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晝夜的形成》教案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低年級學生認識了太陽的東升西落之后,進一步認識地
球自轉形成的晝夜交替與天體東升西落現(xiàn)象。本課按照知識的邏輯關
系設計了兩個活動?;顒?“探究地球的運動”目的是通過觀察、實
驗等活動,指導學生認識地球的自轉及自轉的方向和周期。活動2”模
擬晝夜的形成”意在通過實驗、觀察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晝夜是怎
樣形成的。應用與拓展“誰先迎來黎明”旨在引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
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判斷的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
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觀察、分析現(xiàn)象、得出結論、溝
通交流、反思評價等科學探究能力;激發(fā)學生探究晝夜交替成因的興
趣;樹立學生尊重證據(jù)、作出判斷,與人合作學習、溝通交流,尊重
他人、形成統(tǒng)一觀點的科學態(tài)度。
本課重點是認識地球的自轉和晝夜交替的成因。
【教學目標】
(1)科學觀念:1.能說出地球在不停地繞著地軸自轉,自轉一
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2.能歸納出地球自西向東圍繞地軸自轉,
形成了晝夜交替現(xiàn)象。能舉例說明晝夜交替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2)科學思維:1.能用科學的語言、記錄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
息,表述探究結果。2.能運用分析、歸納、推理等方法得出結論,判
斷結論與假設是否一致。3.能對探究結果進行反思與評價。
(3)探究實踐:L能從晝夜交替現(xiàn)象與太陽東升西落的聯(lián)系中
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2.能對地球的運動和晝夜交替成因作出假
設。3.能通過觀察、實驗等方式獲取有關地球運動和晝夜交替成因
的信息。
(4)態(tài)度責任:L能對天體的東升西落和晝夜交替出現(xiàn)的原因
表現(xiàn)出探究興趣。2.能大膽質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關于形成“天
體東升西落”現(xiàn)象的可能性。3.能與他人合作學習、溝通交流,綜
合考慮大家意見,形成集體的觀點。
【教師準備】
轉椅、太陽模型、地球儀、橡皮泥、手電筒、同一地點晝夜情境
圖、哥白尼“日心說”視頻等。
【學生準備】
《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等。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1.引導:我們知道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伴隨著
太陽的東升西落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呢?(出示同一地點白天與黑夜的圖
片)晝夜現(xiàn)象有什么規(guī)律呢?(交替、循環(huán))
2.提問:這些現(xiàn)象是怎樣形成的?和天體的運動有什么關系?
(二)探究發(fā)現(xiàn),形成知識
1.探究地球的運動。
(1)作出假設。
①談話:我們對太陽東升西落的成因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下面
我們以小組為單位,開個學術討論會,將自己的看法和理由與其他同
學進行交流。比一比,誰的理由更充分,誰的解釋更清楚。
②交流:學生在小組內(nèi)交流各自的看法和理由。
③假設:太陽的東升西落可能是由于地球繞著地軸自西向東自轉
形成的。
(2)實驗觀察。
①出示實驗方法:
A.一名學生舉著太陽模型,另一名學生坐在轉椅上,面向太陽模
型。
B.坐在轉椅上的學生假
定自己是地球,規(guī)定自己的左邊是東,右邊是西。然后分別緩慢
B.將地球儀自西向東緩慢轉動,觀察橡皮泥小人所在位置是否出
現(xiàn)“晝夜”交替現(xiàn)象。
②學生分組實驗,并將實驗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
1頁中。
(4)得出結論。
①討論:實驗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推想自然界中晝夜交替現(xiàn)象的原
因。
②小結:地球是個不透明的球體,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
向太陽的那面是白晝,背對太陽的那面是黑夜。地球自西向東圍繞地
軸自轉,形成了晝夜交替現(xiàn)象。
(三)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1.引導:運用我們所學的知識,判斷在同一天中,上海和烏魯
木齊哪個城市先被太陽照到。
2.提示:根據(jù)地球自轉的方向和兩個城市的東西位置來思考。
3.判斷:學生進行判斷。
4.匯報:指定學生匯報判斷結果,并說明理由。
【學習背景】
地球自轉是一種繞軸旋轉運動,在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方向,
南極上空觀察則呈順時針方向,習慣上稱為自西向東旋轉。地球自轉
周期為一日,因參照點不同而有恒星日(以恒星為參照點所度量的地
球自轉周期)、太陽日(以太陽為參照點所度量的地球自轉周期)和
太陰日(以月球為參照點所度量的地球自轉周期)之別,時間分別為
23時56分、24時和24時50分。小時15度,線速度則因緯度和海
拔不同而異。
自轉角速度為每地球自轉決定了地球上晝夜的更替,并使地表一
些自然地理過程具有晝夜節(jié)奏,還使運動物體如氣團、洋流和流水發(fā)
生偏轉。地球自轉造成同一時刻地球的不同經(jīng)線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時
間,還有潮汐轉變?yōu)榕c自轉方向相反的潮汐波。
學生在低年級時已經(jīng)認識了太陽的東升西落等現(xiàn)象,這為學生進一步
認識晝夜形成的原因等知識提供了基礎。
1.2《地球.月球和太陽》教案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地球自西向東繞著地軸自轉,形成了晝夜交
替與天體東升西落的現(xiàn)象之后,進一步認識地球、月球和太陽的相對
大小和相對運動方式。本課按照知識的邏輯關系設計了兩個活動。活
動1"認識地球、月球和太陽”目的是通過觀察、實驗、制作等活動,
指導學生認識地球、月球和太陽的相對大小和地球的公轉、月球的公
轉和自轉?;顒?“認識地球的引力”意在通過實驗、觀察等活動,
引領學生認識地球的引力。應用與拓展“自制重錘”旨在通過制作、
觀測等活動,引領學生了解什么是重錘及其使用方法,體驗科學知識
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實驗觀
察、動手制作、分析現(xiàn)象、得出結論、溝通交流、反思評價等科學探
究能力;激發(fā)學生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探究地球、月
球和太陽之間的相對大小和相對運動方式的興趣;樹立學生尊重證據(jù)、
以事實為依據(jù)作出判斷,能與他人合作探究、溝通交流,尊重他人、
形成集體觀點的科學態(tài)度。
本課重點是認識地球、月球和太陽的相對大小和相對運動方式。
【教學目標】
(1)科學觀念:1.能描述地球、月球和太陽的相對大小。2.能
描述地球的公轉和月球的自轉和公轉。3.能說出什么是地球引力。
4.能舉例說明地球引力作用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
(2)科學思維:L能運用分析、歸納、推理等方法得出結論,
判斷結論與假設是否一致。2.能對探究結果進行反思與評價。
(3)探究實踐:1.能從地球、月球和太陽的相互聯(lián)系中提出可
探究的科學問題。2.能通過觀察、制作、實驗等方式來獲取信息。
3.能用科學的語言、記錄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
(4)態(tài)度責任:1.能對地球、月球和太陽的相對大小和相對運
動方式表現(xiàn)出探究興趣。2.能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設
計制作方案。3.能與他人合作學習、交流溝通,綜合考慮多人意見,
形成集體的觀點。
【教師準備】
三球儀、白紙、鉛筆、計算器、直尺、圓規(guī)、鐵絲、橡皮泥、鉗
子、健子等。
【學生準備】
《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等。
【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活動1,第二課時完成活動2和
“應用與拓展”。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1.引導:(播放兒歌:“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帶著月球跑。繞
著太陽轉呀轉,一年一年停不了?!保┫胍幌耄瑥膬焊柚心阒懒耸?/p>
么?
