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地質調查野外工作方法,巖石類型劃分與觀察描述,沉積巖 巖漿巖 變質巖,第一章 沉積巖野外調查要點,一、沉積巖巖石類型及野外描述要點 (1)主要巖石類型 (2)泥質巖野外觀察及描述要點 (3)砂巖野外觀察及描述要點 (4)礫巖野外觀察及描述要點 (5)碳酸鹽巖野外觀察及描述要點 (6)巖層厚度術語,表1-1 主要沉積巖類型表,表1-2 泥質巖描述要點,表1-3 砂巖描述要點,表14 礫巖描述要點,表1-5 碳酸鹽巖描述要點,(6)巖層厚度術語,2m,巨厚層狀。,二、沉積巖結構描述術語,1粒度(單位:mm) 003 00602505 2 4 16 64 126 256 泥 粉砂 細砂 中砂 粗砂
2、細礫 中礫 粗礫 細卵 粗卵 漂礫 2圓度 高棱角狀呻棱角狀次棱角狀次滾圓狀滾圓狀高滾圓狀 3分選性 分選差分選中等分選好分選很好 4成熟度 成熟度低中等高 5膠結類型 基底式、孔隙式、接觸式、鑲嵌式,三、沉積構造描述術語,四、化石野外工作,(一)大化石野外現察與采集要求須注意以下幾點: (1)選擇好進行觀察和測量的主剖面和輔助剖面。 (2)逐層細致地觀察和記錄剖面的巖石性質、巖相特征及橫向變化、厚度變化、化石群面貌和巖層間的接觸關系。 (3)重要的地層界線附近(如界與界、系與系、統與統之間的界線)分層要精細。 (4) 要求對對露頭上各類化石進行了詳細的古生態(tài)觀察、描述。 (5)必須逐層系統全
3、面采集剖面上的化石。采集時要特別注意采全生物群,不能只選完美或易采者,更不能偏重某類生物化石采集,所有類別的化石都要全面系統采集。 (6)化石采集中須及時編錄,不同層位、不同地點的標本都不能相混。,表1-7 化石野外觀察項目,幾類重要的微體化石采樣間距和樣品大小,幾種常見微體化石在各種沉積巖中的產出頻率 多; 較多; O少; X無,八、沉積地層剖面野外測制要點,(一)實測地層剖面分類 (二)地層剖面位置選擇 (三)精度要求與基本層序調查 (四)實測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五)資料整理,剖面類型,1)據剖面在區(qū)調填圖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差異,在層狀有序的“史密斯”型地層區(qū)可分為三類: (1)標準(層型)型
4、地層剖面(含簡單單位層型、復合層型、界線層型等); (2)輔助(參考)型地層剖面(含次層型); (3)標志層或特殊地層剖面; (4)地層厚度剖面。 2)根據實測層段完整程度,可分成二類: (1)全層段地層剖面對工區(qū)內出露的全部地層進行詳細分層,研究巖層厚度、成分、結構、分層標志、巖層特征、沉積相、地層層序、接觸關系、時代歸屬等。系統采集巖性、沉積相和古生物標本,建立地層剖面; (2)重點層段地層剖面重點了解各填圖單位的標志、厚度、巖性和巖相變化。,(二)地層剖面位置選擇,(1)能代表一個區(qū)域或一個小區(qū)的地層巖性和厚度特征的地方,包括區(qū)域巖性變化的過渡帶。 (2)地層露頭連續(xù)分布、完整清楚、化石
5、豐富、掩蓋少的地段。 (3)選擇構造簡單的地段。但無法避開斷層或具有覆蓋時,就近分段連接時必須用明顯的標準層來連接剖面,標準層應相互重復一段。必要時應布置剝土、坑探和槽探工作。 (4)要求在地形上盡可能使剖面方向垂于地層走向。,(三)精度要求與基本層序調查,l標準剖面的精度要求 1)地層分層的要求: (1)分層時應綜合考慮巖石的顏色、成分、結構、構造等特征和礦物、化石、層間接觸關系、界面與沉積間斷等因素,凡有明顯變化處,應當分層。 (2)分層厚度大小根據成圖比例尺決定。標準剖面的柱狀剖面圖比例尺一般規(guī)定為1:5001:1 000。 (3)分層時對有特殊意義的巖層和標準層,不論厚度大小均應單獨分
6、層,或單層厚度綜合描述。 (4)地層分層應能與區(qū)域剖面對比。 (5)對分層間的接觸關系,應在橫向上追索,搜集足夠的證據。同時應描述剖面地層的風化與地貌特征。 (6)分層巖性描述要求真實全面,重點突出。,2輔助剖面的精度要求,(1) 輔助剖面可以細分層,用綜合小結式進行描述; (2) 地層劃分應能與區(qū)域地層剖面對比; (3)柱狀剖面比例尺為1:10001:2 000;,剖面采樣,必須進行系統采樣,采樣應有目的性和代表性。 采樣密度按實際情況決定,一般一個分層內有巖性變化處應有相應的代表性樣品。 采集供陳列用的巖石標本尺寸為3cmX 8cmXl0cm。 采集古生物、巖性、沉積相、化學分析等樣品,(
7、四)實測的一般程序和方法,1)選定實測地層剖面位置后,在正式丈量之前,應先對剖面路線進行詳細踏勘,全面了解地質情況,內容是:巖層短距離內巖性是否穩(wěn)定;巖性組合規(guī)律與接觸關系;化石分布情況;分層因素明顯程度;剖面丈量難易程度;構造概況;不同構造部位的巖層對比關系。 2)根據踏勘結果,應確定以下內容:標準層;地層單位和填圖單位的劃分位置;分層編號,并設立標志;基本層序特征;布置坑探、糟探工程。 3)根據踏勘資料制定實施工作計劃,計劃內容包括:比例尺;工作量;施測順序;組織分工;工作定額與工作進度計劃。,4)剖面線測量的同時,進行實測地層剖面的觀察和描述。在專門的野外記錄本中分層逐項描述、記錄。 5
8、)丈量操作要求 (1)丈量地層應逐層自老到新。 (2)剖面方向應盡量垂直地層走向,即交角為90。若地形上有困難,與地層走向與剖面線,交角不得小于60。,第二章 造山帶混雜巖野外調查要點,一、混雜巖定義、類型 二、構造混雜巖基本構件構造巖片(塊) 三、混雜巖地層常見巖片(塊)類型及主要特征 四、混雜巖地層野外調查要點及技術路線,混雜巖定義,混雜巖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 廣義的混雜巖包括構造成因、沉積成因和復合成因的地質體,為多數人所采用,例如Raymond(1984)按照成因將混雜巖分為構造混雜巖(tectonicmelange)、底辟混雜巖(diapiric melange)、滑混巖(allo
