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諫逐客書》同步練習(含解析)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1頁
11-1《諫逐客書》同步練習(含解析)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2頁
11-1《諫逐客書》同步練習(含解析)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3頁
11-1《諫逐客書》同步練習(含解析)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4頁
11-1《諫逐客書》同步練習(含解析)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1《諫逐客書》同步練習一、名篇名句默寫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諫逐客書》的中心論點是:,。(2)《諫逐客書》中作者列舉了太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是為了說明:,。(3)杜甫《登高》中表現(xiàn)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前人也曾把這兩句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2.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阿房宮賦》中“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寫出阿房宮的壯觀,蘇軾《赤壁賦》中以“,”寫曹操軍容之盛,與此手法類似。(2)《靜女》中“,”兩句形象地寫出了約會中女子調(diào)皮活潑的性格和男子未見情人而焦急不安的情態(tài)。(3)《諫逐客書》中,李斯用泰山來類比論述君王應該重視廣攬人才的句子是“,”。(4)古詩詞中常用“流水”這一意象來感嘆世事無常,寄托復雜情感。請寫出統(tǒng)編版普通高中語文教科書(必修)上下冊中包含“流水”一詞的一聯(lián)詩句:“,?!倍?、文言小題3.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用法和例句一致的是(

)例句:西取由余于戎A.來丕豹、公孫支于晉B.故能明其德C.蠶食諸侯D.卻賓客以業(yè)諸侯4.下列各句的句式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項是(

)A.并國二十 B.民以殷盛,國以富強C.西取由余于戎 D.昔穆公求士三、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chǎn)于秦,而繆公用之。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至今治強?;萃跤脧垉x之計,拔三川之地,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shù)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也。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夫物不產(chǎn)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選自《諫逐客書》,有刪減)5.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今A逐客B以資C敵國D損民E以益仇F內(nèi)自虛G而外樹怨H于諸侯I求國無危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施,“延續(xù)”之意,與《孔雀東南飛》中“留待作遺施”的“施”意思不同。B.內(nèi),同“納”,接納,與史傳文《鴻門宴》中“毋內(nèi)諸侯”的“內(nèi)”意思相同。C.髀,即“大腿”,與清代小說《促織》中“已股落腹裂”的“股”意思不同。D.適,適于、適合,與《石鐘山記》中“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的“適”意思不同。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句,觀點鮮明,雖用“竊以為”表示謙卑客氣,但直率地否定了秦王驅逐客卿的行為。B.文章以繆公、孝公、惠王、昭王為例證明秦王逐客的錯誤,是因為作者認為這四位君主都是由于任用客卿而取得顯著成就的。C.文章列舉了秦王搜羅秦國之外各地色樂珠玉的行為,意在揭露秦王一味貪求視聽享樂而輕視人民、不顧天下大眾疾苦的本質。D.文章稱五帝三王無敵于天下的原因,是他們能做到土地不分東南西北、人才不論國別,這為秦王樹立了不分地域、廣納人才的榜樣。8.將下列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2)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9.作者多次通過對比來闡明觀點,請從文中找出三處,簡要概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諫逐客書李斯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chǎn)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jù)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眾,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shù)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wèi)之女不充后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也。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夫物不產(chǎn)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10.解釋加點的字。易

殷盛

拔施

向使

致傅

然則

所以

讓擇

赍1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來丕豹、公孫支于晉

來;招致、招攬B.至今治強

治:治理C.彈箏搏髀

搏:擊打、拍打D.故能就其深

就:成就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①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

②損民以益仇B(yǎng).①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

②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C.①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

②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D.①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

②秦以城求壁而趙不許,曲在趙13.《諫逐客書》能夠說服秦王收回“逐客”命令的根本原因是(

)A.排比,對偶連篇,行文氣勢充沛。B.論據(jù)充分,事實勝于雄辯。C.反復運用正反對比,納客與逐客的利害關系一目了然。D.切中秦王想要統(tǒng)一天下的心理。14.《諫逐客書》鋪陳秦王喜好的珍寶,美色,音樂,是為了(

