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病的中醫(yī)外治法_第1頁
皮膚病的中醫(yī)外治法_第2頁
皮膚病的中醫(yī)外治法_第3頁
皮膚病的中醫(yī)外治法_第4頁
皮膚病的中醫(yī)外治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皮膚病的中醫(yī)外治法,中醫(yī)外治法定義,外治法的概念應分為廣義外治法和狹義外治法。廣義外治法泛指除口服藥物以外施于體表皮膚(粘膜)或從體外進行治療的方法。比如藥物外洗、敷、熏,針灸、按摩、氣功,音樂療法、體育療法等均屬于廣義外治法;狹義外治法則指用藥物、手法或器械施與體表皮膚(粘膜)或從體外進行治療的方法。外治的內容非常豐富,據有關文獻記載外治法多達四百余種,概括起來可分兩大類:即藥物外治法、非藥物外治法。,優(yōu) 點,中醫(yī)外治法具有作用迅速、療效顯著、副作用少、運用方便、操作簡單、取材容易、能夠直接觀察、隨時掌握等多種優(yōu)點。 一是療效可靠、迅速、顯著 二是中醫(yī)外治法適應癥廣泛. 三是外治法安全可靠系

2、數大,由于皮膚、枯膜屏障自我保護功能及使用的多為天然藥物,使得外治療法基本沒有或極少毒副作用; 四是外治療法在操作上簡單易行。從而方便了病人,亦減少了內服之苦; 五是與當今其它治法相較,外治諸法相對低廉,減輕了患者經濟負擔; 六是可以或為主或為輔與其它治法結合協(xié)同進行綜合治療,使之能相得益彰,提高療效。,歷 史,中醫(yī)外治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古代勞動人民在勞動和生活中,常常因感受風寒外邪火取暖,不慎墜落跌打或被蟲蟻禽獸咬傷后用樹葉、草莖搗爛后涂敷傷口減輕疼痛和止血,加快傷口愈合;或肢體某處發(fā)生疼痛不適時,經按、揉、掐、摩使病情好轉;山海經中就有砭針切開排膿的記載,這些是中醫(yī)外治法的萌芽。中醫(yī)皮

3、膚科外治也是隨著中醫(yī)外治法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的。,晉末外科專著劉涓子鬼遺方水銀治療皮膚病和對膿腫進行切開排膿的記載。 隋朝巢元方編寫的諸病源候論中記載了丹毒、疔瘡、癰疽、獸蛇咬傷等40多種皮膚病,如說頭癬“在頭生瘡,有蟲,白痂甚癢”;“濕疥者,小瘡皮薄,常有汁出,并皆有蟲,人往往以針頭挑得,狀如水內渦蟲”,則指的是疥瘡。 “外治之宗”吳尚先理瀹駢文的問世,以其豐富的內容理、法、方、藥俱備,說奠定了中藥外治的理論基礎。“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是吳氏在理瀹駢文具概要性質的“略言”中開宗明義之第一觀點;治病求本的思想也在該書有所體現(xiàn),“外治必如內治者,先求其本明陰陽,識臟腑也。”其總結出了覆、熨、罨、

4、涂、熏、浸、洗、擦、搭、抹、嚏、吹、滴、吸、捏、咂、坐、塞、刷、攤、點、燒、照、縛、扎等近百種外治方法,大致上包含了古代應用的各種外治方法。 陳司成的徽瘡秘錄是我國第一部論述梅毒的專著,并指出梅毒由性交傳染、且會遺傳,同時首提出用坤劑治療梅毒。,皮膚科中醫(yī)外治法細分數有百種,常用的有四五十種。主要有藥物外治法、器具配合手法外治法和應用現(xiàn)代化設備的外治法等。根據皮膚??铺攸c,常用于皮膚病的中藥外治法有溻漬法(濕敷發(fā))、熏洗法、浸洗法、擦洗法、坐浴法、敷藥法、點藥法、涂搽法、薄貼法、腐蝕法、熱熨法、撲粉法、封包法、摩擦法、護創(chuàng)法、煙熏法、面膜法、臍療法、耳穴壓豆法、穴位注射法等20余種。外用藥物主

5、要包括止癢藥、清熱藥、收濕藥、殺蟲藥、潤膚藥等。 器具配合手法外治法是指利用傳統(tǒng)的器械如刮板、三棱針、燈火、手術刀、藥棒、火罐等配合手法,或者單獨用手法如指壓作用于肌表治療疾病的外治法。包括刮拍法、放血法、燈火曝照法、指壓法、割挑法、藥棒叩擊法、拔罐法(火罐、藥罐、水罐、走罐、刺血拔罐)。 現(xiàn)代化器具外治法主要是指借助現(xiàn)代科技中電、聲、磁、光的能量以促進藥物由外而內提高內病外治療效的外治法。有中藥離子導入法、超聲霧化吸入外治法、超聲透入法、磁療法、激光針灸法。,作用機理,非藥物外治法以機械刺激、經絡傳導達到治病的目的 藥物外治法概括為:經絡傳導、皮膚透入和粘膜吸收 中藥外用實驗室研究有以下的作

6、用:抗微生物作用、抗炎作用、生肌作用、光敏作用、蛋白凝固作用、鎮(zhèn)痛止癢作用、生物活性作用。,治法治則,1.祛邪止癢法 用于治療瘙癢性皮膚病,臨床適應癥較廣,治療時應根據疾病之標本緩急靈活配伍用藥。一般治療急性皮炎、濕疹,常用芒硝、苦參、白蘚皮、白礬、川椒、地膚子、蛇床子等祛風燥濕止癢類藥物,煎湯滌洗邪氣,小病用之可謂一洗了之。對于治療慢性皮膚病,如異位性皮炎、瘙癢病、癢疹、慢性濕疹、銀屑病等,務必要審癥求因、審因論治、力求固本。治療用藥或以養(yǎng)血活血,或以和營通絡,常配用藤類及搜風通絡藥,適宜用洗浴法。 2.散結消疣法 用于治療人體乳頭瘤病毒性皮膚病,如:扁平疣、尋常疣、跖疣、尖銳濕疣等。常用藥

7、物:香附、木賊、生苡仁、山豆根等。臨證治療面部扁平疣時應配伍荊芥、防風、硼砂以祛邪消疣,并施以搓洗方可奏效。治療跖疣加用三棱、莪術散結軟堅,施熱浴久泡。,3.提膿祛腐、生肌愈瘡法:膿、腐實際上是壞死的組織,無論中醫(yī)西醫(yī)都認為應該去掉,但是怎樣去,中西方法不同。中醫(yī)從積極的思維出發(fā),鼓勵新生,推“新”除“陳”,把膿提掉,把腐袪除,調動機體自身的積極性,對于漏管、慢性潰瘍有明顯的療效。中醫(yī)提膿袪腐治療瘡瘍的一個常用配方,就是丹藥。丹藥根據腐肉的多少配制,有九一丹(腐少新多)、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其功效都是“提膿袪腐,生肌長肉”,但是使用卻具有明顯的個體特征。 4.軟堅散結法:軟堅是指將身體的硬

