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寄生蟲病學之動物蠕蟲病學-線蟲_第1頁
動物寄生蟲病學之動物蠕蟲病學-線蟲_第2頁
動物寄生蟲病學之動物蠕蟲病學-線蟲_第3頁
動物寄生蟲病學之動物蠕蟲病學-線蟲_第4頁
動物寄生蟲病學之動物蠕蟲病學-線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線蟲病

緒論線形動物門、線形蟲綱的動物,種類多,分布廣,?;旌细腥尽R恍螒B(tài)構造與生理〔一〕形態(tài)構造1外部形態(tài)p\2-3-1.jpg長園柱形,兩端尖細,一般為乳白色,吸血者為紅色,大小差異大,1mm—1m以上?!?〕雄蟲較小,尾端常彎曲,有交合傘;頭端有口孔,肛門為橫帶狀,肛門與雄性生殖孔合并為泄殖腔。〔2〕雌蟲頭端有口孔,具陰門、肛門,陰門位于腹面正中線。

雌、雄蟲均有一個排泄孔,位于蟲體食道后段附近。2體壁構造p\2-3-2.jpg角皮層→皮下層→肌肉層〔1〕角皮層由角皮形成的附屬物:唇、頸乳突、頸翼膜、側翼膜、尾翼膜、尾乳突等?!?〕皮下層

背、腹索:神經(jīng)干通過

在四處增厚,形成四條縱索

側索:排泄管通過〔3〕肌層環(huán)行肌肌層縱行肌3體腔假體腔,內(nèi)充滿體腔液4內(nèi)部器官

無呼吸系統(tǒng)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

〔1〕消化系統(tǒng)p\2-3-3.jpg

口孔→口腔→食道→中腸→直腸→肛門

①口腔:漏頭形或球形,無角質(zhì)層內(nèi)有口刺、齒,其內(nèi)壁有角質(zhì)層→口囊肌肉質(zhì)②食道前部肌肉質(zhì),后部腺體部一列細胞包裹而成有的食道與腸管之間有一個小胃?!?〕排泄系統(tǒng)p\2-3-3.jpg

寄生性線蟲,兩根排泄管在蟲體前部合并為一根,開口于排泄孔。交合刺:1-2根,幾丁質(zhì),黃色;撐開陰門

輔助交配器導刺帶〔引器〕:位于泄殖腔反面,引導交合刺伸縮方向

副導刺帶〔副引器〕:位于泄殖腔腹面,功能同上

交合傘:膜質(zhì)構造,上有肌質(zhì)肋。交配時,包裹雌蟲

背肋一個

背肋部外背肋一對

前側肋一對

側肋部中側肋一對

后側肋一對

前腹肋一對

腹肋部后腹肋一對

〔二〕生理

具有完整的消化系統(tǒng),幼蟲〔或成蟲〕可自由生活或寄生生活。

二發(fā)育

〔一〕線蟲的發(fā)育階段感染性蟲卵:含有感染性幼蟲的蟲卵感染性幼蟲:二期或三期具有感染能力的幼蟲3

成蟲〔二〕線蟲的發(fā)育類型1直接發(fā)育不需要中間宿主。大多是L1-3〔外環(huán)境中〕→L4-5及成蟲〔動物體內(nèi)〕。三線蟲的分類

與動物及人有關的線蟲:

蛔目:有三片唇,食道簡單;直接發(fā)育。桿形目:有交合傘,二根交合刺。旋尾目:食道分為肌質(zhì)、腺體部,雄蟲尾覺器亞綱尾部彎曲,有尾翼,二根交合刺大小形狀不相同;間接發(fā)育。圓線目:雄蟲有膜質(zhì)和肋支撐的交合傘。線蟲綱駝形目:絲蟲目:無尾覺器亞綱毛首目:食道長,由1-2列細胞圍繞細食道管組成,僅有一根交合刺或無。

人蛔蟲牛新蛔蟲雞蛔蟲豬蛔蟲犬弓首蛔蟲雁蛔蟲蛔科馬副蛔蟲弓首科貓弓首蛔蟲禽蛔科珠雞蛔蟲西氏蛔蟲獅弓蛔蟲鴿蛔蟲熊蛔蟲小熊貓弓蛔蟲各種蛔蟲大多具有較嚴格的宿主特異性。第一節(jié)蛔蟲病