)A.警示秦王聲色誤國。B.宣揚秦國的強大富足。C.美化秦王以增強其接受勸諫的可能性。D.闡述重物輕人不能統(tǒng)一天下的道理。15.下列對《諫逐客書》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斯認為,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襄王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使秦國富裕強大。以此來看,客卿并沒有什么虧欠秦國的。B.文章指出,如果必須是秦國出產(chǎn)的東西才可以使用,那么不是秦國出產(chǎn)的夜光之壁、駿馬等也不能用,甚至連江南的金錫、西蜀的丹青也不能用了。C.李斯對秦王驅逐一切客卿以致給敵人提供武器和糧食,使得天下的賢士不敢向西進入秦國,最終與諸侯結怨的做法很不理解。D.李斯用“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勸說秦王,希望他不要驅逐客卿“以資敵國”。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選自《老子》)材料二:是故君子之求勝也,以推讓為利銳,以自修為棚櫓;靜則閉嘿泯之玄門,動則由恭順之通路。是以戰(zhàn)勝而爭不形敵服而怨不構若然者悔吝不存于聲色夫何顯爭之有哉!彼顯爭者,必自以為賢人,而人以為險被者。實無險德,則無可毀之義。若信有險德,又何可與訟乎!險而與之訟,是柙兕而攖虎,其可乎?怒而害人,亦必矣?!兑住吩唬骸半U而違者,訟,訟必有眾起?!薄独献印吩唬骸胺蛭┎粻帲侍煜履芘c之爭。”是故君子以爭途之不可由也。是以越俗乘高,獨行于三等之上。何謂三等?大無功而自矜,一等;有功而伐之,二等;功大而不伐,三等。愚而好勝,一等;賢而尚人,二等;賢而能讓,三等。緩己急人,一等;急己急人,二等;急已寬人,三等。凡此數(shù)者,皆道之奇,物之變也。三變而后得之,故人未能遠也。夫唯知道通變者,然后能處之。是故孟之反以不伐獲圣人之譽,管叔以辭賞受嘉重之賜。夫豈詭遇以求之哉?乃純德自然之所合也。彼君子知自損之為益,故功一而美二,小人不知自益之為損,故一伐而并失。由此論之,則不伐者伐之也;不爭者爭之也;讓敵者勝之也;下眾者上之也。君子誠能嗜爭途之名險,獨乘高于玄路,則光暉煥而日新,德聲倫于古人矣。(選自《人物志·釋爭》)16.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是以A戰(zhàn)勝B而爭C不形D敵服而怨不構E若然者F悔吝不存于G聲色H夫I何顯J爭之有哉!1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推讓為利銳”與“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兼愛》)兩句中的“以”用法相同。B.“是故君子以爭途之不可由也”與“為仁由己”(《論語》)兩句中的“由”意思相同。C.“賢而能讓”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諫逐客書》)兩句中的“讓”意思不同。D.“凡此數(shù)者”與“范增數(shù)目項王”(《鴻門宴》)兩句中的“數(shù)”意思不同。1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老子認為彎曲與保全,委屈與伸直,低洼與盈滿,破舊與更新,少取與多得等之間都具有辯證關系。B.君子追求勝利時,堅持推讓的原則,努力提高自身修養(yǎng),安靜時堅守寂然不語,行動時遵從恭敬順從。C.君子如果能夠做到“功大而不伐”“急己寬人”,便能夠超越世俗登至高處,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D.材料二舉孟之反受圣人稱贊與管叔受嘉重的例子,說明了君子懂得自我貶損能夠獲得益處的道理。1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2)實無險德,則無可毀之義。若信有險德,又何可與訟乎!20.君子不爭的原因有哪些?請根據(jù)文本簡要概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桓公自莒反于齊,使鮑叔為宰,辭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凍餒,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者,則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治國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結于百姓,弗若也:制禮義可法于四方,弗若也;執(zhí)枹鼓立于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被腹唬骸胺蚬芤奈嵘涔讶酥秀^,是以濱于死?!滨U叔對曰:“夫為其君動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猶是也?!被腹唬骸叭艉?”鮑子對曰:“請諸魯?!被腹唬骸笆┎?,魯君之謀臣也,夫知吾將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鮑子對曰:“使人請諸魯,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請之?!瘎t予我矣?!被腹拐堉T魯,如鮑叔之言。比至,三釁,三浴之?;腹H逆之于郊,而與之坐而問焉,曰:“昔吾先君襄公不聽國政,卑圣侮士,而唯女是崇。九妃、六嬪,陳妾數(shù)百,食必粱肉,衣必文繡。戎士凍餒,戎車待游車之烈,戎士待陳妾之余。優(yōu)笑在前,賢材在后,恐宗廟之不掃除,社稷之不血食,敢問為此若何?”管子對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參其國而伍其部,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為之終,而慎用其六柄焉?!保ü?jié)選自《國語?齊語一》)材料二: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節(jié)選自《史記?管晏列傳》)21.下列對材料二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B.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C.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D.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2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制,指規(guī)定、制訂,與《齊桓晉文之事》“明君制民之產(chǎn)”中的“制”意思相同。B.“三釁”“三浴”,指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是我國古代極為隆重的一種禮節(jié)。C.