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二輪復(fù)習(xí)易錯題易錯點10文言文閱讀(一)(含解析)_第1頁
高考語文二輪復(fù)習(xí)易錯題易錯點10文言文閱讀(一)(含解析)_第2頁
高考語文二輪復(fù)習(xí)易錯題易錯點10文言文閱讀(一)(含解析)_第3頁
高考語文二輪復(fù)習(xí)易錯題易錯點10文言文閱讀(一)(含解析)_第4頁
高考語文二輪復(fù)習(xí)易錯題易錯點10文言文閱讀(一)(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易錯點10文言文閱讀(一)

【易錯點1】斷句抓不到層次。

斷句題是文言文閱讀題,缺少斷句中心原則。作為斷句題,我們要本著一定的原則,牢

記一個前提一一領(lǐng)會大意。要通讀文段,領(lǐng)會基本意思,在此基礎(chǔ)上,根據(jù)四個選項的細節(jié)

比對,根據(jù)上下文語境,排除錯誤選項,選擇最佳答案。

【對策】

一、抓主謂賓斷句(依主干,先易后難,攻破難點。)

主語之后i股不斷句(“……者……也”式判斷句的主語之后應(yīng)斷句)。謂語之后如果沒

有賓語、補語就要斷句;如有賓語、補語一般不斷句,但“日”“云”“言”等字作謂語時,

要和它的賓語斷開。賓語之后一般應(yīng)斷句,定語和其修飾的中心詞之間一般不斷句。文言文

語序和現(xiàn)代文語序基本相同,即主語在前,謂語、賓語在后,修飾語一般在中心詞前。

1名詞、代詞常做主語、賓語等,斷句時可先找出名詞,這些名詞如果做主語,那么其

前面就可以斷句;如果做賓語,那么其后面就可斷句。

常見名詞有:人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地名等

常見代詞有:吾、余、予(表示“我”),

爾、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

彼、此、其、之(表示“他”)。

常見的謙辭:下官、竊、寡人、孤、仆、愚、妾、賤妾、婢子等。

2動詞:謂語大多數(shù)是由動詞充當(dāng),而謂語又是構(gòu)成句子的核心,我們只要抓住謂語動

詞,根據(jù)動詞位置及和前后詞語關(guān)系,進行推斷,就能提高斷句準(zhǔn)確率。

二、虛詞

文言文中的虛詞往往有它們固定的位置和作用,特別是語氣詞,往往是該斷句的關(guān)鍵所

在。在斷句中,具體要關(guān)注以下幾類虛詞:

常見句首發(fā)語詞:蓋、夫、且夫、今夫、嗟夫、至、若、至若、若夫等

‘常見句首關(guān)聯(lián)詞,句、縱、故、是故、于是、向使、然而、無論、是以、繼而、縱使、、

然、則、然則、出、豈若、宜、誠宜、何嘗、凡、微等

常見句首的時間詞,“向之、未幾、己而、既而、俄而(俄頃)、是時、昔者、建者、

向者、、方今、有頃(頃之、頃間)、乃今(乃今而后、而今而后)”等,一般前后都可斷句。

常見句首復(fù)音虛詞:豈唯(豈獨、豈特)、然則、故夫、大抵、得無(得毋)、何為(何

謂、胡為、曷為、奚為)、何以、何其、何必、何不(胡不)、何乃、未必、無乃。

常見句末語氣詞:也、矣、兮、耳、而已、與(歟)、邪(耶)、乎、哉、焉、之等。

常見嘆詞:噬夫、嗚呼、嗚呼哀哉、嘻等,嘆詞要獨自斷開。

呼語斷句:

“微之(元稹,字微之)/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微之”是呼語,

在其前后斷開。

三、對話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日”“云”“言”“謂”“道”等動詞來判斷人物的對話,進行斷句。

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yīng)

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雖然在高考卷中這種例子并不多,但在關(guān)鍵時候

還是能起到幫助作用的。

四、句式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特殊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主謂倒裝、

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以及一些固定句式都可以作為斷句的切入點。

五、固定結(jié)構(gòu)

1、無以,無從,譯為“沒有用來……的方法”,

2、有以,譯為“有用來的……辦法”,

3、有所,譯為“有……的”(人、事、物),

4、無所,譯為“沒有……的”(人、事、物),

5、如何、奈何、若何,譯為“怎么、怎么樣、怎么辦”,

6、是故,是以,譯為“因此、所以“,

7、所以,譯為“用來……的”,”……的方法”;“……的原因”,

8、何……為,譯為“還要……干什么”,

9、其……乎,譯為“難道……嗎”,

10、得無……乎,得無……耶,譯為"恐怕……吧”或"莫非……吧”,

11、無乃……乎,譯為"恐怕……吧”,

12、…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譯為:“說的就是……??!",’?大概說的

就是……吧”。

13、孰與,與……孰,譯為“跟……比較,哪一個……”,

14、孰若,譯為“哪里比得上”,

15、然則,譯為“既然如此,那么”,

五、修辭

文言文講究整齊對稱,講究修辭,所以行文中常用結(jié)構(gòu)相同的句子構(gòu)成排比、對偶、對比、

頂針、反更,四六句多也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

例如《過秦論》中“秦孝公據(jù)峭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

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嬖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

