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ppt_第1頁
《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ppt_第2頁
《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ppt_第3頁
《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ppt_第4頁
《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專利訴訟中的若干問題,程永順 北京務實知識產權發(fā)展中心 主任 2007年11月,一、專利案件的種類 (一)專利行政案件(以被告劃分): 1、訴中國專利局(專利法55條) 不服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實施強制許可決定案件; 不服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實施強制許可使用費裁決案件; 不服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行政復議決定案件。 2、訴專利復審委員會(專利法41條、49條) 不服專利復審委員會維持駁回申請復審決定案件); 不服專利復審委員會專利權無效宣告請示決定案件; 3、訴地方專利管理機關(專利法57、58、59條;細則79條) 不服地方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行政決定案件,(二)專利民事案件 1、專利申請權糾紛案件;

2、 2、專利權權屬糾紛案件; 3、專利權、專利申請權轉讓合同糾紛案件; 4、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 5、假冒他人專利糾紛案件; 6、發(fā)明專利申請公布后、專利權授予前使用費糾紛案件;,(二)專利民事案件 7、職務發(fā)明創(chuàng)造發(fā)明人、設計人獎勵、報酬糾紛案件 8、訴前申請停止侵權行為、財產保全案件; 9、發(fā)明人、設計人資格糾紛案件; 10、請求確認不侵犯專利權糾紛。,(三)專利犯罪案件 1、假冒他人專利罪(專利法58條、 刑法216條); 2、泄露國家秘密罪(專利法46條); 3、徇私舞弊罪(專利法67條)。,二、專利案件的訴訟管轄: (一)專利行政案件的管轄 1、訴中國專利局和專利復審委員會的,由北京市

3、第一中級法院管轄(法院內部由民五庭、行政庭分工負責); 2、訴地方管理機關的,與專利民事案件的管轄相同。,(二)專利民事案件的管轄 1、級別管轄:實行特別指定管轄; 69個中級人民法院對專利糾紛案件有管轄權: 北京、上海、天津三個直轄市各有兩個中級法院,重慶市第一、第五中級法院(8個); 27個省、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中級法院; 4個經濟特區(qū)中級法院,包括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30個計劃單列城市的中級法院,包括:大連、青島、煙臺、溫州、佛山、濰坊、蘇州、葫蘆島、寧波、景德鎮(zhèn)、泉州、金華、南通、綿陽、東莞、江門、中山、株洲、宜春、包頭。,(二)專利民事案件的管轄 2、地域管轄:實行原告就被

4、告、合同履行地原則、侵權行為地;侵權行為地包括: 1)被控侵犯發(fā)明、實用新型專利權的產品的制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等行為的實施地; 2)專利方法使用行為的實施地,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等行為的實施地; 3)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制造、銷售、進口等行為的實施地; 4)假冒他人專利的行為實施地; 5)上述侵權行為的結果發(fā)生地。 3、在銷售地可以起訴制造行為,但必須將銷售者作為共同被告;,三、原告與被告 (一)原告 1、專利行政訴訟中的原告只能是行政決定的相對人。第三人作原告時,必須是真名實姓(請求宣告專利權無效可以是任何人) 。 2、侵權訴訟中的原告是專利權人

5、或者利害關系人。 利害關系人指獨占被許可人(可單獨作原告)、排他被許可人(可共同作原告)、普通被許可人(經特別授權,可單獨或共同作原告)。,3、提出訴前臨時禁令的原告為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 利害關系人包括: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的被許可人、專利財產權利的合法繼承人等。 專利實施許可合同被許可人中,獨占實施許可合同的被許可人可以單獨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排他實施許可合同的被許可人在專利權人不申請的情況下,可以提出申請。不含普通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的被許可人。 4、發(fā)明人資格糾紛、獎勵報酬糾紛,原告只能是個人。,(二)被告 1、專利行政訴訟的被告只能是行政主管機關。 2、專利侵權訴訟的被告 (1)專利侵權

