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地球的歷史與地球的圈層結構_第1頁
高中地理 地球的歷史與地球的圈層結構_第2頁
高中地理 地球的歷史與地球的圈層結構_第3頁
高中地理 地球的歷史與地球的圈層結構_第4頁
高中地理 地球的歷史與地球的圈層結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球的歷史與地球的圈層結構

【考點呈現(xiàn)】

1.地層和化石在研究地球歷史中的作用。

2.主要地質年代地球演化的特點。

3.地球的圈層結構。

【素養(yǎng)解讀】

1.綜合思維:結合地質年代表和有關圖文材料,綜合分析地球的演化特點;結合地球圈層的圖文材料,分

析地球圈層結構及特點。

2.地理實踐力:根據(jù)不同地層和化石分析地球演化的特點。

3.人地協(xié)調觀:樹立正確的地球歷史觀,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huán)境。

【考點】

-地球的演化

1.化石與地層的順序

(1)化石在地層中出現(xiàn)的順序,是人們研究生物進化的一個重要證據(jù),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現(xiàn)和地層的

形成有著平行的關系。也就是說,在越古老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簡單,分類地位越

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復雜,分類地位越高

等,陸生生物的化石越多。這種現(xiàn)象說明了生物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逐漸演化

而來的。

(2)在目前發(fā)現(xiàn)最古老的地層中是沒有化石的,說明地球上最初是沒有生命的。

2.生物的進化、滅絕與環(huán)境的關系

(1)生物進化對環(huán)境變遷及環(huán)境變遷后對生物滅絕的影響,結構圖表示:

(2)在掌握生物進化與環(huán)境演變簡史中,重點抓住以下兒條線索。

①時間變化:太古宙一元古宙一古生代一中生代一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記憶)。

②動物演化:動物孕育、萌芽和發(fā)展的初期階段f海生無脊椎動物時代f魚類時代一兩棲動物時代f

爬行動物時代一哺乳動物時代f人類時代。

③植物變化:海生藻類時代f陸上抱子植物時代f裸子植物時代f被子植物時代。

3.地質年代的判斷方法

(1)絕對地質年代判斷

一般需要采取綜合方法確定地質年代的時間,進而根據(jù)地質年代表判斷出地質年代,常見的方法:

①看距今多少年,例如距今6600萬年到現(xiàn)在為新生代,距今2.01億年?1.45億年為中生代侏羅紀。

②采用同位素年齡(絕對年齡)測定,利用其恒定的半衰期來測定絕對地質年代。如鋤一錮法、鉀一

氨法等。

(2)相對地質年代判斷

①地層學方法

一般情況下,巖石成層分布,下面的巖層比上覆的巖層老,如下列巖層形成年代,A最早,D最晚,按

時間順序依次為A—B—C—D。

1>

C

R-

A-

但在強烈擠壓作用下也可能出現(xiàn)地層倒置,如下圖:

此時巖層的新老與巖層的上下位置關系在不同位置不一樣。

②古生物學方法

生物演化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生物種類是由少到多的,而且這種演化和發(fā)展是不可逆

的。因此可以反向應用,利用巖層中的生物的種類和類型判斷相對年代,如上圖中A巖層中含有三葉蟲化石,

B巖層中含有恐龍化石,根據(jù)化石中的生物種類可推知,A巖層較老,B巖層較新。

③構造地質學方法

某些呈塊狀的巖漿巖或變質巖不成層,也不含化石,但是,這些塊狀巖石常常與層狀巖石產(chǎn)生切穿關

系,被切穿的巖石老,切入的巖石新。例如,下圖中侵入巖較新,A、B、C、D巖層較老。

【典題精研】

北京市門頭溝區(qū)灰峪村被稱為“化石村”。在一次學生科學體臉活動中,同學們在村后山坡的頁巖地

層中采集到了輪葉化石(下圖)。專家說,輪葉是古生代晚期的蕨類植物。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輪葉化石形成時,灰峪村所在地的地理環(huán)境最可能是()

A.雪山B.湖泊C.深海D.沙漠

2.古生代晚期的地層中還可能發(fā)現(xiàn)()

