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摘 要 i 摘 要 “誠”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范疇,從辭源上而言,它始于西周時期,最早是指人們 對鬼神的崇拜、虔誠, “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 ( 尚書太甲 )帶有宗教迷信的色彩。 說文云: “誠,信也” ,從字義上來說,誠即信實無欺,真實無妄,不自欺的意思。 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悠久的發(fā)展歷程中, “誠”被賦予了諸多涵義,如作為華夏數(shù)千年文 明長河之源, 堪稱 “彌綸天地之道” 的 易經(jīng) 中便蘊含了豐富的誠信思想。 在儒家 “誠” 思想的演變過程中,許多哲學家、思想家不斷在前人思想的基礎(chǔ)上加以發(fā)揮,并從自己 的理論體系出發(fā),對其作了極具理論特色的闡釋,使“誠”的蘊意更加博大精深,除具 有日常人倫的道德意義之外,還富有豐富的哲學意義,成為一個重要的哲學范疇。如孔 子論誠雖未直接言誠,但間接的論述了“誠”的思想; 中庸也有很大的篇幅都在寫 “誠” ,孟子也把“誠”作為重要的范疇加以闡釋。發(fā)展到宋代,周敦頤則進一步的提 高了“誠”的地位,構(gòu)成了其“誠”本體論。此外,二程和張載對“誠”也有所發(fā)揮。 朱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前人對“誠”的闡釋,構(gòu)建了自己“誠”的學說,形成一個完善、系 統(tǒng)的“誠”學體系,并把“誠”抬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認為“誠”是“天地之道, 可一言而盡,不過曰誠而已?!?,即誠就是道或天道。 “誠”的學說在朱子哲學思想的 體系中不是孤立的, 是與其他的理論范疇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 與 “仁” 、“和” 、“信” 、“敬” 、 “義”等哲學范疇共同構(gòu)成了朱子的心性修養(yǎng)的哲學體系。 朱子的“誠”論,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它的影響不僅對于后代學者影 響深遠, 同時還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對現(xiàn)今的中國乃至世界仍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本文僅從儒學角度探討“誠”學的發(fā)展脈絡(luò),并以朱熹關(guān)于“誠”的學說為基點, 深層挖掘朱子“誠”學思想的根源,從源頭和整體上清晰呈現(xiàn)朱熹“誠”學的內(nèi)在涵義。 關(guān)鍵字 朱子 誠 真實無妄 abstract ii abstract honesty belongs to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confucian culture. from the speech source, it began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it first refers to the peoples worship and piety to the gods and the spirits. “the spirits do not always accept the sacrifices that are offered to them; they accept only the sacrifices of the sincere.” ( “the book of history taijia ). this has the color of religious superstition. shuo wen” says: honesty also means trust. from the word sense, honesty also means faith and trust, no self-deception. in the long development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honesty has been given many meanings, such as book of changes contains a wealthy integrity of this thought which has been called the source of chinese thousands of years civilization. the yi was made on a principle of accordance with heaven and earth, and shows us therefore, without rent or confusion, the course (of things) in heaven and earth. this important idea is clearly introduced in this book. in the evolution of thinking about the confucian honesty, many philosophers and thinkers constantly have a very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honesty which is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thoughts, and starts from their own theoretical system. so its characteristics are more profound, which not only has moral significance of human relations, but also full of rich philosophical sense. it becomes an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category. such as confucius words on