6、訴訟中,依侵權產品追查侵權行為,依侵權行為選定被告。 (2)專利侵權訴訟中可以追加被告(被告實施的技術由受讓而來,可追加轉讓方為共同被告)。 (3)專利侵權訴訟中發(fā)現(xiàn)多個被告如何起訴? 針對同一專利實施的不同侵權行為(制造、銷售、使用等),可以作為一個案件,將不同行為人作共同被告; 針對同一專利實施的相同侵權行為(均為制造或者使用),應當分案起訴,相同的行為人不能作共同被告; 針對不同專利實施的相同侵權行為(均為制造或者銷售)或者不同侵權行為(分別制造或者銷售),應當分案起訴。 3、權屬糾紛、發(fā)明人資格糾紛、獎勵報酬糾紛,應以專利權人為被告。,四、關于正當、合理的訴訟請求 (一) 停止侵權 在

7、專利侵權案件中,發(fā)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三種專利發(fā)生侵權,均可以請求被告停止侵權。 (二)賠禮道歉 賠禮道歉只針對精神損害(人身權、名譽權)。 對于不涉及精神權利的,請求賠禮道歉(特別是公開賠禮道歉)可能會被駁回。,(三)賠償損失 1、停止侵權與賠償損失可以分案起訴。 2、對賠償數(shù)額可以在訴訟中追加(在庭審結束前、審計之后提出)。 3、賠償計算方法要合法,數(shù)額要合理(只計算實際損失)。 4、涉及專利法第63條第2款“不知道”的情況,如果請求賠償經濟損失,可能會被駁回。,五、專利侵權訴訟的起訴日 根據新專利法第39條和第40條的規(guī)定,發(fā)明專利權、實用新型專利權和外觀設計專利權自公告之日起生效。

8、起訴專利侵權,應在專利權公告日之后,而不能以收到專利證書的時間為準。 如果允許專利權人拿到專利證書即向法院起訴,此時該專利權內容尚未公告,公眾并不得知;專利權人向法院提供的要求書不是最終文本,或者不是授權文本,不能作為審判的依據;被告反訴專利權無效無針對性,造成對被告的不公平。,六、實用新型檢索報告的性質和作用 (一)起訴時是否必須提交檢索報告 專利法第57條第2款規(guī)定;專利侵權糾紛“涉及實用型專利的,人民法院或者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可以要求專利權人出具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作出的檢索報告”。 最高法院司法解釋第8條規(guī)定:侵犯實用新型專利權糾紛案件的原告,為證明其權利的穩(wěn)定性,避免中止訴訟,應當在

9、起訴時出具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作出的檢索報告。,北京法院請示: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于2001年11月5日向最高法院請示: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guī)定第8條第1款規(guī)定:“提起侵犯實用新型專利權訴訟的原告,應當在起訴時出具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作出的檢索報告?!备鶕@一規(guī)定,對于原告出具檢索報告是否提起實用新型專利侵權訴訟的條件,我們有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該司法解釋明確規(guī)定原告起訴時應當出具檢索報告,因此,出具檢索報告是提起實用新型專利侵權訴訟的條件。 第二種意見認為,出具檢索報告不能作為提起實用新型專利侵權訴訟的條件。因為,民事訴訟法第108條對起訴應符合的條件

10、已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只要提起侵犯實用新型專利侵權訴訟的原告的起訴符合該條所要求的條件的,人民法院即應當立案受理。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是從維護原、被告的訴訟權利、減少訴訟環(huán)節(jié)、減輕訟累出發(fā),對當事人參加訴訟所作的鼓勵和引導,并不意味著出具檢索報告是原告起訴的條件。 我院傾向于同意第二種意見。當否,請批示。,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1月13日書面答復 :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guī)定第8條第1款規(guī)定:“提起侵犯實用新型專利權訴訟的原告,應當在起訴時出具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作出的檢索報告?!痹撍痉ń忉屖歉鶕@ǖ?7條第2款的規(guī)定作出的,主要針對在專利侵權訴訟中因被告提出宣告專

11、利權無效導致中止訴訟問題而采取的措施。因此,檢索報告,只是作為實用新型專利權有效性的初步證據,并非出具檢索報告是原告提起實用新型專利侵權訴訟的條件。該司法解釋所稱“應當”,意在強調從嚴執(zhí)行這項制度,以防過于寬松而使之失去意義。凡符合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guī)定的起訴條件的案件,人民法院均應當立案受理。 但對于原告堅持不出具檢索報告,且被告在答辯期間內提出宣告該項實用新型專利權無效的請求,如無其他可以不中止訴訟的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中止訴訟。,(二)檢索報告的產生 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收到作出實用新型專利檢索報告的請求后,應當進行審查。 經審查,實用新型專利檢索報告請求書符合規(guī)定的,應當及時作出實用新型

