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藝術論中的“平淡”思想》4200字(論文)_第1頁
《淺析藝術論中的“平淡”思想》4200字(論文)_第2頁
《淺析藝術論中的“平淡”思想》4200字(論文)_第3頁
《淺析藝術論中的“平淡”思想》4200字(論文)_第4頁
《淺析藝術論中的“平淡”思想》4200字(論文)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jié)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淺析藝術論中的“平淡”思想目錄TOC\o"1-2"\h\u17818淺析藝術論中的“平淡”思想 18641關鍵詞:“平淡”思想;藝術論;美學 129981一、引言 125028二、藝術論中的“平淡”思想 219727(一)陶淵明——開千古平淡之宗 21822(二)李、杜與山水田園派詩人 330226三、“平淡”思想的要素 424319(一)淡泊的心境 46983(二)質(zhì)樸枯淡的形式 430710參考文獻 5摘要:“平淡”思想是中國古典文論中一個重要的審美標準,也是一個文藝范疇,它源于儒道釋思想,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因而具有鮮明的民族性??v觀平淡美的發(fā)展流變,其歷史軌跡是,平淡存在于“淡思濃采”尚盛的魏晉六朝,突顯于士族階層人格品性與生存意識層面;有待于發(fā)展到唐代時期,平淡始作為文論之面目為一般人所認同,除此之外,唐代素樸為美,趣尚凸顯,表現(xiàn)為山水詩人群體和田園山水詩寫作高潮;兩宋,是中國古典文論中平淡美的理想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時代,做為一個成熟文藝理論范疇,平淡美,在宋代詩人詩歌理論與創(chuàng)作實踐上都得到了充分地發(fā)揮;明清兩朝承繼了兩宋余波,把平淡推向藝術美之極至,同時,對平淡美的內(nèi)涵進行深層次地解剖和概括。關鍵詞:“平淡”思想;藝術論;美學一、引言作為中國古典文論史,美學史中一個重要的理論范疇,“平淡”濃縮了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淀,蘊涵著特有的民族文化精神,自古以來,它一直是古往今來文論家所仰慕的文藝規(guī)范與理想。發(fā)展到現(xiàn)在,伴隨著“中西比較詩學等”這一研究主題的逐漸繁榮,更有一些東方學人,以及國外研究學者,開始重提中國古代文論對世界文藝所具有的重要價值與影響。于是當他們“想找尋最能反映東方情調(diào)與華夏風格的詩意氛圍,在這種找尋不因獵奇式搜求偏愛蠻荒混沌或是怪誕神秘,他們多半會傾心那種和山水田園,甘泉清茶和諧相處的風格情調(diào)。這一風格情調(diào)其實也是中華民族長期沉醉于此并自我陶醉,并在綿長的體驗玩味之中升華成了一種所謂平平淡淡的詩學理想”。所以,在學術界一般都把研究角度集中在東方文論范疇的情況下,“平淡”思想就成了一個當仁不讓而又不可忽視的課題。二、藝術論中的“平淡”思想(一)陶淵明——開千古平淡之宗明代詩論家胡應麟的《詩藪》中,尊陶淵明為“開宗立派,千古平淡”,這不是過譽之詞。陶淵明對于中國古典文論中平淡思想的形成,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魏晉以前,儒、道、釋思想中所包含的平淡觀只是形而上思想,做為現(xiàn)實層面上的一個載體,陶淵明是千古第一人。陶淵明的功績,在他所處的魏晉時期,并沒有被人們相應地承認,但是,它引起了后人的強烈反響,經(jīng)過對他詩歌的多次詮釋與模仿,其淡泊的人格修養(yǎng),平實自然的詩風,成了許多尚淡詩人寫作與追捧的準則。所以,對陶淵明詩歌中平淡美的理想的闡釋,應該是從他平和的心態(tài)與平淡的詩風出發(fā)。陶淵明在平淡詩上有所建樹,與坎坷仕途經(jīng)歷相對應、耿直這一個性品質(zhì)有著必然聯(lián)系。當時在遇到官場屢遭碰壁時,陶氏毅然辭官,歸田?!皩W而優(yōu)則仕”,在當時封建社會里,功名幾乎成了一切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愿望,這種轉(zhuǎn)化,自然要有雄厚的內(nèi)心基礎,要有超脫的勇氣,因而陶淵明此舉可謂壯烈。所以當它自由的實現(xiàn)角色變更時,并在東籬田園中尋找自我的精神家園后,我們能夠深刻的感受到陶淵明的內(nèi)心世界是多么的淡泊!