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拉深工藝與拉深模.ppt_第1頁
第4章拉深工藝與拉深模.ppt_第2頁
第4章拉深工藝與拉深模.ppt_第3頁
第4章拉深工藝與拉深模.ppt_第4頁
第4章拉深工藝與拉深模.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第四章 拉深工藝與拉深模設(shè)計,第三節(jié) 圓筒形件的拉深系數(shù),第四節(jié) 圓筒形件的拉深次數(shù)及工序尺寸確定,第五節(jié) 圓筒形件拉深的壓邊力與拉深力,第九節(jié) 拉深件的工藝性,第十節(jié) 拉深模,第一節(jié) 拉深的基本原理,第二節(jié) 旋轉(zhuǎn)體拉深件毛坯尺寸的確定,本章目錄,第一節(jié) 拉深的基本原理,一.拉深變形過程、特點及拉深分類 拉深(俗稱拉延):是利用模具將平板毛坯制成開口空心零件的一種沖壓工藝。 圖5-1 拉深示意圖 1凸模 2 壓邊圈 3 毛坯 4 凹模,第一節(jié) 拉深的基本原理,第四章 拉深工藝與拉深模設(shè)計,拉深,不變薄拉深,變薄拉深,拉深模:,拉深模特點:,結(jié)構(gòu)相對較簡單,與沖裁模比較,工作部分有較大的圓角。,

2、拉深所使用的模具。,用拉深方法可以制成筒形、階梯形、錐形、球形、盒形和其它不規(guī)則形狀的薄壁零件。 特點:生產(chǎn)效率高,省材料,零件的強度和剛度好,精度較高,拉深可加工范圍非常廣泛,直徑從幾毫米的小零件直至23m的大型零件。,拉深過程:在凸模的作用下,直徑為D0的毛坯被拉進凸凹模之間的間隙里形成圓筒件。 變形區(qū):毛坯的外部環(huán)形部分。 不變形區(qū):底部。 已變形區(qū):被拉入凸、凹模之間的直壁部分。,拉深過程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1):高度變化,多余的三角形廢料沒有被裁去,而是通過塑形變形被轉(zhuǎn)移到增加圓筒形零件的高度,使h(D0-d)/2 圓筒形拼裝成形,拉深過程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2):厚度變化,圖5-3 圓筒形拉深

3、件壁厚的變化(%),拉深件厚度和硬度的分布,a1a2 a3 . . . ab1 = b2 = b3=. . . =b0,拉深時扇形單元的受力與變形情況,二.拉深過程中毛坯的應力和應變狀態(tài),圖5-4 拉深時毛坯的變形特點 圖5-5 拉深時毛坯內(nèi)各部分的內(nèi)應力 a)平板毛坯的一部分 b)毛坯在拉深過程中的變形 c)拉深成圓筒形件,第一節(jié) 拉深的基本原理,第五章 拉深,拉深件的起皺與拉裂,拉深過程中的質(zhì)量問題:,主要是凸緣變形區(qū)的起皺和筒壁傳力區(qū)的拉裂。,凸緣區(qū)起皺:,傳力區(qū)拉裂:,由于切向壓應力引起板料失去穩(wěn)定而產(chǎn)生彎曲;,由于拉應力超過抗拉強度引起板料斷裂。,1.凸緣變形區(qū)的起皺,第四章 拉深工

4、藝與拉深模設(shè)計,三、拉深件的起皺與拉裂(續(xù)),主要決定于:,一方面是切向壓應力3的大小,越大越容易失穩(wěn)起皺;,另一方面是凸緣區(qū)板料本身的抵抗失穩(wěn)的能力。,凸緣寬度越大,厚度越薄,材料彈性模量和硬化模量越小,抵抗失穩(wěn)能力越小。,最易起皺的位置:,凸緣邊緣區(qū)域,起皺最強烈的時刻:,在Rt=(0.70.9)R0時,防止起皺:,壓邊,第四章 拉深工藝與拉深模設(shè)計,拉深件的起皺與拉裂(續(xù)),2.筒壁的拉裂,主要取決于:,一方面是筒壁傳力區(qū)中的拉應力;,另一方面是筒壁傳力區(qū)的抗拉強度。,當筒壁拉應力超過筒壁材料的抗拉強度時,拉深件就會在底部圓角與筒壁相切處“危險斷面”產(chǎn)生破裂。,防止拉裂:,一方面要通過改