A.鳥類化石B.野生水稻C.恐龍化石D.煤炭資源

【答案】1.B2.D

【解析】1.根據(jù)材料可知,輪葉化石中的輪葉是占生代晚期的蕨類植物。蕨類植物喜歡濕潤、陰涼、溫暖

的生長環(huán)境。它的生長離不開水分,耐旱性極差,多是生長在森林下層的陰暗而潮濕的環(huán)境里,耐旱品種

極少。因此輪葉化石形成時.,灰峪村所在地的地理環(huán)境最可能是湖泊,適宜蕨類植物生長,B選項正確。雪

山、深海、沙漠不適宜蕨類植物生長,A、C、D選項錯誤。故選B。

2.鳥類屬于陸生的脊椎動物,主要出現(xiàn)在中生代,A選項錯誤。野生水稻屬于被子植物,出現(xiàn)在新生代,

B選項錯誤。恐龍屬于爬行動物,主要出現(xiàn)在中生代,C選項錯誤。我國的主要成煤時期是晚古生代,因此

在古生代晚期的地層中可以發(fā)現(xiàn)煤炭資源,D選項正確。故選D。

二地球的圈層結構

(-)地球內(nèi)部圈層結構的劃分及特征

1.劃分:依據(jù)地震波在地球內(nèi)部傳播速度的變化,地球固體表面以下可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

圈層。

2.特征

圈層名稱特征

地殼①固體外殼;②厚度最小,其中大陸地殼較厚,大洋地殼較薄

上地幔①固態(tài),上地幔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物質處于熔融狀態(tài);②溫度、

地幔

下地幔壓力、密度增大

外核呈熔融狀態(tài)

地核

內(nèi)核呈固態(tài),溫度很高,壓力、密度很大

(-)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結構特征

根據(jù)地殼化學組成的差異和地震波傳播速度的不同,將地殼分為上下兩層(如下圖),這兩層的物質組

成和結構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如下表)。

分層名稱主要成分密度分布

由硅、鋁成分較多的花崗巖不連續(xù)分布;在大洋底部非常

上層硅鋁層小

類組成罕見,即使有也非常薄

由鎂、鐵、鈣成分較多的玄連續(xù)分布:大陸和大洋地殼中

下層硅鎂層大

武巖類組成,成分增多都有分布

(三)圖解地球的外部圈層——“3+1”圖

1.外部三大圈層,可用與巖石圈的相對位置圖示法來幫助識記,如圖。

2.各個圈層之間相互吸引、相互制約,如化石形成于生物圈和巖石圈之間,風蝕地貌形成于大氣圈與巖石

圈之間,喀斯特地貌形成于巖石圈、大氣圈和水圈之間,火山灰形成于巖石圈和大氣圈之間。

【典題精研】

2019年2月19日,我國在塔里木盆地順北油氣田完成某鉆井鉆探,鉆井深8588米,創(chuàng)亞洲陸上鉆井最

深紀錄。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3.該鉆井()

A.未穿透地殼B.深達莫霍面

C.已穿透巖石圈D.即將穿透地幔

4.該鉆井深達8500多米表明當?shù)負碛猩詈竦模ǎ?/p>

A.侵入巖B.噴出巖

C.變質巖D.沉積巖

【答案】3.A4.D

【分析】3.地球的內(nèi)部結構分層中,莫霍面以上為地殼,莫霍面往下到古登堡面之間為地幔,古登堡面以

下為地核。大陸上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33千米,“鉆井深8588米”,可見未穿透地殼,也未達莫霍面,故A

正確,B錯誤。巖石圈的范圍包括地殼和土地幔頂部,鉆井既然未穿透地殼,當然更不會穿透巖石圈,也不

會即將穿透地幔,故CD錯誤。

4.油氣資源多儲藏在沉積巖中,油氣鉆井深達8500米,說明當?shù)負碛猩詈竦某练e巖,正確答案為D,ABC

錯誤。

【拓展提升】

這是一片風景秀麗、氣候濕潤的浩瀚湖區(qū)。水中魚蝦成群,天空中不時有鳥兒和翼龍滑翔而過,大湖

周邊是銀杏、松杉等高大喬木組成的森林,林間有蕨類植物頑強地生長。完成下面小題。

1.上述文字描述的地質年代是()