敢,自言冒昧的謙辭,與《燭之武退秦師》“敢以煩執(zhí)事”中的“敢”意思不同。D.霸,稱霸,與《諫逐客書》“并國二十,遂霸西戎”中“霸”的用法和含義都相同。2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桓公從莒國返回齊國繼位后,原本打算任命鮑叔為宰相,但鮑叔認為自己是一個庸臣,治理國家更需要管仲那樣的人才。B.齊桓公在鮑叔的建議下,派遣使者前往魯國交涉管仲之事,稱管仲是不遵守命令的臣子,請求魯國國君在群臣面前處死他。C.齊襄公沉迷享樂,不顧將士衣食冷暖,親近倡優(yōu),不重用賢材,國家社稷面臨嚴重危機,因此齊桓公向管仲尋求解決之道。D.管仲認為治理國家要效法前代圣王的做法,劃分都城、郊野,讓百姓有固定的居所,各有其業(yè),規(guī)劃陵寢使其死后有歸宿。2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夫為其君動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猶是也。(2)昔吾先君襄公不聽國政,卑圣侮士,而唯女是崇。25.天下人為什么稱贊鮑叔?請簡要概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shù)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于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學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欲西入秦。辭于荀卿曰:“斯聞得時無怠今萬乘方爭時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游說者之秋也。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為者,此禽鹿視肉,人面而能強行者耳。故詬莫大于卑賤,而悲莫甚于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于無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將西說秦王矣?!敝燎?,會莊襄王卒,李斯乃求為秦相文信侯呂不韋舍人。不韋賢之,任以為郎。李斯因此得說秦王……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計,陰遣謀士赍持金玉以游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其良將隨其后。秦王拜斯為客卿。會韓人鄭國來間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覺。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于秦耳,請一切逐客?!崩钏挂嘣谥鹬?。斯乃上《諫逐客書》,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卒用其計謀。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為皇帝,以斯為丞相。材料二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夫物不產(chǎn)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取材于李斯《諫逐客書》)2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斯聞得時無怠/今萬乘方爭/時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游說者之秋也B.斯聞得時無怠/今萬乘方爭/時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游說者之秋也C.斯聞得時無怠/今萬乘方爭時/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游說者之秋也D.斯聞得時無怠/今萬乘方爭時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游說者之秋也27.下列選項中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戎,我國古代對西部各少數(shù)民族的稱呼。夷,我國古代常用來指稱北部的少數(shù)民族。B.公室,即王室。指春秋戰(zhàn)國時諸侯的家族,也指國君的家庭成員。文中是指秦國的王室。C.下陳,古代殿堂下放置禮品、站列婢妾的地方。如《戰(zhàn)國策·齊策》中“美人充下陳”。D.不肖,謂子不似父,以稱不孝之子。舊時讀書人常常用來表示自謙。文中意思是不成材。2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斯是楚國上蔡人,早年跟隨荀子學習治理天下的帝王之術。學成之后,西行前去游說秦王,后成為秦國相國文信侯呂不韋的門客。B.在韓國人鄭國來秦國不久后,秦國的宗室大臣請求秦王將客卿全部驅逐出境,李斯也在被驅逐的客卿之中。C.因李斯上書勸諫,秦王下令廢除驅逐客卿的詔令,恢復了李斯廷尉的官職。秦國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戰(zhàn)爭,終于兼并天下。D.李斯認為將客卿驅逐出秦國,實際上就是資助敵對國家,讓仇人更加強大。這樣會削弱自己的實力,并與諸侯結怨。2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2)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于無為,此非士之情也。30.結合材料二第一段,說說李斯是如何勸說秦王“除逐客之令”的。參考答案:1.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詞:竊、庶、蕭。2.舳艫千里旌旗蔽空愛而不見搔首踟躕(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名句的能力。易錯字有:舳、艫、旌、蔽、踟、躕、衰。3.C【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例句:名詞作狀語,向西。句意:向西從西戎得到了由余。A.使動用法,使……來。句意:在晉國招來丕豹、公孫支。B.使動用法,使……明顯。句意:所以才能顯示他的恩德。C.名詞作狀語,像蠶吃桑葉一樣。句意:一步一步侵占諸侯各國。D.使動用法,使……成就功業(yè)。句意:拒絕賓客使其它國家成就霸業(yè)。故選C。4.D【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吞并了許多國家。定語后置句,應為“并二十國”。B.句意:人民因此殷實,國家因此富強。省略句,應為“民以(之)殷盛,國以(之)富強”。C.句意:西面從西戎得到了由余。狀語后置句,“于戎”是“取”的后置狀語。D.句意:從前穆公訪求賢士。不是特殊句式。故選D。5.DFI6.C7.C8.(1)江河湖海不舍棄細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廣;君王不拒絕民眾,所以才能彰顯他的德行。