12、專利檢索報告。 (三)請求作檢索報告的主體 專利法實施細則第55條規(guī)定:授予實用新型專利權的決定公告后,實用新型專利權人可以請求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作出實用新型專利檢索報告。,(四)檢索報告的性質與作用 “實用新型專利權有效的初步證據”值得質疑。 檢索報告是供法院在被告反訴專利權無效時,決定是否中止審理本案時考慮的一個證據。 檢索報告的結論與法院決定是否中止侵權訴訟有關,但也不是絕對決定中止審理侵權訴訟的依據。 (五)檢索報告制度的弊端 1、受到普遍信任(權利人、執(zhí)法者、法官、公眾); 2、不受任何監(jiān)督(不是行政決定); 3、實際效力極低(檢索范圍有限)。,當事人的一封信:,七、反訴專利權無效與

13、中止侵權訴訟 (一)中止訴訟的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136條第1款第5項規(guī)定:當出現(xiàn)“本案必須以另一案的審理結果為依據,而另一案尚未審結的”情形時,人民法院中止訴訟。 (二)司法解釋有多條涉及訴訟中止問題: 1985年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開展專利審判工作的幾個問題的通知; 1992年12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專利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 2001年6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guī)定。,(三)法官中止侵權訴訟應當考慮的因素: 三條原則:1、合理均衡雙方利益原則; 2、公平原則; 3、講求訴訟效益原則。 審查重點:1、專利權的穩(wěn)定性(無效理由是否充分);

14、 2、是否構成侵權(侵權抗辯理由與專利無效 理由是否一致); 3、專利權客體的種類(發(fā)明專利穩(wěn)定性強; 實用新型有無檢索報告); 4、提出無效的時間(是否故意拖延訴訟); 5、有無補救措施。,(四)請求中止侵權訴訟的具體做法: (1)被告要想中止侵權訴訟,及時提出請求中止審理侵權訴訟的申請; (2)被告要想中止侵權訴訟,應當在答辯期內提出反訴專利權無效; (3)向法院提交申請的同時,應當提交專利權可能會被宣告無效的證據; (4)是否中止侵權訴訟由法院裁定,當事人對裁定結果不可以上訴。 (五)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與法院中止的條件不同 實施細則第82條規(guī)定:在處理專利侵權糾紛過程中,被請求人提出無效

15、宣告請求并被專利復審委員會受理的,可以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中止處理。 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認為被請求人提出的中止理由明顯不能成立的,可以不中止處理。,八、關于“請求確認不侵犯專利權”案件 (一)司法批復(2001民三他字第4號),(二)實踐中的問題 (1)原告起訴后,被告(專利權人)不作答辯,可否缺席審判? (2)原告起訴后,被告(專利權人)做出侵權答辯后,案件案由應當變?yōu)椤皩@謾嘣V訟”。 (3)專利權人向管理機關請求調處、認定侵權;被請求人不作答辯,又作為原告向法院起訴,要求確認不侵權怎么辦?(應當準許) (4)管理機關行政決定認定侵權之后,原告(專利權人)以此為依據到法院要求賠償,法院不

16、以行政決定為依據,應重新審查是否侵權。此時,被告可否起訴不侵權?(不可以,只能提起行政訴訟) (5)專利權人在甲法院起訴被告侵權,被告在乙法院起訴不侵權,應由先收案法院審理。 (6)專利權人發(fā)出警告是否立案的必要條件?,九、方法專利侵權舉證責任倒置問題 (一) 舉證責任倒置的含義 舉證責任分擔的一般原則:誰主張,誰舉證。 舉證責任的倒置是指,原告對自己提出的事實主張或權利主張一開始就可以不提供全部證據加以證明,而由被告舉證證明原告的主張不成立,否則即由被告承擔不舉證的責任。 適用舉證責任倒置的條件: 1、必須是法律或法規(guī)明確規(guī)定的特殊類型的侵權糾紛案件,不能在實踐中隨意擴大舉證責任倒置的適用范

