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09 文言文常規(guī)題型知識突破(講練)-2024年中考語文二輪復習講練(浙江專用)(含答案)_第1頁
專題09 文言文常規(guī)題型知識突破(講練)-2024年中考語文二輪復習講練(浙江專用)(含答案)_第2頁
專題09 文言文常規(guī)題型知識突破(講練)-2024年中考語文二輪復習講練(浙江專用)(含答案)_第3頁
專題09 文言文常規(guī)題型知識突破(講練)-2024年中考語文二輪復習講練(浙江專用)(含答案)_第4頁
專題09 文言文常規(guī)題型知識突破(講練)-2024年中考語文二輪復習講練(浙江專用)(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9文言文常規(guī)題型知識突破(講練)-2024年中

考語文二輪復習講練(浙江專用)(含答案)

專題09文言文常規(guī)題型知識突破

目錄

2

【課標要求】2

【命題趨勢】2

【考查要點】2

2

考點一詞語釋義2

2

5

知識點——詞多義方法指導6

知識點二虛詞的常用意義和用法6

虛詞1:“之”的常用意義和用法:7

虛詞2:“而”的常用意義和用法:9

虛詞3:“以”的常用意義和用法:12

虛詞4:“其”的常用意義和用法:13

虛詞5:“于”的常用意義和用法:14

虛詞6:“何”的常用意義和用法:16

17

考點二文言句式及斷句22

22

23

知識點一特殊句式23

知識點二斷句題答題技巧24

25

考點三翻譯41

41

43

知識點一翻譯原則43

知識點二方式方法---留、刪、補、調(diào)、換44

45

考點四文章理觸題64

64

69

知識點一手法賞析69

知識點二主旨理解答題技巧70

72

【課標要求】

1、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注重

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段)。

2、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整理學過的字詞句篇等語言材料,梳理、

反思自己語文學習的經(jīng)驗,努力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增強表達效

果C

3、豐富自己的積累。分類整理、欣賞、交流所積累的詞語、名

句、詩文等,并在日常讀寫活動中積極運用,提升自身的中華文化修

養(yǎng)。

4、學習經(jīng)典的思辨性文本(包括短小的文言經(jīng)典),理解作者的

立場、觀點與方法。

【命題趨勢】

近年來,浙江中考文言文命題呈現(xiàn)以下趨勢:

1.注重學習資源的統(tǒng)整,將多元體裁、多元內(nèi)容以及個人體驗、

社會生活等材料融為一體,進行文言文閱讀命題。

2.注重知識點的整合和自主建構,通過梳理與探究,促進思維的

結構化。比如,在同一主題下,文言文閱讀與現(xiàn)代文閱讀接軌,或者

將文言文閱讀與名著導讀、古詩鑒賞結合。

3.注重情境與問題的有機融合,強化綜合思維的考察。比如,設

置任務驅(qū)動,以活動探究形式來考查。

4.注重傳統(tǒng)文化的熏染,讓考生在做題過程中探尋中華文化的豐

富內(nèi)涵,涵養(yǎng)精神,更加熱愛祖國的文化。

【考查要點】

1、把握文言文的朗讀節(jié)奏,熟練處理文言文的停頓、斷句。

2、了解和掌握古詩文有關的文體和文學知識。

3、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4、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5、了解和掌握常見的文言文語法知識,尤其要注意文言文特殊

現(xiàn)象:特殊句式、實詞虛詞的用法、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

6、能正確理解并翻譯文中語句。

7、能夠正確分析判斷文言文常用的寫作方法(正側結合、對比、

襯托等)及其作用。

8、閱讀文言選段,把握主要內(nèi)容、梳理概括故事情節(jié)、分析概

括人物形象特征。

9、分析概括作者在文言文中的立場、觀點與方法。

考點一詞語釋義

【例1】(2023?浙江紹興)

閱讀《涉園記》,完成小題。

涉園記

【明】陳洪綬①

涉園者,予兄己未觴槎庵來先生②請名之者也。庚午構堂一、亭

一、穿池二,余樂記之。

予憶先生名時,眾以為僅取諸“日涉成趣,③之義也已。予能廣

其意,當不是乎止也。憶余十歲,兄十五歲時,讀書園之前搴霞闊④

中,日愛園有七樟樹,經(jīng)緯之以桑柘,綺維⑤之以蔬果,幽曠若謀而

成,高下咸得其所,謀為亭館以居之。遂因其地勢之幽曠高下,擇其

華木之疏密高卑,又非嘉木異卉不樹也。一日而涉焉,或樹一花木;

一月而涉焉,又樹一花木。一日而涉焉,或去一花木;一月而涉焉,

又去一花木。至于其先必以為咸宜不改而植之,歷十余年,枝干榮茂

而可觀,根本深固而不拔者,必樹之去之,務與其地之相宜而止。為

屋則樓閣、堂軒、廊窗、亭牖、露臺、曲房,圖畫規(guī)制,凡數(shù)十改易,

務與其樹之相宜而始定。鑿池則倏東倏西,隨開隨塞,變田成溪者十

余度,務與其地與樹之相宜而后成。此非涉之之久陳跡不留新意自啟

能若是乎哉?

