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易斯拐點后的中國農村空心化治理[權威資料]_第1頁
劉易斯拐點后的中國農村空心化治理[權威資料]_第2頁
劉易斯拐點后的中國農村空心化治理[權威資料]_第3頁
劉易斯拐點后的中國農村空心化治理[權威資料]_第4頁
劉易斯拐點后的中國農村空心化治理[權威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劉易斯拐點后的中國農村空心化治理 本文檔格式為 WORD,感謝你的閱讀。 摘要:中國現代部門的工資決定已經擺脫了傳統(tǒng)部門保留工資的約束。依據劉易斯二元經濟模型,中國的劉易斯拐點已經到來,但中國傳統(tǒng)部門和現代部門并存的二元經濟格局依然存在,劉易斯拐點之后,城市對農村勞動力過度吸納導致的農村空心化成為二元經濟的最主要表征。治理農村空心化就是逐步消除經濟二元性,應剝離土地的社會功能,使農業(yè)轉變成利潤導向性產業(yè),使再生產性資本能夠在農業(yè)或農村尋找到足夠的經濟 機會,改造傳統(tǒng)農業(yè),引入農業(yè)新技術和新的生產要素,培育農村經濟組織,豐富農業(yè)經濟和農村經濟內涵,使農業(yè)勞動力配置擺脫耕作經驗的硬約束,從而打破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的格局。 關鍵詞:二元經濟;劉易斯拐點;農村空心化;勞動力;資本 基金項目:湖南農業(yè)大學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12QN34);湖南農業(yè)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2012 年 2013年國家級課題培育基金項目。 作者簡介:劉遠風( 1977- ),男,湖南安鄉(xiāng)人,管理學博士,湖南農業(yè)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公共經濟與 社會保障研究。 F320A1006-1096( 2014) 01-0032-06 收稿日期: 2013-01-15 農村空心化是農村勞動力、資本及其他生產要素大量流向城市,導致農村社會邊緣化、農村經濟凋敝的一種經濟社會現象。學界圍繞農村空心化形成的原因和治理方略等進行了大量的論述。唐志軍等( 2008)以對湖南永州市的調查為基礎,分析了空心村形成的深層次原因和治理之策,認為農村土地權利束不完整所引致的土地價值貶損是空心村形成的深層次原因,而治理空心村最根本的措施在于改革土地流轉制度和城鄉(xiāng)二元分割制 度,還原土地真實價值。蘇碧芳( 2011)提出從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戶宅基地退出補償機制、發(fā)展農村新型養(yǎng)老保險制度和提高農業(yè)機械化程度等方面應對農村空心化。勞動力是最活躍的生產要素,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是農村空心化產生與發(fā)展最重要的背景,但從城鄉(xiāng)人口結構的角度討論農村空心化的文獻卻相對較少。本文擬從農村勞動力非農化的角度討論農村空心化及其治理,首先分析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階段性特征,即辨析劉易斯拐點是否已經到來;然后分析劉易斯拐點到來對農村空心化的影響;最后結合農村空心化的形成機理,提出治理農村空心化方略。 一、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劉易斯拐點農村剩余勞動力是農村生產資料無法吸納和承載的勞動力,因此,對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的估算與對農村勞動力素質及農業(yè)生產效率的判斷是無法分開的。根據民工潮產生以來中國農業(yè)生產的基本情況可以初步判斷,除少數時點和局部地區(qū)外,農民進城務工尚未對基本農業(yè)生產產生消極影響,因而可以把農民工的數量看做轉移出去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筆者推算的農民工數量見圖 1。