8、塊軟化,包括體內和體外的。散結,指消去結聚。結聚不一定是硬塊的。臨床用于治療乳腺囊性增生、長期使用抗菌素后的硬塊;皮膚發(fā)炎后、外傷后形成的硬結。配方有化瘀散結、化痰散結、清熱散結、養(yǎng)陰散結等多種。 5.收斂活血法:銀屑病的皮損是治療中最難解決的問題,有專家從皮膚供血理論,想到如果局部阻斷血供,增生的皮膚損害即自然死亡脫落,結合中醫(yī)使用收斂藥物圍枯瘡瘍的理論,以收斂藥物五倍子、莪術等治療銀屑病皮膚損害,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又如痤瘡病變范圍較寬,常常多個結節(jié)融合,愈合后形成瘢痕,影響面部美觀。從圍枯理論出發(fā),用具有強力收斂的藥物白蘞、白芍、生山楂,佐丹參、輕粉組方,外用治療,療效可靠。,6. 潤燥法

9、:烏麻追風膏(天麻膏)。豬油治療皮膚龜裂。 7. 養(yǎng)顏護膚法 以藥汁洗滌或濕敷面部,視病情不同階段酌情洗法運用。常用藥物:荊芥、防風、白蘚皮、嫩桑葉、當歸、紫草等。臨床實踐證明,中藥外洗治療激素依賴性皮炎效果良好,并有抗皺、恢復皮膚彈性的作用,并適宜治療幼兒面部濕疹,從而彌補了面部皮膚病的治療不足。 8.殺菌滅螨法 用于治療真菌感染性皮膚?。蝗湫悟げ?、毛囊蟲皮炎、痤瘡、酒渣鼻、顏面粟粒性狼瘡等。常用藥物:苦參、白蘚皮、黃柏、蜂房等。三黃洗劑、顛倒散。治療手足癬病,宜伍用枯礬、大楓子之屬,以熱藥汁浸泡,軟化角質,直達病所。 9.活血化瘀法:斑禿患者皮損中存在“淤滯”,故活血化淤法可作為斑禿治療

10、的常用方法。中藥外擦、針灸治療斑禿多以活血化淤、行氣通絡為主,補益肝腎為輔,可起到擴張局部微循環(huán)的作用,保障毛乳頭血供,促進毛發(fā)生長,收到較好療效。常用何首烏、丹參、側柏葉、白鮮皮、斑蝥、鮮猴姜等。,分類及臨床應用,一、藥物療法 藥物療法,就是用藥物制成不同的劑型施用于患處,使藥物直達病所,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有膏藥、油膏、箍圍藥、摻藥、草藥等。 (一)膏藥 膏藥古代稱薄貼,現(xiàn)稱硬膏。膏藥是按配方用若干藥物浸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黃丹再煎,利用黃丹在高熱下經過物理變化,凝結而成的制劑,俗稱藥肉;也有不用煎熬,經搗爛而成的膏藥制劑,再用竹簽將藥肉攤在紙或布上。膏藥總的作用,因

11、其富有粘性,敷貼患處,能固定患部,使患部減少活動;保護潰瘍瘡面,可以避免外來刺激和細菌感染;膏藥使用前加溫軟化,趁熱敷貼患部,使患部得到較長時間的熱療,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增加抗病能力。至于具體的功用,則依據所選藥物的功用不同,對腫瘍起到消腫定痛,對潰瘍起到提膿去腐、生肌收口的作用。 適用證:一切外科病初起、已成、潰后各個階段,均可應用。,用法:由于膏藥方劑的組成不同,運用的藥物有溫、涼之異,所以在應用時就有各種不同的適應證。如太乙膏性偏清涼,功能消腫、清火、解毒、生肌,適用于陽證,為腫瘍、潰瘍通用之方。陽和解凝膏性偏溫熱,功能溫經和陽、祛風散寒、調氣活血、化痰通絡,適用于陰證瘡瘍未潰者。千捶膏

12、性偏寒涼,功能消腫、解毒、提膿、去腐、止痛,初起貼之能消,已成貼之能潰,潰后貼之能去腐,適用于癰、有頭疽、疔、癤等一切陽證。咬頭膏具有腐蝕性,功能蝕破瘡頭,適用于腫瘍膿成,不能自破,以及患者不愿接受手術切開排膿者。 此外,膏藥攤制的形式有厚薄之分,在具體運用上也各有所宜。如薄型的膏藥,多適用于潰瘍,宜于勤換;厚型的膏藥,多適用于腫瘍,宜于少換,一般57天調換1次。 注意點:凡瘡瘍使用膏藥,有時可能引起皮膚掀紅,或起丘疹,或發(fā)生水皰,瘙癢異常,甚則潰爛等現(xiàn)象,這是因為皮膚過敏,形成膏藥風(接觸性皮炎);或潰瘍膿水過多,由于膏藥不能吸收膿水,淹及瘡口,浸淫皮膚,而引起濕瘡。凡見此等情況,可以改用油

13、膏或其他藥物。此外,膏藥不可去之過早,否則瘡面不慎受傷,再次感染,復致潰腐,或使瘡面形成紅色瘢痕,不易消退,有損美觀。,(二)油膏 油膏是將藥物與油類煎熬或搗勻成膏的制劑,現(xiàn)稱軟膏。目前,油膏的基質有豬脂、羊脂、松脂、麻油、黃蠟、白蠟以及凡士林等。在應用上,其優(yōu)點有柔軟、滑潤、無板硬粘著不舒的感覺,尤其對病灶在凹陷折縫之處者,或大面積的潰瘍,使用油膏更為適宜,故近代醫(yī)者常習用油膏來代替膏藥, 適應證:適用于腫瘍、潰瘍,皮膚病糜爛結痂滲液不多者,肛門病等。,用法:由于油膏方劑的組成不同,疾病的性質和發(fā)病階段各異,其具體運用時應有針對性進行選擇。如金黃油膏、玉露油膏適用于陽證腫瘍、肛門周圍癰疽等病

14、。沖和膏適用于半陰半陽證。回陽玉龍油膏適用于陰證。生肌玉紅膏功能活血去腐、解毒止痛、潤膚生肌收口適用于一切潰瘍,腐肉未脫,新肉未生之時,或日久不能收口者。紅油膏功能防腐生肌,適用于一切潰瘍。生肌白玉膏功能潤膚生肌收斂,適用于潰瘍腐肉已凈,瘡口不斂者,以及乳頭皸裂、肛裂等病。瘋油膏功能潤燥殺蟲止癢,適用于牛皮癬、慢性濕瘡、皸裂等。青黛散油膏功能收濕止癢、清熱解毒,適用于蛇串瘡、急慢性濕瘡等皮膚锨紅癢痛、滲液不多之癥。消痔膏功能消痔退腫止痛,適用于內痔、贅皮外痔、血栓痔等出血、水腫、疼痛之癥。 注意點:凡皮膚濕爛,瘡口腐化已盡,攤貼油膏,應薄而勤換,以免膿水浸淫皮膚,不易于燥。目前調制油膏大多應用