夫園,細事也,能作園,末技也,不日涉則弗能為,良學固可弗

日涉乎哉?故日涉經(jīng)史、涉古今,予愿從兄坐此園也。深惟⑥其涉之

之義,而細察其涉之之效,種德樂善,文章用世,朝夕孜孜焉,能如

其精擇遷改,動與時宜之為善也。然非日涉經(jīng)史、日涉古今,能乎哉?

予愿從兄坐此園也。

【注釋】①陳洪綬:紹興諸壁人,明末畫家。②予兄己未觴槎庵

來先生:我哥哥己未年請槎庵來先生喝酒。己未,古代以干支紀年,

下文“庚午”同。槎(chG)庵來先生,陳洪綬岳父來斯行,字槎庵。

③日涉成趣:語出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意為每天到園中散步,成

為樂趣。④搴(qidn)霞閣:閣名。⑤綺縮:交錯盤繞。⑥惟:思,

考慮。

根據(jù)語境推敲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①予能廣其意()

②歷十余年()

③務與其地之相宜而止()

④凡數(shù)十改易()

【答案】

擴大經(jīng)過合適,適宜總共,共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實詞。作答時可結合句意來分析加點字詞的意思。

(1)句意:我能夠擴大它的意義范圍。廣:擴大。

(2)句意:經(jīng)過十多年。歷:經(jīng)過。

(3)句意:一定要確保和這個地方相適宜才停止。宜:合適,

適宜。

(4)句意:動工前總共要經(jīng)過數(shù)十次圖紙修改。凡:總共,共。

【例2】(2023?浙江金華)

答黃魯直①

蘇軾

軾頓首再拜魯直教授長官足下。軾始見足下詩文于孫莘老②之坐

上,聳然異之,以為非今世之人也。莘老言:“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

可為稱揚其名。”軾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③人而人即之,

將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稱揚為?”然觀其文以求其為人,必輕外物

而自重者,今之君子④莫能用也。其后過李公擇于濟南,則見足下之

詩文愈多,而得其為人益詳,意其超逸絕塵,獨立萬物之表,馭風騎

氣,以與造物者游,非獨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雖如軾之放浪自棄,

與世闊疏⑤者,亦莫得而友也。今者辱⑥書詞累幅,執(zhí)禮恭甚,如見

所畏者,何哉?軾方以此求交于足下,而懼其不可得,豈意得此于足

下乎?喜愧之懷,殆不可勝。然自入夏以來,家人輩更臥病,忽忽至

今,裁答甚緩,想未深訝也。《古風》二首,托物引類,真得古詩人

之風,而軾非其人也。聊復次韻,以為一笑。秋暑,不審⑦起居何如?

未由會見,萬萬以時自重。

(選自《蘇軾文集》)

【注釋】①元豐元年初,北京國子監(jiān)教授黃魯直致信被貶徐州的

蘇軾,并附《古風》二首。蘇軾次韻奉和,并回了這封信。黃魯直,

即黃庭堅c②(孫莘老)蘇軾的朋友c下文的李公擇,也是c③(即)

靠近,這里是結交的意思。④(君子)指當時的權貴。⑤(闊疏)疏

遠。⑥(辱)謙辭,意思是使對方受屈辱了。⑦(審)詳知。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聳然異之使內(nèi)外異法也

B.其后過李公擇于濟南以其境過清

C.而得其為人益詳香遠益清

D.萬萬以時自重白非亭午夜分

【答案】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一詞多義。

A.對……感到驚訝/不同;

B.拜訪/過于;

C.更加/更加;

D.自己/如果;

故選Co

[例3](2023?浙江臺州)

閱讀錦囊:傳記是記述人物生平事跡的作品。閱讀時可以從傳主

經(jīng)歷、細節(jié)描寫、他人評價等角度品析傳主形象,把握作者情感。

沈千運

(元)辛文房

千運,吳興人。工舊體詩,氣格①高古,當時士流皆敬慕之,號

為“沈四山人”。天寶中,數(shù)應舉不第,時年齒已邁,遨游襄、鄧間,

干謁②名公。來濮上,感懷賦詩曰:“圣朝優(yōu)賢良,草澤無遺族。人

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一生但區(qū)區(qū),五十無寸祿。衰落當捐棄,貧

賤招謗^③”其時多艱,自知屯蹇④,遂釋志還山中別業(yè)。嘗曰:“衡

門之下,可以棲遲。有薄田園,兒稼女織,偃仰今古,自足此生,誰

能作小吏走風塵下乎!”高適賦《還山吟》贈行曰:“還山吟,天高日

暮寒山深。送君還山識君心,人生老大須恣意??淳庾饕簧拢?/p>

間偃仰無不至。石泉淙淙若風雨,桂花松子常滿地。賣藥囊中應有錢,

還山服藥又長年°A,B°眠時憶同醒時意,夢魂可以相周旋」

肅宗議備禮征致,會卒而罷。

(選自《唐才子傳?卷二》,有刪減)

[注釋]①氣格:氣韻格調(diào)。②干謁:拜訪。③這兩句詩的意思是:

衰老流落自當被棄而不用,貧寒低賤卻到處奔走容易引來謗毀和非議。

④屯(zhUn)蹇(jidn):比喻處境不順利。

【理解字詞】

根據(jù)提示解釋加點詞。

文言詞句方法解釋

當時士流皆敬慕之關聯(lián)課內(nèi)(1)