一豬蛔蟲病

1病原形態(tài)p\2-3-7.jpgp\2-3-8.jpg

〔1〕蟲體

大型線蟲,淡黃色,兩端細,中間粗,頭端有三片唇。雄蟲15-25cm,尾尖并彎曲,有一對等長的交合刺雌蟲20-40cm,尾直,陰門位于蟲體前、中1/3交界處,肛門接近于后部〔2〕蟲卵短橢圓形,黃褐色,卵殼厚,蛋白膜有突起,卵內(nèi)屬單細胞期。2生活史

直接發(fā)育,但有復雜的移行過程。

卵→L1卵→L2卵〔感染性卵〕→成蟲〔小腸〕

移行過程為:L2卵→口→小腸→L2→血管→肝臟(L3〕→后腔靜脈→心→肺〔L4〕→咽→小腸〔L5及成蟲〕腸壁淋巴管→腸系膜淋巴結→腹腔〔L3〕

2—2.5月感染性蟲卵----------→成蟲3流行病學

〔1〕分布〔2〕感染來源與途徑

〔3〕蟲體產(chǎn)卵量

一條雌蟲一天可產(chǎn)10-20個卵,高產(chǎn)期可達100-200萬個卵?!?〕蟲卵生物學特性卵黃膜:可抗化學物質(zhì)卵殼真膜:可抗枯燥蛋白膜:可抗紫外線①化學物質(zhì)15%H2SO415%HNO3不能殺死蟲卵;在2%福爾馬林中能發(fā)育形成幼蟲。②溫度耐低溫-15℃——25℃下能生存,在10℃以上那么開始發(fā)育;但對高溫、枯燥抵抗力稍差,40℃以上可殺死。③氧氣在無氧環(huán)境中,仍能生存16個月。在污水中能生存;在土壤中可存活2—5年。

4致病作用

〔1〕幼蟲組織器官的損傷和炎癥機械損害〔2〕成蟲奪取營養(yǎng)毒素作用5病癥6病理剖檢變化p\2-3-9.jpgp\2-3-10.jpg乳斑肝7診斷8治療〔1〕左旋咪唑〔2〕丙硫咪唑〔3〕丙氧咪唑〔4〕芬苯咪唑〔5〕伊維菌素或阿維菌素〔6〕越霉素9預防

〔1〕成熟前驅(qū)蟲法進行凈化〔2〕飼料、飲水及環(huán)境衛(wèi)生〔3〕糞便處理〔4〕加強檢疫,防止病原引入二犢弓首蛔蟲病〔犢新蛔蟲病〕由犢弓首蛔蟲寄生于5月齡以內(nèi)的犢牛體內(nèi)所引起。1病原形態(tài)p\2-3-11.jpgp\2-3-12.jpg〔1〕成蟲大型線蟲,雄蟲11-16cm,雌蟲14-30cm,內(nèi)部結構同豬蛔蟲相似,但食道與中腸之間有一個小胃?!?〕蟲卵近球形,淡黃色,外表呈蜂窩狀。

2生活史

直接發(fā)育。只能經(jīng)胎盤或母乳感染,成蟲只寄生于犢牛小腸內(nèi)。

卵〔單細胞〕→L1卵→L2卵→感染母?!c道內(nèi)L2逸出,鉆入腸壁→移行到肝、肺并脫一次皮→L3靜伏不動→懷孕八個半月后,L3活動起來,移行到胎盤并進入羊水內(nèi),第三次脫皮→L4,被胎兒食入到小腸內(nèi)→犢產(chǎn)出后,L4再脫一次皮→L5→成蟲。3

流行病學世界性分布;胎盤或乳汁感染;五月齡以內(nèi)犢牛發(fā)生。4致病作用

5臨床病癥p\2-3-13.jpg

精神沉郁,吮乳無力或不食,虛弱,腹瀉,糞呈灰白色糊狀,有腥臭味,腹痛。6診斷〔1〕糞便檢查〔2〕驅(qū)蟲性診斷〔犢產(chǎn)出2-3周后才有蟲卵排出〕7治療8預防〔1〕驅(qū)蟲出生后15天左右驅(qū)一次;一個月后再驅(qū)一次〔2〕飼料、飲水清潔衛(wèi)生〔3〕糞便處理〔4〕母牛、犢牛分開,以防犢牛感染母牛三犬、貓蛔蟲病

