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鑒賞.doc.doc_第1頁
古代詩歌鑒賞.doc.doc_第2頁
古代詩歌鑒賞.doc.doc_第3頁
古代詩歌鑒賞.doc.doc_第4頁
古代詩歌鑒賞.doc.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古代詩歌鑒賞古代詩歌鑒賞鑒賞作品的形象古代詩歌鑒賞鑒賞作品的語言古代詩歌鑒賞鑒賞表達技巧古代詩歌鑒賞鑒賞作品的形象作者:本站特稿|點擊數(shù):302|更新時間:2008-11-3|文章錄入:admin點此搜索更多資源!高語專區(qū):人教版、蘇教版、語文版、粵教版、魯教版、滬教版資源倉庫原創(chuàng)系列全面實用全站導航期刊在線主題閱讀教案中心每課一練單元試卷期中期末精美課件說課大全課堂實錄決戰(zhàn)高考進修學院選修教參文言津梁語文影院名師在線語文圖庫語文工具古代詩歌鑒賞,考試說明提出了這樣的要求;“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從近兩年的高考試卷來看,鑒賞“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往往是融會在一起而不是單獨立題的,但是許多考生對古代詩歌鑒賞似乎還不曾入門,往往答非所問,甚至全然牛頭馬嘴,因此這里試圖采用由分而總的方法,幫助考生提高基本的鑒賞能力。一、什么是作品的形象一般說來,詩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這兩個方面。人物形象又包括作為描寫客體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寫的琵琶女,她是作為描寫客體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江州司馬”白居易則是抒情主人公。作品中描寫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觀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也就是作者主觀之意和客觀之象融為一體的藝術(shù)形象,稱之為意象。它比之自然界中的客觀景物更容易激發(fā)讀者的共鳴。這種能誘發(fā)讀者想象和思考的藝術(shù)境界,稱為意境。譬如琵琶行開頭所描寫的潯陽江頭夜送客的景物,“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等等,就構(gòu)成了凄涼、壓抑,令人心地茫然的意境,顯示出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不過,就具體的詩歌而言,其形象是各有側(cè)重的,有的側(cè)重于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有的側(cè)重于描寫客體的,也有全是寫景的。例1:漁家傲記夢李清照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zhuǎn)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是宋詞婉約派的主要代表作家,但這首詩風格豪放,意境闊大,而且運用了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全詞寫的都是夢境:上片寫詞人飛上了天,天帝很關(guān)心她,“殷勤問我歸何處”,即問她要到哪里去,歸宿是什么?下片寫她對天帝的回答。“我報”即我回答說,“路長嗟日暮”,前路渺茫,一片昏暗,使人憂傷。她不滿于“學詩漫(徒)有驚人句”,而要乘長風,展鴻圖,飛往仙島(“三山”),去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理想的境界??梢娺@首詞主要刻畫了不滿現(xiàn)狀、追求理想的詩人自我形象。而開頭兩句描寫拂曉前夜空的景象:空中云濤翻滾,曉霧彌漫,銀河在轉(zhuǎn)動,那里仿佛有無數(shù)風帆在飛舞。這完全是夢中的景象,它渲染夢境,襯托出詞人對理想追求的急切心情。二、鑒賞形象的目標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就是要把握作品刻畫的藝術(shù)形象的內(nèi)容,分析判斷作品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時還要判斷其社會意義。例2:待儲光羲不至王維重門朝已啟,起坐聽車聲。要欲聞清佩,方將出戶迎。晚鐘鳴上苑,疏雨過春城。了自不相顧,臨堂空復情。這首詩緊扣標題中的“待”字,描寫詩人等待客人的種種情景:一大早打開重門等待儲光羲的來到,詩人坐立不寧,一會兒站起來,一會坐下去,都在傾聽友人來到時的車馬聲。好像(“要欲”)聽到友人身上佩戴的玉石撞擊的清脆之聲,正要出門去迎接,誰知這是一種錯覺??梢娫娙说却鼻小H欢?,從早一直等到晚(“晚鐘鳴上苑”),外面下起了“疏雨”,友人帶沒有到來。于詩人終于明白了(了自,已經(jīng)明白),友人不會來了?!芭R堂空復情”,是自己自作多情(空復情,自多情)??梢姳驹娡ㄟ^一系列的細節(jié)描寫,表達了盼望好友到來的期待之情,或者說表達了久候好友不至的悵惘之情。