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風化與剝蝕作用-沉積巖的形成過程_第1頁
01-風化與剝蝕作用-沉積巖的形成過程_第2頁
01-風化與剝蝕作用-沉積巖的形成過程_第3頁
01-風化與剝蝕作用-沉積巖的形成過程_第4頁
01-風化與剝蝕作用-沉積巖的形成過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風化與剝蝕作用——沉積巖的形成過程1暴露在地殼表部的巖石,在地球發(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種外力作用的剝蝕破壞,經(jīng)過破壞而形成的碎屑物質(zhì)在原地或經(jīng)搬運沉積下來,再經(jīng)過復雜的成巖作用而形成巖石,這些由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巖石就是沉積巖。沉積巖的物質(zhì)主要來源于先成巖石(無論是火成巖、變質(zhì)巖和先成的沉積巖)風化作用和剝蝕作用的破壞產(chǎn)物,包括碎屑物質(zhì)、溶解物質(zhì)和新生物質(zhì);除此還包括生物遺體、生物碎屑以及火山作用的產(chǎn)物。這些物質(zhì)在低洼的地方沉積下來,總稱為沉積物。各種沉積物最初都是松散的,經(jīng)過漫長的時代,上覆沉積物越來越厚下邊沉積物越埋越深,經(jīng)過壓固、脫水、膠結(jié)等成巖作用,逐漸變成堅固、成層的巖石?,F(xiàn)在未膠結(jié)的較新的松散沉積物,也包括在廣義的沉積巖范疇之內(nèi)。沉積巖是在地殼發(fā)展過程中,在外力作用支配下,形成于地表附近的自然歷史產(chǎn)物。地表環(huán)境十分復雜(如海陸分布、氣候條件、生物狀況等),同一時代不同地區(qū)或同一地區(qū)不同時代,其地理環(huán)境往往不同,從而所形成的沉積巖也互有差異,各種沉積巖都毫無例外地記錄下當時的地理環(huán)境信息。因此,沉積巖是重塑地球歷史和恢復古地理環(huán)境的重要依據(jù)。按質(zhì)量計,沉積巖只占地殼的5%,但因沉積巖覆蓋于地殼表層,分布十分廣泛。因此,在大陸部分有75%的面積出露沉積巖,而在大洋底則幾乎全部為新老沉積層所覆蓋。沉積巖層中蘊藏著煤、石油、鐵、錳、鋁土、磷、石膏、鹽、鉀鹽、石灰?guī)r等礦產(chǎn)資源。特別是鹽類礦產(chǎn)和可燃有機能源礦產(chǎn)幾乎全部蘊藏在沉積層中。一、沉積巖的形成過程沉積巖的形成過程一般可以分為先成巖石的破壞(風化作用和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硬結(jié)成巖作用等幾個互相銜接的階段。但這些作用有時是錯綜復雜和互為因果的,如巖石風化為剝蝕創(chuàng)造條件,而風化層被剝蝕后又為新鮮巖石的繼續(xù)風化提供條件;風化、剝蝕的產(chǎn)物是搬運作用的物質(zhì)對象,而巖石碎屑在搬運過程中又可作為進行剝蝕作用的“武器”;物質(zhì)經(jīng)搬運而后沉積,而沉積物又可受到剝蝕破壞重新搬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F(xiàn)將各階段分別敘述如下。(一)先成巖石的破壞引起巖石的破壞有風化作用和剝蝕作用。1.風化作用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種巖石,在溫度變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氣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發(fā)生的破壞作用,稱為風化作用。