9、listostrome)和復合成因混雜巖(polygeneticmelange)。 狹義的僅指由構造作用形成的混雜巖(構造混雜巖),排除沉積成因的滑塌堆積等。,沉積混雜巖成因,二、構造混雜巖基本構件構造巖片(塊),巖片(slice) 是指以構造拼合邊界所分割的具有一定物質構成的地質體,在地質填圖中具可填性,是混雜巖地層基本單位之一,也是非史密斯地質填圖的基本單元之一。對巖片(塊)的正確劃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巖片(塊)的厘定和劃分可按如下原則進行: (1)必須是以構造拼合邊界所分割的地質體,即巖片四周均被斷裂圍限,該斷裂決不是同一地質體內部的斷裂,而是與不同地質體相拼合的構造界面; (2)相鄰
10、巖片在巖性、巖相、變形、變質程度和時代上具明顯差異。尤其是被一斷裂帶所分割的兩個相鄰地質體如在巖相上不連續(xù)、變質程度、變形樣式和時代上有一項不同者,即可區(qū)分為兩個巖片。,超巖片(superslice) 是在同一大的構造旋回期(如晉寧期、加里東期、海西期等)形成、親源關系密切、大致經歷了相似變形、變質歷程的一套巖片和微巖片組合體。超巖片的大小一般寬為數公里,長達數十至數百公里。 特別重要意義的巖片(如蛇綠巖巖片,超高壓含柯石英榴輝巖巖片,深海放射蟲硅質巖巖片等)可在地質圖上夸大表示。,三、混雜巖地層常見巖片(塊)類型及主要特征,四、混雜巖地層野外調查要點及技術路線,第三章 巖漿巖野外調查要點,一
11、、巖漿巖的基本特征及分類 二、巖漿巖的結構構造 三、巖漿巖的產狀和相 四、侵入巖的野外調查 五、火山巖的野外調查,一、巖漿巖的基本特征及分類,1巖漿巖的化學成分 在研究巖漿巖的化學成分時,通常用13項氧化物即SiO2、TiO2、A12O3、Fe2O3、FeO、MgO、CaO、MnO、K2O、Na2O、P2O5、H2O+、CO2的質量百分數來表示。超基性巖SiO29過堿性系列。,2巖漿巖的礦物成分 巖漿巖中的原生礦物,也是巖漿巖野外分類和定名的主要依據。 根據礦物的成分和顏色上述造巖礦物又可分為: 鐵鎂礦物,也稱暗色礦物,主要包括橄欖石、輝石、角閃石、黑云母等,其中橄欖石是硅酸不飽和礦物; 硅鋁
12、礦物,也稱長英質礦物或淺色礦物,主要指石英,斜長石和鉀長石,以及似長石類礦物。石英是硅酸過飽和礦物,其他為硅酸飽和礦物。 色率通常指侵入巖中暗色礦物的體積百分含量。根據統計規(guī)律,各大類巖石的色率均在一定范圍內變化,如超基性巖90,基性巖為4090,中性巖為540,酸性巖色率15。 火山巖的礦物成分與侵入巖有所差別,主要反映在火山巖中的斑晶常常為高溫礦物,且結晶程度高,熔蝕特征顯著等。是火山巖野外定名的依據之一。,二、巖漿巖的結構構造,1結晶程度 按巖石中結晶礦物和非結晶物質(玻璃)的含量比例,可進一步分為: (1)全晶質結構,巖石全部由結晶礦物組成,在深成侵入巖(如各種花崗巖,鎂鐵一超鎂鐵質堆
13、晶巖等)中常??梢?。 (2)半晶質結構,巖石中既有結晶的礦物,又含有玻璃質。是次火山巖和熔巖中常見的結構。 (3)玻璃質結構,巖石幾乎全部由玻璃質組成,這部分火山熔巖具有的結構特征。,2顆粒大小 根據巖石中礦物顆粒的相對大小,可將巖石分為顯晶質結構和隱晶質結構。顯晶質結構指肉眼可分辨礦物顆粒者;隱晶質結構指肉眼無法分辨礦物顆粒。 顯晶質結構又可根據礦物顆粒的大小進一步劃分為: 偉晶結構 礦物直徑10mm 粗粒結構 顆粒直徑5mm 中粒結構 顆粒直徑1-5mm 細粒結構 顆粒直徑1-0.1mm 微粒結構 顆粒直徑0.1mm,根據礦物顆粒的相對大小,可將巖石的結構分為等粒結構,不等粒結構,似斑狀結
14、構和斑狀結構。后兩種結構在外貌上相似,要注意區(qū)別。 (1)似斑狀結構:組成巖石的礦物大小顯著不同,但基質中礦物成分與斑晶基本相同,僅大小有明顯差別。它反映斑晶和基質是在相同的地質環(huán)境和物理化學條件下形成的。 (2)斑狀結構:組成巖石的礦物大小顯著木同,基質部分通常為隱晶質或玻璃質,且基質中礦物成分與斑晶有所差異,它表明斑晶和基質是在不同的地質環(huán)境和物理化學條件下形成的。,3自形程度 按巖石中礦物晶形發(fā)育的完善程度可分為: (1)全自形粒狀結構,巖石中礦物晶形發(fā)育完善,反映了巖石是在緩慢冷卻的條件下結晶的。因為結晶時間長,結晶中心少,空間大,所以發(fā)育成好的晶體。在深成侵入巖中可見這種結構; (2
15、)半自形粒狀結構,組成巖石的礦物部分發(fā)育好,部分發(fā)育差,這是中一深成侵入巖中最常見的結構類型; (3)他形粒狀結構,組成巖石礦物多呈不規(guī)則的他形粒狀,晶形發(fā)育不好,反映巖石結晶時,結晶中心多,結晶快,結晶空間小,是某些淺成脈巖具有的結構特征。,巖漿巖的構造,巖漿巖的構造指巖石中礦物集合體的排列方式和充填方式。 (1)侵入巖常見的構造有: 塊狀構造;帶狀構造;斑雜狀構造;球狀構造;晶洞構造;原生片麻狀構造。 (2)火山巖常見的構造為:枕狀構造;氣孔構造和杏仁構造;柱狀節(jié)理構造;流紋構造等。 需要指出的是,在火山巖中,斑晶和基質的結構及成分有很大的差異,在野外應分別對斑晶和基質的成分和結構進行觀察