易錯題01

一、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文后題目

1.兀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關(guān)盛衰之運。其生也有自來,

其逝也有所為。故申、呂自岳降,傅說為列星,古今所傳,不可誣也。孟子曰:“我善養(yǎng)吾

浩然之氣?!笔菤庖?,寓于尋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間。卒然遇之則王公失其貴晉楚失其富

良平失其智賁育失其勇儀秦失其辨。(選自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卒然遇之/則王公失其貴/音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賁育失其勇/儀秦失其辨

B.卒然遇/之則王公/失其貴晉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賁育/失其勇儀秦/失其辨

C.卒然/遇之則王公失其貴/音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賁育失其勇儀/秦失其辨

D.卒然遇之/則王公/失其貴/晉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賁育失其勇儀/秦失其辨

【答案】A

【解析】“之”屬于代詞,后面要斷開,“則”往往在句首領(lǐng)起下文,“失其貴”“失其

富”“失其智”句式整體一致,據(jù)此,句可斷。]

【參考譯文】

一個平常人能成為世世代代的榜樣,一句話能被天下人效法,這都是由于他有與天地共

同化育萬物的能力,關(guān)系到事物興盛衰亡的命運。他的出生是有所來歷的,他去世后仍有所

作為。所以,申伯、呂侯從山岳降生,傅說死后化為列星,從古至今傳說的事,是不可抹殺

的。孟子說:“我善于修養(yǎng)我的至大至剛之氣。”這種正氣,寄寓在平常事物之中,充溢在天

地之間。突然遇到它,王公會失去他們的顯貴,晉國、楚國會失去他們的富有,張良、陳平

會失去他們的才智,孟賁、夏育會失去他們的勇敢,張儀、蘇秦會失去他們的辯才。

2.翟鑾,字仲鳴,舉弘治十八年進士。嘉靖中,累遷禮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閣臣,帝

意在張孚敬,弗與。命再推,乃及鑾。中貴人多譽鑾者,帝遂逾次用之。楊一清以鑾望輕,

請用吳一鵬、羅欽順。帝不許,命鑾入直文淵閣。鑾初入閣,一清輔政,既而孚敬與桂萼入,

鑾皆謀事方。孚敬、萼皆以所賜銀童密封言事,老獨無所言。詰力,則頓首謝曰:“陛下明

圣,臣將順不暇,何獻替之有?!钡坌膼壑?。一清、萼、孚敬先后罷'鑾留獨秉政者兩月。

其后李時入,位居鑾上,鎏亦無所怫。帝數(shù)召時、簽入見,嘗問:“都察院擬籍谷大用資產(chǎn),

當(dāng)乎?”時日:''所擬不中律J'鑾口按律籍沒止三條謀反叛逆及奸黨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

天下?帝曰:“大用亂政先朝,正奸黨也。”鑾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殺,何所不可?!?/p>

帝卒從重擬。(選自《明史?翟鑾傳》)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鑾日/按律籍沒止/三條/謀反/叛逆及好黨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B.鑾曰/按律籍沒止/三條/謀反叛逆及奸黨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C.鑾曰/按律/箱沒止三條/謀反/叛逆及奸黨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D.鑾曰/按律/籍沒止三條/謀反叛逆及奸黨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答案】C

【解析】畫波浪線句子的意思是:翟鑾說:“按照法律,抄家的罪行只有三條:謀反、叛逆

和奸黨罷了。不合乎法律規(guī)定,怎么能取信于天下呢?”]

【參考譯文】

翟鑾,字仲鳴,考中弘治十八年進士。嘉靖年間,他多次遷升,做了禮部右侍郎。/,、年

春天,朝廷推舉閣臣,世宗有意用張孚敬,(群臣)不贊同。就命令再一次推舉,才提及翟鑾。

侍從宦官大多稱贊祖鑾,皇帝于是越級任用他。楊一清認(rèn)為翟鑾名望低,請求任用吳一胭、

羅欽順。世宗不答應(yīng),命令翟鑾入值文淵閣。翟鑾剛?cè)雰?nèi)閣時,楊一清輔佐政事,不久孚敬

與桂萼入閣,糧鑾都小心侍奉。孚敬、桂噂都用世宗賜給他們的銀章密封上書奏事,唯獨在

鑾無所進言?;实圬?zé)問翟鑾,翟鑾就叩頭謝罪說:“陛下圣明,我要順從還來不及,(哪里)

有什么建議呢?!笆雷谛睦锖芟矚g他。楊一清、桂萼、孚敬先后被罷官,崔鑾留下獨自執(zhí)掌

政事兩個月。后來李時入閣,位居翟鑾之上,翟簽也沒有不高興。世宗多次召李時和翟塞進

見,(世宗)曾問他們:“都察院擬定抄沒谷大用的家產(chǎn),合適嗎?”李時說:“擬定的結(jié)論不

合乎法律?!钡澡幷f:“按照法律,抄家的罪行只有三條:謀反、叛逆和奸黨罷了。不合乎法

律規(guī)定,怎么能取信于天下呢?"皇帝說:“谷大用擾亂先朝政事,正合奸黨這一條?!钡澡?/p>

說:“陛下就是上天。春天讓萬物萌生,秋天讓萬物凋零,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世宗最終