風化作用使地殼表層巖石逐漸崩裂、破碎、分解,同時也形成新環(huán)境條件下的新穩(wěn)定礦物。風化作用是破壞地表和改造地表的先行者,是使地表不斷變化的重要力量,是沉積物質(zhì)的重要來源之一。(1)風化作用的類型:一般分為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和生物風化作用等3種類型。①物理風化作用是指地表和靠近地表巖石因溫度變化等在原地發(fā)生機械破壞而不改變化學成分、不形成新礦物的作用。這種作用又稱機械風化作用。物理風化作用的方式主要有溫差風化、冰凍風化、層裂等。溫差風化日夜和季節(jié)溫度變化可使巖石膨脹和收縮。巖石是熱的不良導體,在白天受陽光曝曬,溫度增高,表面體積膨脹,但內(nèi)部很少受到熱力的影響;夜間,當巖石表面逐漸冷縮,內(nèi)部卻因受到白天傳導進來的熱力影響而膨脹。如此經(jīng)常不斷地表里不均地膨脹與收縮,一方面產(chǎn)生垂直巖石表面的裂隙,另一方面產(chǎn)生平行巖石表面的裂隙,彼此脫離,層層剝落,巖石就破碎了(圖3-64,圖3-65)。冰凍風化填充于巖石裂隙和孔隙中的水分因冰凍使巖石機械破碎,稱為冰凍風化。實際上這也是由溫度變化間接使巖石破碎的現(xiàn)象。在高寒、高山及季節(jié)變化顯著的地區(qū),常在一年或一日之內(nèi),發(fā)生冰凍及解凍現(xiàn)象。水結(jié)冰以后體積約增加1/11,在裂隙和封閉孔隙中可產(chǎn)生巨大的壓力(960kg/cm2),從而可以撐開和擴大裂隙;氣溫上升,冰融成水,繼續(xù)向裂隙深處滲透。這樣一凍一解,反復進行,足可把巖石劈開崩碎,因此裂隙中的冰凍作用猶如一把砍石利斧,故亦稱為冰劈作用。層裂作用——位于地下深處的巖石,因承受上覆巖石的巨大靜壓力,處于堅實致密狀態(tài)。這種巖石隨著上覆巖石被剝蝕而出露地表,重負頓釋,體積膨脹,因而可產(chǎn)生平行于地表的裂隙,稱為卸荷裂隙;如果是具有層理的沉積巖石,層與層之間也可張開。這樣,便助長了巖石的機械破碎。這種現(xiàn)象稱為層裂作用?;瘜W風化作用是指地表和接近地表的巖石因與水溶液、氣體等發(fā)生化學反應而在原地不僅改變其物理狀態(tài),而且也可改變其化學成分、發(fā)生化學分解,并可形成新礦物的作用。水是引起化學風化作用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水中溶有CO2、O?等氣體成分,其作用便更加顯著?;瘜W風化作用主要有以下方式:溶解作用水在自然界普遍存在,水與巖石相遇,其中的一些礦物可以溶解。礦物溶解的難易主要決定于礦物的溶解度,因此礦物分易溶礦物和難溶礦物。一般說來,其難易順序如下:K、Na等的氯化物>Ca”、Mg等的氯化物和硫酸鹽>Ca*、Mg等的碳酸鹽>Fe*、AI、Si**等的氧化物和硅酸鹽。若以常見造巖礦物論,其溶解度大小順序如下:方解石>白云石>橄欖石>輝石>角閃石>斜長石>鉀長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礦物的溶解度除與礦物本身的化學組成有關外,還與水溫、壓力、CO2含量、pH等有關。巖石受到溶解作用、其中易溶礦物隨水流失,而難溶礦物則殘留原地,同時巖石中孔隙增加,變得松散軟弱,為進行物理風化作用提供了有利條件。水化作用又稱水合作用,即物質(zhì)與水相結(jié)合的作用。如礦物與水作用,水可以直接參加到某些礦物中去,形成結(jié)晶水,產(chǎn)生新的含水礦物,例如硬石膏(CaSO4)變成石膏(CaS·2HO)、赤鐵礦(Fe)變成褐鐵礦(FeO[OH]·nHO)等。