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學類論文-試析唐朝和糴加價對商品糧販運距離的影響.doc_第1頁
農林學類論文-試析唐朝和糴加價對商品糧販運距離的影響.doc_第2頁
農林學類論文-試析唐朝和糴加價對商品糧販運距離的影響.doc_第3頁
農林學類論文-試析唐朝和糴加價對商品糧販運距離的影響.doc_第4頁
農林學類論文-試析唐朝和糴加價對商品糧販運距離的影響.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林學類論文-試析唐朝和糴加價對商品糧販運距離的影響一、問題的提出一般認為,商品構成及其流轉距離,是衡量中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商品交換水平的兩個重要尺度,也是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指標。商品構成如果包括更多的生產資料和日常生活必需品在內,而且其地區(qū)間的流轉距離加大,無疑標志著商品交換規(guī)模的擴大和商品經濟水平的提高。因此,分析唐代和糴加價對擴大糧食販運距離的影響,可以為衡量唐朝商品交換水平提供一種尺度。關于唐代的和糴,學術界已有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其源流、規(guī)模、性質和作用等方面。其中,論者由于對和糴的自愿性或強制性的程度有不同看法,對和糴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的評價也就頗有差異。例如,楊希義先生在唐代關中人民的賦役負擔一文中認為和糴是一種繁重的賦稅剝削;安史亂后,更暴露了其掠奪性質。而趙文潤先生在唐代和糴制度的性質及作用一文中認為對和糴的作用應根據(jù)事實,進行具體分析,指出:和糴“在有唐一代,特別是中前期,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確曾產生一些流弊?!睏铍H平先生在從敦煌文書看唐代前期的和糴制度一文中分析唐代前期和糴的自愿性,認為:“沙州郡倉、軍倉和糴規(guī)模很大在和糴活動中又有大批商賈置身其間,這種情況對于當?shù)氐纳唐方洕陌l(fā)展,亦可在一定程度上起促進作用。”鄭學檬先生在從敦煌文書看唐代河西地區(qū)的商品貨幣經濟一文中論及河西和糴,指出:“從民戶方面講,和糴使他們一定程度上卷入了交換活動”,并著重分析和糴中真正屬于商人交糴的糧食及其影響,指出官府為和糴而預付本錢(匹段),對“行客”從事商品活動有利。本文基本上同意楊、鄭二先生的立論,即認為由于收購價格有所優(yōu)饒,唐朝和糴的確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圍內有促進商品糧流通的作用。不過,我們又認為,這種促進作用究竟有多大,還有待通過量化分析而作出具體判斷。關于常平倉的糴糶活動,大唐六典卷二十“常平令丞”職掌條稱:“凡歲豐穰谷賤人有余則糴之,歲饑饉谷貴人不足則糶之。”杜佑在通典卷二十六太府卿“常平署”條稱:“和糴者為常平倉?!笨梢姀恼召徏Z食的角度看,常平倉的糴人活動也具有和糴一樣的促進商品糧流通的作用,故下文舉例分析時或涉及。詳見張國剛主編: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211頁??鞅贝髮W學報,1984年第4期。載唐史論叢第5輯,1990年版??袊鐣洕费芯?,1985年第!期。載敦煌吐魯番出土經濟文書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二,和糴加價影響商品糧販運距離的量化分析首先就下面量化分析要涉及的有關數(shù)據(jù)作說明。制約唐代和糴與商品糧販運距離的經濟因素,可分為政府規(guī)定的和糴價(P)、商人經營商品糧的成本(C)和商人預期的利潤率三大項。C項應包括商人支付的糧食收購價(e)、運輸費(tf)、商稅(t)、途中貨物寄存費(Sf)等各項。其中,運輸費即唐人所稱之“腳直”。關于古代商業(yè)的平均利潤率,據(jù)史記貨殖列傳所述,漢代商業(yè)利潤平均為成本的20。唐人也有商人追逐什二之利的說法。