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翻地覆六十年(孟凡生回憶錄14)獨樂寺_第1頁
天翻地覆六十年(孟凡生回憶錄14)獨樂寺_第2頁
天翻地覆六十年(孟凡生回憶錄14)獨樂寺_第3頁
天翻地覆六十年(孟凡生回憶錄14)獨樂寺_第4頁
天翻地覆六十年(孟凡生回憶錄14)獨樂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天翻地覆六十年(孟凡生回憶錄14)第二章老城軼事第一節(jié)關于獨樂寺的傳說位于薊縣城內(nèi)西大街路北的獨樂寺和南面相距約四百米處的白塔寺,現(xiàn)在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薊縣城里的獨樂寺和白塔寺,是在什么朝代修建的?縣城里的老人們說是“唐朝修廟,宋朝修塔”,獨樂寺是唐朝修建的,白塔寺是宋朝修建的。其實,薊縣在殘?zhí)莆宕暮髸x時期,屬于被石敬瑭劃給遼國的燕云十六州之一。在宋朝時期,薊縣先是歸遼國后來歸金國管轄,根本就不是宋朝的地盤。不過經(jīng)過考古人員考證,老縣城里傳說的唐朝修廟宋朝修塔的說法還是有道理的。因為獨樂寺確系隋唐時期修建的,白塔寺也是遼代(與宋朝同期)修建的。在獨樂寺大門外的《獨樂寺簡介》中寫著:獨樂寺,始建于隋,遼統(tǒng)和二年(984)重建,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其主體建筑山門、觀音閣是我國磚木結構的代表作。寺院山門為我國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廡殿頂山門,山門正中懸掛明代大學士嚴嵩手書的“獨樂寺”匾額,前兩梢間塑有兩尊金剛力士像,俗稱“哼哈二將”。后兩梢間為清代繪制的四大天王彩色壁畫。山門屋頂兩只碩大的鴟吻獨具特色。主體建筑觀音閣通高23米,是我國最古老的木結構樓閣式建筑,觀音閣最顯著外部特征是碩大斗拱,因其位置、功能的不同,共采用24種,為我國古建筑之最。閣上層懸掛李白手書“觀音之閣”匾額,下層檐下的“具足圓成”為清代咸豐皇帝御筆。閣內(nèi)高達16.08米的十一面觀音像是我國最高大的泥塑站像。一層四壁為元代繪制、明代重描的十六羅漢及二明王彩色壁畫。寺內(nèi)還有明清兩代建造的韋馱亭、報恩院、乾隆行宮等。行宮內(nèi)珍藏著國內(nèi)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28塊乾隆御筆碑刻?!丢殬匪潞喗椤匪f的始建于隋,是根據(jù)1979年修繕獨樂寺時,曾經(jīng)更換部分糟朽的大梁和斗拱,被替換下來的木質大梁,經(jīng)碳14檢測(動物和植物存活期間體內(nèi)吸入放射性元素碳14,并保持一定的水平。動物和植物停止呼吸后,體內(nèi)存留的碳14含量會逐年減少,根據(jù)其半衰期可以推斷其從停止呼吸至檢測日期所經(jīng)過的時間),使用時間應為1200余年,故推斷應該是隋朝(公元581至617年)時期建造的。根據(jù)《薊縣志》的記載:獨樂寺俗稱大佛寺,在縣城西大街北側,是我國現(xiàn)存的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之一。關于獨樂寺的得名,說法各異。一說因觀音塑像內(nèi)部支架是一棵參天而立的大杜梨樹,以“杜梨”的諧音而取名;一說佛家清心寡欲,恪守戒律,獨以普度眾生為樂,故名獨樂寺。獨樂寺的始建年代說法不一。古建筑學家梁思成認為:寺之創(chuàng)立,至遲亦在唐初。