(2)讓天下的才士都退縮著不敢向西來,止步不進入秦國,這正是所說的“借給敵寇武器,送給盜賊糧食”啊。9.①“四君任用客卿成就帝業(yè)”與“不用客卿秦不能富利強大”對比;②取物原則與取人原則形成對比;③五帝三王時“民無異國”而天下無敵,與現(xiàn)在“卻客資敵”“天下之士裹足不入秦”形成對比。④四君任用客卿與現(xiàn)在驅逐客卿形成對比?!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現(xiàn)在驅逐客卿而幫助敵國,減少本國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實力,結果在內(nèi)使自己虛弱,在外又和各國諸侯結怨,像這樣做而想使國家不陷于危境?!敖裰鹂鸵再Y敵國”,“敵國”作“資”的賓語,其后斷開,即D處?!皳p民以益仇”與“逐客以資敵國”結構對稱,故獨立成句,F(xiàn)處斷開?!皟?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于諸侯”作“外樹怨”的后置狀語,其后斷開,即I處。故在DFI三處斷開。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延續(xù);/給、贈送。句意:功效一直延續(xù)到今天。/將這物留下來作為紀念吧。B.正確。句意:假使這四位國君拒絕客卿、閉門不接納。/不要放諸侯進來。C.錯誤?!镑隆薄肮伞币馑枷嗤贾复笸?。句意:拍髀彈箏。/大腿已經(jīng)斷了,腹部已經(jīng)裂開。D.正確。適于、適合;/到……去。句意:可以滿足耳目官能的需要嗎。/我從齊安坐船到臨汝去。故選C。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意在揭露……本質”錯誤。原文“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意思是“這樣做就說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聲色方面;而所輕視的,卻是人民士眾”。該句子說明對“珠玉聲色”重視,對“人民士眾”忽視,突出用物與用人的差異,暗諷其策略錯誤,不是“意在揭露秦王……的本質”。故選C。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擇”,通“釋”,舍棄;“卻”,拒絕;“明”,彰顯;(2)“退”,退縮;“西向”,向西;“藉”,借;“赍”,贈送。9.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由“昔繆公求士……孝公用商鞅之法……惠王用張儀之計……昭王得范雎……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可知,“四君任用客卿成就帝業(yè)”與“不用客卿秦不能富利強大”對比;由“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shù)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也”可知,取物原則與取人原則形成對比;由“”可知,五帝三王時“民無異國”而天下無敵,與現(xiàn)在“卻客資敵”“天下之士裹足不入秦”形成對比。由“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可知,四君任用客卿與現(xiàn)在驅逐客卿形成對比。參考譯文:我聽說官員們在商議驅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認為這樣做錯了。過去秦穆公求士,在西邊從戎那里得到了由余,東邊從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國迎來蹇叔,在晉國招來丕豹、公孫支。這五個人,并不生長在秦國,可穆公重用他們。孝公推行商鞅的變法之策,改變了秦國落后的風俗,人民因此殷盛,國家因此富強,百姓甘心為國效力,至今還鞏固地統(tǒng)治著。秦惠王采用張儀的連橫之計,攻占了洛陽一帶的地方,占領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國的合縱,使他們都向西事奉秦國,功效一直延續(xù)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增強鞏固王室的權力,堵塞權貴壟斷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諸侯,使秦國成就帝業(yè)。這四位國君,都是憑借任用客卿而獲得成功的。由此看來,客卿們有什么對不起秦國的呢?假使這四位國君拒絕客卿、閉門不納,疏遠外來之土而不用,這就不會使秦得到富強,秦國也不會有強大的威名?,F(xiàn)在陛下羅致昆山的美玉,宮中有隨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飾上綴著光如明月的寶珠,身上佩帶著太阿寶劍,乘坐的是名貴的纖離馬,樹立的是以翠鳳羽毛為飾的旗子,陳設的是蒙著靈鼉之皮的好鼓。這些寶貴之物,沒有一種是秦國產(chǎn)的,而陛下卻很喜歡它們,這是為什么呢?那敲擊瓦器,拍髀彈箏,嗚嗚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確真是秦國的地道音樂了;那鄭、衛(wèi)桑間的歌聲,《韶虞》《武象》等樂曲,可算是外國的音樂了。如今陛下卻拋棄了秦國地道的敲擊瓦器的音樂,而取用鄭、衛(wèi)淫靡悅耳之音,不要秦箏而要《韶虞》,這是為什么呢?難道不是因為外國音樂可以快意,可以滿足耳目官能的需要嗎?可現(xiàn)在陛下對用人卻不是這樣,不問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國的就要離開,凡是客卿都要驅逐。這樣做就說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聲色方面;而所輕視的,卻是人民士眾。這不是能用來駕馭天下,制服諸侯的方法啊!我聽說,地域廣的,糧食必多;國家大的,人民必眾;武器鋒利的,兵士一定勇敢。所以泰山不拒絕土壤,方能成為巍巍大山;河海不遺棄溪流,方能成為深水;稱王的人不拋棄民眾才能表現(xiàn)出他的德行。所以,地不分東西,民不論國籍,一年四季都富裕豐足,鬼神也會來降福。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的原因??!現(xiàn)在陛下卻拋棄百姓以幫助敵國,拒絕賓客以壯大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國而不敢往西,裹足不敢入秦,這正是人們所說的把糧食送給強盜,把武器借給敵人啊!許多東西并不產(chǎn)于秦,然而可當作寶物的卻很多;許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國,可是愿意對秦盡忠心的卻不少?,F(xiàn)在驅逐客卿而幫助敵國,減少本國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實力,結果在內(nèi)使自己虛弱,在外又和各國諸侯結怨,像這樣做而想使國家不陷于危境,這是辦不到的啊!10.改變

