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教版選修1生物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19/20/wKhkGWeQeNKAT0vPAAHc-CWrYVo536.jpg)
![2025年上教版選修1生物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19/20/wKhkGWeQeNKAT0vPAAHc-CWrYVo5362.jpg)
![2025年上教版選修1生物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19/20/wKhkGWeQeNKAT0vPAAHc-CWrYVo5363.jpg)
![2025年上教版選修1生物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19/20/wKhkGWeQeNKAT0vPAAHc-CWrYVo5364.jpg)
![2025年上教版選修1生物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19/20/wKhkGWeQeNKAT0vPAAHc-CWrYVo536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上教版選修1生物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如圖是倒平板的操作;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正確的操作順序應該是丙→乙→甲→丁B.甲在酒精燈火焰附近進行可以避免雜菌污染C.丁操作必須要等待平板冷卻凝固后才能進行D.培養(yǎng)基應冷卻到50℃倒平板是由于該溫度下不易受雜菌污染2、下列有關微生物的培養(yǎng)與應用的敘述,錯誤的是()A.濕熱滅菌后倒的平板和接種后的平板均需倒置B.將未接種的平板培養(yǎng)并觀察有無菌落,以判斷培養(yǎng)基滅菌是否合格C.同一稀釋度下至少要涂布三個平板,待菌落數穩(wěn)定后計數D.纖維素分解菌鑒定時,在培養(yǎng)基中加入酚紅指示劑,若指示劑變紅則能初步鑒定3、如圖為某同學設計的釀制蘋果醋的基本流程圖和發(fā)酵裝置示意圖;下列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A.①過程要清洗滅菌以減少雜菌的污染B.②過程加入蛋白酶可以提高蘋果的出汁率C.③過程發(fā)酵瓶中留的空間可防止發(fā)酵時培養(yǎng)液溢出D.④過程需要關閉發(fā)酵裝置的充氣口并適當提高溫度4、下列實驗流程中,錯誤的是()A.鮮玫瑰花+清水→水蒸氣蒸餾→油水混合物→分離油層→除水→玫瑰油B.石灰水浸泡→漂洗→壓榨→過濾→靜置→再次過濾→橘皮油C.土壤取樣→選擇培養(yǎng)→梯度稀釋→涂布到選擇培養(yǎng)基→挑選有透明圈的菌落D.讓豆腐上長出毛霉→加鹽腌制→加鹵湯裝瓶→密封腌制5、腐乳制作初期,豆腐不加鹽腌制,主要原因是A.避免豆腐脫水B.高濃度鹽液抑制微生物生長C.避免口味不佳D.食鹽破壞豆腐的營養(yǎng)成分6、亞硝酸鹽可使DNA的某些堿基脫去氨基,堿基脫氨基后的變化如下:C轉變?yōu)閁(U與A配對),A轉變?yōu)镮(I為次黃嘌呤,與C配對)。下列表述正確的是A.泡菜腌制時間越長,產生的亞硝酸鹽含量越多B.亞硝酸鹽導致基因突變的原因是在基因中插入堿基對C.亞硝酸鹽能通過促使基因突變而導致細胞癌變D.食物中具有適量的亞硝酸鹽可為人提供氮源營養(yǎng),因而有利于健康7、如圖是泡菜的制作及測定亞硝酸鹽含量的實驗流程示意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制作泡菜宜選用新鮮的蔬菜,原因是它們所含亞硝酸鹽的含量低B.泡菜風味形成的關鍵在于調味料的加入C.制備泡菜的鹽水中清水與鹽的質量比為4:1D.泡菜發(fā)酵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其代謝類型是異養(yǎng)兼性厭氧。評卷人得分二、多選題(共8題,共16分)8、固定化酶是從20世紀60年代迅速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技術。科研人員用海藻酸鈉作為包埋劑來固定化酯酶;以研究固定化酶的相關性質和最佳固定條件。酶活力為固定化酶催化化學反應的總效率,包括酶活性和酶的數量。圖甲;乙、丙為部分研究結果。下列有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A.由甲圖可知,固定化酯酶比游離酯酶對溫度變化適應性更強B.由乙圖可知,濃度為3%的海藻酸鈉包埋效果最好C.