2.提問:地球、月球和太陽它們的相對大小是怎樣的?它們的
運動方式又是怎樣的?
(二)觀察模型,感知事實
1.講述:人們?yōu)榱四7伦匀唤缰械牡厍颉⒃虑蚝吞柕南鄬Υ?/p>
小和相對運動的情況發(fā)明了三球儀。(出示三球儀圖片)三球儀中間
的太陽一般采用發(fā)光的燈泡制作,小地球儀模擬的是地球,離地球近
的小球體模擬的是月球。通過三球儀我們可以直觀地觀察到我們想要
了解的信息。
2.出示觀察要求:
(1)觀察地球、月球和太陽誰大誰小,它們之間的相互距離是
怎樣的。
(2)轉動三球儀觀察地球是怎樣運動的,月球是怎樣運動的。
(3)觀察地球在運轉過程中地軸指向哪兒。
3.觀察:學生分組進行觀察,并把觀察到的現(xiàn)象記錄在《科學
學生活動手冊》第2頁中。
4.匯報:指定學生代表匯報觀察結果,其他學生補充或評價。
(三)制作模型,理解事實
1.引導:通過觀察地球儀,我們只能初步感知地球、月球和太
陽的相對大小和運動方式,而實際上它們的大小和運動方式又是怎樣
的呢?我們可以根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出示地球、月球和太陽的一些相關
數(shù)據(jù))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后制作一個三球模型來進行理解。
2.講解制作方法:
(1)將地球的直徑(12756千米)、月球到地球的距離(384403
千米)都看作1厘米,把月球和太陽的直徑以及三球間的平均距離也
縮小相同的倍數(shù)。
(2)按照縮小后的數(shù)據(jù)繪制三球模型圖,并在圖中標出相應數(shù)
據(jù)。
(3)選擇合適材料分別制作地球、月球和太陽的模型。
(4)尋找合適的地點,按照縮小后的距離擺放三球模型。
3.制作:學生分組設計、制作三球模型,并將三球按比例縮小
后的數(shù)據(jù)和三球模型圖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2頁中。
(四)分析思考,得出結論
1.交流:指定小組代表展示本組制作的三球模型,并用科學語
言描述三個天體的相對大小及相對運動方式。
2.播放:地球、月球和太陽的大小及地球、月球運動方式的視
頻。
3.小結:地球圍繞著地軸自轉的同時\也在自西向東圍繞太陽
公轉,公轉一周的時間是一年,地球公轉時地軸一直指向北極星附近0
月球自西向東圍繞地球公轉,同時也在自轉。月球的公轉周期大約是
一個月,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大致相同,所以月球總是一面朝向地球,
我們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第二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引導:傳說在三百多年前,牛頓正在蘋果樹下看書,忽然樹上一
個蘋果落下來掉到地上。他想,為什么蘋果一定要落到地上,而不“落”
到天上呢?是啊!人們不管住在地球的哪個地方都不會離開地球表面,
這是什么原因?讓我們通過實驗來尋找問題的答案吧!
(二)實驗觀察,獲取信息
1.講解實驗方法:
(1)手持乒乓球、健子、橘子等,松開手讓它們自然地下落。
(2)連續(xù)試幾次,觀察它們下落的路線是怎樣的。
2.實驗: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把實驗現(xiàn)象記錄下來。
3.匯報:指定學生代表匯報實驗結果,其他學生進行補充。
(三)分析信息,形成知識
L討論:為什么物體總是向下落?是什么力把物體拉下去的?
2.閱讀:學生閱讀“科學在線”,歸納活動結論。
3.播放:牛頓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的視頻,引導學生理解萬有引力和
重力。
(四)拓展延伸,制作重錘
1.引導:我們知道物體下落是因為它們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物體由于地球引力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垂直于地面的。
人們根據(jù)重力這一特點,發(fā)明了重錘,用來檢驗墻壁等物體與地面是
否垂直。(出示重錘)大家觀察重錘由幾部分組成,下面我們也來設
計制作一個重錘,體會其中的奧秘。
2.設計:學生分組設計制作重錘的方案,教師提示學生選擇的
錘一定要質量大、體積小。
3.制作:學生按照自己的方案,選擇材料進行制作。
4.檢測:學生用自己制作的重錘檢測教室墻壁等物體與地面是
否垂直。
5.交流:組織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重錘,說說自己制作重錘和
利用重錘檢測物體與地面是否垂直的體會。
【學習背景】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環(huán)繞太陽運動,地球的這種運動形式叫做公
轉。地球公轉的周期為一恒星年,約為365日6時9分10秒。從北
天極向下看,地球公轉的方向是逆時針的,根據(jù)日出東方的習慣,也
可以說是自西向東的。地球公轉的軌道是一個橢圓,太陽位于這個橢
圓的一個焦點上,軌道全長9.4億千米。地球公轉平均線速度每秒30
千米。地球公轉有個重要特點,就是它的自轉軸對于公轉軌道面是傾
斜的,夾角為66°33、而且在地球公轉過程中,不論在軌道的哪一
點,自轉軸總是指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即指向北極星的方向。地球就
是這樣一面自轉,又一面?zhèn)戎碜庸D。
月球和地球的平均距離為384401千米;月球公轉和自轉的周期
都是27.3日,因此它總是以同一面對著地球。
人們?yōu)榱四7伦匀唤缰械牡厍?、月球和太陽相對大小和相對運動
的情況發(fā)明了三球儀。三球儀中間的太陽一般采用發(fā)光的燈泡制作,
以照亮地球和月球。地球傾斜著在軌道上繞日旋轉,月球繞地球的軌
道和地球繞太陽的軌道相交成一個角度。這樣就可以演示日食和月食、
月球的盈虧、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晝夜和四季的交替等現(xiàn)象。
學生在中年級時已經(jīng)認識了太陽是一顆恒星,地球是一個球體,
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了解了月球表面的概況,這些為學生進一步
認識地球、月球和太陽的相對大小、相對運動方式奠定了基礎。
13《四季的形成》教案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地球自轉和公轉之后,進一步認識地球公轉
帶來的四季變化。本課設計了一個主要活動“探究四季的形成”,目
的是通過觀察、實驗等活動,指導學生認識四季的形成與地球繞著太
陽公轉有關。應用與拓展“觀測影子的長短變化”旨在引領學生通過
閱讀、制作、觀測等活動,指導學生認識正午時物體影子在不同季節(jié)
有規(guī)律的變化。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
驗觀察、分析現(xiàn)象、得出結論、溝通交流、反思評價等科學探究能力;
激發(fā)學生探究四季成因的興趣;樹立學生注重證據(jù)、作出判斷,能與
他人合作探究、溝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集體觀點的科學態(tài)度。
本課重點是認識四季的成因。
【教學目標】
(1)科學觀念:1.能歸納出四季的成因。2.能說出正午時物體
影子在不同季節(jié)的有規(guī)律的變化。能舉例說出四季變化對人們生活的
影響。
(2)科學思維:1.能運用分析、推理等方式得出實驗結論,判
斷結論與假設是否一致。2.能對探究結果進行反思與評價。
(3)探究實踐:1.能從四季的事物變化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
題。2.能對四季的成因作出假設,并說明假設的依據(jù)。3.能通過模
擬實驗的方式獲取有關四季形成的信息。4.能用科學的語言、圖表
等方式記錄整理實驗現(xiàn)象。
(4)態(tài)度責任:L能對四季成因表現(xiàn)出探究興趣。2.能與他人
合作學習、溝通交流,綜合考慮多人意見,形成集體的觀點。
【教師準備】
地球儀4個、燈泡1個、立柱(小棍)4根、塑料條(帶刻度)
4塊、同一地點四季圖片4張等。
【學生準備】
《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等。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1.引導:(出示四季國片)這組四季的圖片讓我們領略到了四季
的風景,知道了四季的特點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關于四季,你還想
知道些什么呢?