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考古專家韓嘉谷考證認為:寺始建于唐朝。文物鑒定專家史樹青認為:寺始建于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遼統(tǒng)和二年(公元984年)冬十月,南京留守韓匡嗣主持重修獨樂寺,再建上下兩級,東西五間,南北八架,大閣一所,重塑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像。遼清寧四年(公元1058年),建獨樂寺塔?!端E縣志》里記載的“獨樂寺塔”,就是位于獨樂寺南面的、縣城內(nèi)西南角落處的白塔寺內(nèi)的白塔??梢娺|統(tǒng)和二年重新修建獨樂寺和遼清寧四年始建白塔寺的時間是清楚的,是有歷史資料記載的。但是,關于獨樂寺的始建時間和取名原因,則都是民間傳說和專家考證,沒有當時的史料記載了。我認為不論獨樂寺是始建于隋,還是始建于唐,都是有可能的,因為在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開始傳入我國,在獨樂寺這個院落,很可能早已建成佛家寺院,只是以前寺院的名稱不叫“獨樂寺”而已。至于寺院內(nèi)的觀音閣是何時修建的,又何時改名為“獨樂寺”的,可能就說法不一了。關于為什么要修建獨樂寺,修建原因是什么?因為正式史料上并無記載,我在這里給大家介紹幾種傳說?,F(xiàn)任薊縣文聯(lián)書記劉北星編著的《名人與薊州》(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中,記載了這樣一段傳說: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以藩屬國高句麗的執(zhí)政大臣蓋蘇文弒主虐民為由,親帥六十萬大軍攻打高句麗。那時的漁陽郡的郡治在漁陽縣(薊縣)是唐朝遠征軍的后勤基地。進軍途中,曾因從內(nèi)地調(diào)運的糧草接濟不上使唐太宗陷入困境、心中煩悶。無意中來到漁陽縣城內(nèi)的獨樂寺,見寺內(nèi)供奉的觀世音菩薩銅像,身高丈六栩栩如生,似笑非笑,若有言相告。唐太宗心中一動,便雙膝跪倒,向菩薩禱告:“李世民率兵東征,糧草不濟,欲借神明貴體一用。待李世民班師之日,當以十倍金身奉還?!敝竺税逊鹣裾埑鰜恚诨摄~水鑄造錢幣,就近籌集糧草以解燃眉之急。唐太宗東征勝利班師回朝之后,因無法籌集到那么多的黃金來為獨樂寺的觀音佛像塑造十倍金身,而且當時的冶煉技術也無法鑄造這樣大的銅佛像,就為此事寢食不安。宰相魏征上奏表說:“圣上當初許諾一旦班師,即以十倍泥塑金身奉還漁陽郡銅佛像,今當踐言,以取信于神取信于民?!碧铺谝灰姟笆赌嗨芙鹕怼钡奶崾荆闹写笙?,于是下詔為漁陽縣城內(nèi)獨樂寺的觀音菩薩重修廟宇再造十倍泥塑金身。于是,就修建了一個十丈高的兩明一暗的三層空心樓閣(每層中間無地板,上下通高),閣內(nèi)站立一尊七八丈高的大佛。這個觀世音菩薩的佛像,是用木頭做骨架,外表用黃膠泥彩繪。并且在佛像的頭頂上,又塑造了十個小頭像,以體現(xiàn)“十倍”之意。正由于這個泥塑大佛的佛像全國少見,所以人們都把獨樂寺俗稱為“大佛寺”,把里面的大佛俗稱為“十面佛”(學名是十一面觀音)。后來,大詩人李白,聽說這個大佛是唐太宗為了還愿而建的,特意在匾牌上寫了“觀音之閣”四個大字,一直懸掛在閣樓的屋檐下。按照這個傳說,獨樂寺應該是在唐朝以前的隋朝和南北朝時期建造的,當時只是普通的佛家寺院,寺內(nèi)沒有那么高大的觀音閣和十一面觀音塑像。