17、圍。 2、需要舉證證明的對象,必須是特定的責任對象,不能超越被告人正當?shù)呢熑畏秶?在知識產權侵權訴訟中,目前只有涉及方法專利侵權時,才有可能發(fā)生舉證責任倒置。,(二) 與方法專利侵權舉證責任倒置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 1985年4月1日實施的專利法第60條第2款規(guī)定:“在發(fā)生侵權糾紛的時候,如果發(fā)明專利是一項產品的制造方法,制造同樣產品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提供其產品制造方法的證明?!?199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專利法第60條第2款修改為:“在發(fā)生侵權糾紛的時候,如果發(fā)明專利是一項新產品的制造方法,制造同樣產品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提供其產品制造方法的證明。 ” 2001年7月1日施行的專利法第57條第2款

18、規(guī)定:“專利侵權糾紛涉及新產品制造方法的發(fā)明專利的,制造同樣產品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提供其產品制造方法不同于專利方法的證明。 ”,(三)關于舉證責任倒置的界限 (1)93年以前的方法專利侵權均實行舉證責任的倒置。 1993年以前申請或者已經授予專利權的方法發(fā)明專利,發(fā)生侵權糾紛時,在舉證責任上仍應依照舊專利法之規(guī)定,一律實行舉證責任倒置。 (2)93年以后方法專利侵權實行部分舉證責任倒置。 舉證責任倒置條件的發(fā)生必須是針對新產品的。一種制造方法獲得專利權后,這項新的制造方法可能會制造出一種新的產品,也可能是一項舊產品,即已有產品的新制造方法。只有新產品制造方法發(fā)生了侵權時,才實行舉證責任倒置。

19、舉證責任倒置僅涉及新產品的制造方法,而不包括使用方法、工作方法專利。 (3)2001年7月1日以后方法專利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其證據內容更明確、具體。 被告承擔舉證責任時,必須要提供其產品制造方法不同于專利方法的證明。否則,則要承擔侵權責任。,(四) 新產品制造方法舉證責任倒置的條件 任何民事訴訟都是由原告提起的,所以,在訴訟中舉證責任應首先從原告開始。作為專利權人的原告必須首先證明: 1、原告是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 2、原告依據的專利權是有效的; 3、原告獲得的是一項產品制造方法的有效發(fā)明專利; 4、該方法專利使用的結果是產生一種新產品; 5、被告制造或者銷售了與其方法專利制造出的新產品相

20、同的產品。,(五) 關于“新產品”的標準及舉證 新產品是指,與市場已有銷售的產品不同的產品。判別是否“新”產品的標準,應當不是授予專利權時所要求的“新穎性”標準。只要某種產品在專利申請日前是本國市場上所從未見過的,就可以認為是新產品。 確認是否新產品,對專利權人的舉證不宜太苛刻,一種新產品上市有時可以舉出證據證明,如在稅收方面的優(yōu)惠政策、為新產品上市舉辦的一些專門宣傳活動等。但多數(shù)情況下,證明一個產品是第一次上市并非易事,而要靠被告提出反證,證明在專利權人的新產品上市之前,市場上已有相同產品,專利權人上市的新產品已不是新產品,這種證據在有些情況下反而容易得到。,(六) 被告怎樣負舉證責任 實行

21、舉證責任倒置后,對被告舉證也應當進行質證。被告使用的制造方法如果與專利的制造方法相同,則構成侵權;被告使用的制造方法與專利的制造方法不同,則不構成侵權;如果被告不舉證,等于被告不能舉證證明自己的生產方法不同于專利方法,則應被推定為使用了專利權人的方法發(fā)明,從而認定為侵權,由其承擔侵權的法律責任。 被告舉出了自己制造新產品的方法,但該制造方法并不能證明和其實際使用的制造方法的一致性,不能認為被告的舉證責任已經完成,被告的舉證責任仍不能發(fā)生轉移。此時,可以依法進行現(xiàn)場勘驗或者技術鑒定,以認定被告舉證的真實性。當然,應當注意為當事人保守技術秘密。,十、關于許諾銷售 (一)何為許諾銷售? 許諾銷售是指