15、凡土林,凡士林系礦物油,也可刺激皮膚引起皮炎,如見此等現(xiàn)象應改用植物油或動物油;若對藥物過敏者,則改用其他藥。油膏用于潰瘍腐肉已脫、新肉生長之時,攤貼宜薄,若過于厚涂則使肉芽生長過剩而影響瘡口愈合。,(三)箍圍藥 箍圍藥古稱敷貼,是借藥粉具有箍集圍聚、收束瘡毒的作用,從而促使腫瘍初起輕者可以消散;即使毒已結聚,也能促使瘡形縮小,趨于局限,達到早日成膿和破潰;就是在破潰后,余腫未消者,也可用它來消腫,截其余毒。 適應證:凡外瘍不論初起、成膿及潰后,腫勢散漫不聚,而無集中之硬塊者,均可使用本法。 用法:由于箍圍藥的藥性有寒、熱的不同,所以在應用時也應分別使用,才能收到預期效果;如金黃散、玉露散藥性

16、寒涼,功能清熱消腫、散瘀化痰,適用于紅、腫、熱、痛的一切陽證。金黃散對腫而有結塊者,尤其對急性炎癥控制后形成慢性遷移性炎癥時更為適宜。 調制法:總的原則是將箍圍藥粉與各種不同的液體調劑制成糊狀的制劑。調制液體多種多樣,臨床應根據疾病的性質與階段不同,正確選擇使用。以醋調者,取其散瘀解毒;以酒調者,取其助行藥力;以蔥、姜、韭、蒜搗汁調者,取其辛香散邪;以菊花汁、絲瓜葉汁、銀花露調者,取其清涼解毒,而其中用絲瓜葉汁調制的玉露散治療暑天癤腫效果較好;以雞子清凋者,取其緩和刺激;以油類調者,取其潤澤肌膚。如上述液體取用有困難時,則可用冷茶汁加白糖少許調制。總之,陽證多用菊花汁、銀花露或冷茶汁調制,半陰

17、半陽證多用蔥、姜、韭?lián)v汁或用蜂蜜調制,陰證多用醋、酒調敷。目前臨床上對陽證及半陰半陽證常以凡土林調制成油膏使用。,(四)摻藥 將各種不同的藥物研成粉末,根據制方規(guī)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時摻布于膏藥或油膏上,或直接摻布于病變部位,謂之摻藥,古稱散劑,現(xiàn)稱粉劑。由于疾病的性質和階段不同,應用時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用藥,可摻布于膏藥上、油膏上,或直接摻布于瘡面上,或粘附在紙捻上再插入瘡口內,或將藥粉時時撲于病變部位,以達到消腫散毒、提膿去腐、腐蝕平胬、生肌收口、定痛止血、收澀止癢、清熱解毒等目的。 摻藥配制時,應研極細,研至無聲為度。其植物類藥品,宜另研過篩;礦物類藥品,宜水飛;麝香、樟腦

18、、冰片、朱砂粉、牛黃等香料貴重藥品,宜另研后下,再與其他藥物和勻,制成散劑方可應用,否則用于腫瘍藥性不易滲透,用于潰瘍容易引起疼痛。有香料的藥;粉最好以瓷瓶貯藏,塞緊瓶蓋,以免香氣走散。近年來經過劑型的改革,將藥粉與水溶液相混合制成洗劑,將藥物浸泡于乙醇溶液中制成酊劑,便于患者應用。 1消散藥 具有滲透和消散作用,摻布于膏藥或油膏上,貼于患處,可以直接發(fā)揮藥力,使瘡瘍蘊結之毒移深居淺,腫消毒散。 適應證:適用于腫瘍初起,而腫勢局限于一處者。 用法:陽毒內消散、紅靈丹有活血止痛、消腫化痰之功,適用于一切陽證。陰毒內消散、桂麝散、黑退消有溫經活血、破堅化痰、散風逐寒之功,適用于一切陰證。,2提膿去

19、腐藥 具有提膿去腐的作用,能使瘡瘍內蓄之膿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脫落。一切外瘍在潰破之初,必須先用提膿去腐藥。若膿水不能外出。則攻蝕越深,腐肉不去則新肉難生,不僅增加患者的痛苦,并影響瘡口的愈合,甚至造成病情變化而危及生命。因此,提膿去腐是處理潰瘍早期的一種基本方法。 適應證:凡潰瘍初期,膿栓未溶,腐肉未脫,或膿水不凈,新肉未生的階段,均宜使用。 用法:提膿去腐的主藥是升丹,升丹以其配制原料種類多少的不同,而有小升丹和大升丹之分。小升丹又稱三仙丹,其配制的處方中只有水銀、火硝和明礬三種原料。大升丹的配制處方除上述三種藥品外,尚有皂礬、朱砂(硫化汞)、雄黃(三硫化二砷,含砷70)及鉛等。升丹是中醫(yī)

20、外科中常用的一種藥品,現(xiàn)代科學證明,升丹化學成分主要為汞化合物如氧化汞、硝酸汞等,紅升丹中還含有氧化鉛,其中汞化合物有毒,有殺菌消毒作用。目前采用的是一種小升丹,臨床使用時,若瘡口大者,可摻于瘡口上;瘡口小者,可粘附在藥線上插入;亦可摻于膏藥、油膏上蓋貼。若純粹是升丹,因藥性太猛,須加賦形藥使用,常用的如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九黃丹等。在腐肉已脫,膿水已少的情況下,更宜減少升丹含量。此外,尚有不含升丹的提膿去腐藥,如黑虎丹,可用于對升丹有過敏者。 注意點:升丹屬有毒刺激藥品,凡對升丹過敏者應禁用;對大面積瘡面,應慎用,以防過多的吸收而發(fā)生汞中毒。凡見不明原因的高熱、乏力、口有金屬味等

21、汞中毒癥狀時,應立即停用。若病變在眼部、唇部附近者,宜慎用,以免強烈的腐蝕有損容貌。此外,升丹放置陳久使用,可使藥性緩和而減輕疼痛。升丹為汞制劑,宜用黑瓶貯藏,以免氧化變質。,3腐蝕藥與平胬藥 腐蝕藥又稱追蝕藥,具有腐蝕組織的作用,摻布患處,能使瘡瘍不正常的組織得以腐蝕枯落。平胬藥具有平復胬肉的作用,能使瘡口增生的胬肉回縮。 適應證:凡腫瘍在膿未潰時,或痔瘡、瘰疬、贅疣、息肉等?。换驖兤茲⒁院?,瘡口太小,引流不暢;或瘡口僵硬,或胬肉突出,或腐肉不脫等妨礙收口時,均可使用。 用法:由于腐蝕平胬成方的藥物組成不同,藥性作用有強弱,因此在臨床上需根據其適應證而分別使用。如白降丹,適用于潰瘍瘡口太小

22、,膿腐難去,用桑皮紙或絲棉紙做成裹藥,插入瘡口,使瘡口開大,膿腐易出;如腫瘍膿成不能穿潰,同時素體虛弱,而不愿接受手術治療者,也可用白降丹少許,水調和,點放瘡頂,代刀破頭;其他如贅疣,點之可以腐蝕枯落;另有以米糊作條,用于瘰疬,則能起攻潰拔核的作用。枯痔散一般用于痔瘡,將此藥涂敷于痔核表面,能使其焦枯脫落。三品一條槍插入患處,能腐蝕漏管,也可以蝕去內痔,攻潰瘰疬。平胬丹適用于瘡面胬肉突出,摻藥其上,能使胬肉平復。 注意點:腐蝕藥一般含有汞、砒成分,因汞、砒的腐蝕力較其他藥物大,在應用時必須謹慎。尤其在頭面、指、趾等肉薄近骨之處,不宜使用過烈的腐蝕藥物。即使需要應用,必須加賦形藥減低其藥力,以免

