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竇口鼻道復合體PPT_第1頁
3竇口鼻道復合體PPT_第2頁
3竇口鼻道復合體PPT_第3頁
3竇口鼻道復合體PPT_第4頁
3竇口鼻道復合體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竇口鼻道復合體,邯礦總醫(yī)院 張永婷,竇口鼻道復合體,Ostiomeatal complex ,OMC 是廣泛開展鼻內鏡手術后,由Naumann提出的一個新的解剖概念。此概念是指位于中鼻甲及與之相對的鼻腔外側壁的狹小空間的解剖區(qū)域內,以篩漏斗為中心的臨近結構,包括中鼻道、中鼻甲及其基板、鼻丘、額隱窩、鉤突、篩泡、半月裂、前組和后組篩竇、額竇和上頜竇自然開口等。該復合體解剖結構與鼻竇炎的發(fā)生關系密切,同時又是鼻-鼻竇內窺鏡手術的進路和操作區(qū)域。,1額竇 2嗅窩 3篩板 4篩泡 5中鼻甲 6中鼻道 7篩漏斗 8上頜竇開口 9鉤突 10鼻中隔 11下鼻道 12總鼻道 13下鼻甲 14上頜竇,鼻竇CT冠

2、狀位竇口鼻道復合體層面,1額竇 2嗅窩 3篩板 4篩泡 5中鼻甲 6中鼻道 7篩漏斗 8上頜竇開口 9鉤突 10鼻中隔 11下鼻道 12總鼻道 13下鼻甲 14上頜竇,鼻丘,又叫鼻堤,它位于鼻腔側壁,中鼻甲前方。一旦感染發(fā)炎便阻礙額竇引流,發(fā)生額竇炎。在篩竇手術時,應開放它的氣房,以便額隱窩引流。,中鼻甲-篩骨結構,中鼻甲(middle terminate)屬篩骨結構的一部分。中鼻甲骨質薄而粗糙,其內側面有一些垂直小溝,是嗅神經(jīng)纖維的徑路。 從形態(tài)上可將其分為 垂直部 懸垂于鼻腔中部,由前向后徐徐下降,尾端位于蝶竇前壁下部之前 水平部 與篩骨主體連接的中鼻甲附著部,中鼻甲前部為垂直板呈前后位,

3、懸掛在鼻腔頂,向上附著在篩頂與篩板交接處的顱底骨,垂直段上下長cm,寬2 cm 。其后部向后延伸,橫穿篩竇直至眶紙板,呈從前向后下傾斜的冠狀位,稱中鼻甲基板(底板),為前、后篩房的骨性間隔,即為分隔前、后篩房的解剖標志,其尾部與前顱底無直接相連。前鼻孔至中鼻甲基板的平均距離59.40.16mm。在中鼻甲尾端上方有蝶腭孔,蝶腭動脈由此進入鼻腔。,中鼻甲解剖變異與鼻竇炎,中鼻甲過度氣化、反向彎曲 中鼻道狹窄、竇口鼻道復合體阻塞 鼻竇炎發(fā)生,中鼻甲與手術, 手術內側界限標志 手術應保持在中鼻甲外側進行可避免損傷篩板 篩板和篩頂連接處薄而脆,切除中鼻 甲前半部切忌粗暴 謹防間接損傷篩板 切除中鼻甲后半

4、部可顯露蝶竇前壁開 口,其切緣相當于眶底水平 探查蝶竇開口和直接蝶竇前壁切除、開放蝶竇的進路;且切緣相當于眶底水平,提示該手術區(qū)域外側是眶尖和視神經(jīng)管 矯正或切除反向彎曲或過度氣化的中 鼻甲,中鼻道及其外側壁,中鼻道是中鼻甲外側面與鼻腔外側壁構成的間隙。中鼻道外側壁包括了幾乎全部的OMC結構。是鼻腔外側壁結構中最為重要和復雜的部位,也是在鼻內鏡手術最常用的進路部位。中鼻道外側壁的結構由前向后依次是鉤突、下半月裂、篩泡和上半月裂,下半月裂的外側是其向前上和外上延伸擴大的空間-篩漏斗和鼻囟門與上頜竇自然口所在處。,鉤突 鉤突的前上部在鼻丘后下方與篩骨連續(xù),自前上向后下走行,后部附著于腭骨垂直板。鉤