A.太古代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

2.該地質年代()

A.是重要的造煤時期B.蕨類植物極度興盛

C.后期原始魚類滅絕D.喜馬拉雅山脈形成

【答案】1.C2.A

【解析】1.根據(jù)材料,可知此年代的生物有恐龍、銀杏、松山、蕨類為主,對應地質年代表可知,此時應

為中生代,C正確;古生代為古代生物的時期,早古生代為藻類的時代,在早古生代海洋里生活著門類眾多

的生物。植物界以海藻為主。動物界出現(xiàn)了三葉蟲和珊瑚、腕足類等。三葉蟲是一種節(jié)肢動物,寒武紀是

三葉蟲的全盛時代。到奧陶紀時出現(xiàn)了軟體動物門的頭足綱,主要生物門類還有筆石、腕足類、三葉蟲等,

不符合材料,B錯誤;地質年代沒有太古代一說,A錯誤:新生代恐龍已經(jīng)滅絕,D錯誤;故選C。

2.中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時期,A正確;蕨類植物極度興盛是古生代,B錯誤;后期原始魚類滅絕發(fā)生在古

生代中期,C錯誤;第三紀晚期是喜馬拉雅山形成時期,此時屬于新生代,D錯誤。故選A。

在陜西某礦區(qū),工人們發(fā)現(xiàn)在礦燈照耀下,夾在頂巖地層中的煤層烏黑發(fā)亮。經(jīng)仔細辨認,人們還能看出

銀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樹干。據(jù)此回答下題。

3.該煤層形成的地質年代和該地質年代最繁盛的動物可能是()

A.古生代、三葉蟲B.中生代、恐龍

C.新生代第三紀、哺乳類D.新生代第四紀、魚類

4.該煤層形成的古地理環(huán)境是(

A.濕熱的草原地區(qū)B.溫曖廣闊的淺海區(qū)域

C.濕熱的森林地區(qū)D.干旱的陸地環(huán)境

【答案】3.B4.C

【分析】3.中材料在煤層中看出銀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樹干,銀杏等裸子植物繁盛于中生代,中生代最繁

盛的動物是恐龍,B正確,ACD錯誤,故選擇B。

4.煤是植物遺體經(jīng)過生物化學作用和物理化學作用而轉變成的沉積有機礦產(chǎn),該煤層中出現(xiàn)銀杏,銀杏為

高大的樹木,生長在溫曖濕潤的陸地,所以該煤層形成時地理環(huán)境是溫暖濕潤的森林地區(qū),C正確,草原地

區(qū)沒有高大的樹木,A錯誤,淺海不利于樹木的生長,B錯誤,干旱的環(huán)境不利于樹木生長,D錯誤,故選

擇C。

讀我國大陸部分地殼厚度線圖,完成下面小題。

5.圖示地區(qū)的地殼厚度()

A.由西向東逐漸增大B.由北向南逐漸增大C.由東向西逐漸增大D.由南向北逐漸增大

6.若繪制地殼厚度剖面圖,其0千米為()

A.海平面B.巖石圈底部C.莫霍界面D.軟流層中部

【答案】5.C6.C

【分析】5.從圖示地區(qū)的地殼厚度等值線分布分析,等值線大致呈南北走向,同一經(jīng)度區(qū)南北變化較小,

BD錯誤;數(shù)值自東向西逐漸增大,所以表示地殼厚度自東向西逐漸增大,C正確、A錯誤。故選C。

6.根據(jù)地球內(nèi)部圈層結構的劃分,地殼和地幔以莫霍面為界,所以地殼最底部即地殼厚度0千米為莫霍界

面,C正確:海平面為大氣層下墊面;巖石圈底部和軟流層中部位于地幔,ABD錯誤。故選C。

7.恐龍繁盛時期全球氣候特征是()

A.總體比較寒冷B.總體比較濕潤C.冷暖干濕交替D.溫暖干旱明顯

8.在圖示甲時期()

