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電監(jiān)測站防雷技術規(guī)范 地方標準_第1頁
無線電監(jiān)測站防雷技術規(guī)范 地方標準_第2頁
無線電監(jiān)測站防雷技術規(guī)范 地方標準_第3頁
無線電監(jiān)測站防雷技術規(guī)范 地方標準_第4頁
無線電監(jiān)測站防雷技術規(guī)范 地方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DBDBFORMTEXT51/FORMTEXTXXXXX—FORMTEXTXXXXFORMTEXTFORMTEXT無線電監(jiān)測站防雷技術規(guī)范FORMTEXTTechnicalSpecificationsoflightningprotectionattheradiomonitoringstationFORMDROPDOWNFORMTEXT(本稿完成日期:2010/7/28)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發(fā)布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實施FORMTEXT發(fā)布DB51/XXXXX—XXXX前言II1范圍1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13術語和定義14防雷區(qū)的劃分35雷電防護級別的劃分46固定監(jiān)測站的防護57移動監(jiān)測站的防護128管理和維護12附錄A(資料性附錄)四川省各市、縣年平均雷暴日數(shù)14附錄B(規(guī)范性附錄)防雷施工17前言本標準按GB/T1.1-2009《標準的結構和編寫規(guī)則》進行編寫。本標準由四川省氣象局提出。本標準由四川省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批準。本標準由四川省氣象局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四川省防雷中心、成都市防雷中心、四川省無線電監(jiān)測站、中國華云技術開發(fā)公司、成都東方翰易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本標準主要起草人:靳小兵、陳濤、徐志敏、馬方立、羅先俊、潘正林、季海、王曉蓉、陳方吉。本標準為首次發(fā)布。線電監(jiān)測站防雷技術規(guī)范范圍本標準規(guī)定了VHF/UHF無線電監(jiān)測站的建構筑物雷電防護,天線鐵塔、天饋系統(tǒng)、無線電監(jiān)測設備和通信系統(tǒng)雷電防護,以及移動VHF/UHF監(jiān)測站的雷電防護設計與施工要求。本標準適用于無線電監(jiān)測站的防雷設計與施工。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18802.1-2002/低壓配電系統(tǒng)的電涌保護器(SPD)第一部分:性能要求和試驗方法

(IEC61643-1:1998,IDT)GB/T19663—2005信息系統(tǒng)雷電防護術語GB/T21714.2-2008雷電防護第2部分:風險管理(IEC62305-2:2006,IDT)GB50057-1994建筑物防雷設計規(guī)范(2000年版)QX/T106-2009防雷裝置設計技術評價規(guī)范國無辦函[2006]11VHF/UHF無線電監(jiān)測設施建設規(guī)范和技術要求(試行)術語和定義GB50057、GB18802.1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復列出了GB50057、GB18802.1中的一些術語和定義。無線電監(jiān)測站Radiomonitoringstation執(zhí)行無線電監(jiān)測任務的技術設備及附屬設施。[VHF/UHF無線電監(jiān)測設施建設規(guī)范和技術要求(試行)]固定監(jiān)測站Fixedmonitoringstation設置在固定地點實施監(jiān)測的無線電監(jiān)測站。[VHF/UHF無線電監(jiān)測設施建設規(guī)范和技術要求(試行)]移動監(jiān)測站Mobilemonitoringstation設置在運載工具中,可在移動或靜止狀態(tài)下實施監(jiān)測的無線電監(jiān)測站。[VHF/UHF無線電監(jiān)測設施建設規(guī)范和技術要求(試行)]防雷區(qū)lightningprotectionzone;LPZ需要規(guī)定和控制雷擊電磁環(huán)境的區(qū)域。