16、和描述。,三、巖漿巖的產狀和相,巖漿巖的產狀主要指巖體的形態(tài)、大小和圍巖的接觸關系。 巖漿巖的相主要指由于巖漿巖形成環(huán)境的不同,由此產生的不同巖石及巖體外貌特征的總和。 侵入巖與火山巖的產狀和相有很大差別。,1侵入巖的產狀,整合侵入體,如巖盆,巖蓋,巖床,巖鞍等。 不整合侵入體,如巖脈,巖墻,巖株,巖基等,其中巖株和巖基的劃分,除考慮與圍巖不整合接觸關系外,還要考慮巖體出露面積的大小。 巖株為出露面積小于100km2的巖體;而巖基為出露面積大于100km2的巖體。,2侵入巖的相,主要根據巖體侵位深度劃分: 淺成相 侵位深度為 O2km 中深成相 侵位深度為 310km 深成相 侵位深度 10k
17、m 對于中深成相的巖體(巖基或巖株),由于各部分冷卻速度和結晶時間的差異,常使侵入體從中心到邊緣在結構上和礦物成分上呈帶狀分布,形成中心相,過渡相和邊緣相,野外調查中應對巖體的相帶作詳細觀察和描述。,3火山巖的產狀,依噴發(fā)方式劃分為: (1)裂隙式噴發(fā):巖漿沿裂隙上升噴發(fā)達于地轟,平面上火山巖呈線狀分布。 (2)中心式噴發(fā):巖漿沿頸狀管道噴發(fā)至地表形成火山錐,平面上火山巖呈點狀分布。 (3)熔透式噴發(fā):也稱面狀噴發(fā),通?;鹕絿娍诖笄也灰?guī)則,平面上火山巖分布面積大,且無明顯方向性。,4火山巖的相,按火山作用的地質環(huán)境分為海相火山巖和陸相火山巖。 根據火山活動產物的產出形態(tài)及巖石特征,分為: (1
18、)溢流相:指火山強烈爆發(fā)之后,巖漿呈面狀或線狀噴溢出達于地表形成的巖石,常見熔巖和角礫熔巖; (2)爆發(fā)相:常見于溫度低、含揮發(fā)量高、粘度大的巖漿(中酸性,堿性巖漿)以強烈爆發(fā)形式噴出地表形成的巖石,主要以火山碎屑巖為主; (3)侵出相:為火山頸相與粘度大的溢流相之間的過渡相,是出露于地表的直徑小、厚度大、產狀陡的巖穹,主要由熔巖組成; (4)火山頸相:指火山錐被剝蝕后,充填在火山通道內的火山物,主要由火山碎屑巖、熔巖、碎屑熔巖等組成。產狀陡立,剖面上呈細長的喇叭狀,上部較大,往下逐漸變小,平面上多呈近圓形; (5)次火山相:與火山巖同源,空間上常與火山巖相伴出現的超淺成(15km)侵入巖。其
19、特點是與火山巖外貌相近但結晶程度高于火山巖; (6)火山沉積相:是火山作用產物在陸相湖盆或海盆中經沉積作用形成的。是火山巖向沉積巖過渡的類型。,四、侵入巖的野外調查,侵入巖的野外描述 巖體的形狀,產狀,規(guī)模,內部相帶及巖性分布特征,(二)侵入巖的野外描述,描述應包括: 巖石名稱; 顏色; 結構構造,特別是巖石的結晶程度,顆粒大小和自形程度; 礦物成分及含量,特別要注意主要礦物,次要礦物和副礦物的種類,特征及含量; 有無蝕變及蝕變的類型和強弱; 礦化特征等;,(三)巖體的形狀,產狀,規(guī)模,內部相帶及巖性分布特征,1.巖體形態(tài) 恢復和確定侵入體的形態(tài)應觀察、收集和描述如下方面內容: 從不同高度和各
20、個部位觀察和確定接觸面產狀,獲取巖體邊界形態(tài)的直接的資料; 巖體內部相帶的分布形態(tài)和寬度變化,特別要注意邊緣帶的的變化。一般來說,接觸面越陡,邊緣帶越窄,反之越寬; 原生構造,特別是面狀流動構造,在接觸面產狀難于確定時,可用于確定接觸面產狀和恢復巖體的形態(tài); 接觸變質帶發(fā)育的情況及寬度的變化,也可用來判斷巖體的產狀及其向深部變化的情況; 物探和鉆探資料,可以提供巖體向深部延伸及變化的情況,也是野外地質調查時應予以收集的資料。,對輝長巖類侵入體,野外應特別注意確定巖體是否為獨立的侵入體,如果為層狀侵入體中的輝長巖,應對層狀特征作詳細觀察描述,識別層理、韻律層理、隱蔽層理,觀察各層礦物組合、結構構
21、造、顏色的變化等。 堿性輝長巖常常與正長巖或堿性正長巖共生,很少形成獨立的巖體。,2巖體與圍巖的接觸關系,巖體與圍巖的接觸關系可分為以下三種。 (1)侵入接觸:是巖體侵入圍巖中形成的,它表明巖體形成晚于圍巖。 其主要標志是:巖體邊部有細粒冷凝邊,圍巖中常發(fā)育巖枝或巖脈;原生流動構造平行于接觸面;巖體邊部常有圍巖捕虜體;環(huán)繞巖體的圍巖常發(fā)育接觸熱變質暈;平面上巖體與圍巖的接觸邊緣呈不規(guī)則狀等。,(2)沉積接觸:指侵入體遭受風化剝蝕后又被沉積物所覆蓋形成的接觸關系,表明侵入體的形成先于沉積巖。 主要的標志是,侵入體與圍巖之間有古風化殼或侵蝕面;上覆地層中有巖體的角礫;巖體無冷凝邊,圍巖中無接觸熱變
22、質暈;巖體中的構造或巖脈在接觸面處突然終止等;,(3)斷層接觸: 典型的標志是在接觸帶上發(fā)育碎粒巖化、糜棱巖化,并出現構造角礫巖、斷層擦痕、構造透鏡體和牽引褶曲等。,3不同期次侵入體形成先后順序的確定及證據,大多侵入體是多時代、多期次(或多階段)形成的復式巖體。一些同時代的侵入體也可能是多階段形成的。 確定不同期次侵入體形成的先后順序的野外地質調查主要方面: 巖體是否具有冷凝邊,通常具冷凝邊的巖體形成較晚; 巖體之間的穿插關系或捕虜關系。被穿插的巖體或被捕虜的巖體形成在先。晚期巖體的巖枝穿人早期巖體之中或被切割的巖脈所在的巖體形成較早; 當巖體邊緣的流動構造被另一巖體切割時,前者形成較早; 當
23、兩個巖體接觸時,出現烘烤邊或接觸變質的巖體形成較早。另外, 巖石成分的變化規(guī)律也可作為劃分侵入期次的參考依據。一般來說,早期的侵入體偏基性,晚期的巖石偏酸性;在結構上早期以中粗粒一中粒較常見,而晚期粒度較細,多以中細粒一細粒為主。但是這種規(guī)律不是一成不變的,最好與前面幾條證據結合起來判斷更為有效。,4巖體的侵位深度及剝蝕深度,恢復侵入體的形態(tài),是確定巖體侵位深度和剝蝕深度的基礎和前提。在此基礎上確定巖體侵位深度,比較可靠的方法是查明巖體形成時蓋層的厚度。 巖體剝蝕深度可根據巖體出露面積的大小,上覆圍巖的殘留體,接觸變質暈及蝕變帶以及相帶發(fā)育及保存的情況等來鑒別。 當地表只見到接觸變質暈,蝕變帶