故下文計算即取20為參數(shù)。因此,商人若認為應政府和糴而販運商品糧有利可圖,則政府和糴價與商人的經營成本、預期利潤率的關系,可用公式表示為:P=C+O.2C=c+tfsf+0.2C在通常情況下,商人販運糧食的經營成本有以下幾項內容。第一,是腳直。大唐六典卷三度支對天下舟車水陸運輸?shù)哪_直有明確規(guī)定:、凡天下舟車,水陸載運,皆具為腳直。輕重貴賤,平易險澀而為之制。河南、河北、河東、關內等四道諸州,運租庸雜物等腳,每馱一百斤一百里一百文。山阪處一百二十文。車載一千斤九百文。黃河及缺水河并從幽州運至平州,(每十斤)上水十六文,下六文。佘水上十五文,下五文。從澧、荊等州至揚州四文。其山阪險難驢少處,不得過一百五十文。平易處不得下八十文。其有人負處,兩人分一馱。其用小舡處,并運向播、黔等州及涉海,各任本州量定。唐后期官方腳直依然按大唐六典規(guī)定執(zhí)行。據(jù)圓仁人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一記載:開成四年(839年)四月七日,圓仁由心凈寺至縣城,官家為其雇驢,二十里路計驢功二十文,即百斤百里百文。各地民間腳直與官價差別較大。人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一載開成四年四月七日,心凈寺寺主為圓仁“雇驢三頭,騎之發(fā)去,驢一頭行廿里,功錢五十文,三頭計百五十文”。即百里百斤二百五十文。高出官定腳價一百五十文。而唐末五代時期的敦煌,驢駝的腳直卻比較低廉。如唐乾寧三年(896年),平康鄉(xiāng)百姓馮文達奉差人京,雇八歲黃父駝一頭,雇價準絹五疋。辛卯年(931年?)董善通籌人京,雇駝價生絹陸疋。敦煌距京師3759里,假定駝日行70里,僅路途往返便需107天,若按日絹三尺的官定雇直五代會要卷一五度支載,周顯德五年閏七月度支奏:“河南、河北、河東、關內等四道諸州。運租庸雜物等腳,每馱一百斤,一百里一百文。山阪處一百二十文。車載一千斤九百文。從黃河及潞河,自幽州運至平州,每十斤,溯流十六文,沿流六文。佘水溯流十五文,沿流五文。從澧、荊等州至揚州四文。其山阪險難驢少處,每馱不得過一百五十文。平易處不下八十文?!笨裳a水運為“每十斤百里溯流十六文沿流六文”等規(guī)定。唐耕耦、陸宏基編: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二),唐乾寧三年(公元896年)二月馮文達雇駝契(稿)伯二八二五號背,辛卯年(公元931年?)董善通張善保雇駝契伯三四四八號背,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0年版第36頁和第39頁。通典卷一百七十四州郡四郭煌郡。計算,雇價絹為321尺,折約8匹。高出實際雇價2至3匹。若實際雇駝價未含駝料價,以駝日給斗菽為準,往返所需駝料為10.4石。敦煌絹一匹,斷價二十二碩。從敦煌至京師的雇駝價是5.5至6.5匹絹,低于官定腳價。若把絹換算成錢,仍按天寶年間內地與西北絹價比率210/465計,則西北雇駝價又高出官價許多。不過,為便于計算,本文以價格適中的官定腳直作為民間腳直的參數(shù)。其次,是商稅。按理,糧商向政府納和糴糧,似乎不應有商稅,故本文暫忽略不計。再次,是途中的貨物寄存費用。長途販運若超過一天的行程,商人必須宿店停貨,就產生貨物寄存費用,唐代稱為邸直。因收取標準不詳,以下計算時也暫不予計人。最后,是和糴定價。史籍存留的唐代和糴具體定價不多,除官方明文規(guī)定的價格,下文有時根據(jù)唐代不同時期的糧價,參考政府明令規(guī)定的和糴價與時價之差,得出某年和糴價格的近似值,作為參數(shù)。在作了上述說明之后,我們可對唐朝和糴加價對刺激糧商增加商品糧販運距離試作量化分析。假設商人為納和糴而從事的糧食陸路販運距離為X,水運距離為Y,即可利用和糴定價與當?shù)丶Z食市場價格(時價)之差,考慮商人的一般經營成本和平均商業(yè)利潤,估算出X與Y的數(shù)值。例證一:唐前期高宗以來,緣邊數(shù)十州屯宿重兵,軍糧的主要來源之一是和糴。但是,受當?shù)剞r業(yè)發(fā)展水平所限,糧食供不應求,糧價極高,這就使和糴的糧食來源受到極大的限制。