從事擬罪。

3.荊公守惠之明年,歲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田疇龜再。太守荊公容有蹙日:“天

于民務(wù)殖之也,非天棄民,太守其不勤民,實棄守也!”于是,撤蓋謝乘暴赤日中自宮徂郊

日行數(shù)十里遍吁于群神。其如是者日行之,不雨:旬行之,不雨。行之不輟,乃爾潤風(fēng)墨云

密布并發(fā)。(選自韓日綴《甘霖亭記》)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撤蓋謝乘暴赤/日中自宮徂/郊H行數(shù)上里/遍吁于群神

B.撤蓋謝乘/暴赤日中/白宮徂郊/日行數(shù)十里/遍阡干群神

C.撤蓋謝乘暴赤/日中自宮/徂郊H行數(shù)卜里/遍吁于群神

D.撤蓋謝乘/暴赤日中自宮徂/郊日行數(shù)十里/遍吁于群神

【答案】B

【解析】“赤日”“群神”都是名詞;“自……祖……”可以看作是固定結(jié)構(gòu)“從……

到……”:“數(shù)十里”,現(xiàn)代漢語中依然使用,幾十里的意思。掌握了這些信息,斷句就很

容易了。]

【參考譯文】

荊公任惠州太守的第二年,是壬戌年,從熨季的五月到秋季的七月沒有下雨,田地都龜

裂了。太守荊公眉頭緊鎖說:“上天是愿意讓仃姓生活繁衍的,不是上天拋棄了老百姓,應(yīng)

該是太守不勤政愛民,實際上是上天拋棄太守?。 庇谑?,撤去車蓋,出門不坐車子。冒著

烈日曝曬,從府衙到郊外,一天走幾十里,向群神吁請。像這樣整日施行,沒有下雨;施行

了十天,沒有下雨。仍然施行不停止,這才涼風(fēng)漸起烏云密布,

4.諸侯之義死社稷。太王委國而去何也?夫圣人不欲強暴侵陵百姓,故使諸侯死國,守其

民。太王有至仁之恩,不忍戰(zhàn)百姓,故事勛育、戎氏,以犬馬珍幣,而伐不止。問其所欲者,

土地也。于是屬其群臣耆老而告之日:“土地者,所以養(yǎng)人也。不以所以養(yǎng)而害其養(yǎng)也,吾

將去之?!彼炀俞街?。邠人負幼扶老從之如歸父母三遷而民五倍其初者皆興仁義趣上之

事君子守國安民非特斗兵罷殺士眾而己。不私其身,惟民足用保民,蓋所以去國之義也,是

謂至公耳。(選自《說苑?至公》)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邠人負幼扶老/從之如歸父母/三遷而民五倍/其初者皆興仁義/趣上之事/君子守國安民/

非特斗兵罷殺士眾而已

B.邠人負幼扶老從之/如歸父母/三遷而民五倍/其初者皆興仁義/趣上之事君子/守國安民非

特斗兵/罷殺士眾而己

C.邠人負幼扶老/從之如歸父母/三遷向民五倍其初者/皆興仁義/趣上之事/君子守國安民非

特斗兵/罷殺士眾而已

D.邠人負幼扶老從之/如歸父母/三遷而民五倍其初者/皆興仁義/趣上之事/君子守國安民/

非特斗兵罷殺士眾而己

【答案】D

【解析】分析可知,“從之”是“邠人”的行為動作,“負幼扶老”是“從之”的狀態(tài),它

們是一個整體。據(jù)此可排除A,C兩項?!笆貒裁瘛钡闹髡Z是“君子”,其間不應(yīng)斷開。

據(jù)此可排除B項。]