是唐太宗為“奉還十倍泥塑金身”,才修建了高大的觀音閣和里面的大佛站像的。這個傳說是否準確,正史中也無記載,這個傳說在薊縣也不是人所共知。我小的時候,縣城里的老百姓中流傳著另外的說法。為什么唐朝時要修建獨樂寺,過去有兩種傳說:第一種傳說的意思是,因高麗國蓋蘇文造反,侵占了東北的遼東半島,唐太宗御駕親征,拜尉遲恭為元帥,命張士貴為先鋒,帶領十萬大軍,跨過渤海到遼東半島,去東征高麗國(朝鮮)。山西絳縣的白袍小將薛仁貴在出征前報名參軍,開始只是先鋒營的火頭軍。薛仁貴武藝高強,在行軍途中,經(jīng)過漁陽郡縣城東面的別山鎮(zhèn)時,收服了在別山占山為王的大將姜興霸和姜興本等人。之后唐朝大軍從北戴河處渡海向東,到遼東半島征高麗。薛仁貴在戰(zhàn)斗中屢立戰(zhàn)功,最初被張士貴的女婿何宗憲冒領,受盡委屈。后來被唐太宗李世民和元帥尉遲恭查清,處分了張士貴,并提拔薛仁貴做了唐軍的元帥。薛仁貴率軍殺死敵軍頭目蓋蘇文,消滅了反叛勢力,獲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但是,在這場戰(zhàn)爭中唐朝的軍隊也遭受次重大損失,將官和士兵也死傷大半。犧牲的士兵們馬革裹尸,都在高麗國就地掩埋了。犧牲的將官尸體裝進棺木,運回本土。老百姓傳說唐王征東是“出去一百單八將,回來九十九口靈?!币馑际请m然取得勝利,自己也遭受重大損失。在班師回朝的途中,唐太宗派軍師徐茂公為東征犧牲的將官們選擇墓地,徐茂公就選擇了漁陽郡的山腳下。意思是讓這些將官的英靈守衛(wèi)大唐的邊疆,唐太宗派尉遲恭負責這項工作。尉遲恭根據(jù)徐茂公選擇的風水墓地,把這些將官的靈柩,分別埋葬在了漁陽縣城東面的別山和縣城西面盤山附近的東后峪一帶。所以,這兩處留存下來許多古墓葬。同時,為超度東征犧牲的將官和士兵們的亡靈,尉遲恭又根據(jù)皇帝的旨意,在郡治漁陽縣城里修建一座大慈大悲苦度眾生的十面觀音菩薩的寺院,因佛像身高五六丈,俗稱“大佛寺”。東征將官的陵墓和觀音寺院修建好以后,唐太宗從京城派來高僧到薊縣來做法事,不少和尚念經(jīng),念了七七四十九天。這個寺院本來叫“護國寺”,它是大唐貞觀年間(公元627至649年)由尉遲恭奉旨修建的,李白手書的“觀音之閣”四個大字的匾額,是后來掛上去的。再后來掌握唐朝東北邊疆大權的軍閥安祿山有心造反,認為“護國寺”的名字對他不利,就把漁陽縣的“護國寺”改名為“獨樂寺”,意思讓觀音菩薩保護他當皇帝。這樣,后來就一直稱為“獨樂寺”了。第二種傳說也與安祿山有關,是說安祿山為唐朝鎮(zhèn)守東北邊疆,紅極一時,曾被唐玄宗李隆基賜封“義子”,當上了“王爺”。但他還不滿足,有意造反,想求觀音菩薩保佑他實現(xiàn)當皇帝的愿望。有的風水先生看透他的心思,對他提出建議,說漁陽縣城里靠近西門的地方有一棵杜梨樹,樹身有五六丈高。因“杜梨”與“獨樂”諧音,若以此樹的主干為木胎,為觀音菩薩塑一泥像,外面蓋上樓閣,取名獨樂寺,可保佑王爺成就大業(yè)。安祿山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就派人到漁陽縣來修建了獨樂寺。寺中的十一面觀音佛像(一個大頭塑像上面還有十個小頭塑像),就是以那棵獨樂樹的樹干為支撐,建造起來的。佛像高七八丈,外面建造的樓閣高十丈。并且請與他同朝為官的翰林院大學士李白為觀音之閣的匾額提了詞。安祿山是在唐玄宗的天寶年間(公元742至755年)擔任平盧、范陽(幽州)、河東三鎮(zhèn)節(jié)度使的,這就是說薊縣的獨樂寺,是在安祿山造反之前的唐天寶年間修建的,比尉遲恭修建的要晚一百年左右。這兩種說法究竟哪種有道理呢?過去我看過章回小說《隋唐演義》,其中關于《白袍征東》的故事,與薊縣的傳說有點相同之處,但是小說中根本也沒有提到與薊縣有何關系。