同時水化作用形成的新礦物,往往體積膨脹,對周圍巖石產(chǎn)生很大壓力(如硬石膏變成石膏,體積可增大30%),從而引起巖石的機械破碎。水解作用即礦物與水相遇,引起礦物分解并形成新礦物的作用。由于水中常有一部分水分子離解成H及OH離子,從而使水成為具有活潑離子,化學活動性很強的溶液。各種弱酸強堿或強酸弱堿的鹽類礦物溶于水后也出現(xiàn)離解現(xiàn)象,其中離解物可與水中的H或OH離子發(fā)生化學反應。如礦物中的K*、Na*、Ca*、Mg*等陽離子很容易被水中的OH離子奪取結(jié)合,原礦物被分解破壞,同時又形成一些新的礦物。如鉀長石在水解作用下,一方面形成KOH溶液(K與OH結(jié)合)隨水流失,一方面析出SiO2膠體或隨水流失,或膠凝形成蛋白石(SiO2·nHO),其余部分則可形成難溶的高嶺石殘留于原地。這只是一個例子,實際上各種硅酸鹽類、其他鹽類都可在水解作用下發(fā)生分解和產(chǎn)生新的礦物。碳酸化作用自然界基本沒有純水,水中常含有各種酸類(碳酸、硫酸、硝酸等),可加速對各種巖石的破壞作用。特別是含有碳酸的水對巖石的破壞作用更為普遍。例如,碳酸鹽在含有CO?的水中,就會轉(zhuǎn)變?yōu)橹靥妓猁},其溶解度比碳酸鹽大十幾倍到幾十倍。又如,水中溶有CO2,與水結(jié)合形成碳酸,其碳酸根CO3極易與礦物中的K、Na、Ca、Mg等陽離子化合成易溶碳酸鹽類,從而使礦物的離解能力增加、加速化學反應過程。仍以鉀長石為例,其中K與CO3化合成K2CO3隨水流失,析出的部分SiO2膠體或隨水流失或膠凝成蛋白石,同時形成的難溶的高嶺石則殘留于原地。這一過程比起前述單純水解過程要快得多。在濕熱氣候條件下,高嶺石還可繼續(xù)分解,析出其中的SiO形成鋁土礦(Al2O3~nH2O)而殘留于原地??傊?,在地殼中分布很廣的鋁硅酸鹽(各種長石等)、鐵鎂硅酸鹽(橄欖石、輝石、角閃石、黑云母等)及其他礦物在水解作用及碳酸化作用下,最終都要徹底分解,形成易溶碳酸鹽(流失)、SiO?膠體(流失或沉淀)和不溶的黏土礦物(高嶺石等)、鋁土礦物以及褐鐵礦等(殘留原地)。氧化作用在大氣和水中含有大量游離氧,大氣中占21%,溶于水的氣體中氧占33%~35%。巖石中礦物在氧的作用下,使其中低價元素變?yōu)楦邇r元素,低價化合物變?yōu)楦邇r化合物,這種作用稱氧化作用。在地殼表層氧化作用普遍而強烈,形成氧化帶。氧化帶的下界面稱氧界面,大約和地下潛水面的位置相當。在這界面以上進行氧化作用,在這界面以下進行還原作用。氧化帶的深淺各地不一,主要與巖石破碎程度、氣候、地下水位等有關。例如,巖石裂隙發(fā)育、氣候干燥、地下水位深,則氧化帶也深,可達到地下1km;若巖石完整,氣候潮濕,地下水位淺或者在沼澤地帶及凍土地區(qū),氧化帶就淺,氧界面可能就在地表附近。許多含有變價元素的礦物,在缺氧條件下形成低價元素化合物;在氧化帶則被氧化形成高價化合物。最易氧化的是低價氧化物、硫化物。例如黃鐵礦在含有游離氧的水中,首先其中S變成S*并組成SO4其中的F2+與SO4化合形成鐵礬(FeSO·nH_O);接著鐵礬被氧化、水解,F(xiàn)**變成Fe3而形成穩(wěn)定的褐鐵礦(Fe[OH]3)并殘留于原地。此外,含低價鐵的硅酸鹽類及其他礦物,都可被氧化破壞,變成含高價鐵的赤鐵礦或褐鐵礦,許多礦物和巖石的風化面常染成紅、褐色,就是這種緣故。③生物風化作用是由于生物作用使巖石在原地發(fā)生破壞的作用。因為在地殼表層、大氣圈和水圈中都有生物存在,在其成長、新陳代謝和死亡過程中,都可引起巖石的破碎和分解,所以生物風化作用是普遍的,也是在已知各星體中只有地球才有的一種獨特的地質(zhì)作用。