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學基本知識.ppt_第1頁
針灸學基本知識.ppt_第2頁
針灸學基本知識.ppt_第3頁
針灸學基本知識.ppt_第4頁
針灸學基本知識.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針灸學基本知識,腧穴 概念 腧 通 “輸”;簡作“俞” 輸注、轉輸經氣 轉輸 穴 孔隙經氣所居之處 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特殊部位 腧穴 疾病的反應點 針灸等治法的刺激點 別名 節(jié)、會、氣穴、氣府、骨空等內經; 孔穴針灸甲乙經; 穴道太平圣惠方; 腧穴通稱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穴位俗稱,腧穴與經絡、臟腑 生理 臟腑化生氣血,通過經絡運行,輸注氣血到 腧穴 病理 臟腑氣血異常變化通過經絡反映于相應的腧穴部位 治療 刺激腧穴可通過經絡調理氣血對相應臟腑的功能活 動進行調整,腧穴的發(fā)展、分類、命名 一、發(fā)展 經歷了三個階段: 以痛為腧 定位、命名 定位、命名、歸經 二、 分類 經穴 從名稱、位置、

2、歸經、作用區(qū)分為 經外奇穴 阿是穴,1. 十四經穴(經穴) 概念 分布于十二經脈及任、督兩脈上的腧穴。 是腧穴的主要組成部分。 特點: 歸經所有的腧穴都分布在十四經脈上 有固定的 名稱 部位 主治本經病證 數(shù)目: 清代李學川針灸逢源記載361穴,一直延用至今,2.、奇穴(經外奇穴) 概念 有固定的位置、名稱,但未歸入十四經的腧穴。 特點 有固定的位置、名稱,無歸經,主治單一,療效奇特。,3、阿是穴 (“天應穴”、“不定穴”、 “壓痛點”) 概念 指無固定名稱、位置,以壓痛點或病變部位的反應點 作為針灸施術部位的腧穴。 特點 無固定名稱、位置及歸經,穴位隨病痛部位改變 以治局部病變?yōu)橹鳌?“阿是

3、”的稱謂,最早見于唐代千金方。,腧穴的命名 1.根據(jù)所在部位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 2.根據(jù)治療作用睛明治目疾、牽正治口歪 3.利用天體地貌日月、水溝 4.參照動植物伏兔、攢竹 5.借助建筑物天井、庫房 6.結合中醫(yī)學理論百會、氣海,腧穴的主治特點(一)近治作用(局部作用),所在部位 腧穴均可以治療 的病癥 鄰近組織、器官 注: * 是所有穴位的共性 *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部位決定主治范圍,(二)遠治作用(遠道作用),腧穴可以治療其遠隔部位的臟腑、組織、器官病證的作用。 注: * 位于肘膝關節(jié)以下的經穴為主。 * “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經脈循行路線決定主治范圍。,(三) 特殊作用,雙相良性調節(jié)

4、作用 機體功能低下時機體功能增強 (同一穴位) 機體功能亢進時 功能抑制 相對特異性大椎退熱、至陰矯正胎 位、素髎升壓,腧穴的定位方法,一、骨度分寸法 二、體表標志法 三、手指比量法 四、簡便取穴法,一 、骨度分寸法,是以骨節(jié)為標志,將兩骨之間長度,折量為一定的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注意: 1.無論何人相同部位的骨度分寸都是固定的 2.骨度分寸的“分寸”,應視為比例或等分 3.不同部位的定位采用相應的骨度分寸,二、體表解剖標志定位法,1. 固定標志 五官、毛發(fā)、指(趾)甲、乳頭、臍、 部分骨節(jié)凸起或凹陷、肌肉紋理 2. 活動標志 關節(jié)、肌肉、肌腱、皮膚隨活動出現(xiàn)的空隙、凹陷、皺紋等咬肌

