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科技史殿堂-第三講_第1頁
走進中國科技史殿堂-第三講_第2頁
走進中國科技史殿堂-第三講_第3頁
走進中國科技史殿堂-第三講_第4頁
走進中國科技史殿堂-第三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走進中國科技史殿堂,第三講,主要內容,概說:文明之路,隨著西周王室的衰亡和諸侯勢力的崛起,中國歷史進入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這是中國文明的第一次大繁榮。 春秋時期,中國進入了鐵器時代,并且在世界范圍內最早發(fā)明了鑄鐵技術。由七雄之一的齊國編纂的考工記是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手工業(yè)技術文獻。 大規(guī)模的水利興修,顯示了工程設計和施工技術的進步。楚國的芍陂、吳國的邗溝、秦國的都江堰和鄭國渠,至今仍在發(fā)揮作用。 百家爭鳴:專攻手工業(yè)技術的墨家、研究農業(yè)技術和探討自然哲學的陰陽家、探索邏輯學的名家。 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地理和醫(yī)藥文獻也都成書于這個年代。,超級鏈接:春秋戰(zhàn)國時代,東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

2、到前256年被秦所滅為止,共傳25王,前后經歷了515年。 東周實際上分為兩個時期,以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為春秋時期;因孔子改編的魯史春秋而得名,其特點是天下權力重心由天子下移到諸侯;周元王元年到東周滅亡(公元前256年)35年后的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為戰(zhàn)國時期。因西漢劉向所編戰(zhàn)國策一書而得名。 春秋戰(zhàn)國時代跨越的年代為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天文學已經從原始的定性描述向著定量化的目標前進。 數學的十進位值制和籌算制度不斷得到完善 。 至戰(zhàn)國末期,醫(yī)學已經從春秋中期比較原始的理論形態(tài)發(fā)展到比較完整的內經理論體

3、系。,超級鏈接:春秋戰(zhàn)國時代,西周時期,周王保持著“天下宗主”的威權,可禁止諸侯國之間互相攻擊或兼并。 平王東遷以后,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天下共主”已徒具虛名,再沒有控制諸侯的力量,由此歷史也開始了一個列國紛爭的大動蕩、大分裂時期。 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一些被稱為蠻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響或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很快趕了上來。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有的強大起來,有的衰落下去。于是,諸侯國互相兼并,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back,鐵器時代,春秋戰(zhàn)國時期,冶鐵術的發(fā)明,特別是生鐵冶鑄和柔化技術以及塊煉鐵滲碳鋼技術的出現,開始并加速了生產工具鐵器化的進程,對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產生了深

4、遠的影響,并開拓了后世冶鐵技術的發(fā)展道路。,back,考工記,考工記是齊國政府制定的指導、監(jiān)督和考核官府手工業(yè)、工匠勞動制度的一本書, 相當于今天的行業(yè)標準,是手工業(yè)生產技術規(guī)范化的標志。 書中記述了齊國關于手工業(yè)各個工種的設計規(guī)范和制造工藝,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業(yè)生產技術、工藝美術資料,記載了一系列的生產管理和營建制度。 全書共7100余字,記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類30個工種的內容,展現了當時手工業(yè)發(fā)達的程度,反映出當時中國所達到的科技及工藝水平。 此外,考工記還有數學、地理學、力學、聲學、建筑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和經驗總結。,back,墨經,墨經中包含豐富的科學內容和邏

5、輯知識,顯示了初始的實驗科學對深化人們認識的重要作用。 墨家后學對幾何學以及幾何光學非常感興趣,論述涉及許多抽象的幾何定義,以及關于光的直線傳播、小孔成像、球面鏡與平面鏡成像原理。,中國最早的天文、地理和醫(yī)學文獻,天文方面:甘石星經 物候學方面:夏小正 地學方面:山海經、禹貢 醫(yī)學方面:黃帝內經已被證明最遲成書于這個時代。 算術:中國珠算鼻祖籌算技術最遲在這個時期已出現。,鐵器時代的開端:冶金技術,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技術莫過于制鐵技術的成熟。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鐵器時代的開端,先進的鑄鐵技術是中國鐵器時代明顯區(qū)別于西方的最重要特征。 另一方面,中國的青銅器鑄造技術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也臻