24、或熱液脈等,可推測下部有隱伏巖體; 當巖體出露面積不大,且有圍巖頂蓋殘留體保留或僅見到細粒結構的巖石,這樣的巖體通常剝蝕淺,反之則剝蝕深。,5巖體中捕虜體,殘留體及深源巖石包體,捕虜體指巖體侵位時捕獲的圍巖碎塊。 殘留體指巖體剝蝕淺,巖體頂部殘留的部分圍巖蓋層。 而深源巖石包體指巖漿上侵時捕獲的下地殼或上地幔的巖石碎塊。 野外工作時,應觀察和描述這些巖石碎塊或殘留體的巖石類型及特征,各種類型包體相對比例,大小,形態(tài),在巖體中的排列方向及分布等。,6巖體與區(qū)域構造的關系及巖體內部構造,巖漿作用與地質構造有密切關系。 斷裂構造往往是巖漿上升的通道,也可以是巖漿侵位或賦存的空間。比如侵入體沿斷裂分布
25、或在斷裂交匯處出現并膨大,侵入體在主斷裂兩側的羽狀裂隙中發(fā)育等,表明巖體的形成受斷裂控制,且?guī)r體形成晚于斷裂。 當巖體周圍出現環(huán)狀或放射狀裂隙時,一種可能這些斷裂是由巖體侵位時的擠壓力形成的,那么巖體形成應晚于這些斷裂。 侵入體與褶皺構造的關系可分為三種: 巖體形成于褶皺之前,通常巖體應與圍巖一起發(fā)生褶皺,在巖體中應見到碎裂、重結晶、片理化等現象,但巖體中流動構造與圍巖構造線無關; 同褶皺的侵入體,巖體沿主構造線方向拉長,并與褶皺形態(tài)一致。巖體中的片理與圍巖中的片理方向完全一致; 褶皺后侵入體中的原生流面構造與圍巖一致,但與圍巖的構造線無關。,7巖漿分異作用,同化混染作用的觀察,分異作用按機制
26、分為結晶分異作用,熔離(液態(tài)分異),混合作用和同化混染作用等。根據分異作用發(fā)生的地點,可分為就地分異作用和深部分異作用。 對前者主要通過對巖石類型及巖石系列的劃分和確定,觀察巖石中是否出現帶狀構造和或韻律層理,是否有不平衡共生的礦物出現,巖體邊部是否出現非巖漿礦物如石榴石,堇青石以及巖石中是否有斑雜構造等來判斷巖體是否發(fā)生過分異作用和或同化混染作用,確定分異作用的類型。,對就地分異作用和深部分異作用的判斷則需要從如下方面進行: (1)就地分異作用發(fā)生在巖漿侵入之后的冷凝結晶階段,常常表現為同一巖體沿水平方向(從巖體中心邊緣)和垂直方向(從巖體上部下部)巖石類型呈有規(guī)律的變化。對中酸性侵入體來說
27、,較基性的巖石常分布于巖體邊部,較酸性的巖石分布在巖體的中心。而且這種變化于與圍巖的巖性、捕擄體的種類及數量變化無任何依賴關系。 另外,巖體中的韻律構造,原生條帶構造,礦物組合、含量及礦物成分有規(guī)律的變化特征,如斜長石牌號,橄欖石2V的變化,巖體頂部富含揮發(fā)性礦物等,都是巖漿就地分異作用的標志。特別在火成堆積巖中,早結晶的密度大的礦物下沉到巖體低部并被隙間熔漿膠結,晚結晶的礦物成分隨巖漿成分變化作有規(guī)律的變化,并逐步的堆積下來,最終形成韻律層理構造,這是最典型的結晶分異作用; (2)深部分異作用是指巖漿在深部巖漿房中依靠自身的因素分異成不同成分巖漿,然后上升侵入到地殼,形成不同成分、不同期次侵
28、入巖的過程。其標志是:一個巖體由同源多期的侵入巖組成,各期巖體(巖石)之間可出現穿插關系,且每一期巖體的巖石在成分和結構上比較均一,各期巖體的化學成分、礦物組合、礦物的光性特征及化學成分上呈現規(guī)律變化。,8巖體同位素定年樣品的采集,同位素樣品的要求主要有三條: (1)樣品應直接從基巖上采取,不得從滾石上采取或從路邊隨便撿拾; (2)樣品要新鮮,不得有風化或蝕變的痕跡; (3)樣品要有代表性。,9巖漿巖的蝕變,礦化及與礦化的關系,注意觀察蝕變類型及強度,蝕變巖石組合、分布,有無礦化及礦化類型及強度,與蝕變帶的關系等。,10花崗巖類侵位機制的確定,花崗巖類侵入體的侵位機制主要有: 隆起作用; 底辟
29、作用; 氣球膨脹作用; 頂蝕作用; 火山口沉陷作用; 巖墻擴展作用等。 在野外要綜合巖體各方面的地質特征,如巖體的形態(tài),產狀,巖相帶的形態(tài)及分布,巖體邊緣有無原生流線(或流面)構造及其與圍巖的關系,巖體邊緣及圍巖中裂隙的性質及分布特征等,來判斷和確定花崗巖體的侵位機制。,11各種測試樣品的采集,主要包括電子探針,巖石化學,稀土微量及同位素地球化學,以及同位素定年樣品的采集。 對測試樣品總的要求是:巖石一定要新鮮,要有代表性,要附有樣品的野外編號,準確的采樣點位置和圖件,以及詳細的野外描述。 樣品要盡可能配套,即一個樣品應包括上述幾類主要測試工作所需的樣品量。 此外,一定要有相應的薄片(巖相學研
30、究)與之配套,以便對測試結果作出正確的分析和解釋。,五、火山巖的野外調查,火山巖包括由火山噴發(fā)作用和溢流作用達于地表的各種熔巖、碎屑熔巖及火山碎屑巖,也包括與火山噴發(fā)(溢流)作用有關的火山通道相巖石和超淺成侵入相巖石。,(一)、火山巖野外調查的基本內容,火山巖野外調查的總目的是要查明火山作用歷史和火山噴發(fā)作用的強度,以便為區(qū)域構造演化的研究、環(huán)境評價、火山災害預防以及找礦提供依據。,2巖性描述,火山巖巖性描述應包括: 巖石名稱; 顏色; 結構構造; 斑晶礦物成分及特征; 基質的;結構及微晶或微斑晶的種類,數量,排列方式; 氣孔的形狀,大小,數量及分布特征等; 巖石的蝕變,風化特征等。,3火山巖
31、噴發(fā)期次及噴發(fā)次數的確定,基性火山巖層的頂部常見較厚的氣孔和較多的紅頂,酸性火山巖層的頂部常見玻璃質巖石或藍黑色樹皮狀玻璃質外殼。 通常老的火山巖具有紅頂,較新的火山巖有玻璃質外殼。因此,只需數出紅頂(或玻璃殼)的數目,即可確定出噴發(fā)期次及噴發(fā)次數; 對火山碎屑巖,要注意火山物顏色、粒度、成分的突變。因為這種突變反映了不同期次的噴發(fā);在熔結凝灰?guī)r中,常常是下部的巖石熔結強度大,而上都巖石熔結差或沒有熔結,據此可確定噴發(fā)期次和噴發(fā)次數。,6火山巖韻律及旋回的劃分,火山巖中巖相、成分、結構、構造等出現周期性變化者,稱為韻律。 一個韻律是由多層巖石組成,厚幾米至幾十米,一般以巖性段為單位。劃分韻律應