2.提問:四季是怎樣形成的?
(二)分析思考,作出假設
1.討論:
(1)不同季節(jié)事物的變化與什么有關?這說明影響四季變化最
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2)四季變化的時間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也是一
年,這說明了什么?
2.假設:四季形成可能與地球繞著太陽公轉,在公轉過程中地
軸始終指向北有關。
(三)掌握方法,實驗觀察
1.播放:實驗方法的課件,提示學生注意實驗的過程和方法。
2.匯報:指定學生回憶實驗方法,然后出示實驗圖片和實驗方
法。
(1)照實驗圖片畫好地球公轉軌道,擺放好實驗儀器,使地球
儀的地軸朝向北。
(2)在地球儀上選擇一個中國的北方城市,將一根立柱垂直粘
在此處。在立柱所在位置(背對燈光的一側)粘上一條帶有刻度的塑
料條。
(4)讓臺燈逆時針慢慢動起來,地球儀跟著自西向東轉動,注
意保持地軸始終指向北,觀察立柱影子的長度。
3.記憶:學生回憶實驗方法,并進行復述、記憶。
4.出示注意事項:小組同學要分工合作,實驗中要注意安全,
細心操作,認真觀察記錄。
5.實驗:學生分組實驗,并將實驗現(xiàn)象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
手冊》第3頁中。
6.匯報:指定小組代表匯報實驗結果,其他學生進行補充。
(四)分析推理,得出結論
1.討論:
(1)隨著“地球”公轉,在不同季節(jié)的位置上,立柱的影子長
短是怎樣變化的?
(2)根據(jù)影長變化判斷地球公轉過程中溫度是怎樣變化的,由
此我們能得出什么實驗結果。根據(jù)實驗結果,推想四季是怎樣形成的。
2.播放:四季成因的視頻。
3.小結:四季形成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在公轉過程中地軸始
終指向北有關。
(五)運用知識,拓展延伸
1.認識圭表。
講述: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人民就用在地上立桿測影的方法,
研究陽光下物體影子長度的變化。經(jīng)過長期的觀察和記錄發(fā)現(xiàn),在一
年中,每天正午時分,桿影的長度有這樣的變化規(guī)律:夏季短、秋季
中,冬季長,春季中。這種變化規(guī)律每年循環(huán)一次。人們根據(jù)這個規(guī)
律,制造出測定季節(jié)和年的圭表。圭表由兩部分組成:平臥的叫圭,
立的叫表,圭和表相互垂直。圭平臥在正南北的方向,上面有刻度。
表立在圭面的南端,正午時表影正好投在圭面上,根據(jù)圭面的刻度,
可以知道表影的長度。
2.制作圭表模型。
(1)出示制作方法:在木板上垂直釘一個大釘子,釘子為表,
木板為圭。
(2)制作:學生分組制作圭表模型。
3.使用圭表模型觀測影子長度。
(1)要求:以小組為單位,堅持用圭表模型觀測一年中24個節(jié)
氣日正午時分影子的長度。
(2)觀測:正午時,將圭表模型放在陽光下,轉動木板,使釘子
的影子正好投在木板上,用尺子量出釘子的影長。將觀測結果記錄在
《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3頁中。
(3)評價:每兩個月對學生的觀測情況進行一次檢查和評價。
【學習背景】
太陽高度是指太陽光線與地平面之間的夾角,即太陽在當?shù)氐难?/p>
角,又稱太陽高度角。在任何地點,進入晨昏線時太陽在天空的位置
為最低,這時的太陽高度為0。。一天中正午時太陽在天空的位置最
高,這時的太陽高度最大。一年中夏至日太陽高度最大,冬至日太陽
高度最小,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高度居中。太陽高度較大時,陽光直
射地面,地面吸收的輻射熱多,溫度就高;太陽高度較小時,陽光斜
射地面,地面吸收的輻射熱少,溫度就低。
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過程中,地軸始終與軌道面傾斜成66。33,
的夾角。由于地軸的傾斜,當?shù)厍蛱幵诠D軌道上不同位置時,地球
表面不同地點的太陽高度是不同的。太陽高度較大,地面吸收太陽的
輻射熱較多;而且太陽在空中經(jīng)過的路徑長,日照時間長,晝長夜短,
氣溫較高。反之,太陽高度小時,陽光斜射地面,熱量分散;而且太
陽在空中所經(jīng)路徑短,日照時間短,晝短夜長,氣溫較低。由冬季到
夏季,太陽高度由小逐漸變大,氣溫逐漸由低到高。由于地球圍繞太
陽公轉,公轉過程中地軸始終指向北,這種冷暖便不停地交替著,從
而形成了寒來暑往的四季。學生在低、中年級已經(jīng)認識了太陽的位置、
四季變化現(xiàn)象、一天中氣溫和物體影子變化的規(guī)律等內(nèi)容,這些為學
生進一步認識四季的成因提供了基礎。
2.4《認識科技革命》教案
【教材分析】
本課是本單元的起始課,是在學生了解了制造技術、運輸技術、
建筑技術、能源技術、生化技術、通信技術的產(chǎn)品基礎上,進一步認
識重大發(fā)明和技術給人類社會發(fā)展帶來的深遠影響和變化。本課設計
了一個主要活動“認識科技革命的影響”,目的是通過查閱資料、調(diào)
查、案例分析等活動,指導學生認識什么是科技革命以及科技革命對
人類社會、自然環(huán)境等產(chǎn)生的影響。應用與拓展“設計未來的通信方
式”旨在引領學生通過閱讀、設計等活動,引領學生設計一款未來的
通信產(chǎn)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技術設計、
技術實踐的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制訂計劃、
搜集證據(jù)、處理信息、得出結論、溝通交流、反思評價等科學探究能
力;激發(fā)學生探究科技革命帶來的影響的興趣;樹立學生尊重證據(jù)、
作出判斷,與人合作學習、交流溝通,尊重他人,形成統(tǒng)一觀點的科
學態(tài)度。
本課重點是認識科技革命的特點和影響。
【教學目標】
(1)科學觀念:1.能舉例說明不同時代的工具和科技產(chǎn)品的特
點。2.能說出重大的發(fā)明和技術會給人類社會發(fā)展帶來深遠的影響
和變化。3.能說出某些科技產(chǎn)品可能會對人類生活和環(huán)境產(chǎn)生負面
影響。
(2)科學思維:1.能運用分析、比較、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學探
究的結論。2.能對探究過程與結果作出反思與評價。
(3)探究實踐:L能從不同時代同類科技產(chǎn)品的變化中提出可
探究的問題。2.能通過調(diào)查、查閱資料等方式獲取有關科技革命的
信息。3.能用概念圖、時間軸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結果。
(4)態(tài)度責任:1.能對科技革命的影響表現(xiàn)出探究興趣。
2.能與他人合作學習、交流溝通,綜合考慮多人意見,形成集
體的觀點。能意識到人類的好奇心和社會的需求是科技革命發(fā)展的動
力,同時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
【教師準備】
關于科技革命的文字和圖片資料、記錄表、課件等。
【學生準備】
課前搜集有關科技革命的資料、《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等。
【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活動前半部分,第二課時完
成活動后半部分和“應用與拓展”。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選擇問題
1.引導:(出示教材第13頁三幅照明工具的圖片)請同學們觀
察圖片中是什么工具,它們有什么特點?對人類生活有什么影響?這
是從古至今,照明工具的演變。從原始人鉆木取火用火把照明到現(xiàn)代
既節(jié)能又環(huán)保的LED燈,人類的照明方式隨著能源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而
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像電燈這樣,能夠使人類生產(chǎn)和生活發(fā)生深刻變
化的重大發(fā)明和技術稱為科技革命??萍几锩心男┨攸c?給人類帶
來了哪些深遠的影響呢?