23、傷及周圍正常組織,待腐蝕目的達到,即應改用其他提膿去腐或生肌收口藥。對汞、砒過敏者,則應禁用。,4生肌收口藥 具有解毒、收澀、收斂、促進新肉生長的作用,摻布瘡面能使瘡口加速愈合。瘡瘍潰后,當膿水將盡,或腐脫新生時,若僅靠機體的修復能力來長肉收口則較為緩慢。因此,生肌收口也是處理潰瘍的一種基本方法。 適應證:凡潰瘍腐肉已脫、膿水將盡時,可以使用。 用法:常用的生肌收口藥,如生肌散、八寶丹等,不論陰證、陽證,均可摻布于瘡面上應用。 注意點:膿毒未清、腐肉未凈時,若早用生肌收口藥,則不僅無益,反增潰爛,延緩治愈,甚至引起迫毒內攻之變。若已成漏管之證,即使用之,勉強收口,仍可復潰,此時需配以手術治療,

24、方能達到治愈目的。若潰瘍肉色灰淡而少紅活,新肉生長緩慢,則宜配合內服藥補養(yǎng)和食物營養(yǎng),內外兼施,以助新生。若臁瘡日久難斂,則宜配以綁腿纏縛,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5止血藥 具有收澀凝血的作用,摻布于出血之處,外用紗布包扎固定,可以促使創(chuàng)口血液凝固,達到止血的目的。 適應證:適用于潰瘍或創(chuàng)傷出血,凡屬于小絡損傷而出血者,可以使用。 用法:桃花散,適用于潰瘍出血。圣金刀散,適用于創(chuàng)傷性出血。其他如參三七粉,調成糊狀涂敷局部,也有止血作用。 注意點:若大出血時,必須配合手術與內治等方法急救,以免因出血不止而引起暈厥之變。 6清熱收澀藥 具有清熱收澀止癢的作用,摻撲于皮膚病糜爛滲液不多的皮損處,達到消

25、腫、干燥、止癢的目的。 適應證:適用于一切皮膚病急性或亞急性皮炎而滲液不多者。 用法:常用的有青黛散,以其清熱止癢的作用較強,故用于皮膚病大片潮紅丘疹而無滲液者。三石散收澀生肌作用較好,故用于皮膚糜爛,稍有滲液而無紅熱之時,可直接干撲于皮損處,或先涂上一層油劑后再撲三石散,外加包扎。 注意點:一般不用于表皮糜爛、滲液較多的皮損處,用后反使?jié)B液不能流出,容易導致自身過敏性皮炎;亦不宜用于毛發(fā)生長的部位,因藥粉不能直接摻撲于皮損處,同時粉末與毛發(fā)易粘結成團。,7酊劑 酊劑是將各種不同的藥物,浸泡于乙醇溶液內,最后傾取其藥液,即為酊劑。 適應證:一般用于瘡瘍未潰及皮膚病等。 用法:紅靈酒有活血、消腫

26、、止痛之功,用于凍瘡、脫疽未潰之時(如脫疽已潰,瘡口上方也可使用)。10土槿皮酊、復方土槿皮酊有殺蟲、止癢之功,適用于鵝掌風、灰指甲、腳濕氣等。注意:一般酊劑有刺激性,所以凡瘡瘍破潰后,或皮膚病有糜爛者,均應禁用。同時酊劑應盛于遮光密閉容器中,充裝宜滿,并在涼暗處保存。 8洗劑 洗劑是將各種不同的方藥,先研成細末,然后與水溶液混合在一起而成。因加入的粉劑多系不溶性,故呈混懸狀,用時須加以振蕩,故也稱混合振蕩劑或振蕩洗劑。 適應證:一般用于急性、過敏性皮膚病,如酒渣鼻和粉刺等。 用法:三黃洗劑有清熱止癢之功,用于一切急性皮膚病,如濕瘡、接觸性皮炎,皮損為潮紅、腫脹、丘疹等。顛倒散洗劑有清熱散瘀之

27、功,用于酒渣鼻、粉刺。上述方劑中??杉尤雔一2薄荷腦或樟腦,增強止癢之功。在應用洗劑時應充分振蕩,使藥液和勻,以毛筆或棉花簽蘸之涂于皮損處,每日35次。 注意點:凡皮損處糜爛滲液較多,或膿液結痂,或深在性皮膚病,均宜禁用。在配制洗劑時,其中藥物粉末應先研細,以免刺激皮膚。,二、手術療法 手術療法,就是運用各種器械和手法操作進行治療的一種治療方法,它在外科治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常用的方法有切開法、烙法、砭鐮法、掛線法、結扎法等,可針對疾病的不同情況選擇應用。手術操作時必須嚴格消毒,正確使用麻醉,保證無菌操作,并注意防止出血和刀暈等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一)切開法 適應證:一切外瘍,不論陰證、

28、陽證,確已成膿者,均可使用。 用法:使用切開法之前,應當辨清膿成熟的程度、膿的深淺、患部的經絡位置等情況,然后決定切開與否,具體運用如下: 1選擇有利時機 即辨清膿成熟的程度,準確把握切開排膿的有利時機。當腫瘍成膿之后,膿腫中央出現(xiàn)透膿點(膿腔中央最軟的一點),即為膿已成熟,此時予以切開最為適宜。若瘡瘍膿未成熟,過早切開,則徒傷氣血,膿反難成。 2切口位置 以低位引流為原則,應使膿液暢流而不致袋膿。 3切口方向 一般瘡瘍宜循經直開,刀頭向上,免傷血絡;乳房部應以乳頭為中心,放射形切開,免傷乳囊;面部膿腫應盡量沿皮膚的自然紋理切開;手指膿腫,應從側方切開;關節(jié)區(qū)附近的膿腫,切口盡量避免損壞關節(jié);

29、若為關節(jié)區(qū)膿腫,一般施行橫切口,因為縱切口在疤痕形成后易影響關節(jié)功能??傊颂厥馇闆r,一般均采用縱切。,4切開的深淺 不同的病變部位,進刀深淺必須適度,如膿腔淺的,或瘡瘍生在皮肉較薄的頭、頸、脅肋、腹、手指等部位,必須淺開;如膿腔深的,或生在皮肉較厚的臀、臂等部位,稍深無妨,但總以得膿為度。如瘡瘍膿淺而深開,則內膿雖出,而好肉損傷;膿深而淺開,則內膿不得外泄,反致走泄。 5切口大小 應根據膿腫范圍大小,以及病變部位的肌肉厚薄而定,以達到膿流通暢為度。凡是膿腫范圍大,肌肉豐厚而膿腔較深的,切口宜大;膿腫范圍小,肉薄而膿腫較淺的,切口宜小。一般切口不能過大,以免損傷好肉筋絡,愈合后疤痕較大;但