22、,以做廣告、在商店櫥窗中陳列、或者在展銷會上展出等方式作出銷售商品的意思表示。許諾銷售是指明確表示愿意出售某種產品的行為,包括銷售前的推銷或促銷行為。 許諾銷售可以是面向個人的,也可以是面向公眾的;可以是以書面形式,也可以是口頭形式;可以通過柜臺展示或者演示的方式,也可以是通過廣告、電話、傳真等其他途徑。,(二)專利法中為何增加許諾銷售的規(guī)定? 進一步擴大專利權的范圍。增加對發(fā)明專利產品發(fā)明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和實用新型專利產品“許諾銷售”權的保護,使我國專利法進一步同國際公約(TRIPS)中對專利權保護水平相一致。 專利法中的這一規(guī)定,雖然符合了Trips協(xié)議的要求,對專利權的保護得更加充

23、分,但是,與我國民法通則規(guī)定的傳統(tǒng)的侵權行為要有因果關系對應的構成要件卻不相符,即在沒有實際損害發(fā)生的情況下,行為人也要承擔侵權責任。,(三)認定許諾銷售行為構成侵權的前提是許諾銷售的產品構成侵權。 認定許諾銷售行為構成侵權不需要以實際存在銷售行為為前提,但是,許諾銷售行為的對象是完整的專利權,即許諾銷售的產品必須構成了侵犯專利權。 (四)許諾銷售行為不涉及外觀設計產品。,十一、關于“不知道”的認定 (一)法律規(guī)定的變化 原專利法第62條規(guī)定,使用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制造并售出的專利產品,不視為侵犯專利權,因此,不承擔專利侵權責任。 新專利法第63條第2款規(guī)定,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或

24、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制造并售出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能證明其產品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二)對“不知道”的理解 新專利法這一規(guī)定與原專利法的規(guī)定已完全不同,它包括有以下含義值得重視: (1)針對使用或者銷售行為,專指使用和銷售專利產品或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行為,不包括:制造行為、許諾銷售行為、進口行為; (2)使用或者銷售行為屬于侵犯專利權行為,而不再屬于不視為侵權的情形; (3)對使用或者銷售行為,只有能證明其產品合法來源的,才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要承擔其他民事責任,如停止侵權行為等。 (4)合法來源應通過證據證明:使用者或者銷售者通過合法的進

25、貨渠道、正常的買賣合同和合理的價格從他人處購買的。,十二、申請訴前停止侵權行為(訴前禁令) 1、法律依據: 專利法第61條: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有證據證明他人正在實施或者即將實施侵犯其專利權的行為,如不及時制止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在起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采取責令停止有關行為和財產保全的措施。 人民法院處理前款申請,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93條至第96條和第99條的規(guī)定。,案例:,2、申請主體專利權人 利害關系人包括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的被許可人、專利財產權利的合法繼承人等。 3、提交申請: 申請人應當提供書面申請。 4、提供證據: (1) 申請人應當提交權利證明、被申

26、請人正在實施或者即將實施侵權行為的證據。 (2)提交“如不及時制止,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證據。 5、提供擔保: 申請人應當提供擔保。,6、法院裁定: 法院經審查,符合規(guī)定的應當在48小時內作出書面裁定,并立即執(zhí)行。 7、反擔保: 裁定不因被申請人提供反擔保而解除。 8、申訴復議: 當事人對裁定不服的,可以在按收到裁定之日起10日內申請復議一次,但不停止裁定的執(zhí)行。 9、正式提起訴訟: 法院作出停止侵權行為的裁定后15日內,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應當提起侵權訴訟,否則,法院將解除裁定采取的措施。,十三、關于外觀設計不得與他人在先權利相沖突 專利法第23條規(guī)定:授予專利權的外觀設計

27、,應當同申請日以前在國內外出版物上公開發(fā)表過或者國內公開使用過的外觀設計不相同和不相近似,并不得與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權利相沖突。 最高法院在司法解釋第16條規(guī)定:專利法第23條所稱的在先取得的合法權利包括:商標權、著作權、企業(yè)名稱權、肖像權、知名商品特有包裝、裝潢使用權等。,實施細則第65條第3款規(guī)定:以授予專利權的外觀設計與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權利相沖突為理由請求宣告外觀設計專利權無效,但是未提交生效的能夠證明權利沖突的處理決定或者判決的,專利復審委員會不予受理。 審查指南規(guī)定與實施細則第65條第3款規(guī)定相同。,有人認為,專利復審委員會的審查員只精通專利法,對是否構成權利沖突的審查,因為會涉及