5、善材料的力學性能,提高筒壁抗拉強度;,另一方面通過正確制定拉深工藝和設(shè)計模具,降低筒壁所受拉應力。,三.拉深時凸緣變形區(qū)的應力分布和起皺,圖5-7 圓筒形件拉深時的應力分析,1.凸緣變形區(qū)的力學分析,2.起皺,起皺:在拉深過程中,毛坯凸緣在切向壓應力作用下,可能產(chǎn)生塑性失穩(wěn)而拱起的現(xiàn)象。 圖5-8 凸緣起皺 1凸模 2 毛坯 3 凹模,2.起皺,危害: 1.毛坯凸緣起皺嚴重時不能通過凸模和凹模間隙而被拉斷。 2.輕微起皺的毛坯凸緣雖可通過間隙,但會在筒壁上留下皺痕,影響零件的表面質(zhì)量。 影響因素: 1.3 2. t/(Rt-r0),四.拉深時筒壁傳力區(qū)的受力情況與拉斷,圖5-9 拉深時壓邊力引

6、起的摩擦阻力,四.拉深時筒壁傳力區(qū)的受力情況與拉斷,圖5-10 凹模圓角處的受力狀態(tài),四.拉深時筒壁傳力區(qū)的受力情況與拉斷,圖5-11 毛坯的彎矩示意圖,筒壁危險斷面上的有效抗拉強度為: 若PK,拉深件即產(chǎn)生拉裂。,2.拉裂,圖5-12 拉深件拉裂,影響拉裂的因素,(1)壓邊力 (2)相對圓角半徑 凹模 (rd/t)2 凸模 (rp/t)5 (rp/t)=520 (3)潤滑 凹模與凸模潤滑效果相反 (4)凸模和凹模間隙 (5)表面粗糙度,第二節(jié) 旋轉(zhuǎn)體拉深件毛坯尺寸的確定,(1)計算法:簡單形狀 (2)圖解法和解析法:復雜形狀,一.計算法,(1)確定修邊余量 表4-2 無凸緣拉深件的修邊余量

7、(mm),(2)計算工件表面積,圓筒直壁部分表面積 圓角球臺部分表面積 底部表面積 工件總面積:,(3)求出毛坯尺寸,二.解析法,三.圖解法,圖5-16 求拉深件毛坯尺寸圖解法,第三節(jié) 圓筒形件的拉深系數(shù),一.拉深變形程度的表示方法-拉深系數(shù) 拉深系數(shù)(m):每次拉深后圓筒形零件的直徑與拉深前毛坯(或前道工序件)的直徑之比。 第一次拉深系數(shù) 第二次拉深系數(shù) 第n次拉深系數(shù) (1) m1 (2) m,拉深變形程度,三.極限拉深系數(shù)的確定,表4-6 圓筒形件的極限拉深系數(shù)(帶壓邊圈),第四節(jié) 圓筒形件的拉深次數(shù)及工序尺寸確定,一.拉深次數(shù)的確定 (1)mm1,一次拉深成形; (2)mm1,多次拉深

8、成形。 常用兩種方法確定拉深次數(shù)。,1.根據(jù)拉深系數(shù)確定拉深次數(shù),各次拉深直徑分別為:d1=m1d0;d2=m2d1;dn=mndn-1 (1)根據(jù)已知條件,由表5-3查出各次極限拉深系數(shù)。 (2)選取各次拉深系數(shù)時,按照極限拉深系數(shù)計算出各次拉深直徑,直到直徑dn略小于或等于工作直徑時,計算的次數(shù)即為拉深次數(shù)。 (3)經(jīng)調(diào)整各次拉深系數(shù)m1;m2;mn的值,最后確定各次拉深直徑d1;d2;dn.,2.根據(jù)零件的相對高度確定拉深次數(shù),表5-4 拉深件相對高度h/d與拉深次數(shù)的關(guān)系(無凸緣圓筒形件),二.不帶凸緣的圓筒形件拉深工序尺寸計算,(1)底部無圓角圓筒形件 第一次拉深: h1 = 0.2