【參考譯文】

諸侯為國而死就是正義的。周太王卻舍棄了自己的國家而遷走是為什么呢?圣人不愿意

讓強橫兇暴的勢力侵犯欺凌百姓,所以讓諸侯國君為國而死,以守護他們的百姓。周太王有

最仁慈的恩德,他不忍心讓百姓遭受戰(zhàn)亂之苦,所以用名犬寶馬珍寶財物臣事勛育、戎氏這

些部族,但他們的侵略并未因此停止。問他們想要什么,回答說要土地。周太王于是聚集他

的群臣以及年高德重的人,告訴他們說:“土地是用來養(yǎng)人的,不能因為它能養(yǎng)育人而害了

所要養(yǎng)育的民眾,我將要離開這里。”周太王于是遷到岐山之下居住。邠地的人背著小孩扶

著老人跟隨他,如歸順父母一樣。他搬遷了三次,(他的)百姓竟是當(dāng)初的五倍。這都是因為

他施行仁義,仃姓愿意積極做上面交代的事。君子要保R國家,安定民眾,不能只憑戰(zhàn)爭,

使上人和民眾疲困并遭到殘殺。不為自己的私利,只希望百姓豐衣足食保護百姓,這大概就

是周太王離開原來國家的用意吧!這就叫至公了。

5.土英欲得侯封,諷司禮監(jiān)韓贊周入言之,請加恩定策,五等延世。石觸奏曰:“世宗以

外藩入繼,將封輔臣伯爵,而楊廷和、蔣冕謙不受。今國恥未雪諸臣遽列土自榮不愧廷和等

耶且俟海內(nèi)清晏之后議之未晚。”士英惡之,凡所上考選,少所稱可。(選自《南疆逸史》,

有刪改)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今國恥未雪/諸臣遽列土/自榮不愧/廷和等耶/旦俟海內(nèi)清晏/之后議之未晚

B.今國恥未雪/諸臣遽列土自榮/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內(nèi)清晏之后/議之未晚

C.今國恥未雪/諸臣遽列土/自榮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內(nèi)清晏/之后議之未晚

D.今國恥未雪/諸臣遽列土自榮/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內(nèi)清晏之后議之/未晚

【答案】B

【解析】解答斷句題,應(yīng)注意常見的句末語氣詞”者、也、矣、乎、歟”和句首語氣詞“故、

夫、蓋、惟”,同時還需注意陳述主語的變化和事件的切分。文言虛詞“者”后面要斷開,

表時間的“久之”要斷開,主謂賓不能斷開。]

【參考譯文】

鮑勛字報業(yè),泰山平陽人,建安十七年,太祖征白鮑勛為丞相掾。建安二十二年,立太

子時,封鮑勛為中庶子,外出擔(dān)任魏郡西部都尉。太子郭夫人的弟弟擔(dān)任曲周縣吏時,搶劫

官布,按照法律應(yīng)處“棄市”之刑。太子多次親手給鮑勛寫信替郭夫人的弟弟求情?,鮑勛不

敢自作主張放縱罪犯,將全部罪狀呈朝廷論處。鮑勛以前在東宮任職時,堅持正義不屈不撓,

太子本來就不喜歡他,等到加上這件事,怨恨更加厲害。恰逢鮑助管轄區(qū)士兵休整有誤期的,

(太子)就暗中令中尉秉奏罷免鮑勛的官職,過了很長時間,授鮑勛為侍御史。文帝即位后,

鮑勛常常上奏“如今最要緊的,只是軍事農(nóng)事,寬待百姓,使百姓得到恩惠。

6.(2015?全國I)孫傅,字伯野,海州人。登進士第,為禮部員外郎。時蔡脩為尚書,傅

為言天下事,勸其亟有所更,不然必敗。脩不能用。遷至中書舍人。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

過調(diào)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nóng)功而于中國無絲亳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薪

州安置給事中許翰以為傅論議雖偶與軾合,意亦亡他,以職論事而責(zé)之過矣,翰亦罷去。(節(jié)

選自《宋史?孫傅傳》)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diào)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nóng)功/而于中國無絲亳

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靳州安置/

B.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diào)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nóng)功/而于中國無絲亳

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新州安置/

C.宣利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diào)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nóng)功/而于中國無絲亳

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薪州安置/

I).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diào)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nóng)功/而于中國無絲毫

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秦貶新州安置/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為能力。首先通讀畫波浪線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據(jù)標(biāo)志詞、

詞語的語法關(guān)系和對語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錯誤選項。“高麗人貢使者所過”,“使者”是

主語,領(lǐng)起下面的句子,排除C、D兩項。“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新州安置”,意思是

“宰相認(rèn)為他的言論和蘇軾的一樣,上奏把他貶謫到新州”,故選A。]

【參考譯文】

孫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贾辛诉M士,被任命為禮部員外郎。當(dāng)時,蔡脩是尚書,孫

傅向他陳述天下大事,勸他盡快有所改變,否則一定失敗。蔡脩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孫傅)

升至中書舍人。宣和末年,高麗入朝進貢,高麗使者經(jīng)過的地方,官府征調(diào)民夫建造船只,

引起騷動,用度又頗多。孫傅上書說:“濫用民力妨礙農(nóng)事,卻對中國沒有絲亳好處?!痹紫?/p>

認(rèn)為他的言論和蘇軾的一樣,上奏把他貶謫到新州。給事中許翰認(rèn)為,孫傅的觀點雖偶然與

蘇軾相同,意思也沒有別的,是依憑職責(zé)議論時事,可是責(zé)罰他就錯了,許翰也被免去官職。

【易錯點2】有對話標(biāo)記的句子,如果后面沒有具體的語句就要特別注

意。在有"曰”“言”等看似表示語言的句子,不一定要斷,。

注意陷阱:

"曰,,“云”“言”等“對話標(biāo)志”后無對話。除此之外,還要知道這些詞的其他用法,

比如“日",一是表示“稱,叫作”。例如《五人墓碑記》:“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