5、、耳屏與下頜關節(jié)之間,三、手指同身寸法(指寸法),1.中指同身寸法: 中指屈曲時,中節(jié)掌側兩端紋頭之間為寸。 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部的橫寸。,2. 拇指同身寸法:,*拇指指關節(jié)的橫度作為寸。 *用于四肢部取穴。,3.橫指同身寸法:,*將食、中、無名、小指并攏,以中指第二節(jié)橫紋處為準,四指的橫度為寸。又稱“一夫法”。 *用于下肢直寸,背部的橫寸,毫針刺法,一、毫針的構造、規(guī)格、檢查和保養(yǎng),(一)毫針的構造 毫針的構造,分為針尖、針身、針根、針柄、針尾5個部分 。,(一)毫針的構造,毫針的形狀 1.環(huán)柄針(圈柄針),即針柄用鍍銀或經氧化處理的金屬絲纏繞成環(huán)形者; 2.花柄針(盤龍針),即針柄中間

6、用兩根金屬絲交叉纏繞呈盤龍形者; 3.平柄針(平頭針),即針柄也用金屬絲纏繞,其尾部平針柄者; 4.管柄針,即針柄用金屬薄片制成管狀者。,(二)毫針的規(guī)格,毫針的規(guī)格,是以針身的直徑和長度區(qū)分。 一般臨床以粗細為2830號(032038毫米)和長短為13寸(2575毫米)者最為常用。 短毫針主要用于耳穴和淺在部位的腧穴作淺刺之用,長毫針多用于肌肉豐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和某些腧穴作橫向透刺之用。,二、毫針刺法的練習,針刺練習,主要是對指力和手法的鍛煉 。 針刺的練習,一般分三步進行:,(二)毫針的規(guī)格,毫針的長度規(guī)格表 毫針的粗細規(guī)格表,(三)毫針的檢查,在使用前,要對毫針進行檢查,以免影響進針和

7、治療效果。 檢查時要注意:針尖要端正不偏,無毛鉤,光潔度高,尖中帶圓,圓而不鈍,形如“松針”,銳利適度,使進針阻力小而不易鈍澀;針身要光滑挺直,圓正勻稱,堅韌而富有彈性;針根要牢固,無剝蝕、傷痕;針柄的金屬絲要纏繞均勻、牢固而不松脫或斷絲,針柄的長短、粗細要適中,便于持針、運針和減輕病人的疼痛。,(四)毫針的保養(yǎng),保養(yǎng)針具是為防止針尖受損、針身彎曲或生銹、污染等,因此對針具應當妥善保存。 藏針的器具有針盒、針管和針夾等。若用針盒或針夾,可多墊幾層消毒紗布,將消毒后的針具,根據(jù)毫針的長短,分別置于或插在消毒紗布上,再用消毒紗布敷蓋,以免污染,然后將針盒或針夾蓋好備用。若用針管,應在針管至針尖的一

8、端,塞上干棉球(以防針尖損壞而出現(xiàn)鉤曲),然后將針置人,蓋好高壓消毒后備用。,(一)指力練習,主要在紙墊上練習。 用松軟的紙張,折疊成長8厘米,寬約5厘米,厚約23厘米的紙塊,用線如“井”字形扎緊,做成紙墊。 練針時,左手平執(zhí)紙墊,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針柄,如持筆狀地持115寸毫針,使針尖垂直地抵在紙塊上,然后右手拇指與食、中指交替捻動針柄,并漸加一定的壓力,待針穿透紙墊后另換一處,反復練習。紙墊練習主要是鍛煉指力和捻轉的基本手法。,(二)手法練習,手法的練習主要在棉團上進行。 取棉團一團,用棉線纏繞,外緊內松,做成直徑約67厘米的圓球,外包白布一層縫制即可練針。 因棉團松軟,可以練習提插、捻