例3: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又照淚痕干?注鄜(f)州:今陜西富縣。虛幌:薄帷。這首詩是杜甫落入安史叛軍之手,身陷長安時所作。題為月夜,當是詩人看到長安之月,因望月而思家念妻。但“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卻是從鄜州閨中的妻子落筆,“只獨看”,寫出妻子的孤獨,寫出妻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的夫君,已飽含著辛酸;而小兒女們天真幼稚,“未解憶長安”,更是飽含辛酸。第三聯(lián)通過妻子獨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xiàn)“憶長安”。霧濕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濕”愈重,“寒”愈甚,憶念便愈深。而這完全是詩人想象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之時,自然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不能不激起結(jié)束這種痛苦生活的愿望。“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雙照”而淚痕始干,“獨看”而淚痕不干,顯然是寫出了離別之苦。但是,詩人借望月而抒情,所抒發(fā)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妻離別之情。這種離別之情是深深地打上那個動亂時代的烙印的,因此在評述這首詩所飽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時,還要再深一層,即“獨看”的淚痕里浸透著天下離亂的悲哀,“雙照”的希望表達著詩人對結(jié)束動亂的企盼。想到這一步就涉及到本詩的社會意義了。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高考詩歌鑒賞題涉及作品形象的社會意義時,一般會提供注釋給考生一定程度的幫助;如果不提供幫助,那一定是在高中畢業(yè)生知識背景之中的。三、鑒賞詩歌形象應注意的問題鑒賞詩歌形象,主要應注意兩點:1了解傳統(tǒng)的審美習慣準備參加高考,做好詩歌鑒賞題,應了解的傳統(tǒng)審美習慣,主要有下列幾點:(1)望月懷遠。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杜甫的望月、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詞;(2)傷春悲秋,或因見秋而思鄉(xiāng);(3)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如蘇軾看“大江東去”而嘆“人生如夢”;(4)折柳送別,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柳永“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其間纏綿悱惻的別離之情,給人以悠長的回味;(5)聞雁思歸,如王灣次北固山下“鄉(xiāng)書何由達,歸雁洛陽邊”;(6)聽梧桐而心悲涼,如白居易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等等。2從分析景、情入手詩人寫詩,常用“寓情于景”、“即景生情”之法,讀者讀詩,也應從景、情兩方面去探尋體味。即透過詩人筆下具體可感的事物,探知詩人的內(nèi)心和情緒。例4: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前舟已眇眇,欲渡誰相待?秋山起暮鐘,楚雨連滄海。風波離思滿,宿昔容鬢改。獨鳥下東南,廣陵何處在?從詩題和詩意看,詩人在秋天離開廣陵(今揚州)北上將渡淮河北上或西行,親故都留在了廣陵。到了渡口,天夜已晚,又不見渡船。這時天正下著雨,他一人在河邊徘徊,詩人的思緒正像淮河的波濤一樣翻滾。他把此時此地所見所聞所感,寫成了這一首五言律詩。詩的首聯(lián)描寫暮色中空蕩蕩的淮河,詩人欲渡而無船可待,給人一種空曠孤寂之感。接下去茫茫楚天掛起雨幕,東連至海,遠處山寺傳來悠長的鐘聲,孤寂變成了凄愴,羈旅之情更加深重。頸聯(lián)點出“離思”。“獨鳥下東南”,這雨幕上出現(xiàn)的“鳥”是“獨”的,可見是失群的;一個“下”字,可見是歸巢的;“東南”二字表明是飛向廣陵方向去的。詩人睹鳥而思己,“斷腸人在天涯”的感嘆油然而生,讀者也不能不為之凄惻。這樣看來,本詩全用景物烘托、離別之意,凄楚、落寞之情,如果不是細細探尋景物描寫中隱含著的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鑒賞就有可能走上歧途。四、典型題分析閱讀下面唐詩,完成(1)(2)題。聞雁韋應物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茨锨镆褂?,高齋聞雁來。寒塘越嘏曉發(fā)梳臨水,寒塘坐見秋。鄉(xiāng)心正無限,一雁過南樓。