按誅五人,曰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即今之I累然在墓者也?!?/p>

二是在句首、句中做助詞,無實意。例如《詩經(jīng)?小雅?采薇》:“日歸臼歸,歲亦莫

止。”

“云”,一是表示“有”,例如《荀子?法行》:“其云益乎?”二是表示“為",例

如《后漢書》:“雖云匹夫,新王可也?!?/p>

易錯題02

比如浙江高考真題:

進言者皆曰天下己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日安且治者非愚則諛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

也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選自賈誼《治安策》

【答案】

進言者皆曰/天下己安己治矣/臣獨以為未也/日安且治者/非?愚則諛/皆非事實知治亂之

體者也/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選自賈誼

《治安策》)

【解析】其中的“言”“日”并非斷句的標(biāo)志,如果將其當(dāng)作對話標(biāo)志的方法斷句,則

很容易斷錯。因“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己治矣”中的”日”的內(nèi)容是賈誼轉(zhuǎn)述的“進言者”

的觀點,不是“進言者”本人表達觀點,本可以不斷句,但因為獨立成句了,為表達需要則

用“/”斷開,當(dāng)然也可不斷?!痹话睬抑握?的"日”也是指“進言者”的觀點,做“者”

的定語。所以,其后不可斷開。

1、例題解析:

文段: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人之為學(xué)有難易乎學(xué)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xué)則易者亦難矣

答案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xué)有難易乎/

學(xué)之/則難者亦坊矣/不學(xué)/則易者亦難矣

解析文言文中的虛詞在句中往往有固定的作用和位置。如表示陳述、感嘆、疑問等語

氣的語氣詞“乎、矣”常用在句末:“則”常用于句首;據(jù)此作為斷句的依據(jù)。

【易錯點3】濫用虛詞來判斷斷句.

注意陷阱:利用虛詞標(biāo)志斷句要注意靈活性

1.“乎”用在句中相當(dāng)于“于”時,不能點斷。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也”用在句中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可點斷也可不點斷。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3.連詞“而”有時用于詞或短語之間起連接作用,所連接的內(nèi)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

前后聯(lián)系很緊密,一般不在其前斷開。但如果“而”是連接兩個句子,則往往耍在其前斷開。

如:“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p>

4.“夫”有時也作指示代詞(兼有舒緩語氣的作用)用在句中,這種情況則不能點斷。

如;“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

易錯題03

尹直,字正言,泰和人。景泰五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成化六年上疏乞纂修《大

明通典》,并續(xù)成《宋元綱目》,章下所司。十一年遷禮部右侍郎,辭,不許。丁父憂,服除,

起南京吏部右侍郎,就改禮部左侍郎。二十二年春,召佐兵部。占城王占來為安南所逼棄國

來求援設(shè)在欲送之還直ri彼窮來歸我若驅(qū)使還國是殺之也宜遣大臣即詢景宜處胃沼從之,命

都御史屠浦往。貴州鎮(zhèn)巡官奏苗反,請發(fā)兵,廷議將從之。直言起岬邀功,不可信。命官往

勘,果無警。是年九月改戶部兼翰林學(xué)士,入內(nèi)閣。逾月,進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

(節(jié)選自《明史?尹直傳》)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占城上古來/為安南所逼/棄國來求援/議者欲送之還/直曰/彼窮來歸我/若驅(qū)使還國/

是殺之也/宜遣大臣/即詢量宜處置/

B.占城王古來/為安南所逼/棄國來求援議者/欲送之還/直曰/彼窮來歸/我若驅(qū)使還國/

是殺之也/宜遣大臣/即詢量宜處置/

C.占城王古來/為安南所遢/棄國來求援/議者欲送之還/直曰/彼窮來歸我/若驅(qū)使還國/

是殺之也/宜遣大臣即詢/量宜處置/

D.占城王古來/為安南所遢棄國/來求援議者/欲送之還/直曰/彼窮來歸/我若驅(qū)使還國/

是殺力也/官遣K臣即詢/量官處置/

【答案】C

【解析】占城王古以來,被安南遇迫,離開國家前來請求援助。討論此事的人打算送他回去,

尹直說:“他走投無路來歸順,我們知果驅(qū)逐使他回國,就等十殺了他。應(yīng)該派遺大巨馬上

詢問他,再權(quán)衡合適的方法處置。

【失誤提示】這道斷句題中有多個虛詞,必須按照意思來斷句,比如“議者”中的“者”是

“得人”意思,“為……所……”是被動句,這些虛詞理解了,句子斷句就不會有問題了。

易錯題04

稅監(jiān)劉成以水災(zāi)請豺停米稅。帝以不當(dāng)盡停。世卿上言:“鄉(xiāng)音既免米稅旋史再征已失

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稅額之半而陛下不盡從豈惻隱?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淡然不動心乎?”