[GB/T19663—2005,定義3.11]防雷裝置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LPS用以對某一空間進行雷電效應防護的整套裝置,它由外部防雷裝置和內部防雷裝置兩部分組成。在特定的情況下,防雷裝置可以僅由外部防雷裝置或內部防雷裝置組成。[QX/T106-2009,定義3.1]雷電防護級別lightningprotectionlevel;LPL防雷設計時賦予的防護等級號,每一等級對應一組最大和最小雷電流設計值。按每一等級對應的一組電流值進行防雷設計就涵蓋了一定概率的自然界出現(xiàn)的雷電的防護。按防雷級別即相關的一組雷電流來設計保護措施[GB/T21714.2-2008/IEC62305-2:2006,定義3.1.38]直擊雷directlightningflash直接擊在建筑物、其它物體、大地或防雷裝置上的閃電。[改寫GB/T19663—2005,定義3.59]接閃器air~terminalsystem用于攔截閃擊的接閃桿(避雷針)、接閃導線(避雷帶、線,避雷網)以及金屬屋面和金屬構件等。自然接地極naturalearthingelectrodes具有兼作接地功能的但不是為此目的而專門設置的各種金屬構件、鋼筋混凝土中的鋼筋、埋地金屬管道和設備等統(tǒng)稱為自然接地極。[GB/T19663—2005,定義5.44]人工接地體madeearthelectrode為接地需要而埋設的接地體。人工接地體可分為人工垂直接地體和人工水平接地體。共用接地系統(tǒng)commonearthingsystem將各部分防雷裝置、建筑物金屬構件、低壓配電保護線(PE)、設備保護地,屏蔽體接地、防靜電接地和信息設備邏輯地等連接在一起的接地裝置。[GB/T19663—2005,定義5.19]等電位連接equipotentialbonding將分開的裝置、諸導電物體用等電位連接導體或電涌保護器連接起來以減少雷電流在它們之間產生的電位差。[GB/T19663—2005,定義5.8]電涌保護器surgeprotectivedevice;SPD目的在于限制瞬態(tài)過電壓和分走電涌電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非線性元件。[GB50057—1994(2000年版),附錄八]開關型SPDvoltageswitchingtypeSPD沒有電涌時具有高阻抗,有浪涌電壓時能立即轉變成低阻抗是SPD。電壓開關型SPD常用的元件有放電間隙、氣體放電管、閘流管(硅可控整流器)和三端雙向可控硅開關元件。這類SPD有時也稱作“短路型SPD”。[GB18802.1-2002/IEC61643-1:1998,定義3.4]限壓型SPDvoltagelimitingtypeSPD沒有電涌時具有高阻抗,但是隨著電涌電流和電壓的上升,其阻抗將持續(xù)地減小的SPD。常用的非線性元件是:壓敏電阻和抑制二極管。這類SPD有時也稱作“箝位型SPD”。[GB18802.1-2002/IEC61643-1:1998,定義3.5]退耦元件decouplingelements在被保護線路中并聯(lián)接入多級SPD時,如果開關型SPD與限壓型SPD之間的線路長度小于10m或限壓型SPD之間的線路長度小于5m時,為實現(xiàn)多級SPD間的能量配合,應在SPD之間的線路上串接適當?shù)碾娮杌螂姼?,這些電阻或電感元件稱為退耦元件。注:電感多用于低壓配電系統(tǒng),電阻多用于電子線路中多級SPD之間的能量配合。[QX/T106-2009,定義3.77]防雷區(qū)的劃分4.1防雷區(qū)劃分的原則防雷區(qū)的劃分是將需要保護和控制雷擊電磁脈沖環(huán)境的建筑物,從外部到內部劃分為不同的雷電防護區(qū)(LPZ),以確定各LPZ空間的雷擊電磁脈沖的強度,可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4.2防雷區(qū)應按下列原則劃分:——LPZ0A——LPZ0B區(qū):本區(qū)內的各物體不可能遭到大于所選滾球半徑對應的雷電流直接雷擊,但本區(qū)內的電磁場強度沒有衰減?!狶PZ1區(qū):本區(qū)內的各物體不可能遭到直接雷擊,流經各導體的電流比LPZ0B區(qū)更??;本區(qū)內的電磁場強度可能衰減,這取決于屏蔽措施?!狶PZn+1后續(xù)防雷區(qū):當需要進一步減小流入的電流和電磁場強度時,應增設后續(xù)防雷區(qū),并按照需要保護的對象所要求的環(huán)境區(qū)選擇后續(xù)防雷區(qū)的要求條件。