honesty, although not directly, but indirectly discusses the sincere thinking; the book,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has a large space in writing of honesty; mencius also put honesty as an important theory to interpret. as it develops to song dynasty, zhou dunyi further enhanced the status of honesty and constituted its honesty ontology. in addition, cheng hao, cheng yi and zhang zai also have developed the theory of honesty. zhu xi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honesty of the predecessors, and built his own honesty theory. gradually he formed a perfect system, which puts honesty at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he believes that “heaven and earth can be explained by a word, honesty.”(zhang ju o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 34 pages) honesty is just the road or the way to heaven. abstract iii honesty theory is not isolated ideas in zhus philosophical system. it closely linked with other theories such as benevolence, harmony, trust, respect, “righteousness. these theories all constitute the philosophy of zhu xi about the mental cultivation. zhu xis honesty theory has a profound and extensive impact on later generation. it not only has a great effect on future generations of scholars, but also has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odays china and the whole world. this paper only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honesty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fucianism. it based on zhu xis honesty theory and digs the deep root of his theory. it clearly shows the intrinsic meaning of zhu xis “sincerity from the source and the overall visualization. key words: zhuzi honesty reliability 緒 論 1 緒 論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號晦庵,宋朝徽州婺源人,世稱朱子,是繼孔子、 孟子之后最杰出的儒家大師。朱熹繼承了北宋時期程顥、程頤的思想,又獨立發(fā)揮, 形成了自己龐大的理學體系,是宋朝理學之集大成者。朱熹一生勤耕不輟,編著浩大, 博大精深,主要著作有: 四書章句集注 、 周易本義 、 太極圖說解 、 朱子語類 等數(shù)十部,這在當時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可說是旁世無匹的。朱熹晚年卷入當時進 行的政治斗爭“慶元黨禁”, 由于受到當時反道學派的詆毀,他的學術(shù)思想曾被視 為“偽學” ,沒有受到應(yīng)有的重視。在朱子去世后,隨著時代的變遷,他的價值 才逐漸顯露出來,為各個朝代所推崇,并作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長達七百年之久,可 以說,朱子在歷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實際影響僅次于孔子和孟子。朱熹不僅系統(tǒng)論證 了天理是世界萬物的本原,提出了以“理” 、 “太極”或“道”為核心范疇的“理 氣論” ;而且闡述了“格物致知” ,強調(diào)窮理離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窮理;還提出 了以“滅人欲而存天理”為核心論點的“心性理欲論” ,論證了天理的實際內(nèi)涵 是以“三綱五?!睘楹诵牡膫惱淼赖?。作為“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遍注 群經(jīng)”的一代宗師,朱子學說規(guī)模龐大,體系獨特,這里只能擇其一角來進行學 習研究。 “誠”是朱熹倫理思想的重要范疇,在中國哲學史上也是一個古老而又常新 的范疇, 具有特殊的地位。 自先秦以來,許多哲學家、 思想家都從自己的理論體系出發(fā), 對其作了極具理論特色的闡釋, 如 中庸 就有很大的篇幅都在寫 “誠” , 孟子也把 “誠” 作為重要的范疇加以闡釋,發(fā)展到宋代,周敦頤則進一步的提高了“誠”的地位,構(gòu) 成了其“誠”本體論。此外,二程和張載對“誠”也有所發(fā)揮。朱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前 人對“誠”的闡釋,構(gòu)建了自己“誠”的學說。 當今社會, “誠”的觀念似乎更加淡薄,道德層面上的缺失,導致社會發(fā)展過程中 頻頻出現(xiàn)不和諧之音。