由丙圖可知,固定化酯酶一般可重復使用3次,之后若繼續(xù)使用則酶活力明顯下降D.固定化酶的酶活力較高,主要原因是增加了酶與底物的接觸面積9、圖1表示制備固定化酵母細胞的有關操作;圖2是利用固定化酵母細胞進行酒精發(fā)酵的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剛溶化的海藻酸鈉應迅速與活化的酵母菌混合制備混合液B.圖1中X溶液為CaCl2溶液,其作用是使海藻酸鈉形成凝膠珠C.圖2發(fā)酵過程中攪拌的目的是為了使培養(yǎng)液與酵母菌充分接觸D.圖1中制備的凝膠珠用蒸餾水洗滌后再轉移到圖2裝置中10、金黃色葡萄球菌(SAU)是細菌性肺炎的病原體之一,A、B、C、D四種抗生素均可治療SAU引起的肺炎,為選出最佳療效的抗生素,研究者將分別含等劑量抗生素A、B、C、D的四張大小相同的濾紙片a、b、c、d置于SAU均勻分布的平板培養(yǎng)基上,在適宜條件下培養(yǎng)48h,結果如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可采用干熱滅菌的方法對該實驗使用的培養(yǎng)皿進行滅菌B.抗生素D治療SAU感染的效果最好C.接種涂布后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皿正向放置于37°C的恒溫箱中培養(yǎng)D.濾紙片b周圍抑菌圈中出現一個菌落,可能是形成該菌落的SAU發(fā)生了基因突變11、地球上的植物每年產生的纖維素超過70億噸,其中40%~60%能被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這是因為他們能夠產生纖維素酶。研究者從牛的瘤胃中篩選產生纖維酶的纖維素分解菌,其篩選過程如圖1所示。將丙中的菌懸液轉接于含有稻草作碳源的固體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得到若干菌落后用剛果紅處理,看到如圖2所示情況,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②過程是涂布器取乙中的菌液均勻的涂布在Ⅰ號培養(yǎng)表面B.甲、乙試管中的液體都屬于液體培養(yǎng)基,主要作用是稀釋菌種C.Ⅰ號、Ⅱ號培養(yǎng)基都屬于固體培養(yǎng)基,配置時先滅菌后調節(jié)pHD.可挑取圖2中周圍出現透明圈的菌落,用平板劃線法繼續(xù)純化12、白蟻是自然環(huán)境中存在的能夠高效降解纖維素的昆蟲之一,原因是白蟻消化道中的某些微生物能分泌纖維素酶。某生物興趣小組從白蟻消化道中分離能高效降解纖維素的細菌,實驗流程如下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纖維素酶是由多種酶組成的復合酶,其中催化纖維二糖水解的酶是葡萄糖苷酶B.選擇培養(yǎng)的培養(yǎng)基中,纖維素是唯一的碳源,且要持續(xù)通入無菌空氣,提供充足氧氣C.鑒別纖維素分解菌時,不能在長出菌落的培養(yǎng)基上直接滴加剛果紅染液D.要長期保存菌種,可將菌液與滅菌后的甘油1∶1混合,放在-20℃的冷凍箱中保存13、小李嘗試制作果酒;他將葡萄汁放入已滅菌的發(fā)酵裝置中進行試驗(見圖10),恰當的做法是()
A.加入適量的酵母菌B.一直打開閥b通氣C.一直關緊閥a,偶爾打開閥b幾秒鐘D.把發(fā)酵裝置放到4℃冰箱中進行試驗14、某研究性學習小組以葡萄為材料進行果酒果醋發(fā)酵實驗。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先隔絕空氣進行果酒發(fā)酵,然后供氧進行果醋發(fā)酵B.果醋發(fā)酵比果酒發(fā)酵所需的最適溫度要高C.接種量的多少對發(fā)酵速率和發(fā)酵產品的品質沒有多大影響D.與自然發(fā)酵相比,人工接種的發(fā)酵實驗獲得的產品品質更好15、下列關于中學“腐乳的制作”實驗,敘述正確的是()A.加鹽主要是為了調節(jié)水分,利于毛霉生長B.勤向腐乳坯表面噴水,有利于毛霉菌絲的生長C.將長滿毛霉的豆腐塊放在瓶中,并逐層加鹽,接近瓶口表面的鹽要鋪厚一些D.實驗室制作的腐乳不宜直接食用評卷人得分三、填空題(共5題,共10分)16、紅細胞的洗滌。
①目的:去除________。