但農村生產資料所能吸納和承載的勞動力數量是與特定的經濟社會體制相聯系的,此處的推算暫沒有考慮體制變革的因素,因而此處數字僅僅反映 一種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趨勢而不代表其精確的數量。 中國農民工數量在 1992 年以后迅速增加,并于 1996年前后達到第一次高峰,隨后略微下降, 2003 年以后又迅速增加。這一農民工規(guī)模變化的過程與中國經濟改革的過程相一致。 1992 年中國確定市場經濟改革藍圖,非農產業(yè)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在城市的吸引下出現一股民工潮。 1995 年中國全面啟動國有企業(yè)改革,產生大量的下崗職工,一些城市為促進下崗職工再就業(yè),采取 “ 騰籠換鳥 ” 的措施,限制外來工的就業(yè)范圍;另外,此番改革也釋放一些過剩的產能,對勞動力的總需求有所下 降,從而導致 1996 年到 2002 年期間農民工總體規(guī)模有所下降。中國加入 WTO 后不久,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急劇增加,大大擴大了對勞動力的需求,農民工規(guī)模也在 2003 年后迅速擴大。從農民工規(guī)模變動的這一總體經濟背景來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具有鮮明的需求主導型特征,農村勞動力轉移適應城市工業(yè)部門勞動力需求的變化,處于被吸納的地位。但 2004 以后出現了民工荒現象,幾乎十多年沒有增長的農民工工資也開始以較快的速度增長,一些沿海企業(yè)開始調整產業(yè)鏈,把部分產業(yè)向中西部轉移甚至向其他發(fā)展中國家轉移,這表明勞動力需求者開始適應勞動力供給的變化,農村勞動力不再是簡單地被吸納。 民工荒與農民工工資上漲是否說明中國經濟已進入劉易斯拐點呢?對這一問題,學術界有三種代表性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經濟現實與劉易斯模型的假定條件相差甚遠,劉易斯模型不適合分析中國經濟問題,因而應超越劉易斯拐點的爭論,不能簡單地用劉易斯模型分析中國勞動力供給的階段性問題,應著力分析中國的社會結構和制度條件。陶然等( 2011)主張超越人口學意義上的勞動力供給考察,而更關注中國勞動力供給的制度潛力,主張通過戶籍、土地和財稅制度的聯動改革來緩解中國目前的勞動力短 缺問題,并解決中國勞動力供給的結構性偏差,提高勞動者技能和國際競爭力。第二種觀點依據中國的人口結構轉變及人口紅利即將消失、民工荒及農民工工資增長等認為中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已基本完成轉移,中國已經進入劉易斯拐點。蔡 等( 2007 )運用反設事實法,根據農業(yè)技術變遷、生產要素價格變化及比較勞動生產率等經驗材料論證了中國農村已不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張麗賓( 2011)代表的第三種觀點以農民工工資增長幅度小于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幅度、最低工資趨勢線與農民工工資趨勢線高度吻合等基本事實為依據,判斷農民工工資增長不是由供給 因素導致,認為劉易斯拐點尚未到來。理論模型不可能等同于現實,任何模型處理和提供的信息都是有限的,不能把模型之外的信息植入模型本身的邏輯中。劉易斯二元經濟模型并不處理制度問題和勞動力總量問題,而是集中關注現代部門的擴張與傳統(tǒng)部門的剩余勞動力供給問題。勞動力市場本身是在特定的經濟社會體制下運行的。勞動力供求關系既與市場有關,也與制度有關。分析制度問題是有益的,但對制度的剖析本身并不排斥也不能替代劉易斯模型提供的有益信息。因此,對劉易斯拐點的判斷應回到劉易斯模型本身,那種以制度約束使農民工的供給無彈性來判斷劉易斯 拐點尚未到來的論點偏離了劉易斯模型。在劉易斯模型中,決定剩余勞動力是否轉移的是保留工資,即現代部門是否能夠吸納到傳統(tǒng)部門的勞動力是以農業(yè)社會平均產品為參照的。