誠信、誠實、忠誠等品質(zh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應(yīng)大力加以 提倡。朱子在倫理道德方面的學說具有重要意義, “誠”的思想不但對于社會和諧、有 序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和借鑒作用,而且關(guān)照當代人的精神生活,所以筆者選 取這個角度來闡釋朱子的思想。 本文的思路是:以朱熹的誠學思想為本位,先探索誠的理論來源和發(fā)展過程,整 河北大學中國哲學碩士學位論文 2 理各個時代的思想家關(guān)于誠的不同見解,并將朱子誠學放在一個整體的框架中進行分 析、研究,力圖提要鉤玄,不務(wù)詳盡。探析“誠”在中國哲學史上不同階段的具體 涵義,以及與其它范疇之間的區(qū)別、聯(lián)系,通過深層發(fā)掘朱熹“誠”學思想內(nèi)涵,闡 述其中義理以及對建設(shè)和諧社會的啟示及意義,來審視當代人類的生存狀態(tài), 借此呼吁 重建人類的精神家園。 第 1 章 朱子“誠”思想的理論淵源 3 第 1 章 朱子“誠”思想的理論淵源 “誠”是儒家傳統(tǒng)哲學中的重要范疇,它涉及從辭源上而言,它誕生于西周時期, 尚書中有關(guān)于“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 的記載,最早是指人們對鬼神的崇拜、 虔誠,帶有宗教的神秘色彩。在人類歷史的遠古時代,雖有風和日麗之時,但又常常 暴雨狂風成災(zāi),自然災(zāi)害的頻繁發(fā)生,給依靠耕作漁獵為生的人們的生存造成嚴重威 脅,而雷電風雨雪霜的肆虐,也會使人聯(lián)想起神靈震怒降禍。人們對自然現(xiàn)象的無知 使他們對大自然的天命靡常產(chǎn)生畏懼心理,于是便將自然之力加以神化并設(shè)祭禳災(zāi), 祭神求靈,祈求它賜福免禍。在祭祀鬼神的過程中,人們一方面為獲得鬼神的保佑而 對鬼神無比的虔誠,另一方面也從這種敬畏、崇拜的慢慢地轉(zhuǎn)化為一種倫理的道德態(tài) 度,表現(xiàn)為自身道德修養(yǎng)方面真誠懇切的態(tài)度。從字義上而言,漢代許慎在說文解 字中解釋為:“誠,信也。從言,成聲。 ” 誠即信實無欺,真實無妄的意思。在誠沒 有正式被作為一個概念提出之前,早期儒家大多用“信” 、 “孚” 、 “允” 、 “忱”等來表 達“誠”的涵義。在儒學范疇體系中,誠具有多重涵義,其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意義是 指社會倫理道德中誠實誠懇,真實不欺的品德,它要求人們在日常生活及社會交往中 應(yīng)真心誠意,尊重事實,恪守諾言,以誠相待,對人對己都要真實無欺,是古代圣賢 公認的為處世準則和道德原則。 儒學經(jīng)典中庸以誠為中心,展開了天人合一論的系統(tǒng)論述,從宇宙論和人性 論兩方面, 將誠從道德層面提升到了哲學層面, 將誠演變?yōu)橐粋€重要哲學范疇。中庸 云: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 1 認為誠是上天的本性,致力于達到誠的境 界則是為人之道。還認為誠是一切事物的本源,萬物的存在皆以誠為依據(jù),如“誠者, 物之終始,不誠無物。 ” 2 中庸以誠貫通天人,開啟了儒家天人合一論思想的路 徑。后來的學者們以此為基礎(chǔ)上不斷吸收、消化、創(chuàng)新,以自己的理論體系為基礎(chǔ)分 別對誠學進行了各自的發(fā)揮,從而使其誠這個范疇的涵義不斷豐富,誠學思想不斷完 善和深化。孟子繼承中庸的誠學天人合一的思想,如在孟子離婁上中記載 “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 3 同時,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命題, “反 尚書太甲下 ,轉(zhuǎn)載自豐連根,張文學,管曙光等, 五經(jīng)四書全譯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365 頁。 (漢)許慎撰, (清)段玉裁注: 說文解字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年版,92 頁。 河北大學中國哲學碩士學位論文 4 身而誠,樂莫大焉。 ” 4 他認為達到誠的境界能使人達到極樂的境界。荀子對誠也有 論述,他說: “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誠心 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變化代興, 謂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 以至其誠者也。 ” 5 。荀子雖“不求知天” ,但將誠作為人修身養(yǎng)心所應(yīng)追求的境界, 并以仁義為行為指導,則一切都將變得美好順利,而且將誠看作是天地運行的規(guī)律, 是天道的自然流變。荀子不但認為誠是道德方面的精神追求,還是治理國家的根本, 他指出: “夫誠者,君子之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6 。唐代的李翱在復(fù)性書中說: “誠者圣人性之也,寂然不動,廣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行止語默, 無不處于極也。 ” 他認為誠是人所能達到的終極境界,惟有圣人才能以誠為性,通達 萬物之理。北宋周敦頤認為他“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還指出: “誠者,圣人 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 ” 周子認為,誠是不但是圣人之為圣的根本, 還從宇宙論方面闡述誠源于生發(fā)萬物的“乾元” ,是上天至善之德,是一切人倫道德的 存在基礎(chǔ), 。二程繼承并發(fā)展了周子的誠學思想,如程頤指出說: “誠者理之實然,致 一而不可易也。 ” 認為誠是理的本質(zhì),并將其定義為“致一而不可易”之理,也就是 說誠是永恒的必然規(guī)律。 “誠”在朱熹的理學體系里也是很重要的范疇,朱子吸收前人思想成果,運用其 理學觀念對于“誠”這一范疇作了全面系統(tǒng)的論釋。朱熹認為:“誠者,真實無妄之 謂,天之道也。 ” 7 朱子按照“心理合一”的觀點對“誠”進行了闡發(fā),并以“真實 無妄”四字定義誠,所謂 無妄即必然。真實無妄即客觀的必然性。