眾多富裕

占領

攻取

延續(xù)

辜負,對不起

倘若,假使

羅致,獲得

附著,鑲嵌

既然如此,那么

用來

拒絕,排斥

舍棄

彰明

資助,供給

送,送給11.B12.D13.D14.D15.C【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移風易俗:改變舊的風俗習慣。易:改變。民以殷盛:百姓眾多而且富裕。殷盛:眾多富裕。舉地千里:占領土地上千里。舉:占領。拔三川之地:攻下三川地區(qū)。拔:攻取。功施到今:功烈延續(xù)到今天。施:延續(xù)。客何負于秦哉:客卿哪有什么對不住秦國的地方呢!負:辜負,對不起。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倘若四位君主拒絕遠客而不予接納。向使:倘若,假使。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如今陛下羅致昆山的美玉。致:羅致,獲得。傅璣之珥:鑲嵌珠子的耳飾。傅:附著,鑲嵌。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這樣做就說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聲色方面。然則:既然如此,那么。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也:這不是能用來駕馭天下,制服諸侯的方法?。∷裕河脕?。是以太山不讓土壤:因此,泰山不拒絕泥土。讓:拒絕,排斥。河海不擇細流:江河湖海不舍棄細流。擇:舍棄。故能明其德: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明:彰明。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現(xiàn)在竟然拋棄百姓來使之去幫助敵國。資:資助,供給。藉寇兵而赍盜糧:把武器糧食供給寇盜。赍:送,送給。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B.句意:至今政治安定,國力強盛。治:政治安定。故選B。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目的連詞,來。句意:現(xiàn)在卻拋棄百姓來使之去幫助敵國。/減損百姓來充實對手。B.相當“于”,引出對象。句意:這樣做就說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聲色方面。/而所輕視的,卻是人民大眾。C.副詞,竟然。句意:現(xiàn)在竟然拋棄百姓來使之去幫助敵國。/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晉了。D.連詞,表轉折;連詞,表假設。句意:賢士中不出生于秦,但是愿意效忠的很多。/秦國請求用城換璧,趙國如不答應,趙國理虧。故選D。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當時秦王的最大欲望是兼并天下,凡是違反這一欲望,就難以立足,凡是利于達到這一欲望,就容易被接受。李斯緊緊抓住秦王的這一心理,把秦國的霸業(yè)作為整篇諫書的靈魂,貫串始終。在論說的首層以秦王政的祖先重用客卿造成“霸西戎”、“治強”、“散六國之從”、“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等成就去聳動秦王;在論說的次層則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的高度;再接著以古代五帝三王“不卻眾庶”無敵天下去打動秦王??傊?,每個層次都反復論述這樣一個根本的利害關系:納客就能統(tǒng)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國危險。以利勸之,以害怵之,這就緊緊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擊中其要害,使秦王順理成章地接納其意見,并收回逐客令,達到了上書的目的。A、B、C三項中的內(nèi)容都是說理的藝術,對說服秦王起到的輔助作用。故選D。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結合“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可知,是為了闡述重物輕人不能統(tǒng)一天下的道理。故選D。15.本題考查學生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李斯對……做法很不理解”錯誤,應該是李斯對秦王驅逐客卿的做法極力反對。故選C。參考譯文:我聽說官吏在商議驅逐客卿這件事,私下里認為是錯誤的。從前秦穆公尋求賢士,西邊從西戎取得由余,東邊從宛地得到百里奚,又從宋國迎來蹇叔,還從晉國招來丕豹、公孫支。這五位賢人,不生在秦國,而秦穆公重用他們,吞并國家二十多個,于是稱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風易俗,人民因此眾多富裕,國家因此富強,百姓樂意為國效力,諸侯親附歸服,戰(zhàn)勝楚國、魏國的軍隊,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國力強盛。