縱觀中國各朝達于文人墨客,名士賢達的,辭官歸隱,有去無回,醉心田園的人也不鮮見,卻更為此郁郁不得志,徒感嘆英雄末路,或以托物言志聊慰宦海之恨,但悠閑得像陶淵明的卻不多。實際上陶淵明這種寧靜的心境,基本上暗合平淡美的文論本質(zhì),甚至支配著他平淡詩風之產(chǎn)生,隨著后代“崇陶”的出現(xiàn),陶淵明的淡泊心境和平和心態(tài)在蘇軾和朱熹身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袁宏道和其他詩論家都曾在其著作中提到過。在藝術實踐方面,陶淵明與同時代人謝靈運都是田園山水詩奠基人,二者的詩歌題材都是自然原野風光,就詩歌內(nèi)容而言,皆力于平淡自然之美,但是終究是沒有進入自然化境,又由于他的一些詩作太過雕琢、太重驕儷,深受垢病之苦,不若陶詩集意淡薄、筆淡,甚至是詩人性淡的合一。但是即使如此,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開山鼻祖,其文學功績與歷史地位也是無法抹煞的,他的詩歌作品到處洋溢著的平淡美的特征,至今仍值得我們?nèi)ヌ接?。在平淡美的理想盛行的唐宋,人們把謝靈運的詩歌推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領了時代的潮流。(二)李、杜與山水田園派詩人歷來所論及李白,都以他是唐代最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詩風奔放空靈,意境幽遠瑰麗。實則置身于李白茫茫詩海之中,奔放之余,也更透露出對自然的平淡、空靈閑遠的美是人們所追求的。最能反映詩人對自然平淡美的追求,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首詩是李白藝術美理想——“清真”的集中反映,“清”,就是新鮮美麗的,“真”,就是自然天真。李白以淡雋詩,把自己追慕清麗和自然合一的審美理想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同時,它又恰到好處地透露出盛唐人的一般藝術品味和詩歌趣尚。再加上李白詩歌創(chuàng)作中常常追求信手拈來、不加雕琢、語言優(yōu)美等境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白云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作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痹娙耸褂昧藥缀跏前自?,就朗朗上口外在形式而言,把平淡美的詩學理論內(nèi)涵發(fā)揮到了極致。“詩圣”杜甫,唐代平淡詩人中著名的代表人物??v觀杜詩,杜甫所創(chuàng)造的詩歌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平易美的意境,一是流俗所悉清新自然、語淡情遙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之境。而杜甫平淡詩學的至高點,表現(xiàn)為其平淡美的意境不斷加深和擴大。所以,除了上述樣式,杜詩也擅長用樸實樸素的語言,來傳達出豐富的觀念,造就了樸老硬瘦的性格、風華內(nèi)斂,平淡無奇之境,以及這一美學追求,這對后來宋詩“絢爛至極,歸於平淡”創(chuàng)作思想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杜詩的平淡美,第一,表現(xiàn)為題材內(nèi)容藝術深度。綜觀詩人的坎坷流離、命途多舛,人生坎坷,堪稱血淚史,李唐王朝由興盛走向衰落,詩人長征博索,終至郁郁寡歡,但“國家不幸詩家幸,詩家不幸文章幸”。在這段時間里,詩人們以飽蘸情思的筆調(diào)寫下了一批樂府詩歌,這些作品集中地反映了詩人對于苦難人民的憐憫和悲憐,如著名“三吏”,“三別”之中,就在老百姓痛苦的生活中,刻劃了一幕幕具有強烈藝術震撼力的悲劇場景。又《前出塞》一詩說:“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F(xiàn)實生活中的痛苦,為杜詩在詩歌美學上平添了濃郁的人文氣息,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深厚情懷,這一客觀現(xiàn)實,不僅直接成就杜甫老成持重之品格,平淡凄涼之詩風,也間接地規(guī)約著詩歌的外部形式,比如語言等、體裁及其他平淡性。