朱子從宇宙論上確 立了誠的本體地位,建立了更完整、系統(tǒng)的誠論體系,把理學誠論發(fā)展到新的高峰。 鑒于儒學文化傳統(tǒng)的傳承性,想要更清晰透徹的剖析朱熹的誠學思想,在這里有 必要對儒家先賢的“誠”學思想進行研究,有助于更好的把握朱子“誠”論的豐富涵 復(fù)性書 ,轉(zhuǎn)載自張岱年, 中國古典哲學概念范疇要論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年版,100 頁。 通書 ,轉(zhuǎn)載自張岱年, 中國古典哲學概念范疇要論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年版, 100 頁。 通書 ,轉(zhuǎn)載自張岱年, 中國古典哲學概念范疇要論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年版, 100 頁。 (宋)程頤: 經(jīng)說卷八,轉(zhuǎn)載自張岱年, 中國古典哲學概念范疇要論 ,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1989 年版,100 頁。 第 1 章 朱子“誠”思想的理論淵源 5 義和它的歷史淵源。 1.1 先秦儒家對“誠”的體認 1.1.1 孔子對“誠”的闡釋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論語是記錄孔子以及其弟子言行的 著作,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哲學的奠基之作。在論語中,“誠”字僅出 現(xiàn)了2次,且全用作虛詞,而“信”字卻出現(xiàn)了38 次,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 “誠”的解釋為:“誠,信也”,“信”的解釋為“信,誠也”,可知,“信”與“誠” 二者是互譯的。論語中“信”的主要含義有:誠實、守信、信用、相信、信任等, 除此之外,還有少數(shù)為信約、信念、信仰以及虛詞。 因此,孔子雖沒有明確提出“誠” 的概念,也沒有從哲學層面上論述“誠”,但是在道德倫理領(lǐng)域,孔子卻把“誠信”抬 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闡述,可謂見微知著,意義深遠,為 中華民族誠信觀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 具體說來,孔子關(guān)于誠信思想的論述, 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孔子強調(diào)誠信在道德倫理方面的重要性信乃修身處世之基石。首先孔 子將“信”作為主要教學內(nèi)容之一,孔子說:“予以四教:文,行,忠,信?!?8 他還將信與恭、寬、敏、惠共同列為“仁”的五種美德,并且認為誠信是君子完美品 格的重要構(gòu)成部分,缺之不可,如論語中記載: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 “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 “請問之?”曰: “恭、 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 9 子曰: “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 1 0 除此之外,孔子還認為誠信是人之為人的基本品格,做人就要“言必行,行必果” 1 5 ,這是為人處事的道德底線,如論語子路中云: 子貢問曰: “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 謂士矣。 ”曰: “敢問其次?”曰: “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 ”曰: “敢問其次?”曰: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 1 1 因此,孔子非常重視弟子們的誠信教育,他反復(fù)叮囑弟子要“主忠信” 1 2 ,“謹 而信” 1 8 ??鬃诱J為,誠信是安身立命之道,只有誠實守信,才能在社會上立足,與 人和諧相處。他說: 河北大學中國哲學碩士學位論文 6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1 4 言忠信, 行篤敬, 雖蠻貊之邦, 行矣。言不忠信, 行不篤敬, 雖州里, 行乎哉? 1 5 孔子運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說明了誠信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不講信用, 就好比 車子缺失了關(guān)鍵的部件,有再大的才能, 哪怕是在本鄉(xiāng)本土也寸步難行; 只有為人誠實 守信, 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和信任, 即使身處蠻貊之邦也能暢行無阻。 孔子對誠信的重視,還可以從他與弟子自述志向的對話中體現(xiàn)出來:“子路曰: 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1 6 孔子將朋友的 信任作為其人生志向之一,可見誠信在他心中的地位是極高的。 第二,孔子強調(diào)誠信在治理國家方面的重要性信乃立國安邦之根本??鬃诱J 為,信,不僅是人修身養(yǎng)性所必備的道德品質(zhì),還是從政治國之道。如孔子在中回答 子貢如何治理國家時,認為治理一個國家,應(yīng)當具備三個基本條件:食、兵、信。但 這三者當中,“信”被孔子列為關(guān)乎國家生死存亡之頭等大事,其地位甚至高于糧食 和軍隊,如論語中記載: 子貢問政。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 “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 何先?”曰: “去兵。 ”子貢曰: “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 “去食;自古 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 1 7 在孔子看來, 一個國家即使具備充足的軍隊和糧食, 而治國者失去了人民的信任, 那這樣的國家很難生存下去?!懊駸o信不立”,這充分體現(xiàn)了儒學的人學思想。 