A.被子植物繁盛B.大陸冰川覆蓋面積廣C.海平面高于現(xiàn)代D.傳統(tǒng)農(nóng)作物頻頻歉收

【答案】7.D8.B

【分析】7.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和爬行動物的時代,是恐龍的繁盛年代,中生代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恐龍

時代,據(jù)圖示可知,中生代全球平均氣溫較高,平均降水較少,全球溫暖干旱明顯,D正確,ABC錯誤。

故選D。

8.圖示甲時期是古生代晚期,被子植被繁盛的時代是新生代,A錯誤;結合圖示可知,甲時期溫度較低,

降水較多,可能大陸冰川覆蓋面積廣,B正確;甲時期溫度比現(xiàn)代低,冰川融化少,海平面低于現(xiàn)代,C錯

誤;圖示甲時期是古生代晚期,沒有人類出現(xiàn),沒有出現(xiàn)傳統(tǒng)農(nóng)作物歉收,D錯誤。故選B。

輝騰錫勒湖區(qū)位于內(nèi)蒙古中部,為現(xiàn)代季風氣候的過渡地帶。該湖區(qū)地層出露完整、沉積厚度較大,

是研究全新世地層、沉積特征及古氣候變迂的理想場所。下圖示意輝騰錫勒湖區(qū)沉積地層的年齡與深度對

應關系。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E

/。

9.該湖區(qū)沉積速度最快時段對應的深度為()

A.0-50cmB.50-100cmC.100-200cmD.200-300cm

10.從沉積地層上分析,圖示時段該地經(jīng)歷的氣候演變過程主要是()

A.濕潤一干旱B.濕潤一干旱一濕潤C.干旱一濕潤D.干旱—濕潤—干旱

【答案】9.C10.B

【分析】9.依據(jù)圖中不同深度沉積物的歷時可知。0—50cm深度沉積物的歷時約3800年;50-lOOcm深

度沉積物的歷時約2200年;100—200cm深度沉積物的歷時約2000年;200—300cm深度沉積物的歷時約

3()00年。所以該湖區(qū)沉積速度最快時段對應的深度為100—200cm,故C項正確。故選C。

10.由圖可知,距今約8000年以前,該地地層主要是湖泊沉積物,說明當時氣候濕潤;距今3800—8000

年,該地地層主要是沼澤環(huán)境下的沉積物,說明當時氣候較為干旱;距今約3800年以來,該地地層主要是

湖泊沉積物,說明該時期氣候又變濕潤。所以圖示時段該地經(jīng)歷的氣候演變過程主要是濕潤一干旱一濕潤。

故B項正確。A、C、D三項與圖示不符,故排除。故選B。

青海湖區(qū)及周邊地區(qū)人口稀少,農(nóng)業(yè)活動以游收業(yè)為主。下圖是1961年至2018年青海湖水位統(tǒng)計圖。

完成下面小題。

196519751985199520052015

II.1961年至2005年青海湖水位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氣候長期曖干化B.流域面積在變小

C.入湖河水被截留D.引湖水灌溉農(nóng)田

12.2005年以來,青海湖區(qū)()

A.湖水鹽度趨于變大B.出湖泊徑流量增加

C.荒漠化趨于嚴重D.鳥類棲息環(huán)境改善

【答案】ILA12.D

【分析】11.1961年-2005年,青海湖水位逐漸下降,是因為全球變暖,蒸發(fā)加劇,導致湖泊水位面積越來

越低,A正確:流域面積是區(qū)域內(nèi)有多少面積內(nèi)的水最終會流到這條河流或湖泊內(nèi)的面積,只有區(qū)域內(nèi)的

地形狀況發(fā)生改變,流域面積的大小才會發(fā)生改變,B錯誤;青海湖區(qū)及周邊地區(qū)人口稀少,且并不發(fā)展種

植業(yè),入湖河水被截留的可能性小,C錯誤;青海湖是咸水湖,不可能引湖水灌溉農(nóng)田,D錯誤。故選A。

12.結合圖示,無法看出青海湖湖區(qū)湖水鹽度的變化趨勢,A錯誤;由圖可知,2005年以來,青海湖區(qū)水

位上升,出湖泊徑流量減少,如果出湖泊徑流量增加的話,水位會呈繼續(xù)下降的趨勢,B錯誤;湖泊水位上

升,說明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有所改善,荒漠化程度減輕,C錯誤;湖泊水位上升,為一部分鳥類提供了棲息地,