②方法:采用________離心,如500r·min-1離心2min,然后用膠頭吸管吸出上層透明的黃色______,將下層______的紅細胞液體倒入______,再加入五倍體積的________,緩慢攪拌________,低速短時間離心,如此重復洗滌三次,直至上清液中沒有______,表明紅細胞已洗滌干凈。17、從橘皮中提取的橘皮油,無色透明,具有誘人的橘香味,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橘皮精油主要貯藏在橘皮部分,由于橘皮精油的有效成分在用水蒸氣蒸餾時會發(fā)生部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蒸餾法又會發(fā)生原料___________的問題,所以一般采用_______________法。18、為了保持菌種的純凈,需要進行菌種的保藏。對于頻繁使用的菌種,我們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_的方法。首先,將菌種接種到試管的_______________培養(yǎng)基上,在合適的溫度下培養(yǎng)。當菌落長成后,將試管放入________________中保藏。以后每3~6個月,都要重新將菌種從舊的培養(yǎng)基上轉移到新鮮的培養(yǎng)基上。但是,這種方法保存的時間不長,菌種容易________________或產生_________________。19、對于需要長期保存的菌種,可以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在3mL的甘油瓶中,裝入_________后滅菌。將1mL培養(yǎng)的____________轉移至甘油瓶中,與甘油充分混勻后,放在___________中保存。20、分離血紅蛋白溶液時,從上往下數,第___層血紅蛋白水溶液。評卷人得分四、實驗題(共4題,共16分)21、營養(yǎng)缺陷型大腸桿菌需在基本培養(yǎng)基中添加某些物質才能生長。A菌株為甲硫氨酸(met-)和生物素(bio-)缺陷型突變體,B菌株為蘇氨酸(thr-)、亮氨酸(leu-)、硫胺素(thi-)缺陷型突變體。用A;B兩種菌株進行4組實驗;培養(yǎng)條件和結果如下圖所示。
(1)培養(yǎng)基為細菌生長提供水、無機鹽、________。乙組培養(yǎng)基出現菌落的頻率為10-7,大腸桿菌單個基因發(fā)生突變的幾率約為10-7,科學家判斷乙組出現菌落不是基因突變的結果,其理由是________。推測基本培養(yǎng)基出現菌落是由于基因的轉移和重組,丁組實驗結果說明這種基因的轉移需要兩種菌株細胞________。
(2)科學家用某種藥物處理A或B菌株使其停止分裂(但不致死);混合并培養(yǎng),過程及結果如下。
I:處理過的B菌株+未處理的A菌株→基本培養(yǎng)基上無菌落。
II:處理過的A菌株+未處理的B菌株→基本培養(yǎng)基上有菌落。
結果說明兩菌株DNA轉移的方向是________。
a.ABb.ABc.ABd.不確定。
(3)進一步研究發(fā)現某些菌株擬核上有一段DNA序列(F因子),其上有復制原點(oriT)。細菌混合后;F因子的一條鏈由供體菌逐步轉移至受體菌,在受體菌中復制后整合到擬核DNA上,發(fā)生基因重組。留在供體菌中的F因子單鏈通過自我復制恢復雙鏈。若無F因子則不能發(fā)生DNA轉移。
①由此推測上述(2)中實驗Ι基本培養(yǎng)基無菌落的原因是________。
②上述DNA轉移和復制過程可用下圖________表示。
(4)A菌株(met-、bio-)對鏈霉素敏感,B菌株(thr-、leu-、thi-)具有鏈霉素抗性。將A;B菌株混合;在不同時間點攪拌混合菌液,以中斷DNA轉移。之后將各時間點中斷轉移的菌液接種在含如下物質的基本培養(yǎng)基上選擇培養(yǎng),分別記錄出現菌落的最短混合時間。
。培養(yǎng)基。
所含物質。
最短混合時間。
1
鏈霉素+亮氨酸(leu)+硫胺素(thi)
9min
2
鏈霉素+蘇氨酸(thr)+硫胺素(thi)
11min
3
鏈霉素+蘇氨酸(thr)+亮氨酸(leu)
18min
①培養(yǎng)基中均加入鏈霉素的目的是________。1號培養(yǎng)基出現菌落的原因是____。
②在選擇培養(yǎng)基上出現菌落所需的最短混合時間反映了相關基因與oriT間的距離。在下圖中oriT右側畫出A菌株thr+、leu+、thi+基因在擬核上的位置____。22、《本草綱目》記載;“蟬花可治療驚癇,夜啼心悸,功同蟬蛻”。蟬花是蟬擬青霉寄生于蟬若蟲后形成的蟲菌復合體,內含蟲草多糖;甘露醇和必需氨基酸等活性成分。研究人員從天然蟬花中分離純化蟬擬青霉菌株進行人工培養(yǎng)。
(1)制備培養(yǎng)基:
①該實驗選擇馬鈴薯葡萄糖瓊脂(PDA)培養(yǎng)基,配方如下:馬鈴薯200g,葡萄糖20g,KH2PO42g,MgSO40.5g,瓊脂20g,用蒸餾水定容至1000mL,自然pH,培養(yǎng)基中的馬鈴薯可為蟬擬青霉生長提供_____等營養(yǎng)成分(至少寫出2種),該培養(yǎng)基的自然pH為______性范圍。
②為了便于篩選蟬擬青霉菌株,培養(yǎng)基中還應加入氯霉素等抗生素以抑制_____的生長。該培養(yǎng)基從功能上分類屬于______培養(yǎng)基。
③配制的培養(yǎng)基必須進行滅菌處理,目的是_______。檢測固體培養(yǎng)基滅菌效果的常用方法是_____。