孔子在論述如何治理國家的時候,將誠信作為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之一,他說: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 1 8 “信則民任焉” 1 9 孔子認為 治國者處理國事應(yīng)該嚴謹認真,誠實無欺,取信于民,以身作則,起到表率作用。 “上 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 2 0 倘若在上位的講究信用,那么,就會得到人民的信任, 老百姓也會紛紛效仿,就沒有人敢不說真話了,如果君民一心,彼此信任,再輔之以 寬政、法制, “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 ” 2 1 , “四方之政行焉,天下之民 歸心焉” 2 2 。風教德化,內(nèi)圣而外王,仁政行于天下,國家豈有不富強安定的道理。 孔子將誠信作為立國之本來教育弟子, 闡述以信治國之道, 形式精煉而內(nèi)容磅礴, 可謂影響深遠。如孔子學生子夏就認為當權(quán)者要役使人民,臣屬要進諫君主,必須以 第 1 章 朱子“誠”思想的理論淵源 7 取得信任作基礎(chǔ),他說: “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 則以為謗己也。 ” 2 3 由此可見, 作為孔門弟子的子夏已深受孔子誠信治國思想的影響。 第三,孔子詳細論述了踐行誠信的具體方法言必行, 行必果??鬃诱J為做人 應(yīng)效仿古之君子謹言慎行,不輕易允諾。倘若夸夸其談,言過其實,行不符言,就會 失信于人,自己的威信也就降低了,他說: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2 4 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2 5 孔子一貫主張做人應(yīng)時刻以誠信約束自己,以行不符言為恥,他說:“君子恥其 言而過其行?!?2 6 (論語憲問),所以,對于自己說出的話一定要負責任, 做到言出必行。同時,他常常告誡弟子要少說多做,“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 2 7 這樣就可以恪守諾言,言副其行了。 孔子還特別表揚了他的弟子子路: “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 2 8 贊揚他因 為誠實的態(tài)度和直率的性格而受到人們的信任。 反之,孔子認為輕諾者必寡信。他非常反感那些花言巧語,言行不一,偽善少德 的人,并狠狠的痛斥這些“巧言令色”之徒: 巧言、令色、足恭, 左丘明恥之, 丘亦恥之。 2 9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3 0 巧言令色,鮮矣仁。 3 1 同時,孔子認為僅具備誠信的品德還不行,如果不和學習結(jié)合起來,就會產(chǎn)生流 弊。他說: “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 3 2 認為一個愛好誠信的人如果沒有真才實學, 很容易受到傷害。可知,孔子在啟發(fā)弟子修養(yǎng)自己誠信品質(zhì)的同時,還特別強調(diào)了學 習對于涵養(yǎng)德行的重要性。 通過孔子的言傳身教, 孔門弟子在修身及處世中亦非常重視培養(yǎng)自己的誠信品質(zhì), 如曾子就把誠實守信作為每日省察自己的主要內(nèi)容,他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 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 3 他還說: “正顏色, 斯近信笑。 ” 3 4 認為要從內(nèi)心修養(yǎng)出發(fā),端正自己的容貌,顯示出誠意,以取信于人。 另外, 孔子雖然極力推崇誠實守信的品質(zhì), 但值得留意的是, 孔子并非是 “愚信” , 孔子將“信”分為小信和大信,他說:“君子貞而不涼?!?3 5 “涼”即小信,孔子 河北大學中國哲學碩士學位論文 8 認為君子處事持守正道,而不拘于小節(jié),不能不問是非曲直,只講信用,卻違背了大 道。他的弟子有子也說:“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 ” 3 6 認為信約只有在符合道義的前 提下,諾言才可以兌現(xiàn)。由此句亦可推出,不合道義的信約便可不予遵守??梢?,孔 子的誠信觀不是頑固呆板的,是以是否合乎正道而區(qū)別對待的,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相 結(jié)合的。 1.1.2 思孟學派對“誠”的闡釋 繼孔子之后,儒家經(jīng)典中庸和孟子在其誠信思想基礎(chǔ)上,將誠從倫理道 德領(lǐng)域提高為一個重要哲學范疇。 史記云: “子思作中庸 。 ” 3 7 子思是孔子的 孫子,師從孔子得意門生曾子,恐圣學失傳而作中庸 。因中庸與孟子的基 本觀點大體相同,皆主以心性論,在儒學中更具有哲學意義, 荀子非十二子提到: “子思唱之,孟軻和之。 ” 3 8 故二者被合稱為“思孟學派” 。 中庸與孟子中都 對“誠”進行了更深層次的論述,而中庸對“誠”論述更為詳盡,它使“誠”由 道德層面躍升至哲學層面。 “在今傳中庸中, 中庸的觀念卻不是最重要的觀念,而 最重要的中心觀念,乃是誠 。 ” 中庸云: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 1 這是從本體論和心性論兩方面來說的。首先, “誠”是天的根本屬性,即“天道” , “誠之者”是努力求誠以達到合乎誠的境界,也就是用功追求天道,以明善,即“人 之道” 。在這里,天道是體,人之道是用,誠既是天之體,又是天之用。 中庸則以 “誠”為中心,將天和人結(jié)合在一起,即“天人合一” 。言體,天道之誠是宇宙萬物之 本體,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 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 3 9 作為天道的“誠”是圓滿的,實的,不依賴外 力而“自成”的,它不僅“誠己” ,而且“成物” ,自然萬物皆為其所成。天道之誠是 宇宙之本,萬物之源,沒有誠,就沒有萬物了?!爸琳\無息”,天道之誠還是永恒的。 