28、其他相關法律,復審委員會的審查員不熟悉其他法律,審查不了; 也有人認為,法律沒有直接授予專利復審委員會這項職權。這兩種觀點是說不通的: 首先,這種對權利沖突的審查不會比專利三性審查更難,與權利主件的審查也不相關,按照與其他專利無效審查相同的程序進行審查是完全可行的。不存在審查人員不熟悉其他法律就審不了的問題。 其次,專利法第23條的規(guī)定,就是法律授予中國專利局及專利復審委員會的職權,法律不可能再專門授予專利復審委員會什么特殊的審查職權。,案例,現(xiàn)實的做法: 按照目前專利法實施細則和專利審查指南的規(guī)定,專利法第23條關于權利沖突的規(guī)定很難在實際中得到實現(xiàn),任何無效宣告請求人一旦進入這個怪圈,就步

29、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在修改專利法實施細則和審查指南的規(guī)定。使之與專利法的規(guī)定相一致、相對應。那么,在法規(guī)和規(guī)定修改之前涉及這類糾紛怎么辦? 目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這類糾紛會有二種情況: 無效宣告請求人先以他人申請的外觀設計專利構成權利沖突、或者侵犯在先權利為理由,向人民法院提起確認之訴或者侵權之訴; 無效宣告請求人起訴專利復審委員會“不予受理”的不作為行為。 從保護當事人訴權、減少訴累的角度,人民法院都應當予以受理。受理之后,根據現(xiàn)有法律或者研究在作出判決之前,通過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司法解釋的方法,解決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之間的不協(xié)調和司法實踐中的困境。 如果簡單地以第一種情況

30、法院無法就權利沖突作出判決,申請專利的行為又不構成侵犯在先權利,以第二種情況不屬于法院受理的行政糾紛案件,而不予受理,就會使當事人走入迷途,也有損法的嚴肅性。,十四、專利侵權訴訟的權利沖突 (一)權利沖突 最高法院司法解釋第15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受理的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涉及權利沖突的,應當按照民法通則規(guī)定的誠實信用原則和保護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權益原則,保護在先依法享有權利的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知識產權權利沖突,是指對爭議的智力成果或者標記,原、被告雙方均擁有知識產權。主要表現(xiàn)為: 1、一類型知識產權權利的沖突。如發(fā)明、實用新型及外觀設計專利權之間的沖突; 2、不同類型知識產權權利的沖突。如外觀

31、設計專利權與商標權發(fā)生沖突,或商標權與著作權發(fā)生沖突,或商標權與在先使用的商品的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權利發(fā)生沖突,或商標權與企業(yè)名稱權發(fā)生沖突等。,(二) 權利沖突的解決 1、應當由當事人按照有關知識產權的異義、撤銷或者無效程序,請求有關授權部門先解決權利沖突問題后,再處理知識產權的侵權糾紛或者其他民事糾紛案件。 2、經過異議、撤銷或者無效程序未能解決權利沖突的,即當事人雙方仍均有權利的,或者有關授權部門長期未作出處理結果的,應當按照民事通則規(guī)定的誠實信用原則和保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權益的原則,依法保護在先授予的權利人或在先使用人合法的在先民事權利。 3、具體操作上,過去的做法是:擱置權利

32、沖突不管,僅解決沖突之前的爭議?,F(xiàn)在的做法是:查明事實的情況下,依當事人請保護在先權利。,十五、關于侵權損害賠償問題 (一)賠償損失原則 賠償經濟損失是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最廣泛、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民法通則第118條規(guī)定,公民、法人的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fā)現(xiàn)權、發(fā)明權和其他科技成果權受到剽竊、篡改、假冒等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償損失。 民法通則確定的賠償損失原則是:賠償全部實際損失。 (二)具體數(shù)額的計算方法: (1) 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實際損失額; (2)侵權人因侵權行為獲得的全部利潤; (3)參照許可合同費用數(shù)額,損失賠償額。,(4)司法解釋第21條規(guī)定:被