遂釋志還山中別業(yè)關聯(lián)課內(nèi)(2)

有薄田園查閱字典:①稀薄,不濃;②(二地)貧瘠;③減輕,

減損;④迫近。(3)(填序號)

兒稼女織結合語境(4)_______

【答案】

全,都放下②/(土地)貧瘠耕種,種莊稼,種

【解析】

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

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為:當時的讀書人都敬佩仰慕他。皆:全、都;

(2)句意為:就放棄做官的志向回到山中莊園。釋:放下;

(3)句意為:有一些貧瘠的田地菜園。?。海ㄍ恋兀┴汃?;

(4)句意為:兒子播種女兒織布。稼:耕種,種莊稼,種田

知識點——詞多義方法指導

一詞多義,是指文言文中同一個詞在不同場合下有多個不同的意

義,其中有一項是本義,其他則是在本義基礎上產(chǎn)生的引申義、比喻

義、假借義等。如:“兵”,本義是“兵器,武器”,后又引申出與武

器相關的“軍隊”、“兵士”等義項。至于一個詞幾個義項之間的關系,

大家不必深究。但是,一個常用詞有幾個義項需要掌握,這只有靠平

時積累,沒有捷徑。當然,積累不能只是死背義項,而是要在不斷地

文言閱讀中理解、記憶、歸納,而且識記一定要結合具體例句,做到

詞不離句。結合具體例句,有利于增強語感和記憶。當然,一個詞不

管義項有多少,一旦用在一個具體語句中,則只能有一種確定的意義。

一個詞句中意義的判定我們主要采用語境分析推斷法和選義項代入

法。此外,有時也會用到成語對應法,同時,需注意實詞解釋時關注

詞義的適當引申。

1.語境分析推斷法

文言實詞絕大部分是一詞多義的,詞義是不定項的,我們可以結

合上下文來判定實詞的含義,上下文這個語境是相對穩(wěn)定的,語境可

以幫助我們確定詞義。

2.選義項代入法

中考文言文閱讀所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一般都能

找到落腳點。因此,我們要善于根據(jù)課內(nèi)學過的知識舉一反三,相互

比照,辨其異同,以解決試題中的實詞詞義問題,在進行聯(lián)想推斷時,

我們更多的選用“選義代入法”,即把已知義項代入句子,根據(jù)上下

語境判定合適義項。這就要求大家對于150個實詞在課內(nèi)出現(xiàn)的每一

個義項都很熟悉,然后代入具體句子中進行判斷。

3.成語對應法

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聯(lián)系成語,加以印證,對判斷文

言詞義會有很大的幫助O

4.適當引申法

雖然找到合適義項,但是如果按原義解釋過于生硬或不合現(xiàn)代漢

語表達習慣,那么可以適當引申一下。

知識點二虛詞的常用意義和用法

(一)文言虛詞的含義

文言虛詞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沒有明確實在意義,而偏重于語法意

義的一類詞。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它

的基本作用是幫助實詞構成句子,表達一定的意思,初中階段要求熟

悉掌握“之、以、而、其、何、于”6個文言虛詞的基本用法。在學

習和掌握文言虛詞時,首先根據(jù)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當什么

成分,再根據(jù)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詞語間的相互關系,確定它的詞性,

辨別它的意義C

(二)虛詞的常用意義和用法

虛詞1:“之”的常用意義和用法:

隸書-小篆一金文一甲骨文一骨刻文

(一)用作代詞,可分為兩種情況。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譯為“他”(他們)、“她”(她們)、

“它”(它們)、“我二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如:

①彼竭我盈,故克之。一一《曹劌論戰(zhàn)》

②屬予作文以記之。一一《岳陽樓記》

③君將哀而生之乎?一一《捕蛇者說》

④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一一《狼》

⑤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一一《陳涉世家》

⑥名之者誰?一一《醉翁亭記》

2、指示代詞,可譯為“這”(這些)、“那”(那些)。

例如:

①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一一《口

技》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一一《捕蛇者說》

③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一一《小石潭記》

④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一一《小石潭記》

【小結】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動詞的后面,“之”的用法

為代詞,作它前面動詞的賓語。

(二)用作助詞,可分為四種情況。

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

組成偏正詞組,表示領有、連屬、修飾【緩兵之計;不速之客;莫逆

之交】等關系,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例如:

①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一一《曹劌論戰(zhàn)》

②本在冀州之南。一一《愚公移山》

③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一其如土石何?——《愚公移

山》

【小結】

以上例子分析可知,當“之”后面的一個詞是名詞(如“獄”“南

“南”等)或名詞性短語(如“一毛”)時,”之”作結構助詞“的”

解。

2、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

謂語或介詞之前,譯肘應省去。

例如:

①宋何罪之有?一一《公輸》

②何陋之有?一一《陋室銘》

③菊之愛。一一《愛蓮說》

3、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

“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譯時可省去。

例如:

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一一《愛蓮說》

②無絲竹之亂耳。一一《陋室銘》

③甚矣,汝之不惠!一一《愚公移山》

④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崞拗牢艺?,私我也。一一《鄒忌

諷齊王納諫》

⑤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一一《捕蛇者說》

⑥寡助之至?!蕴煜轮槪ビH戚之所畔。一一《天時不

如地利》

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一《岳陽樓記》

【小結】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一個名詞或代詞(主語)和

一個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之間時,“之”不譯。

4、音節(jié)助詞,虛用,無所指,湊足音節(jié)的作用,去掉對句子結

構意義皆無影響。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

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例如:

①久之,目似暝,意暇其c——《狼》

②久而久之。

③公將鼓之。一一《曹劌論戰(zhàn)》

④悵恨久之。一一《陳涉世家》

(三)用作動詞??勺g為“去、往、到“,“到…去”,“到達”。

例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一一《為學》

②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一一《陳涉世家》

③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一一《王顧左右而言他》

小結:

虛詞2:“而”的常用意義和用法:

隸書-小篆一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趣事

某秀才作文好用“而”字,主考官見其文中“而”字泛濫,極不

恰當,便以牙還牙批閱:“已而已而,當而而不而,不當而而而,而

今而后,已而而不。”短短18字,用11個而字,精妙至極。

意思:

應當用“而”的地方而(卻)不用“而“,不應該用“而”的地

方而(卻)而(用)“而二而(像)現(xiàn)在這樣用法,日后也而(這樣),

你的水平也就不過已而(如此)已而(而已)了。

一個,是名詞

二個,是連詞,表轉(zhuǎn)折

三個,名詞動用

四個,名詞

五個,是連詞,表轉(zhuǎn)折

六個,名詞動用

七個,名詞

八個,介詞

九個,介詞

十個,名詞

H個,名詞動用

(一)用作連詞

1、表示并列關系,相當于“而且“、“又”、“和”、”與二可不譯。

例如:

①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一一《捕蛇者說》

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一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③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一一《孔孟論學》

④蔚然而深秀者。溪深而魚肥。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記》

⑤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一一《醉翁亭記》

⑥起坐而喧嘩者。一一《醉翁亭記》

2、表示承接(順承)關系,相當于“就”、“而且”才”、“并且”、

“就”,有時可不譯。

例如:

①余聞而愈悲。一一《捕蛇者說》

②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孔孟論學》

③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一一《醉翁亭記》

④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一一《醉翁亭記》

⑤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水落而石出者。一一《醉翁亭

記》

⑥太守歸而賓客從也?!蹲砦掏び洝?/p>

3、表示轉(zhuǎn)折關系,相當于“但是”、“然而“、“可是”、“卻工

例如:

①而計其長,曾不盈寸。一一《核舟記》

②非夫人之物而強借焉。一一《黃生借書說》

③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一一《醉翁亭記》

④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一《論語》

⑤荊有余地而不足于民一一《公輸》

4、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動詞和狀語,相當于“著”、“地”等,

或不譯。

例如:

①康肅笑而遣之。一一《賣油翁》

②吾恂恂而起c一一《捕蛇者說》

③朝而往,暮而歸?!鶃矶唤^者。雜然而前陳者。一一《醉

翁亭記》

5、表示因果關系或目的關系。

例如:

①饑渴而頓跛。一一《捕蛇者說》

②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一一《醉翁亭記》

二、特殊用法。

1、[已而]作時間副詞的詞尾,可譯為“不久,一會兒1

例如:

①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一一《醉翁亭記》

2、[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

例如:

①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一一《孔孟論學》

3、[既而][俄而]作時間副詞的詞尾,可譯為“不久,一會兒”。

例如:

①既而兒醒,大啼。一一《口技》

②俄而百千人大呼。一一《口技》

虛詞3:“以”的常用意義和用法:

隸書-小篆一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一)用作介詞

1、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因為”,“由于”。

例如:

①以其境過清。一一《小石潭記》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一《岳陽樓記》

③扶蘇以數(shù)諫故。——《陳涉世家》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憑借”,“按照”。

例如:

①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一一《曹劌論戰(zhàn)》

②太醫(yī)以王命聚之。一一《捕蛇者說》

③而吾以捕蛇獨存。一一《捕蛇者說》

3、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根據(jù)“c

例如:

①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詞賓語。)一一《為

學》

②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一一《天時不如地利》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一一《天時不如地利》

④今以蔣氏觀之。一一《捕蛇者說》

⑤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一一《傷仲永》

【注】“以……為……”相當于“把……作為……”或"認為……

4、相當于“于”,可譯為“在、在……的時候”(時間)。

例如: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一一《登泰山記》

5、表示目的,相當于“以便”,譯為“來、用來二

例如:

①屬予作文以記之。一一《岳陽樓記》

②退而甘食其土,以盡吾齒。一一《捕蛇者說》

③而托于柑以諷耶?一一《賣柑者言》

④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一一《捕蛇者說》

⑤養(yǎng)精蓄銳,?利再戰(zhàn);增產(chǎn)節(jié)約,?支援前線。

(二)用在單純的方位詞前(如,上、下、東、西),組成合成

的方位詞或方位結構,表示時間、方位、數(shù)量的界限。

例如:

①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一一《登泰山記》

②以前;以上;三日以后;縣級以上;長江以南;五千以內(nèi);二

十歲以下。

(三)用作動詞

可譯為“以為”,“認為

例如:

①皆以美于徐公。一一《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以為妙絕?!犊诩肌?/p>

③以為且噬己也c——《黔之驢》

虛詞4:“其”的常用意義和用法:

(一)用作代詞

1、用作第三人稱人稱代詞,表示領屬關系,相當于“他(們)、

她(們)、它(們)(的)J

例如:

①其夫吃語。(其:她的。)一一《口技》

②為是其智弗若與。一一《孔孟論學》

③恐前后受其敵。(其:代詞,指狼。)一一《狼》

④屠乃奔倚其下。一一《狼》

⑤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一一《賣油翁》

⑥益習其聲。一一《黔之驢》

2、指示代詞,相當于“那(些)”、“這(些)”之類的詞。

例如:

①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一一《核舟記》

②豈以一過即記,遂了其事乎?一一《濰縣著中寄舍弟墨第一書》

③復前行,欲窮其林。一一《桃花源記》

3、指示代詞,表示“其中,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

例如:

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一一《為學》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③其一人專心致志。一一《孔孟論學》

④不能指其一端。一一《口技》

(二)用作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揣測(測度)、反詰、期望、委婉、商量

等語氣。視情況可譯為“大概”、“怎么”、“難道”、“還是”等,或不

翻譯。

其,豈(豈)也。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

W

O

例如:

①豈其鬼耶?一一《黠鼠賦》

②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一其如土石何?——《愚公移

山》

虛詞5:“于”的常用意義和用法:

(一)用作介詞

1、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和對象。可翻譯為“在”、“到“向”、

“從”、“對,對于”等。

(1)表示對象,譯為“對,對于,向“。

例如:

①貧者語于富者曰。一一《為學》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一一《孔孟論學》

③余將告于蒞事者。一一《捕蛇者說》

(2)表示處所,譯為“在,從”。

例如:

①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一一《口技》

②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一一《出師表》

③刻唐今人詩賦于其上

(3)表示處所,譯為“到

例如:

①指通豫南,達于漢陰?;芜\于渤海之尾。一一《愚公移山》

②太守與客來飲于此。一一《醉翁亭記》

(4)表示對象,譯為“與,跟,同”。

例如:

①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一一《隆中對》

2、放在形容詞之后,引進比較的對象,表示程度的比較,一般

可譯為“比

例如:

政猛于虎。一一《捕蛇者說》

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荷得也。一一《魚我所

欲也》

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一一

《報任安書》

3、在被動句中引講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表示被動.可譯為“被、

例如:

①見使于一鼠。一一《黠鼠賦》

②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一一《屈

原列傳》

4、表示把動作、行為加給對方,相當于“給

例如:

①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一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虛詞6:“何”的常用意義和用法

(一)用作代詞

疑問代詞,表示詢問或反問。相當于“什么”、“怎么(樣)”、

“為什么”等。

1、“什么”(又,怎么,為什么)

例如:

①子何恃而往?一一《為學》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一一《桃花源記》

③何陋之有?一一《陋室銘》

2、“為什么”

例如:

①或者二者之為,何哉?一一《岳陽樓記》

②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一一《曹劌論戰(zhàn)》

3、,,哪里”

例如: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一

-《賣柑者言》

(二)用作副詞

1、表示反問,可譯為“怎么(樣)”、“為什么”等。

例如:

①何憂令名不彰耶?一一《周處》

②如太行、王屋何?一一《愚翁移山》

③其如土石何?一一《愚翁移山》

④徐公何能及君出?一一《鄒忌諷齊王納諫》

⑤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

⑥吾欲之南海,何如?一一《為學》

2、表示程度深,可譯為“多么二

例如:

①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队^滄海》

②樂何極。一一《岳陽樓記》

1.(2023?浙江寧波?一模)解“時”之多義

下面與“時不我待,只爭朝夕”中的“時”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四時俱備B.年與時馳C.學而時習之D.非惟天時,抑亦

人謀也。

【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

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

異義等現(xiàn)象。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中的“時”意思是:時間。

A.“四時俱備”意思是:四季都具有。時:季節(jié);

B.“年與時馳”意思是: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時:時間;

C.“學而時習之“意思是:學習并按時復習。時:名詞作狀語,

按時;

D.“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意思是:不僅依靠的是天時好,而且

也是人的謀劃得當。右:指宜于做某事的氣候條件;

故選B。

2.(22-23九年級下?浙江杭州?階段練習)請為下列加點的古

漢語選擇正確的解釋()

(1)卒或有所聞(2)明日徐公來,孰視之(3)輟耕之壟

上(4)天下縮素

A.最終誰—結構助詞,的有絲綢刺繡的衣服

B.士兵誰—取消句子獨立性穿白色喪服

C.最終同“熟”,仔細到、往穿白色喪服

D.同“猝與……相比怎么樣到、往白色

【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文言實詞、虛詞。

(1)句意: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卒,最終;

(2)句意:第二天,徐公到鄒忌家來,鄒忌仔細觀察了一下。

孰,同“熟”,仔細;

(3)句意:停止耕作走到田城高地上休息。之,到、往;

(4)句意:下人都將穿上素凈的喪服??s素,穿白色喪服;

故選Co

3.(23-24九年級上?浙江衢州?階段練習)根據(jù)要求寫出相應

的成語或所學過的古詩絕文語句,要做到每一項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

然后解釋加點詞。

序號成語課文例句解釋

A今古奇觀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觀:①

B峰回路轉(zhuǎn)峰回路轉(zhuǎn),有泉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回:②