(2)蟬擬青霉的分離純化:取新鮮蟬花,挑取蟲體胸腔中的少量菌絲采用_______法接種至PDA培養(yǎng)基上進行培養(yǎng)。
(3)發(fā)酵生產:發(fā)酵生產中常用液體培養(yǎng)基擴大培養(yǎng)。下表為發(fā)酵菌絲體和天然蟬花的主要成分及含量的測定結果,據表判斷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發(fā)酵菌絲體替代天然蟬花,判斷的理由是_______。粗蛋白(%)粗纖維(%)灰份(%)水分(%)蟲草多糖(mg/g)甘露醇(mg/g)發(fā)酵菌絲體25.388.327.878.9233.278.9天然蟬花19.653.127.849.8128.553.623、羧甲基纖維素鈉(CMC)是常用的食品添加劑;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因此通常被認為是安全的食品添加劑。研究者用含1.0%CMC無菌水作為飲用水,連續(xù)飼喂實驗小鼠12周,測定小鼠體重,結果如圖1;圖2所示。
(1)圖1結果顯示,CMC能夠_____。綜合圖1、圖2結果,通過比較_____;說明CMC的這種作用依賴于小鼠消化道內的各種微生物。
(2)有人提出:小鼠攝入的CMC改變了其腸道內各種微生物的比例。為檢驗上述推測;研究者設計了如下實驗:
①分別收集甲、乙兩組小鼠糞便,制成懸液涂布于_________(選填選項前的符號)上。
a.以CMC為碳源的液體培養(yǎng)基b.全營養(yǎng)液體培養(yǎng)基。
c.以CMC為碳源的固體培養(yǎng)基d.全營養(yǎng)固體培養(yǎng)基。
②接種后置于_____(填“無氧”或“有氧”)條件下培養(yǎng),通過觀察_____的顏色;形態(tài)等;以初步鑒定小鼠消化道中的微生物類群。
③統(tǒng)計比較__________;以確定推測是否成立。
(3)為進一步研究“小鼠體重變化是否由CMC引起的小鼠消化道內各種微生物比例改變所致”,研究者設計了糞菌移植實驗,并檢測了被移植小鼠體重的變化。請將下列選項填入下表中(選填選項前的符號),完成實驗方案①____;②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_。
。組別被移植小鼠提供糞菌小鼠飲用水實驗組①②④對照組無菌小鼠③同上a.普通小鼠b.無菌小鼠c.飼喂含CMC無菌水12周的普通小鼠d.飼喂無菌水12周的普通小鼠e.含1.0%CMC的無菌水f.無菌水(不含CMC)24、利用微生物分解玉米淀粉生產糖漿;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現有野生菌株對淀粉的轉化效率低,某同學嘗試對其進行改造,以獲得高效菌株。
(1)實驗步驟:
①配置________(固體、半固體、液體)培養(yǎng)基,該培養(yǎng)基的碳源應為________。
②將_____________接入已滅菌的培養(yǎng)基平板上。
③立即用適當劑量的紫外線照射,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④菌落形成后,加入碘液,觀察菌落周圍培養(yǎng)基的顏色變化和變化范圍的大小。周圍出現_______________現象的菌落即為初選菌落;經分離;純化后即可達到實驗目的。
(2)若已得到二株變異菌株I和II,其淀粉轉化率較高,經測定菌株I淀粉酶的催化活性高,菌株II的淀粉酶蛋白含量高,經進一步研究發(fā)現,突變發(fā)生在淀粉酶基因的編碼區(qū)或非編碼區(qū),可推測出菌株I的突變發(fā)生在__________區(qū),菌株II的突變發(fā)生在____________區(qū)。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D【分析】【分析】
圖中所示操作分別為:甲→分裝;乙→灼燒錐形瓶瓶口,丙→晃勻培養(yǎng)液,丁→倒置存放。平板冷凝后培養(yǎng)皿蓋上會凝結水珠,凝固后的培養(yǎng)基表面濕度較高,倒置平板既便于培養(yǎng)及表面水分蒸發(fā),又能防止培養(yǎng)皿蓋上的水珠落入培養(yǎng)基造成污染。
【詳解】
倒平板的操作中,需要在無菌環(huán)境下操作,首先輕輕震蕩滅菌后的錐形瓶,待冷卻至50℃左右之后,然后再酒精燈附近灼燒錐形瓶瓶口滅菌,再在酒精燈附近進行倒平板操作,最后待培養(yǎng)基凝固后倒置存放,故正確的操作順序為丙→乙→甲→丁,A選項正確;培養(yǎng)基分裝時,需要使錐形瓶的瓶口通過火焰,防止瓶口的微生物污染培養(yǎng)基,B選項正確;倒置培養(yǎng)基需要待培養(yǎng)基凝固后再進行,C選項正確;培養(yǎng)皿應冷卻到50℃倒平板是此溫度下不燙手,便于后續(xù)的分裝操作,D選項錯誤。故錯誤的選項選擇D。2、D【分析】【分析】