舊唐書卷九七郭元振傳記載,大足元年(701年),“舊涼州粟、麥斛至數(shù)千”,即粟麥時價為每斗數(shù)百文,換算為米則售價更高。另據(jù)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所載度量衡之制可推計,斗米重約625斤,百斗米重625斤。假定販運百斗米納和糴,以法定腳直為準,則其車載腳直約為百斗每里6文,水路逆流分別約為10文、9文;沿流約為3.75文、313文和25文。如果政府為供應軍糧而在涼州和糴,和糴價應該略高于時價,假設定為每斗粟400文,換算為米當是每斗700文,而當時內地的米時價,若取麟德三年(666年)的斗米5錢為參數(shù)換算。這時,從內地商人看來,涼州和糴米加價為內地米時價的140倍,商人為謀取利潤有可能從內地經陸路販運米到涼州納和糴,其販運路途X可達:700100=5100+6X+(5100+6X)2/10;X9639里。這就是說,如果當時政府在涼州實行高價和糴,完全有可能調動商人從內地不遠萬里販運糧食到邊州。然而,實際上,因軍糧需求不少,而政府財力有限,如此高昂價格的和糴不可能成為解決邊鎮(zhèn)軍糧需求的可行手段。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在現(xiàn)存資料中找不到唐朝實行過高昂定價的和糴,這說明從財政上考慮,通過高昂和糴價格調動商人千唐耕耦、陸宏基編: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二),乙巳年(公元945年)徐富通欠絹契伯三。四號,第122頁。通典卷七食貨七云:“自后天下無貴物絹一匹二百一十文”;池田溫:中國古代籍帳研究第462。466頁,唐天寶四載河西豆盧軍和糴會計牒(B件)“大生絹匹估四百六十五文”。參見s)加藤繁:唐宋時代的倉庫、居停和停塌等文,載中國經濟史考證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370。394頁。新唐書卷五十三食貨三記載:“谷價四十有余,米價七十。”通典卷七食貨七歷代盛衰戶口。里販運糧食的現(xiàn)實性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后來,郭元振“令甘州刺史李漢通開置屯田,盡其水陸之利。收率之后,數(shù)年豐稔,乃至一匹絹糴數(shù)十斛,積軍糧支數(shù)十年?!比粢蚤_元十六年最貴處絹每匹七百文計,則一匹絹糴數(shù)十斛意味著用一、二文錢即可和糴粟麥一斗。這種措置從財政效益上看也是必然的。這個例證的意義在于強調唐朝和糴定價有很大的客觀限制,唐政府如果想通過付出高昂的和糴價格來達到調動糧商千里納軍糧的目的,從財政效益上看是不可行的。它也有助于理解下文引用史籍存留的唐朝和糴定價何以一般不過數(shù)十文;個別時候、個別地區(qū)最高也只是達一百多文。換言之,當我們探討和糴對商品糧販運距離的影響時,和糴定價的客觀限制應作為一個重要因素加以考慮。例證二:開元十六年(728年)十月,玄宗敕:“自今歲普熟,谷價至賤,必恐傷農。加錢收糴。宜令所在以常平本錢及當處物,各于時價上量加三錢,百姓有糶易者,為收糴?!比粢蚤_元十三年(725年)斗米時價13文為參數(shù),則和糴價約為16文。開元二十五年九月戊子,玄宗敕:“今歲秋苗遠近豐熟,時谷既賤,”令于“都畿據(jù)時價外每斗加三兩錢和糴粟三、四百萬石?!碑敃r斗米時價為13文,和糴價最高為16文。據(jù)這二條敕文,我們可估算和糴加價三文即比時價高出23時所能引起的糧食販運的增加距離X,計算式為:16100=13100+6X+(13100+6X)2/10,X6;求水路增加距離Y計算式為:16100=13100+25Y+(13100+2.5Y)2/10,Yl3里??芍艉图e價比時價高出23,商人如果預期贏利十分之二,則他能從事的糧食陸路販運的最長距離不超過6里,水路不超過13里。依此類推,若他將預期贏利降為十分之一。則其陸路販運距離可延伸到約26里,水路約可延伸到62里。若預期贏利下降到5,則陸路距離可長達37里,水路距離可長達90里。例證三:(開元)二十七年九月,玄宗敕:“今歲物已秋成,農郊大稔。宜令所司速計料天下諸州倉,有不充三年者,宜量取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