C日薄西山③?。孩?/p>

D⑤負者歌于途負:⑥

【答案】A.觀:景象B.回:回環(huán),曲折C.薄暮

冥冥?。浩冉?,靠近D.負荊請罪負:背

【詳解】本題考查文言實詞。

A.“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句意: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今

古奇觀”句意:古今奇特壯觀的景象。觀:景象。

B.“峰回路轉(zhuǎn),有泉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句意:泉水沿

著山峰回環(huán),沿著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地,飛架在泉

上,那就是醉翁亭。“峰回路轉(zhuǎn)”句意:泉水沿著山峰回環(huán),沿著山

路拐彎。回:回環(huán),曲折。

C.“日薄西山”句意:太陽已經(jīng)接近西邊的山。薄:迫近,靠近。

可聯(lián)想到《岳陽樓記》中的“薄暮冥冥",意思是:接近晚上時時天

色昏暗。

D.“負者歌于途”句意: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負:背。聯(lián)

想到成語“負荊請罪”,意思是:背著荊杖,表示服罪。

4.解釋下面加點的文言詞語。

(1)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2)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答案】(1)通“俱”,全,都(2)像鳥張開翅膀

一樣(3)哪能

【詳解】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識記。

(1)句意為:政事通順,百姓和樂。各種該辦而未辦的事都興

辦起來了。具,通“俱”,全、皆;

(2)句意為:有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

水上邊的。翼然: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3)句意為:在湖中怎么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雅致)

的人呢!焉得:哪能。

5.(22-23九年級上-浙江臺州-期末)解釋下列加點的文言字

詞。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雜然而前陳者()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4)暫憑杯酒長精神()

【答案】以:因為。陳:陳列,擺開。更:還。

長:增長,振作。

【詳解】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理解。

(1)句意:不因外物和自己處境的變化而喜悲。以:因為。

(2)句意:橫七豎八地擺在面前的。陳:陳列,擺開。

(3)句意:湖中哪能還有這樣的人呢!更:還。

(4)句意:暫且借這一杯美酒振奮精神。長:增長,振作。

6.(22-23九年級上-浙江麗水?期末)《送東陽馬生序》一文

中,“走”和“趨”表現(xiàn)了宋濂求學之路的艱辛。請根據(jù)“走”和“趨”

的詞義,理解宋濂求學的心情。

(1)錄畢,走送之。

(2)嘗趨百里外。

【答案】(1)“走”,跑的意思,宋濂借鄰居家的書讀,生怕超過

了期限,趕緊跑著送回去,表現(xiàn)了宋濂對讀書機會的珍視。

(2)“趨”,快步走的意思。宋濂要到百里之外跟從“先達”學習,

路途遙遠曲折,“快步走”,表現(xiàn)了宋濂求學心切C

【詳解】此題考查詞語的理解與賞析。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

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抄寫完畢后,便馬上跑去還書?!白摺钡囊馑际恰芭堋保?/p>

宋濂家貧無書可讀,只能借別人家的書來抄,抄完以后必須在約定的

時間內(nèi)歸還,他怕誤了期限只能跑著去,表現(xiàn)了宋濂非常珍惜讀書的

機會。

(2)句意:曾經(jīng)趕到數(shù)百里以外?!摆叀笔恰翱觳阶摺钡囊馑?,

宋濂成年以后,到百里之外去求師,他不懼怕路上的艱難險阻,快步

疾走,表現(xiàn)了他對知識的渴望以及求學的迫切心情。

7.(23-24九年級上-浙江寧波-期中)請寫出下列加點詞的意

思。

(1)屬予作文以記之(2)或異二者之為

(3)促僂提攜—(4)焉得更有此人

【答案】屬,同“囑二囑托或許老人還

【詳解】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1)句意:他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情。屬:同“囑”,

囑托。

(2)句意: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人的心情?;颍夯蛟S。

(3)句意: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低僂:老人。

(4)句意:還會有您這樣有閑情逸致的人!焉:還。

8.(23-24九年級上?浙江臺州?階段練習)解釋下列加點的文

言字詞。

(1)前人之述備矣:—(2)直掛云帆濟滄海:

(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4)長跪而謝之曰:

【答案】詳盡渡同“德二感恩、感激道

【詳解】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

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

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前人的記述已經(jīng)很詳盡了c備,詳盡C

(2)句意:揚起征帆遠渡碧海青天。濟,渡。

(3)句意:為了那些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得,同“德”,

感恩、感激。

(4)句意:長身跪坐道歉說。謝,道歉。

9.(23-24九年級上?浙江臺州?期中)解釋下列加點字。

(1)未若柳絮因風起(2)匹夫不可奪志也

(3)去國懷鄉(xiāng)(4)是金陵人,客此。

(5)為賦新詞強說愁(6)微斯人,吾誰與歸?

【答案】(1)趁,乘;(2)改變;(3)國都;(4)客居;(5)勉

強;(6)如果沒有。

【詳解】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理解。

(1)句意:不如(將這紛紛揚揚的大雪)比作是那因風而漫天

飛舞的柳絮。因:乘、趁;

(2)句意:對一個普通的人,也不能隨意改變他的志向。奪:

改變;

(3)句意:離開國都,思念家鄉(xiāng)。國:國都;

(4)句意: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停嚎途樱?/p>

(5)句意: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強:勉強;

(6)句意:如果沒有這種人,與誰一道歸去呢。微:如果沒有。

10.(22-23九年級上-浙江寧波?期末)小毛在討論中不發(fā)一

言,難為情地說:我的古文基礎太弱了,很多字詞意思都不理解,所

以也不能判斷自己想的句子是不是符合精神的,大家可以幫助我解釋

加點字嗎?