n=1、2、…4.3無線電監(jiān)測站建筑物防雷區(qū)劃分示意圖,如圖111256364LPZ2LPZ1LPZ0BLPZ0LPZ0BLPZ0BdsdsrrS1S2S3S41─建筑物(LPZ1的屏蔽體);S1─雷擊建筑物;2─接閃器;S2─雷擊建筑物附近;3─引下線;S3─雷擊連接到建筑物的服務設施;4─接地體;S4─雷擊連接到建筑物的服務設施附近;5─房間(LPZ2的屏蔽體);r─雷擊連接到建筑物的服務設施附;6─連接到建筑物的服務設施(供電等);ds─雷擊連接到建筑物的服務設施▽─地面;○─用SPD進行的雷電等電位連接;LPZ0A─直接雷擊區(qū),包含全部雷電流,全部磁場LPZ0B─非直接雷擊區(qū),包含部分雷電流或感應電流以及全部磁場;LPZ1─非直接雷擊區(qū),包含已受限制的雷電流或感應電流以及衰減了的磁場;LPZ2─非直接雷擊區(qū),包含感應電流和進一步衰減的磁場;LPZ1、LPZ2內的保護空間須考慮安全距離ds。防雷區(qū)的劃分雷電防護級別的劃分劃分原則根據(jù)所處地區(qū)雷暴環(huán)境、地形地勢、設施重要性,無線電監(jiān)測站的雷電保護等級分為甲級、乙級和丙級三個等級:甲級雷電防護的無線電監(jiān)測站——Ⅰ級無線電監(jiān)測站;——所處地區(qū)年平均雷暴日數(shù)大于或等于30d,位于曠野、山坡或山頂、大型水體旁、特別潮濕地帶的Ⅱ級無線電監(jiān)測站;——所處地區(qū)年平均雷暴日數(shù)大于或等于30d,建(構)筑物高度大于或等于60m的Ⅱ級無線電監(jiān)測站。乙級雷電防護的無線電監(jiān)測站——Ⅱ級無線電監(jiān)測站;——所處地區(qū)年平均雷暴日數(shù)小于30d,位于曠野、山坡或山頂、大型水體旁、特別潮濕地帶的Ⅲ級無線電監(jiān)測站;——所處地區(qū)年平均雷暴日數(shù)小于30d,建(構)筑物高度大于或等于60m的Ⅲ級無線電監(jiān)測站。丙級雷電防護的無線電監(jiān)測站——所有達不到乙級防護級別的Ⅲ級無線電監(jiān)測站。無線電監(jiān)測站的分級見《VHF/UHF無線電監(jiān)測設施建設規(guī)范和技術要求(試行)》。四川省各市、縣年平均雷暴日數(shù)見附錄A(資料性附錄)。固定監(jiān)測站的防護一般規(guī)定無線電監(jiān)測站防雷設計應根據(jù)無線電監(jiān)測站雷電防護等級,并結合其所在區(qū)域的地理、地形、地質、土壤、氣象、環(huán)境等條件和雷電活動規(guī)律,進行全面規(guī)劃,綜合防治,做到安全可靠、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無線電監(jiān)測站的防雷應采用接閃、分流、屏蔽、隔離、等電位連接、接地、合理布線、安裝電涌保護器等措施進行綜合防護。鼓勵采用經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技術措施。直擊雷防護無線電監(jiān)測站建筑物直擊雷防護無線電監(jiān)測站附屬建筑物的直擊雷防護應按GB50057-94(2000年版)《建筑物防雷設計規(guī)范》第三章第三節(jié)規(guī)定的第二類防雷建筑物要求采取直擊雷防護措施,但對雷電防護級別為甲級的無線電監(jiān)測站,其接閃器保護范圍宜按滾球半徑35m為什么30改為35?計算,避雷網(帶)的網格尺寸不宜大于5m×5m或6m×4m。為什么30改為35?無線電監(jiān)測站附屬建筑物上的接閃器應由避雷網(帶)、避雷針或由其組合構成,使建筑物處于LPZ0B區(qū)內。應特別注意通過針、帶、網的配合,使各類通信、監(jiān)測的天線處于接閃器的保護范圍內。接閃器與天線的水平距離不宜小于3m。避雷網(帶)應在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擊的部位敷設,并應在整個屋面組成網格。接閃器應相互連接,并就近連接至引下線。接閃器的規(guī)格、材質應符合GB50057-94(2000年版)第四章第一節(jié)的規(guī)定。宜利用建筑物內鋼筋混凝土屋面、梁、柱、基礎內的鋼筋作為雷電流泄流系統(tǒng),并應按GB50057-94(2000年版)中第3.3.5條第六款要求,采用土建施工的綁扎法連接或焊接,并與接閃系統(tǒng)及接地系統(tǒng)有效連接,形成綜合的防直擊雷和初級屏蔽保護系統(tǒng)。但當建筑物內鋼筋達不到GB50057-94中第3.3.5條第三、四款或電氣連續(xù)性無法保證時,應在建筑物外設置引下線。建筑物引下線不應少于兩根,并應沿建筑物四周均勻或對稱分布,其中,雷電防護級別為甲級的無線電監(jiān)測站,其引下線平均水平間距不應大于12m,甲(乙)級無線電監(jiān)測站的引下線平均水平間距不應大于18m。引下線應平直敷設,引下線與平行布設的各類天線、饋線、信號線、控制線、電源線的間距不應小于1.8m。引下線的規(guī)格、材質應符合GB50057-94(2000年版)第四章第二節(jié)的規(guī)定。無線電監(jiān)測站附屬建筑物高度大于或等于45m(雷電防護級別為甲級的無線電監(jiān)測站大于或等于30m)的部分,以及在高山的無線電監(jiān)測站,應有防側擊雷措施,其措施應符合GB50057-94(2000年版)中第3.3.10條(適用于乙、丙級站)和第3.2.4條第七款(適用于甲級站)的要求。