由弓首科的犬弓首蛔蟲、貓弓首蛔蟲及獅弓蛔蟲寄生于犬、貓的小腸內(nèi)引起。1病原形態(tài)特征p\2-3-14.jpg〔1〕犬弓首蛔蟲蟲體頭端有狹長的頸翼膜,并在食道與中腸之交界處有一個小胃;蟲卵亞球形,外表有許多點狀凹陷。見于犬?!?〕貓弓首蛔蟲頸翼膜前窄后寬,使蟲體前端呈箭頭狀,食道與中腸之間有一個小胃;蟲卵外表有點凹陷。見于貓?!?〕獅弓蛔蟲頸翼膜興旺,但食道與中腸之間無小胃。蟲卵圓形,卵殼光滑。見于犬。2生活史

犬弓首蛔蟲、貓弓首蛔蟲的幼蟲在體內(nèi)要移行。幼犬可經(jīng)胎盤或吹吸初乳感染;貓弓首蛔蟲亦可經(jīng)初乳感染。獅弓蛔蟲卵被宿主吞食后,逸出的幼蟲鉆入腸壁內(nèi)發(fā)育,其后返回腸腔,經(jīng)3-4周發(fā)育為成蟲。

3流行病學4致病作用與臨床病癥5診斷6治療7預防四雞蛔蟲病

由雞蛔蟲寄生于雞小腸內(nèi)引起。

1病原形態(tài)p\2-3-15.jpg大型線蟲,雄蟲26-27mm,雌蟲65-110mm。雄蟲尾端尾翼膜,并有有一個肛前吸盤。蟲卵橢圓形,灰白色,外表光滑。2生活史幼蟲在腸粘膜內(nèi)發(fā)育,不進入體內(nèi)其它組織器官中移行。3流行病學4致病作用與臨床病癥p\1-1-5.jpg5診斷6治療〔1〕左咪唑〔2〕丙硫咪唑〔3〕丙氧咪唑7預防五野生動物蛔蟲病p\2-3-16.jpgp\2-3-17.jpgp\2-3-18.jpgp\2-3-19.jpg第二節(jié)肺線蟲病

由網(wǎng)尾科、原圓科、后圓科及比翼科線蟲寄生于動物的氣管、支氣管、細支氣管及肺泡內(nèi)引起。

一網(wǎng)尾線蟲病網(wǎng)尾科網(wǎng)尾屬的線蟲寄生于牛、羊、馬等草食動物支氣管、細支氣管內(nèi)。1病原形態(tài)特征p\2-3-20.jpg大型線蟲,白色絲狀。雄蟲交合傘興旺,但分葉不明顯。前、后腹肋起于共同主干,中、后側肋合并為一根,前側肋、外背肋為獨立的支干;背肋粗大,在基部稍下方就分為二根,每根末端形成2-3個突起。交合刺粗短,呈海綿樣構造,色深暗褐色。雌蟲陰門位于中部,卵殼薄,內(nèi)含幼蟲。常見病原:胎生網(wǎng)尾線蟲〔?!场⒔z狀網(wǎng)尾線蟲與鹿網(wǎng)尾線蟲〔羊〕、安氏網(wǎng)尾線蟲〔馬〕。2生活史

直接發(fā)育。卵胎生。

含幼蟲的卵→咽→小腸內(nèi)孵出幼蟲,隨糞排出。

二原圓線蟲病

由原圓科線蟲寄生于羊的細支氣管、肺泡內(nèi)引起。

1病原形態(tài)特征p\2-3-21.jpg蟲體小,肉眼剛能看到。雄蟲交合傘不興旺,背肋一般只有一根;交合刺為膜質(zhì)羽狀;導刺帶構造復雜〔由頭、體、腳構成〕。卵胎生。常見病原:毛樣繆勒線蟲,柯氏原圓線蟲。2生活史間接發(fā)育。中間宿主為陸生螺〔或蝸?!?流行病學4致病作用與臨床病癥5診斷幼蟲呈波浪狀或卷曲,尾端有一個背刺。6治療7預防三后圓線蟲病