32、考慮以下幾種情況: 熔巖組成區(qū),可用熔巖成分的周期性變化劃分韻律,如堿性拉斑玄武巖組成一個韻律; 火山碎屑巖組成區(qū),可用碎屑物的粒度粗一細,或用空降碎屑巖與熔結碎屑相互變化組成韻律; 火山碎屑巖與熔巖組成區(qū),可用火山碎屑物一熔巖,或熔巖一碎屑巖組成韻律; 火山碎屑巖熔巖、沉積巖組成區(qū),可用火山碎屑巖、熔巖、沉積巖的周期性變化,組成韻律。 火山噴發(fā)所形成的更大的周期性變化,則為旋回。在兩個旋回之間的界線較韻律清楚,因為它常具有一定的間斷(不整合及較厚的沉積夾層)。旋回由多個韻律組成,厚幾百至幾千米。一般以地層組為單位。旋回既反映了火山活動的過程;也大致反映了構造演化的順序。,7火山巖相觀察、描述
33、和確定,1)海相火山巖與陸相火山巖的區(qū)別為: (1)海相火山巖與海相沉積巖伴生,并通常與下伏地層呈整合接觸關系,一般不發(fā)育風化殼。而陸相火山巖則與陸相沉積巖伴生,并常常與下伏地層呈噴發(fā)不整合接觸,常常發(fā)育風化殼; (2)海相火山巖中常見海相生物化石,多含泥質、硅質及碳酸鹽巖,碎屑物較少且分選好,相變小。陸相火山巖中有陸相動植物化石,碎屑成分高,分選不好,相變大; (3)通常海相火山巖成分變化小(基性為主),常見枕狀構造。陸相火山巖成分變化大(從基性一酸性均有),常見氧化紅頂和柱狀節(jié)理等。某些海相火山巖常發(fā)育鈉長石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等蝕變,也司作為與陸相火山巖區(qū)別的參考標志。,2)爆發(fā)相含大
34、量火山碎屑物,如巖屑、晶屑和玻屑以及火山彈、火山渣、火山灰等;溢流相以熔巖為主,常形成熔巖被、熔巖流等,??梢姎饪讟嬙?,柱狀節(jié)理構造或枕狀構造等; (1)火山口及火山通道是火山活動的中心,其特點是常常切穿圍巖產出,直徑與爆發(fā)強度成正比。充填物成分復雜,既有熔巖,也有火山碎屑巖,且火山碎屑巖的粒度從中心向外由集塊巖一火山角礫巖一凝灰?guī)r呈規(guī)律變化。 (2)侵出相常常呈針一柱狀產出,產狀陡。成分多為中性及堿性的流紋巖、粗面巖、英安巖等。結晶程度從中心向外具分帶性,頂部有火山角礫巖分布。氣孔構造不太發(fā)育,但同心圓狀或扇狀節(jié)理很發(fā)育。 (3)次火山巖相可根據空間上與火山巖伴生,外貌上與火山巖相似但結晶程
35、度較高等特征加以確定。,9火山口的種類及古火山口的恢復和確定,在野外調查中應注意確定火山口的位置、形態(tài)、大小,產狀及火山口的種類?;鹕娇诳煞譃楣呕鹕娇诤托?現代)火山口;根據火山口保存的完整程度又可分為破火山口和(完整)火山口。在古火山巖區(qū),火山口、火山錐及噴出巖可以部分或完全被剝蝕,僅火山通道被保留下來。 火山口和火山通道的形態(tài)受火山作用產狀的控制,分為裂隙式和中心式。其具體鑒別特征如下: 1)裂隙式通道多沿深斷裂分布,地表沿斷裂走向可以出現多個火山口,火山通道呈巖墻或巖墻群產出,平行排列,延長可達數十公里以上。巖石類型介于噴出相和次火山相之間,流動構造顯著且陡立; 2)中心式噴發(fā)的火山口呈
36、圓形或近于圓形,由于火山口蹋陷而出現負地形?;鹕酵ǖ莱使軤睢⑼矤罨蝾i狀。巖頸受基底及區(qū)域構造控制,較酸性的巖頸常位于隆及短軸背斜之上。通道直立者,火山口位于隆中心,如果通道傾斜,火山口位于短軸背斜的開闊一端的中部?;鹕娇诨蚧鹕酵ǖ赖臋M斷面多為長圓形。如果有兩個方向的斷裂交叉,火山口或火山通道為圓形。如果受多條斷裂控制,則可出現多邊形; 3)破火山口是指被破壞的火山口及周圍的洼陷。其成因主要有三種:由于火山口被流水向源侵蝕加大;火山強烈爆發(fā),崩塌了火山口周圍的火山錐,形成比原來的火山口大的凹,即破火山口。如果火山口的崩毀量很大,則可形成爆發(fā)凹地;或由于巖漿物質大量噴發(fā)或侵入后,巖漿房和或巖筒空虛
37、,但火山口附近上覆的火山物質太多導致重力塌陷,形成塌陷破火山口。因為這種重力塌陷常常順著火山口周圍的環(huán)狀斷裂發(fā)育,所以形成火山凹地或火山構造沉陷。當巖漿粘度很大,含氣體很多時,常形成后兩種破火山口,尤以塌陷破火山口最大,一般呈圓形一橢圓形,直徑大于15km,個別達2030km,深度可達數百米,常積水成湖。 4)對古火山口和或破火山口,由于遭受后期剝蝕或受到強烈的構造破壞,其產狀將發(fā)生明顯變化。但火山通道總是切割圍巖層理,而火山錐噴出物則基本平行層理,并常常由粗大的、分選差的火山碎屑物和厚層熔巖組成。由于火山噴出物分布的范圍廣,易于發(fā)現,所以在尋找古火山口和通道時,應選擇火山巖厚度大、火山碎屑巖
38、多且粒度變化大、次火山巖發(fā)育的地區(qū)。 此外,還可以根據其他一些方法,如遙感法、交匯法和流向法等來確定和恢復古火山口的位置。,(1)遙感法:從分析大的構造景觀人手,尋找特殊的等軸狀地形,環(huán)狀、放射狀山脈,水系,弧形或環(huán)狀線性體,用以了解火山機構的形態(tài)。進一步則可根據微地形、紋飾、紋形及色調等,分析火山機構和通道的分布、產狀、形態(tài)及巖性特征等。 (2)交匯法:地下的巖漿在其上升和噴發(fā)的過擔中,常常形成以火山口或火山通道為中心的放射狀裂隙和或斷裂。當這些斷裂和或裂隙被小侵入體充填,則形成放射狀巖脈或巖墻群。因此,火山口或火山通道的位置應該在斷裂、裂隙、或巖脈巖墻群等交會密度最高的地方。據此,可以幫助
39、我們分析和確定古火山口和火山通道的位置。在野外填圖中,應先根椐地形,構造、火山巖分布特證等,初步判斷有無火山口。然后通過對該區(qū)斷裂和裂隙詳細的填圖,確定斷裂和裂隙交匯最密集的部位,以及可能是古火山口的位置。 (3)流向法:中心式火山噴發(fā)的熔巖、熔結凝灰?guī)r等,均以火山口和火山頸為中心向四周流動。因此,通過測定熔巖及熔結凝灰?guī)r中的流動構造,可以分析和確定古火山口及火山頸的位置。在野外應詳細測定火山巖的流線和流動方向,并繪在火山巖分布圖上。根據流線的走向和流動方向,即可推斷并確定出古火山口的位置。,8火山作用強度的確定,主要通過調查火山碎屑物的種類、粒度大小及各種粒級火山碎屑物的空間分布特征,確定熔