宜利用無線電監(jiān)測站附屬建筑物的自然接地體為接地網,高度大于或等于45m(雷電防護級別為甲級的無線電監(jiān)測站大于或等于30m)的部分,以及在高山的無線電監(jiān)測站,應有防側擊雷措施,其措施應符合GB50057-94(2000年版)中第3.3.10條(適用于乙、丙級站)和第3.2.4條第七款(適用于甲級站)的要求。無線電監(jiān)測站的防雷接地系統(tǒng)宜采用共用接地系統(tǒng)。采用共用接地系統(tǒng)時,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值應按防雷接地、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護接地、設備要求的工作接地等最小值確定。一般情況下,接地電阻不應大于4Ω。土壤電阻率超過1000Ω?m時,在作好均壓的情況下,接地電阻可適當放寬至10Ω。應充分利用建(構)筑物基礎鋼筋作為自然接地體。當自然接地體達不到接地電阻的要求時,可圍繞建(構)筑物增設人工接地體。自然接地體與人工接地體之間應至少用兩條埋地接地線互連。人工接地體裝置宜設置為環(huán)形接地體,環(huán)形接地體等效半徑應大于5m,參見圖2。機房機房配電箱防雷箱總接地匯流排鍍鋅角鋼2500×50×50鍍鋅角鋼或者鋼管40×4鍍鋅扁鋼20~30米長接地線40×4鍍鋅扁鋼環(huán)形接地體變壓器40×4鍍鋅扁鋼輻射型接地體40×4鍍鋅扁鋼引外接地避雷針40×4鍍鋅扁鋼輻射型接地體避雷針引下線入地點鐵塔鍍鋅角鋼室外接地排注:1、環(huán)形接地體和輻射型接地體周圍采用降阻劑;2、環(huán)形接地體埋深0.5米3、環(huán)形接地體每邊一般為10~20米;4、如需要采用引外接地時,可將引外接地體埋在低電阻率地區(qū)或者有水源的地區(qū);5、變壓器地網與機房地網相連。接地系統(tǒng)示意圖接地裝置的設計應符合GB50057-94(2000年版)第四章第三節(jié)的要求。天線塔直擊雷防護應在無線電監(jiān)測站的天線周圍均勻布置避雷針,避雷針根數(shù)不應少于三支,使天線置于避雷針的保護范圍內;避雷針宜安裝在天線塔的平臺上,避雷針與天線邊緣距離不應小于3m;當天線塔平臺高度較低時,可在地面架設獨立避雷針或架空避雷線。避雷針或避雷線支撐桿在天線底座水平以上部分應采用非金屬支撐桿。避雷針的保護范圍按照滾球法計算,甲級雷電防護級別的滾球半徑取30m,乙、丙級雷電防護級別的滾球半徑取45m。引下線應采用截面積不小于5Omm2的多股銅線,該引下線應連接到天線平臺設置的均壓環(huán)上。應沿天線塔平臺外沿設置一均壓環(huán),均壓環(huán)可采用截面積不小于100mm2的圓鋼或者扁鋼。均壓環(huán)可使用塔身作為接地線,如果塔身金屬構件電氣連續(xù)性不可靠時,應使用40mm×4mm的熱鍍鋅扁鋼設置4根專門的接地線。參考民航標準天線塔平臺上安裝的金屬圍欄、金屬支架、鋼梯等金屬體均應與均壓環(huán)等電位連接。參考民航標準對在天線周圍設置避雷針確有困難的,可在天線支撐桿頂端設置避雷針,但應符合下述規(guī)定:無線電監(jiān)測測向設備很多是采用進口的,大部分監(jiān)測測向設備的天線均是在支撐桿頂端設一避雷針對天線進行保護。由于避雷針接擊閃時,強大的雷電流沿支撐桿泄放時會產生強大的變化磁場,在附近的金屬導體內產生很強的感應電流,損壞電氣設備或設備感應器件。這類雷擊事故在我國已有多起發(fā)生,因此一般情況下應采取天線的周圍設置避雷針陣列對天線進行保護。但部分監(jiān)測站在使用外避雷針保護確有困難時,建議采用下述措施減小雷擊危害:無線電監(jiān)測測向設備很多是采用進口的,大部分監(jiān)測測向設備的天線均是在支撐桿頂端設一避雷針對天線進行保護。由于避雷針接擊閃時,強大的雷電流沿支撐桿泄放時會產生強大的變化磁場,在附近的金屬導體內產生很強的感應電流,損壞電氣設備或設備感應器件。這類雷擊事故在我國已有多起發(fā)生,因此一般情況下應采取天線的周圍設置避雷針陣列對天線進行保護。但部分監(jiān)測站在使用外避雷針保護確有困難時,建議采用下述措施減小雷擊危害:當使用支撐桿頂單支避雷針難以達到保護要求時,宜使用多支接閃裝置進行保護,接閃裝置終端應滾球法的要求對天線能有效保護。避雷針引下線應不少于4根,引下線在玻鋼罩內均勻分布;在天線基座應設等電位環(huán),罩內引下線應與該等電位環(huán)連接。引下線離天線的最小距離不能低于1.5米。采用4根或4根以上對稱分布的泄流線,當雷電流下泄時每根泄流線中雷電流產生的感應磁場在天線附近的住一點方向相反,中和后使玻鋼罩內磁場強度大大減小,使天線附近金屬導體內產生的感應電流也大大減小,從而減小雷電危害。