9、轉、進針、出針等各種毫針操作手法的模擬動作。作提插練針時,以執(zhí)筆式持針,將針刺人棉球,在原處作上提下插的動作,要求深淺適宜,幅度均勻,針身垂直。,(三)自身練習,通過紙墊、棉團的物體練針,掌握了一定的指力和手法后,可以在自己身上進行試針練習,以親身體會指力的強弱、針刺的感覺、行針的手法等。 要求自身練針時,能逐漸做到進針無痛或微痛,針身挺直不彎,刺人順利,提插、捻轉自如,指力均勻,手法熟練。同時,仔細體會指力與進針、手法與得氣的關系,以及持針手指的感覺和受刺部位的感覺。,三、毫針的選擇和消毒,(一)毫針的選擇 在選擇毫針時,應根據(jù)病人的性別、年齡、形體的肥瘦、體質的強弱、病情的虛實、病變部位的

10、表里深淺和腧穴所在的部位,選擇長短、粗細適宜的毫針。 臨床上選擇毫針應長于腧穴應至之深度,針身應有部分露在皮膚外。如應刺入05寸,可選用1寸的毫針,應刺人1寸時,可選用152寸的毫針。,三、毫針的選擇和消毒,(二)消毒 針刺治病要有嚴格的無菌觀念,切實做好消毒工作。針刺前的消毒范圍應包括:針具器 械、醫(yī)者的雙手、病人的施術部位、治療室內等。,1針具器械消毒,針具、器械的消毒方法很多,以高壓蒸氣滅菌法為佳。 (1)高壓蒸氣滅菌法 將毫針等針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閉的高壓蒸氣鍋內滅菌。一般在 98147kPa的壓強,115123的高溫下,保持30分鐘以上,可達到消毒滅菌的要求。 (2)藥液浸泡消毒法

11、(3)煮沸消毒法,2醫(yī)者手指消毒,在針刺前,醫(yī)者應先用肥皂水將手洗刷干凈,待干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針操作。,3針刺部位消毒,在患者需要針刺的穴位皮膚上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脫碘。擦拭時應從腧穴部位的中心點向外繞圈消毒。當穴位皮膚消毒后,切忌接觸污物,保持潔凈,防止重新污染。,4治療室內的消毒,針灸治療室內的消毒,包括治療臺上的床墊、枕巾、毛毯、墊席等物品,要按時換洗晾曬,如采用一人一用的消毒墊布、墊紙、枕巾則更好。治療室也應定期消毒凈化,應保持空氣流通,環(huán)境衛(wèi)生潔凈。,四、體位的選擇,選擇體位以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確定位,又便于針灸的施術操

12、作和較長時間的留針而患者不致疲勞為原則。,常用體位,1、仰臥位:適宜于取頭、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2側臥位:適宜取身體側面少陽經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3俯臥位:適宜于頭、項、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側及上肢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適宜于取前頭、顏面和頸前等部位的腧穴。 5俯伏坐位:適宜于取后頭和項、背部的腧穴。 6側伏坐位:適宜于取頭部的一側、面頰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毫針刺法,(一)進針法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針具,施行手法操作。進針時,運指力于針尖,而使針刺人皮膚,行針時便于左右捻轉、上下提插和彈震刮搓以及出針時手法操作等。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的位置,夾持針身,協(xié)助刺

13、手進針,使針身有所依附,保持針身垂直,力達針尖,以利于進針,減少刺痛和協(xié)助調節(jié)、控制針感。,臨床常用進針方法,1單手進針法 多用于較短的毫針。用右手拇、食指持針,中指端緊靠穴位,指腹抵住針體中部,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時,中指也隨之屈曲,將針刺人,直至所需的深度。,臨床常用進針方法,2雙手進針法 (1)指切進針法 又稱爪切進針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針,緊靠左手指甲面將針刺人腧穴。 此法適宜于短針的進針。,臨床常用進針方法,2雙手進針法 (2)夾持進針法 或稱駢指進針法,即用嚴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夾住針身下端,將針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膚表面位置,右手捻動針柄,將針刺人腧穴。