秦惠王采納張儀的計策,攻下三川地區(qū),西進兼并巴、蜀兩國,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漢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東面占據(jù)成皋天險,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國的合縱同盟,使他們朝西侍奉秦國,功烈延續(xù)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廢黜穰侯,驅逐華陽君,加強鞏固了王室的權力,堵塞了權貴壟斷政治的局面,蠶食諸侯領土,使秦國成就帝王大業(yè)。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勞。由此看來,客卿哪有什么對不住秦國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絕遠客而不予接納,疏遠賢士而不加任用,這就會使國家沒有豐厚的實力,而讓秦國沒有強大的名聲了。如今陛下羅致昆山的美玉,宮中有隨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飾上綴著光如明月的寶珠,身上佩帶著太阿寶劍,乘坐的是名貴的千里馬,樹立的是以翠鳳羽毛為飾的旗子,陳設的是蒙著靈鼉之皮的好鼓。這些寶貴之物,沒有一種是秦國產(chǎn)的,而陛下卻很喜歡它們,這是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國出產(chǎn)的才許可采用,那么這種夜光寶玉,決不會成為宮廷的裝飾;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會成為陛下的玩好之物;鄭、衛(wèi)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會填滿陛下的后宮;北方的名驥良馬,決不會充實到陛下的馬房;江南的金錫不會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會作為彩飾。用以裝飾后宮、廣充侍妾、爽心快意、悅人耳目的所有這些都要是秦國生長、生產(chǎn)的然后才可用的話,那么點綴有珠寶的簪子,鑲嵌珠子的耳飾,絲織的衣服,錦繡的裝飾,就都不會進獻到陛下面前;那些閑雅變化而能隨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麗,也不會立于陛下的身旁。敲擊甕、缶來奏樂,彈著琴箏、拍打大腿以應和節(jié)拍、嗚嗚呀呀地高唱著來使耳朵痛快,這才是真正的秦國音樂;那鄭、衛(wèi)桑間的歌聲,《韶虞》《武象》等樂曲,可算是外國的音樂了。如今陛下卻拋棄了秦國地道的敲擊瓦器的音樂,而取用鄭、衛(wèi)淫靡悅耳之音,不要秦箏而要《韶虞》,這是為什么呢?難道不是因為外國音樂可以快意,可以滿足耳目功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對用人卻不是這樣,不問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國的就要離開,凡是客卿都要驅逐。這樣做就說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聲色方面;而所輕視的,卻是人民大眾。這不是能用來駕馭天下,制服諸侯的方法?。∥衣犝f田地廣就糧食多,國家大就人口眾,武器精良將士就驍勇。因此,泰山不拒絕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棄細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業(yè)的人不嫌棄民眾,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東西南北,百姓不論異國它邦,那樣便會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賜福運,這就是五帝、三王無可匹敵的緣故?,F(xiàn)在竟然拋棄百姓使之去幫助敵國,拒絕賓客使之去侍奉諸侯,使天下的賢士退卻而不敢西進,停止腳步不進入秦國,這就叫做“借武器給敵寇,送糧食給盜賊”啊。物品中不出產(chǎn)在秦國,而寶貴的卻很多;賢士中不出生于秦,但是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驅逐賓客來資助敵國,減損百姓來充實對手,內(nèi)部自己造成空虛而外部在諸侯中構筑怨恨,那要謀求國家沒有危難,是不可能的啊。16.DEH17.B18.D19.(1)古人所說的“曲則全”等話,怎么會是空話呢?它是實實在在能夠達到的。(2)(如果他)確實沒有背棄道德,那么就沒有可以詆毀的道理。如果確實背棄了道德,又何必與他爭論呢!20.①不與人爭,天下才沒有與自己相爭的人。②不與人爭會使對手屈服而不構成怨恨。③與人相爭的道路兇險,會受到傷害。④不與人爭反能收到爭的效果?!窘馕觥?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所以他能取勝而不(與人)形成競爭,使對手屈服而不構成怨恨。如果是這樣,悔恨就不會在聲音和臉上顯現(xiàn)出來,又怎么會發(fā)生公開的競爭呢!“敵服而怨不構”與“戰(zhàn)勝而爭不形”結構一致,故“敵服而怨不構”單獨成句,前后斷開,即DE處斷開;“若然者”是假設,后面是假設的結果,中間不斷開;“于聲色”是后置狀語,其后斷開,“夫”是發(fā)語詞,前面斷開,即H處斷開。故選DEH。1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都是介詞,把。句意:把推辭和謙讓作為鋒利的武器。/圣人是把治理天下當作事業(yè)的人。B.錯誤。蹈行,踐履;在于。句意:所以君子認為競爭之路不可行啊。