40、巖與火山碎屑巖的相對比例。除常見的晶屑、巖屑和玻屑之外要注意觀察是否有塑變巖屑(漿屑)出現及漿屑的形態(tài)、大小特征等。以此推測和確定火山作用的強度。 另外,不同粒級火山碎屑巖呈現規(guī)律分布,大的集塊巖常常分布在火山口附近,遠離火山口碎屑巖的粒度逐漸變細。因此,對火山碎屑物空間分布特征的凋杏可用來恢復古火山機構。,(二)火山巖的野外定名,1流紋巖-英安巖類 為中酸性火山巖,常具斑狀結構,流紋構造。玻璃質結構、球粒結構、霏細結構,氣孔構造、珍珠構造也常見。斑晶以高溫石英和堿性長石為主,有時出現斜長石。斑晶自形程度高,熔蝕結構發(fā)育。暗色礦物以黑云母,褐色角閃石為主,也可成斑晶出現。 種屬劃分主要根據斑晶
41、成分。當斑晶為石英和堿性長石時,稱流紋巖;當斑晶中出現明顯的斜長石時,可稱英安巖;當斑晶中有霓石,堿性角閃石出現時,可稱堿流巖;當巖石全為玻璃質時,可根據結構構造和顏色進一步命名。如紫紅色,具珍珠構造的珍珠巖;黑色,具玻璃質結構,貝殼狀斷口的稱黑曜巖等等。 石英角斑巖為灰白色或淺灰色,致密塊狀,礦物成分以鈉長石和石英為主,有少量鉀長石。暗色礦物極少。石英角斑巖為海底火山噴發(fā)作用產物,常與細碧巖共生。 2.安山巖 為中性火山巖,幾乎全為斑狀結構,基質為隱晶一玻璃結構,氣孔構造或杏仁構造。斑晶主要為板塊自形一半自形斜長石和或角閃石,黑云母。有時出現少量輝石和堿性長石。野外安山巖常常呈紫紅色。 安山
42、巖的進一步命名主要根據暗色礦物及基質結構。如黑云母安山巖、輝石安山巖、?;采綆r等。 3粗面巖-響巖類 粗面巖-響巖分別為中性堿性和過堿性系列的火山巖。粗面巖礦物成分以堿性長石為主,含量45%-85,可作斑晶或基質。次要礦物為斜長石、黑云母及角閃石等。巖石具斑狀結構,基質具隱晶質-玻璃質結構,基質中可出現少量的石英或似長石類礦物。氣孔構造或杏仁構造。 響巖與粗面巖的主要區(qū)別是前者出現較多似長石類斑晶,暗色礦物以堿性輝石(霓石及霓輝石)為主,幾乎不含斜長石。 進步命名主要根據斑晶礦物成分,如當斜長石斑晶含量增高與堿性長石含量相近時,可稱粗安巖;當粗面巖中出現少量似長石和堿性暗色礦物時,可稱堿性粗
43、面巖;當有霞石或白榴石斑晶出現時,可稱霞石響巖或白榴石響巖。 4玄武巖類 玄武巖類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的火山巖。玄武巖多呈黑色,斑狀結構,基質多為玻璃質或隱晶質結構,氣孔構造或杏仁構造。斑晶成分為斜長石和輝石,有時出現橄欖石。堿性玄武巖中可出現堿性長石和堿性暗色礦物。但在野外鈣堿性玄武巖與堿性玄武巖很難區(qū)別。但海相玄武巖和陸相玄武巖較好區(qū)別,前者多發(fā)育枕狀構造,而后者多出現柱狀節(jié)理構造。 在野外,除個別特殊類型,如暗綠色,具綠泥石化-綠簾石化蝕變特征的細碧巖可識別之外,其他具有玄武巖特征的巖石統稱為玄武巖。種屬的進一步劃分和命名需要作巖石薄片和巖石化學的工作。 5苦橄巖,科馬提巖 苦橄巖為暗黑色一
44、暗黑綠色,斑狀結構,斑晶為橄欖石,含量高達5070,其次為輝石。當基質為玻璃質時,可過渡為?;冮蠋r。 科馬提巖為超鎂鐵質火山熔巖。暗黑綠色,由高鎂的橄欖石,輝石及少量的金屬礦物組成。橄欖石和輝石呈細長的鋸齒狀,近于平行叢生。可作為重要的鑒定特征。 6霞石巖 為幾乎不含長石的過堿性超基性巖。巖石色深,主要由霞石和輝石組成。霞石巖的種屬劃分主要根據礦物組合,如橄欖霞石巖、鈦鐵霞輝巖等。當基質中出現黃長石時,可稱黃長巖。 7金伯利巖 是一類特殊的堿性超基性巖。礦物成分以橄欖石、鎂鋁榴石、金云母等為主。常見斑狀結構,角礫狀構造或巖球構造。野外可根據大量的橄欖石斑晶,以及鎂鋁榴石斑晶,特征的巖球構造等
45、來識別。但詳細的定名必須進行巖石薄片、巖石化學,甚至于人工重砂的研究才行。,8火山碎屑巖 火山碎屑巖是火山作用產生的各種碎屑物在陸地上或水盆地中堆積(沉積)后經多種成巖方式形成的巖石。 1)火山碎屑巖的特征:火山碎屑物的種類很很多按物性可劃分為剛性、塑性和半塑性三種;根據火山碎屑物的組分和結構可分為巖屑、晶屑和玻屑三種;按火山碎屑物的來源可分為同源碎屑、異源碎屑和深源碎屑三種。其中巖屑、晶屑和玻屑的識別,在野外火山巖的分類定名中尤其重要?;鹕剿樾紟r的結構按成因和粒度進行分類。 (1)與成因有關的結構包括以下幾種。 a塑變熔結結構:主要由塑性玻屑和塑性巖屑平行堆積熔結形成的結構特征,有時可含少量
46、剛性碎屑。進一步按粒度劃分為熔結集塊,熔結角礫和熔結凝灰結構;碎屑熔巖結構,是火山碎屑巖向熔巖過渡類型的結構,其特點是熔巖的含量增高。 b沉火山碎屑結構:是火山碎屑巖向正常沉積巖過渡類型的結構,但以火山碎屑物為主。 c凝灰沉積結構:也是火山碎屑巖向正常沉積巖過渡類型的結構,但正常沉積物的含量增高了。 (2)按粒度劃分的結構有: a集塊結構:指火山碎屑物粒度64mm,含量50; b火山角礫結構:火山碎屑物粒度在642mm之間,含量50; c凝灰結構:火山碎屑物粒度50。 火山碎屑巖的構造主要包括:假流紋構造、層理構造等。 2)火山碎屑巖的分類命名:火山碎屑巖的分類方法較多,常用的分類方法主要考慮
47、兩方面,一是火山碎屑物的含量,以及熔巖和正常沉積物的相對含量;二是火山碎屑物的成分。 (1)當火山碎屑物含量90時,為正?;鹕剿樾紟r,進一步劃分主要依據晶屑的種類和碎屑物的粒度; (2)當火山碎屑物含量90(一般在1090%之間),膠結物主要為熔巖時,應為向熔巖過渡的火山碎屑巖。進一步劃分基本同上一類; (3)向沉積巖過渡的火山碎屑巖是在水盆地中沉積,壓實成巖形成的。在分類命名時,除了應考慮火山碎屑物的種類之外,還應考慮正常沉積物的種類,顏色和沉積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因為很多火山巖和火山碎屑巖結晶程度差,在野外很難確定巖石名稱。因此,野外填圖工作應與室內巖石薄片研究和巖石化學分析相結合,才可