2.講述:科技革命在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特點,讓我們從農(nóng)業(yè)
時代(從原始人由群居轉變?yōu)槎ň又?8世紀末)、工業(yè)時代(從18
世紀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信息時代(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至今)
分別來認識科技革命的特點和影響。
3.出示研究主題,要求學生從中選擇一個或幾個問題進行研究。
(1)不同時代有哪些重大發(fā)明?是誰發(fā)明的?
(2)不同時代的工具和科技產(chǎn)品有什么特點?
(3)科技革命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
4.交流:學生分組交流想要研究的主題;然后進行全班交流,
互相借鑒,最終確定要研究的主題。
(二)掌握方法,搜集證據(jù)
1.引導:同學們都選擇了想要研究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閱讀
書籍報刊、瀏覽網(wǎng)頁、觀看電視等方式來搜集信息。
2.出示:教材14T5頁第一和第二小組資料的圖片案例。
3.閱讀:學生分組閱讀課前搜集的資料或教師提供的資料。
(三)整理信息,分享交流
1.引導:我。薄要對搜集、閱讀的資料進行整理,并采用某種
方法將資料呈現(xiàn)出來。
2.蔡理:學生對閱讀的資料進行整理,并利用表格、資料卡等
方式呈現(xiàn)出來。教師巡回指導。
3.展示:各小組代表輪流展示記錄整理后的資料卡等,其他學
生進行補充和修正。
4.交流:我們可以把這些資料分為幾類?分類的理由是什么?
(四)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1.給通信技術的發(fā)展排序。
(1)提問:在不同的時代,人們有不同傳遞信息的方式。請你
觀察下列圖片,根據(jù)通信技術的發(fā)展進行排序,并說明依據(jù)。
(2)出示:喊話、騎馬、驛站、烽火、飛鴿傳書、電報、電話、
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等圖片。
(3)排序:學生在小組內(nèi)進行排序。教師巡回指導。
(4)匯報:指定小組代表匯報活動結果,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和
評價。
2.認識時間軸。
(1)引導:(出示空白的時間軸)同學們,我們研究事件時,有
一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清晰地把各個歷史事件呈現(xiàn)出來,這種方法就
是時間軸。請觀察時間軸有什么特點。
(2)講解:時間軸就是依據(jù)時間順序,把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事
件串聯(lián)起來,形成相對完整的記錄體系,再運用圖文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
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把歷史中的事物發(fā)展系統(tǒng)化、完整化、精確化。要
求學生把搜集到的重大發(fā)明的信息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5
頁中。
(3)作業(yè):課后利用時間軸的形式對通信的發(fā)展進行整理。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引導: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科技革命,關于科技革命你都知
道了什么?
2.提問:科技革命有哪些特點?給人類帶來了哪些深遠的影響
呢?(提示學生:影響一般是指兩方面,即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
(二)呈現(xiàn)信息
1.引導: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時間軸,請你說一說什么是時間
軸。(出示通信技術發(fā)展的時間軸)時間軸就是把某方面的事件通過
時間的順序串聯(lián)起來,形成相對完整的記錄體系,再運用圖文的形式
呈現(xiàn)給大家。下面讓我們利用時間軸來呈現(xiàn)歷史上的重大發(fā)明。
2.呈現(xiàn):學生分組利用時間軸呈現(xiàn)歷史上的重大發(fā)明。教師巡
指導。
(二)得出結論
1.展示:指定學生進行展示分享,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和評價。
2.討論:
(1)舉例說明科技革命是怎樣促進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和人們生
活變化的。
(2)科技革命對人類社會都有哪些正面或負面影響。
3,總結:通信技術的變革,使信息傳遞速度更快、距離更遠、使
用更便捷,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人們交流更方便。物聯(lián)網(wǎng)和
人工智能的出現(xiàn),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出行、飲食、購物、工作等生活
方式,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運輸技術的變革使人們出行更加便捷,
極大地縮短了區(qū)域之間的通行時間,提高了生產(chǎn)和工作效率,促進了
社會的發(fā)展。但是技術也有負面影響,比如網(wǎng)絡詐騙、環(huán)境污染等給
人們帶來不良影響。
(四)拓展延伸
1.引導:人類通信技術的發(fā)展從最早的烽火狼煙到現(xiàn)在的手機、
互聯(lián)網(wǎng)、物聯(lián)網(wǎng)等新型的通信技術,通信技術的發(fā)展使人們交流更方
便,促進了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通信技術日新月異,讓我們想象一
下未來的通信是什么樣的呢。
2.任務:如果我們與國外的小朋友交流,希望通信工具有什么
功能?根據(jù)想象,設計一種具有特殊功能的通信方式,并把方案記錄
下來。
3.設計:學生在小組內(nèi)進行設計,并將設計的方案記錄在《科
學學生活動手冊》第5頁中。
4.評價:組織學生展示設計方案,并根據(jù)其他學生提出的建議
對方案進行修改和完善。
【學習背景】
重大的發(fā)明或技術一般稱為科技革命或技術革命,它一般具備以
下特點:(1)技術的突破性。該技術是重大的科技創(chuàng)新,而不是一般
意義的科學發(fā)現(xiàn)或技術發(fā)明。(2)廣泛的滲透性。該技術使人類的生
產(chǎn)和生活發(fā)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3)顯著的經(jīng)濟和社會效益。該技
術對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經(jīng)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變革起了巨大的促進
作用。
按照這些標準來衡量,從古至今,技術發(fā)生過這樣幾次重大的突
破:第一次是智人從采摘時代進入農(nóng)業(yè)社會,其原因就是智人產(chǎn)生了
具有人類社會意義的語言,掌握了農(nóng)耕技術和飼養(yǎng)技術,人類由群居
或穴居生活方式轉變?yōu)槎ň臃绞?,形成了村落和集?zhèn);第二次是人類
掌握了金屬冶煉技術,先后進入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社會生產(chǎn)力獲
得進一步發(fā)展;第三次是誕生于英國的工業(yè)革命,以珍妮紡紗機和蒸
汽機的發(fā)明為標志。隨后人類進入了以電力和內(nèi)燃機的
發(fā)明為標志的電氣化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西方發(fā)達國家
率先爆發(fā)了以微電子信息科技為主導,包括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
激光技術、海洋技術、空間技術和生物技術等領域的一場全方位、多
層次的新科技革命。
目前,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大規(guī)模使用和推進,人類進入了信息化
時代,這也是一場技術革命。這場全球性、全方位的新科技革命,大
大拓展了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廣度和深度,對人類的生產(chǎn)和生活的
各個領域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使人類由電氣時代跨入智能時代
(信息時代),對國際政治、經(jīng)濟、文化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產(chǎn)生