1;制備培養(yǎng)基的步驟:計算、稱量、溶化、(調節(jié)pH)、滅菌、倒平板。
2;平板冷凝后要將平板倒置;既可防止皿蓋上凝結的水滴滴入培養(yǎng)基造成污染,又可避免培養(yǎng)基表面的水分過快揮發(fā)。
3;稀釋涂布平板法:用移液管和無菌水將菌液進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釋;然后用涂布器將不同稀釋度的菌液分別均勻地涂布到瓊脂固體培養(yǎng)基的表面進行培養(yǎng)。
【詳解】
A;平板倒置;既可防止皿蓋上凝結的水滴滴入培養(yǎng)基造成污染,又可避免培養(yǎng)基表面的水分過快揮發(fā),A正確;
B;將未接種的平板培養(yǎng)并觀察有無菌落;若未接種的培養(yǎng)基表面有菌落生長,則培養(yǎng)基滅菌不合格,若未接種的培養(yǎng)基表面無菌落生長,則培養(yǎng)基滅菌合格,B正確;
C;同一稀釋度下至少要涂布三個平板;進行重復實驗,并且要培養(yǎng)到菌落數穩(wěn)定時計數,菌落數在30~300之間,C正確;
D、尿素分解菌可以產生脲酶,脲酶可以催化尿素分解為NH3,NH3呈堿性遇酚紅試劑變?yōu)榧t色;故尿素分解菌鑒定時,在培養(yǎng)基中加入酚紅指示劑,指示劑變紅則能初步鑒定;若對纖維素分解菌鑒定時,需在培養(yǎng)基中加入剛果紅試劑,D錯誤。
故選D。3、C【分析】【分析】
①切塊;②打蘋果汁、③釀酒、④釀醋。
【詳解】
①過程要簡單沖洗即可;不需要進行滅菌,滅菌會殺死野生的酵母菌,A錯誤;②過程加入果膠酶可以提高蘋果的出汁率,B錯誤;③過程發(fā)酵瓶中留的空間,發(fā)酵過程中會產生二氧化碳,可防止發(fā)酵時培養(yǎng)液溢出,C正確;④過程需要打開發(fā)酵裝置的充氣口并適當提高溫度,進行果醋發(fā)酵,D錯誤。故選C。
【點睛】
果醋、果酒制作過程中為了避免殺死野生菌種,不能進行嚴格的滅菌處理。4、C【分析】【分析】
橘皮精油無色透明;主要儲存在橘皮部分,由于橘皮精油的有效成分在用水蒸氣蒸餾時會發(fā)生部分水解,又會產生原料焦糊問題,所以一般采用壓榨法提取。提取過程為:石灰水浸泡→漂洗→壓榨→過濾→靜置→再次過濾→橘皮精油。
【詳解】
A;玫瑰精油的提取常用蒸餾法;操作流程為:鮮玫瑰花+水→水蒸氣蒸餾→油水混合物→分離油層→除水→玫瑰油,A正確;
B;橘皮精油的提取操作流程為:石灰水浸泡→漂洗→壓榨→過濾→靜置→再次過濾→橘皮精油;B正確;
C;篩選某菌的實驗流程:土壤取樣→選擇培養(yǎng)→梯度稀釋→將樣品涂布到鑒別培養(yǎng)基上→挑選特定的菌落;C錯誤;
D;腐乳制作過程可表示為:讓豆腐上長出毛霉→加鹽腌制→加鹵湯裝瓶→密封腌制;D正確。
故選C。5、B【分析】【分析】
腐乳的制作過程主要是:讓豆腐上長出毛霉→加鹽腌制→加鹵湯裝瓶→密封腌制。①讓豆腐上長出毛霉:將豆腐塊平放在籠屜內;將籠屜中的溫度控制在15~18℃,并保持在一定的濕度,約48h后,毛霉開始生長,3d之后菌絲生長旺盛,5d后豆腐塊表面布滿菌絲,豆腐塊上生長的毛霉來自空氣中的毛霉孢子。②加鹽腌制:將長滿毛霉的豆腐塊分層整齊地擺放在瓶中,同時逐層加鹽,隨著層數的加高而增高鹽量,接近瓶口表面的鹽要鋪厚一些。加鹽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塊變硬,在后期的制作過程中不會過早酥爛,同時,鹽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長,避免豆腐塊腐敗變質。③加鹵湯裝瓶:鹵湯直接關系到腐乳的色;香、味,鹵湯是由酒及各種香辛料配制而成的,鹵湯中的酒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加酒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同時能使腐乳具有獨特的香味。香辛料可以調制腐乳的風味,也具有防腐殺菌的作用。④密封腌制。
【詳解】
腐乳制作的主要生產工序是將豆腐進行前期發(fā)酵和后期發(fā)酵。前期發(fā)酵主要是毛霉在豆腐上的生長,后期發(fā)酵則加入了多種物質抑制微生物的生長,使蛋白酶作用緩慢,促進其他生化反應的進行,使腐乳具有獨特的香味;因此腐乳制作初期,需要將豆腐置于適宜條件下長出毛霉等微生物,此時加鹽會抑制微生物生長,B正確。6、C【分析】【分析】
根據題意;亞硝酸鹽可使DNA的某些堿基脫去氨基,堿基脫氨基后C轉變?yōu)閁(U與A配對),A轉變?yōu)镮(I為次黃嘌呤,與C配對),據此可知,亞硝酸鹽可導致DNA中的堿基發(fā)生替換,據此分析。
【詳解】
A.泡菜腌制時間的長短會影響亞硝酸鹽含量;隨著發(fā)酵進行,亞硝酸鹽含量先逐漸增加,后又逐漸降低,A錯誤;
B.根據題意可知;亞硝酸鹽導致基因突變的原因是在基因中堿基對發(fā)生替換,B錯誤;
C.亞硝酸鹽會導致堿基對發(fā)生替換;引起基因突變,從而導致細胞癌變,C正確;