14、 此法適用于長針的進針。,臨床常用進針方法,2雙手進針法 (3)舒張進針法 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膚向兩側撐開,使皮膚繃緊,右手持針,使針從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間刺人。 此法主要用于皮膚松弛部位的腧穴。,臨床常用進針方法,2雙手進針法 (4)提捏進針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膚提起,右手持針,從捏起的上端將針刺人。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淺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臨床常用進針方法,3針管進針法 將針先插人用玻璃、塑料或金屬制成的比針短3分左右的小針管內,放在穴位皮膚上,左手壓緊針管,右手食指對準針柄一擊,使針尖迅速刺人皮膚,然后將針管去掉,再將針刺入穴

15、內。 此法進針不痛,多用于兒童和懼針者。 也有用安裝彈簧的特制進針器進針者。,(二)針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 針刺的角度是指進針時針身與皮膚表面所形成的夾角。它是根據(jù)腧穴所在的位置和醫(yī)者針刺時所要達到的目的結合起來而確定的。,針刺的角度,(1)直刺 (perpendicularneedling)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垂直刺人。此法適用于人體大部分腧穴。 (2)斜刺 (obliqueneedling)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左右傾斜刺人。此法適用于肌肉淺薄處或內有重要臟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 (horizontalneedling)即橫刺、沿皮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15左右或沿皮

16、以更小的角度刺人。此法適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頭部的腧穴等。,2深度,(1)年齡 年老體弱,氣血衰退,小兒嬌嫩,稚陰稚陽,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強體壯者,可適當深刺 (2)體質 對形瘦體弱者,宜相應淺刺;形盛體強者,宜深刺。 (3)病情 陽證、新病宜淺刺;陰證、久病宜深刺 (4)部位 頭面、胸腹及皮薄肉少處的腧穴宜淺刺;四肢、臀、腹及肌肉豐厚處的腧穴宜深刺。,六、行針手法,毫針刺人穴位后,為了使患者產生針刺感應,或進一步調整針感的強弱,以及使針感向某一方向擴散、傳導而采取的操作方法,稱為“行針”,亦稱“運針”。 行針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輔助手法兩類。,(一)基本手法,1提插法 lifting

17、and thrusting method 是將針刺人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使針由淺層向下刺人深層的操作謂之插,從深層向上引退至淺層的操作謂之提,如此反復地做上下縱向運動就構成了提插法。,(一)基本手法,2捻轉法(twirling method) 即將針刺人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轉動作使針在腧穴內反復前后來回旋轉的行針手法 。,(二)輔助手法,1循法 (massage along the related meridian) 是醫(yī)者用手指順著經脈的循行徑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輕柔地循按的方法。針刺不得氣時,可以用循法催氣。 此法能推動氣血,激發(fā)經氣,促使針后易于得氣。,(二)輔

18、助手法,2彈法(handleflicking method) 針刺后在留針過程中,以手指輕彈針尾或針柄,使針體微微振動的方法稱為彈法。 以加強針感,助氣運行,有催氣、行氣的作用。,(二)輔助手法,3刮法(handlescraping method) 毫針刺人一定深度后,經氣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針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頻頻刮動針柄的方法稱為刮法。 本法在針刺不得氣時用之可激發(fā)經氣,如已得氣者可以加強針刺感應的傳導和擴散。,(二)輔助手法,4搖法(handleshaking method) 毫針刺人一定深度后,手持針柄,將針輕輕搖動的方法稱搖法。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針

19、身而搖,以加強得氣的感應;二是臥倒針身而搖,使經氣向一定方向傳導。,(二)輔助手法,5飛法(nying method) 針后不得氣者,用右手拇、食指執(zhí)持針柄,細細捻搓數(shù)次,然后張開兩指,一搓一放,反復數(shù)次,狀如飛鳥展翅,故稱飛法。 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氣、行氣,并使針刺感應增強。,(二)輔助手法,6震顫法(handle vibratingmethod) 針刺人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針柄,用小幅度、快頻率的提插、捻轉手法,使針身輕微震顫的方法稱震顫法。 本法可促使針下得氣,增強針刺感應。,七、得氣,得氣(needle sensation) 古稱“氣至”,近又稱“針感”,是指毫針刺人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