6、于極致。 當時不但能夠鑄造出紋飾和器形極盡復雜的作品,而且根據不同的用途發(fā)展出了6種不同的青銅合金配方,即所謂“六齊之術”。,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技術,春秋戰(zhàn)國時期青銅冶煉技術仍然在繼續(xù)發(fā)展。這一時期涌現出大量器薄形巧、紋飾纖細二清晰的青銅器。 鑄造工藝也從較為單一的范鑄轉變?yōu)槭褂脺嗚T、分鑄、錫焊、銅焊等多種工藝。 蓮鶴方壺(春秋中期) 大型曾侯乙墓編鐘、銅尊盤(戰(zhàn)國早期) 戰(zhàn)國青銅劍(干將、莫邪),蓮鶴方壺,青銅器, 1923年河南新鄭李家園出土 。 現一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青銅館,另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 通高126厘米,口長30.5厘米,口寬24.9厘米。壺上有冠蓋,器身長頸、垂腹、圈足。該

7、壺造型宏偉氣派,裝飾典雅華美。壺冠呈雙層盛開的蓮瓣形,中間平蓋上立一展翅欲飛之鶴;壺頸兩側用附壁回首之龍形怪獸為耳;器身滿飾蟠螭紋,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體小獸,圈足下有兩個側首吐舌的卷尾獸,傾其全力承托重器,張口咋舌,更托青銅器的威嚴之感。其構思新穎,設計巧妙,融清新活潑和凝重神秘為一體。,曾侯乙墓銅尊盤,曾侯乙尊盤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最復雜、最精美的青銅器件,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墓中出土。 曾侯乙尊盤裝飾紛繁復雜,銅尊上是用34個部件,經過56處鑄接、焊接而連成一體,尊體上裝飾著28條蟠龍和32條蟠螭,銅盤盤體上共裝飾了56條蟠龍和48條蟠螭,尊頸部和盤內底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終”7字銘文。說明是曾

8、侯乙生前用器。,曾侯乙墓銅尊盤,該墓屬公元前433年或稍后,因此兩器的時代為戰(zhàn)國早期。 尊是古代的一種盛酒器,盤則是水器,曾侯乙尊盤融尊盤于一體,出土時尊置于盤上拆開來是兩件器物,極其別致。尊敞口,呈喇叭狀,寬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飾玲瓏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紋,形似朵朵云彩上下疊置。盤直壁平底,四龍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皆飾蟠虺紋,與尊口風格相同。 尊與盤精美細膩的鏤孔附飾,玲瓏剔透,精巧華麗。其鑄造上的高度技巧,有著鬼斧神工之妙。尊盤通體用陶范渾鑄而成,尊足等附件為另行鑄造,然后用鉛錫合金與尊體焊在一起。尊頸附飾是由繁復而有序的鏤空紋樣構成,屬于熔模鑄件。由此可知,早在公元前5世紀,失蠟鑄造

9、法在中國已有很高的技藝。,曾侯乙墓編鐘,共 64 件,其中鈕鐘 19 件,甬鐘 45 件。此外另有楚惠王五十六年(前 433)制镈鐘一件。最大一件甬鐘通高 154.4 厘米,重 203.6 公斤。編鐘以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排,分別懸掛在鐘架上。鐘架為銅木結構,分上、中、下三層,呈曲尺形。鈕鐘全部懸掛在上層,甬鐘掛在中、下層,镈鐘掛在下層右面甬鐘中間。木質梁架上滿飾黑漆彩繪花紋,兩端都套有浮雕和透雕的青銅套,起著裝飾和加固的作用。鐘架十分堅固,承受重達 2500余公斤的全套編鐘,歷時 2000 多年,出土時仍矗立如故。,中國古代的鑄鐵技術,鑄鐵是中國人對鐵器時代的獨特貢獻。和西方相比,中國的鐵器時代