因此,劉易斯拐點是否到來也不應該以城鎮(zhèn)職工的工資水平或最低工資水平為參照?;氐絼⒁姿鼓P?,家庭經營收入主要是農業(yè)經營收入,可以看做保留工資,因而此處通過研判農村居民工資收入、家庭經營收入、勞均農業(yè)產值三者的發(fā)展趨勢(詳見圖 2)來考察農村勞動力供給的機制。 從圖 2 可知,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農村居民工資收入與勞均農業(yè)產值在 2001 年前基本上以同樣的 幅度增長或下降,特別是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增長率與農村居民工資收入增長率兩條曲線在 2001 年之前基本上是一種平行關系。這種平行關系完全符合劉易斯拐點之前無限勞動力供給下的現代部門的工資決定機制,即現代工業(yè)部門往往以稍高于傳統(tǒng)農業(yè)部門收入水平的工資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因而可以認定,在 2001 年之前,農村剩余勞動力是無限供給的。但 2001 年之后, 3 條曲線的平行關系被打破,特別是 2004 年之后,農村居民工資收入增長率曲線向上偏離了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增長曲線。由于拖欠工資、加班時間減少及勞動保護、社會保障的加強, 農民工待遇的提高遠遠大于其工資水平的增長,因此,現代部門的工資決定已經擺脫了農業(yè)部門保留工資的約束,中國的劉易斯拐點已經到來。但由于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和地理大國,中國勞動力市場存在地域性的本質差別,劉易斯拐點不是突然出現,而是表現為一個較長的時期( Garnaut, 2010)。劉易斯拐點的到來首先表現在局部地區(qū)無限剩余勞動力供給的結束和局部的勞動力短缺,隨后,勞動力短缺及相應的勞動力價格上漲的區(qū)域不斷擴大。 二、二元經濟新特點與農村空心化 經濟的二元性本質上是經濟的異質性,即兩種不同的生產 方式并存:一種是使用再生產性資本的利潤導向型經濟,一種是不使用再生產性資本的生存導向型經濟。利潤導向型經濟由于充分利用市場機制,資源配置適應市場要求而能靈活處理,其效率相對較高;而生存導向型經濟受到強大的倫理約束,不能充分利用市場機制,資源配置、特別是勞動力的配置局限在既有的家庭結構和社區(qū)范圍內,難以適應變化著的經濟形勢,其效率相對較低。傳統(tǒng)部門勞動力無限供給結束之前即劉易斯拐點之前,由于兩部門經濟效率上的差別,現代部門的擴張本身就意味著經濟增長;同時,傳統(tǒng)部門由于釋放了剩余勞動力,其平均勞動產品隨之增加, 直接表現為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經濟的二元性是經濟不平衡增長的反映,其最主要的后果是推動現代部門吸納傳統(tǒng)部門的剩余勞動力,現代部門不斷擴張,傳統(tǒng)部門亦因剩余勞動力的減少而提高平均產值,經濟隨之增長。此時,雖然有大量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但作為勞動力蓄水池,農村仍然有充足的勞動力??傊?,在劉易斯拐點之前,經濟的二元性是經濟發(fā)展的階段性問題,并以部門間勞動生產率的差異為典型特征。 在無限勞動力供給結束后即劉易斯拐點之后,以二元對比系數即農業(yè)的比較勞動生產率與第二、三產業(yè)的比較勞動生產率的比率和二元反差指數即非 農產值比重與其勞動力比重之差作為度量經濟二元性的指標,中國經濟的二元性有所降低,即二元對比系數上升而二元反差系數降低(見圖3)。 然而,二元性的降低本質上是經濟的異質性降低即經濟中兩種生產方式的差異縮小。以二元對比系數和二元反差指數度量經濟的二元性隱含了一個重要的假設前提,即部門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能夠反映部門間經濟異質性程度和生產方式的差異,但在劉易斯拐點之后,這一前提條件不再具備。首先,無限勞動力供給結束,現代部門以廉價勞動力為基礎的效率優(yōu)勢逐漸喪失,因而即使生產方式的差異不變,現代部門的效率向 下逼近傳統(tǒng)部門,也導致了兩部門間勞動生產率差距的縮?。