不報。

下列對文章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答案】D

【解析】句子的意思是:趙世卿上奏說:“從前已經(jīng)免除米稅,接著又再征收,已經(jīng)在天下

大大失去信用?,F(xiàn)在劉成想免除稅額的一半,但是陛下不完全同意,難道惻隱這一念頭,宦

官尚且存有,而陛下反而冷漠不動心么?”“鄉(xiāng)者”指的是“從前”,所以不能斷開,“豈”

是難道的意思,所以在其前面斷開?!爸惺埂敝傅氖恰盎鹿佟?。

一、高考真題(一)(2022全國甲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齊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齊,齊、楚之交善,惠王患之,渭張儀曰:“吾欲伐

齊,齊、楚方歡,子為寡人慮之,奈何?”張儀口:“王其為臣的李并幣,臣請試之。”張

儀南見楚王,曰:“今齊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國與之歡。大王茍能

閉關(guān)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則是北弱齊,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

地以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背醮笳f,字宣之于朝廷日:“不轂得商于之田,方

六百里?!比撼悸勔娬弋呝R,稱軫后見,獨不賀。楚王曰:“不毅丕須二兵不傷二人而得商

士N地人宜果寡人應(yīng)以為鋰安諸士太大黃賀子獨丕賀電也”陳珍對曰:“臣見商于之地不可

得,而患必至也?!蓖鮂1:“何也?”對FI:“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

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國?且先絕齊,后貢地,必受欺于張儀。是西生秦患,北

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楚于不聽,F(xiàn)1:“吾事善矣!子其弭U無言,以待吾事?!背?/p>

王使人絕齊。張儀反,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明合。楚因使一將軍受地于秦。張儀知楚絕

齊也,乃出見使者Ph”從某至某,廣從六里?!笔拐叻磮蟪?楚王大怒,欲興師伐秦。

陳軫臼:“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于秦而取償于齊也?!?/p>

楚王不聽,遂舉兵伐秦。秦與齊合,楚兵大敗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土民非削弱,僅以救亡者,

計失于陳軫,過聽于張儀。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二》)

10.下對文中劃線都分的斷句,正角的項是()

A.不轂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

賀/何也/

B.不毅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諾士大夫皆賀/子獨不

賀/何也/

C.不毅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

賀/何也/

D.不毅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

賀/何也/

【答案】B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不煩一兵”和“不傷一人”字?jǐn)?shù)相同,結(jié)構(gòu)相似,都是后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的前提,

“而”是連詞,所以“而”之前應(yīng)斷開,由此排除A、Do

“子”是第二人稱,指“你”,是“不賀”的主語,因此“子”前應(yīng)斷開,由此排除C。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不派遣一個士兵,不傷亡一名將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認(rèn)為

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賀,只有你一個人不道賀,這是為什么?

故選Bo

(-)(2022全國乙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猶赤子乎!饑者則食之,寒者則衣之,將之養(yǎng)之,育之長之,唯恐

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頤謂吳起日:“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國之寶也?!眳瞧?/p>

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義不修,而禹滅之。夏桀之居,

左河、濟而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湯放之。由此觀之,在

譙不在險。若君不修譙,船中之人盡敵國也武侯日:“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

問日:“將奈其上眾何?”太公對曰:“臣同愛其人者,兼屋上之鳥:憎其人者,惡其

余胥。咸刈厥敵,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碧?,邵公入,王曰:“為

之奈何?”邵公對日:“有罪者殺之,無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鄙酃?,

周公入,王曰:“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山其山無變舊新推仁是親百姓有過

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壽宮,睹

長年負薪而有饑色,公悲之,喟然嘆曰:“令吏養(yǎng)之/晏子曰:“臣聞之,樂賢而哀

不肖,守國之本也。今君愛老而恩無不逮,治國之本也?!惫?,有喜色。晏子曰:“圣

王見賢以樂賢,見不肖以哀不肖。今請求老弱之不養(yǎng),鰥寡之不室者,論而供秩焉

景公曰:“諾?!庇谑抢先跤叙B(yǎng),鰥寡有室。

晉平公春筑臺,叔向日:“不可。古者圣王貴德而務(wù)施,緩刑辟而趨民時。今春筑臺,是奪

民時也。豈所以定命安存,而稱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蹦肆T臺役。

(節(jié)選自《說苑?貴德》)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

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

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

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山/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日/廣大乎平

天下矣/凡所以貴上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答案】B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周公說:“讓他們各自住著自己的房屋,耕作自己的出地,不要因為舊朝新臣而有所

改變,只親近仁義的人。百姓有過錯,責(zé)任在我一人身上?!蔽渫跽f:“看得遠大啊,(這

樣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為他們,二愛而有德行啊。”

從內(nèi)容來看,劃線句是“周公”和“武王”的對話,兩個"日"是標(biāo)志,“武王日”前面是

“周公”所言,所以‘'武王"前面斷開,排除CD:

從句式結(jié)構(gòu)來看,“凡所以貴上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是“……者,……也”的判斷句,

H“貴士君子”是動賓短語作“者”的定語,中間不可斷開,排除A。

故選B。

二、通關(guān)題: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初,邕在陳留也,其鄰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陀袕椙儆谄粒咧灵T試

