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專題六鞏固提升2核心考點提示:①《考試大綱》要求掌握“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18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②和實詞相比,虛詞的數(shù)量要少得多,但由于虛詞的用法靈活,使用頻率高,與現(xiàn)代漢語相比,變化更大,所以掌握起來更困難。但虛詞的作用又極大,實詞要靠虛詞幫助才能組合成句,從而顯示不同的語氣,表達不同的意思和情感。③高考題型,只要求判斷不同句子中同一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異同,其句子,一個是語段中的,一個是教材中的。④掌握虛詞的途徑,最好進行系統(tǒng)、歸類。為下面各句中虛詞的用法歸類,把序號填寫到后面的橫線上。一、【于】A.介詞。在,從,到。B.介詞?!霸凇矫妗薄霸凇小?。C.介詞。由于。D.介詞。向,對,對于。E.介詞。被。F.介詞。與,跟,同。G.介詞。比。(1)……而青于藍。(《勸學》)(2)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3)求救于齊。(《觸龍說趙太后》)(4)從徑道亡,歸璧于趙?!读H藺相如列傳》(5)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游褒禪山記》)(6)燕王欲結(jié)于君?!读H藺相如列傳》(7)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進學解》)(8)君幸于趙王?!读H藺相如列傳》(9)乃設九賓禮于庭?!读H藺相如列傳》(10)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11)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12)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13)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贝鸢福?1)G(2)A(3)D(4)A(5)B(6)F(7)C(8)E(9)A(10)E(11)F(12)D(13)G二、【何】A.用作疑問代詞。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B.用作疑問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C.用作疑問代詞。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D.用作疑問副詞。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E.用作疑問副詞。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F.作語助詞,相當于“啊”。(1)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2)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3)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4)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5)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6)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7)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8)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9)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10)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1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12)大王來何操?(《鴻門宴》)答案:(1)A(2)C(3)B(4)F(5)B(6)C(7)D(8)A(9)D(10)E(11)A(12)B三、【之】A.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于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B.指示代詞,這,此。C.助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D.助詞,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E.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志。F.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G.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后面,湊足音節(jié),沒有實在意義。H.動詞,往,到……去。(1)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3)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4)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數(shù)存之。(《信陵君竊符救趙》)(5)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6)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7)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8)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9)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10)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11)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12)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13)胡為乎遑遑欲何之?(14)不足,又顧而之他。答案:(1)A(2)F(3)C(4)A(5)B(6)D(7)G(8)F(9)E(10)A(11)G(12)E(13)H(14)H四、【因】A.介詞。依照,根據(jù)。B.介詞。依靠,憑借。C.介詞。趁著,趁此。D.介詞。通過,經(jīng)由。E.介詞。因為,由于。F.副詞。于是,就;因而。G.名詞。原因,緣由,機緣。H.動詞。沿襲,繼續(xù)。(1)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2)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4)不如因而厚遇之。(《鴻門宴》)(5)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6)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鴻門宴》)(7)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論語》)(8)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疏》)(9)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黔之驢》)(10)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11)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1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答案:(1)C(2)A(3)B(4)C(5)A(6)D(7)H(8)E(9)F(10)G(11)H(12)B五、【焉】A.兼詞。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B.兼詞。相當于“于何”。譯為“在哪里”“從哪里”等。C.代詞。相當于“之”。D.代詞。哪里,怎么。E句末語氣詞,了,啊,呢。F.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也”。G.作詞尾,相當于“然”,譯為“……的樣子”“……地”。(1)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阿房宮賦》)(2)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4)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5)未知生,焉知死。(《論語》)(6)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7)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8)割雞焉用牛刀?(《論語》)(9)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10)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記》)(1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12)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齊桓晉文之事》)(13)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論語》)(14)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鐘山記》)答案:(1)G(2)E(3)D(4)F(5)D(6)C(7)C(8)D(9)E(10)A(11)F(12)B(13)A(14)G六、【且】A.用作連詞。遞進關(guān)系,而且,并且。B.用作連詞。遞進關(guān)系,況且,再說。C.用作連詞。讓步關(guān)系,尚且,還。D.用作連詞。并列關(guān)系:又,又……又……,一面……,一面……。E.用作副詞。將,將要。F.用作副詞。暫且,姑且。(1)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2)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3)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5)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6)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7)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8)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9)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10)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鐘山記》)答案:(1)D(2)A(3)B(4)C(5)F(6)C(7)D(8)E(9)F(10)D七、【若】A.動詞,像,好像。B.用作代詞。表對稱,相當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C.用作代詞。表近指,相當于“這”“這樣”“如此”。D.用作連詞。表假設,相當于“如果”“假設”等。E.用作連詞。至,至于。(1)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2)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齊桓晉文之事》)(3)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4)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織》)(5)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6)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齊桓晉文之事》)(7)天若有情天亦老。(李商隱《金銅仙人辭漢歌》)(8)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9)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木蘭辭》)答案:(1)C(2)E(3)B(4)A(5)B(6)A(7)D(8)B(9)A八、【則】A.連詞。表示承接關(guān)系。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B.連詞。表示假設關(guān)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C.連詞。表示并列關(guān)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可譯為“就”,或不譯。D.連詞。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guān)系。表示轉(zhuǎn)折時,用在后一分句,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譯為“雖然”“但是”。E.連詞。表示選擇關(guān)系。常和“非”“不”呼應著用,譯為“就是”“不是……就是”。F.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diào)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1)及諸河,則在舟中矣。(《殽之戰(zhàn)》(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4)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眲t與斗卮酒。(《鴻門宴》)(5)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6)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7)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8)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9)于其身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第14課《背影》教學設計 2023-2024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
- 2025年度航空航天裝備制造項目合作協(xié)議
- 開山工人合同范本
- 數(shù)學游戲-在校園里找一找(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一年級上冊數(shù)學人教版
- 2025年度礦山粉塵綜合治理設備銷售合同
- 2025年鍍鋅鋼格柵板項目投資可行性研究分析報告
- 2024河南電子器件制造市場前景及投資研究報告
- 2025年度防火門窗行業(yè)安全生產(chǎn)責任保險合同
- 11《趙州橋》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語文三年級下冊統(tǒng)編版
- 河南省某公司木薯燃料乙醇項目申請報告
- 預防流感健康知識講座總結(jié)
- 國際標準《風險管理指南》(ISO31000)的中文版
- 2023年4月自考00808商法試題及答案含解析
- 幼兒園中班語言《猜燈謎》
- 中醫(yī)外科瘡瘍病
- (高清版)DZT 0004-2015 重力調(diào)查技術(shù)規(guī)范(150 000)
- 子癇前期危險因素篩查策略
- 燃氣過戶協(xié)議書
- 射頻同軸電纜簡介
- 《勞動專題教育》課件-勞動的產(chǎn)生
- 中央經(jīng)濟會議2024原文及解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