黄浯危捎诂F代部門的工資向上擺脫了保留工資的約束,比較收益差距拉大導致現代部門吸收的農村勞動力超出了剩余勞動力范疇,農業(yè)勞動投入的減少和粗放經營,導致短期內在生產方式不變的前提下傳統(tǒng)部門的效率向上逼近現代部門;最后,劉易斯拐點之后經濟已經達到一定水平,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與解決社會問題在發(fā)展戰(zhàn)略中凸顯出來,以部門勞動生產率的差異代表經濟的異質性無法反映經濟問題的重點。因此,劉易斯拐點之后,需要借助新的二元經濟理論,重新度量經濟的二元性。 劉易斯等人的 傳統(tǒng)二元經濟理論將現代部門與傳統(tǒng)部門的分野作為既定條件看待,并沒有充分論述現代部門與傳統(tǒng)部門二元存在的原因?,F代部門吸納傳統(tǒng)部門的剩余勞動力的過程也是現代部門的擴張過程與經濟發(fā)展過程。經濟從二元性向一元化轉變是現代部門的擴張、傳統(tǒng)部門剩余勞動力的日益減少和經濟發(fā)展的內生過程。現代部門不斷吸納傳統(tǒng)部門的剩余勞動力,直到傳統(tǒng)部門的邊際勞動生產率與現代部門相等,此時二元經濟消失,兩部門完全競爭。然而,中國的經驗現實、特別是劉易斯拐點之后農村空心化的現狀則表明,即便農村出現了勞動力短缺,現代部門仍不會停止對農村勞動 力的吸納,經濟的二元性并未隨經濟發(fā)展而自動消失。在傳統(tǒng)農業(yè)部門,農業(yè)具有干中學的典型特征,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積累,農業(yè)部門本身難以從農村之外獲得勞動力的補充,勞動力離開農村具有某種不可逆性。因此,只要傳統(tǒng)農業(yè)存在,無論農業(yè)的勞動生產率有多高,農業(yè)部門與工業(yè)部門都無法實現完全競爭,農業(yè)部門效率提高、勞動力需求增加的同時卻伴隨著農村人口外流、農村空心化,城市吸納農村勞動力不僅不會消除經濟的二元性,反而進一步加劇了經濟的二元性(見圖 4)。 圖 4 所示的二元經濟,在立論基礎上與傳統(tǒng)的二元經濟理論一樣,都是以傳 統(tǒng)部門與現代部門的并存為邏輯起點,但側重點及運行機制有所不同。傳統(tǒng)的二元經濟理論強調傳統(tǒng)部門蘊含著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把現代部門吸納傳統(tǒng)部門的勞動力作為經濟發(fā)展的階段問題看待,適用于分析劉易斯拐點之前的二元經濟。圖 4 回到二元經濟的本源問題,即強調使用再生產性資本的經濟與不使用再生產性資本的經濟之間的差異,不再把勞動力的轉移簡單看做現代部門經濟擴張與經濟發(fā)展問題,而是關注勞動力轉移過程的經濟機制與運行效果,適于分析劉易斯拐點之后的二元經濟。勞動只有與其他生產要素結合才能創(chuàng)造財富。現代經濟中,資本要素是除勞動力之 外最重要、最活躍的生產要素。在二元經濟條件下,傳統(tǒng)農業(yè)主要從土地要收益,不使用或很少使用再生產性資本,勞動力主要與土地要素結合,勞動力的價值無法充分實現,農村勞動力、特別是具有較高人力資本的青年農民紛紛進城謀求職業(yè)發(fā)展,實現勞動力價值。在劉易斯拐點之后,青年勞動力的輸出導致了農村勞動力的相對短缺,在農村的部分現代農業(yè)、特別是非農產業(yè)中有限的再生產性資本由于無法吸收到合適的勞動力而不得不轉移資產,進入城市謀求資本增值,農村資本的輸出又一進步加劇了農村再生產性資本的短缺,由此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與此相對,城市現 代經濟大量使用再生產性資本,因而能夠提供更多的勞動力價值的實現形式,從而吸引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進城謀求發(fā)展,農村向城市補充勞動力,城市勞動力充盈甚至有些許過剩,這又進一步擴大了資本投資增值的機會,而資本的增值機會和投資回報進而又吸引了農村資本進入,資本進城又有利于城市的擴大再生產,由此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huán)。