了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因此,本課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滲透科
學技術史的教育。例如,認識農(nóng)業(yè)時代的工具特點,認識農(nóng)業(yè)時代的
科技產(chǎn)品;認識工業(yè)時代的工具特點,認識工業(yè)時代的科技產(chǎn)品;認
識信息時代的工具特點,認識信息時代的科技產(chǎn)品等。尤其是要認識
人類歷史上重要的科技創(chuàng)新與發(fā)明,如電的發(fā)現(xiàn)和電燈的發(fā)明、蒸汽
機的發(fā)明和改進、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產(chǎn)生等。
從認知基礎看,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jīng)認識了剪刀、螺絲刀、
高鐵、生態(tài)建筑等技術領域的相關產(chǎn)品,體會到技術產(chǎn)品按照由簡單
到復雜、由粗糙到精密、由簡單機械到復雜機器的發(fā)展過程;從生活
經(jīng)驗看,學生經(jīng)常使用手機、電腦等信息技術的產(chǎn)品;從探究能力來
看,學生已經(jīng)形成了通過調(diào)查、查閱資料等方式搜集證據(jù)的技能。這
些都為學生學習本課奠定了基礎。
2.5《水污染》教案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科技革命的影響之后,進一步認識科技發(fā)展
所帶來的水污染問題。本課按照知識的邏輯關系設計了兩個活動?;?/p>
動1”認識水污染的原因及危害”目的是通過實驗、考察等活動,指
導學生認識水污染的原因與危害?;顒?"水資源保護與水污染防治”
目的是通過觀察、案例分析等活動,引導學生了解水資源保護與水污
染防治的方法與措施,從而提高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應用與拓展“設計
水質凈化裝置”目的是通過設計、制作等活動,指導學生了解水質凈
化的原理及凈化過程,知道水可以通過一定方式進行凈化,適當改善
水質,提升學生技術實踐和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本課學習培養(yǎng)學生提
出問題、制訂計劃、搜集證據(jù)、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反
思評價等科學探究能力;激發(fā)學生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
料探究水污染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實事求是、注重證據(jù),樂意與他
人合作探究、溝通交流,綜合考慮大家意見,形成集體觀點的科學態(tài)
度。
本課重點是認識水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教學目標】
(1)科學觀念:L能說出2-4個水污染的事件或現(xiàn)象。2.能用
自己的話說出水污染的原因及危害。3.能舉例說出哪些科技產(chǎn)品可
能會造成水污染。4.能說出防治和保護水資源的具體措施。
(2)科學思維:1.能運用分析、比較、分類、概括的方法得出活
動結論。2.能采用幻燈片、網(wǎng)頁、建議書等形式呈現(xiàn)探究的過程與
結論。3.能對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與評價。
(3)探究實踐:1.能從科技產(chǎn)品與水污染現(xiàn)象相聯(lián)系的角度提出
可探究的科學問題。2.能制訂比較完整的水污染研究計劃。3.能通
過考察、實驗、訪談、查閱資料等方式獲取水污染的原因等相關信息。
4.能用科學語言、統(tǒng)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
(4)態(tài)度責任:1.能對水污染的原因及防治表現(xiàn)出濃厚的探究興
趣。2.能利用新的思路、新的材料、新的方法設計實驗探究水污染
的原因及危害。3.能尊重證據(jù),并實事求是地記錄獲取的證據(jù)。4.能
與他人合作學習、交流溝通,綜合考慮小組成員意見,形成集體的觀
點。能意識到科學技術具有兩重性,會對人類的生活和社會發(fā)展帶來
負面影響。
【教師準備】
教學課件、水污染的相關資料、制作水質凈化裝置的材料等。
【學生準備】
課前搜集水污染的相關資料、《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等。
【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活動1,第二課時完成活動2和
“應用與拓展二
第一課時
(-)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1.引導:1858年,第一臺洗衣機誕生?,F(xiàn)在,洗衣機已經(jīng)成為
億萬家庭非常重要的生活幫手。洗衣機在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帶
來嚴重的水污染問題。近幾年,某地不少河道受到嚴重污染,經(jīng)調(diào)查,
造成這些河道水污染的主要原因竟然是洗衣機。對此你有什么感想?
2.提問:洗衣機為什么會造成水污染?水污染的原因和危害都
有哪些呢?
(二)制訂計劃,搜集信息
1.引導: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污染的現(xiàn)象有些是自然形成
的,還有很多是人類活動造成的。生活中有哪些水污染現(xiàn)象?造成水
污染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危害呢?讓我們通過實地考察來獲取信
息吧!考察前請同學們參考(出示教材18頁第一組的考察河流的情
境圖)圖中第一組的xx河流考察情形,設計本組的活動計劃。
2.設計:學生在小組內(nèi)制訂考察計劃。
3.匯報:指定學生匯報結果,其他學生進行補充。
4.講解考察方法:
(1)看一看,河流中的水是什么顏色,水面是否有漂浮物等。
(2)找一個瓶子,用繩子把它綁在長棍的一端,從河流中取一
些水樣。可以到河流不同的地段進行考察,采集多個地點的水樣,以
便進行觀察或檢測。
(3)看一看,河道中是否有污水排放口,排放的水是什么樣的,
這些水是從哪里來的,河道兩旁有沒有生活垃圾等。
(4)可以采用拍照、攝像、筆錄等形式將觀察到的現(xiàn)象記錄下
來。
注意事項:考察活動必須有成人帶領;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考察,
不準單獨行動;只在河岸邊活動,不準到水邊活動。
5.考察:學生分工合作,按照活動計劃到實地進行考察。(如不
能進行實地考察,建議采用搜集資料等其他方法獲取證據(jù)。)
(三)處理信息,得出結論
1.觀察:觀察采集水樣的色度、渾濁度、氣味和肉眼可見物等,
用水質分析檢測儀進行分析、檢測。
2.整理:學生在小組內(nèi)將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將整理的信息
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6頁中。將整理的信息采用網(wǎng)頁、幻
燈片、資料卡等形式呈現(xiàn)出來。
3.匯報:指定小組代表進行匯報,其他小組進行補充與評價。
(1)水污染的原因有哪些?污染源可以分為幾類?
(2)這些污染源與人類科技發(fā)展有什么關系?
(3)水污染對植物、動物以及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有什么影響?
5.小結:先進的科技產(chǎn)品在給人類帶來正面影響的同時,也會
產(chǎn)生負面影響,比如水污染。污染源包括工業(yè)污染源、農(nóng)業(yè)污染源和
生活污染源三大部分。工業(yè)廢水為水域的重要污染源,具有量大、面
廣、成分復雜、毒性大、不易凈化、難處理等特點。農(nóng)業(yè)污染源包括
牲畜糞便、農(nóng)藥、化肥等,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種
洗滌劑和污水、垃圾、糞便等,多為無毒的無機鹽類,生活污水中含
氮、磷、硫多,致病細菌多。這些有害物質,一方面會影響魚類和其
他水生生物的生長,導致魚蝦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另一方面會造成
水質惡化,使水源失去使用價值,從而嚴重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生態(tài)
的平衡。
(四)解釋現(xiàn)象,拓展應用
1.提問:洗衣機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指定
學生代表回答問題,其他學生進行補充與評價。
2.作業(yè):搜集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的相關資料。
第二課時
(一)提出問題,確定任務
1.提問:水污染嚴重危害著地球上有限的水資源,我們應該怎
樣防治水污染呢?