9、5(D0k1-d1) 第二次拉深: h2 = h1k2+0.25(d1k2-d2) . (2)底部有圓角圓筒形件 第一次拉深: h1 = 0.25(D0k1-d1)+0.43(r1/d1)(d1+0.32r1) 第二次拉深: h2 = 0.25(D0k1k2-d2)+0.43(r2/d2)(d2+0.32r2) . 式中 : D0 毛坯直徑; d1、d2 第一、第二工序拉深的工序件直徑; k1 、 k2 第一、第二工序拉深的拉深程度; r1 、 r2 第一、第二工序拉深的工序件底部圓角半徑; h1 、 h2 第一、第二工序拉深的工序件高度;,例:無凸緣圓筒件的拉深次數(shù)和工序件尺寸的確定,1.判

10、斷能否一次拉出,h=200-1=199 h/d=199/(90-2)=2.26 查表4-2得修邊余量=8 mm t/Dx100=2x100/283=0.7 由表4-6查出各次的拉深系數(shù): m1=0.54,m2=0.77,m3=0.80,m4=0.82. 則零件的總拉深系數(shù)m總=d/D=88/283=0.31, 即: m總小于m1=0.54,故該零件需經(jīng)多次拉深才能達到所需尺寸。,2計算拉深次數(shù)(兩種方法),(1) d1=m1D=0.54283 mm=153 mm d2=m2d1=0.77 153 mm=117.8 mm d3=m3d2=0.80 117.8 mm=94.2 mm d4=m4d3

11、=0.82 94.2 mm=77.2 mm 可知該零件要拉4次才行。 (2) 零件的相對高度h/d=207/88=2.36,相對厚度為0.7,從表5-4可知拉深次數(shù)在34之間,這樣零件的拉深次數(shù)就確定為4次。,2.半成品尺寸的確定(包括半成品的直徑dn、筒底圓角半徑rn和筒壁高度hn),(1)半成品的直徑dn 半成品拉深次數(shù)確定后,再根據(jù)計算直徑dn應等于直徑d的原則,對各次拉深系數(shù)進行調(diào)整,使實際采用的拉深系數(shù)大于推算拉深次數(shù)時所用的極限拉深系數(shù)。 設(shè)實際采用的拉深系數(shù)為m1, m2 , m3 , m4 . . . , mn ,應使各次拉深系數(shù)依次增加,即: m1m2 m3 m4 . . .

12、 mn ,拉深系數(shù)應調(diào)整為: m1=0.57,m2=0.79,m3=0.82,m4=0.85 第一次 d1=160 mm m1=160/2830.57 第二次 d2=126 mm m2=126/160 0.79 第三次 d3=104 mm m3=104/126 0.82 第四次 d4=88 mm m4=88/104 0.85,(2)半成品高度的確定 應先定出各次半成品底部的圓角半徑,查表5-17,式5-52,取 r1=6t=12,r2=12x0.78,r3=8x0.8 6. h1 = 0.25(D0k1-d1)+0.43(r1/d1)(d1+0.32r1) =0.25(283/0.57-160

13、)+0.43(12/160)(160+0.3212) =89 mm h2 = 0.25(D0k1k2-d2)+0.43(r2/d2)(d2+0.32r2) =0.25(283/0.57/0.79-126)+0.43(8/126)(126+0.32x8) =129 mm h3= 0.25(D0k1k2k3-d3)+0.43(r3/d3)(d3+0.32r3) =0.25(283/0.57/0.79/0.82-104)+0.43(6/104)(104+0.32x6) =168 mm,所示零件各次拉深的半成品尺寸,第五節(jié) 圓筒形件拉深的壓邊力與拉深力,一.拉深的起皺與防皺措施 圖5-24 錐形拉深凹

14、模的拉深過程,(1)用錐形凹模時,毛坯不起皺的條件是: (t/D0)0.03(1-m) 或 (t/d) 0.03(K-1) (2)用普通平端面凹模拉深時毛坯不起皺的條件是: (t/D0)(0.090.17)(1-m) 或 (t/d) (0.090.17)(K-1) 式中 d 拉深件直徑; m 拉深系數(shù); K 拉深程度,K=1/m.,表5-8 平端面凹模是否采用壓邊圈的條件,二.壓邊力的計算,壓邊力太大:拉裂或嚴重變薄; 壓邊力太小:起皺。 當Rt=(0.70.9)R0時,凸緣起皺可能性最大,此時壓邊力應達到最大值。,表5-9 單位壓邊力p,總壓邊力 Fy=Ap 式中: A開始拉深時的壓邊面積。