美國聯(lián)邦民航規(guī)范-FAA-STD-019d中3.7.10.3中規(guī)定:帶天線罩雷達在罩頂設置直擊雷防雷接內裝置時,應達到接閃器能有效保護雷達天線罩(按150英寸滾球半徑計算),引下線不能少于4根,且在天線基座與等電位環(huán)連接。a)避雷針的根數(shù)、高度、布局,應按滾球法計算使天線及塔頂其它設施均在避雷針的保護范圍內,當使用單針達不到保護要求時,可使用多針等間隔設置。b)避雷針與支撐桿之間采用非金屬桿連接,非金屬桿長度應不小于0.62m并具有可支撐避雷針和抗風強度;引下線采用避雷針專用屏蔽引下線,穿支撐桿內連接避雷針至鐵塔平臺的均壓環(huán),參見圖3。天線塔位于機房屋頂時,天線塔四腳和接地線應利用建筑物外側柱內的鋼筋做為引下線,或與屋頂避雷帶就近焊接連通,連接點不少于兩處;如建筑物無鋼筋結構時,天線塔四腳和接地線應專門設置引下線與環(huán)形地網焊接連通。鐵塔天線頂端設置避雷針連接方法天線塔位于機房附近時,宜利用天線塔基礎作為接地體,并在基礎外設置環(huán)形接地網,用40mm×4mm的熱鍍鋅扁鋼將環(huán)形接地網與天線塔四個塔腳基礎內的金屬構件焊接連通;天線塔地網應與監(jiān)測站附屬建筑物地網在地下焊接連通,天線塔地網與機房地網之間可每隔3m~5m相互焊接連通一次,且連接點不應少于兩點(參見圖2)。參考通信局(站)標準雷擊電磁脈沖防護參考通信局(站)標準機房雷電防護級別為甲級的無線電監(jiān)測站機房六面墻體應設置屏蔽網,屏蔽網格尺寸應不大于100mm×100mm,屏蔽多譜勒雷達要求是200*200,考慮到建筑結構屋頂樓板鋼筋尺寸一般是100*100網材料宜選擇導磁率較高的金屬材料。多譜勒雷達要求是200*200,考慮到建筑結構屋頂樓板鋼筋尺寸一般是100*100機房內應采用星形等電位連接,機房的總接地匯流排應設置在電源配電箱和第一級SPD附近,機房內的設備機殼、走線架、機柜、防靜電地板等接地均由總接地匯流排引出。如距離總接地匯流排距離較遠,可采用兩級匯流排,連接方法參見圖3。總接地匯流排應選用不小于400mm×100mm×5mm的參考通信局(站)標準銅排,并預留相應的螺拴孔以便連接。參考通信局(站)標準接地引入線應從總接地匯流排引至共用接地裝置,接地引入線長度不宜超過30m,參考通信局站防雷標準材料為40mm×4mm的熱鍍鋅扁鋼參考通信局(站)標準或截面積不小于50mm2參考50343的多股銅線。參考通信局站防雷標準參考通信局(站)標準參考50343級別為甲級的無線電監(jiān)測站機房門宜選用金屬門并做接地處理,窗戶應安裝屏蔽網,屏蔽網格尺寸應不大于200mm×200mm。供電系統(tǒng)的防護民航標準民航標準等電位連接網等電位連接網建筑物的共用接地系統(tǒng)設備等電位連接網與共用接地系統(tǒng)的連接ERP接地基準點基本的等電位連接網接至共用接地系統(tǒng)的等電位連接SMMmSsSMSSMM星形結構M形結構ERP等電位連接的基本方法從架空高壓電力線終端桿引入的高壓電力線,宜采用鎧裝電纜或敷設在首尾電氣貫通的金屬管(一般采用鍍鋅鋼管)內全程埋地引入,金屬鎧裝層或金屬管兩端應就近接地,埋地長度宜大于50m。架空高壓電力線終端桿與鎧裝電纜接頭處和配電變壓器高壓側,應分別就近對地加裝相應額定電壓等級的避雷器,其接地端子應就近接地。進入無線電監(jiān)測站的低壓電力電纜(線)應采用鎧裝電纜或敷設在首尾電氣貫通的金屬管內埋地引入,鎧裝層或金屬管兩端應就近接地,埋地深度不應小于0.7m,埋地長度應符合公式(1)的要求,但不應小于15m。雷電防護級別為甲級的無線電監(jiān)測站宜全程埋地。l≥2…………(1)式中:l——鎧裝電纜或穿金屬管電纜的埋地長度(m);ρ——埋電纜處的土壤電阻率(Ω.m)。當?shù)蛪号潆娤到y(tǒng)采用TN系統(tǒng)時,從變壓器低壓側的總配電盤(柜)處引出的配電線路和分支線路應采用TN-S系統(tǒng)。以TN-C-S系統(tǒng)為例的SPD的安裝圖見圖2,其他類型安裝圖見GB16895.22-2004附錄A至C。等電位連接的基本方法無線電監(jiān)測站的供電系統(tǒng)應安裝多級SPD進行保護,確保被保護設備的耐沖擊過電壓額定值(Uw)與SPD的電壓保護水平(UP)之間滿足公式(2)的要求:UP≤0.8Uw…………(2)同時,SPD的兩端連接導線應短而直,長度之和宜小于0.5m。雷電保護級別為甲級的無線電監(jiān)測站宜安裝四級SPD,乙級宜安裝三級SPD,丙級宜安裝兩級SPD。第一級SPD(SPD1)安裝于LPZ0與LPZ1的交界處,以后各級宜安裝在后續(xù)防雷區(qū)交界處,末級SPD安裝在盡可能靠近設備處。對于不具備安裝多級SPD的現(xiàn)場條件的供電系統(tǒng)(如小型臺站),可安裝1、2級復合式SPD(SPD1,2),如SPD1,2不能滿足公式(2)要求或建筑物內部存在雷擊放電或內部產生電磁場干擾時,宜安裝第三級SPD(SPD3)乃至第四級SPD(SPD4)。多級SPD應實現(xiàn)能量配合。