10、遲到了三四百年,但使用鑄鐵技術卻比西方早2000多年。 在中國,鑄鐵技術與塊冶煉技術幾乎是同時出現的。中國冶鐵技術的這一獨特發(fā)展路徑令中外冶金史專家百思不得其解。 江蘇六合程橋吳墓中曾出土了同屬于春秋晚期的快煉鐵制品和鑄鐵制品。 現代所知的早期鑄鐵器件如江蘇六合鐵丸、湖南長沙鐵、鐵鼎等,其年代都在公元前6世紀左右,這與左轉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 513)“賦晉國一鼓鐵以鑄刑鼎”的記載是相符合的。,超級鏈接:塊煉鐵和鑄鐵,人類最早使用的鐵器是由隕石帶到地球上來的天然隕鐵制造的。 在西方,大約公元前1000年前后已出現了塊煉鐵,即將鐵礦石放在炭火中反復加熱和捶打,將礦石中的鐵元素還原出來制成塊狀鐵。

11、 在古代歐洲,利用塊煉鐵技術,可以得到純度很高的熟鐵,并且能夠通過對熟鐵的再加工得到質量很高的鋼材。,鑄鐵是將鐵礦石和焦炭(在古代一度曾用木炭)一起放進熔爐里煅燒,讓爐溫提高到鐵的熔點以上。這時,礦石中的鐵會被還原成液態(tài)的鐵水。人們再將鐵水引出,鑄成鐵錠或直接鑄成所需的器形。 鑄鐵的優(yōu)勢是省工省力,便于大規(guī)模生產。 在西方,直到18、19世紀,才出現鑄鐵技術。,超級鏈接:塊煉鐵和鑄鐵,戰(zhàn)國鑄鐵范,用泥范和陶范鑄造金屬器具的工藝在中國出現得很早。但泥范和陶范一般只能使用一次。 鑄鐵技術出現以后,可以多次使用的鑄鐵范代替了陶范和泥范,逐漸成為主流。 考古學家曾在河北興隆的燕國遺址中發(fā)現了成批的鑄鐵

12、范,說明鐵范鑄造工藝在戰(zhàn)國晚期已相當成熟。同時,這些鐵范本身也是質量很高的鑄鐵制品。,春秋銅柄鐵劍,1957年甘肅省靈臺縣景家莊出土。 此劍柄鐔相連,皆用青銅鑄成,兩面有對稱紋飾,柄中部有長形鏤孔4個,柄長85厘米,鐔長4厘米,厚0.4厘米。劍葉鐵質,殘長9厘米,寬3厘米,厚0.3厘米,焊接于銅鐔上。 鐵劍葉全部銹蝕,從鐵銹上可以清楚看出用絲織物包裹的痕跡。 這是中國迄今發(fā)掘出土的最早的人工冶鐵制品之一,證明至遲在春秋早期,中國已經掌握了冶煉生鐵的先進技術。,春秋戰(zhàn)國冶鐵技術大事記,秦景公(公元前537年去世)墓中出土了十多件鐵制農具,鐵質精良。說明當時秦國的冶鐵技術已經比較成熟。 公元前51

13、4-前496年,吳王闔閭時,吳國工匠已能用“鐵精”鑄成利刃。 大約公元前5世紀上半葉(春秋晚期),鑄鐵器物已有較為廣泛的使用。這一時期的鑄鐵器物在各地多有出土。,春秋戰(zhàn)國冶鐵技術大事記,公元前4世紀,河北興隆燕國鑄鐵遺址出土大量鑄鐵范和形制相同的鋤、斧等鑄鐵制品,說明當時已批量生產鑄鐵器。 公元前311-前279年,戰(zhàn)國燕昭王在位期間,已出現淬火處理的鋼制兵器。 戰(zhàn)國早期出現的生鐵柔化技術是冶鐵史上的又一個重要進步??脊抛C據表明,當時已可以通過不同的退火處理方式生產具有不同機械性能的白心韌性鑄鐵和黑心韌性鑄鐵,并用于不同工具的制造。,生鐵柔化,生鐵的優(yōu)點是硬度高,耐磨損。但韌性較差,性脆易折,