D.亞硝酸鹽具有一定的毒性,食物中亞硝酸鹽的含量有嚴格的限制,D錯誤。7、D【分析】【分析】
泡菜的制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謝類型是異養(yǎng)厭氧型,在無氧條件下乳酸菌能夠將蔬菜中的葡萄糖氧化為乳酸。制作泡菜時,需要控制的主要因素有腌制時間;溫度和食鹽的用量等。溫度過高,食鹽用量過低、腌制時間過短,容易造成細菌大量繁殖,亞硝酸鹽含量增加。
【詳解】
制作泡菜宜選用新鮮的蔬菜;新鮮的蔬菜或其他原料亞硝酸鹽的含量低,A正確;泡菜風味形成的關鍵在于調味料的加入,B正確;清水與鹽的質量比約為4:1,C正確;泡菜發(fā)酵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其代謝類型是異養(yǎng)厭氧型,D錯誤;故選D。
【點睛】
本題主要考查泡菜的制作過程,意在強化學生對該過程的識記與理解。二、多選題(共8題,共16分)8、A:B:C【分析】【分析】
1;分析甲圖;隨著溫度的升高固定化酯酶和游離酯酶的活力均先升高后下降,游離酯酶的酶活力比固定化酯酶在下降階段變化明顯,說明游離酯酶的酶活力更容易受高溫的影響。
2;分析乙圖;隨著海藻酸鈉濃度的增加,固定化酯酶的活力先增加后下降,當海藻酸鈉濃度為3%時酶的活力最高。
3;分析丙圖;固定化酯酶的活力隨使用次數的增多而下降,且在使用3次以后酶活力顯著下降。
【詳解】
A;據分析可知;游離酯酶的酶活力比固定化酯酶在下降階段變化明顯,說明游離酯酶的酶活力更容易受高溫的影響,即固定化酯酶比游離酯酶對溫度變化適應性更強,A正確;
B;由乙圖可知;濃度為3%的海藻酸鈉時,酶活力最強,即包埋效果最好,B正確;
C;由丙圖可知;固定化酯酶的活力隨使用次數的增多而下降,且在使用3次以后,若繼續(xù)使用則酶活力顯著下降,C正確;
D;固定化酶的優(yōu)點是易于產物分離;可反復使用,能連續(xù)化生產且穩(wěn)定性好,而不是增加了和底物接觸的面積,D錯誤。
故選ABC。
【點睛】9、B:C:D【分析】【分析】
制作固定化酵母細胞的實驗步驟:1、酵母細胞的活化;2、配制0.05mol/L的CaCl2溶液;3;配制海藻酸鈉溶液(該實驗成敗的關鍵步驟);4、海藻酸鈉溶液與酵母細胞混合;5、固定化酵母細胞。
【詳解】
A;溶化的海藻酸鈉應冷卻至室溫后與活化的酵母菌混合;A錯誤;
B、海藻酸鈉與酵母菌混合液應滴入CaCl2溶液中;以制備凝膠珠,B正確;
C;攪拌可使酵母菌與培養(yǎng)液充分接觸;有利于發(fā)酵的順利進行,C正確;
D;凝膠珠用蒸餾水沖洗2~3次后;再轉移到發(fā)酵裝置中,D正確。
故選BCD。10、B:C【分析】【分析】
1;實驗室常用的滅菌方法:
(1)灼燒滅菌:將微生物的接種工具;如接種環(huán);接種針或其他金屬工具,直接在酒精燈火焰的充分燃燒層灼燒,可以迅速徹底地滅菌,此外,在接種過程中,試管口或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過火焰燃燒來滅菌。
(2)干熱滅菌:能耐高溫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吸管;培養(yǎng)皿)和金屬用具等,可以采用這種方法滅菌。
(3)高壓蒸汽滅菌:將滅菌物品放置在盛有適量水的高壓蒸汽滅菌鍋內;為達到良好的滅菌效果,一般在壓力為100kPa,溫度為121℃的條件下,維持15~30min。
2;抑菌圈越大;說明該菌對此藥敏感性越大,反之越小,若無抑菌圈,則說明該菌對此藥具有耐藥性。
【詳解】
A;由分析可知;實驗使用的培養(yǎng)皿可采用干熱滅菌的方法進行滅菌,A正確;
B;由題圖和分析可知;抗生素A治療SAU感染的效果最好,B錯誤;
C;接種涂布后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皿應倒置于37°C的恒溫箱中培養(yǎng);C錯誤;
D、濾紙片b周圍抑菌圈中出現一個菌落;可能是形成該菌落的SAU發(fā)生了抗藥性基因的突變而得以存活,D正確。
故選BC。11、A:B:C【分析】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的分離實驗的原理:①土壤中存在著大量纖維素分解酶;包括真菌;細菌和放線菌等,它們可以產生纖維素酶。纖維素酶是一種復合酶,可以把纖維素分解為纖維二糖,進一步分解為葡萄糖使微生物加以利用,故在用纖維素作為唯一碳源的培養(yǎng)基中,纖維素分解菌能夠很好地生長,其他微生物則不能生長。②在培養(yǎng)基中加入剛果紅,可與培養(yǎng)基中的纖維素形成紅色復合物,當纖維素被分解后,紅色復合物不能形成,培養(yǎng)基中會出現以纖維素分解菌為中心的透明圈,從而可篩選纖維素分解菌。
【詳解】