生物風化作用的方式可分為兩種:生物物理風化作用如穴居地下的蚯蚓、螞蟻、鼴鼠、黃鼠、田鼠等。經(jīng)常挖洞鉆土,破壞土層。所謂“螻蟻之穴可潰千里之堤”,也說明其破壞力量之大。又如植物根系可以伸入巖石裂隙生長,對巖石可產(chǎn)生10~15kg/cm的壓力,足可劈開巖石,并使裂隙不斷擴大加深(圖3-66)。生物化學風化作用如各種藻類、苔蘚、地衣等在生長過程中,經(jīng)常分泌有機酸、碳酸、硝酸等,分解巖石,吸取營養(yǎng)。特別是微生物的生物化學風化作用更為強烈,有人統(tǒng)計微生物對巖石的總分解力大大超過動植物的總分解力。此外,動植物死亡后可分解出CO2、H2S和各種有機酸,在還原環(huán)境中植物死亡還可形成腐殖質(zhì),使巖石被腐蝕破壞。例如,把1g鉀長石放入有腐殖質(zhì)的10%的氨水溶液中,密封后經(jīng)2~3天鉀長石即可完全分解,而形成高嶺石。腐殖質(zhì)和礦物中的陽離子可形成腐殖酸鹽,以膠體狀態(tài)隨水流失。腐殖質(zhì)還可使氧化物還原,如使難溶于水的Fe,還原為可溶的FeO,加速巖石的分解破壞。生物風化作用所以重要,不僅在于它可破壞分解礦物巖石,而且還在于它參與形成礦物質(zhì)和有機質(zhì)共存的新物質(zhì)--土壤。關于土壤的知識此處從略。(2)風化作用的相互關系:上述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風化作用,實際上并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一個互相聯(lián)系互相影響的統(tǒng)一過程。物理風化使巖石逐漸崩裂破碎,產(chǎn)生、擴大和加深巖石裂隙,并增大巖石的表面積,有利于水溶液、氣體和生物滲進巖石中,為化學風化提供了有利條件,從而加速風化的進程,擴大風化范圍;反過來,由于巖石的化學分解,一方面使巖石變得松軟,降低抵抗機械破壞的能力,另一方面因有些礦物經(jīng)水化作用變?yōu)楹V物,體積膨脹,產(chǎn)生很大的壓力,這些都為物理風化提供了有利條件。不過,必須說明以下兩點。第一,物理、化學風化雖然常同時進行,互相影響,但物理風化使巖石破碎到一定程度,即無能為力。據(jù)實驗,巖石碎屑粒徑小于0.02mm,大多即不再發(fā)生機械崩裂。但化學風化卻可繼續(xù)使碎屑分解,最后形成膠體及真溶液。由此可見,物理風化是化學風化的“開路先鋒”,而化學風化使物理風化繼續(xù)深入。第二,在一定自然地理條件下,常常是以某一種風化作用占主導地位,例如,在高寒和干燥地區(qū)往往以物理風化作用為主,而在潮濕炎熱地區(qū)則以化學風化作用占優(yōu)。(3)影響風化作用的因素:風化作用的程度、速度和深度決定于巖石的性質(zhì)和外界條件。①巖石性質(zhì)是風化作用的內(nèi)因,在相同地理條件下,巖性不同,其風化結(jié)果也不同。a.深色巖石比淺色巖石更容易受到溫度變化的影響。b.火成巖和變質(zhì)巖多是在地下較高溫度和較大壓力條件下形成的,故當其暴露于地表時,往往比形成于地表環(huán)境的沉積巖更易受到風化?;鸪蓭r的造巖礦物,在鮑溫反應系列(圖3-56)中先結(jié)晶的高溫礦物比后結(jié)晶的低溫礦物更容易風化。c.復礦物成分的巖石比單一礦物組成的巖石更容易受到破壞(如:花崗巖由石英、長石、黑云母等組成,它們的比熱、膨脹系數(shù)等物理特征各不同,各種礦物顆粒在溫度變化情況下脹縮不均,容易分崩離析;同時,各種礦物抵抗風化的能力也不相同,如石英是最穩(wěn)定礦物,在風化過程中幾乎不發(fā)生分解只有機械破碎,形成石英砂;而長石、黑云母等則極易化學分解)。d.