(1)增其舊制:—(2)頹然乎其間者:o

(3)余孥一小舟:—(4)三顧茅廬:

【答案】規(guī)模倒下的樣子撐(船)拜訪

【詳解】本題考查文言詞語。

(1)句意:擴大它原有的規(guī)模。制:規(guī)模。

(2)句意:醉倒在眾人中間的。頹然:倒下的樣子。

(3)句意:我撐著一只小船。孥:撐(船)。

(4)句意:三次到茅屋里拜訪°顧:拜訪C

11.(22-23九年級下?浙江杭州?階段練習)按要求完成題目。

(D小語看見“圈耆tr三個字來了興致,文言文中“圖”的本義

為圖畫,又引申為地圖、圖謀、考慮等。下列句子中的“圖”各是什

么意思?

“圖”的意思文言句子選項(填字母)

A.描畫B.地圖C.圖謀,謀取D.想,反復考慮“圖窮匕首

見?!保ā肚G軻刺秦王》)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保ā稜T之武退秦師》)

“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三國

志?蜀志?諸葛亮傳》)

(2)小文因站在進館口左邊,她只看見了門口對聯(lián)的上聯(lián)為“書

從疑處翻自悟”,下聯(lián)可能是()

A.萬卷書中尋妙語B.百科四庫集三秦

C.館藏萬卷益君智D.文到窮時自有神

【答案】⑴BDC

(2)D

【詳解】(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

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

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為:地圖展到最后,露出了匕首。圖:地圖。故選B。

(2)句意為: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一下。圖:考

慮。故選Do

(3)句意為: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孫

權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為外援,但是不可謀取他。圖:圖謀,謀取。

故選C。

(2)標題考查對聯(lián)。擬寫對聯(lián)時應注意:①字數(shù)相等;②詞類

相當;③結構相應;④平仄相對,仄起平收;⑤內(nèi)容相關。

A.上聯(lián)“書”名詞,“萬”為數(shù)詞,不對稱;

B.上聯(lián)“書”名詞,“百”為數(shù)詞,不對稱;

C.上聯(lián)“從疑處”介賓結構,“藏萬卷”動賓結構,不對稱;

D.書從疑處一一文到窮時,翻自悟一一自有神,符合對聯(lián)要求:

故選D。

考點二文言句式及斷句

[例1](2023?浙江溫州)

用給材料二中畫波浪線處斷句。(限斷2處)

此記乃珍羞之屬俎豆之間亦不可少也

【答案】

此記乃珍羞之屬/俎豆之間/亦不可少也。

【詳解】

本題考查句子斷句。

句意:這篇記就是珍像一類的,祭祀宴飲用的禮器之中,也是不

可以缺少啊?!按擞浤苏湫咧畬佟卑堰@部作品比作珍像,“俎豆之間”

比喻這篇作品的用途,“亦不可少也”是結論。故可斷為:此記乃珍

羞之屬/俎豆之間/亦不可少也。

【例2】(2023?浙江紹興)

用給文中畫橫線處斷句(斷三處)。

此非涉之之久陳跡不留新意自啟能若是乎

哉?

【答案】

此非涉之之久/陳跡不留/新意自啟/能若是乎哉?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作答時可結合句意和語法結構來分析。

“陳跡不留”和“新意自啟”是兩個并列的主謂結構,它們的前

后都應斷開;句意:這要不是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了解,過去的跡象沒有

留下,新的意蘊又自動出現(xiàn)了,能像這樣嗎?故斷句為:此非涉之之

久/陳跡不留/新意自啟/能若是乎哉?

【例3】(2023?浙江金華)

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限斷2處)

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為稱揚其名

【答案】

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為稱揚其名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的前提是對文意的領會。

首先通讀全文,了解文意,依據(jù)語境斷句。可借助標志性詞語斷開比

較明顯的地方,分清謂語動詞的界限,注意對稱句式,常見虛詞的位

置及詞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斷句。本句意思是:這個人,

了解他的人還不多,你可以給他宣揚一下?!按巳恕笔钦f話的對象,“人

知之者尚少”“子可為稱揚其名”是兩個獨立的主謂句。因此斷句為:

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為稱揚其名。

知識點一特殊句式

文言文翻譯是考察學生文言文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那么

翻譯過程中除了掌握關鍵的實詞和虛詞的解釋以外,還需要判斷句式,

根據(jù)句式的特征,來進行翻譯。

掌握有別于現(xiàn)代雙語的常見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閱讀所必需的能

力。這里主要掌握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等。

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J(范仲淹《岳陽樓記》)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c”(陶淵明《桃花源

記》)

(2)被動句

①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②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孟子?生于

憂患,死于安樂》)

(3)倒裝句

①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

(4)省略句

①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觸草木,草木盡死;

②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鄒忌諷齊王訥諫》)

