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藝美學論文高爾泰及其所代表的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新潮_第1頁
初中文藝美學論文高爾泰及其所代表的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新潮_第2頁
初中文藝美學論文高爾泰及其所代表的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新潮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3高爾泰及其所代表的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新潮

提要:揚棄“積淀”是高爾泰及其所代表的中國現(xiàn)代美學流派區(qū)分于其他“主體性美學”或“實踐美學”派別的一個重要特征。它從對主體及其個體主體性的確定至積淀的揚棄,經(jīng)驗了一個較為漫長和困難的過程:潛在——醞生——形成——發(fā)展——高潮——完善——影響——余波。這一艱難的歷程有著難以盡述的歷史背景和深刻的思想意義。對這一個“過程”的描述與評述,將有助于當代中國美學的探討——提示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新潮的歷史軌跡;開拓當代中國美學同一流派內(nèi)部的“史學”探討;進一步相識高爾泰及其同仁揚棄“積淀”的艱難歷程。

高爾泰及其所代表的中國美學新潮,通過揚棄“積淀”的歷程,可以分為如下四個階段來敘述。

一、第一階段:潛在——醞生

“積淀”的揚棄,即感性對理性的揚棄。早在《論美》的姐妹篇《美感的確定性》一文中,高爾泰就發(fā)覺,只有美感直覺蓋復名理學問的時候,美感才成為美感=美。盡管這里的“美感”未能用“感性動力因”加以闡述,但其“美感直覺”的“蓋復層面”之中卻包含了感性對于理性的揚棄成份,“名理學問”的內(nèi)涵之中包含著理性及其由教化而導向的“積淀”因素。因此,我們認為這一“蓋復式”的語方結構是高爾泰揚棄“積淀”的早期思想萌芽(當時“積淀”之術語尚水正式出世,但其思想萌芽已隱現(xiàn)于李澤厚1956年寫成的《論美感、美和藝術》之中)。由于“反右”斗爭的擴大化和“文革”的黑暗,高爾泰的這一思想萌芽未能獲得正常地抽薪。這同時也與美學探討的一度中斷及“積淀”說的緩生有關。

時隔20多個春秋,隨著“傷痕文學”的淡化與“反思文學”的深化,隨著“真理標準”的大探討和“兩個凡是”的決破,隨著一位中學生(潘曉)向報界的投筆而引發(fā)的關于人生及其價值的一場曠日長久的探討,高爾泰將其于1964年寫作的《關于人的本質(zhì)》的文稿修改后發(fā)表于《甘肅師范高校學報》1981年第3期。

在《關于人的本質(zhì)》一文中,高爾泰在對人的自由本質(zhì)及其感性動力因的哲學思索之后,針對生產(chǎn)力與上層建筑及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提出了“感性動力”與“理性結構”這一關涉到美之性質(zhì)和生成動因的基本范疇,并把“感性動力”和“理性結構”的關系喻為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之關系,從而在深刻的歷史觀念中揭開了美的人文性、實踐性與人的社會性及其改造世界的關系。在當時(“積淀說”已開成)由于人們對美學與哲學的關系、美學與人的本質(zhì),美學的對象之相識上的模糊(這些問題至今尚未得到美學界的普遍關注。同時,由于高爾泰自身美學思想發(fā)展的進程及其局限,他未能盡快地將這一生發(fā)開的思想火花納入現(xiàn)代美學探討的對象有和考察之中,而是讓其消逝于“美感閱歷中心說”的局限之中。高爾泰的第一本論文集《論美》中未將《關于人的本質(zhì)》一文收入其中,即是一個佐證。盡管這一無意識的不自覺推遲了美學界對李澤厚“積淀說”的反撥,但其對個體主體性及其本體論的高揚,對“理性結構”所持的批判看法和劇烈的人道主義意識,給當代中國人文思潮和現(xiàn)代美學新潮的興起以深刻的影響,給加入這一思潮的青年思想這們以啟迪。高爾泰在這場人文思潮中無疑地起到了啟蒙性的開啟作用。因此,我們認為,高爾泰的這一“生發(fā)”開的思想火花揭開了揚棄“積淀”的歷史序幕。但將這一思想意識最先引入美學對象畛域,并從理論上加以論述和綻開的不是高爾泰,而是尤西林。

眾所周知,高爾泰認為美學探討的中心是“美感閱歷”而非藝術,“美感閱歷中心說”雖然強調(diào)以人為動身點,注意閱歷事實和個體的深刻體驗,但其同涵的明確度卻比較模糊。因而囿于“美感閱歷說”的思想見解,盡管非常強調(diào)以人為動身點,注意主體意識和人的創(chuàng)建力,但其在表述上卻難以干脆導入對“積淀”的批判。對此,尤西林在《學術月刊》(1982年第10期)發(fā)表的《關于美學的對象》一文中作了必要的修正和補充。