48、能獲得準確的巖石名稱和填圖區(qū)巖漿活動的各種信息。有關火山碎屑巖的分類命名見表3-1。,火山碎屑巖分類表,第四章 變質巖野外調查要點,一、常見區(qū)域變質巖分類 二、區(qū)域變質巖描述要點 三、動力變質巖分類與描述要點 四、變質作用主要類型基本特征 五、區(qū)域低溫動力、埋深變質作用區(qū)調查要點 六、區(qū)域動力熱流(遞增)變質作用區(qū)調查要點 七、區(qū)域中高溫變質作用區(qū)調查要點,一、常見區(qū)域變質巖分類 表4-1 常見區(qū)域變質巖分類表,二、區(qū)域變質巖描述要點,1變質巖結構構造。 1)變余結構、構造:在低級、極低級變質巖中,甚至在部分中高級變質巖中,保留原巖的結構特點,如變質侵入巖中的變余輝綠結構、變余花崗結構、變余塊
49、狀構造;變質火山巖中的變余巖屑結構、變余晶屑結構、變余斑狀結構、變余氣孔結構、變余流紋構造、變余枕狀構造;變質沉積巖中的變余砂狀結構、變余層理構造。 在強烈變形作用下可產生類似于層理的成分層構造、類似于礫巖的石香腸、構造透鏡體構造,應注意區(qū)分。,2)變晶結構:由變質作用過程中產生的礦物稱做變晶。 由變晶形態(tài)、大小、相互關系反映的結構稱作變質結構。變晶按粒度分為:粗粒(2mm)、中粒(21 mm)、細粒(101mm)、微粒(01mm)。 變晶結構進一步可分為變斑狀結構、鱗片變晶結構、纖狀變晶結構、粒狀變晶結構等。,3)變質構造,包括以下幾種:,(1)板狀構造(板劈理):由肉眼難以辨別的微晶一隱晶
50、質變質礦物組成,沿密集的板片狀板劈理裂開平整光滑、色澤暗淡的面狀構造。 (2)千枚狀構造:由肉眼難以分辨的片狀、粒狀微晶變質變余礦物組成,有強烈的絲絹光澤的面狀構造。 (3)片狀構造:由肉眼可以識別的片狀、針柱狀及粒狀變質礦物組成的面狀構造。千枚狀構造與片狀構造又稱為片理。 (4)片麻狀構造:由粒狀、板片狀中粗粒變質礦物組成,板片狀礦物在粒狀變質礦物中斷續(xù)定向分布構成的構造。 (5)其余還有線狀構造(線理)、塊狀構造、斑點構造、眼球狀構造、陰影狀構造、條痕狀構造、條帶狀構造等。,2基本巖石名稱,(1)變質輕微仍保持原巖特點的巖石稱“變XX巖”、“變質X X巖”。 (2)以巖石構造為基本名稱,如
51、板巖(板狀構造)、千枚巖(千枚狀構造)、片巖(片狀構造)、片麻巖(片麻狀構造)。 (3)對于片麻狀一塊狀構造的變質巖石根據長石、石英及其他粒狀特征變質礦物類型與比例,劃分為變粒巖、淺粒巖、麻粒巖、榴輝巖、斜長角閃巖、角閃巖、大理巖等。,3變質巖命名,粒度+礦物+基本巖石名稱;基本巖石名稱前,參加巖石定名的礦物按含量增加為序,含量高的礦物靠近基本巖石名稱。 某種礦物大于90可直接以該礦物命名如角閃巖、輝石巖。,4變質巖的描述 變質巖的描述要點,三、動力變質巖分類與描述要點,1動力變質巖的一般特點 (1)發(fā)育于斷裂帶、韌性剪切帶中,呈線狀分布; (2)在地貌上常呈洼溝或陡墻; (3)具碎裂結構或糜
52、棱結構,含角礫狀碎斑或靡棱殘斑; (4)動力變質帶中巖性特點變化大,巖石面貌受原巖、變形強度、流體作用影響,常伴有蝕變與礦化,2動力變質巖的類型,五、區(qū)域低溫動力、埋深變質作用區(qū)調查要點,此類變質作用發(fā)育極低級、低級(濁沸石相、葡萄石-綠纖石相、藍閃硬柱石相、藍閃綠片巖相、低綠片巖相和綠片巖相)變質巖,常見巖石為千枚巖、板巖、變質砂巖和結晶灰?guī)r。 極低級、低級變質巖既具有一定的變質巖特點,又保留一定的原巖特點。結合室內研究,可恢復原巖類型。在野外多保持較清楚的沉積地層性質,此類型區(qū)可采用構造-地(巖)層-事件法填圖??梢越⑷?、組、段等地層單位并恢復地層層序。,4變質帶劃分,極低級、低級變質作
53、用區(qū),結合室內研究,可以劃分低級成巖帶,高級成巖帶,低級淺層(近)變質帶、高級淺層(近)變質帶、極低級變質帶。對埋深變質作用區(qū),依次可出現濁沸石相帶、葡萄石一綠纖石帶、綠簾一藍閃片巖帶、藍閃一硬柱石帶。,5變質巖原巖類型調查的內容,(1)地質產狀特征:如沉積地層宏觀層狀構造、變質侵入巖表現為大范圍單一的變質花崗質片麻巖并可保留一定的侵入關系等。 (2)變質原巖結構、構造:變質巖中有各種原巖殘余結構可用來確定變質巖原巖性質。如通過查明具有黑云變粒巖、淺粒巖夾層,確定斜長角閃巖屬火山凝灰?guī)r沉積原巖,而不是變質侵入巖床變質而成;變余結構、構造包括:變余(斜)層理構造、變余砂巖結構、變余層狀構造、變余
54、枕狀構造、變余沉積韻律、變余杏仁構造、變余氣孔構造、變余流紋構造、變余條帶狀構造、變余花崗結構、變余輝綠結構等。 (3)巖石共生組合:如低級變質的侵入巖可以保留原侵入巖的相同、相近的礦物組合;在高級變質巖系中依據淺色榴輝巖與硬玉石英巖、榴輝巖白云片巖共生的特點,確定淺色榴輝巖的原巖屬碎屑巖變質而成。 (4)結合人工重砂,通過副礦物特征研究,確定變質巖原巖類型。,六、區(qū)域動力熱流(逼增)變質作用區(qū)調查要點,區(qū)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區(qū)表現為同一變質期變質作用強度在空間上不均勻性,由低綠片巖相一高角閃巖相,甚至麻粒巖相??臻g上表現為熱穹隆,在熱穹隆的核部可發(fā)育陸殼重熔型花崗質巖石。 區(qū)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