30、切口也不能過小,以免膿水難出,延長治愈日期。 6操作方法 手術時以右手持刀,刀鋒向外,拇食兩指夾住刀口要進刀的尺寸,其余三指把住刀柄,并把刀柄的末端頂在魚際上1乃處,這樣能使進刀有力準確,同時左手拇食兩指按在所要進刀部位的兩側,進刀時刀口宜向上,在膿點部位向內直刺,深入膿腔即止,如欲把刀口開大,則可將刀口向上或向下輕輕延伸,然后將刀直出即可。如采用西醫(yī)手術刀,可應用小號尖角刀以反挑式之執(zhí)刀法進行直刺,如欲把刀口開大,則可將刀口向上或向下輕輕延伸。 注意點:在關節(jié)和筋脈的部位宜謹慎開刀,以免損傷筋脈,致使關節(jié)不利。如患者過于體弱,應先內服調補藥物,然后開切,以免暈厥。凡顏面療瘡,尤其在鼻唇部位,

31、忌早期切開,以免療毒走散,并發(fā)走黃危證。切開后,由膿自流,切忌用力擠壓,以免感染擴散、毒邪內攻。,(二)烙法 烙法,是把火針和烙器在火上加熱后,進行手術操作的一種治療方法。烙法分兩種,一種是火針烙法,另一種是烙鐵烙法,其適應證與用法均不相同。 1火針烙法 古稱燔針淬刺,是指將針具燒紅后刺激患部的治療方法。分粗針與細針兩種,粗針用以刺膿,細針用以消散。細針應用時將針燒紅后對準患部速刺速出,目前對瘰疬之病偶而用之,至于其他外科疾病則很少應用。2烙鐵烙法 烙鐵古代用銀制品,現(xiàn)改用鐵或銅制品,其頭如半粒蠶豆大小,上有一柄,它主要利用器械燒灼病變處,既可以止血,又能燙治病根。目前以電灼器代替火烙。 適應

32、證:適用于創(chuàng)傷脈絡裂斷出血,以及贅疣、息肉突出等。 用法:先在患處作局部浸潤麻醉后,用烙器燒赤烙之。如脈絡裂斷,可向出血點燒灼;如贅疣、息肉等,可用剪刀齊根剪除后再烙。 注意點:使用時避免讓患者看見,以免引起精神緊張,發(fā)生暈厥。血瘤、巖腫等病,禁用烙灼。,(三)砭鐮法 砭鐮法俗稱飛針,是用三棱針或刀鋒在瘡瘍患處淺刺皮膚或粘膜放出少量血液,促使內蘊熱毒隨血外泄的一種治療方法。 適應證:適用于急性陽證瘡瘍,如丹毒、紅絲療等。 用法:先常規(guī)消毒,然后用三棱針或刀鋒直刺皮膚或粘膜,迅速移動擊刺,以患部出血?;蚺懦稣骋骸ⅫS水為度。 (四)掛線法 掛線法是采用普通絲線,或藥制絲線,或紙裹藥線,或橡皮筋線等

33、掛在瘺管或竇道上,利用線的緊力,促使氣血阻絕,肌肉壞死,達到切開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適應證:凡瘡瘍潰后,膿水不凈,雖經內服、外敷等治療無效而形成瘺管或竇道者;或瘡口過深,或生于血絡叢處,而不宜采用切開手術者,均可使用。 用法:先用球頭銀絲自甲孔探人管道,使銀絲從乙孔穿出(如沒有乙孔的,可在局麻下用硬性探針頂穿,再從頂穿處穿出),然后用絲線做成雙套結,將橡皮筋線一根結扎在自乙孔穿出的銀絲球頭部,再由乙孔回人管道,從甲孔抽出。這樣,橡皮筋線與絲線貫穿瘺管管道兩口。此時將扎在球頭上的絲線與橡皮筋線剪開(絲線暫時保留在管道內,以備橡皮筋線在結扎折斷時,用以另引橡皮筋線作更換之用),再在橡皮筋線下先墊

34、兩根絲線,然后收緊橡皮筋線,打一個單結,再將所墊的兩根絲線,各自分別在橡皮筋線上打結處予以結縛固定,最后抽出管道內保留的絲線。 上面介紹的是橡皮筋線掛線法,如采用普通絲線或紙裹藥線掛線法,則在掛線以后,須每隔23天解開線結,收緊一次,因而延長切開日期。橡皮筋線因有彈性,一般一次結緊后即可自動收緊切開,所以目前多采用橡皮筋線掛線法。 注意點:如果痿管管道較長,發(fā)現(xiàn)掛線松弛時,則必須加線收緊,以免不能達到切開的目的;且須仔細探查瘺管管道,以免形成假道,而不能達到治愈的目的。,(五)結扎法 結扎法又名纏扎法,是利用線的緊力,通過結扎,促使患部經絡阻塞、氣血不通,結扎上部的病變組織失去營養(yǎng)而致逐漸壞死

35、脫落,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同時對較大脈絡斷裂而引起活動性出血,利用本法結扎血管,可以制止出血。 適應證:適用于瘤、贅疣、痔、脫疽等病,以及脈絡斷裂引起的出血之癥。 用法:凡頭大蒂小的贅疣、痔核等,可在根部以雙套結扣住扎緊。凡頭小蒂大的痔核,可以縫針貫穿它的根部,再用8字式結扎法,兩線交叉扎緊。如截除脫疽壞死的趾、指,可在其上端預先用絲線纏繞十余轉,漸漸緊扎。如脈絡斷裂,可先找到斷裂的絡頭,再用縫針引線貫穿出血底部,然后系緊打結。結扎所使用的線的種類有普通絲線、藥制絲線、紙裹藥線等,目前多采用較租的普通絲線或醫(yī)用縫合線。 注意點:如內痔用縫針穿線,不可穿過患處的肌層,以免化膿;扎線應

36、扎緊,否則不能達到完全脫落的目的;扎線未脫,應俟其自然脫落,不要硬拉,以防出血。,三、其他療法 其他療法有引流法、墊棉法、藥筒拔法、針灸法、熏法、熨法、熱烘療法、滾刺療法、洗滌法等。 (一)引流法 引流法,是在膿腫切開或自行潰破后,運用藥線、導管或擴創(chuàng)等使膿液暢流,腐脫新生,防止毒邪擴散,促使?jié)冊缛沼系囊环N治法。包括藥線引流、導管引流和擴創(chuàng)術等。 1藥線引流 藥線俗稱紙捻或藥捻,大多采用桑皮紙,也可應用絲棉紙或拷貝紙等。按臨床實際需要,將紙裁成寬窄長短適度,搓成大小長短不同線形藥線備用。藥線的類別有外粘藥物及內裹藥物兩類,目前臨床上大多應用外粘藥物的藥線。它是借著藥物及物理作用,插入潰瘍瘡

37、孔中,使膿水外流;同時利用藥線之線形,能使壞死組織附著于藥線而使之外出。此外,尚能探查膿腫的深淺,以及有否死骨的存在。探查有否死骨也是利用藥線絞形之螺紋,如觸及粗糙骨質者,則為瘡瘍已損骨無疑。采用藥線引流和探查,具有方便、痛苦少、患者能自行更換等優(yōu)點。目前將捻制成的藥線,經過高壓蒸氣消毒后應用,使之無菌而更臻完善。 適應證:適用于潰瘍瘡口過小,膿水不易排出者;或已成瘺管、竇道者。 用法分如下兩種: (1)外粘藥物法分有兩種,一種是將搓成的紙線,臨用時放在油中或水中潤濕,蘸藥插入瘡口;另一種是預先用白及汁與藥和勻,粘附在紙線上,候干存貯,隨時取用。目前大多采用前法。外粘藥物,多用含有升丹成分的方