由后圓科后圓屬線蟲寄生于豬的氣管、支氣管、細氣管內(nèi)引起。1病原形態(tài)特征p\2-3-22.jpgp\2-3-23.jpg蟲體白色、絲狀。雄蟲交合傘明顯,側葉大,背葉小。前、后側肋小,外背肋細小。交合刺細長,線狀,末端有單或雙鉤。雌蟲陰門近于肛門,有陰門蓋。蟲卵灰色,短橢圓形,外表有許多小突起,卵內(nèi)為一幼蟲。2生活史p\2-3-24.jpg間接發(fā)育。中間宿主為蚯蚓。3流行病學

(1)分布(2)感染季節(jié)、方式及年齡

(3)蟲卵及L1存活時間長

卵在糞中可存活6—8個月,L1在水中可存活半年,在土壤中可存活4個月。

(4)中間宿主種類多,感染率高有20多種蚯蚓可充當中間宿主。某些地區(qū)蚯蚓感染率達71.9%,一條蚯蚓體內(nèi)有208—4000條幼蟲。(5)L3在蚯蚓體內(nèi)存活時間長4致病作用與臨床病癥5病理剖解變化p\2-3-25.jpg6診斷循序沉淀法、飽和硫酸鎂漂浮法。7治療8預防四比翼線蟲病

由比翼科比翼屬線蟲寄生于禽的所氣內(nèi)引起。亦稱交合線蟲病。常見病原:斯氏比翼線蟲、氣管比翼線蟲。

1病原形態(tài)特征p\2-3-26.jpg蟲體鮮紅色,雄蟲小,雌蟲大,雌雄蟲永遠處于呈“Y〞字形的交配狀態(tài)。2生活史直接發(fā)育,但蚯蚓、蛞蝓及昆蟲幼蟲等可充當貯藏宿主。3流行病學4致病作用與臨床病癥5診斷6治療7預防第三節(jié)

動物消化道圓線蟲病

圓線目線蟲的形態(tài)特征:食道園柱形,無食道球;雄蟲具有膜質(zhì)交合傘,上有肋支撐。寄生于動物消化道內(nèi)的有:毛圓科、鉤口科、毛線科及圓線科〔見于馬屬動物〕等。一毛圓科線蟲病毛圓科線蟲,小形,毛發(fā)狀;雄蟲交合傘的側葉興旺。與牛、羊有關的有8個屬,毛圓屬、血矛屬、奧斯特屬、長刺屬、馬歇爾屬、古柏屬、細頸屬及似細頸屬。其中以血矛屬的捻轉血矛線蟲最常見,致病力最強?!惨弧衬磙D血矛線蟲病

捻轉血矛線蟲寄生于牛、羊等草食動物的真胃內(nèi)。雌蟲:27-30mm,生殖孔位于蟲體后半部,有呈舌狀或球形的陰門蓋,陰門開口于其基部。

蟲卵橢圓形,灰白色,卵殼二層。排出時處于桑椹期。

2生活史p\2-3-29.jpg直接發(fā)育。蟲卵→L1-3→L4-5及成蟲〔牛羊體內(nèi)〕。3流行病學〔1〕產(chǎn)卵量大一條雌蟲5000-10000個卵/天〔2〕蟲卵與幼蟲的生物學習性①蟲卵抵抗力強,適宜發(fā)育溫度為20-30℃;②三期幼蟲有鞘膜保護,能耐枯燥,抗消毒藥。具有趨光性:隨光照變化而運動,弱光那么爬到牧草上,遇強光那么返回土壤中;具有趨溫性:適宜溫度那么爬到草上,溫度過高或過低那么返回土壤中〔3〕感染場所及途徑p\2-3-30.jpg