言用,人道之誠是天道之誠的體現(xiàn),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 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則可以與天地參矣?!?4 0 人道之誠又分為兩種:圣人之誠和賢人之誠。圣人生來即通 天道,故其德則合天之道,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4 1 轉(zhuǎn)載自張岱年, 中國哲學大綱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年版,328 頁。 第 1 章 朱子“誠”思想的理論淵源 9 圣人之誠不用勉力下工夫而符合于中,不用思慮而有所得,從容不迫就能符合天道, 圣人之誠乃天賦之性,故 “自誠明,謂之性” 4 2 ;賢人并無天賦之誠,故若達到誠, 必須通過后天努力,即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4 3 賢人則擇眾理而明善,固 執(zhí)堅守,用力追求,以達到誠的目的,故“自明誠,謂之教” 4 4 ?!拔ㄌ煜轮琳\, 為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4 5 達到了“至誠”即可通天 道,化育萬物,“誠”作為精神的本體同時也是宇宙的本原,它在中庸中的地位 是無與倫比的。“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見諸著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 4 6 正因為天道之誠是 人道之本,人道是天道之誠的體現(xiàn),所以,人道的發(fā)展變化都不能擺脫天道之誠的掌 控。 孟子之誠與子思之誠可謂一脈相傳,其誠論也具有天道與人道的雙重含義,孟子 曰: 居下位而不獲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于上有道: 不信于友,弗獲于上矣;信 于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于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于親矣;誠身有道: 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 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4 7 他認為誠是天道,思誠是人道,天道是唯一的,真實的,人道與天道相契合,便 具有了合理性。而由上文可知,孟子此言意在指明該如何平治天下,并進行了一系列 的推理,最后落腳點在于一“誠”字,總的看來,主要還是在道德倫理范圍內(nèi)論誠, 其言天道是為了賦予道德以合理性,從而使人們“思誠”,故認為孟子之誠為宇宙本 體,不如說是道德本體,這與子思之誠是有區(qū)別的,“思誠”與“誠之”之間雖一字 之差,但意義迥然,“思誠”完全是心的內(nèi)向工夫,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反 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4 8 他認為人只要反求諸己,領(lǐng)悟到 誠,即了解了天道,也就能掌握萬物之理,“思誠”以誠為體認對象,并不涉及外物; “誠之”則是通過“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將外在本體內(nèi)化,二者所采取的途徑是不同 的。另外,相對于中庸中“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4 9 的誠來說,孟子之誠略顯單薄,孟子論誠意在使人內(nèi)化于心,接受天性,領(lǐng)悟天道, 從而成為圣人。孟子之誠可以“盡其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卻不能做 河北大學中國哲學碩士學位論文 10 到“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相對于孔子來說,子思和孟子都超出了道德領(lǐng) 域,從本體論方面對誠進行了論述,而子思的誠思想則更為豐富、具體、博大精深, 形成了一個系統(tǒng)完善的“誠”學體系。 1.2 宋儒對“誠”的闡發(fā) 1.2.1 周敦頤的“誠”思想 周敦頤被譽為“道學宗主” ,是宋明理學開山祖師, 宋史道學傳將周敦頤列 在首位。 “誠”是周敦頤通書的核心范疇, 宋元學案濂溪學案上中云: “百家 謹案:薛文清曰: 通書一誠字擴盡。 ” 黃宗羲亦言: “周子之學,以誠 為本。 ” 可見,誠在周子哲學體系中尤為重要。 周敦頤的誠學思想主要淵源于中庸 ,兼并吸收周易及各家學派的思想,將 誠學思想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周敦頤繼承了中庸誠學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并將之前認為理之當然的“天 人合一”進行了深化,落實了由太極而立人極的思路,更清楚的闡釋了“天道”和“人 道”的是如何互為體用的。周子言: “誠者,圣人之本。 大哉乾元,萬物之始 ,誠之 源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故曰: 一陰一陽之謂道,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fù)。 ” 周子首先認為“誠”是 “圣人之本” , 也即人道之精神本體, 誠源自于乾元, 乾元即朱子 太極圖說 中的 “無 極而太極” ,是宇宙之本體,乾元造就了天地萬物,具備開創(chuàng)首發(fā)之功,可謂至善,因 此,誠便繼承了乾元至善的特性,即天道之誠,周子認為天道之誠是真實無妄的,無 妄即無不合乎天道,合乎天道就是誠;而就天人關(guān)系來說,乾元的至善之性還需轉(zhuǎn)化 為人之性, “乾道”即天道,天道運行,宇宙萬物生生,而萬物變化無窮,在這個過程 中,天道創(chuàng)造萬物,并賦予萬物以至善,萬物各有其性命,人作為萬物之靈,稟受天 道至善而轉(zhuǎn)化為性,即人道之誠,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 由此,天道之誠則成為了人道的內(nèi)在依據(jù),而通過人道而得以彰顯,故“誠斯立矣” , 天道和人道互為體用。