山水田園派是唐代以至中國古代史研究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個詩人群體,這個脈詩人繼承了陶謝的遺風,糅合了自己的精神情趣,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藝術成就極高詩歌作品,使唐代乃至整個中國古代詩壇都大大興盛起來。王維以此為翹楚,在創(chuàng)作實踐與品性修養(yǎng)二重維度中實踐陶淵明精神追求,把山水田園詩藝術水準推向最高。其類型化詩歌作品系列,到處都透露出新鮮平淡之痕,滲透著豐沛沖淡平和之美。另外唐代著名的平淡美的詩人還有柳宗元、韋應物等等,數(shù)不勝數(shù)。子厚有豐富的詩文,卻最受世人贊譽,應該有它的情深意遠、疏淡峻潔,山水閑逸。韋應物的詩清淡真厚、風骨內(nèi)蘊,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頗具影響的“韋蘇州體”。三、“平淡”思想的要素(一)淡泊的心境平淡詩歌創(chuàng)作,要求詩人這一審美主體要有溫和平和的氣質(zhì)、淡泊默然之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首先表現(xiàn)為用虛靜之心來處理審美問題,“靜”是走向平淡必經(jīng)之徑,虛靜之心,幫助審美主體超然物外,全心投入到自然萬物中去。但這個“靜”并不是物理上絕對的靜,而且正是寓動于靜的、以動襯靜,意念之靜也,如陶淵明“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歸園田居》),王維“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等。從靜觀中誘導出反省、頓悟這樣一種機制,亦與平淡美精神內(nèi)核相吻合,唯有凝神靜思外物,才能實現(xiàn)物我同一的境界、心與道契之境也。沈德潛嘗謂孟浩然詩曰“從靜悟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唐詩別裁》卷一),此言得之。陸侃如評“詩僧”王維曰“唯其能靜,故他能領略到一切的自然的美”(《中國詩史》),可以說是一語中的。綜觀中國傳統(tǒng)思想理論淵源——儒,道,釋三家思想,都注重“靜”觀之思致,而且儒,道,釋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也產(chǎn)生了此消彼長,互為表里,這使做為平淡美的審美理想代代相傳,沒有中斷。(二)質(zhì)樸枯淡的形式“平淡”原是“自然”的題中之義和特殊言說方式,而“自然”這一平淡詩美元素,則具有專指之意,那就是“本色”。平淡美的詩講究外在形式不假修飾,自然天成,以自然之致,作為平淡詩最高的審美標準之一。但平平淡淡所求之自然,也不是絕對不加雕飾,而是“既雕既琢,復歸于素樸”(《莊子·山木》)。事實上,中國古典詩歌的寫作,從先秦諸子開始,雖反對艷麗浮華的文采,不過,并不是絕對反對文采的,而是打算符合“極煉如未煉,卓越與本色同在,人籟悉歸天聽”(劉熙載《藝概》)這一自然美學標準,在遣詞造句和性情吐納上達到了天才和人工完美結(jié)合,這樣的妙手偶得之作品,必有澄淡細膩,渾然天成的新鮮、巧奪天工的情趣。所謂平易,就是就平淡詩歌外在性形式的語言與選材。平淡詩人講究詩歌語言通俗易懂,以自然平易為口語等、俗語這種表意的東西,卻是這樣一種淺近而包含著極其凝煉而深刻的內(nèi)涵,耳熟能詳之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貝武得古原草送別》)便是一例。反映到選材層面,平淡的詩歌多表現(xiàn)為平淡的田園風光、淡雅的山川秀水,入詩情,且難尋覓金戈鐵馬,玉宇瓊臺、黎民哀痛的痕跡,就算詩家把眼光接觸到塵世,也不外乎“竹喧歸烷婦,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之類蕩漾著愜意,超凡脫俗情趣的對象,到處充滿道家釋子虛空氣氛。再讀陶淵明平淡的詩歌,更喜歡茅屋宅院、桃李柳菊之類司空見慣的意象言志,給人一種平易近人的感覺,就像宋施德操所說的“淵明隨所見所聞,點化為詩,見其花者為道,遇其竹者為言,更未一毫為之”一樣,蓋為平實之美!參考文獻[1]張坤旭.蘇軾平淡美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7.[2]張超.追求平淡美:非中國古代文藝一以貫之的傳統(tǒng)[J].蘭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