低洼、潮濕的牧地有利本病流行;早上、黃昏及雨后放牧易感染?!?〕感染季節(jié)動態(tài)初春感染嚴重,可引起大批死亡,以后到7月份開始下降,冬天處于低潮。“秋肥、冬瘦、春死亡〞,其原因:①來自牧草上的幼蟲〔感染性幼蟲耐低溫,草地上越冬〕;②受阻型幼蟲有重新發(fā)育〔動物抵抗力強時,潛藏在胃腸粘膜上,畜體抵抗力弱時重新發(fā)育〕。4致病作用成蟲頭部刺傷胃粘膜引起真胃炎,蟲體吸血并分泌抗凝血物質(zhì),使血流不止;分泌的毒素能抑制造血機能,并影響胃腸蠕動及消化液的分泌。5臨床病癥

貧血、衰弱,以羊病癥典型。

〔1〕急性:羔羊突然死亡〔一次性大量感染引起惡性貧血〕;〔2〕亞急性:貧血、水腫、衰弱等?!?〕慢性:消瘦、貧血等。6病理剖檢變化7診斷8治療〔1〕左咪唑〔2〕丙硫咪唑〔3〕丙氧咪唑〔4〕芬苯咪唑〔5〕佳靈三特〔6〕伊維菌素或阿維菌素〔7〕碘硝酚9預防〔1〕預防性驅(qū)蟲〔2〕糞便處理〔3〕科學放牧與加強飼養(yǎng)管理〔4〕飼料與飲水、環(huán)境衛(wèi)生二食道口線蟲病

由毛線科食道口屬線蟲寄生于牛、羊、豬大腸內(nèi)引起。其幼蟲在腸壁形成結節(jié),又稱為結節(jié)蟲病。1病原形態(tài)特征p\2-3-31.jpgp\2-3-32.jpg有淺、寬呈圓柱形的口囊;有口領,口緣有內(nèi)、外葉冠;蟲體前端角皮膨大形成頭囊和頸溝,頸乳突位于頸溝之后。有的蟲種具側翼膜。雄蟲有興旺的交合傘,但分葉不明顯。前、后腹肋并行,起于共同主干;三根側肋亦起于共同主干,中、后側肋并行;背肋分為兩支;交合刺等長,導刺帶呈鏟狀。雌蟲陰門離肛門近,有興旺的呈腎形的排卵器。常見病原:?!草椛涫车揽诰€蟲〕;羊〔粗紋食道口線蟲、微管食道口線蟲、哥倫比亞口線蟲〕;豬〔有齒食道口線蟲、長尾食道口線蟲及短尾食道口線蟲〕。2生活史直接發(fā)育。3致病作用幼蟲在腸壁移行引起損傷、發(fā)炎、化膿和形成結節(jié)性病變;成蟲食道腺的分泌物可引起腸粘膜發(fā)炎。4臨床病癥貧血、消瘦及頑固性腹瀉等。三鉤蟲病

由鉤口科線蟲寄生于動物〔或人〕的小腸〔尤以十二指腸內(nèi)〕引起。

鉤口屬:十二指腸鉤蟲牛仰口線蟲人鉤蟲牛、羊鉤蟲板口屬:美洲板口線蟲羊仰口線蟲

長尖球首線蟲犬鉤口線蟲豬鉤蟲薩摩亞球首線蟲巴西鉤口線蟲錐尾球首線蟲犬、貓鉤蟲錫蘭鉤口線蟲狹頭彎口線蟲

1病原形態(tài)特征p\2-3-33.jpgp\2-3-34.jpg

蟲體頭端向反面仰,口囊大,口緣腹面有一對半月形切板,口囊底部有一大背齒,腹面有小亞腹側齒。雄蟲有興旺的交合傘。蟲卵兩端鈍圓,二側緣近平行。牛仰口線蟲:口囊內(nèi)亞腹側齒兩對,交合刺細長羊仰口線蟲:口囊內(nèi)亞腹側齒一對,交合刺短2生活史p\2-3-35.jpg直接發(fā)育經(jīng)口→L4-5及成蟲〔牛羊小腸〕卵→L1-3經(jīng)皮膚→血液→肺→胃→小腸〔成蟲〕牛羊主要是經(jīng)口感染。3致病作用與臨床病癥

