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 文言文閱讀翻譯、斷句及名句默寫新題型_第1頁
2023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 文言文閱讀翻譯、斷句及名句默寫新題型_第2頁
2023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 文言文閱讀翻譯、斷句及名句默寫新題型_第3頁
2023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 文言文閱讀翻譯、斷句及名句默寫新題型_第4頁
2023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 文言文閱讀翻譯、斷句及名句默寫新題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翻譯、斷句及名句

默寫新題型(打印版)

杜鵑

1.在古代詩文中,杜鵑是一種常見的意象。詩人但凡心中哀

傷悲痛時,常常借它來表達情感,如“______________,

【示例】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2.子規(guī),又名杜鵑、蜀魂,傳說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鳴聲

凄切,古詩詞中常借“子規(guī)”這一意象抒發(fā)傷春、思歸、懷人

等悲苦哀怨之情,如

【示例】示例一: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示例二:楊花落盡子

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示例三: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

3.“子規(guī)”又稱"杜宇”"杜鵑”,是古代詩詞中常用意

象。因常夜鳴,聲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比如唐

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示例】望帝春心托杜鵑(或: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

猿哀鳴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4.春夏季節(jié),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

們許多情思。古詩詞中經常使用杜鵑意象,來表現孤獨、悲

苦、哀傷、鄉(xiāng)愁等情感,如“_____________,

,,

【示例】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

愁空山)(李白《蜀道難》)(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

哀鳴)(白居易《琵琶行》)(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

杜鵑)(李商隱《錦瑟》)(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

暮)(秦觀《踏莎行》)

鳥鵬燕雁黃鵬鷗

5.“鳥”是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如王籍《入若耶溪》中的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其余的還有很多,如

【示例】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

心;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

看;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鷲鳥之不群兮,自

前世而固然。

6.古代詩人常用“鵬”這一意象展現闊大的人生境界或遠大

的理想追求。請寫出體現以上含義并含有“鵬”這一意象的

兩句詩文:”____,____”。

【示例】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九萬里風鵬正

舉,風休住一一李清照《漁家傲》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

也。鵬之徙于南真也,水擊三千里一一莊子《逍遙游》)

7?燕屬候鳥,隨季節(jié)變化而遷徙,喜歡成雙成對出人在居家

屋內或檐下,因此為古人青睞,經常出現在古詩詞中,或惜

春傷秋,或渲染離愁,或寄托相思,或感傷時事等,如

【示例】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8.古詩詞中常用“雁”這一意象表達情感,比如唐詩里的詩

句:“_____,______°”

【示例】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鄉(xiāng)書何處達,歸

雁洛陽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9.黃鵡俗稱黃鶯,常常被賦予美好歡快的象征,是中國古詩

中常見的意象,如“"、

a”等等

【示例】兩個黃鵡鳴翠柳/自在嬌鶯恰恰啼/千里鶯啼綠映紅/

隔葉黃祜空好音/陰陰夏木喈黃鵬/幾處早鶯爭暖樹

11《列子*皇帝》記述鷗鳥與人玩耍的情景,后人常用與鷗

訂盟表示歸隱之志。于是“鷗”的意象便引入詩歌之中,

如:

【示例】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黃庭堅《登快

閣》)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杜甫《客至》)

海上輕鷗何處尋?煙波萬里信浮沉(陪游《鷗》)搖裔雙白

鷗,鳴飛滄江流(李白《古風?搖裔雙白鷗》)

11.“猿啼”,高急之聲,似哭似號,古代詩歌中寫到猿啼時

多指哀音,詩人心中的哀怨、愁苦、凄愴、孤寂無以出之,

故借猿啼而寫出,如杜甫的“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的

“________________"皆為千古名句。

【示例】風急天高猿嘯哀杜鵑啼血猿哀鳴

12.“猿啼”似哭似號,聞之令人傷心,是古詩文中常用意

象,如“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猿鳴三聲淚沾裳(示例二:薄暮冥冥虎嘯猿啼《岳陽

樓記》。示例三: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淆沙白鳥飛回

13.唐代政治家魏征曾有“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的名

句,寫盡景色之荒涼凄楚。用“猿”與“鳥”共同描寫景

物、營造氛圍的寫法在詩歌中較為常見,如

【示例】示例一: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示例

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蜉蠟龍

14.《詩?曹風?蜉螳》中有“蜉蝶之羽,衣裳楚楚”的詩

句,毛傳釋“蜉城”為“朝生夕死”,此后這個能形象說明

生命短暫而又渺小的“蜉蟒”,就成了古詩詞中的??停?/p>

【示例】示例一:寄蜉蟒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示例二:蜉

螳蔽朝夕,蟾姑疑春秋示例三:人生在世數蜉蟾,轉眼烏頭

換白發(fā)示例四:借問蜉蟒輩,寧知龜鶴年

15.龍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是我國漢族的民族圖

騰,也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符號。我國龍文化源遠流長,

“龍”在古詩文中更是俯拾即是,如

【示例】黑潭水深黑如墨,傳有神龍人不識(白居易《黑潭

龍》)/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屈原《離騷》)/龍

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盧照鄰《長安古意》)/斯

須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占凡馬空(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

霸》)/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劉禹錫《陋室銘》)/積水成

淵,蛟龍生焉(荀子《勸學》)/長橋臥波,未云何龍(杜牧

《阿房宮賦》)/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李白《蜀道難》)

荷花楊花梨花暗香

16.荷花,別稱芙蓉,在古典詩詞中常被用來比喻美好的品

德。古人喜歡以“芙蓉”入詩,通過富有美感的意象,表達

自己對美好品格的追求,如

a

【示例】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

泣露香蘭笑;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制黃荷以為衣兮,集

芙蓉以為裳……

17.楊花是千古永恒的詩歌意象,古代騷人墨客常在詩詞中借

用這個意象來表達惜春傷感、離恨哀思等多種思想感情,如

【示例】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春風不解禁楊花濠

濠亂撲行人面/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揚子江頭楊

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二月楊花輕復微春風搖蕩惹人衣/一川

晚照人閑立滿袖楊花聽杜鵑(每句1分,共6分。第3小題

答案不唯一。錯字、少字、多字,該句均不得分。)