33、侵權人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有專利許可使用費可以參照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專利權的類別、侵權人侵權的性質和情節(jié)、專利許可使用費的數(shù)額、該專利許可的性質、范圍、時間等因素,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1至3倍合理確定賠償數(shù)額;沒有專利許可使用費可以參照或者專利許可使用費明顯不合理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專利權的類別、侵權人侵權的性和情節(jié)等因素,一般在人民幣5000元以上30萬元以下確定賠償數(shù)額,最多不得超過人民幣50萬元。 (5)合理支出(律師費、調查取證費)。司法解釋第22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根據權利人的請求以及具體案情,可以將權利人因調查、制止侵權所支付的合理費用計算在賠償數(shù)額范圍之內。 (三

34、) 四種賠償計算方法的適用順序,十六、訴訟時效 (一)專利侵權的訴訟時效 專利法第62條第1款規(guī)定:侵犯專利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得知或者應當?shù)弥謾嘈袨橹掌鹩嬎恪?得知,是指權利人實際知道有侵權行為的事實發(fā)生。它是一種主觀狀態(tài),以權利人的承認為前提。 應當?shù)弥?,是指侵權行為一旦發(fā)生,不論權利人是否知道,都視為他已經知道了侵權行為發(fā)生。這是一種客觀推定,由法院通過一定的證據事實,認定權利人應當知道。,對于被告人連續(xù)實施的侵權行為,權利人得知或者應當?shù)弥獧嗬磺趾r間已超過二年的,人民法院如何判決? 最高法院司法解釋第23條規(guī)定:侵犯專利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專利權人或者

35、利害關系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權利人超過二年起訴的,如果侵權行為在起訴時仍在繼續(xù),在該項專利權有效期內,人民法院應當判決被告停止侵權行為,侵權損害賠償數(shù)額應當自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訴之日起向前推算二年計算。 如果侵權行為終了之日起超過二年的,權利人再提起民事訴訟,請求保護其權利,則將失去勝訴權。,(二)臨時保護期費用的訴訟時效 專利法第13條規(guī)定:發(fā)明專利申請公布后,申請人可以要求實施其發(fā)明的單位或者個人支付適當?shù)馁M用。 專利法實施細則第62條第2款規(guī)定:發(fā)明專利申請公布后至專利權授予前使用該發(fā)明未支付適當使用費的,專利權人要求支付使用費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專利權人得知或者應當?shù)?/p>

36、知他人使用其發(fā)明之日起計算,但是,專利權人于專利權授予之日前即已得知或者應當?shù)弥模詫@麢嗍谟柚掌鹩嬎恪?(三)專利權歸屬糾紛的訴訟時效,十七、專利權無效的溯及力 (一)專利法的規(guī)定 專利法第47條規(guī)定:宣告無效的專利權視為自始即不存在。 宣告專利權無效的決定,對在宣告專利權無效前人民法院作出并已執(zhí)行的專利侵權的判決、裁定,已經履行或者強制執(zhí)行的專利侵權糾紛處理決定,以及已經履行的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和專利權轉讓合同,不具有追溯力。但是因專利權人的惡意給他人造成的損失,應當給予賠償。,(二)該法條的意義 過去,援引專利權效力溯及力條款的案例寥寥無幾。原因在于,一旦被告反訴專利權無效,法院多采取

37、了中止侵權訴訟。 近來,實用新型專利權人在提起專利侵權訴訟時,一旦出具了檢索報告,被告再反訴專利權無效,法院無需一律中止侵權訴訟,而可以徑行審判并及時作出判決。因此,專利權效力溯及力條款顯得十分重要。 在這里,不僅涉及到中止程序的合理運用,還涉及到對專利權人惡意取得專利權的理解,不能讓惡意取得專利權的人在專利侵權訴訟中占到便宜,侵害公眾的利益。,(三) 對法條中“裁定”的理解,(三) 對法條中“裁定”的理解,十八、假冒他人專利 假冒他人專利行為(實施細則第84條): (一)未經許可,在其制造或者銷售的產品、產品的包裝上標注他人的專利號; (1)僅指制造、銷售行為,而無使用、許諾銷售、進口行為;