潛聽之,曰:“博!以樂召我而有殺心,何也?”遂反。將命者告主人。主人遽自追而問其

故,邕具以告。彈琴者曰:“我向鼓弦,見螳螂方向鳴蟬,蟬將去而未飛,螳螂為之一前一

卻。吾心聳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豈為殺心而形于聲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當(dāng)之矣?!?/p>

(選自《后漢書?蔡邕列傳第五十下》,有刪改)

A.吾心聳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豈為殺心/而形于聲者乎/臣莞然而笑/曰/此足以當(dāng)之矣

B.吾心聳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豈為殺心而形于聲者/乎世莞然而笑曰此足以當(dāng)之矣

C.吾心聳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豈為殺心而形于聲者/乎邕荒然而笑曰/此足以當(dāng)之矣

D.百心聳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也為殺心而形于聲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當(dāng)之矣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我心里很緊張,只擔(dān)心瞠螂捕不到蟬,這難道就是產(chǎn)生殺心并且在琴聲中流露出來的

原因嗎?”蔡邕微笑著說:“這就足夠說明問題的所在了?!?/p>

“螳螂之失之”是“惟恐”的賓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B:

“豈……乎”是固定句式結(jié)構(gòu),反問語氣,“乎”后斷開,排除C。

故選Do

參考譯文:

當(dāng)初,蔡邕在陳留時,他的鄰居有用酒食來招待他的,等到蔡邕去時,鄰家酒宴正酣。

有個客人在屏風(fēng)后彈琴,蔡邕走到門口試著偷聽琴聲,自語:“情!用琴聲召喚我,琴聲里

卻流露出殺心,這是為什么?”于是返回家去。被派去請蔡邕的仆人告訴主人(說不知什么

原因蔡老爺又回自己家了)。主人立即親自追上去問他原因,蔡邕將原因詳細地告訴了鄰居。

彈琴的這位客人向蔡邕解釋說:“我剛才彈琴時,看見一只螳螂正爬向一只鳴蟬,蟬又將離

去但還沒有飛走。螳螂為了這只蟬,一會兒前進,一會兒后退。我心里很緊張,只擔(dān)心螳螂

捕不到蟬,這難道就是產(chǎn)生殺心并且在琴聲中流露出來的原因嗎?”蔡邕微笑著說:“這就

足夠說明問題的所在了?!?/p>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正德元年冬,劉瑾逑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銃等二十馀人,守仁

抗章救,理怒,廷杖四r,謫貴州龍場驛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守仁因俗化導(dǎo)夷人喜相

率伐木為屋以棲守仁窮荒無書日繹舊聞忽悟格物致知,當(dāng)自求諸心,不當(dāng)求諸事物,喟然曰:

“道在是矣?!彼旌V信不疑。其為教,專以致良知為主。學(xué)者翕然從之,世遂有“陽明學(xué)”

云。

(節(jié)選自《明史?王守仁傳》,有刪改)

A.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守仁因俗化導(dǎo)/夷人喜/相率伐木為屋以棲/守仁窮荒/無書H繹

舊聞/

B.龍場萬山從薄/苗/僚雜居/守仁因俗化導(dǎo)/夷人喜相率/伐木為屋以棲/守仁窮荒無書/日繹

舊聞/

C.龍場萬山從薄/苗/僚雜居/守仁因俗化導(dǎo)/夷人喜/相率伐木為屋/以棲守仁/窮荒無書/日

繹舊聞/

D.龍場萬山/從薄苗/僚雜居/守仁因俗化導(dǎo)/夷人喜相率伐木/為屋以棲守仁/窮荒無書/日繹

舊聞/

2.【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能力。

句意為:龍場萬山草木從生,土地貧癖,苗人、僚人雜居,王守仁根據(jù)當(dāng)?shù)氐拿袼捉袒龑?dǎo)

百姓,當(dāng)?shù)氐陌傩帐謿g喜,紛紛砍樹造屋,讓王守仁居住。荒遠之地沒有書籍,王守仁每

日整理以前的見聞。

“伐木為屋”省略了主語“夷人”,“喜”的主語是“夷人”,“伐木為屋”和“喜”是兩

件事,故''喜"后應(yīng)斷開,可排除B、D兩項:

“無書”的主語是“窮荒”,意思是“荒遠之地沒有書籍”,中間不能斷開。'‘日繹舊聞”

省略了主語“守仁”,應(yīng)在“日”前斷開,可排除A項。

故選C。

參考譯文:

王守仁,字伯安,是余姚人。正德元年冬天,劉瑾逮捕了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銃等二十多

個人,壬守仁向皇帝上奏章想救戴銃等人,劉瑾大怒,王守仁被廷杖四十,貶為貴州龍場驛

丞。龍場萬山草木叢生,土地貧瘠,苗人、僚人雜居,王守仁根據(jù)當(dāng)?shù)氐拿袼捉袒龑?dǎo)百姓,

當(dāng)?shù)氐陌傩帐謿g喜,紛紛砍樹造屋,讓王守仁居住?;倪h之地沒有書籍,王守仁每日整理

以前的見聞。突然領(lǐng)悟到推究事物之理而獲得知識,應(yīng)當(dāng)求之于內(nèi)心,不應(yīng)當(dāng)求之于外物,

感嘆道:“道理就在這里?!庇谑巧钚挪灰伞K麖氖陆逃?,專門以培養(yǎng)良知為主。當(dāng)時求學(xué)