A;根據Ⅰ號培養(yǎng)基上菌落分布均勻可知;②過程是用涂布器取乙中的樣品稀釋液均勻的涂布在Ⅰ號培養(yǎng)表面,即乙中是分解纖維素菌的樣品稀釋液,不是菌液,A錯誤;
B;液體培養(yǎng)基的作用是讓菌體增殖;而不是稀釋菌種,甲、乙試管中的液體都是樣品稀釋液,捕食液體培養(yǎng)基,B錯誤;
C;配置固體培養(yǎng)基的基本步驟是計算、稱量、溶化、調pH、滅菌、倒平板;故需要先調pH,再滅菌,C錯誤;
D;剛果紅能與纖維素形成紅色復合物;若菌落周圍出現透明圈,說明纖維素分解菌將纖維素進行了分解,可挑取該菌落用平板劃線法繼續(xù)純化該菌體,D正確。
故選ABC。12、A:D【分析】【分析】
1、纖維素酶是一種復合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三種;其中能夠將纖維二糖分解為葡萄糖的是葡萄糖苷酶;
2;微生物的培養(yǎng)基的主要成分包括碳源、氮源、水和無機鹽;有的還有特殊營養(yǎng)物質(生長因子、維生素)。
3;纖維素分解菌常采用剛果紅染液進行鑒定;剛果紅可以與纖維素結合形成紅色物質,纖維素分解菌由于能夠將纖維素分解而在平板上的菌落周圍出現無色的透明圈,透明圈的大小可以反應纖維素分解菌產生的酶的多少。
【詳解】
A、纖維素酶是一種復合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其中葡萄糖苷酶可以將纖維二糖分解成葡萄糖,A正確;
B;從白蟻消化道中分離能高效降解纖維素的細菌;呼吸類型應該為無氧呼吸,B錯誤;
C;鑒別纖維素分解菌時;可以向長出菌落的培養(yǎng)基上直接滴加剛果紅染液,C錯誤;
D;要長期保存菌種;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方法,將菌液與滅菌后的甘油1∶1混合,放在-20℃的冷凍箱中保存,D正確。
故選AD。13、A:C【分析】【詳解】
制作果酒依賴于酵母菌的無氧呼吸,所以應加入適量的酵母菌,應控制無氧環(huán)境和適宜的溫度,每隔一定時間應釋放產生的二氧化碳,避免抑制無氧呼吸,所以應一直關緊閥a,偶爾打開閥b幾秒鐘。
故選AC。14、A:B:D【分析】【分析】
1;酵母菌在有氧和無氧的條件下都能生活:在有氧時;酵母菌大量繁殖,但是不起到發(fā)酵的效果;在無氧時,繁殖速度減慢,但是此時可以進行發(fā)酵。在利用酵母菌發(fā)酵時最好是先通入足夠的無菌空氣,在有氧環(huán)境下一段時間使其繁殖,再隔絕氧氣進行發(fā)酵;20℃左右最適合酵母菌繁殖,酒精發(fā)酵的最佳溫度是在18℃~25℃,pH最好是弱酸性。
2;醋酸菌好氧性細菌;當缺少糖源時和有氧條件下,可將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當氧氣、糖源都充足時,醋酸菌將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醋酸菌生長的最佳溫度是在30℃~35℃。
【詳解】
A;酵母菌通過無氧呼吸產生酒精;而醋酸菌產生醋酸需要氧氣,因此應該先隔絕空氣進行果酒發(fā)酵,然后供氧進行果醋發(fā)酵,A正確;
B;果醋發(fā)酵的適宜溫度為30℃~35℃;果酒發(fā)酵的適宜溫度為18℃~25℃,B正確;
C;接種量的多少對發(fā)酵速率和發(fā)酵產品的品質都有一定的影響;C錯誤;
D;與自然發(fā)酵相比;人工接種過程中利用了嚴格的滅菌措施,可以防止其它雜菌污染,所以發(fā)酵獲得的產品品質更好,D正確。
故選ABD。15、C:D【分析】【分析】
腐乳是用豆腐發(fā)酵制成;多種微生物參與發(fā)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是一種絲狀真菌具發(fā)達的白色菌絲。毛霉等微生物產生的以蛋白酶為主各種酶能將豆腐中的蛋白質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將脂肪水解為甘油和脂肪酸。
【詳解】
A;加鹽主要是為了抑制微生物生長;防止豆腐腐敗變質,A錯誤;
B;勤向腐乳坯表面噴水;會導致豆腐含水量過高,不利于毛霉菌絲的生長,B錯誤;
C;加鹽腌制時;為防止污染,將長滿毛霉的豆腐塊分層整齊地擺放在瓶中,同時逐層加鹽,隨著層數的加高而增高鹽量,接近瓶口表面的鹽要鋪厚一些,C正確;
D;實驗室制作的腐乳可能滅菌不徹底;不宜直接食用,D正確。
故選CD。三、填空題(共5題,共10分)16、略
【分析】【詳解】
①紅細胞含有大量血紅蛋白;故紅細胞的洗滌需要去除雜蛋白。
②方法:采用低速短時間離心,如500r·min-1離心2min,然后用膠頭吸管吸出上層透明的黃色血漿,將下層暗紅色的紅細胞液體倒入燒杯,再加入五倍體積的生理鹽水,緩慢攪拌10min,低速短時間離心,如此重復洗滌三次,直至上清液中沒有黃色,表明紅細胞已洗滌干凈?!窘馕觥侩s蛋白低速短時間血漿暗紅色燒杯生理鹽水10min黃色17、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略【解析】檸檬烯水解水中焦糊壓榨18、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略【解析】臨時保藏固體斜面4℃的冰箱被污染變異19、略
