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八年級地理上冊期末大概念專題練一認識中國之美(區(qū)域認知及自然資源)習題課件新版湘教版_第1頁
2024八年級地理上冊期末大概念專題練一認識中國之美(區(qū)域認知及自然資源)習題課件新版湘教版_第2頁
2024八年級地理上冊期末大概念專題練一認識中國之美(區(qū)域認知及自然資源)習題課件新版湘教版_第3頁
2024八年級地理上冊期末大概念專題練一認識中國之美(區(qū)域認知及自然資源)習題課件新版湘教版_第4頁
2024八年級地理上冊期末大概念專題練一認識中國之美(區(qū)域認知及自然資源)習題課件新版湘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期末大概念專題練一認識中國之美(區(qū)域認知及自然資源)類型一

中國的疆域與行政區(qū)劃【學科素養(yǎng)區(qū)域認知】下面為北京時間早上6:00我國東、

西端兩地景觀差異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1.我國領土的最西端位于(

D

)A.漠河北端的主航道中心線上B.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C.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匯合處D.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帕米爾高原D2345678910111212.圖中同一時間,兩地的生活景觀不同,其原因是(

D

)A.地球公轉B.南北跨度大C.地形不同D.東西距離長點撥:我國疆域遼闊,東西距離長,最東端與最西端相距

約5000千米,時間相差4個小時,由此造成我國同一時間

東、西端兩地的景觀差異,D正確;與地球公轉、地形、

南北跨度大無關,A、B、C錯誤。D234567891011121【點易錯】在我國東西自然現(xiàn)象的差異一般有兩種,一種

是時間差異,是由地球自轉造成的;另一種是由距海遠近

造成的降水差異。南北自然現(xiàn)象的差異一般是由緯度因素

造成的。234567891011121【立德樹人傳統(tǒng)文化】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678道菜品中,

中餐和西餐的比例為3∶7,中餐中不乏各地美食。據(jù)此完成

3~4題。2345678910111213.冬奧的菜品中魯菜、粵菜、湘菜等均榜上有名,下列四種

菜系相對應的省級行政區(qū)及省會城市正確的是(

B

)A.“粵菜”—廣東—福州B.“湘菜”—湖南—長沙C.“蘇菜”—江蘇—武漢D.“徽菜”—江西—南昌B2345678910111214.舌尖上的冬奧,自然少不了吃火鍋。中國火鍋最具歷史的

當屬川渝老火鍋,川渝兩個省市的輪廓是(

C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C234567891011121點撥:圖中①為四川省,其簡稱為川或蜀;②為新疆維吾

爾自治區(qū),其簡稱為新;③為山東省,其簡稱為魯;④為

重慶,其簡稱為渝。故選C。234567891011121類型二

中國的人口和民族[教材P12活動題變式]下面為歷次人口普查全國人口及年均增

長率圖和中國人口政策調(diào)整時間軸圖。讀圖,完成5~7題。2345678910111215.關于1982年以來我國人口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

)①人口數(shù)量逐年增加②人口數(shù)量先升后降③年平均增長率逐年降低④年平均增長率波動下降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A2345678910111216.折線圖反映出我國人口數(shù)量變化情況,其中增長速度最為

緩慢的時段是(

D

)A.1964年—1982年B.1982年—1990年C.2000年—2010年D.2010年—2020年D2345678910111217.我國人口政策由“提倡少生”到“全面三孩”的原因是

(

D

)A.我國人口基數(shù)大B.人口增長率提高C.我國人口分布不均D.我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D234567891011121點撥:我國人口政策由“提倡少生”到“全面三孩”,表

明我國的人口政策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相適應,與資源、環(huán)

境相協(xié)調(diào),D正確;我國人口基數(shù)大、人口分布不均與人

口政策由“提倡少生”到“全面三孩”無關,A、C錯

誤。我國人口增長率整體在下降,B錯誤

。234567891011121[2024山東聊城月考]云南省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最多的省份,下

面為云南省人口100萬以上的民族主要分布圖。讀圖,完成

8~9題。2345678910111218.云南省人口超過100萬的少數(shù)民族有(

B

)A.滿族B.苗族C.朝鮮族D.蒙古族B2345678910111219.云南省的各民族(

D

)①均為少數(shù)民族

②不論人口多少,一律平等③交錯分布居住

④文化相互交融,多元發(fā)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D234567891011121類型三

中國的資源[2024福建連江階段考]下面為我國部分土地利用類型示意

圖。讀圖,完成10~11題。23456789101112110.