應根據(jù)每個SPD配合參數(shù),并通過配合實驗、計算驗證達到能量配合。當無準確數(shù)據(jù)時,電壓開關型SPD與限壓型SPD之間線路長度不宜小于10m,限壓型SPD之間線路長度不宜小于5m,否則,應采用退耦元件或采用內部配合好的復合式SPD以及其他能量配合方法。電源SPD應具備漏電流?。ㄒ话悴淮笥?0μA)、熱脫扣保護裝置、劣化顯示、防爆、便于檢測等功能。電源SPD最大持續(xù)運行電壓(UC)應符合GB50057-94(2000年版)中第6.4.5條中的要求。不同雷電防護級別的無線電監(jiān)測站各級電源SPD沖擊電流Iimp或標稱放電電流In、電壓保護水平UP宜符合表1要求。其中,SPD1應選用通過I級分類試驗的SPD,以后各級SPD選用通過II級或Ⅲ分類試驗的SPD。電源線路SPD沖擊電流Iimp或標稱放電電流In、電壓保護水平UP技術參數(shù)要求防護級別SPD1(Iimp)10/350μsSPD2(In)8/20μsSPD3(In)8/20μsSPD4(In)8/20μs甲級≥20kA≥40kA≥20kA≥10kA乙級≥20kA≥40kA≥20kA丙級≥10kA≥20kA電壓保護水平Up≤2.5kv≤1.5kv1.5~2.2倍設備額定電壓1.5~2.2倍設備額定電壓aSPD電壓保護水平UP值取決于Uw與UP之間關系。b不間斷電源(UPS)的Uw一般為2.5kv,SPD2宜安裝在UPS前端。信號線路的防護民航標準民航標準進出無線電監(jiān)測站的通信纜線應采用金屬護套電纜或敷設在首尾電氣貫通的金屬管道(一般采用鍍鋅鋼管)內埋地進出,金屬外護套或金屬管道應兩端就近接地。纜線埋地深度不應小于0.7m,埋地長度符合8.2.2要求。宜使用光纜代替金屬纜線,帶有金屬芯或金屬外護層的光纜應在入戶端將金屬芯或金屬外護層接地。進入無線電監(jiān)測站的通信纜線在總配線架或分線盒處應加裝信號SPD。在雷電保護級別為甲級的無特殊屏蔽的建筑物內,當有屏蔽措施的信號線長度大于10m時,電纜信號線兩端應加裝信號SPD;當無屏蔽措施的信號線長度大于3m時,電纜信號線兩端在雷電保護級別為乙級的無特殊屏蔽的建筑物內,當有屏蔽措施的信號線長度大于30m或垂直長度大于10m時,電纜信號線兩端應加裝信號SPD;當無屏蔽措施的信號線長度大于10m或垂直長度大于5m時,電纜信號線在雷電保護等級為丙級的無特殊屏蔽的建筑物內,當有屏蔽措施的信號線長度大于50m或垂直長度大于20m時,電纜信號線兩端應加裝信號SPD;當無屏蔽措施的信號線長度大于30m或垂直長度大于10m時,電纜信號線以上三條若建筑物有良好的屏蔽,可視屏蔽程度放寬加裝SPD的條件。參考民航標準,如無線電監(jiān)測站無此類情況,可刪除由于工藝要求和其他原因,在線路能承受預期發(fā)生的電涌時,SPD可安裝在受保護設備處,而不必安裝在機房入口處。參考民航標準,如無線電監(jiān)測站無此類情況,可刪除信號SPD的最大持續(xù)運行電壓UC宜大于或等于信號峰值電壓的1.2倍,響應時間應在納秒(ns)級。SPD特性參數(shù)應滿足無線電監(jiān)測設備對信號傳輸?shù)姆绞?、速率、帶寬、插入損耗、特性阻抗的要求,SPD的接口型式應與設備要求相匹配。進出防護級別為甲級的無線電監(jiān)測站的通信纜線,在總配線架應加裝沖擊電流Iimp不小于2.5kA(10/350μs)的信號SPD,進出防護級別為甲級的無線電監(jiān)測站的通信纜線,在總配線架應加裝沖擊電流Iimp不小于0.5kA(10/350μs)的信號SPD。無線電監(jiān)測站內安裝的信號SPD,其標稱放電電流In不應小于3kA(8/20μs)。天饋系統(tǒng)的防護天線塔上天線的同軸電纜、金屬導線的金屬外護層應分別在上下兩端及進入機房入口處就近接地。當波同軸電纜、金屬導線長度大于60m時,宜在塔的中間部位增加一個接地連接點,室外走線橋架雷電防護級別為甲級的無線電監(jiān)測站,其天線塔至機房的饋線、信號線、電源線應用金屬管(盒)全程屏蔽,乙(丙)級的饋線、信號線、電源線宜采取屏蔽措施。雷電防護級別為甲級的無線電監(jiān)測站,當其同軸電纜、金屬導線等從室外進入室內時,應在墻體上安裝6mm厚的金屬等電位連接板,用以連接所有穿墻的同軸電纜、金屬導線、管道等(除設備要求屏蔽層絕緣外),施工方法見附錄B。由于工藝要求或其他原因,無法在機房入口處安裝SPD,當線路能承受預期所發(fā)生的電涌時,SPD可安裝在受保護設備處。在天線系統(tǒng)的饋線、信號線、電源線引入機房入口處,雷電防護級別為甲級的應安裝沖擊電流Iimp不小于2.5kA(10/350μs)的SPD,SPD應安裝在墻體上的金屬等電位連接板上;乙(丙)級宜安裝沖擊電流Iimp不小于0.5kA(10/350μs)的SPD,SPD接地端應就近接地或接到等電位連接帶上。天饋線用SPD的選擇,應根據(jù)被保護設備的工作頻率、輸出功率、接口型式、饋線特性阻抗、插入損耗、駐波比等要求,選用適配的天饋SPD。其參數(shù)參見表2。