【解析】①.甘油管藏②.1mL甘油③.菌液④.-20℃的冷凍箱20、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略【解析】3四、實驗題(共4題,共16分)21、略
【分析】【分析】
根據題干信息已知,A菌株為甲硫氨酸(met-)和生物素(bio-)缺陷型突變體,B菌株為蘇氨酸(thr-)、亮氨酸(leu-)、硫胺素(thi-)缺陷型突變體。據圖分析;將A菌株;B菌株單獨培養(yǎng)的甲和丙都沒有菌落產生,將兩者混合培養(yǎng)的乙則有菌落產生,而將兩者放在U型管的兩側培養(yǎng)的丁也沒有菌落產生。
【詳解】
(1)細菌的培養(yǎng)基可以為其提供水、無機鹽、碳源和氮源;乙組培養(yǎng)基出現菌落的頻率為10-7,大腸桿菌單個基因發(fā)生突變的幾率約為10-7,科學家判斷乙組出現菌落不是基因突變的結果,因為若為基因突變的結果,則出現菌落的頻率應為10-14或10-21;該培養(yǎng)基出現菌落可能是由于于基因的轉移和重組;丁組實驗結果說明這種基因的轉移需要兩種菌株細胞直接接觸才行。
(2)根據題意分析;科學家用某種藥物處理A或B菌株使其停止分裂(但不致死),處理過的B菌株(不分裂)+未處理的A菌株→基本培養(yǎng)基上無菌落,說明DNA轉移方向為A→B;而處理過的A菌株(不分裂)+未處理的B菌株→基本培養(yǎng)基上有菌落,說明DNA轉移的方向是A→B,故選c。
(3)①根據題意分析;由于B菌株無F因子,所以上述(2)中實驗I基本培養(yǎng)基無菌落。
②據圖分析,F因子的一條鏈由供體菌逐步轉移至受體菌,在受體菌中復制后整合到擬核DNA上,發(fā)生基因重組,因此上述DNA轉移和復制過程可用圖b表示。
(4)①根據題干信息已知,A菌株對鏈霉素敏感,B菌株具有鏈霉素抗性,因此培養(yǎng)基中均加入鏈霉素的目的是淘汰A菌株或篩選出B菌株;1號培養(yǎng)基出現菌落的原因是thr+基因已經轉移到受體菌(B菌株)。
②在選擇培養(yǎng)基上出現菌落所需的最短混合時間反映了相關基因與oriT間的距離,因此三個基因在下圖中oriT右側的位置如圖:
【點睛】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根據題干信息弄清楚A、B菌株的特點,并能夠結合四組實驗的結果分析A、B兩者混合培養(yǎng)出現菌落的可能原因。【解析】碳源、氮源若是基因突變,則出現菌落的頻率應為10-14或10-21(或基因突變具有隨機性和不定向性、低頻性等特點,在同一細菌中出現這幾種突變的可能性極低)(直接)接觸cB菌株無F因子b淘汰A菌株或篩選出B菌株thr+基因已經轉移到受體菌(B菌株)22、略
【分析】【分析】
為了殺滅培養(yǎng)基中的微生物;實驗所配制的培養(yǎng)基必須進行滅菌處理;可將滅菌后的固體培養(yǎng)基放置在適宜的溫度下培養(yǎng)一段時間,以檢測培養(yǎng)基的滅菌效果,若培養(yǎng)基中無菌落長出,說明培養(yǎng)基的滅菌是合格的;在固體培養(yǎng)基上接種微生物的方法有平板劃線法或稀釋涂布平板法。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苗木供銷合同范文
- 冰箱費用合同范例
- 中標檢測儀器合同范例
- 入股酒吧合同范例
- 別墅花園裝修合同范例
- 代理勞務派遣合同范例
- 人員勞務公司合同范例
- 2024年01月江西2024年贛州銀行小企業(yè)信貸中心客戶經理招考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做房屋合同范例
- 臨時招聘合同范例
- 《移動互聯網應用開發(fā)》課程標準
- 竣工資料封面
- 膿毒血癥指南
- 中國航天知識
- 安徽華納化學工業(yè)有限公司年產1000噸均苯四甲酸二酐、300噸潤滑油助劑項目環(huán)境影響報告書
- YY 9706.230-2023醫(yī)用電氣設備第2-30部分:自動無創(chuàng)血壓計的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專用要求
- 第8課紅樓春趣同步練習(含答案)
- C139營銷模型簡介(含案例)課件
- 《制藥分離工程》課程實施大綱
- 死亡醫(yī)學證明書辦理委托書
- 《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jiān)察規(guī)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