18.梨自古就是文人志士贊揚之物,梨花盛開,潔白如雪,而

“,____________”兩句詩卻反其道而行之,將

雪比作梨花,富有詩意。

【示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重點字:梨)

19.“暗香”一詞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出現,或指花香,或指女

子身上散發(fā)的香氣,如“______________,

【示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

月黃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

盈暗香去)

春江滄海

20.“春江”蜿蜒多姿,動人心弦,是詩人鐘愛的意象,頻繁

在古詩詞中出現,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琵琶行》: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春

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

夜》:灘灘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答案解析】每對1

空給1分,有錯別字該空不給分。五、六兩空如有其它答

案,只要符合要求就給分,但意象需為“春江”,如選取意

象為“春水”則不給分。

21.滄海指大海,以其一望無際、水深呈青蒼色,故名。古代

詩人常用“滄海”的意象,表現寬闊的胸襟和樂觀的精神,

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

滄海

東風西風

22.古詩詞中,“東風”一詞既可指“東方刮來的風”,也可

指“春風”,前者如“_________________”,后者如

【示例】東風不與周郎便小樓昨夜又東風(或“等閑識得東

風面”)(千里東風一夢遙/東風無力百花殘(或“忙趁東風

放紙鶯”))

23.東風在古詩中經常用來形容春風,比如“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等,

請再舉出一

例:","。

【示例】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或:小樓昨夜又東

區(qū)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24.正如“西風”常指秋風一樣,“東風”既可以實指從東方

吹來的風,也可以指春風?!皷|風”一詞頻繁地出現在古詩

詞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相見時難別亦

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

明中”“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25.“酒”是古代詩歌常用意象,詩人常借酒怡情,或解愁忘

憂,或送友餞行,或感嘆人生。唐代詩人李白就寫過很多這

樣的詩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呼兒將出換美酒與

爾同銷萬古愁/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26.一杯酒承載了多少人生的悲歡,中國古代詩詞中將美酒和

離情聯系到一起的句子多不勝舉,如“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示例一)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

易《琵琶行》)(示例二)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

人(王維《渭城曲》)

27.《諫太宗十思疏》以“木”設喻來說明君主為政的道理,

使論證形象生動;在你學過的古詩文中,同樣用“木'’進行

比喻論證的句子還有:“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28.林庚先生在《說“木葉”》一文中提到“落木”這一意象

體現了語言的精妙和詩人大膽的創(chuàng)造性。在學過的古詩詞中

曾出現過,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人生短暫夢書信

29.古人在歡樂之余,往往會有人生短暫之嘆,比如有詩人曾

感慨人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手法的

運用,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示例】寄蜉蟒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譬如朝露,去日苦

多)

30.“夢”以其獨特的心理特征和藝術魅力,很早就進入文人

的視野。唐宋詩詞中,文人常常用“夢”來描寫人生際遇或

抒發(fā)人生感慨,如。

【示例】人生如夢一尊還翦江月或: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

心托杜鵑

31.李白的詩歌中常以“夢”字入詩,或營造一種夢幻瑰麗的

意境,或給人一種恍然若夢的感覺,抑或借夢境寫現實的生

活,凡此種種,都有一種如夢如幻的審美感受,比如他的詩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閑來垂釣碧溪上

忽復乘舟夢日邊;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32.古代,在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心中,能夠與家人書信交流是一

件幸福的事?!皶弊鳛樗监l(xiāng)之情的象征,也頻繁出現在古人

的詩詞中,如“-------------------,---------------0

【示例】示例一: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示例二:烽火連三

月,家書抵萬金

畫角小舟

33.“畫角”(或“角”)是古代的一種管樂器,傳自西羌,

發(fā)聲哀厲高亢,古時軍中多用以警昏曉,振士氣,肅軍容。

“畫角”或“角聲”的意象在古典詩詞中經常出現,如

“______________”又如“______________"

【示例】角聲滿天秋色里四面邊聲連角起(“夢回吹角連

營”“五更鼓角聲悲壯”“西風畫角念征戌”“畫角聲斷譙

門”“角聲吹落梅花月”)

34.古詩詞中常用舟船意象營造意境。天地遼闊,無邊無際的

江面上,唯有一只小舟。這小舟承載著詩人的情感,正是詩

人人格的寫照,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危橘獨夜舟(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歸帆去棹殘

陽里,背西風/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玉鑒瓊田三萬

頃,著我扁舟一葉)

白露三秦六藝春社學與思數字

35.“白露”是我國“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此時人秋,早晚露

水較重。但“白露”的意思不限于此,比如古詩文

“______________”,就是指白茫茫的水氣。

【示例】白露橫江

36.項羽破秦入關,三分關中之地,以秦降將章邯雍王、司

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合稱“三秦”。從此“三秦”作

為一個地理名詞,頻繁在古詩詞中出現,如

【示例】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37.“六藝”可以解釋為“儒家的六部經典”,表達此意的古

詩文句子有“_____________"。

【示例】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38.“春社”是古人春天祭祀土地神以祈求豐收的日子?!按?/p>

社”作為一個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經常在古詩詞中出現,如

【示例】①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陸游《游山西

村》)②開歲才幾時,春社忽已及(陸游《春社日效宛陵先

生體?社雨》)③林間鼓冬冬,迨此春社時(陸游《春社日

效宛陵先生體?社鼓》)④前時春社畢今日燕來飛(梅堯臣

《新燕》)

39.我國古詩詞中有許多詩句談到“思”與“學”的關系,如

【示例】示例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示例二: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電之所學也(每空1分,力口、

減字或有錯別字,該空不給分)

40.數字在詩歌中特別常見,請你李白的詩中,寫出任意兩句

(無需上下句對應,單獨一句詩就可)帶數字的詩句。

【示例】爾來四萬八千歲,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勢拔五岳掩

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

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翻譯

文春文翻譯,是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綜合考查,是文言文閱讀

考查的重點和難點。根據新高考題,以及高考閱卷評分的實際

操作,該題得分點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整個句子的大意,

往往在1分左右;二是句中的關鍵實詞(主要包括一詞多義、

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偏義復詞等)、特殊用法(詞類活

用)、文言句式[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主謂倒裝、賓語前

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和省略句]等,命題者一般在一道

小題中設置三個得分點,每個1分。根據文言翻譯命題選材和

閱卷評分時指定的得分點來分析,翻譯題的選材主要有如下幾

個特點:

(1)特別青睞含有重點實詞的句子;

(2)特別青睞含有詞類活用現象的句子;

(3)特別青睞含有古漢語特殊句式的句子;

(4)特別青睞只有聯系上下文才能準確理解的句子。

方法指導

1.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

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

對。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

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

2.翻譯“六字法”:留、刪、換、調、補、變。

第一步,結合上不文語境,了解所譯文句大體意思,做到心中

有數,并找出句。需要著重翻譯的重點詞,一為理清句意,二

為后面給重點詞選擇恰當的意思做準備C

第二步,直譯求字字落實一一留、刪、換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

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

時可保留不變。

(2)“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主要有①

句首:“夫"、"蓋''等發(fā)語詞。②句中:起結構作用的助

詞,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頓作用的助詞,

如“者”“也”等,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

矣”中的“也”。表并列和順承關系的連詞,如“予與四人擁

火以入”中的“以“。③句末:補足音節(jié)的助詞,如“頃之,

煙炎張?zhí)臁敝械摹爸薄R陨系奈难蕴撛~在實際的翻譯中,都

無須譯出,若強譯,則屬錯誤。

(3)“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①把現在

已不用的古漢語詞句用現代漢語進行替換,如把“吾、余、

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②變單音詞

為雙音詞。古漢語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現代漢語以雙音詞為主,

所以在翻譯時,要把古漢語中的單音詞變?yōu)殡p音詞。

第三步,意譯求文從字順一一調、補、變

(1)“調”就是調整句式。需要調整的句式主要有兩種,一是

特殊句式,一是同定句式。需調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裝句

(特殊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等),翻譯時,要把古

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

介賓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

現代漢語表達習慣。古漢語中還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

亦……乎"、"無乃……乎”"……孰與……"等,翻譯時,

要把這些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的句子語序表達出來。

(2)“補”,就是增補。①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這就要

求我們對古漢語口的省略句有所了解,并能判斷一個句子中哪

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補出;②補出被省咯的語句,古漢語用語

簡約,前文的內容后文一般就不再重復,而翻譯成現代漢語時

就要給出。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3)“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靈活翻譯為

表意相同的語句。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用等意

義及夸張的說法、委婉地說法、互文地說法等,直譯時會不明

確。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鴻門宴)),直譯為“連秋天里

野獸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顯得不合道理,而應意譯為“連最

細小的東西都不敢占有“,才能明確文意。

3.關注七個重點

從近幾年的文言文主觀翻譯題來看,考查的是對全句的理解,

但命題人選擇文句是獨具慧眼的。他們往往會選擇那些有重要

語法現象的文句讓考生翻譯,同時也將其列為高考閱卷的采分

點,因此,考生必須特別注意這些采分點。在答題時,我們除

了把握句子翻譯“信、達、雅”的要求,掌握“留、對、拆、

增、刪、調”等六種翻譯方法外,還需注意以下七個關注點:

(1)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也

是命題人特別關注的一項內容。因此,在翻譯文言文的時候,

一定要認真把握,仔細辨別。詞類活用主要包括名詞的活用、

形容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等。我們在翻譯文言文遇到含有詞

類活用的句子時,一定要先判斷出詞類活用的類型,然后據此

推斷其意義。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許多持殊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

略句”等。命題人一般十分看重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要想能

夠準確翻譯此類句子,就必須能夠譯出其句式特征。否則就極

易造成失分。

(3)一詞多義

古代漢語的詞語大多是多義的,這種一詞多義的現象常常是翻

譯題考查的重點。在具體翻譯時,一定要注意結合具體語境從

眾多的義項中選擇出最恰當的一個進行翻譯。因此我們在平時

的復習備考中要對詞語的不同義項加以區(qū)分辨別。

(4)古今異義

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現象非常普遍。這一知識點也是高考命題

經常涉及到的內容。在翻譯文言文時尤其要注意那些存在古今

異義的詞語,千萬不可直接將現代漢語詞義套入古漢語中,否

則很容易造成誤解和誤譯。

(5)單音節(jié)詞

現代漢語詞匯以雙音節(jié)為主,而古代漢語詞匯與此相反,以單

音節(jié)為主。此類知識點也常常是高考命題老師重點關注的對象

之一。因此,我們平時的復習備考過程中要加強對單音節(jié)詞翻

譯的訓練。在具體翻譯文言文時,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要輕易地

套用現代漢語的雙音節(jié)詞的意義來解釋古漢語的雙音節(jié)詞匯。

(6)固定結構

固定結構是文言文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在翻譯時有相對冏定的

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譯就會出現錯誤,因此,我們

在翻譯文言文固定結構時只能用它的固定意義來翻譯,不能擅

自意譯。

常見的固定結構還有:何以……為?(表反問語氣,譯為“為

什么……”)無乃……乎?(表示揣度語氣,譯為“恐怕……

吧”)、奈……何?(表示用來詢問的,“拿……怎么

辦”)、得無……乎?(表示懷疑與揣測語氣,譯為“恐

怕……吧")等。

(7)修辭知識

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這些

特點的句子大都無能采用直譯的方式,而應根據其修辭方式的

特點采用相應的意譯方式。如果需翻譯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

辭方式,有的需將喻體直接換為本體,有的就需抓住喻體采用

形象描繪的方式進行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

辭方式,就應采月直接點明借代本體的方式進行翻譯;如果采

用的是互文的修辭方式,翻譯時就要把相應的內容合并到一起

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辭方式,就要根據語境譯

出句中所要表達的意思。

常見誤區(qū)

誤區(qū)一:混淆古今異義

考生以今義釋古義,原因是不明古義,不知古今詞義不同。要解

決這個問題,應注意以下兩點:

1.積累古今異義詞。一是借助教材注釋識記古義,如《燭之武退

秦師》中“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語識記古義,

如成語“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這個古義;三

是借助復習資料上的《古今異義詞簡表》識記古義。

2.翻譯一個詞應乂詞的古義為依據,除比之外還要檢驗這個古義

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與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誤區(qū)二:詞類活用分析錯誤

要解決這個問題,考生應注意以下兩點:

1.借助復習資料熟悉名詞、動詞、形容詞的活用類別,并能通過

對活用特征的識記、比較,結合語境進行正確翻譯。如,形容詞

意動用法,表示主語認為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表示的性質或狀

態(tài),可譯為“認為……”"以……為……”;形容詞的使動用

法,表示主語使賓語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

質或狀態(tài)。

2.翻譯語句的前提是讀懂文章大意,而我們檢驗自己翻譯正誤的

方法,就是將譯文放到文段中去檢驗,看翻譯是否符合語境,合

情合理。

誤區(qū)三:誤譯文言虛詞

要注意積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

十八個常用虛詞的多種用法,根據句意,準確翻譯。

誤區(qū)四:漏譯省略成分

要解決這個問題,考生應注意以下兩點:

1.應注意樹立較強的語境意識,閱讀時真正做到“詞不離句,句

不離篇”。在翻譯一個句子時,不能偷懶,只滿足于讀單一的那

個要求翻譯的句子,還應適當“瞻前顧后”地照顧語境。

2.翻譯出一個句子之后,不要急著做下一題,而要回顧一下自己

翻譯的句子是否通順,看看有沒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語、賓語

等。

誤區(qū)五:語言不合規(guī)范

要解決這個問題,考生應注意以下兩點:

1.嚴格遵守“對譯”的方法,將單音節(jié)詞語雙音化,有效避免漏

譯文言詞,也就從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夾雜?!皩ψg”過程中,不

采用方言、俚語、口語化的詞語。

2.檢查有無夾雜在譯文中的文言實詞、虛詞,以及方言、俚語、

口語詞等。

誤區(qū)六:不辨感情色彩

考生誤解詞語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為主的思維影響,

從而容易對一些似是而非的詞,想當然地進行判定。考生應注意

聯系文言材料上下文語境,根據文中的情感進行判斷。

誤區(qū)七:誤譯語法關系

誤譯語法關系,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對單句語法關系的誤

譯,一種是對復句語法關系的誤譯。

1.單句

文言文翻譯題常將文言特殊句式作為考查點,備考時要注意陳述

句(語氣詞“者、也”表判斷,副詞“乃”“皆”“則"表判

斷)、倒裝句(賓語前置、謂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短語后

置)、省略句(省略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被動句(以

“于”"受...于....”,“見”"見....于....”,

"為''”為……所……”"主要標志)等特殊句式的Z卜在特征;

解題時,用相應的現代漢語句式對特殊句式進行合理轉換,準確

翻譯。

2.復句

考生對復句結構關系的把握,必須以句意為基礎,“假設”“因

果”“轉折”“條件”等關系,都是根據句意自然生成的,不可

強加或誤譯。應注意檢驗譯文是否強加了關聯詞,檢查譯文所加

的關聯詞在句意的表達上是否合理。

誤區(qū)八:不懂文言修辭

解答此類試題,一是要積累古文修辭知識,留心古文修辭現象。

如“昔老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孟子?公孫

丑》)“采薪之憂”是疾病的婉辭。全句譯為:昨天有國君命令

來,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復命。二是結合語境,把握好人物與人

物之間的關系,確認修辭現象,恰當翻譯。

誤區(qū)九:不懂古代文化常識

高考復習中,考生要注意積累古代文化常識,可以在教材復習和

傳記類文章的學習過程中積累與古代官職(拜,用一定的禮儀授

予某種官職或名位。除,拜官授職。擢,提升官職)、地理(江

表,長江以南地區(qū)。關東,古代指函谷關以東。朔漠,北方的沙

漠)、習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

秋、晏駕、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

謝世、壽終、殞令、捐生、就木、流逝、老、故、逝、終等)有

關的常識。

涉及文化常識的譯文,可從兩個方面檢查:一是看自己的翻譯是

否合乎古代社會的環(huán)境;二是看譯文是否適合語境,是否合乎情

理。

誤區(qū)十:誤譯原句語氣

考生誤譯原句的語氣,一是因為對文意(人物思想、情感)理解

不透徹,二是對句子的語氣不夠重視。

文言文句子的語氣,與現代漢語沒有很大的差別,通常分為陳述

語氣、疑問語氣、祈使語氣、感嘆語氣等。我們看句子的語氣,

要把握好兩個關鍵:一是標點符號,如問號,則處理為疑問語

氣;二是根據文意,在人物對話中,要留意說話人的心理、個

性,以及表達目的等。

對點訓練

??

文言文閱讀[適用于新高考地區(qū)]

尚書令陳蕃上疏薦五處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閔、

京兆韋著、潁川至曇。帝悉以安車、玄穗備禮征之,皆不至。

稚家貧,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儉義讓,所居服其德;屢

辟公府,不起。陳蕃為豫章太守,以禮請署功曹;稚不之免,

既謁而退。蕃性方峻,不接賓客,唯稚來,特設一榻,去則縣

之。后舉有道,冢拜太原太守,皆不就c稚雖不應諸公之辟,

然聞其死喪,輒負笈赴吊。常于家豫炙雞一只,以一兩綿絮漬

酒中暴干,以裹雞,徑到所赴冢隧外,以水漬綿,使有酒氣,

斗米飯,白茅為藉,以雞置前,酸酒畢,留謁則去,不見喪

主。肱與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友著聞,常同被而寢,不應征

聘。肱嘗與弟季江俱詣郡,夜于道為盜所劫,欲殺之,肱曰:

“弟年幼,父母所憐,又未聘娶,愿殺身濟弟。"季江日:

“兄年德在前,家之珍寶,國之英俊,乞自受戮,以代兄

命。”盜遂兩釋焉,但掠奪衣資而已。既至,郡中見肱無衣

服,怪問其故,肱托以他辭,終不言盜c盜聞而感悔,就精廬

求見,叩頭謝罪,還所略物。肱不受,勞以酒食而遣之。帝既

征肱不至及下彭城使畫工圖其形狀肱臥于幽暗以被韜面言患眩

疾不欲出風工竟K得見之閑,安之玄孫也,苦身修節(jié),不應辟

召。著隱居講授,不修世務。曇繼母苦烈,曇奉之逾謹,得四

時珍玩,未嘗不完拜而后進,鄉(xiāng)里以為法。帝又征安陽魏桓,

其鄉(xiāng)人勸之行,桓曰:“夫干祿求進,所以行其志也.今后宮

千數,其可損乎?廄馬萬匹,其可減乎?左右權豪,其可去

乎?”皆對曰:“不可?!被改丝粐@曰:“使桓生行死歸,

于諸子何有哉!”遂隱身不出。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卷五十四》)

1.【考點:文言文斷句】下列對文中藍字部分的斷句,正確的

一項是

A.帝既征肱/不至乃下彭城/使畫工圖其形/狀肱臥于幽暗/以被

韜面言/患眩疾/不欲出風工/竟不得見之

B.帝既征肱不至/乃下彭城/使畫工圖其形狀/肱臥于幽暗/以被

韜面/言患眩疾/不欲出風/工竟不得見之/

C.帝既征肱不至/乃下彭城/使畫工圖其形/狀肱臥于幽暗/以被

韜面/言患眩疾/不欲出風工/竟不得見之/

D.帝既征肱/不至乃下彭城/使畫工圖其形狀/肱臥于幽暗/以被

韜面言/患眩疾/不欲出風/工竟不得見之/

2.【考點: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下列對文中加粗

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功曹,西漢始置,為郡守、縣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記錄

業(yè)績。

B.負笈,背著書箱,形容讀書多,也指游學外地,如“負笈游

學”

C.精廬,精美的房屋,地方官府為體現對人才的重視而準備的

房屋。

D.干祿,“干”是指追求,"祿''是指官吏的俸給。文中指追

求高官厚祿。

3.【考點:概括分析文章內容】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

不正確的一項是

A.豫章郡太守陳蕃賞識徐稚,曾請徐稚出來擔任功曹,被拒。

從不接見賓客的他,特地為徐稚擺設一張專用的坐榻。

B.姜肱和姜季江兄弟情深,夜間路遇強盜,強盜要殺他們,兄

弟倆的言行感動:強盜,只被搶劫了衣服和財物。

C.李曇的繼母性格兇暴,可是李曇對她的奉養(yǎng)卻愈發(fā)恭謹,得

到四季的珍貴玩物,總是先行禮,而后送上給繼母。

D.桓帝又征召魏桓,家鄉(xiāng)的人都勸他前往應聘。魏桓因為不滿

皇帝的驕奢淫逸,權貴的貪污腐敗,選擇隱居不出。

★4.【考點: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

譯成現代漢語。

(1)稚家貧,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儉義讓,所居服其

德;屢辟公府,不起。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桓乃慨然嘆曰:“使桓生行死歸,于諸子何有哉!”遂隱

身不出。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考點:對人物進行評價探究】徐稚等五處士身上彰顯了哪

些品質?請從文口概括出三點。

??

文言文閱讀[適用于全國卷地區(qū)]

延陵季子者,吳三之子也,嫡同母昆弟四人,季子最小而賢,

兄弟皆愛之。既除喪,將立季子,季子辭曰:“曹宣公之卒也

諸侯與曹人不義曹君將立子臧子臧去之遂不為也以成曹君君子

曰能守節(jié)矣。君,義嗣也,誰敢干君?有國,非吾節(jié)也。札雖

不才,愿附子臧,以無失節(jié)?!惫塘⒅瑮壠涫叶?,乃舍

三。遏曰:“今若是連而與季子,季子必不受,請無與子而與

弟,弟兄迭為君而致諸侯乎季子。”皆曰:“諾?!惫手T兄為

君者,皆輕死為勇,飲食必祝曰:“天若有吾國,必疾有禍予

身?!惫识粢菜溃嗉懒?;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而國宜

之季子也。季子使而未還。僚者,長子之庶兄也,自立為吳

王。季子使而還,則君事之。遏之子曰王子光,號曰闔閭。不

悅曰:“先君所為不與子而與弟者,凡為季子也,將從先君之

命,則國宜之季子也;如不從,我宜當立者也,僚惡得為

君?”于是使專諸刺僚,而致國乎季子c季子曰:“爾殺吾

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亂也;爾殺我兄,吾又殺爾,是父

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叭ザ恿?。君子以其不受國為

義,以其不殺為仁,是以《春秋》賢季子而尊貴之也。

延陵季子將西聘晉,帶寶劍以過徐君,徐君觀劍,不言而色欲

玄。使于晉而反,則徐君死于楚,于是脫劍致之嗣君。從者止

之日:“此吳國之寶,非所以贈也?!把恿昙咀釉唬骸拔岱琴?/p>

之也,先日吾來,徐君觀吾劍,不言而其色欲之,吾為上國之

使,未獻也。雖然,吾心許之矣。今死而不進,是欺心也。愛

劍偽心,廉者不為也。“遂脫劍致之嗣君c嗣君曰:“先君無

命,孤不敢受劍?!庇谑羌咀右詣炀辜慈?。徐人嘉而歌

之日:"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p>

(節(jié)選自劉向《新序》)

6.【考點:文言文斷句】下列對文中藍字部分的斷句,正確的

一項是

A.曹宣公之卒也/諸侯與曹人不義曹君/將立子臧/子臧去之

/遂不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節(jié)矣

B.曹宣公之卒也/諸侯與曹人不義/曹君將立子臧/子臧去之

/遂不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節(jié)矣

C.曹宣公之卒也/諸侯與曹人不義/曹君將立子臧/子臧去之

/遂不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節(jié)矣

D.曹宣公之卒也/諸侯與曹人不義曹君/將立子臧/子臧去之

/遂不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節(jié)矣

7.【考點:掌握文言實詞一詞多義】下列對文中加粗的詞語及

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飲食必祝日"與“巫從旁望空代?!保ā洞倏棥罚﹥删渲?/p>