/實踐仁德在于自己。C.正確。謙讓;推辭,拒絕。句意:賢能又能謙讓別人。/因此,泰山不拒絕泥土。D.正確。幾個;屢次。句意:所有的這幾等。/范增多次向項王使眼色。故選B。1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D.“說明了君子懂得自我貶損能夠獲得益處的道理”錯,孟之反與管叔沒有自我貶損,不能說明君子的自我貶損會獲得益處。故選D。1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虛”,假;“誠”,實在;“歸”,達到。(2)“險德”,背棄道德;“信”,確實;“訟”,爭論。2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①由原文“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可知,不與人爭,天下才沒有與自己相爭的人。②由原文“是以戰(zhàn)勝而爭不形,敵服而怨不構”可知,不與人爭會使對手屈服而不構成怨恨。③由原文“君子誠能啫爭途之名險”可知,與人相爭的道路兇險,會受到傷害。④由原文“不爭者爭之也”可知,不與人爭反能收到爭的效果。參考譯文:材料一:委曲反而可以保全,彎曲反而可以伸直,低下反而可以盈滿,破舊反而可以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變得疑惑。所以圣人守道,以作為天下的法則。不自我顯露,因此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因此能彰顯;不自我夸耀,因此能有功;不自我夸耀,因此能得到敬重。正因為不和人爭,所以全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爭。古人所說的“曲則全”等話,怎么會是空話呢?它是實實在在能夠達到的。材料二:因此君子追求勝利,把推辭和謙讓作為鋒利的武器,把自我修養(yǎng)作為敵樓與大盾,安靜時則關閉寂然不語的大門,行動時則遵從恭敬順從的通行之路。所以他能取勝而不(與人)形成競爭,使對手屈服而不構成怨恨。如果是這樣,悔恨就不會在聲音和臉上顯現(xiàn)出來,又怎么會發(fā)生公開的競爭呢!那些公開與人競爭的人,一定是自以為是賢人,而別人卻認為他是邪惡不正的人。(如果他)確實沒有背棄道德,那么就沒有可以詆毀的道理。如果確實背棄了道德,又何必與他爭論呢!與陰險的人爭論,就好像把犀牛關進籠中和迫近被逼到絕路上的老虎一樣,這怎么可以呢?如果這樣他們就會發(fā)怒而害人,這是必然的?!吨芤住氛f:“陰險而違背常規(guī)的人爭論,必然引起眾人和他爭論?!薄独献印氛f:“只有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才沒有誰能與他爭?!彼跃诱J為競爭之路不可行啊。因此要超越世俗登至高處,獨自行走在三等之上。什么是三等?沒有大功卻自我夸耀,是一等;有功卻自我夸耀,是二等;立有大功卻不自夸,是三等。愚鈍卻爭強好勝,是一等;賢能又能推崇別人,是二等;賢能又能謙讓別人,是三等。對自己寬松對別人嚴格,是一等;對自己和別人都嚴格,是二等;對自己嚴格對別人寬松,是三等。所有的這幾等,都是爭和讓道理的具體表現(xiàn),從而使事物結果發(fā)生變化。經(jīng)過三等變化之后而掌握了這個道理,所以沒有人能夠趕得上。只有知道道理通曉變化的人,才能夠處在上等的位置。所以孟之反因為不自夸受到孔子的稱贊,管叔因為推辭賞賜受到重重的嘉獎。怎么能說這些是用不正當?shù)氖侄潍@取的呢?這是純正的道德在內(nèi)部自然而發(fā)又與爭讓變化的道理吻合啊。君子知道自我貶損是有益的,所以能做一件事而收到兩種好的結果,小人不知道自滿會招致?lián)p失,所以一個人自我夸耀會失去雙倍的東西。由此而論,不自夸卻受到夸贊;不爭名奪利卻收到爭的效果;謙讓對手卻能夠戰(zhàn)勝他;處在眾人之下,最終卻在眾人之上。君子如果能夠看到與人競爭的道路之兇險,獨自踏上玄妙的道路,就會光輝四射而獲得日新月異的進步,得到的賢德之名能夠與古人媲美。21.A22.C23.B24.(1)管仲是為他的君主行動,您如果寬恕他,使他回來,他仍然會這樣做。(2)過去我們前代的君主襄公不處理國家政事,藐視圣賢,輕慢士人,只看重女色。25.①鮑叔了解管仲的才華,推薦管仲。②鮑叔謙讓。③鮑叔有謀略?!窘馕觥?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鮑叔推薦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數(shù)是著名的大夫。“進管仲”是動賓結構,不能斷開,排除BC;“子孫世祿于齊”是狀語后置句,“于齊”是后置狀語,不能斷開,排除D。故選A。2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及文言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都是“規(guī)定、制訂”。句意:制定的禮儀足以使天下各方效法。/圣明的國君制訂百姓的產(chǎn)業(yè)。B.正確。C.錯誤。都是自言冒昧的謙詞。句意:請問面對這些景況應該怎么處理呢?/冒昧地那這件事來麻煩您。D.正確。都是名詞作動詞,稱霸。句意:桓公憑借著管仲而稱霸。/吞并國家二十多個,于是稱霸西戎。故選C。2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請求魯國國君在群臣面前處死他”錯,原文“欲以戮之于群臣”,意思是想在群臣面前處死他,是說齊國想在群臣面前處死他。故選B。