38、劑或黑虎丹等,因它有提膿去腐的作用,故適用于潰瘍瘡口過深過小,膿水不易排出者。 (2)內裹藥物法是將藥物預先放在紙內,裹好搓成線狀備用。內裹藥物,多用白降丹、枯痔散等,因其具有腐蝕化管的作用,故適用于潰瘍已成瘺管或竇道者。 注意點:藥線插人瘡口中,應留出一小部分在瘡口之外,并應將留出的藥線末端向瘡口側方向下方折放,再以膏藥或油膏蓋貼固定。如膿水已盡,流出淡黃色粘稠液體時,即使膿腔尚深,也不可再插藥線,否則影響收口的時間。,2導管引流 古代導管用銅制成,長約重00n左右,粗約03cm,中空,一端平面光滑,一端呈斜尖式,在斜尖下方之兩側,各有一孔(以備膿腐阻塞導管腔頭部后,仍能起引流的作用),即為

39、導管的形狀,消毒備用。這種導管引流較之藥線引流,更能使膿液暢出,從而達到膿毒外泄的目的。 適應證:適用于附骨疽、流痰、流注等膿腔較深、膿液不易暢流者。 用法:將消毒的導管輕輕插入瘡口,達到底部后,再稍退出一些即可。當管腔中已有膿液暢流排出時,即用橡皮膏固定導管,外蓋厚層紗布,放置數日(紗布可每天更換),當膿液減少后,改用藥線引流。導管另一種用法:當膿腔位于肌肉深部,切開后膿液不易暢流,將導管插入,引流膿液外出,待膿稍少后,即拔去導管,再用藥線引流。導管引流,目前在體表膿腫已很少采用,大多應用于腹腔手術后,且導管均改用塑料管或橡皮管(導尿管)以替代鋼制導管。 注意點:導管的放置應放在瘡口較低的一

40、端,以使膿液暢流。導管必須固定,以防滑脫或落人瘡口內。管腔如被腐肉阻塞,可松動引流管或輕輕沖洗,以保持引流通暢。 3擴創(chuàng)引流 是采用手術的方法來進行引流。大多應用于膿腫潰破后有袋膿現(xiàn)象,經其他引流、墊棉法等無效的情況下,才采用之。 適應證:適用于癰、有頭疽潰后有袋膿者,瘰疬潰后形成空腔者,脂瘤繼發(fā)感染化膿時。 用法:在消毒局麻下,對膿腔范圍較小者只需用手術刀將瘡口上下延伸即可;如膿腔范圍較大者,則用剪刀作十字形擴創(chuàng)。瘰疬之潰瘍,除擴創(chuàng)外,并須將空腔之皮修剪,剪后使瘡面全部暴露。有頭疽潰瘍的袋膿,除作十字形擴創(chuàng)外,切忌將空腔之皮剪去,以免愈合后形成較大的疤痕,影響活動功能。脂瘤繼發(fā)感染化膿的擴創(chuàng)

41、,作十字形切開后,將瘡面兩側皮膚稍作疤痕修剪,便于棉花嵌塞,并用刮匙將渣樣物質及囊壁一并刮清。 注意點:擴創(chuàng)后,須用消毒棉花按瘡口大小,蘸八二丹或七三丹嵌塞瘡口以去腐,并加壓固定,以防止出血,以后可按潰瘍處理。,(四)針灸法 包括針法與灸法,兩者各有其適應證。在外科方面,古代多采用灸法,但近年來針法較灸法應用廣泛,很多疾病均可配合針刺治療而提高臨床療效。灸法是用藥物在患處燃燒,借著藥力、火力的溫暖作用,可以和陽祛寒、活血散瘀、疏通經絡、拔引郁毒。如此則腫瘍未成者易于消散,既成者易于潰膿,既潰者易于生肌收口。 適應證:針刺適用于濕瘡、癮疹、蛇串瘡等。灸法適用于腫瘍初起堅腫,特別是陰寒毒邪凝滯筋骨

42、,而正氣虛弱,難以起發(fā),不能托毒外達者;或潰瘍久不愈合,膿水稀薄,肌肉僵化,新肉生長遲緩者。 用法:針刺的用法,一般采取病變遠隔部位取穴,手法大多應用瀉法,不同疾病取穴各異,詳見各論。灸的方法雖多,但主要有兩類,一種是明灸,單純用艾絨作艾炷著皮膚施灸,此法因有灼痛,并容易引起皮膚發(fā)生水皰,所以比較少用;一種是隔灸,搗藥成餅,或切藥成片(如豆豉、附子等作餅,或姜、蒜等切片),上置艾炷,于瘡上灸之。此外,還有用艾絨配伍其他藥物,做成藥條,隔紙燃灸,稱為雷火神針灸。豆豉餅灸,隔姜、蒜灸等,適用于瘡瘍初起毒邪壅滯之證,取其辛香之氣,行氣散邪。附于餅灸適用于氣血俱虛、風邪寒濕凝滯筋骨之證,取其溫經散寒、

43、調氣行血。雷火神針灸適用于風寒濕邪侵襲經絡痹痛之證,取其香竄經絡,祛風除濕。至于灸炷的大小,壯數的多少,須視瘡形的大小及瘡口的深淺而定,總之務必使藥力達到病所,以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覺痛為止。 (五)熏法 熏法,是把藥物燃燒后,取其煙氣上熏,借著藥力與熱力的作用,使腠理疏通、氣血流暢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法。包括神燈照法、桑柴火烘法、煙熏法等。 適應證:腫瘍、潰瘍均可應用。,(六)熨法 熨法是把藥物加酒、醋炒熱,布包熨摩患處,使腠理疏通、氣血流暢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目前常因藥物的炒煮不便,而較少應用,但臨床上單純熱敷還在普遍使用。 適應證:適用于風寒濕痰凝滯筋骨肌肉等證,以及乳癰

44、的初起或回乳。 (七)熱烘療法 熱烘療法,是在病變部位涂藥后,再加熱烘,通過熱力的作用,使局部氣血流暢,腠理開疏,藥物滲入,從而達到活血祛風以減輕或消除癢感、活血化瘀以消除皮膚肥厚等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適應證:適用于鵝掌風、慢性濕瘡、牛皮癬等皮膚干燥、瘙癢之癥。 用法:依據病情,選擇相適應的藥膏,如鵝掌風用瘋楊膏,慢性濕瘡用青黛膏,牛皮癬用瘋油膏等。操作時先將藥膏涂于患部,須均勻極薄,然后用電吹風烘(或火烘)患部,每天1次,每次20分鐘,烘后即可將所涂藥膏擦去。 注意點:同熏法,且禁用于一切急性皮膚病。 (八)浸漬法 浸潰法古稱溻漬法,是把藥物煎湯淋洗患部,使瘡口潔凈,祛除病邪,從而達到