14、容易斷裂。只適宜制作對強度和韌性要求不高的農具和工具。 為了增加生鐵的韌性,就要對生鐵進行一些加工,稱為“柔化”。在高溫下將鑄鐵件長時間進行加熱,使其化合碳發(fā)生變化,就可以改變它的材質和性能。,生鐵柔化,按照熱處理條件的不同,鑄鐵柔化處理技術又可以分為兩種工藝: 一種是在氧化環(huán)境下對鑄鐵件進行高溫退火,使生鐵脫碳,由此得到的韌性鑄鐵斷口呈白色,故稱白心韌性鑄鐵; 另一種是在中性或弱氧化氣氛下,對鑄鐵件進行長時間高溫退火處理,這時,生鐵中的碳不會流失,但是會析出碳單質,夾雜在生鐵組織中。由此得到的鑄鐵斷口呈灰黑色,故名黑心韌性鑄鐵。 白心韌性鑄鐵性能略差,黑心韌性鑄鐵被廣泛使用于彈簧支架、閥門、

15、扳手等器件的制造。,農業(yè)和水利,春秋戰(zhàn)國時期,西周的井田制逐漸破壞,而后統(tǒng)治中國2000多年的以家庭為基礎的小農經濟逐漸發(fā)展起來。 與之相適應,為了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地理,農業(yè)的精耕細作傳統(tǒng)在此時逐步形成。 鐵質農具的推廣 水利灌溉技術的發(fā)展 輪作制度,鐵犁鏵,隨著冶鐵技術的成熟,到戰(zhàn)國時期,鐵質農具逐漸得到普及。 在遼寧撫順蓮花堡燕國遺址出土的農具中,鐵質農具已占85%以上,說明鐵農具在當時的農業(yè)生產中已取得主導地位。,呂氏春秋的農學思想和理論,戰(zhàn)國時期,作為新生產關系的體現者地主階級,認識到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的重要性,提出了“上(尚)農”的理論,推行以農業(yè)為本、工商為末的“崇本抑末”政策。戰(zhàn)國末期秦

16、相呂不韋(約公元前290-前235年)率門客編纂的呂氏春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農學論文。 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四篇,是專講農業(yè)的 。這四篇雖不是獨立的專門農書,但是它們聯成一個體系,已經是一套完整的論文。其中已經提到根據土壤結構和墑情安排耕地的先后次序和耕地深度、合理密植、輪作制度等重要的農學原則。(“蓋先秦農家言之精華也。” ),呂氏春秋的農學思想和理論,上農篇中提出了重農理論。 任地、辯土、審時三篇是專講農業(yè)技術的。 任地講利用土地的原則,土地的利用就是通過勞動來改良土壤的性質,使它適于耕種。 辯土是講使用土地,就是以人力來改變土壤的現狀,對任地篇所提出要求的事,作了具體回答。

17、審時篇討論耕作及時不及時對農作物各方面、特別是對子粒性質的影響。 任地等三篇包含著農業(yè)生產方面豐富的辯證法思想,總結了先秦勞動人民的農業(yè)生產經驗,反映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農業(yè)科學技術水平。,采桑養(yǎng)蠶,采桑養(yǎng)蠶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成為最重要的農事活動之一。戰(zhàn)國時期正是絲織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階段。 采桑的場景也頻繁見諸當時的藝術作品中。正是該種社會背景,使采桑成為青銅器上的一個重要圖案。 在戰(zhàn)國時代的攻戰(zhàn)宴樂銅壺上就有一幅用嵌錯工藝嵌成的采桑圖。,戰(zhàn)國采桑宴樂射獵攻戰(zhàn)紋銅壺,第一層右側是一組采桑的畫面,兩棵茁壯的桑樹上掛著籃筐,有人忙著采摘桑葉,有人接應傳送。樹下有一個形體較高大的人,扭腰側胯、高揚雙臂,跳起豪放