2.講述:根據(jù)本地水域的實際情況,讓我們以建議書、倡議書
等方式,為環(huán)保部門建言獻策,倡議全社會都來參與水資源的保護與
水污染的防治。
(二)掌握方法,整理信息
1.講解:建議書、倡議書一般都由標題、稱呼、正文、結尾、落
款幾部分組成。標題一般要能概括正文的內(nèi)容或直指主題,如“關于
xx河水污染防治的建議書”;稱呼可依據(jù)建議或倡議的對象而選用
適當?shù)姆Q呼;正文就是建議或倡議的內(nèi)容,要先寫清問題、原因和目
的,再寫建議或倡議的具體內(nèi)容和要求,如果內(nèi)容較多,可以分條書
寫;落款即在右下方寫明建議者或倡議者的學校、班級名稱,并署上
日期。可以參考課本上的建議書案例。
2.寫作:學生分組撰寫倡議書或建議書,并將結果粘貼在《科
學學生活動手冊》第6頁中。教師巡回指導,幫助有困難的小組。
(三)交流分享,反思評價
1.交流:小組輪流展示建議書或倡議書,其他學生進行評價和
補充。根據(jù)其他同學的意見,對自己小組的建議書或倡議書進行修改
和完善。
2.小結:同學們可以將選出的建議書寄送給當?shù)氐沫h(huán)保部門,
倡議書可以張貼在校園、社區(qū)的宣傳櫥窗里,讓我們主動從自身做起,
為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做出自己的貢獻!
(四)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1.引導:日常生活中,當水受到污染或水質不夠好的時候,人
們會利用城市的污水處理廠、工廠的污水處理系統(tǒng)、家庭的水質凈化
系統(tǒng)或凈水器(機)、魚缸的過濾系統(tǒng)等對這樣的水進行處理。這些
設施或裝置怎樣改善水質呢?讓我們先設計制作一個水質凈化裝置
吧!
2.設計:學生在小組內(nèi)進行設計,并將設計的方案記錄在《科
學學生活動手冊》第6頁中。
3.制作:小組分工合作,根據(jù)設計方案選擇合適的半成品材料
進行制作,然后用自制的裝置進行實驗,將凈化過程及效果記錄在
《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6頁中。教師適時巡回指導。
4.評價:組織學生展示制作的水質凈化裝置,并按照標準進行
評價。(“制作”活動安排學生課下完成;“評價”活動可安排在下節(jié)
課進行。)
【學習背景】
水污染,是指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
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
健康或者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xiàn)象。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有
兩類:一類是自然污染,另一類是人為污染。當前,對水體危害最大
的是人為污染。水污染主要是由人類活動產(chǎn)生的污染物造成的,這些
污染物按來源不同可分工業(yè)污染源、農(nóng)業(yè)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三大部
分。工業(yè)廢水是水域最主要的污染源,具有量大、面廣、成分復雜、
毒性大、不易凈化、難處理等特點。農(nóng)業(yè)污染源包括牲畜糞便、農(nóng)藥、
化肥等。農(nóng)業(yè)污水有兩大特點,一是有機質、植物營養(yǎng)物及病原微生
物含量高,二是農(nóng)藥、化把含量高C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中使
用的各種洗滌劑和污水、垃圾、糞便等,多為無毒的無機鹽類,生活
污水中含氮、磷、硫多,致病細菌多。三大污染源中,很大一部分都
是現(xiàn)代科技產(chǎn)品產(chǎn)生的。應該說,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極大地促進了人類
的工業(yè)生產(chǎn)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但也同時造成了比
較嚴重的水污染。
水污染要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加以防治。綜合防治主要是自然凈化、
人工處理和綜合利用相結合,以及推行工業(yè)閉路循環(huán)用水和區(qū)域循環(huán)
用水系統(tǒng),發(fā)展無廢水生產(chǎn)工藝等。
污水處理一般可分為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物理法主要用于
處理水中的懸浮物;化學法主要用來處理水中的溶解物質和膠體物質,
如在酸性污水中加堿中和,在含氟的污水中加入漂白粉,使有毒的氟
化物變?yōu)闊o毒的物質;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來處理廢水的方法,
例如,有的細菌可以把水中的碳氫化合物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
的細菌可以分解水中的有機農(nóng)藥。
六年級學生對水污染現(xiàn)象并不陌生,他們經(jīng)常會觀察到水污染現(xiàn)
象,知道應該保護地球上的水資源,但不太清楚水污染的原因、水污
染的危害以及水污染與科技產(chǎn)品的關系。本課之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
科技革命的影響以及水的相關知識,知道有些物質可以溶解在一定量
的水中,這些都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本課內(nèi)容奠定了基礎。
2.5《水污染》教案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科技革命的影響之后,進一步認識科技發(fā)展
所帶來的水污染問題。本課按照知識的邏輯關系設計了兩個活動。活
動1”認識水污染的原因及危害”目的是通過實驗、考察等活動,指
導學生認識水污染的原因與危害?;顒?"水資源保護與水污染防治”
目的是通過觀察、案例分析等活動,引導學生了解水資源保護與水污
染防治的方法與措施,從而提高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應用與拓展“設計
水質凈化裝置”目的是通過設計、制作等活動,指導學生了解水質凈
化的原理及凈化過程,知道水可以通過一定方式進行凈化,適當改善
水質,提升學生技術實踐和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本課學習培養(yǎng)學生提
出問題、制訂計劃、搜集證據(jù)、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反
思評價等科學探究能力;激發(fā)學生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
料探究水污染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實事求是、注重證據(jù),樂意與他
人合作探究、溝通交流,綜合考慮大家意見,形成集體觀點的科學態(tài)
度。
本課重點是認識水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教學目標】
(1)科學觀念:L能說出2-4個水污染的事件或現(xiàn)象。2.能用
自己的話說出水污染的原因及危害。3.能舉例說出哪些科技產(chǎn)品可
能會造成水污染。4.能說出防治和保護水資源的具體措施。
(2)科學思維:1.能運用分析、比較、分類、概括的方法得出活
動結論。2.能采用幻燈片、網(wǎng)頁、建議書等形式呈現(xiàn)探究的過程與
結論。3.能對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與評價。
(3)探究實踐:1.能從科技產(chǎn)品與水污染現(xiàn)象相聯(lián)系的角度提出
可探究的科學問題。2.能制訂比較完整的水污染研究計劃。3.能通
過考察、實驗、訪談、查閱資料等方式獲取水污染的原因等相關信息。
4.能用科學語言、統(tǒng)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
(4)態(tài)度責任:1.能對水污染的原因及防治表現(xiàn)出濃厚的探究興
趣。2.能利用新的思路、新的材料、新的方法設計實驗探究水污染
的原因及危害。3.能尊重證據(jù),并實事求是地記錄獲取的證據(jù)。4.能
與他人合作學習、交流溝通,綜合考慮小組成員意見,形成集體的觀
點。能意識到科學技術具有兩重性,會對人類的生活和社會發(fā)展帶來
負面影響。
【教師準備】
教學課件、水污染的相關資料、制作水質凈化裝置的材料等。
【學生準備】
課前搜集水污染的相關資料、《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等。
【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活動1,第二課時完成活動2和
“應用與拓展二
第一課時
(-)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1.引導:1858年,第一臺洗衣機誕生?,F(xiàn)在,洗衣機已經(jīng)成為
億萬家庭非常重要的生活幫手。洗衣機在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帶
來嚴重的水污染問題。近幾年,某地不少河道受到嚴重污染,經(jīng)調(diào)查,
造成這些河道水污染的主要原因竟然是洗衣機。對此你有什么感想?