15、,對于多次拉深的圓筒形件,壓邊力按下式計算:,圓筒形件第一次拉深時壓邊力: 筒形件以后各次拉深時壓邊力(5-58avi): 式中 rd1,rdn 凹模圓角半徑; p 單位壓邊力,可由表5-9查得; Fy1,Fyn 各次拉深的壓邊力。,三.壓邊裝置的種類及其選擇,圖5-25 雙動壓力機用拉深模剛性壓邊原理(5-12avi) 1-內(nèi)滑塊 2-外滑塊 3-拉深凸模 4-落料凸模兼壓邊圈 5-落料凹模 6-拉深凹模,圖5-27 彈性壓邊圈結(jié)構(gòu)示意圖(5-61swf) 1-落料凸模兼拉深凹模 2-卸料板 3-拉深凸模 4-落料凹模 5-頂桿 6-彈簧,四.拉深力的計算,采用壓邊圈拉深圓筒形零件所需拉深力

16、 首次拉深 F=d1t b K1 以后各次拉深 F= dit b K2(i=2,3,n) 不用壓邊圈拉深圓筒形零件所需拉深力 首次拉深 F=1.25(D0-d1) t b 以后各次拉深 F=1.3(di-1-di) t b 式中 F 拉深力(N); t 毛坯厚度(mm); b 材料抗拉強度(MPa); K1、K2 修正系數(shù),見表5-10.,五.拉深壓力機選用,對于曲柄壓力機來說,不管工作行程有多長,拉深力都必須處于壓力機滑塊的許用負荷曲線之內(nèi)。 對于拉深較淺零件,一般情況下只要實際拉深力不超過壓力機的公稱壓力即可。 對于工作行程較長的拉深工序,在實際生產(chǎn)中,一般按總的拉深力小于或等于壓力機公稱

17、壓力的50%60%來選用。,二.拉深件的結(jié)構(gòu)工藝性,1.拉深件的形狀應盡可能簡單、對稱 (1)軸對稱旋轉(zhuǎn)體拉深件的模具加工工藝性最好。 (2)非軸對稱的拉深件,應盡量避免急劇的輪廓變化。,(3)非軸對稱的半敞零件,圖5-51 成雙拉深,2.拉深件各部分尺寸的比例要合適(寬大凸緣:dF3d 較大深度:h 2d),圖5-52 上下部分成形后連接,3.拉深件圓角半徑,拉深件的圓角半徑大,有利于成形和減少拉深次數(shù)。 應滿足: r1t, r2 2t, r3 3t 圖5-53 拉深件的圓角半徑,4.拉深件上的孔位,拉深件側(cè)壁上的沖孔,只有當與底或凸緣距離h2d+t時才有可能,否則只能鉆出。 圖5-54 拉

18、深件側(cè)壁上的孔,拉深件凸緣上的孔距應為 D1(d1+3t+2r2+d) 拉深件底部孔徑應為 dd1-2r1-t 圖5-55 拉深件上孔位的合理布置,第十節(jié) 拉深模,一.拉深模分類及典型拉深模結(jié)構(gòu) (1)按拉深次數(shù)分:首次拉深模,以后各次拉深模; 拉深可以和其它沖壓工序組合成復合模或級進模,如落料、拉深和沖孔復合模等(5-61swf). (2)按拉深件大小分:大型覆蓋件拉深模,中小型件的拉深模; (3)按使用的沖壓設(shè)備分:單動壓力機拉深模,雙動壓力機拉深模;,1.單動壓力機用拉深模,圖5-56 不用壓邊圈的拉深模 1-凸模 2-校模定位圈 3-凹模 4-緊固圈 5-定位板 6-凹模套圈 7-墊板,圖5-57 帶彈性壓邊圈的首次拉深模(5-2avi) 1-彈簧 2-卸料螺釘 3-凸模 4-凸模氣孔 5-壓邊圈 6-限位螺釘 7-定位板 8-凹模,二.拉深模工作部分結(jié)構(gòu)和尺寸設(shè)計,1.凹模圓角半徑 式中 rd1 凹模圓角半徑; D0 毛坯直徑; dd 凹模內(nèi)徑; t 板料厚度。,表5-17 第一次拉深凹模圓角半徑rd1 (mm),注:材料拉深性能好,且使用適當潤滑劑時,可取小值,以后各次拉深,可由下式?jīng)Q定: rd2 = (0.60.8)rd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