蟲體吸血并分泌抗凝血物質(zhì)引起出血;其分泌的毒素可抑制造血機能。消瘦、貧血、下頜水腫、腹瀉等病癥。第四節(jié)毛首線蟲病〔鞭蟲病〕毛首科毛首屬線蟲寄生于牛、羊、豬的肓腸內(nèi)引起。1病原形態(tài)特征p\2-3-36.jpgp\2-3-37.jpg蟲體前端細長〔為食道部,由一列細胞圍繞食道管而成〕,后部粗短〔為消化、生殖器官等〕。

雄蟲后部彎曲盤旋,只有一根交合刺,外包有鞘膜,泄殖孔位于體末端。

雌蟲后部不彎曲,陰門開口于食道部與體部相接處。

蟲卵較小,黃色,有兩個卵塞而呈腰鼓形。

2生活史直接發(fā)育。3致病作用、病理變化與臨床病癥p\2-3-38.jpg蟲體頭部鉆入腸壁引起腸炎。4診斷5治療羥嘧啶、噻嘧啶第五節(jié)旋毛蟲病

由毛形科毛形屬的旋毛形線蟲〔豬〕、本地毛形線蟲〔犬〕引起。其成蟲寄生于腸道〔腸旋毛蟲〕,幼蟲寄生于橫紋肌〔肌旋毛蟲〕。2生活史

終末宿主、中間宿主為同一動物,開始為終末宿主,以后變?yōu)橹虚g宿主。

肌肉〔含包囊、幼蟲〕→經(jīng)二晝夜發(fā)育為成蟲并交配,交配后雄蟲很快死亡,雌蟲→淋巴結等處發(fā)育并產(chǎn)出幼蟲→淋巴系統(tǒng)→心→體循環(huán)→全身各處肌肉內(nèi)。進入肌肉的幼蟲繼續(xù)發(fā)育,開始直,以后卷曲形成一個包囊幼蟲〔具感染力〕。包囊呈梭形或橢圓形,經(jīng)半年至一年發(fā)生鈣化,但幼蟲仍能存活,包囊幼蟲最長可存活25年左右。3流行病學

〔1〕分布〔2〕宿主100種以上

〔3〕感染源及感染途徑p\2-3-41.jpg

含包囊的肉屑;動物尸體;動物糞便排泄物;鼠類。4致病作用與臨床病癥5診斷與檢疫〔1〕生前診斷與檢疫ELISA、單克隆抗體快速ELISA法,免疫金滲濾法等?!?〕死后檢疫壓片法取膈肌角消化法〔低發(fā)地區(qū)〕:人工消化液,磁力攪拌快速消化。6預防〔1〕嚴格檢疫〔2〕飼料、飲水衛(wèi)生〔3〕滅鼠及撲滅疫源第六節(jié)絲蟲病

由絲狀科、盤尾科、雙瓣科線蟲寄生于動物體內(nèi)引起。

p\2-3-42.jpg

p\2-3-43.jpg馬絲狀線蟲:馬腹腔;絲狀屬鹿絲狀線蟲:牛、羊的腹腔;指形絲狀線蟲:牛的腹腔1絲狀科惡絲蟲屬:犬惡絲蟲寄生于犬的右心室及肺動脈引起的以循環(huán)障礙、呼吸困難及貧血等病癥為特征的絲蟲病。2盤尾科盤尾屬:常見種為圈形盤尾絲蟲,寄生于牛的主動脈壁內(nèi)膜下。3雙瓣科漿膜絲蟲屬:豬漿膜絲蟲主要寄生于豬的心臟。1發(fā)育史

胎生,中間宿主為蚊或蠓。

微絲蚴→血〔蚊吸血〕→叮咬另一動物→成蟲

2致病作用與臨床病癥

一般成蟲致病力弱;但幼蟲侵入非固有宿主可引起嚴重的疾?。获R的混睛蟲?。获R、羊的腦脊髓絲蟲病。第七節(jié)禽胃線蟲病

由四棱科、銳形科〔華首科〕及裂口科線蟲寄生于禽的腺胃、肌胃內(nèi)引起。1病原四棱科:裂刺四棱線蟲,見于水禽的腺胃p\2-3-44.jpg螺旋分咽線蟲:見于雞的腺胃銳形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