易溶巖石(各種碳酸鹽巖)比不溶巖石容易受到破壞。e.巖石中礦物顆粒的粗細、均勻程度、膠結(jié)物成分、層理厚薄等也都能影響到風化的方式和進程,如顆粒粗細不均、膠結(jié)物為易溶成分,層理薄而松脆等容易受到風化破壞。f.巖石中節(jié)理和裂隙發(fā)育情況,對于風化作用的影響很大,節(jié)理和裂隙是水溶液、氣體和生物活動的通道和場所,可以促進風化作用。有些巖石如花崗巖、輝綠巖等常被三組近于直交的節(jié)理切成若干方塊,在棱和角的地方,巖石的自由表面積最大,首先遭受風化,棱角逐漸消失變成球形,這種現(xiàn)象稱為球狀風化(圖3-67)。在野外還經(jīng)??吹竭@種風化球體由表及里巖石層層剝落的現(xiàn)象,稱為頁狀剝離作用(圖3-68)。②氣候條件對于風化作用的方式和速度影響很大,特別是氣溫和降水與風化作用的關系尤為密切。眾所周知,化學反應速度隨溫度升高而變快(在地表條件下溫度升高1℃,化學反應速度可增加為原來的2~3倍),而水分往往是化學反應的媒介和因素,故在濕熱氣候條件下,化學風化作用、生物風化作用特別顯著、徹底,風化層厚度可達70~80m。在高山及高寒地區(qū),冰凍風化特別強烈,化學風化則非常微弱。在干旱及沙漠地區(qū),溫差風化十分顯著,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都不明顯。③地形條件對風化的影響也很大,而且影響到風化作用的類型、速度、風化層的厚度等方面。在地形陡峭的高山地區(qū),因溫差大、冰凍現(xiàn)象顯著,常以物理風化為主,且風化碎屑在重力作用下很容易脫離母巖,而經(jīng)常暴露出新鮮巖石繼續(xù)遭受風化,風化速度較快,但風化產(chǎn)物在原地不易保存。在地形起伏較小或山麓地帶,風化產(chǎn)物不易搬走,在物理風化的基礎上往往經(jīng)歷長期的徹底的化學風化,風化層的厚度也較大。在沉積物覆蓋的低洼或平原地區(qū),其下基巖受到保護,不易遭受風化作用。有時同一山體,其陽坡和陰坡由于太陽輻射、溫差變化以及濕度狀況等各不相同,風化情況也常有差異。(4)風化產(chǎn)物:任何暴露地表的巖石和礦物,都不可避免地要遭受風化作用的破壞。表3-8以花崗巖為例說明了不同化學組成的礦物在風化作用中的變化。在化學風化作用比較弱的情況下,正長石和斜長石也可以形成碎屑。巖石的風化產(chǎn)物可以歸納為3大類:①碎屑物質(zhì)包括巖石碎屑和礦物碎屑,在礦物碎屑中最常見的是化學性質(zhì)穩(wěn)定的石英碎屑;在干旱氣候條件下也常見到長石碎屑;此外,碎屑成分中也可見到白云母、石榴子石等。碎屑物質(zhì)主要是巖石物理風化的產(chǎn)物,有時也可能是化學風化未完全分解的產(chǎn)物。碎屑物質(zhì)是構(gòu)成沉積巖中碎屑巖類的主要成分。②溶解物質(zhì)主要是化學風化和生物化學風化的產(chǎn)物。巖石中的K’、Na*、Ca2*、Mg2*等陽離子,常與水溶液中的COCIOHSO”等陰離子結(jié)合,形成碳酸鹽、氯化物、氫氧化物、硫酸鹽等易溶鹽類,以真溶液的形式隨水遷移流失。從巖石分解出來的SiO?、Al2O3、FeO等,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呈膠體溶液流失。如SiO2,在堿性溶液(pH>7)、Al2O3在強堿性或強酸性溶液(pH>11或pH<4)、Fe在強酸性溶液(pH<2~3)中可以作遠距離遷移。這些物質(zhì)在一定條件下沉積下來,便構(gòu)成沉積巖中化學巖的主要成分。③難溶物質(zhì)包括上述SiO2、Al、Fe2O3等,除在特定條件下一部分遷移流失外,大部分相對富集起來,形成高嶺土、鋁土、赤鐵礦、褐鐵礦等不溶的次生礦物,它們是構(gòu)成沉積巖中黏土巖及其他巖類的主要成分。