38、 (2)他人的專利號是存在的、有效的、真實的; (3)產品包括相同產品(也是一種侵權行為),也包括不同產品; (4)未經許可是前提條件。經專利權人許可,在不同產品上使用了專利號,也為假冒他人專利,也屬于未經許可。,(二)未經許可,在廣告或者或其他宣傳材料中使用(標明)的(他人真實的)專利號,使人將所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 (三)未經許可,在合同(指產品購銷合同)中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人(合同當事人、購買人)將合同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 (四)偽造或者變造他人的專利證書、專利文件或者專利申請文件。 偽造或者變造專利申請文件,不構成假冒專利。不能把申請的技術當專利,如果偽造

39、、偽造申請文件也是假冒他人專利,等于把二者等同看待了。,案例: 1999年3月,周某注冊成立樂凱制品廠,當?shù)弥彻居小半p層藝術玻璃容器”專利后,一邊去專利復審委請求宣告該專利無效,一邊從某瓶廠進杯體,以每只65元的成本生產雙層藝術玻璃容器“樂凱”牌口杯,以每只78元至182元的價格分別銷至河北某公司等單位,共銷售口杯3168只,直至被當?shù)乜h檢察院查獲。 法院認為,“被告人周某在明知他人有專利權的情況下,未經專利權人許可,為生產經營目的非法制造、銷售侵犯他人專利權的樂凱牌口杯,侵犯了國家的專利管理制度和他人的專利專有權,情節(jié)嚴重,已構成假冒專利罪,依法判決被告人犯假冒專利罪,處有期徒刑二年,并

40、處罰金5萬元;非法獲利76446.52元予以追繳,臟物樂凱口杯300只予以沒收;賠償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經濟損失76446.52元”。 一審判決后,周某不服提出上訴。二審法院認為: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證據充分,定罪準確,量刑、賠償數(shù)額適當,審判程序合法,依法裁定維持原判。 周某的行為是專利侵權行為,還是假冒他人專利行為 ?,十九、冒充專利 冒充專利行為(專利法實施細則第85條): (一)制造或銷售標有專利標記的非專利產品; (1)指制造、銷售行為; (2)在產品上標有專利標記(專利號)行為即可構成,根本無此專利;如果確實有專利或撞上一個專利,則屬假冒他人專利; (3)非專利產品,指不是專利保護

41、范圍的產品,與專利產品不相同、不近似、不同類的產品;是非特定的專利產品,如果是特定的,則構成專利侵權。 (二)專利權被宣告無效(包括放棄、過期)后,繼續(xù)在制造或者銷售的產品上標注專利標記; 專利權剛剛超過保護期,還有積壓品,怎么辦?,(三)在廣告或者其他宣傳材料中將非專利技術稱為專利技術( 排除明顯筆誤); (四)在合同中將非專利技術稱為專利技術(指專利申請權轉讓合同、專利實施許可合同) (五)偽造或者變造專利證書、專利文件或者專利申請文件偽造、復制的證書、文件應當實際不存在,如果有,則為假冒他人專利)。 此外: 怎樣看待把外國專利號稱為中國專利號? 怎樣看待專利權終止后發(fā)生的行為?,二十、管

42、理專利工作的部門的侵權認定對司法的影響 如果行政機關認定侵權并責令侵權人停止侵權后,當事人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請求民事賠償,在民事賠償訴訟中還要不要審理是否構成侵權?如果法院認定是否構成侵權的結果與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的認定結果相反怎么辦? 最高法院司法解釋第25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受理的侵犯專利權民事糾紛案件,已經過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作出侵權或者不侵權認定的,人民法院仍應當就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全面審查。,二十一、關于重復授權 案情 發(fā)明人舒于1991年2月7日申請“一種高效節(jié)能雙層爐排反燒鍋爐”實用新型專利,1992年9月30日被授予專利權。該專利的權利要求為:一種主要由反燒爐排、正燒爐排和爐體構成的高效節(jié)能雙層爐排反燒鍋爐,其特征在于正燒爐排和反燒爐排的各個爐條是間隔的一上、一下兩層構成波浪型排列。該實用新型專利期限屆滿前,專利權人請求了續(xù)展,至1999年2月8日,該專利權保護期限屆滿。 1992年2月22日發(fā)明人舒又以同一發(fā)明申請了發(fā)明專利,1999年10月13日被授予發(fā)明專利權。該專利的權利要求為:一種立式或臥式雙層爐排平面波浪型反燒爐排鍋爐,其特征是上層水管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