尤西林從人與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入手,對“美是真善的統(tǒng)一”(李澤厚早在1962年《美學三題議》中持此看法)之流行看法提出了疑議,認為這確定義僅僅是“對美生成過程的描述,并未提示出美的本質(zhì),尤其是模糊了真善美的區(qū)分,從而模糊了美的對象;此外還給人以美是消極生成的物的印象,從而減弱了主體性的地位;而這種減弱,對美學恰恰是致使的”。在尤西林看來,美“不是人對自然和社會客觀規(guī)律的相識(真),也不是人對外界利益目標的追求(善),而是人在依照‘真’以實現(xiàn)‘善’時對主體自身的確定”。在剖析人對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與人對藝術的審美關系時,他認為“二者的審美心理機制有區(qū)分:一個處于創(chuàng)建性活動中的主體審美,是以自我體驗為特征的,一個觀賞藝術的主體的審美,是以外在觀照為特征的。前者以生理——心理全面的方式把握對象,后者則帶有想象和代償?shù)男再|(zhì)……囿于形式外觀的美學必定走向囿于藝術的美學……只講美是從內(nèi)容向形式的隱沉和從動態(tài)向靜態(tài)的凝凍,是片面的”。

尤西林對美的本質(zhì)的看法及對現(xiàn)實審美與藝術審美心理機制的剖析,可謂在美學界第一次對“積淀說”進行了不道名的指責。其價值在于從美學的對象入手,對“積淀說”綻開了指責。同時也是對當代中國現(xiàn)代美學流派假如要寫一本“美學概論”或“美學原理綱要”之類的書籍的話,在闡述美學的對象時,必將“美感閱歷說”導向“審美關系說”。因為“審美關系說”不僅強調(diào)閱歷事實,而且明確地指出了美的感性指責和創(chuàng)建性職能。

二、其次階段、形成——發(fā)展

繼尤西林之后,張在林在《學習與探究》1983年第5期發(fā)表了《理性的富有與美的貧困——康德美學的再批判》(下稱《再批判》)。

《再批判》從康德美學歷史的局限性入手,歸結到對李澤厚“積淀說”的指責。張在林認為“從主體性意義的建立到最終用客體意義偷換主體意義,這是康德哲學的真正悲劇”,也是李澤厚“美是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tǒng)一”之實質(zhì)所在。鑒于當時的人們對李澤厚“積淀說”的淺識和對康德哲學的相識水平及探討的不足,張在林在《再批判》中指出:“在當前我國美學探討中,存在著一種對德國古典美學失之批判的過高估價。一些人,人為地拔高康德的美學思想,把康德的‘先驗論’學說和人的主體性學說贊同起來,從而得出美的社會歷史規(guī)定性而忽視美的真正本質(zhì)——感性批判職能。因此,他們把美看作是這一成果的心理‘積淀’,二者被看作一種‘結構’的存在?!啦皇且环N先驗的既定的歷史存在,而是一種有生命的主動指向?qū)淼默F(xiàn)實的存在。美與其說是‘歷史正果’,不如說它始終是揚棄‘成果’的實踐過程;審美與其說心理‘積淀’,不哪說它是揚棄‘積淀’的意識活動;美和審美與其說‘結構學’的,不如說它是揚棄‘結構學’的‘動力學’的,美和審美始終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

張在林對“積淀說”的指責及其相識,比尤西林在《關于美學的對象》一文中的指責和相識更為深化和深刻?!对倥小肥谷藢Α胺e淀說”的實質(zhì)及其局限有進一步和更深一層的了解與識識。它是中國現(xiàn)代美學思潮綻開揚棄“積淀”的一篇力作,因此曾得到高爾泰的舉薦。

在張在林發(fā)表《再批判》的同時,高爾泰在《當代文藝思潮》(1983年第5期)發(fā)表了《美的追求與人的解放》(下稱《解放》)?!督夥拧吩凇蛾P于人的本質(zhì)》的思想基礎上,集其《美是自由的象征》和《現(xiàn)代美學與自然科學》等論文之精華,認為人對美的追求,即對解放的追求,而這種追求是感性的追求而非理性追求。在高爾泰看來,從自然必定性和社會必定性的束縛下解放出來的人所獲得的美——美感“首先是一種感性動力,在其中理性結構不過是一個被揚棄的環(huán)節(jié)”。“歷史的積淀”和既成的“理性結構”,作為已逝歷史的遺物是“趨于保守的、固定的、單一的”,因為它要求人們認可一切既成的事實。美不是作為過去事務的結果而靜態(tài)地存在的,而是作為將來創(chuàng)建的動力因而動態(tài)地存在著。它不行能從歷史的積淀中產(chǎn)生出來,只能從人類對于自由解放及更高人生價值的永不停息的追求中產(chǎn)生出來。

面對千古遺留的“歷史的積淀”,面對既成的“理性結構”,高爾泰在《解放》中指出:“強調(diào)改變和發(fā)展,還是強調(diào)‘歷史積淀’?強調(diào)開放的感性動力,還是強調(diào)封閉的理性結構?這個問題對于徘徊于保守和進步、過去和將來之間的我們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選擇?!?/p>

《解放》是高爾泰正式高舉揚棄“積淀”大旗的標記,也是高爾泰及其所代表的中國現(xiàn)代美學思潮全面揚棄“積淀”的重要標記。在《解放》中,高爾泰不但把這一“命題”提高到現(xiàn)實的和政治的品位,因而它在這一美學新潮中的“地位”,可謂揚棄“積淀”的重要標記。

但值得一提的是,《解放》與《再批判》不僅題性相近,且發(fā)表于同一時期(《當代文藝思潮》和《學習與探究》均為雙月刊)。又據(jù)丁楓《高爾泰美學思想探討》披露,《解放》寫于1981年,且言高爾泰認為《再批判》能反映他的觀點。再則丁楓評高爾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