地表巖石經(jīng)長期風化作用后,由物理風化形成的碎屑物質(zhì)、由化學風化形成的難溶物質(zhì)以及由生物風化形成的土壤等這些風化作用的綜合產(chǎn)物,在一定條件下殘留于原地,形成松散的堆積物,稱為殘積物。殘積物的成分決定于母巖的成分,如花崗巖風化后的殘積物中常包含石英砂粒、由長石變成的高嶺土或黏土、由黑云母變成的褐鐵礦等。殘積物的厚度常取決于地形條件。地形平緩的山麓、山坡以及平坦的山頂?shù)?,保留較厚的殘積物。殘積物中的碎屑多具棱角,分選不好,層理不清。殘積物的風化程度,一般是自上而下由深變淺的。(5)風化殼:地殼表層在風化作用下,形成一層薄的殘積物外殼,稱為風化殼,它不連續(xù)地覆蓋于基巖之上。風化作用的進程因地因時而異,但其作用的總方向是使巖石徹底分解成適應地表環(huán)境的穩(wěn)定狀態(tài)。風化作用的進程或方向,首先是巖石遭受物理風化,發(fā)生機械破碎;其次是巖石中K、Na、Ca、Mg、CI、S等元素的溶失;接著是Si、Al、Fe的富集,并合成高嶺土等黏土礦物;最后是黏土礦物的進一步分解,失去SiO,而使Al、Fe更加富集,并分別形成鋁土礦和鐵礦,使殘積物染成磚紅色。因此在適當氣候和地形條件下,發(fā)育良好的風化殼在垂直剖面上常顯示清楚的分帶性,即自下而上,風化程度越來越深,可劃分出若干有規(guī)律的層次(圖3-69)。由于氣候和其他條件因地而異,并非所有風化殼都能風化到最后階段,而且風化作用的方式和強度也不一樣,因此常形成不同類型的風化殼。一般可以劃分為4種類型:①碎屑型風化殼主要由碎屑物組成,碎屑顆粒多具棱角,自上而下由細變粗,逐漸過渡為母巖。這種風化殼一般是寒冷氣候條件下以物理風化為主的產(chǎn)物。②硅鋁-硫酸鹽、碳酸鹽型風化殼多是在干旱、半干旱氣候條件下,荒漠或草原帶形成的,一般處于化學風化作用的初期階段。巖石中的KNa、Ca、Mg等元素形成易溶鹽類淋失,而其中一部分較難溶的硫酸鹽、碳酸鹽等則因氣候干旱而殘留富集于風化殼中,其標志礦物為石膏、方解石;有時因氣候特別干旱還可以殘留NaCl、天然堿等;因水呈堿性,還可形成水云母黏土,但鐵、鋁等元素尚未析出,風化殼厚度一般不大。③硅鋁黏土型風化殼又稱高嶺土型風化殼,多是在溫濕氣候條件下形成的,處于化學風化作用中期階段。巖石中的K、Na、Ca、Mg等元素全部被析出,Si也大量被析出遷移,水溶液呈酸性,使硅酸鹽和鋁硅酸鹽礦物分解,形成高嶺石、蒙脫石等黏土礦物,風化殼厚度可達數(shù)十米。④磚紅土型風化殼是在濕熱氣候條件下化學風化作用達到晚期、母巖徹底分解后的產(chǎn)物。母巖中硅酸鹽、鋁硅酸鹽礦物全部被分解,可遷移元素也全部析出淋失,而Si、Al、Fe則形成氧化物如鋁土礦、赤鐵礦、褐鐵礦、蛋白石等,因富含鐵質(zhì),風化殼呈紅色,故稱磚紅土型風化殼,這種作用稱為磚紅土化作用,風化殼厚度一般很大,可達百米左右。風化殼可以被保存在地層內(nèi),稱為古風化殼。研究風化殼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風化殼的表層為土壤層,其肥力和性質(zhì)與風化殼的類型密切相關,如中國南方的紅壤便面臨著如何改良的問題。風化殼中常含有一定的砂礦、高嶺土、鋁土、鐵礦等,有時根據(jù)風化殼中某些元素的豐度和殘余鐵礦(稱為鐵帽),可以探尋基巖中的原生礦床。在水利和工程建設中也要注意風化殼的厚度、特點和穩(wěn)定性等。對于古風化殼的研究,可以恢復一個地區(qū)的古氣候、古地理等情況。2.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