圖例中的A、B所代表的土地利用類型分別是(

C

)A.林地、荒地B.水田、旱地C.林地、草地D.耕地、草地C234567891011121點撥:圖例中A所代表的土地利用類型是主要分布在東

北、西南、東南地區(qū)的林地,其中,東北地區(qū)和西南地區(qū)主要是天然林區(qū),東南地區(qū)主要是人工林區(qū);圖例中B所代表的土地利用類型是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內(nèi)陸

地區(qū)的草地。故選C。23456789101112111.下列關于我國A類土地利用類型的敘述,正確的是

(

D

)A.①②是大興安嶺、長白山人工林區(qū)B.③地處云貴高原C.④為熱帶雨林D.⑤是東南丘陵林區(qū)D234567891011121點撥:A為林地,①是東北大興安嶺天然林區(qū),②是長白

山天然林區(qū);③地處橫斷山區(qū);④為亞熱帶常綠闊葉

林;⑤處為我國最大的丘陵—東南丘陵。故選D。234567891011121型地區(qū)耕地東部平原、盆地

及低緩的丘陵地

區(qū)氣候溫暖濕潤,雨熱同

期,地勢低平土地利用類型主要分布地區(qū)自然條件耕地東部平原、盆地

及低緩的丘陵地

區(qū)氣候溫暖濕潤,雨熱同

期,地勢低平【點歸納】我國土地利用類型的分布及原因林地東北、西南和東

南部山區(qū)氣候濕潤,多丘陵和山地234567891011121山區(qū)氣候濕潤,多丘陵和山地草地內(nèi)蒙古高原、青

藏高原東部和南

部降水較少,水源不足,光

照充足,多高原草地內(nèi)蒙古高原、青

藏高原東部和南

部降水較少,水源不足,光

照充足,多高原土地利用類型主要分布地區(qū)自然條件難以利用的

土地西北內(nèi)陸地區(qū)氣候干旱的沙漠、戈壁等

惡劣地區(qū)23456789101112112.【學科素養(yǎng)人地協(xié)調(diào)觀】讀中國水資源分布圖及兩城市

建筑景觀圖,回答下列問題。234567891011121(1)據(jù)圖分析,影響烏魯木齊和廣州傳統(tǒng)民居屋頂建筑形

式不同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點撥:(1)廣州市位于南方,降水多,屋頂坡度大,有利于排水;烏魯木齊市位于西北地區(qū),降水少,屋頂多為平頂,所以影響兩地傳統(tǒng)民居屋頂建筑形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降水。降水

234567891011121(2)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受降水季節(jié)分配不均的影響,水資源

的時間分布特點是

?,解決我國水

資源季節(jié)分布不均問題的有效措施是

?。夏秋多,冬春少

修建水庫

234567891011121點撥:(2)我國降水夏秋多、冬春少,受其影響,水資源夏秋多、冬春少。修建水庫可以在夏秋季節(jié)水資源豐富時儲水,冬春季節(jié)水資源缺乏時放水,從而解決

我國水資源季節(jié)分布不均的問題。234567891011121(3)圖中少水帶和缺水帶地區(qū),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農(nóng)業(yè)

生產(chǎn)適宜發(fā)展

?業(yè)。讀圖可知,京津冀地區(qū)處

?帶內(nèi),缺水問題也較為嚴重,為解決缺水問題,請你提出一條切實可行的措施

?

?。畜牧

過渡

跨流域調(diào)水(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