使得鳥類的棲息環(huán)境改善,D正確。故選D。

2021年4月7日23時左右,湖南科技大學領銜研發(fā)的我國首臺“海牛II號”海底大孔深保壓取芯鉆機

系統(tǒng),搭載海洋地質II號科考船,在南海超2000米深水海底,成功下鉆231米,取得這一深度的可燃冰樣

品,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鉆機鉆探深度。讀下圖,完成下面小題。

13.南海海域表層海水()

A.1000米以下溫度變化不大B.鹽度由低緯向高緯度遞減

C.密度北部高于南部D.鹽度與密度成負相關關系

14.研發(fā)海底鉆機系統(tǒng)的意義有()

①維護國家海洋權益②研究地幔中礦巖的物質組成

③改變能源消費構成④勘探海洋深海資源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13.C14.B

【解析】13.本題考查表層海水相關知識,1千米以下為深層海水與題目不相關,A選項排除。鹽度最大值

位于副熱帶海區(qū),其變化規(guī)律為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qū)向兩側的高緯度和低緯度遞減,南海北部位于回

歸線附近,南部位于赤道附近,鹽度由高緯向低緯度遞減,B選項錯誤。海水密度是指單位體積內(nèi)所含海水

的質量,一般來說,海水鹽度越大,海水密度越大,成正相關關系,南海海域表層北部海水鹽度較大,海

水密度北部高于南部,C選項正確,D選項錯誤。故選C。

14.海底鉆機系統(tǒng)有助于r解我國海洋海床中各類礦藏的分布情況,在進行開發(fā)海底礦藏時,由于是自主

研發(fā)系統(tǒng),受他國影響較小,能夠進一步維護我國海洋權益,①④正確。從材料可知,“在南海超2000米

深水海底,成功下鉆231米”,其深度較小,主要是對地殼中的礦脈進行研究,還不能達到地幔深度,②錯

誤。海底鉆機系統(tǒng)能夠開發(fā)海洋資源,對我國能源消費結構會有一定的影響,但就目前的勘探和開發(fā)技術

還不能足以改變能源消費結構,“改變”說法過大,③錯誤。①④正確,故選B。

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南部宜賓市的長寧縣發(fā)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6千米。下圖為“地球

圈層結構示意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5.地震發(fā)生以后,建筑物并不會馬上倒塌,一般都要間隔約12秒,這就是地震救援領域所說的“黃金12

秒”。據(jù)此推斷“黃金12秒”確定的依據(jù)是()

A.橫波和縱波傳播速度的差異B.人體對緊急事件的生理反應能力

C.橫波和縱波的傳播介質差異D.建筑物的抗震系數(shù)

16.關于圖中各圈層的特點,描述正確的是()

A.I圈層的根本熱源是地面輻射B.III圈層空間分布不連續(xù)

C.II圈層是地核D.W圈層為液態(tài)或熔融狀態(tài)物質

【答案】15.A16.D

【分析】15.地震發(fā)生以后,建筑物并不會馬上倒塌,一般都要間隔約12秒,這就是地震救援領域所說的

“黃金12秒"。地震縱波傳播速度快,縱波選到達地表時,會使得地面物體上下跳動,建筑物一般不會倒塌,

此時容易逃生和救援;橫波傳播速度慢,橫波后到達地表時,會使得地面物體水平搖晃,建筑物容易倒塌,

此時不容易逃生和救援,因此“黃金12秒”確定的依據(jù)是橫波和縱波傳播速度的差異,A正確;地震救援領

域所說的“黃金12秒”與人體對緊急事件的生理反應能力、橫波和縱波的傳播介質差異和建筑物的抗震系數(shù)