天饋線路SPD特性參數(shù)表類型插入損耗dB駐波比響應時間ns平均功率W特性阻抗Ω傳輸速率bps工作頻率MHz接口形式參數(shù)≤0.2≤1.2≤10≥1.5倍系統(tǒng)平均功率應滿足系統(tǒng)要求應滿足系統(tǒng)要求應滿足系統(tǒng)要求應滿足系統(tǒng)要求其它防護航空障礙燈、攝像頭等無金屬外殼或保護網罩的外部用電設施應在接閃器保護范圍內,應使用屏蔽電纜供電或穿金屬管屏蔽,屏蔽層或金屬管兩端應做就近等電位連接。其供電配電盤(柜)宜單獨安裝Iimp不小于12.5kA(10/350μs)的SPD。建筑物外部安裝的各類裝飾燈、空調和其他用電設施的電纜應穿金屬管屏蔽或采用屏蔽電纜,其兩端應做就近等電位連接,并宜安裝Iimp不小于12.5kA(10/350μs)的SPD進行保護。建筑物上金屬廣告牌應就近與避雷帶(網)等電位連接。在工作人員可能行走的金屬柵欄或鋼筋網區(qū)域,應采取等電位連接和接地措施防止跨步電壓的危害,必要時增設人工輔助地網。移動監(jiān)測站的防護管理和維護管理11.1.2、11.1.3、11.1.4為純部門或行業(yè)管理的范疇,不應寫入技術標準文本中,11.1.6、11.1.7也應作適當修改;也可以刪除11.1.2、11.1.3、11.1.4為純部門或行業(yè)管理的范疇,不應寫入技術標準文本中,11.1.6、11.1.7也應作適當修改;也可以刪除無線電監(jiān)測站新建、改建、升級立項時,應統(tǒng)籌規(guī)劃配套防雷設施。規(guī)劃時應充分調查無線電監(jiān)測站的雷電環(huán)境和設施特點,確定防護等級和防護方案。在整個建設過程中,防雷設施設計與施工應與建筑設計與施工、設備設施工藝設計與施工等各方面協(xié)調一致,確保達到預期的防護效果。無線電監(jiān)測站的防雷施工參見附錄C(資料性附錄)。從事無線電監(jiān)測站防雷工程的單位應具有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頒發(fā)的甲級或乙級設計與施工資質,并有無線電監(jiān)測站或大型通信系統(tǒng)防雷工程設計、施工經驗。防雷裝置設計實行審核制度,應與無線電監(jiān)測站建筑物和設備工藝設計同時遞交審查。初步設計審核應當提交總規(guī)劃平面圖、防雷工程專業(yè)設計單位和人員的資質證和資格證書、防雷裝置設計說明書、設計圖紙及概算等材料。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內容包括申請材料的合法性和內容的真實性,防雷裝置設計是否符合本標準和國家有關技術規(guī)范標準要求。防雷裝置竣工驗收應當提交防雷工程專業(yè)施工單位和人員的資質證和資格證書、防雷裝置檢測報告、防雷裝置竣工資料、防雷產品出廠合格證、安裝記錄和由國家認可防雷產品測試機構出具的測試報告等材料。防雷裝置投入使用后,對防雷裝置的設計、安裝、隱蔽工程圖紙、檢測報告等,均應及時歸檔,妥善保管。無線電監(jiān)測站使用單位應根據(jù)本標準和各地區(qū)特點,建立無線電監(jiān)測站防雷維護管理實施辦法,建立定期檢測、雷電預警、應急處置、整改更新措施,將防雷設施的維護納入日常維護內容,并應有熟悉雷電防護技術的人員負責管理。當發(fā)生雷擊事故后,應及時調查分析原因和雷害損失,進行整改完善,并按照相應程序進行信息通報。維護防雷裝置的定期維護應至少一年一次,每年雷雨季節(jié)來臨之前應進行一次全面維護。應在每次雷擊之后對防雷裝置進行檢查測試,并及時維修、更換。檢查避雷針、避雷帶(網)、桿塔和引下線的腐蝕及損傷情況,必要時進行相應處理。測試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值,若測試值大于規(guī)定值,應檢查接地裝置和土壤條件,找出變化的原因,采取有效整改措施。檢查內部和外部防雷裝置的電氣連接性,若發(fā)現(xiàn)連接不良或銹蝕,應及時處理。檢測各類SPD的性能是否劣化,應及時更新。(資料性附錄)四川省各市、縣年平均雷暴日數(shù)表A.1給出四川省各市、縣年平均雷暴日數(shù)。四川省各市、縣年平均雷暴日數(shù)地名年平均雷暴日數(shù)(d)地名年平均雷暴日數(shù)(d)地名年平均雷暴日數(shù)(d)成都市成都市區(qū)33.5雙流30.1崇州26.8大邑30.3都江堰32.0金堂33.5龍泉驛27.4彭州28.4郫縣31.3蒲江31.2邛崍32.2溫江29.4新都26.5新津28.9德陽市德陽市區(qū)27綿竹34什邡27中江29廣漢29綿陽市綿陽29北川23安縣31平武25三臺28鹽亭28江油25梓潼28廣元市蒼溪32廣元29劍閣28青川21旺蒼32樂山市丹陵34峨眉31峨眉山33夾江31樂山39馬邊42眉山31沐川37彭山30青神33峨邊34洪雅35犍為36井研35仁壽35瀘州市瀘縣36瀘州市35古藺40合江37納溪33敘永38內江市內江37