(1)填空:這兩首詩從體裁上看都屬于。這兩首詩都是抒發(fā)。(2)簡答:這兩首詩為什么都寫到雁?這是2003年春季招生考試北京卷的第20題。答案是:(1)五言絕句思鄉(xiāng)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2)雁是候鳥,春秋遷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奮力飛回故巢。這種景象每每牽動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鄉(xiāng)愁。這兩首唐詩屬于詩的何種體裁自不必多說,這里只對后兩問作分析。韋應物的聞雁前兩句的“故園”、“歸思”便點出了思鄉(xiāng)之情。從解讀這首詩來說,更要研讀后兩句。韋應物家居長安,而現(xiàn)在身處淮南,兩地相隔千里以上。而現(xiàn)在適逢秋夜,外面的秋雨下個不停。獨坐高齋的詩人在這秋天的暗夜聽著淅淅瀝瀝的秋雨,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夜的深沉、秋的凄寒、高齋的空寂,這樣的環(huán)境氣氛,不免觸動歸思。“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我的故園是那樣的渺遠,我的歸思正綿遠悠長。正當懷鄉(xiāng)之情不能自控時,獨坐高齋的詩人聽到了由遠而近(“來”)的雁鳴之聲。這聲音在秋天的雨夜顯得格外凄清,引發(fā)詩人聯(lián)翩的浮想;雁是南歸了,我卻不能歸去!趙嘏的寒塘則是另一種寫法。前兩句寫自己早起臨水梳洗,因此(“坐”)在塘邊看到寒秋的景色。這兩句點明時序“秋”,這是觸動離愁的季節(jié),與后文“鄉(xiāng)心”關(guān)合;暗示漂泊困頓到塘邊梳洗,以水為鏡;令人想到“羞將白發(fā)照綠水”、“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的名句,換言之,第二句的“秋”不僅指秋天的景色。于是“鄉(xiāng)心正無限”便極有力度?!耙谎氵^南樓”,看似寫景,言外之意其實是雁歸人未歸。因此本詩寫雁,與韋應物寫雁,其作用是相同的。有此理解,形成后兩問的答案便很容易了。五、練習與答案1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1)(2)題。次北固山下王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由達?歸雁洛陽邊。(1)從這首詩看,詩人處在怎樣的境況之中?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2)前人評價“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兩句詩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你認為它“妙”在何處?2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1)(2)題。月夜憶舍弟杜甫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及未休兵。(1)簡述這首詩反映出當時怎樣的社會環(huán)境。(2)這首詩抒發(fā)了怎樣的思想感情?3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1)(2)題。雨晴王駕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1)本詩前兩句是扣住什么來寫春景的?這樣寫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2)前人評價“卻疑春色在鄰家”為“神來之筆”,你認為這句詩“神”在何處?4閱讀下面一首宋詩,完成(1)(2)題。西樓曾鞏海浪如云去卻回,北風吹起數(shù)聲雷。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1)這首描寫了什么景象?前兩句是從什么角度來渲染這種景象的?(2)結(jié)合全詩,簡要分析詩中表達的詩人的情感。附:答案及簡析1(1)答案要點:遠離家鄉(xiāng),漂泊江南水上。表達了漂泊中的孤獨情懷和思鄉(xiāng)之情。(可從“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鄉(xiāng)書何由達,歸雁洛陽邊”等句看出)(2)答案要點:時序交替,觸景傷情;寫景中蘊含哲理(海日生于殘夜,舊年未去,江上春色已到)2(1)答案要點:戰(zhàn)爭頻仍,時尚動蕩,民不聊生。(“斷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出長不達”)(2)答案要點:懷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憂國憂民,不滿現(xiàn)狀,渴望社會安定。(本題不能作簡單化的回答,要顧及全詩)3(1)前兩句詩扣住象征春色的“花”來寫春景。以“雨前”所見和“雨后”所見的情景相對比、映襯,透露出一片惜春之情。