至此,周子便打通了天人合一的具體途徑,并將宇宙本體論和 宋元學案濂溪學案 ,轉(zhuǎn)載自論周敦頤之“誠” ,周群林,宿州學院學報論文,2010。 宋元學案濂溪學案 ,轉(zhuǎn)載自論周敦頤“誠”的思想 ,于斌,山西大學,碩士論文,2008。 (宋)周敦頤: 通書誠上第一 ,轉(zhuǎn)載自中國國學網(wǎng),。 第 1 章 朱子“誠”思想的理論淵源 11 道德心性論統(tǒng)一起來。 周子還詳細的闡述了作為天道本體之誠的特點,他說: “誠無為” “寂然不動者, 誠也。 ” 他認為“誠”作為宇宙本體,是純粹至善的,是天道之自然流行,生生不息。 周子又言: “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 “五?!奔慈省⒘x、禮、智、信,是儒 家崇尚的五種基本道德, “百行”即孝、悌、忠、義等一切道德行為,因為天道與人道 互相貫通,所以,周子認為人類的美德也源于天道至善, “誠”是人所具有的美好品質(zhì) 和行為的內(nèi)在根源,是人類的根本依據(jù)。周子言: “靜無而動有,至正而明達也。五常、 百行,非誠,非也,邪暗塞也。故誠則無事矣。 ” 以誠為本, “則至正而明達也”, “非 誠”則“邪暗塞也” ,所以只要遵乎真實無妄,天道至善的誠便可順乎天意,不偏不倚, 從容中道了,這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能做到隨性而發(fā),便合乎天意,便成了圣 人,正如周子在太極圖說中所言: “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 序,鬼神合其吉兇” 5 0 ,而達到圣人境界,總而言之, “圣,誠而已矣。 ” 1.2.2 二程的“誠”思想 二程師承周子,并共同開創(chuàng)了洛學,成為理學大家,二程的“誠”思想同周子一 樣,本源于中庸 。 中庸的“誠”不僅是道德范疇,也具有本體論和認識論義, 二程繼承和發(fā)揮了中庸的誠說,以“誠”作為天理的根本道德屬性,人倫的最高 道德標準,并對“誠”進行了全面透徹的闡述。 二程在周敦頤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誠學,將誠定性為“合內(nèi)外” “合天人”之道,認為誠 是天人內(nèi)外合一的真理境界,二程曰: “誠者合內(nèi)外之道,不誠無物。 ” 5 1 還進一步解 釋了誠的涵義。程顥說: “誠者,天之道。 ” 5 2 同時對誠作出了明確的解釋: “誠者理 之實然,致一而不可易也。天下萬古,人心物理,皆所同然,有一無二,雖前圣后圣, 若合符節(jié),是乃所謂誠,誠即天道也。 ” 5 3 二程認為天理是宇宙之本原,是一種精神 實體,可派生宇宙萬物,并使之生生不息。誠還是天理的根本道德屬性,是促使萬物 生發(fā)的之功,并貫穿于萬物之始終。二程認為“誠”是“致一而不可易”之理,即永 恒的必然規(guī)律。 “至誠可以資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 ” 5 4 “天地之所以不已, (宋)周敦頤: 通書誠幾德第三 ,轉(zhuǎn)載自中國國學網(wǎng)。 (宋)周敦頤: 通書圣第四 ,轉(zhuǎn)載自中國國學網(wǎng)。 (宋)周敦頤: 通書誠下第二 ,轉(zhuǎn)載自中國國學網(wǎng)。 (宋)周敦頤: 通書誠下第二 ,轉(zhuǎn)載自中國國學網(wǎng)。 (宋)周敦頤: 通書誠下第二 ,轉(zhuǎn)載自中國國學網(wǎng)。 河北大學中國哲學碩士學位論文 12 蓋有恒久之道” 5 5 。二程繼承周子的思想,并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他們認為至誠源 于天理生發(fā)的至善之道,是萬物存在且和諧有序的前提和根本,所謂恒久之道,也就 是誠之道。 程顥對誠所具備的這種功用給予了高度評價, 他認為:“誠, 神不可語。 ” 5 6 并曰: “ 中庸言誠便是神。 ” 5 7 在這里,他對中庸言“誠”具有的神秘性給予 了回應(yīng),二程認為“誠”與“神”是統(tǒng)一的,他將誠這種可化育萬物之功用稱為“神” 。 不僅如此,二程作為理學正脈,以天理為宇宙本體,而誠作為天理之性,與天理具有 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程頤說: “誠者,實理也” 。 ( 程氏粹言論道 ) “自性言之為誠, 自理言之為道,其實一也” ,由此可知, “誠”作為一個哲學范疇在二程的哲學體系中 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外,二程認為: “無妄之謂誠,不欺其次矣。 ” 5 8 伊川說: “真 近誠,誠者無妄之謂” 5 9 認同并繼承了周子“無妄則誠矣”的說法,并對“無妄”進 行了解釋,“動以天為無妄, 動以人欲則妄矣。無妄之義大矣哉!雖無邪心, 茍 不合正理,則妄也,乃邪心也。” 6 0 (程氏易傳無妄傳)程頤認為按照天的意念行動 則為“無妄”,按照人的私欲行動則為“妄”,即使沒有死心邪念,但行為不合天理, 也是“妄”,故“無妄之義大矣哉”。二程認為“無妄者至誠也,至誠者天之道 也。天地化育萬物。生生不窮,各正其性命,乃無妄也。 ” 6 1 ,二程進一步表明了“無 妄”即合乎天道的觀點,而且具體的解釋了“無妄”的涵義,他們認為天地萬物的產(chǎn) 生和變化順應(yīng)其自身規(guī)律即為無妄,并認為世界萬物的發(fā)展是具有客觀規(guī)律的,這顯 然具有積極意義。 二程從宇宙本體方面闡述了“誠”的哲學意義,自中庸而下,凡論誠皆以天 人兩分,而二程作為理學大家,論“誠”必不能脫離了人倫,而“誠”作為無妄之誠, 天道至善,宇宙萬物生發(fā)之神,必定為人道倫理之根本。程顥曰: “誠者天之道,敬者 人事之本。 ” 6 2 程頤曰: “主一者謂之敬,一者謂之誠。主則有意在。 ” 6 3 二人區(qū)分 誠與敬,誠是天道之性,而敬乃人事之本,二者互為體用,以誠主敬。二程進一步強 調(diào)誠對于人道倫理的重要性,他們說: “仁、知、勇三者,天下之達德,所以行之者一。 一則誠也。 ” 6 4 “一德立,而百善從之。 ” 6 5 誠含“仁、知、勇”三達德于一身,乃 人道倫理之大德,若欲合乎天理則必合誠德,誠是道德倫理之根本,無誠則無德可言, 如程頤說: “學者不可以不誠,不誠無以為善,不誠無以為君子。故曰:學者不可 以不誠。雖然,誠者在知道本而誠之身。 ” 6 6 二程認為“誠之之道,在乎信道篤。 ” 第 1 章 朱子“誠”思想的理論淵源 13 6 7 要想達到誠, 必須合乎天道, 但天道高深莫測, 不可捉摸, 而人道作為天道的映照, 故應(yīng)堅守合乎上天之德的道德信仰,且不為艱難困苦所轉(zhuǎn)移,如此,方可為善,方可 為君子。