知識點二斷句題答題技巧

如何斷句

考綱要求:理解文言文表達的內(nèi)容c而理解文意是斷句和翻譯

的基礎。文言斷句是根據(jù)文意的理解,確定無標點的文言語句的停頓,

有時也要求加標點。文言翻譯是語言的轉(zhuǎn)換,把古代漢語翻譯成現(xiàn)代

漢語,并準確的轉(zhuǎn)達原文的思想內(nèi)容。斷句和翻譯關系密切,對文章

全面準確的理解、準確的斷句是翻譯的基礎,翻譯則是運用現(xiàn)代漢語

文言文意的精確表達;斷句是解讀文言文的初步能力,翻譯時解讀文

言文的高層次的能力。初中考試要求不是很明顯,這個在高中文言文

學習中有做明確的要求,但是要讀懂文言文的內(nèi)容,斷句是基礎。

斷句題答題技巧

1.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基礎上進行斷句。一般來說,翻譯成現(xiàn)代

文的句子,標點符號所在的地方,往往就是斷句的地方。

2.熟悉虛詞的用法,尋找斷句的規(guī)律。

(1)發(fā)語詞和句首語氣詞等前面大多可斷句。如其、蓋、凡、

諸、唯、盍、夫、則、夫、且夫、若夫、竊、請、敬等。

(2)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噫、

嘻、悲夫等,前后都可斷句。

(3)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lián)詞,如茍、縱、是故、于是、向使、

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

(4)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既而、

俄而等一般前后都可斷句。

(5)關聯(lián)詞除了以、而、且、與等外,如茍、雖、雖然、縱、

縱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乃夫、于是、至若、若、故

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

(6)表對話的字眼,如曰、云、言等,一般情況下要在后面斷

句。

(7)句末語氣詞,如者、也、矣、歟、哉、耶、乎、焉、兮、

耳、而已等后面可斷。

(8)“之”出現(xiàn)在句中較多,有時也出現(xiàn)在句尾,但斷句的時候

需要謹慎判斷。

3.關注韻腳

古詩、駢文等文學樣式,可以利用韻腳幫助斷句。如“客路青山

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每句話最后一個字“前、懸、年、邊”是

韻腳,根據(jù)韻腳就可以斷出每句話停頓的位置。

用語法知識來斷句

(1)根據(jù)詞性斷句。一般說來,多數(shù)句子是以動詞為謂語的,

而謂語往往是構成句子的核心。在動詞前面跟動詞發(fā)生意義、結構關

系的名詞、名詞性詞組、代詞可能是主語;在動詞后面跟動詞發(fā)生意

義、結構關系的詞、詞組不是賓語就是補語。所以,可以抓住句子的

動詞,在前后尋找名詞,在名詞前后斷句。

(2)利用句式斷句。古人寫文章常常運用一些修辭技巧來達到

句式整齊的效果,因此我們在閱讀文言文時要注意對偶、排比、互文、

頂真、層遞、反復等常用文言文辭格,并以此作為斷句的依據(jù)。

(3)利用古代文化常識斷句。諸如年齡、稱謂、紀年紀日、職

官等方面的詞語,往往出現(xiàn)在句首,這些知識也有助于我們正確斷句。

一.用“/”在句子標點符號處劃分停頓。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

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答案】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

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詳解】本題考查斷句。作答時,一定要在正確理解句子意思的

基礎上,根據(jù)前后詞語之間的語義聯(lián)系來劃分停頓。這個句子的意思

是: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

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故斷句為:湖上影子/惟長堤一

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二.給下列句子劃分節(jié)奏(限三處)。

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

三粒而已

【答案】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

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詳解】本題考查斷句。

作答時,一定要在正確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礎上,根據(jù)前后詞語之

間的語義聯(lián)系來劃分停頓C

句子的意思是:只有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

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故斷句為: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

而已。

三.給下列句子斷句(限三處)。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

【答案】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

【詳解】本題考查劃分文言文句子節(jié)奏的能力。

文言語句的節(jié)奏劃分一般以句意或語法結構為劃分依據(jù)。句意為:

雖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峽,向南面直到瀟水和湘水,被降職到

外地的官吏和來往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

根據(jù)句意可斷句為: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

于此。

四.下列對畫橫線句的停頓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范式,字巨卿,山陽金鄉(xiāng)人也。少游太學①,為諸生,與汝南張

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歸鄉(xiāng)里,式謂元伯日:“后二年當還,

將過拜尊親,見孺子②焉?!蹦斯部刷燮谌?。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

請設饌④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里結言,爾何相信之審⑤邪?”

對日:“巨卿信士,必不乖違⑥?!蹦冈唬骸叭羧?,當為爾醞酒?!敝疗?/p>

0,巨卿果到,升堂拜飲,盡歡而別。

【注釋】①太學:漢朝設在京城的最高學府。②孺子:小孩子,

指張劭的子女。③克:約定。④饌:食物,多指類食⑤審:確定。

⑥乖違:違背,此指違約。

A.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

B.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

C.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

D.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

【答案】A

【詳解】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先梳理句子大意,結合語法,然

后斷句。

句意:后來約好的日期將要到了,張劭把這件事詳細告訴了母親,

請求母親準備酒食等待范式的到來。

根據(jù)句意斷為: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

故選Ao

【點睛】參考譯文:

范式字巨卿,山陽郡金鄉(xiāng)人。年輕時在大學讀書,是儒生,和汝

南郡張劭是朋友。張劭字元伯。兩人同時請假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