的“?!弊趾x相同。

B.“必疾有禍予身”與“聲非加疾也”(《勸學》)兩句中的

“疾”字含義相同。

C.“去而之延陵”與“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宮賦》)兩

句中的“之”字含義相同。

D.“非所以贈也”與“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兩

句中的“所以”字含義相同。

8.【考點:概括分析文章內容】1、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錯

誤的一項是

A.延陵李子是吳國君主的第四位嫡子,為父親守孝期滿之后,

長兄遏讓位給季子,但季子極力推辭并認為長兄遏才是沒有爭

議的繼承人。

B.遏、余祭、夷昧三兄弟共同決定王位傳弟不傳子,為的是最

終把王位交給季子,因此他們不愛惜身體,甚至希望蒼天早點

降禍給自己。

C.闔閭對僚自立為吳王很不滿,他認為自己和季子才有繼承王

位的資格,因此派專諸刺殺僚后把吳國送給季子,但季子最終

沒有接受。

D.選文有兩處對季子的評價,一是對其讓國行為表示肯定,二

是對其掛劍行為表示贊賞。這也是《春秋》認為季子賢德而推

崇他的原因。

★9.【考點: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

譯成現代漢語。

(1)固立之,棄其室而耕,乃舍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帶寶劍以過徐君,徐君觀劍,不言而色欲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解析】“圖”是動詞,賓語是“其形狀","其"

是“形狀”的定語,中間不可斷開,排除A、C項。

“韜”是動詞,賓語是“面”,結構完整,賓語后斷開,

且“言”的賓語是“患眩疾”,動賓之間不可斷開,排除

D項。

2.C【解析】C項,“精廬,精美的房屋……”錯誤,精

廬指學舍,讀書講學之所。

3.D【解析】D項,“權貴的貪污腐敗”是無中生有,文

中沒有提到,由魏桓所言“今后宮千數,其可損乎?廄馬

萬匹,其可減乎……”,這是說皇帝的驕奢淫逸。

4.(1)徐稚家境貧窮,經常親自耕種,不吃不是自己勞

動得來的食物,謙恭節(jié)儉,待人禮讓,當地的人都很佩服

他的品德。公府多次前來征聘,他都沒有答應。

(2)魏桓就感慨地長嘆說:“讓我活著前去就聘,死后

再被送回,對你們有什么好處呢!''于是隱居不出。

【解析】關鍵點:(1)耕稼,耕種;讓,謙讓,禮讓;

服,佩服;辟,征召;“不起”前省略主語“他”。

(2)乃,就;生行死歸,活著前去就聘,死后再被送

回;于,對;隱身,隱居。

5.①淡泊名利;②安貧樂道;③重情重義;④以德服

人。

【解析】①由“帝悉以安車、玄穗備禮征之,皆不至”可

知,桓帝對這五人都送給用一馬牽拉的安車以及黑色和淺

紅色的布帛,禮儀周全地征聘他們,但他們都不肯應聘,

由此可以看出他們對名利的淡泊。②由“稚家貧,常自耕

稼,非其力不食”“苦身修節(jié),不應辟召”可知,徐稚家

境貧窮,經常親自耕種,不吃不是自己勞動得來的食物,

而袁閔刻苦修養(yǎng)自己的節(jié)操,不接受官府和朝廷的征召,

由此可知他們安貧樂道。③由“稚雖不應諸公之辟,然聞

其死喪,輒負笈赴吊”“肱與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友著

聞,常同被而寢”可知,徐稚雖然不肯接受諸公的征聘,

但是聽到他們的死訊,一定背著書箱前往吊喪,姜肱和兩

個弟弟姜仲海、姜季江,都以孝敬父母、友愛兄弟而著

稱,經常同蓋一條被子睡覺,由此可以看出他們都是重情

重義的。④由“所居服其德”“肱托以他辭,終不言盜。

盜聞而感悔,就精廬求見,叩頭謝罪,還所略物”可知,

他們以德服人。

參考譯文:

尚書令陳蕃向桓帝上書,推薦五位隱居不肯出來做官的士

人:豫章人徐稚、彭城人姜肱、汝南人袁閔、京兆人韋

著、潁川人李曇。桓帝對所有的人都送給用一馬牽拉的安

車以及黑色和淺紅色的布帛,禮儀周全地征聘他們,但他

們都不肯應聘。徐稚家境貧窮,經常親自耕種,不吃不是

自己勞動得來的食物,謙恭節(jié)儉,待人禮讓,當地的人都

很佩服他的品德;公府多次前來征聘,他都沒有答應。陳

蕃擔任豫章郡大守時,按照禮節(jié)請求徐稚暫時代理功曹一

職;徐稚尢法推辭,但在拜見陳蕃后,即行告退,不肯就

職。陳蕃性格萬正嚴峻,從不接見賓客,唯獨徐稚來時,

特地為他擺設一張坐榻,徐稚走后,他就把坐榻懸掛起

來。后來,徐稚又被推舉為“有道”之士,在家中被任命

為太原郡太守,他仍不肯就任。徐稚雖然不肯接受諸公的

征聘,但是聽到他們的死訊,一定背著書箱前往吊喪。他

通常是先在家里烤好一只雞,另外將一兩綿絮浸泡在酒

中,再曬干,然后用綿絮包裹烤雞,一直來到死者的墳墓

隧道之外,用水將綿絮泡濕,使酒味溢出,準備一斗米

飯,以白茅草為墊,把雞放在墳墓前面,將酒灑在地上進

行祭吊后,留下自己的名帖,就離去,不去見主喪的人。

姜肱和兩個弟弟姜仲海、姜季江,都以孝敬父母、友愛兄

弟而著稱,經常同蓋一條被子睡覺,他們不肯答應官府的

征聘。姜肱曾經和他的弟弟姜季江一道前往郡府,夜間在

道路上遇到強盜搶劫,要殺他倆。姜肱對強盜說:“我的

弟弟年齡還小,受到父母憐愛,又沒有定親娶妻,我希望

你們把我殺死,保全我弟弟的性命?!比欢?,姜季江卻對

強盜說:“我的哥哥年齡比我大,品德比我高,是我家的

珍寶,國家的英才,請來殺我,我愿代哥哥一死?!睆姳I

便將他倆都釋放了,只將衣服和財物搶走而已。兄弟二人

到了郡府,人們看見姜肱沒有穿衣服,覺得奇怪,問他是

什么緣故,姜肱用其他原因進行推托,最終沒有說出強

盜。強盜聽到這個消息,感到慚愧和后悔,就到姜肱的學

舍來拜見他,“頭請罪,歸還所搶走的衣物。姜肱不肯接

受,用酒飯招待強盜,然后送走他們?;傅奂热徊荒軐⒔?/p>

肱征聘到京都洛陽,于是下詔,命彭城地方官派畫工畫出

姜肱的肖像。姜肱躺臥在一間幽暗的房屋里,用被子蒙住

臉,聲稱患了昏眩病,不愿出來受風,畫工終究未能見到

他的面目。袁閔,即袁安的玄孫,刻苦修養(yǎng)自己的節(jié)操,

不接受官府和朝廷的征召。韋著隱居在家,講授經書,不

肯過問世事。李曇的繼母非常兇暴,可是李曇對她的奉養(yǎng)

卻愈發(fā)恭謹,得到四季的珍貴玩物,從來沒有不先行禮,

而后送上給繼母的,鄉(xiāng)里都將他作為榜樣?;傅塾终髡侔?/p>

陽人魏桓,魏桓家鄉(xiāng)的人都勸他前往應聘,魏桓對他們

說:“接受朝廷的俸祿,追求升遷高級官職,目的是為了

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如今后宮美女數以千計、能縮小數

目嗎?御廄駿馬一萬匹,能減少嗎?皇帝左右的權貴豪

門,能除去嗎?“大家都回答說:“不能。”魏桓就感慨

地長嘆說:“讓我活著前去就聘,死后再被送回,對你們

有什么好處呢!”于是隱居不出。

6.A【解析】“不義”的賓語是“曹君”,因此“不義曹

君”中間不斷開,排除B、C兩項。“成”的賓語是“曹

君”,“君子”作后一句的主語,因此在“曹君”后面

斷,排除D項。

7.B【解析】A項,兩個“?!本鶠椤岸\告”之意。前句

句意:吃飯的時候必定禱告說c后句句意:巫婆在旁邊望

著空中替他們禱告。B項,“疾”,前者意為“趕緊、迅

速”,后者意為“勁疾”。前句句意:一定趕快加禍給

我。后句句意:聲音并非勁疾了。C項,兩個“之”都是

動詞,意為“到”。前句句意:季子就離開吳國到延陵。

后句句意:無影無蹤,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D項,兩

個“所以”都表示方式方法,譯為“用來……的”。前句

句意:不是用來作贈禮的。后句句意:是用來傳授道理講

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人。

8.D【解析】D項,“這也是《春秋》認為季子賢德而推

崇他的原因''說法錯誤?!啊洞呵铩氛J為季子賢德而推崇

他的原因'’是“君子以其不受國為義,以其不殺為仁”,

且《春秋》評價的只是第一個事跡,不涉及向徐君贈劍。

9.(1)他們堅持要擁立季子,季子拋棄了他的家產去耕

田,他們才放棄了立季子的想法。

(2)(季子)佩帶寶劍拜訪了徐國國君。徐國國君觀賞

季子的寶劍,嘴上沒說ft么但神色中流露出想得到寶劍的

意思。

【解析】關鍵點:(1)固,堅持;室,家產;舍,放

棄。(2)過,拜訪;色,神色;欲,想要。

參考譯文:

延陵季子是吳王的兒子,吳王的正妻生了兄弟四人,季子

年齡最小又最賢能,哥哥們都喜歡他。為亡父服喪期滿

后,季子的長兄遏打算立季子為國君,季子推辭說:“曹

宣公死的時候,諸侯與曹國人都認為曹君負芻的做法不合

乎道義,要立子臧,子臧離開了曹國,他們就沒按原來的

想法做,這成全了曹君負芻,君子說子臧能守節(jié)義。您是

理所當然的繼承人,誰敢反對您?據有一個國家,不是我

的操守。我雖然沒有才能,但愿意依從子臧,使自己不致

喪失節(jié)義?!八麄儓猿忠獡砹⒓咀?,季子拋棄了他的家產

去耕田,他們才放棄了立季子的想法。遏說:“現在像這

樣逼迫著把王位傳給季子,季子一定不接受,請允許我不

把君位傳給兒子而傳給弟弟,兄弟一個接一個地做君主,

而把諸侯之位傳給季子。”哥哥們都說:“好?!币虼烁?/p>

哥們做國君的時候,都不怕死而做危險的事,吃飯的時候

必定禱告說:“蒼天如果保佑我的國家,一定趕快加禍給

我。''所以遏死了余祭即位,余祭死了夷昧即位,夷昧死

了,國家應該傳給季子。季子出使還沒有回國。僚是長子

遏的庶出兄長,他自立為吳王。季子出使回來,就把僚當

作國君來侍奉。遏的兒子叫王子光,又叫闔閭。他不高興

地說:“先君不把君位傳給兒子而傳給弟弟的原因,都是

為了季子啊,如果遵從先君的命令,那么國家應該傳給季

子;假如不遵從先君的命令,我應當是即位的人啊,僚怎

么能當國君?”于是就派專諸刺殺了僚,而把國家交到季

子手中。季子說:“你殺了我們的國君,我接受你的國

家,這就是我和你共同作亂了;你殺了我的哥哥,我又殺

你,這是父子兄弟互相殘殺,永遠沒有了結的時候?!奔?/p>

子就離開吳國到延陵。君子認為他不接受國君之位是義,

認為他不殺人是仁,因此《春秋》認為季子賢德而推崇

他。

延陵季子奉命向西出使晉國,佩帶寶劍拜訪了徐國國君。

徐國國君觀賞季子的寶劍,嘴上沒說f么但神色中流露出

想得到寶劍的意思。季子在晉國完成了出使任務返還,徐

君卻已經死在楚國。季子于是解下寶劍送給繼位的徐國國

君。隨從人員阻止他說:“這是吳國的寶物,不是用來作

贈禮的。”延陵季子說:“我不是贈給他的。前些日子我

經過這里,徐國國君觀賞我的寶劍,嘴上沒有說什么,但

是他的臉色透露出想要這把寶劍的表情,我因為有出使上

國的任務,就沒有獻給他。即使如此,在我心里已經答應

給他了。如今他死了,卻不把寶劍進獻給他,這是欺騙我

自己的良心。愛惜寶劍(而不實現心中的諾言),欺騙自

己的良心,剛正的人是不這樣的?!庇谑墙庀聦殑λ徒o了

繼位的徐國國君。繼位的徐國國君說:“先君沒有留下

(收納寶劍的)遺命,我不敢接受寶劍?!庇谑?,季子把

寶劍掛在了徐國國君墳墓邊的樹上就離開了。徐國人贊美

延陵季子,歌唱他說:“延陵季子啊,沒有忘記對故友的

承諾,解下價值千金的寶劍,掛在了他的墳墓上?!?/p>

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斷句

知識回顧

中國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古人讀書需要自己斷句,在一句

話的末了用小圓圈(“?!保嚅_,叫“句”;在一句之

內語氣停頓的地方用頓號(“、”)斷開,叫“讀”。句

讀是文言文閱讀的基礎,不會斷句,就難以理解文言文的

意思。斷句是考查文言文的傳統(tǒng)方式,是學生學習文言文

的基本功。斷句題之所以受到課標高考命題組的青睞,主

要是因為它從一個側面考查了學生的文言語感和閱讀文言

文的基本功力。它以古書文本原貌形態(tài)的文言句段為材

料,模擬古人讀古文時的狀況和心理,不僅能考查的文言

文閱讀功力,而且能讓學生身臨其境般地體驗古人讀書時

的心理感受。在考試的意義之外,還兼具一種微妙的教學

體驗模式。

高考考查的斷句遠不像古人斷句那么難,正確斷句這一考

點在近幾年的高考中有加強之勢,包括客觀型斷句和主觀

型斷句。

客觀型斷句是指從選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標點,加波

浪線,一般設置6?8處停頓,然后提供選項進行選擇,

難度不大學生只要抓住句首發(fā)語詞、句末語氣詞、關聯

詞、名詞等標志性詞語以及一些特定句式、固定句式,再

利用排除法即可選出正確答案。

主觀型斷句題,一般有兩種命題方式:一種是從選文中截

取一段話,去掉標點,設置成試題,一般要求停頓4?8

處,分值為3?5分;另一種是不從前文給出的閱讀文段

中選取材料,而是另選一個與閱讀材料有關的小文段,要

求學生進行斷句。主觀型斷句題相對于客觀型斷句題來

說,有一定的解題難度。解答此類題的關鍵是,抓住標志

詞和特殊句式,把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后再結合上下文,

檢查已斷開處是否恰當,并推敲較難把握的地方。

.

方法指導

*

文言文斷句“四法”

斷句的基礎在于對文意的領會,而真正的基礎在于平時加

獨對文言文的誦讀,增強語感,提高能力。此外,須掌握

一定的斷句方法。

1.標名(代)詞,定主賓

在閱讀中,隨時標出篇段中的名詞。如人名、地名、官

名、族名、器物名、動物名、植物名、時間等。名詞一般

為文章陳述、描與、說明或議論的對象,在它們的前后往

往要進行斷句。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

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

上可以斷出句讀了。常見代詞有:吾、余(表示

“我”);予、爾、汝(女)、公、卿、君、若(表示

“你”);彼、此、其、之等。

2.標虛詞,定位置

文言文中的虛詞往往有它們固定的位置和作用。

(1)句首發(fā)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

今等。常用于句子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2)復句中的關聯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

使、茍、故、是故、貝(]、然則、或、況、而況、且、若

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等。在它們的前

面一般要斷開。

(3)句尾詞:也、之、焉、耳等經常用于陳述句末尾,

耶、與(歟)、邪(耶)等經常用于疑問句末尾,哉、夫

等經常用于感嘆句末尾。在它們的后面一般要斷開。

(4)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益、焉、孰、

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一般可構成疑問

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5)對話標志的詞語:曰、云、言等。在它們的后面一

般都要斷開。

(6)其他:以、于、為、則、而等。往往用于句中,在

它們的前后一般不斷句。(“而”表轉折并且后面為一個

比較長而完整的句子時,“而”字前面要斷開)

3.辨句式,定句讀

根據特殊句式如倒裝句、賓語前置向、判斷句、等可進行

斷句?!啊摺病?,或含有表示判斷關系的詞(如

“為、乃、即、則”等),是典型的判斷句式;“不

亦......乎、何......為、安……哉(也)、孰與......

乎、了當……我'’等,是典型的反向句式;”為……

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動句式。根據

固定結構,如“如……何、奈……何、若……何、得

無……乎、無乃……乎、況……乎、何以......為、與

其……孰若……”等也可進行斷句。以上固定結構補課不

可拆分。

4.明修辭,巧判斷

古人寫文章很講究修辭技巧,有的講究句式整齊、音韻和

諧,有的講究對偶、排比、頂真、反復等修辭手法的運

用,在斷句時可以利用這些修辭現象。如頂真句“子又生

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如對偶句“若夫

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

文言文斷句口訣

古文斷句莫畏難,仔細琢磨只等閑。

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

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聯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

緊抓"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fā)現。

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guī)律供參看。

習慣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

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

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

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

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yǎng)語感讀經典。

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對點訓練

??

文言文閱讀[適用于新高考地區(qū)]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秦武王謂甘茂曰:“寡人欲車通三川以窺周室,而寡人死

不朽乎?”甘茂對曰:“請之魏,約伐韓?!蓖趿钕驂圯o

行。甘茂至魏,謂向壽曰:“子歸告王曰:'魏聽臣矣,

然愿王勿攻也。'事成,盡以為子或。”向壽歸以告王,

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問其故。對曰:“宜陽,大

縣也,上黨、南陽積之久矣,名為縣,其實郡也。今王倍

數險,行千里而攻之,難矣。今臣羈旅之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