18、的勞動舞,旁邊兩個采桑女,面向舞者擊掌伴奏。,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農作物,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認識的農作物品種進一步增多,僅在詩經里列舉的植物就有140多種。 胡麻(芝麻)(詩經里稱“麻”或“苴”)就是其中之一。詩經七月“九月叔苴?!保ā笆濉?本義是“拾取”。 ) 還有用作染料的蓼藍(俗稱藍草。)詩經“終朝采藍,不盈一襜 ?!保ㄒb(音攙):系在衣服前面的圍裙 )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灌溉技術,灌溉技術的進步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農業(yè)飛躍式發(fā)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左傳所載鄭國已知排水而后耕種之事。) 在春秋末期,首次出現了大型的灌溉工程。 進入戰(zhàn)國時代,各國都非常重視興修水利。設有專門負責水利工程的官職。 春秋時期

19、也成為中國水利工程發(fā)展史上的第一個高潮。,李冰興修都江堰,戰(zhàn)國時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非都江堰莫屬。它是保存至今的少數始建于中國先秦時代的打響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 最神奇的是,它至今仍然保持著良好的運行狀態(tài),發(fā)揮著最初的設計功能。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堪稱人類古代水利技術的活化石。 都江堰使得秦國經濟得以富足,奠定了稱霸的經濟基礎,并成為南攻強楚的政治資本。 我們來看一段視頻。,鄭國渠,韓國遣來水工鄭國,建議秦王在陜西關中平原渭北涇水流域開鑿溝通洛水,東西全長300余里,灌溉4萬余頃農田的鄭國渠水利灌溉工程。使得關中干旱平原成為沃野良田,糧食產量大增,直接支持了秦國統(tǒng)一

20、六國的戰(zhàn)爭。 鄭國渠所在的渭水關中平原,于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開鑿之前,農耕事業(yè)早已相當發(fā)達。 這項水利事業(yè)的經營,原是韓國為了阻止秦國入侵,而韓國當時所以會利用水利灌溉事業(yè)來打動秦王,自然也有其時代背景,此不外乎兩種: 其一,當時秦國正對外戰(zhàn)爭,在軍事財力上,對農業(yè)生產量的增加有迫切的需要,當時關中平原的農業(yè)生產因氣候干燥、雨量稀少而無法滿足需要。 其二,因李冰治蜀與建都江大堰引水灌溉結果,成都平原的農業(yè)生產獨得極大成就,使秦國對內足以安定經濟,對外可以支持戰(zhàn)爭的消耗,因此,促使秦王政對關中地區(qū)經營水利灌溉事業(yè)發(fā)生了濃厚的興趣與信心,故韓水工鄭國提出開發(fā)關中平原4萬余頃農田的水利灌溉

21、計劃,正符合秦王的心意。雖然工程艱巨,但秦王仍樂于從事,可見秦王對此工程之重視與期待。,西門豹治水,戰(zhàn)國初年(公元前422年),魏文侯派西門豹做鄴縣(故城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南)縣令。 當時漳水泛濫成災,地方官吏勾結女巫,每年將貧苦少女投入水中,稱為“河伯娶婦”,借口平息水患,以愚弄人民,搜刮財物。 西門豹至鄴,破除了“河伯娶婦”的迷信,動員人力開鑿了十二道水渠,引漳水灌溉農田,使漳河由水害變?yōu)樗?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人工運河,除了各種灌溉工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了專為航運而開鑿的人工運河。其中最著名的是春秋時期吳國的邗溝、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鴻溝。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溝,為中國最早明確記載的運河

22、。 根據文獻記載,當時鴻溝已經設有水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機械和物理,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也是手工業(yè)技術、尤其是機械技術繁榮的時代。分工的細密化和技術的規(guī)范化與科學話成為這一時期手工業(yè)發(fā)展的突出特點。 傳說中神乎其技的能工巧匠公輸班就生活在這一時期。 更可貴的是,那時的人們在致力于技術革新的同時,也開始總結和思考技術中涉及的自然界的普遍規(guī)律。這方面的佼佼者莫過于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墨子,墨子(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生活于戰(zhàn)國初年。墨子是中國古代少有的將技術和自然科學知識作為嚴肅的學術對待的學者。他和弟子在先秦時期創(chuàng)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墨家研究的成果大多記錄