的人全都認(rèn)同他的說法,世上于是有了“陽明學(xué)”。

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先主定蜀,嘉峻之功,乃分廣漢為梓潼郡,以峻為梓潼太

守、裨將軍。在官三年年四卜卒還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詔諸葛亮日峻既佳上加有功于國欲行

酹遂親率群僚臨會吊祭因留宿墓上當(dāng)時榮之。

(節(jié)選自《三國志?蜀書?霍峻等傳》,有刪改)

A.在官三年/年四十卒/還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詔諸葛亮日/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國/欲行酹

/遂親率群僚臨會吊祭/因留宿墓上/當(dāng)時榮之

B.在官三年/年四卜/卒還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詔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國/欲行酹

/遂親率群僚臨會吊祭/因留宿墓上/當(dāng)時榮之

C.在官三年/年四十卒/還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詔諸葛亮曰/峻既佳上/加有功于國/欲行酹

/遂親率/群僚臨會吊祭/因留宿墓匕當(dāng)時榮之

D.在官三年/年四十卒/還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詔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國欲行酹

/遂親率/群僚臨會吊祭/因留宿墓上/當(dāng)時榮之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能力。

句意為:(霍峻)擔(dān)任官職三年,四十歲的時候死去,回故鄉(xiāng)成都下葬。先主非常悼念痛惜,

于是召見諸葛亮說:“霍峻本來就是住士,加上他對國家有大功,想要實行祭典。”于是親

自率領(lǐng)群僚聚集哀哭憑吊祭奠,然后在霍峻的墓地上留宿,當(dāng)時的人認(rèn)為霍峻很榮耀。

“年四I"為"卒”的狀語,主語承前省略,為“雷峻”,意思是“霍峻四十歲的時候死去”,

中間不能斷開。據(jù)此排除B項;

“遂親率群僚臨會吊祭”,主語是“先主”,謂語動詞是“率”“吊祭”,屬于聯(lián)動謂語,

“率群僚臨會”作狀語,中間不應(yīng)斷開,故排除C、D兩項;

故選Ao

參考譯文:

霍峻,字仲邈,是南郡枝江人。先主平定了蜀地,嘉獎霍峻的功勞,于是分割廣漢為梓

潼郡,讓霍峻做梓潼太守、裨將軍。(霍峻)擔(dān)任官職三年,四I?歲的時候死去,回故鄉(xiāng)成

都下葬。先主非常悼念痛惜,于是召見諸葛亮說:“霍峻本來就是佳士,加上他對國家有大

功,想要實行祭奠。”于是親自率領(lǐng)群僚聚集哀哭憑吊祭奠,然后在霍峻的墓地上留宿,當(dāng)

時的人認(rèn)為霍峻很榮舔。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洪熙元年春正月,御奉天門受朝,不舉樂。夏四月,帝聞山東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

夏稅方急,乃詔大學(xué)士楊士奇草詔,免今年夏稅及科糧之半。庚辰,帝不豫,辛巳,大漸,

崩于欽安殿,年四十有八。贊曰:“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yǎng)鐫化之

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p>

(節(jié)選自《明史?本紀(jì)第八?仁宗》,有刪改)

A.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yǎng)/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B.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yǎng)/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C.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yǎng)/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D.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yǎng)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在位一載”的主語是“仁宗”,“在位”作謂語,“一載”作補語,成分完整,“用人”

跟在它們后面多余,應(yīng)斷開,排除A。

“政”是“行”的賓語,“善”是“不勝書”的主語,所以“行”和“善”之間斷開,排除

Bo

“涵濡”與“休養(yǎng)”內(nèi)容相近,均為施政的理念,不能斷開,同時,“涵濡”“休養(yǎng)”都屬

于“德化”的內(nèi)容,應(yīng)與“德化”斷開,排除D.

故選Co

參考譯文:

洪熙元年春正月,皇帝駕臨奉天門接受朝見,不演奏音樂。夏四月,皇帝聽說山東及港、

徐的百姓缺乏糧食,官吏催征夏稅正緊,于是命令大學(xué)士楊士奇起草詔書,免除今年夏稅及

所征糧食的一半。庚辰,皇帝身體不適,辛巳,皇帝病危,在軟安殿駕崩,享年四十八歲。

贊辭說:“在位一年,使用人才實行政治,美善之處寫也寫不完。假如上天延長他的壽命,

讓他恩惠潤澤天下百姓得以休養(yǎng),他仁德教化的盛大,豈不是可以與漢文帝、漢景帝一樣偉

大嗎?”

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三府并辟,皆不就,愿歸侍虞。得報,馳還。未至,虞已為公孫瓚所害。疇至,謁祭虞

墓,陳發(fā)章表,哭泣而去。瓚聞之大怒,購求獲疇,謂曰:“汝何自哭劉虞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