資陽32資中34安岳34簡陽30樂至36隆昌34威遠35東興區(qū)28南充市閬中32南部27南充35蓬安34武勝37西充32儀隴34廣安38營山33岳池31達州市巴中33達縣36開江37平昌32通江33萬源35宣漢38大竹37鄰水37南江36渠縣36遂寧市蓬溪34射洪28遂寧33雅安市天全27寶興19漢源40石棉41滎經32蘆山28名山32雅安31宜賓市江安35筠連40長寧29高縣35南溪32興文34宜賓33宜賓縣38珙縣25自貢市榮縣39富順34自貢市31攀枝花仁和70米易61鹽邊82攀枝花56涼山州會東63喜德65布拖50德昌65甘洛55金陽42雷波52美姑59冕寧76寧南54普格56西昌65鹽源84越西75昭覺58會理67木里71甘孜州雅江75白玉73道孚76稻城74德格67甘孜73九龍68康定47理塘75瀘定26爐霍75色達79石渠58鄉(xiāng)城60新龍68巴塘71丹巴48得榮25阿壩州阿壩82黑水59紅原69金川74理縣32馬爾康62茂縣24南坪29若爾蓋57松潘47汶川19小金40壤塘52注:以上資料由地方氣象部門提供,其中市、縣資料為有資料以來至2004年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供參考,實際數(shù)據(jù)以當?shù)貧庀笈_(站)資料為準。(規(guī)范性附錄)防雷施工一般要求無線電監(jiān)測站防雷施工,宜參照本標準的要求和已批準的設計施工文件進行。無線電監(jiān)測站防雷工程中采用的器材,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相關標準以及信息產業(yè)有關行業(yè)規(guī)定,并應有合格證書。測試儀表、量具,應檢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內。接閃器接閃器可安裝在建筑物上或塔(架)上,也可以單獨設置。建筑物及塔(架)頂部的避雷針(帶)必須與頂部外露的其他金屬物電氣連接,并與引下線可靠連接。接閃器的材料及規(guī)格應當符合GB50057-94(2000年版)第四章第一節(jié)的要求。在需要減少對天線波形影響或對其他設備干擾的場所,避雷針長度不宜太長,但不宜小于300mm,避雷針的針尖宜鈍化。圓鋼應進行熱鍍鋅,在腐蝕性較強的場所,尚應刷兩次防腐油漆和一次銀漿漆。避雷針(帶)應位置正確,焊接固定的焊縫飽滿無遺漏,螺栓固定的應備帽等防松零件齊全,焊接部分補刷的防腐油漆完整。避雷針應能承受0.7kN/m2的風壓,在高山和風力較大的地區(qū)尚應增大抗風能力。避雷針在屋面或山墻(側墻)上的安裝可參見《建筑物防雷設施安裝》99D501-1。避雷帶應平正順直,固定點支持件間距均勻,固定可靠,每個支持件應能承受大于49N的垂直拉力.支持件間距水平直線部分為0.5m~1.5m,彎曲部分為0.3m~0.5m。引下線引下線可利用建筑物的柱內鋼筋、金屬塔(桿),也可明敷專用引下線。引下線上端應與接閃器電氣連接,下端應與接地體電氣連接。引下線的材料及規(guī)格應當符合GB50057-94(2000年版)第四章第二節(jié)的要求。在需要減少對天線波形影響或對其他設備干擾的場所,不應使用金屬桿(塔)作為引下線,此時可使用非金屬材料(如玻璃鋼管)做為接閃器的支撐桿,引下線宜采用截面積不小于50mm2的多股銅線從非金屬管內引下。引下線的防腐要求見B.2.2。明敷引下線應沿最短路徑接地,應布設平正順直,固定點支持件間距均勻,固定可靠,每個支持件應能承受大于49N的垂直拉力。支持件間距直線部分為1.5m~3m。引下線的斷接卡、防人身接觸和機械損壞的保護措施要求見GB50057-94(2000年版)第四章第二節(jié)。引下線與接閃器及接地體的焊接應采用搭接焊,搭接長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扁鋼與扁鋼:不低于扁鋼寬度的2倍,不少于三面施焊;——圓鋼與圓鋼:不低于圓鋼直徑的6倍,雙面施焊;——圓鋼與扁鋼:不低于圓鋼直徑的6倍,雙面施焊;——扁鋼與鋼管(角鋼):緊貼3/4鋼管表面或緊貼角鋼外側兩面,上下兩側施焊。接地裝置接地體可利用建筑物或塔(桿)的基礎鋼材,也可根據(jù)需要埋設人工接地體(水平、垂直)。接地體應與引下線通過接地線搭接焊牢,搭接長度見C.3.5。人工接地的材料及規(guī)格應當符合GB50057-94(2000年版)第四章第三節(jié)的要求。在腐蝕性較強的土壤中,應采取熱鍍鋅措施或加大截面。人工水平接地體的埋設深度不宜小于0.7m,在建筑物入口處或人行道下不應小于1.0m。人工垂直接地體的長度宜為2.5m,其間距不宜小于5m。在高土壤電阻率地區(qū),降低接地電阻宜采用以下方法:采用多支線外引接地體,外引長度不應大于有效長度;將垂直接地體埋于較深的低電阻率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