45、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適應證:適用于瘡瘍潰后膿水淋漓或腐肉不脫,皮膚病瘙癢、脫屑的腫脹疼痛等。 用法:臨床上常用的有淋洗、坐浴、浸泡等。如2一10黃柏溶液有清熱解毒的作用,適用于瘡瘍潰后,膿水淋漓或腐肉不脫,瘡口難斂者??鄥徐铒L除濕、殺蟲止癢之功,可以洗滌尖銳濕疣等病。香樟木有調和營衛(wèi)、祛風止癢之功,可以煎湯沐浴,適用于癮疹。鵝掌風浸泡方有疏通氣血、殺蟲止癢之功,加醋同煎,待溫,每日浸泡l一2小時,連續(xù)7天,適用于鵝掌風。 注意點:在浸漬時,冬季宜保暖,夏令宜避風涼,以免感冒。,器具配合手法外治法是指利用傳統(tǒng)的器械如刮板、三棱針、燈火、手術刀、藥棒、火罐等配合手法,或者單獨用手法如指壓

46、作用于肌表治療疾病的外治法。包括刮拍法、放血法、燈火曝照法、指壓法、割挑法、藥棒叩擊法、拔罐法(火罐、藥罐、水罐、走罐、刺血拔罐)?,F(xiàn)代化器具外治法主要是指借助現(xiàn)代科技中電、聲、磁、光的能量以促進藥物由外而內提高內病外治療效的外治法。有中藥離子導入法、超聲霧化吸入外治法、超聲透入法、磁療法、激光針灸法。,中醫(yī)美容學,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變和健康概念的更新,醫(yī)學正向益壽延年和醫(yī)學審美的更高目標發(fā)展,同時美學也在向應用領域發(fā)展。大量研究表明,中醫(yī)美容利用特有的方法來美化人的外貌,與現(xiàn)代化學藥物、化妝品及整容術等美容手段相比,具有以下特點和優(yōu)勢:強調整體觀念與中醫(yī)基礎理論密切結合;天然藥物,安全可靠;強

47、調預防為主,治療、保健相結合;美容方法多樣,效果穩(wěn)定持續(xù),中醫(yī)的美容方法多種多樣,如利用美容品、內服美容藥物、美容藥膳以及針灸、推拿、氣功美容等。 整體美容是中醫(yī)美容的精髓,它強調了人體完整性與統(tǒng)一性,重視調節(jié)機體內部的臟腑、經絡功能的同時,注重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強調了內外并治,標本兼顧,綜合平衡的整體效應,從而能充分展現(xiàn)出人的自然美、健康美與整體美 。,中醫(yī)美容與其它美容方法相比,具有鮮明的特色,其主要表現(xiàn)在: 一、內外雙修,更重內調。 中醫(yī)美容既有豐富的外治法,如各種中藥面膜、美容按摩、針灸等,又有通過口服中藥調節(jié)人體內在功能達到美容效果的內治法。而且中醫(yī)認為內服劑更能起到治“本”美容的

48、作用,更重內調。 中醫(yī)學認為“有諸內,必形諸外”。人體外在皮膚和毛發(fā)的狀況皆因其內在臟腑氣血功能所致,即皮毛為人體健康的一面鏡子,身體健康是美麗的基礎。其中尤其強調“先天之本腎”,“后天之本脾胃”的作用。,二、形神合一、更重調神。 形指身體,神指心理。中醫(yī)學認為只有形神合一,即人的身體和心理協(xié)調,人才能健康、美麗。其中,尤其重視神的作用,強調形由神所主。故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恬憺虛無,真氣從之”、“情志傷而及于形”之說。并指出“黃褐斑”、“斑禿”等損容性疾病與情志內傷(心理因素)有直接關系,主張調神怡情治療。現(xiàn)代研究已證明:心理健康對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有決定性的作用。心情沉悶、精神

49、萎靡或者緊張、恐懼、壓抑等不良心理都會對人體產生很壞的影響,造成血液循環(huán)不良、免疫、內分泌系統(tǒng)紊亂,使皮膚蒼白、發(fā)黃、產生皺紋、過早趨向衰老;并易造成痤瘡、黃褐斑、脫發(fā)等損容性皮膚病?,F(xiàn)實生活中,人們體會到“戀愛中的女人最美”即證明了愉悅的心理對美容的良好作用。,三、方法自然,全面調節(jié)。 中醫(yī)美容的方法主要有用天然中草藥口服、外用的藥物美容法;以及用針灸、按摩等手段的物理美容法。其中如山藥、蓮子、銀耳等中藥也是日常食物,與以化學制劑為主的美容品以及手術美容法等現(xiàn)代美容術相比,具有優(yōu)越的安全性,副作用少。另外,中醫(yī)美容具有獨特的全面調節(jié)作用。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單味中藥或復方是多種化學成分

50、的集合體,不同的化學成分發(fā)揮不同的美容、抗衰作用,如抗衰美容藥人參含有皂甙、多糖、揮發(fā)油等多種成分,它們的共同作用興奮精神、改善心臟功能、提高內分泌器官功能、改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增強免疫功能,從而達到全面的抗衰老、美容的效果。補血、調經的美容名方“四物湯”,具有抗貧血、增強免疫功能、抗放射線損傷、抗缺氧等多種作用,對面色蒼白無華、萎黃、脫發(fā)等均有顯著的療效。二是中藥的單一有效成分即有多種美容機理,如丹參中的丹參酮,既能調節(jié)內分泌(具有雌激素樣活性),又能抑制痤瘡棒狀桿菌,并能改善皮膚的微循環(huán),從而對痤瘡的各個發(fā)病環(huán)節(jié)發(fā)生作用,效果顯著。,三、中醫(yī)美容方法 中醫(yī)美容方法主要包括:中藥美容、針

51、灸美容、按摩美容三大類 一、中藥美容 1、增白美顏方 B1、時珍玉容散驗方新編 面上雀斑,其色或黃或黑,碎點無數,由火郁血分,風邪外搏而成,用時診正容散。 豬牙皂角、紫背浮萍、青梅、櫻桃枝各一兩,鷹屎白三錢。 共研細末,每早晚用少許,至于心內水調濃擦面上,良久以溫水洗面,至七八月后,其斑皆去。神效。 B2、變白方太平圣惠方 治 黯斑點,兼去瘢痕。 云母粉一兩,杏仁一兩。 杏仁湯浸去皮光,上藥細研,入銀器中,以黃牛乳拌,略蒸過,夜臥時涂面,且以漿水洗之。 B3金國宮女八白散必用全書 潤澤肌膚,去垢膩,并皮膚燥癢,治面有 黯,或生痤痱及粉刺之類,日用面如玉矣。 白丁香、白僵蠶、白牽牛、白蒺藜、白及

52、各三兩,白芷二兩,白附子、白茯苓各半兩,皂角三錠,綠豆少許。 皂角去皮弦,與他藥共為細末,和勻。常用洗面。,2、消痤凈顏方 B1、顛倒散 治肺風粉刺。 大黃、硫黃各等分。 研細末,共合一處,再研勻,以涼水調敷面部。 B2、回春酒 鼻方 治面上酒 鼻紅紫腫 半夏、硫黃、白鹽(炒)、枯礬各二錢。 上為末,水調敷患處,立清。 3、生發(fā)秀發(fā)方 B1、洗頭菊花散御藥院方 主治各種類型的脫發(fā)癥 甘菊花二兩,蔓荊子、側柏葉、川芎、桑白皮、白芷、細辛、旱蓮草以上各一兩。 右件粗篩,每用藥二兩,漿水三大碗,煎至兩大碗,去滓,沐發(fā)。 B2、月令沐發(fā)方千金月令 杏仁、麻子仁各一兩,炒;不蛀皂莢兩挺,燒搥。 右細研麻