5、突長19 22mm,高約4mm。前鼻孔至鉤突的距離為45.81mm。鉤突上緣與篩泡之間的間隙為半月裂,鉤突參與構成篩漏斗內壁。鉤突切除術是內窺鏡下篩竇切除術與中鼻道上頜竇造口術的第一步。,鉤突的解剖位置和毗鄰關系是恒定的。因此,鉤突作為鼻內鏡手術進路的標志也是恒定的。切除鉤突,可獲得顯露篩漏斗、篩泡、額隱窩氣房、鼻丘氣房以及上頜竇自然口和鼻囪門等結構寬敞的視野,是Messerklinger術式的直接進路。切除鉤突下部越徹底,上頜竇自然口和鼻囪門顯露越清楚,上頜竇自然口擴大術就越方便。,鉤突與手術, 切除鉤突是內窺鏡鼻竇手術常規(guī)進路 切除外偏鉤突時,易損傷淚道和紙板 上斷切除不徹底,影響額隱窩引

6、流 下端切除不徹底,影響觀察、處理上頜竇 影響上頜竇引流 易發(fā)生術后粘連,下半月裂,下半月裂(inferior semilunar hiatus)是介于鉤突上游離緣和后上方篩泡前下壁之間、呈由前向后呈矢狀走向的弧形裂隙,是篩漏斗和中鼻道之間通氣引流的“交通窗口”(圖4)。由此裂隙向前下和外上延伸并逐漸膨大形成篩漏斗。因此,下半月裂實際上是篩漏斗在中鼻道外側壁上的開口。,上半月裂,上半月裂(superior semilunar hiatus)是位于篩泡后上壁與其后方的中鼻甲基板之間的鐮形裂隙(圖4)。其走向是從內向外上,止于側竇,是側竇引流至中鼻道的通道。此外,篩泡上方的開口也多位于上半月裂。上

7、半月裂的大小和位置常有變異,其取決于側竇、篩泡、后組篩房和中鼻甲的發(fā)育狀態(tài)。,篩漏斗,篩漏斗(ethmoidal infundibulum)是沿下半月裂向前下和外上逐漸擴大的漏斗狀三維空間。屬前篩房的一部分。是前組鼻竇主要的通氣引流空間。 篩漏斗的界限:內側壁即鉤突,外側壁上部為紙板,下部及底部是鼻囪門和上頜竇自然口,前部是上頜骨額突和淚骨。 篩漏斗是前組篩竇、額竇、上頜竇與中鼻道之間通氣和引流的中轉空間。少數(shù)變異情況下,如鉤突最上部向外側延伸到紙板,將額隱窩和額竇與篩漏斗完全分隔,使篩漏斗的最上部成為盲端,形成終末隱窩(terminal recess),此種情況額隱窩和額竇不能引流到篩漏斗,

8、而是直接引流到鉤突和中鼻甲之間的中鼻道。對于后者,徹底切除鉤突上部,即可保證額隱窩和額竇向中鼻道的引流通暢。,上頜竇內口經(jīng)篩漏斗通向鼻腔外側壁開口的距離約0.2 1.1cm,平均0.8cm, 實際上多數(shù)上頜竇腔與鼻腔之間是以通道形式存在,稱“上頜竇鼻通道”( antronasal channel),該道的鼻內開口平均高于眶底0.5cm,其上方便是眶內側壁。通道兩端的開口分別稱為上頜竇內口和鼻內開口。,篩泡 是整個篩竇氣房中比較恒定存在的。篩泡前壁就是額隱窩的后壁。這個交界區(qū)是鼻竇內窺鏡手術的關鍵部位,前鼻孔至篩泡的距離49.02mm。篩泡的后界或多或少和中鼻甲基板相融合。 前篩竇 是指位于中鼻甲基板前的篩竇,應包括鼻丘氣房、淚氣房、泡氣房、漏斗氣房和Haller氏氣房等。為了安全地在此區(qū)域施竇手術,需注意竇氣房(前篩竇的側壁是紙樣板,頂壁是篩板與眶頂之間的額骨)比較薄,以上兩個解剖部位是手術中發(fā)生腦脊液漏的常見部位。,上頜竇口 其竇的自然開口多位于篩漏斗的篩泡中點之后,即92%位于篩漏斗中后部,距中鼻甲前端平均為1.31.5cm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