55、的程度與地(巖)層年代不具對應性。 由于變質作用程度不均勻且經歷多期次變質與變形作用,此類變質區(qū)雖然可恢復變質巖原巖類型,但難于恢復原始地層層序。應采用構造一巖石(層)一事件法填圖。此類變質作用區(qū)區(qū)域地質調查的重點是變質帶的時空演化、變質作用與變形作用及花崗巖形成作用的關系。,野外基本工作方法,按特征變化礦物劃分變質帶是野外基本工作方法。 (1)泥質變質巖中的變質帶:依據泥質變質巖中的特征變質礦物可劃分出:絹云母一綠泥石帶;黑云母帶;石榴石帶;十字石帶;紅柱石帶(或藍晶石帶);夕線石帶(或夕線石一堇青石帶)。一般來說、稱低綠片巖相;為高綠片巖相;、為低角閃巖相;為高角閃巖相一麻粒巖相。野外應注
56、意觀察與記錄變斑狀特征變質礦物首次出現的位置。巖石的化學成分可能會影響特征變質礦物的出現順序。另外還應該注意不同變質階段的變形礦物的疊加問題。 (2)基性變質巖中的變質帶:隨變質程度增加可以劃出:鈉長石綠泥石帶;鈉長石陽起石帶;鈉長石普通角閃石帶;斜長石普通角閃石帶;輝石帶。一般來說,、為綠片巖相,為低角閃巖相,為高角閃巖相,為高角閃巖相一麻粒巖相。,2遞增變質與變形作用關系及其時空演化特征的調查,(1)通過不同幕次變形構造中產生的面理構造和變質礦物組合的調查與研究,建立遞增變質作用區(qū)變質結晶作用與變形作用的關系框架。 以主期變形構造片理作為計時標,從而建立變質變形序列。 構造變形調查應先低級
57、變質區(qū)后中高級變質區(qū),先簡后繁,先弱后強。 不同變質變形階段中產生的脈體礦物組合、組構、地球化學特點都不同,可作為野外劃分變質變形期次、階段的佐證。,(2)區(qū)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區(qū)變質作用是多幕次的, 一般早期經歷普遍的低綠片巖相單相變質幕, 主期發(fā)育圍繞區(qū)域熱流動力異常中心發(fā)育遞增變質帶, 晚期伴隨韌性剪切作用發(fā)生退化變質作用。 應以主期構造變形產生的片理為計時標,在野外調查并結合顯微組構的研究,確定不同特征變質礦物及其相應的變質帶形成的時空變化關系。,(3)應注意觀察和總結變質帶與地層、巖層界線、構造走向線的關系。遞增變質帶圍繞著區(qū)域熱動力異常中心呈不規(guī)則環(huán)狀,往往與地層與構造走向線相交。,
58、七、區(qū)域中高溫變質作用區(qū)調查要點,區(qū)域中高溫變質作用區(qū)(中高級變質區(qū))的變質巖石主要有兩類:變質表殼巖與變質深成巖。中高級變質區(qū)填圖工作應采用構造巖石(層)事件法,以正確劃分巖石(層)單位為基礎,以綜合構造分析為手段,從而達到正確建立地質事件演化的目的。 1填圖單位劃分 高級變質區(qū)是以片麻巖類巖石廣泛發(fā)育為其重要特征,各種片麻巖類通常占高級區(qū)面積的7080,而變質表殼巖多呈不同形態(tài)包體分布于其中;但也有一部分高級變質區(qū)是以變質表殼巖出露占優(yōu)勢,出露面積可占60以上。正確劃分地質填圖單元是填圖工作中十分關鍵的第一步。,1)變質深成巖(或片麻巖類)填圖單元劃分 (1)同一單位應具有相同的或近似的礦
59、物組合。變質程度低的應按巖漿巖系統進行劃分,原巖成分及結構已遭明顯改造的變質深成巖應以主體變質巖石的名稱命名,而不宜用恢復原巖后的稱謂定名(如云英閃長質、花崗閃長質等等)。 (2)遭到多期變形改造的變質深成巖,應先分后合的方式進行。首先以(1)原則劃分填圖單位,在后期研究填圖單位關系時,找出哪些是經過巖石再造作用導致巖貌明顯差異,即所謂“同巖異化”,然后再進行歸并。 (3)同一單位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包體類型,并常常發(fā)育有相似的脈巖或巖墻。 (4)查明各填圖單位的關系(是否為侵入關系;與圍巖是否呈漸變過渡關系,注意是重熔程度差別,還是韌性剪切變形引起的;不正常的構造接觸關系)。 (5)查明填圖單位內部組構和構造特征,識別、其面理成因類型(原生的或次生的),確立面理展布規(guī)律。 (6)對變質變形改造明顯的填圖單位,在系統查明其相互關系的基礎上,結合室內測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甘肅公務員行測(A類)真題及答案
- 北京腫瘤醫(yī)院社會人員招聘考試真題2024
- 2025至2030草本化妝品行業(yè)市場深度研究與戰(zhàn)略咨詢分析報告
- 2025至2030采礦采石行業(yè)市場占有率及投資前景評估規(guī)劃報告
- 福清市蓮峰小學數學試卷
- 二年級設計數學試卷
- 廣東河源小升初數學試卷
- 戶外電源設備在戶外音樂會現場的應用考核試卷
- 德州市數學試卷
- 高考考研數學試卷
- 2025-2030年中國寫字樓行業(yè)市場深度調研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人教版(2024)七年級下冊英語Unit 8 Once upon a Time單元集體備課教案(共5課時)
- 上海2025年上海市第一批面向西藏籍畢業(yè)生招聘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診所托管合同協議
- 質量檢驗(測)技術服務企業(yè)數字化轉型與智慧升級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信息必刷卷04(廣東省卷專用)2025年中考數學(解析版)
- 餐飲服務與管理課件 菜單的設計與制作
- 核電進廠考試題及答案
- 公司員工飲水管理制度
- 山東師范大學《大學英語本科(專升本)》期末考試復習題及參考答案
- 聲譽風險培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