53、子、杏仁,以冷清水二斗相和,熟挼皂莢,濾取汁,沐發(fā)如常法,用暖水擇之,去白屑,令發(fā)澤。 B3、點白還黑丹集驗良方 生地、桑椹、旱蓮草各取汁,三汁共同一盂入鐵鍋熬之極干,研末即成三汁膏,取用一兩,母丁香五錢,沒石子五錢,真鉛粉五錢,炒。 回味共研為末,以磁器盛之,勿泄氣,撥去白須,即以筆點記,然后用鮮姜汁調藥末少許,點孔中,六七日后即變黑。,4、塑身美體方 B1、減肥藥?。ń涷灧剑?芫花10g 荷葉10g 防已15g 黃芪30g 益母草15g 漏蘆30g 皂角子10g 石決明15g 草決明15g 冬瓜皮30g 茯苓皮30g 五加皮20g 桔葉10g 上藥加水5000ml,浸泡15分鐘以后,先武火

54、后文火煎煮30分鐘后,過濾去渣,置藥液于浴盆內,俟忍耐時作全身泡洗,請人或自行作全身尤其是脂肪堆積明顯處如小腹、大腿、臀部等處向心性按摩,時時加溫浴液,保持溫度在一定范圍(39-40)以皮膚發(fā)紅或感到灼熱為宜,一般每次20分鐘左右,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B2、慈禧沐浴方 適用于中老年皮膚的防衰、抗皺和保健卻病。 谷精草30g,茵陳30g,石決明30g,白菊30g,木瓜30g,桑葉60g 上藥加水10000ml,煎煮30分鐘后過濾去渣,取藥液置于浴盆內,兌熱水適量,待溫度降至37左右,行全身泡洗,配合手指按摩行間、太沖、涌泉等穴,每次約15分鐘,隔日1次,5次為1療程。,5祛臭香身方 B1

55、、六物散備急千金要方 治漏腋,腋下及足心、手掌、陰下、股里常如汗?jié)癯粽叻健?干枸杞根、干薔薇根、甘草各半兩,商陸根、胡粉、滑石各一兩。 右件藥,治下篩,以苦酒少少和涂,當微汗出,易衣,復更涂,上不過三著便愈,或一歲復發(fā),發(fā)復涂之。 B2、密佗僧散外科百效全書 治狐臭 蜜佗僧一兩,麝香半分,枯礬一錢,輕粉一份,細辛五分。 共為末,用口涎涂擦,三日一次。,(二)常用的針灸美容方法1針刺美容 針刺美容是指用針或其他能起到“針”的作用的器械,刺激經絡上的特定敏感點腧穴,疏通經絡,調理臟腑氣血,達到美容目的的一種方法。如清除面部皺紋,可任選絲竹空、太陽、攢竹、巨 、迎香、翳風、頰車等一系列穴位中的三個為

56、主穴,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增強肌肉彈力,使皺紋消除;再選用中脘、合谷、曲池、足三里、胃俞、脾俞、關元、漏谷等為配穴,辨證取穴,旨在從全身出發(fā),使氣血充分榮于面部,并抵御外邪的侵襲。針刺美容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須按療程進行。2灸法美容 它是利用某種易燃材料或某種藥物,在穴位上燒灼、熏烤,借其溫熱性刺激,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達到治療和保健美容的目的。中醫(yī)認為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氣行則血行。灸法,正是給腧穴以溫熱的刺激,促進機體的氣血運行,這對于美容是很有益的。 灸法美容,多用艾炷灸(直接灸、間接灸)和艾卷灸(主要是艾條灸)。艾灸,一般不在面部取穴,以防損傷容顏,凡保健強身的穴位,對益顏美容都有一

57、定效果,當屬艾灸美容取穴之列。例如取氣海、足三里等穴位。經常艾灸可以改變由氣血不足造成的精神不振、面色無華,達到補氣益顏、強身壯體之效。常用的艾灸美容穴位有:足太陰脾經的三陰交;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足太陽膀胱經的膏盲、腎俞、脾俞、胃俞;任脈的神闕、關元、氣海、中脘;督脈的命門、大椎、身柱。,三、按摩美容美容按摩的重點在頭面部,中醫(yī)認為頭面部為諸陽之會,手上的三條陽經止于頭面部;足上的三條陽經從頭面部開始。所以,頭面部是手、足三條陽經的交接地點?,F(xiàn)代研究資料表明:長期按摩頭面部,可以促使面部皮膚的毛細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huán),去除衰老萎縮的上皮細胞,增強汗腺、皮脂腺功能,加快新陳代謝,從而改善皮膚

58、的呼吸功能和營養(yǎng)作用,增加皮膚的光澤,維持皮膚的彈性,使面部不產生或少產生皺紋。美容按摩不僅對面部及全身的皮膚有潤澤、除皺的作用,用較強一些的手法進行美容按摩,還能加快肌肉的血液循環(huán),消除肌肉疲勞,提高肌肉的柔韌性,減輕或解除肌肉的痙攣,促使萎縮的肌肉逐漸康復。所以,美容按摩對于面肌痙攣、抽動,面肌癱瘓,四肢肌肉萎縮,以及由不良衛(wèi)生習慣引起的臉型異常等影響美容的肌肉病變也有較好的療效。 (一)按摩的作用和原理穴位即腧穴,是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對全身臟腑及肌肉組織等有特殊治療作用。中醫(yī)認為,通過局部按壓揉摩腧穴,可以平衡陰陽,溝通內外,貫穿上下,運行氣血,調節(jié)臟腑,營養(yǎng)組織,使機體各

59、部分的功能保持協(xié)調和相對平衡,達到強身美容,標本兼治的目的。,(二)按摩美容的常用方法按摩美容手法多種多樣,茲介紹如下:1面、頸部除皺按摩。 面部的皮膚最能反映衰老的程度,老化的皮膚干燥無光澤、缺乏彈性、起皺紋。隨著年齡增長,皮膚衰老現(xiàn)象逐年明顯。為防止皮膚過早衰老,面部皺紋過早出現(xiàn),應保持起居有序的生活習慣,保持勞逸結合,營養(yǎng)合理,睡眠充足,運動適度,有礙容貌的不良習慣盡早糾正。美容按摩最好在年輕時開始,若等到步入老年之后,面部皮膚已經開始衰老時才開始按摩,則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另外,面部美容按摩,非短期內可以收效,需長期堅持,不間斷地進行,每天早晚各按摩2次,每次15分鐘左右,定有效驗。面部美容按摩可按以下部位分別進行: (1)額部:無皺紋時,可用雙手拇指的羅紋面或三四指的指腹,從前額中線向兩側鬢角區(qū)作分推法,或單方向抹法;有皺紋時,則采用單方向抹法從鼻根與眉弓上向前發(fā)際移動,由中線開始,逐漸抹至兩側額角。 (2)眼角部:自我按摩前,先用同側大拇指與食指將外眼角上下皮膚固定,稍稍繃緊;然后用另一手的食指指腹,沿著上輪匝肌的環(huán)狀走向作眼周按摩,手法宜輕柔。為消除外眼角魚尾紋可用雙手小魚際輕貼外角皮膚,由內向外作螺旋式按摩。 (3)顴頰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