2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動”,行動;“宥”,寬恕;“反”,通“返”,使用用法,使……回來;“是”,這樣。(2)“聽”,處理;“卑圣侮士”,藐視圣賢,輕慢士人;“而唯女是崇”,賓語前置句,而唯崇女。2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材料二“鮑叔知其賢”“鮑叔遂進管仲”可知,鮑叔了解管仲的才華,推薦管仲。②由材料一“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凍餒,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者,則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材料二“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可知,鮑叔謙讓。③由材料一“使人請諸魯,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請之?!瘎t予我矣”可知,鮑叔有謀略。參考譯文:材料一:齊桓公從莒國返回齊國繼位后,任命鮑叔為宰相。鮑叔推辭說:“我,只是君主的一個庸臣。君主加倍施以恩惠于我,使我不挨凍受餓,就已經(jīng)是您對我的恩賜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國家的話,那就不是我所撞長的了。若論治國之才,那應該要數(shù)管仲了。我自知有五個方面不如管仲:以寬厚慈惠來安撫民眾,我不及他;治理國家不忘根本,我不及他;為人忠實誠信,能得到百姓的信任,我不及他;制定的禮儀足以使天下各方效法,我不及他;手拿鼓槌立在軍門之前擊鼓指揮,使將士和百姓都能更加勇猛,我不及他?;腹f:“那管仲曾用箭射中了我的腰鉤,使我險些喪命。”鮑叔解釋說:“管仲是為他的君主行動,您如果寬恕他,使他回來,他仍然會這樣做。”桓公問:“怎樣使他回來呢》”鮑叔說:“得向魯國提出請求?!被腹f:“施伯是魯君的謀臣,若知道我將起用管仲,一定不會放還給我的。那可怎么辦?”鮑叔回答說:“派人去向魯國提出請求說:‘我們國有個不遵守命令的臣子在貴國,想在群臣面前處死他,所以請交還給我國?!@樣魯國就會把他放還給我國了?!庇谑腔腹挣U叔說的那樣,派人向魯國提出要求。管仲到達齊國后,有下人為他多次香薰身體以除穢惡,沐浴多次更換新衣,而且桓公親自到郊外迎接,然后請他坐下并詢問道:“過去我們前代的君主襄公不處理國家政事,藐視圣賢,輕慢士人,只看重女色。宮中有九妃六嬪、姬妾數(shù)百,吃的必須是精美的飯食,穿的也要求務必是彩衣繡服。從不顧及將士們挨凍受餓,戰(zhàn)車要等游玩的車子破損后才能充當軍用,軍中將士只能等到侍妾吃剩的糧食來維持活命。親近那些唱歌逗樂的倡優(yōu)藝伎,卻把賢德的人才拋在后邊,恐怕宗廟早已到了無人清掃,社稷也到了難以得供殺牲谷物祭祀的地步。請問面對這些景況應該怎么處理呢?”管仲回答說:“過去,圣王治理天下時,曾把都城分為三個區(qū)域,把偏遠的郊野分為五區(qū),以此固定百姓的安居住所,使百姓能夠各就其業(yè),劃出陵寢作為他們死后的歸宿。同時需要謹慎地運用生、殺、貧、富、貴、賤六種權力。”材料二: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他年輕的時候,常和鮑叔牙交往,鮑叔牙知道他賢明、有才干。不久,鮑叔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等到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以后,桓公讓魯國殺了公子糾,管仲被囚禁。于是鮑叔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齊國執(zhí)政?;腹珣{借著管仲而稱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會合諸侯,使天下歸正于一,這都是管仲的智謀。鮑叔推薦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數(shù)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稱贊管仲的才干,反而贊美鮑叔能夠識別人才。26.C27.A28.C29.(1)現(xiàn)在卻拋棄百姓把錢財給敵國,拒絕賓客讓他們幫諸侯成就霸業(yè)。(2)長期處在卑賤的地位和貧苦的環(huán)境之中,還要憤世嫉俗,厭惡功名利祿,假托自己與世無爭,這并不是士子原本的性情。30.論述驅逐客卿有利敵國,而不利于秦國。先從正面說理,指出土地廣大糧食就豐富,國家遼闊人口就眾多,兵力強盛軍士就勇敢。接著又深一層闡明此意:地不分東南西北,人才不論來自那一個諸侯國,這就是五帝三王所以能夠無敵于天下的原因。最后說明逐客的危害。這里不僅運用古今對比,還有敵我對比,提出兩種做法,兩種結果,以此說明對敵人有利,對秦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不利。論證鞭辟入里,雄辯有力。(意思對即可)【解析】2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我聽說如果得到了機會,就一定不要松懈怠慢,現(xiàn)在擁有萬輛車馬的諸侯國正在爭取時機,游說之士掌握朝政?,F(xiàn)在秦王想要吞并六國,稱帝治理天下,這恰好是平民百姓奔走四方、游說之士施展拳腳的大好時機。“萬乘”作主語,“爭”作謂語,“時”作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