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名師教案9.古詩三首_第1頁
2025年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名師教案9.古詩三首_第2頁
2025年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名師教案9.古詩三首_第3頁
2025年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名師教案9.古詩三首_第4頁
2025年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名師教案9.古詩三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單元第九課古詩三首內容分析這三首古詩是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三組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fā)現(xiàn)”這一專題進行編排,都是關于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fā)現(xiàn)大自然奧秘的?!额}西林壁》不僅寫出了詩人觀景的所見所聞,更重要的是還寫了從觀察事物中得到的啟示。它是蘇軾在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峰怪穴,流泉飛瀑山亭云閣,可說是氣象萬千,不可勝數(shù)。奇怪的是這首詩不寫那些名勝景致,卻另辟蹊徑,抓住廬山姿態(tài),談游廬山的感受。詩的前兩行寫詩人在廬山漫游,覺得峰回路轉,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優(yōu)雅?可詩人卻還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釋。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課時目標知識與能力1.會認“暮、瑟”等7個生字,掌握“降”這個多音字,會寫“暮、吟”等12個字。2.有感情地朗讀這三首古詩,理解這三首古詩的意思。默寫《題西林壁》。3.學習通過寫景來表情達意的方法。4.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領悟詩中蘊含的哲理。過程與方法朗讀古詩,能邊讀邊想象畫面。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學生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熱愛詩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有感情地朗讀這三首古詩,理解這三首古詩的意思。默寫《題西林壁》。2.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領悟詩中蘊含的哲理。教學難點1.學習通過寫景來表情達意的方法。2.展現(xiàn)詩歌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熱愛詩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教學準備1.預習提綱(1)通過查閱字典自學本課生字。要求會寫的字要會組詞,會認的字要認清字形,讀準字音。(2)搜集三位詩人的相關資料。(3)熟讀這三首古詩,弄懂詞語的意思,并在此基礎上初步弄懂詩歌的意思。2.多媒體課件教學媒體選擇圖片教學活動合作學習教學課時3課時第一課時《暮江吟》課時目標1.認識“暮、瑟”這兩個生字,會寫“暮、吟”兩個字。2.朗讀并背誦《暮江吟》這首詩。3.理解詩句的意思,學習詩人準確描寫景物的方法,體會詩人在景物描寫中蘊含的情感。教學過程話題導入1.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讓我們沉浸在華夏獨特的文字魅力中,情感豐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第一首詩《暮江吟》,去感受一下詩歌的魅力。(板書:暮江吟)2.作者簡介。生結合自己預習時查找的資料在全班交流。課件出示: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元稹合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代表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有《白氏長慶集》傳世。3.認清字形,注意會寫字的寫法?!吧笔瞧缴嘁??!澳骸弊稚舷乱司o湊,“艸”的橫要平直?!耙鳌弊帧翱凇毙∑希敖瘛逼厕嗌煺?。【設計意圖】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既能讓學生對詩歌感興趣,又能檢驗學生的預習情況、概括能力和字詞認讀情況。二、朗讀指導1.播放詩歌音頻,學生仔細聽讀。2.學生結合注釋,疏通全詩大意。3.老師范讀。4.全班齊讀全詩。在讀的過程中,要讀出節(jié)奏,讀出感情。邊讀邊劃分節(jié)奏,師巡回指導。指名朗讀,通過朗讀展現(xiàn)古詩的朗讀節(jié)奏,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提示:在劃分詩歌節(jié)奏時,我們應注意:固定的詞語不能分開,意思關聯(lián)緊密的地方不能分開。)課件出示: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朗讀指導: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詩的前兩句詳細描寫夕陽下江面的顏色,體現(xiàn)出詩人觀察之細致,心情之閑適,讀的時候要放慢速度,把這種閑適的心情表現(xiàn)出來。后兩句是特寫,寫出了九月初三夜露和月的樣子,表達出詩人的喜愛之情,讀的時候要把這種喜愛之情體現(xiàn)出來。【設計意圖】誦讀是詩歌教學的重點之一。在詩歌教學中,多種形式的誦讀能讓學生加深對詩歌的記憶和理解。三、品味詩歌1.解題。