二程還強調(diào)誠對于君臣關(guān)系也頗為重要,二程曰: “君推誠以任下,臣盡誠以 事君,上下之志通,朝廷之泰也。 ” 6 8 “君臣之間能因而常往,在誠實而已。 ” 6 9 此 外, “求天下之賢,若祭禮矣,改其誠敬,則能致天下之賢,濟天下之困矣。 ” 7 0 二程 認為招納賢才,應(yīng)如祭祀般以誠相待,方能廣納英才,利國利民,并高度肯定了誠的 道德教育作用: “誠無不動者:修身則身正,治事則事理,臨人則人化,無往而不得。 ” 7 1 由資天地化育萬物之誠到教化百姓之誠,二程和合宇宙,一統(tǒng)天人,較周子更為前 進一步。 1.2.3 張載的“誠”思想 張載作為關(guān)學的創(chuàng)始人,理學的奠基者之一,其哲學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發(fā) 展史上占據(jù)重要地位。張載在氣本論的基礎(chǔ)上,也圍繞“誠”這個范疇建立了自 己的誠學體系,他說: “天所以長久不已之道,乃所謂誠。 ” 7 2 又言: “至誠, 天性也” 7 3 認為誠即天道、天性,并且提出了一個著名論題,即“性與天道合一 存乎誠” 7 4 ,這是鮮明的“天人合一”論調(diào), “性”即人的本質(zhì)特點, “天道”即宇宙 的普遍法則和規(guī)律,只有二者“合一” ,才能達到誠的境界,即從認識上達到真正的自 覺,實現(xiàn)了對人的本體存在的自覺認識。張載在這里表達了他對誠的獨特看法,是與 前人有所不同的。他認為“誠”這個范疇,是“天人合一”的產(chǎn)物,是宇宙萬物與人 的統(tǒng)一,缺一不可。他認為,人不僅僅是宇宙本體及天道的顯現(xiàn),同時,在天道賦予 人善的本性的同時,人也反映了天道的本質(zhì),二者互相映射,相互結(jié)合,則為誠。如 他說: “天人異用,不足以言誠,天人異知,不足以盡明,所謂誠明者,性與天道,不 見乎小大之別也。 ” 7 5 在張載看來, 誠不僅是宇宙本體即太虛之氣還是其屬性、 功能, 還是人之本心還是其本性。他的這一觀點進一步奠定了“天人合一論”的理論基礎(chǔ), 這是理氣論所具有的共同點。 張載認為“實”為“誠”之特性。他言: “誠則實也,太虛者天之實也,萬物取足 于太虛,人亦出于太虛,太虛者心之實也。 ” 7 6 “誠者,虛中求出實。 ” 7 7 這里的 “實”第一要義應(yīng)是真實無妄,即太虛作為本體,不僅是物質(zhì)實體,還是永恒存在的。 張載又講: “天所以長久不已之道,乃所謂誠。 ” 7 8 “釋氏語實際,乃知道者所謂誠 河北大學中國哲學碩士學位論文 14 也,天德也。 ” 7 9 他以“天道” 、 “天德”釋“誠” ,是因為“太虛”作為真實存在的宇 宙本體, “天道”為其功能, “天德”為其屬性,故其德其道必為真實無妄的,而“誠” 亦具備了真實的道德性。張載在此雖言天,但其意在人, “天之實”與“人之實”在此 相互統(tǒng)一,同源于作為宇宙本體的太虛, “天之實”是天德, “人之實”是人性。 “心之 實”與“天之實”同源,故人心具備天道之性,而天道之性只有在萬物之靈的人心中 才能實現(xiàn),也只有靠人心才能體現(xiàn)。因此,從根本上說,張載把宇宙本體和心性本體 合而為一了,誠是人心所能達到的至高境界,離開人心,作為本體存在的誠,就無法 體現(xiàn)。所以張載言: “天地有其理,誠也;圣人盡其心,誠之者也。 ” 8 0 誠作為“天人 合一”的范疇,是天與人相聯(lián)系的橋梁,如果把天和人分割開來, “誠”就失去了其存 在意義。 張載認為,“至誠則順理而利,偽則不循理而害。 ” 8 1 誠則順應(yīng)天理,無往不利, 不誠則違背天理,導致災(zāi)禍。誠雖為天人之本性,但并非人人生來知之,仍要用功夫 去體查,他說:“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 而未始遺人。 ” 8 2 ,張載由此提出了他“窮理盡性”的思想。 “因明而誠”即“由窮理 而盡性也” 8 3 ,通過人對自我本性的體認而達到對“誠”的明了; “因誠致明”即 “由盡性而窮理也?!?8 4 通過對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電子商務(wù)物流效率客戶反饋提升
- 高一化學鞏固練習:物質(zhì)的分類(基礎(chǔ))
- 2024高中地理第2章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第1節(jié)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以我國西北地區(qū)為例學案湘教版必修3
- 2024高中物理第三章傳感器章末復(fù)習課達標作業(yè)含解析粵教版選修3-2
- 2024高中語文第2單元孟子蚜第6課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訓練含解析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蚜
- 2024高考化學一輪復(fù)習課練11硫及其化合物含解析
-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fù)習第15講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學案含解析人民版
- 2024高考地理一輪復(fù)習第二部分人文地理-重在運用第一章人口的變化第16講人口的數(shù)量變化和人口容量課時作業(yè)含解析新人教版
- 星星火炬照童心逐夢前行譜新篇-2024秋季學期學校少先隊工作總結(jié)【課件】
- 小學勞動教育實施方案
- 2024-2025學年山東省德州市高中五校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解析版)
- 麻風病病情分析
- 《急診科建設(shè)與設(shè)備配置標準》
- JJF(陜) 063-2021 漆膜沖擊器校準規(guī)范
-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更新要點解讀
- 《數(shù)據(jù)分析你懂的》課件
- TSGD7002-2023-壓力管道元件型式試驗規(guī)則
- 工程工程融資合同范例
- 《鐵路危險貨物運輸管理規(guī)則》
- 手術(shù)臺市場環(huán)境與對策分析
- 2024年度家庭醫(yī)生簽約服務(wù)培訓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