23、在墨子中,是中國科學史上最光輝的成就之一。 墨子出身于工匠,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公輸般(俗稱 魯班)相比,墨子擅長防守城池,據說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領比公輸班還要高明。 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 墨子死后,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墨子,墨子在自然科學方面的學生主要記錄在墨子的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四篇中,其中記載并討論了包括小孔成像、杠桿、浮力等在內的很多重要物理問題。,公輸般,公輸般,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最有名的工匠。因為出生魯國,又稱魯班。 公輸般在機械、土木、手工工藝等方面有所發(fā)明。相傳木工師傅們用的手

24、工工具,如鋸、鉆、刨子、鏟子、曲尺,劃線用的墨斗,都是他發(fā)明的。此外還有雨傘、云梯、能夠持續(xù)飛行3天的木鳥等用具和各種奇妙機械。 我國的土木工匠們都尊稱他為祖師。,齊國戰(zhàn)車,造車是技術最復雜、綜合性最強的手工業(yè)勞動之一。中國在商代已經有了發(fā)達的造車制度。 到戰(zhàn)國時期,考工記中已經記載了一套完整的官府造車工藝及規(guī)范,提出了一系列技術準則,并對這些技術參數如何影響車輛的性能進行了細致的討論。,司南,戰(zhàn)國末期,出現了關于“司南”的記載。 司南是一種指示方向的工具。 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一個杓形的 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是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戰(zhàn)國商

25、鞅銅方升,為戰(zhàn)國中期的青銅器,斗呈長方形,直壁,后有長方形柄,高2.32厘米,通長18.7厘米 ,容積202.15毫升。 方升外側有銘文三十二字,記載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大良造“鞅”頒布標準計量器,以十六寸五分之一立方寸為一升?!按罅荚祺薄本褪巧眺?。故而這件器物被命名為商鞅方升。,商鞅銅方升,方升底部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詔書,證明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仍以商鞅所規(guī)定的制度和標準統(tǒng)一全國的度量衡。 這說明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已經運用“以度審容”的科學方法,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數字運算和器械制造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成就。,戰(zhàn)國時代的天平,1981年在長沙發(fā)掘出的一架戰(zhàn)國時代的天平和砝碼,做得

26、很精細,大小跟現在我們做實驗用的差不多,木制的橫梁長27厘米,橫梁中點拴絲線提紐,離開橫梁兩端各0.7厘米處,用絲線各系了一個直徑是4厘米的銅盤,砝碼共有9個,最大的12.5克,最小的只有0.6克。當時的稱量已經相當精確了。,桔槔提水,桔槔(ji go )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一種提水工具。 它是在一根豎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細長的杠桿,當中是支點,末端懸掛一個重物,前段懸掛水桶。當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滿水以后,由于杠桿末端的重力作用,便能輕易把水提拉至所需處。,桔槔,桔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相當普遍,而且延續(xù)了幾千年,是中國農村歷代通用的舊式提水器具 。 莊子一書記載:孔子的弟子貢路

27、過漢陰,向一老農介紹說:“有一種汲水的器械用力小,功效大,可日灌四百畦”。他介紹的就是這種名叫桔槔的汲水器具。,春秋戰(zhàn)國時期機械物理大事記,公元前514-前484年,伍子胥為吳王組建水軍,建造大翼、小翼、突冒等多種型號戰(zhàn)船。吳王設立的“船官”為中國最早的專業(yè)造船機構之一。 公元前545-前501年,鄧析(春秋末期鄭國大夫,與子產同時,名家學派的先驅人物)對用杠桿原理取水的機械桔槔的結構和使用方法進行了全面描述。 春秋末年,齊人作考工記,為中國最早的手工業(yè)專門文獻。 公元前476年,中國已有指南針司南。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其他自然知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帶來了中國學術的第一次全面繁榮。中國古代的天、算、醫(yī)、農等自然科學門類也在這一潮流的推動紛紛開宗立派,商周以來積累下來的各種自然科學知識首次得到系統(tǒng)的整理。 今天能夠見到的中國的醫(yī)書、算書、星表、地理著作等都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甘石星經,在長期觀測天象的基礎上,戰(zhàn)國時期出人甘德、魏人石申各寫出一部天文學著作。后人把這兩部著作合起來,稱為甘石星經。 1.書中詳細記載了五星之運行情況,以及它們的出沒規(guī)律。 2.書中記錄800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