后來我閱讀了二十四史中的《新唐書》之后,才知道第一種說法不符合歷史事實。因為唐太宗李世民,在御駕親征攻打高麗國時,沒有用尉遲恭為元帥。據(jù)《太宗本紀》記載:貞觀十六年(公元643年)十一月,蓋蘇文殺害了高麗國王,另立國王的侄子為王,自己獨攬軍政大權。因為那時高麗國王是經(jīng)唐朝皇帝冊封的,這個行動無疑是對皇權的背叛和挑釁。但是,為了安定團結,唐太宗還是忍讓了,并于貞觀十七年七月,派遣使節(jié)去高麗國,冊封原國王的侄子為新國王。這年九月位于遼東的新羅(唐朝附屬國)遣使求救,說百濟與高麗連兵,侵占新羅四十余城(隋朝時本是中國郡縣)。這才引起唐太宗的不滿,準備攻打高麗。到貞觀十八年十一月,唐太宗任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帥江、淮、嶺、硤兵四萬,洛陽募士三千,戰(zhàn)艦五百艘,自萊州泛海趨平壤;又以太子詹事、左衛(wèi)率李世勣(徐勣——徐茂公,被唐太祖李淵賜姓李)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帥步騎六萬及蘭、河二州降胡趨遼東?!边@說明當時唐朝的十萬大軍,是分兵兩路,一路由張亮為元帥,從山東萊州渡過黃海攻擊平壤。另一路由徐茂公為元帥,途經(jīng)幽州薊州出山海關攻遼東。而唐太宗的車駕走的也是遼東這條路。到貞觀十九年七月打敗高麗,八月班師回朝。回師“至營州,詔遼東戰(zhàn)亡士卒骸骨并集柳城東南,命有司設太牢,上自作文以祭之,臨哭甚哀?!边@就是說,東征高麗陣亡將官和士卒的尸骨,都集中埋葬于遼東營州柳城東南方了,而且皇帝親自寫了悼詞,在追悼會上皇帝宣讀悼詞中痛苦流涕,非常悲傷。通過以上記載,說明《隋唐演義:唐王征東》的小說中所述,用尉遲恭為征東大元帥,全部軍隊——包括皇帝在內(nèi),都是跨海到達高麗國的說法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薊縣人關于唐軍從北戴河跨渤海出征,班師回朝后陣亡將官葬于薊縣,并由尉遲恭建造大佛寺超度亡靈的說法,顯然是根據(jù)《隋唐演義》小說的故事杜撰出來的。而且,經(jīng)國家文物專家考證,薊縣城東別山古墓葬和城西東后峪古墓葬,都是漢代古墓。這樣,關于尉遲恭東征勝利歸來后,奉旨修建獨樂寺的傳說就被徹底否定了。第二種傳說是否有道理呢?我查閱《新唐書》《舊唐書》中關于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的記載,均未提到在薊縣(當時的漁陽縣)修建獨樂寺一事。但是在唐代安史之亂時期,河北遼東一帶,都屬安祿山管轄,也許這些土木工程的小事,沒有載入史冊。但是,如果落款“太白”的“觀音之閣”的匾額,確系大詩人李白(字太白)的手書,那就說明,薊縣獨樂寺的初建時間,應該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42——755年)或者比這還早。因為《唐書:列傳》記載,李白是天寶初年,經(jīng)賀知章推薦被皇帝召見,并奉詔入翰林院的。薊縣的觀音閣匾額,請李白題詞,應該是在李白得到皇帝賞識,在全國出名以后。因為安祿山與李白是同時期人,薊縣的獨樂寺是在安祿山管轄時修建的,還是大有可能的。也可能比這還要早些,但不會在李白去世以后,因為新建的寺院不會請死去的名人來題詞?!端E縣志》說“古建筑學家梁思成認為:寺之創(chuàng)立,至遲亦在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