2.提問:洗衣機為什么會造成水污染?水污染的原因和危害都
有哪些呢?
(二)制訂計劃,搜集信息
1.引導: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污染的現(xiàn)象有些是自然形成
的,還有很多是人類活動造成的。生活中有哪些水污染現(xiàn)象?造成水
污染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危害呢?讓我們通過實地考察來獲取信
息吧!考察前請同學們參考(出示教材18頁第一組的考察河流的情
境圖)圖中第一組的xx河流考察情形,設計本組的活動計劃。
2.設計:學生在小組內(nèi)制訂考察計劃。
3.匯報:指定學生匯報結果,其他學生進行補充。
4.講解考察方法:
(1)看一看,河流中的水是什么顏色,水面是否有漂浮物等。
(2)找一個瓶子,用繩子把它綁在長棍的一端,從河流中取一
些水樣??梢缘胶恿鞑煌牡囟芜M行考察,采集多個地點的水樣,以
便進行觀察或檢測。
(3)看一看,河道中是否有污水排放口,排放的水是什么樣的,
這些水是從哪里來的,河道兩旁有沒有生活垃圾等。
(4)可以采用拍照、攝像、筆錄等形式將觀察到的現(xiàn)象記錄下
來。
注意事項:考察活動必須有成人帶領;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考察,
不準單獨行動;只在河岸邊活動,不準到水邊活動。
5.考察:學生分工合作,按照活動計劃到實地進行考察。(如不
能進行實地考察,建議采用搜集資料等其他方法獲取證據(jù)。)
(三)處理信息,得出結論
1.觀察:觀察采集水樣的色度、渾濁度、氣味和肉眼可見物等,
用水質分析檢測儀進行分析、檢測。
2.整理:學生在小組內(nèi)將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將整理的信息
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6頁中。將整理的信息采用網(wǎng)頁、幻
燈片、資料卡等形式呈現(xiàn)出來。
3.匯報:指定小組代表進行匯報,其他小組進行補充與評價。
(1)水污染的原因有哪些?污染源可以分為幾類?
(2)這些污染源與人類科技發(fā)展有什么關系?
(3)水污染對植物、動物以及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有什么影響?
5.小結:先進的科技產(chǎn)品在給人類帶來正面影響的同時,也會
產(chǎn)生負面影響,比如水污染。污染源包括工業(yè)污染源、農(nóng)業(yè)污染源和
生活污染源三大部分。工業(yè)廢水為水域的重要污染源,具有量大、面
廣、成分復雜、毒性大、不易凈化、難處理等特點。農(nóng)業(yè)污染源包括
牲畜糞便、農(nóng)藥、化肥等,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種
洗滌劑和污水、垃圾、糞便等,多為無毒的無機鹽類,生活污水中含
氮、磷、硫多,致病細菌多。這些有害物質,一方面會影響魚類和其
他水生生物的生長,導致魚蝦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另一方面會造成
水質惡化,使水源失去使用價值,從而嚴重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生態(tài)
的平衡。
(四)解釋現(xiàn)象,拓展應用
1.提問:洗衣機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指定
學生代表回答問題,其他學生進行補充與評價。
2.作業(yè):搜集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的相關資料。
第二課時
(一)提出問題,確定任務
1.提問:水污染嚴重危害著地球上有限的水資源,我們應該怎
樣防治水污染呢?
2.講述:根據(jù)本地水域的實際情況,讓我們以建議書、倡議書
等方式,為環(huán)保部門建言獻策,倡議全社會都來參與水資源的保護與
水污染的防治。
(二)掌握方法,整理信息
1.講解:建議書、倡議書一般都由標題、稱呼、正文、結尾、落
款幾部分組成。標題一般要能概括正文的內(nèi)容或直指主題,如“關于
xx河水污染防治的建議書”;稱呼可依據(jù)建議或倡議的對象而選用
適當?shù)姆Q呼;正文就是建議或倡議的內(nèi)容,要先寫清問題、原因和目
的,再寫建議或倡議的具體內(nèi)容和要求,如果內(nèi)容較多,可以分條書
寫;落款即在右下方寫明建議者或倡議者的學校、班級名稱,并署上
日期??梢詤⒖颊n本上的建議書案例。
2.寫作:學生分組撰寫倡議書或建議書,并將結果粘貼在《科
學學生活動手冊》第6頁中。教師巡回指導,幫助有困難的小組。
(三)交流分享,反思評價
1.交流:小組輪流展示建議書或倡議書,其他學生進行評價和
補充。根據(jù)其他同學的意見,對自己小組的建議書或倡議書進行修改
和完善。
2.小結:同學們可以將選出的建議書寄送給當?shù)氐沫h(huán)保部門,
倡議書可以張貼在校園、社區(qū)的宣傳櫥窗里,讓我們主動從自身做起,
為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做出自己的貢獻!
(四)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1.引導:日常生活中,當水受到污染或水質不夠好的時候,人
們會利用城市的污水處理廠、工廠的污水處理系統(tǒng)、家庭的水質凈化
系統(tǒng)或凈水器(機)、魚缸的過濾系統(tǒng)等對這樣的水進行處理。這些
設施或裝置怎樣改善水質呢?讓我們先設計制作一個水質凈化裝置
吧!