無關,BCD錯誤。故選A。

16.讀圖可知,圖中I圈層位于地面以上空中,有云雨現(xiàn)象,應為大氣圈,大氣的根本熱源是太陽輻射,

地面輻射是大氣的直接熱源,A錯誤;圖中顯示,in圈層包括海洋,應為水圈,水圈是一個連續(xù)不規(guī)則的

圈層,因此空間分布是連續(xù)的,B錯誤;圖中顯示,n圈層是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地球內(nèi)部圈層,應為地殼,

不是地核,c錯誤;圖中顯示,w圈層位于古登堡面以下,應為外核,地震橫波不能穿過外核,因此一般認

為外核為液態(tài)或熔融狀態(tài)物質,D正確。故選D。

2021年10月16日印度尼西亞發(fā)生4.8級地震,震中位于巴厘島東北部,震源深度10千米。下圖為

印度尼西亞局部喀圖。完成下面小題。

圖例

?震中

入A山脈

O水域

=板塊邊界

17.圖示板塊邊界的類型和爪哇島所屬板塊的名稱分別是()

A.消亡邊界歐亞板塊B.生長邊界歐亞板塊

C.消亡邊界印度洋板塊D.生長邊界印度洋板塊

18.此次地震,地震波從震源向地面?zhèn)鬏斶^程中()

A.橫波和縱波速度均突然增大B.橫波和縱波速度均變化不大

C.橫波速度增大,縱波速度減小D.橫波速度減小,縱波速度增大

【答案】17.A18.B

【分析】17.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圖示地區(qū)位于板塊的碰撞邊界,屬于消亡邊界,爪哇島屬于亞歐板塊,

故A正確;B、C、D錯誤。

18.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地震波中橫波速度較慢、縱波速度較快,在地殼中傳播的速度較均勻,B正確;A、

C、D錯誤。

打超深鉆井,鉆穿地殼,直接“觸摸”到地殼與地幔的邊界,這是全世界地球科學家的理想。美國、

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的30名科學家已登上美國“決心”號鉆探船,準備在西南印度洋開展打穿“殼幔

邊界”的一次大洋鉆探。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9.若地球科學家們能夠一直掘進到地心,則依次鉆探的是()

A.地殼一地幔一地核一莫霍界面一古登堡界面B.地殼一古登堡界面一地幔一莫霍界面一地核

C.地幔一莫霍界面一地核一古登堡界面一地殼D.地殼一莫霍界面一地幔一古登堡界面一地核

20.當前科學家仍主要利用地震波的性質對地球內(nèi)部的結構進行探索,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圖中表示其地

下儲有石油的是()

地震波速

地震波速地震波速地震波速

A殼

【答案】19.D20.A

【分析】本題組主要考查地表以下為地球的內(nèi)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與地幔的分界是莫霍

界面,地幔與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約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為2900

千米。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了地球內(nèi)部圈層劃分,熟記相關知識即可。

19.地球科學家們能夠一直掘進到地心,從地表至地心則依次鉆探的是地殼-莫霍界面-地幔-占登堡界面-

地核,ABC錯誤,D正確,故選:D。

20.A圖中縱波到一定地殼深度波速降為0,橫波波速減小,說明地震波此時經(jīng)過了液態(tài)物質,A正確;BCD

圖中波速沒有明顯的減小,也沒有波速突降為0的情況出現(xiàn),因此地震波沒有經(jīng)過有液態(tài)的石油構造部分,

BCD錯誤。故選:Ao

下圖是珠穆朗瑪峰形成示意圖。研究表明,內(nèi)力作用是影響珠穆朗瑪峰的主導作用,而且這一態(tài)勢還

將持續(xù)很長時間。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21.青藏高原深層的甲處是地球內(nèi)部結構中的()

A.地殼B.地幔C.莫霍面D.古登堡面

22.地質探測發(fā)現(xiàn)圖中乙處巖石非常致密堅硬,是因為乙處()

A.溫度局jB.壓強大C.地層穩(wěn)定D.地層活躍

23.外力作用造成珠穆朗瑪峰海拔()

A.下降加快B.下降減慢C.上升加快D.上升減慢

【答案】21.B22.B23.D

【分析】21.由圖信息可知,甲地位于巖石圈的底部,而巖石圈的組成是由地殼和上地幔的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