課件出示:暮江吟暮:日暮,黃昏時分。點明了時間。江:點明了地點。吟: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2.找景物。詩人在不同的時間里描寫了哪些景物?在詩中畫出來。師總結并板書:殘陽、江、露、月。3.品悟詩句。(1)詩人筆下的景物為何如此吸引人?讓我們一起進入古詩進行品析。課件出示:一道殘陽鋪水中師:請同學們讀這句詩,看看詩中的哪個字用得好,為什么。生讀詩,找出自己覺得用得好的字。學生找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學生找到“鋪”字。師:“鋪”字可否換成其他字?哪樣更好?為什么?生思考,師從詞語的表達效果的角度進行引導。師總結:“鋪”是動詞,形象地寫出了夕陽貼著水面斜射的場景,非常平緩柔和,給人以親切、閑適之感。而其他詞語很難表現(xiàn)出這樣的意境。(板書:閑適親切)(2)讀前二句詩,思考:描繪了什么樣的畫面?生讀詩,思考問題,師巡回指導。全班交流,師及時作出評價。課件出示:前兩句寫夕陽照耀下的江水。夕陽從地平線上平鋪水中,被夕陽照射到的水面呈現(xiàn)一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則呈現(xiàn)出碧綠色,因此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綠一半紅的景觀,寫出了江面波光粼粼、光色變幻的樣子。后一句將夕陽下江水的顏色寫得奇幻、美妙,令人稱奇。(3)課件出示后兩句詩,學生讀詩句,思考:“可憐”一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課件出示: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生思考,并在全班匯報。師總結:“可憐”并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意思,而是“可愛”的意思。那么,哪些景物讓詩人覺得可愛呢?預設:露珠、月亮。(4)思考:為什么詩人覺得這些事物很可愛呢?(板書:露珠——真珠月——弓)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形象地點明了露珠和月的特點,江邊草地上的露珠圓潤、透亮、有光澤;抬頭看,天上一彎新月初升,如同一張精巧的弓,創(chuàng)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同時,表達了詩人對它們的喜愛之情。師總結:在詩人眼里,殘陽、江水、露珠、明月是那樣美。這些景物無不表現(xiàn)了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詩人通過細致的觀察、傳神的筆墨,把這些常見的景物描寫得生動、優(yōu)美、迷人,其中還蘊含著詩人輕松、閑適的心情,真不愧是千古名作!【設計意圖】先從題目入手,緊接著抓住重點詩句來品味詩中的意境,給學生以美的感受,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同時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總結《暮江吟》描寫了夕陽西沉到新月初升時,江邊的美麗景色,運用了新穎巧妙的比喻,創(chuàng)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同時從側面表達了詩人離開朝廷后輕松愉快的心情?!驹O計意圖】學生通過概括全詩內容,理解詩意,從而提升對詩歌的感悟能力和自我表達能力。板書設計《暮江吟》作業(yè)設計完成《核心課堂》/《一本好卷》本節(jié)課習題。第二課時《題西林壁》課時目標1.會認“緣”這1個生字,會寫“題、側、峰、廬、緣”這5個字。2.朗讀、背誦并默寫《題西林壁》這首詩。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蘊含的哲理。4.學習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教學過程一、讀題解字1.板書題目:題西林壁。生讀題目,并組織語言回答問題。先請其他學生做出評價,最后老師進行總結式評價,指導學生正確理解題目。課件出示:題西林壁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壁:墻壁。題目點明了詩人題詩的地點,也點明了詩人游玩的地方。課件出示背景資料這首詩作于神宗元豐七年,蘇軾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同游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了他的靈感,于是在西林寺的墻壁上寫下了這首詩歌。3.作者簡介。師:通過預習,我們知道了詩人蘇軾,誰能給我們介紹一下蘇軾?生展現(xiàn)自己搜集到的有關蘇軾的生平。課件出示: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有《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等傳世?!驹O計意圖】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初步了解詩歌;介紹作者的生平,增加了學生的文學常識積累。二、品讀詩意1.學習生詞。教師指導:“題”平捺長伸,托住上部“頁”;“側”左窄右寬,“貝”的點不宜過長;“峰”左窄短,右寬長;“廬”兩撇基本平行,上下兩點對應;“緣”左窄右寬,右部撇由上到下漸長。2.生自由朗讀全詩。3.教師范讀,指導:劃分節(jié)奏,速度稍放慢,讀出韻味,讀出節(jié)奏感與韻律感。如:讀“側成峰”的時候,節(jié)奏要放慢,聲調要跟著降低,這樣就會有一種余音裊裊的感覺。請同學們讀后面的幾句。課件出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4.指名讀、齊讀全詩。采用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把握詩歌的內容,初步理解詩歌的意思,為下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打下基礎。三、品悟全詩1.讀第一句詩“橫看成嶺側成峰”,思考問題:課件出示:1.