戰(zhàn)國策?趙策》(目的)

十、以

1、

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強(qiáng)秦之歡,不可。一一《廉頗藺用如列傳》(因,由于)

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一一《信陵君竊符救趙》(帶領(lǐng))

③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一一《廉頗藺相如列傳》(把)

④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一一《察今》(依據(jù)、按照)

⑤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一一《曹劌論戰(zhàn)》(憑借)

⑥愿以十五城請易璧,一一《廉頗藺相如列傳》(用)

2、

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一一《游褒禪山記》(并列)

②忽魂悸以魄動。《夢游天姥吟留別》(遞進(jìn))

③樊噲側(cè)其盾以撞。一一《鴻門宴》(承接)

④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一一《歸去來辭》(修飾)

⑤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一一《游褒禪山記》(因果)

⑥作《師說》以貽之,一一《師說》(目的)

十一、則

1、

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一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假設(shè)

關(guān)系,如果)

②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一一《勸學(xué)》(承接關(guān)系,便)

③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一一《師說》(并列關(guān)系,就)

④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一一《師說》(轉(zhuǎn)折關(guān)系,卻)

⑤其室則邇,其人甚遠(yuǎn)。一一《詩經(jīng)》(讓步關(guān)系,倒是)

2、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一一《岳陽樓記》(就是)

十二、而

1、

①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币灰弧俄椉管幹尽?/p>

2、

①綴立遠(yuǎn)視,而望幸焉一一《阿房宮賦》(目的關(guān)系)

②吾嘗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一一《勸學(xué)》(修飾關(guān)系)

③死而有知,其幾何離。一一《祭十二郎文》(假設(shè)關(guān)系)

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鰭之穴無可寄托者一一《勸學(xué)》(并列關(guān)系)

⑤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一一《游褒禪山記》(因果關(guān)系)

⑥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一一《勸學(xué)》(轉(zhuǎn)折關(guān)系)

⑦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一一《鴻門宴》(承接關(guān)系)

⑧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一一《勸學(xué)》(遞進(jìn)關(guān)系)

十三、且

1、

①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一一《孔雀東南飛》(并列,并且)

②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己久疲。一一《赤壁之戰(zhàn)》(遞進(jìn),況且)

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一一《鴻門宴》(讓步,尚且)

2、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一一《游褒禪山記》(將要)

②卿但暫還家,吾今旦報府。一一《孔雀東南飛》(暫且)

③誓不相隔卿,旦暫還家去。一一《孔雀東南飛》(姑旦)

十四、乃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一一《師說》(逆轉(zhuǎn)相背)

②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一一《活板》(順承)

③臣乃敢上璧。一一《廉頗藺相如列傳》(限制)

④劌日:“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蹦巳胍?。一一《曹劌論戰(zhàn)》(緊接)

十五、之

1、

①均之二策。一一《廉頗藺相如列傳》(指示代詞,這)

②作《師說》以貽之。一一《師說》(代人,他)

③糅使之然也。一一《勸學(xué)》(代物,它)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一一《師說》(代事,道理)

2、

①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一一《赤壁之戰(zhàn)》(定語標(biāo)志)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一一《游褒禪山記》(補(bǔ)語標(biāo)志)

③何陋之有?一一《陋室銘》(賓語前置標(biāo)志)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一一《師說》(主謂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

十六、乎

①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一一《捕蛇者說》(感嘆語氣,?。?/p>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一一《莊暴見孟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