2.設計:學生在小組內(nèi)進行設計,并將設計的方案記錄在《科
學學生活動手冊》第6頁中。
3.制作:小組分工合作,根據(jù)設計方案選擇合適的半成品材料
進行制作,然后用自制的裝置進行實驗,將凈化過程及效果記錄在
《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6頁中。教師適時巡回指導。
4.評價:組織學生展示制作的水質凈化裝置,并按照標準進行
評價。(“制作”活動安排學生課下完成;“評價”活動可安排在下節(jié)
課進行。)
【學習背景】
水污染,是指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
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
健康或者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xiàn)象。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有
兩類:一類是自然污染,另一類是人為污染。當前,對水體危害最大
的是人為污染。水污染主要是由人類活動產(chǎn)生的污染物造成的,這些
污染物按來源不同可分工業(yè)污染源、農(nóng)業(yè)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三大部
分。工業(yè)廢水是水域最主要的污染源,具有量大、面廣、成分復雜、
毒性大、不易凈化、難處理等特點。農(nóng)業(yè)污染源包括牲畜糞便、農(nóng)藥、
化肥等。農(nóng)業(yè)污水有兩大特點,一是有機質、植物營養(yǎng)物及病原微生
物含量高,二是農(nóng)藥、化把含量高C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中使
用的各種洗滌劑和污水、垃圾、糞便等,多為無毒的無機鹽類,生活
污水中含氮、磷、硫多,致病細菌多。三大污染源中,很大一部分都
是現(xiàn)代科技產(chǎn)品產(chǎn)生的。應該說,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極大地促進了人類
的工業(yè)生產(chǎn)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但也同時造成了比
較嚴重的水污染。
水污染要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加以防治。綜合防治主要是自然凈化、
人工處理和綜合利用相結合,以及推行工業(yè)閉路循環(huán)用水和區(qū)域循環(huán)
用水系統(tǒng),發(fā)展無廢水生產(chǎn)工藝等。
污水處理一般可分為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物理法主要用于
處理水中的懸浮物;化學法主要用來處理水中的溶解物質和膠體物質,
如在酸性污水中加堿中和,在含氟的污水中加入漂白粉,使有毒的氟
化物變?yōu)闊o毒的物質;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來處理廢水的方法,
例如,有的細菌可以把水中的碳氫化合物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
的細菌可以分解水中的有機農(nóng)藥。
六年級學生對水污染現(xiàn)象并不陌生,他們經(jīng)常會觀察到水污染現(xiàn)
象,知道應該保護地球上的水資源,但不太清楚水污染的原因、水污
染的危害以及水污染與科技產(chǎn)品的關系。本課之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
科技革命的影響以及水的相關知識,知道有些物質可以溶解在一定量
的水中,這些都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本課內(nèi)容奠定了基礎。
2.6《空氣污染》教案
【教材分析】
本課按照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設計了三個活動?;顒?“探究空
氣污染的原因”目的是通過觀測、實驗、調(diào)查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
人類在生產(chǎn)、生活中使用某些科技產(chǎn)品是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活動2"空氣污染帶給生物的影響”目的是通過查閱資料、案例分析
等活動,指導學生了解空氣污染帶給人類、動植物的負面影響?;顒?/p>
3“爭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目的是通過撰寫調(diào)查報告、倡議書等活動,引
導學生從生產(chǎn)、生活的各方面提出防治空氣污染的舉措。應用與拓展
“探究酸雨對植物的危害”目的是通過實驗等活動,引領學生了解化
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容易形成酸雨,危害植物的生長,甚至造成植物死
亡。通過本課學習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搜集證
據(jù)、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反思評價等科學探究能力;激
發(fā)學生利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探究空氣污染產(chǎn)生的原因
和危害的興趣;樹立學生注重證據(jù)、作出判斷,能與他人合作探究、
溝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集體觀點的科學態(tài)度;幫助學生形成保護
環(huán)境、防治空氣污染的意識。
本課重點是了解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和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
【教學目標】
(1)科學觀念:L能說出交通工具、制造工廠、建筑施工、日
常生活等活動排放的有害、有毒物質會造成空氣污染。2.能用自己
的話說出空氣污染對生物造成的不良影響。3.能說出2-3條防治空
氣污染的舉措。4.能認識到人類某些活動會造成空氣污染,形成防治
空氣污染的意識。
(2)科學思維:1.能運用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得出結論。
2.能用調(diào)查報告、倡議書等表述方式呈現(xiàn)探究的過程與結論。3.能
對探究活動進行過程性反思和總結性評價。
(3)探究實踐:1.能從空氣污染與汽車限行的聯(lián)系中提出探究
性問題。2.能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對造成空氣污染的因素進行假設。3.能
通過觀測、調(diào)查、閱讀、實驗等方式來獲取信息。4.能用概念圖、科
學語言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結果。
(4)態(tài)度責任:1.能表現(xiàn)出對造成空氣污染原因進行探究的興
趣。2.能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設計探究方案。3.愿
意溝通交流,綜合考慮他人的意見,形成集體的觀點。
【教師準備】
課件、空氣質量傳感器、醋、一杯自來水等。
【學生準備】
課前調(diào)查有關空氣污染的現(xiàn)象、《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等。
【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活動1和活動3,第二課時完成
活動2及“應用與拓展”。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1.引導:近年來,霧霾持續(xù)影響北方多地,使得空氣質量下降。
為此,許多城市采取了大規(guī)模的汽車限行措施,公交車也逐步更換成
電動汽車。(出示霧霾中汽車行駛和新能源汽車替代燃油汽車的圖片
或視頻)對此你有什么感想?
2.提問:汽車是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嗎?還有哪些因素會造成
空氣污染?
(二)聯(lián)系生活,作出假設
1.引導:造成空氣污染的因素有很多,除天氣因素外,還有很
多是人們使用各類科技產(chǎn)品造成的。根據(jù)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并結合下圖
(出示教材21頁的概念圖),說一說造成空氣污染的因素有哪些,并
說明自己的理由。
2.假設: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可能與人們使用科技產(chǎn)品,如汽
車、煤爐灶、采暖鍋爐等排放的氣體及生活垃圾,工廠排放的廢氣、
煙塵,建筑施工產(chǎn)生的揚塵等有關。
(三)制訂計劃,收集證據(jù)
1.講解:我們可通過觀測、實驗、調(diào)查等方法來獲取科學事實。
活動前,我們需要制訂一個詳細的計?劃。在制訂計劃時,需要明確以
下要素:①調(diào)查的對象,即明確要調(diào)查哪種科技產(chǎn)品會造成空氣污染;
②調(diào)查的地點;③記錄的方式,如錄像、數(shù)據(jù)表格等;④調(diào)查的過程
和步驟。
2.設計:學生在小組內(nèi)制訂活動計劃,并把結果記錄在《科學
學生活動手冊》第7頁中。
3.匯報:組織學生展示本小組的活動計劃,引導其他學生進行
質疑、補充,最后形成統(tǒng)一的幾個方案。
4.收集:學生分組收集信息。(建議訪談、查閱資料、實驗等內(nèi)
容,布置學生在課前進行。)
(四)處理信息,得出結論
1.整理:學生在小組內(nèi)將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并記錄在《科
學學生活動手冊》第7頁中。教師巡回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出現(xiàn)的問
題。
2.匯報:指定小組代表匯報活動結果,其他學生進行補充與評
價。
3.討論:通過以上的活動,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什么?
4.小結:人們在生產(chǎn)、生活中,向空氣中排放對環(huán)境有害、有毒
的物質會造成空氣污染,這些污染主要來源于交通工具、制造工廠、
建筑施工、生活垃圾等。
(五)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1.爭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
(1)引導:我們了解了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那如何防治空氣
污染呢?讓我們開展“爭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活動,提出合理的空氣污染
防治方案,為防治空氣污染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4《不做“小馬虎”》(教學設計) 2023-2024學年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
- 河北對外經(jīng)貿(mào)職業(yè)學院《生物合成藥物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廣州東華職業(yè)學院《織物產(chǎn)品結構與工藝(二)》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鄭州工程技術學院《國外文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河源廣東河源紫金縣專門學校駐校教官招聘7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工作分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梅河口康美職業(yè)技術學院《緬甸語閱讀》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凍土共振柱試驗機項目效益評估報告
- Unit 5 In the Park Lesson 2(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人教新起點版英語二年級上冊
- 重慶城市科技學院《建筑結構與平法識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體育教學大綱
- 《Web前端綜合實戰(zhàn)》實訓-課程標準
- 物理化學全冊電子教案
- 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教材分析課件
- Unit+1+Cultural+Heritage+Grammar導學案 高中英語人教版必修第二冊
- 跌倒墜床的評估及預防課件
- 自閉癥機構與家長協(xié)議書
- 壓縮空氣管道施工組織設計
- 《建筑防水構造(CPS反應粘結型防水材料)》
- 第1課調(diào)查旅游意向(課件)四年級下冊信息技術粵教版
- 跨境電子商務基礎與實務PPT全套完整教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