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分別會產生怎樣的效果?2.為什么廬山在蘇軾的眼中,會有這么多種變化?生讀詩,思考問題,并向全班匯報。師及時評價并總結:從“橫”“側”兩個字可以看出觀察的角度不同。因為作者站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廬山,所見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板書:橫——嶺側——峰)2.讀第二句,說說詩人又是從什么角度觀察的。生讀詩,教師指名學生回答并總結:這一句是從遠、近的角度觀察的。(板書:觀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3.后兩句詩說明了什么?作者為什么“不識廬山真面目”呢?學生發(fā)言,交流自己的疑問,師生共同解惑。預設:這兩句是因果倒裝句。詩人之所以“不識廬山真面目”,是因為“我”身處廬山之中,視野太狹窄,所以只能看到局部,而看不到廬山的全貌。只有身在廬山之外,才能看清廬山真正的樣子。【設計意圖】抓住關鍵詞來理解詩的意思,從觀察角度入手,感悟觀察角度不同會得到不同的觀察結果。從兩方面入手來了解詩歌,達到對詩歌由淺到深的認識。加深印象,使訓練目標落實到位。四、拓展延伸想一想:我們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真面目”呢?學完這首詩,你受到了哪些啟發(fā)?生各抒己見。師引導:置身山外,站在更高的位置,從不同的角度,全面地觀察,才能看清“廬山真面目”。課件出示:我們看人要全面,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缺點或優(yōu)點,要從不同角度去看,既能看到別人的缺點,又要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板書:人生哲理)【設計意圖】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讓學生深刻理解這首詩蘊含的哲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板書設計《題西林壁》作業(yè)設計完成《核心課堂》/《一本好卷》本節(jié)課習題。第三課時《雪梅》課時目標1.認識“騷、遜、輸”這3個生字,掌握“降”這個多音字,會寫“降、費、須、遜、輸”這5個字。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3.了解詩句的意思,領悟詩歌所蘊含的道理。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引起興趣1.課件出示梅花的圖片:同學們,這幅圖片美嗎?梅花在寒冬綻放,給冰天雪地帶來了美的生機。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南宋詩人盧鉞的《雪梅》,用心去感受這一份獨特的美麗。(板書:雪梅)2.作者簡介。師發(fā)問:關于詩人盧鉞,大家了解多少呢?生根據(jù)資料,介紹詩人。課件出示:盧鉞:南宋詩人,字威節(jié),自號梅坡,今福建福州人。擅長寫植物,喜歡詠花,非常喜歡梅花。主要作品:《雪梅》《春游》《柳絮》《茉莉》等?!驹O計意圖】用圖片把學生帶入優(yōu)美的意境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初讀古詩1.借助拼音,自讀這首詩,把字音讀準確。在讀的過程中,注意多音字和會寫字的寫法。課件出示:降xiánɡ(投降)jiànɡ(降落)輸:左窄右寬,書寫的時候要注意布局緊湊,撇、捺舒展。2.師示范朗讀這首詩,并劃分出節(jié)奏。課件出示: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3.生齊讀,指名讀,小組合作讀?!驹O計意圖】這首詩蘊含著豐富的哲理,讀起來也朗朗上口。多讀,能讓學生正確把握節(jié)奏,有助于熟讀成誦,為理解詩意打好了基礎。三、品味詩歌1.請大家默讀這首詩,根據(jù)注釋,試著自己理解詩句的意思。生默讀,理解詩句的意思。師巡回指導。師:我們在理解詩句的意思的時候,首先要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除了注釋的重點詞語,我們還要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通過向別人請教等方式理解意思。生畫出自己不懂的字詞,向其他同學或老師請教。2.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首詩的意思。暢所欲言,師進行引導。對說得好的同學及時給予表揚,對說得不準確的同學要及時糾正。課件出示翻譯,學生對照。梅花和雪花都認為自己占盡了春色,誰也不肯服輸。這讓詩人難以評議梅和雪的高下,只好放下筆來。梅花雖然沒有雪花那樣晶瑩潔白,但是雪花卻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4.品悟哲理。(1)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梅花和雪花各有怎樣的優(yōu)缺點?生讀詩,回答問題。師總結。課件出示:梅花和雪花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也有自己的缺點。這從后面兩句詩可以看出來:梅花香,卻沒有雪的潔白;雪花潔白,卻沒有梅花的香氣。(2)這是一首說理詩,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生暢所欲言,師加以指導。課件出示:借雪梅的爭春,告誡我們:任何事物都要一分為二地看待,有長處必然也有短處;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正理。(3)再讀詩歌。師生共同朗讀這首詩,讀出感情,讀出韻味?!驹O計意圖】從關鍵詞語入手,理解詩句的意思,并在此基礎上體會詩句蘊含的道理,從而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四、拓展延伸課外搜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