(詩人看著雨后花落春殘之景,惋惜而掃興)(2)這句詩由“蜂蝶紛紛過墻去”而來,它不僅寫出蜂蝶追捉春色的神念,而且把“春色”寫活了,似乎春色真的“有腳”,跑到鄰家去了,透露出詩人希望春色沒有遠去的心情。(意思對即可)4(1)描寫了海濱暴風雨來臨前的壯美景象。前兩句分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寫浪卷、風吹、云涌、雷鳴,渲染出“風雨欲來風滿樓”的雄偉氣勢。(2)表現(xiàn)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內(nèi)心的豪情。暴風雨將至,詩人反而高掛起簾子,敞開窗戶,為的是飽覽“千山急雨來”的壯觀景象。古代詩歌鑒賞鑒賞作品的語言作者:本站特稿|點擊數(shù):300|更新時間:2008-11-3|文章錄入:admin點此搜索更多資源!高語專區(qū):人教版、蘇教版、語文版、粵教版、魯教版、滬教版資源倉庫原創(chuàng)系列全面實用全站導航期刊在線主題閱讀教案中心每課一練單元試卷期中期末精美課件說課大全課堂實錄決戰(zhàn)高考進修學院選修教參文言津梁語文影院名師在線語文圖庫語文工具高考要求的鑒賞作品的語言,與一般的文學鑒賞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高考要求的語言鑒賞主要著眼于一個“懂”字,即理解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表達作用,并能體會語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評述,這里著重闡述如何理解詩歌的語言并作一定程度的評析。一、鑒賞詩歌語言的途徑主要說以下三點:1體會語言的風格特色古代詩歌語言的風格特色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樸。人稱李白的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便是一種清新美。有的詩絢麗多彩,有的詩卻質(zhì)樸無華。有的詩語言明朗,有的卻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詩平易近人,有的卻險怪奇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體會其風格特色,就是要體會語言的美,體會其內(nèi)蘊。例1:山中問答李白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這首詩開頭兩句有問有答。問他何事棲于碧山,詩人卻“笑而不答”。這笑而不答造成懸念,以誘發(fā)人們思索的興味。“心自閑”三字,既是山居心情的寫照,更表明“棲碧山”的妙處在“悠然心會”?!疤一魉悾▂o)然去”是寫碧山之景“別有天地非人間是對“何意棲碧山”的回答,即這碧山讓人“心自閑”,而不像“人間”那樣令人煩惱,讓人不幸。在詩人看來,這“碧山”,這“桃花流水”都是美的,桃花流水窅然遠逝,也是美的,都出自“天然”,都讓人心境悠閑。全詩用語新鮮自然,不落俗套,“不答”而答,轉(zhuǎn)接輕靈,活潑流利,具有一種清新美。例2:回鄉(xiāng)偶書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的這首詩可以說婦孺皆知,一般認為其語言風格是明朗的,但是它卻是含蓄的。少小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我不忘故鄉(xiāng),故鄉(xiāng)還認得我嗎?”“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兒童的“笑問”出于天真自然,然而在詩人心中卻是重重的一擊,引出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看似平常的一問中了。透過這看似明朗的詩句體會其中蘊含著的復雜心態(tài),感受到一種含蓄美,這便是體會語言風格特點基本要求。2分析積極修辭手法古代詩歌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夸張、借代、設(shè)問、反問、反語、雙關(guān)等。如李煜虞美人最后兩句寫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里先用設(shè)問,后用比喻,兩種修辭手法綜合運用,形象地寫出了作者綿長久遠的愁思。分析修辭的手法,就是分析其表情達意的作用。例3:晚春韓愈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從詩題看,這是一首描寫晚春之景的七言絕句。春將歸去,草木得知這個消息而想留住春色,各自使出渾生招數(shù),吐艷爭芳,一剎時萬紫千紅,繁花似錦??尚Φ氖潜緛矸ι傧愕牧?,榆莢也不甘寂寞,來湊熱鬧,因風起舞,化作雪飛。寥寥數(shù)筆,就給讀者滿眼風光的印象。進一步研讀不難發(fā)現(xiàn),本詩生動的效果與詩中運用的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大有關(guān)系?!安輼洹北臼菬o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