20、插或捻轉等行針手法,使針刺部位獲得經氣感應。,得氣的表現(xiàn),患者對針刺的感覺、反應和醫(yī)者刺手指下的感覺。 當針刺腧穴得氣時,患者的針刺部位有酸脹、麻重等自覺反應,有時還出現(xiàn)熱、涼、癢、痛、抽搐、蟻行等感覺,或呈現(xiàn)沿著一定的方向和部位傳導和擴散的現(xiàn)象;少數(shù)患者還會出現(xiàn)循經性肌膚響動、震顫等反應,有時還可見到針刺腧穴部位的循經性皮疹帶或紅、白線狀現(xiàn)象。 當患者有自覺反應的同時,醫(yī)者的刺手亦能體會到針下沉緊、澀滯或針體顫動等反應。,得氣的臨床意義,得氣與否以及氣至的遲速,不僅關系到針刺的治療效果,而且可以借此判斷疾病的預后。 靈樞九針十二原說:“刺之要,氣至而有效。” 金針賦也說:“氣速效速,氣遲效遲

21、?!?不得氣的原因及解決方法,在臨床上若刺之而不得氣時,就要分析經氣不至的原因?;蛞蛉⊙ǘㄎ徊粶蚀_,或為針刺角度有誤,深淺失度,對此就應重新調整腧穴的針刺部位、角度、深度。另外應運用催氣、候氣方法。,八、毫針補瀉手法,(一)單式補瀉手法 1基本補瀉 (1)捻轉補瀉 針下得氣后,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操作時間短,結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轉用力為主)者為補法。 捻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操作時間長,結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轉用力為主)者為瀉法。,(一)單式補瀉手法 1基本補瀉,(2)提插補瀉 針下得氣后,先淺后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操作時間短,以下插用力為主者為補法; 先深

22、后淺,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操作時間長,以上提用力為主者為瀉法。,(一)單式補瀉手法 2其他補瀉,(1)疾徐補瀉 進針時徐徐刺人,少捻轉,疾速出針者為補法; 進針時疾速刺人,多捻轉,徐徐出針者為瀉法。 (2)迎隨補瀉 進針時針尖隨著經脈循行去的方向刺人為補法, 針尖迎著經脈循行來的方向刺人為瀉法。,(一)單式補瀉手法 2其他補瀉,(3)呼吸補瀉 病人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為補法; 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為瀉法。 (4)開闔補瀉 出針后迅速按針孔為補法; 出針時搖大針孔而不按為瀉法。 (5)平補平瀉 進針得氣后均勻地提插、捻轉后即可出針。,(二)復式補瀉手法,1燒山火 視穴位的可刺深度分

23、為淺、中、深三層(天、地、人三部),先淺后深,每層依次各作緊按慢提(或用捻轉補法)九數(shù),然后退至淺層,稱為一度。如此反復操作數(shù)度,即將針按至深層留針。在操作過程中,可配合呼吸補瀉法中的補法。 多用于治療冷痹頑麻、虛寒性疾病等。,(二)復式補瀉手法,2透天涼 方法是針刺入后直插深層,按深、中、淺的順序,在每一層中緊提慢按(或捻轉瀉法)六數(shù),然后插針至深層,稱為一度。如此反復操作數(shù)度,將針緊提至天部留針。在操作過程中,可配合呼吸補瀉法中的瀉法。 多用于治療熱痹、急性癰腫等實熱性疾病。,(三)影響針刺補瀉效應的因素,1機體的機能狀態(tài) 在不同的病理狀態(tài)下,針刺可以產生不同的調整作用(即補瀉效果)。當機體處于虛憊狀態(tài)而呈虛證時,針刺可以起到扶正補虛的作用,若機體處于虛脫狀態(tài)時,針刺還可以起到回陽固脫的作用;當機體處于邪盛狀態(tài)而呈實熱、邪閉的實證時,針刺可以起到清熱啟閉、祛邪瀉實的作用。,(三)影響針刺補瀉效應的因素,2腧穴作用的相對特異性 腧穴的主治功用,不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