農村資本與勞動力等要素輸出的惡性循環(huán)與城市勞動力與資本等要素輸入的良性循環(huán)構成了一個功能互補的二元經濟體系。農村生產要素不斷流出,農村空心化日益加劇。因此,在劉易斯拐點之后,二元經濟最典型的特征是農村空心化。 三、經濟二元性的消除與農村空心化治理農村空心化是劉易斯拐點之后二元經濟的最重要表征,學界已從鄉(xiāng)村聚落形態(tài)、土地利用、農村住宅與空間布局、村民年齡結構等多個方面規(guī)定其涵義(劉彥隨 等, 2010)。概括地說,農村空心化就是農村人財物流失、產業(yè)空洞、生活前景黯淡的一種經濟社會現象。農村空心化的最突出表現是農村青年紛紛進城,農村發(fā)展后繼無人,導致土地利用低效。農村空心化是二元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后果之一。二元經濟背景下,高效的現代城市經濟與低效的傳統(tǒng)農村經濟并存,現代部門不僅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而且由于其相對 的高效率,它也不斷吸納農村的資金等其他生產要素。當劉易斯拐點到來之后,經濟的二元性尚未消失,現代經濟部門開始過度吸收農村勞動力;不僅吸納剩余勞動力,而且吸納必要勞動力,農村面臨著勞動力短缺與資金短缺的雙重困境。大量的案例研究與調查報告反映出中國不少農村地區(qū)只剩 “386199 部隊 ” (婦女、兒童、老人),青壯年紛紛離開農村,農村經濟不斷邊緣化。農村勞動力短缺最直接的表現是農業(yè)生產主要由老人、婦女等機會成本相對較小的勞動者來從事和農業(yè)勞動投入減少。同時,它也會誘致農業(yè)雇工工資上升、替代勞動的機械或技術在農村擴展等 。 在傳統(tǒng)農業(yè)的性質和農村經濟的基本格局沒有根本變化之前,農業(yè)本身的效率提高并不能解決農村生產要素流失的農村空心化問題。勞動與生產資料有效結合才能創(chuàng)造財富,但作為勞動載體的勞動力要素則具有其他生產要素不同的特殊性。每個勞動者都具有多項潛在的勞動技能或素質,這些技能或素質只有在特定經濟組織中,通過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才能表現出來并實現其價值。勞動者進入勞動力市場時面臨著自身人力資本的選擇問題,即選擇開發(fā)利用自身潛在的哪種素質與技能。對于尚未有專項人力資本投資的勞動者,其選擇主要由與其他生產要素有效匹配 的經濟機會所決定。設有 O1 、 O2、 O3 、 On 類經濟組織需要普通勞動者的某項特定技能或素質,則勞動者有相應的 S1、 S2 、S3、 Sn 項潛在技能與素質存在。若作為勞動者個體,其潛在素質或技能不能與特定經濟組織有效匹配的概率為 P,則他不能有效實現勞動力價值的概率為 Pn,則預期的勞動力價值為 w( 1-Pn)( w 為既有的工資水平。此處不考慮各項技能或素質的差別)。設農村勞動者的工資或收入為 wr,城市勞動者的工資為 wu。在城鄉(xiāng)二元經濟中,農業(yè)效率的提高只是意味著農村的 wr 提高,但對預期勞動力價值起關鍵作用的 ( 1-Pn)則并不能隨之提高。二元經濟下的農村經濟仍然是以家庭為基本組織形式的不使用或極少使用再生產性資本的小農經濟,勞動者的多項潛能并不能尋找到合適的經濟組織得以發(fā)揮和利用,農村的預期勞動力價值接近 wr( 1-P)。而在城市,由于要素聚集所產生的規(guī)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經濟組織形式日益豐富,勞動者的潛能有更多的實現機會,其預期勞動力價值不僅為 wu( 1-Pn),其 n 又有不斷增大的趨勢。只要 wr 相對于 wu 的增長速度不超過( 1-Pn)相對于( 1-P)的速度,農村勞動力流失的趨勢就不會逆轉。農村空心化與二元經濟互為表里 ,治理農村空心化必須著力于消除二元經濟。 城市本身就是要素聚集的產物,其市場密度遠遠大于農村,便于分工協(xié)作、資源共享、信息交流,具有相對于農村的規(guī)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優(yōu)勢,因此,使用再生產性資本的現代經濟首先產生于城市,在廣大發(fā)展中國家,不使用再生產性資本的傳統(tǒng)經濟則保留在農村。二元經濟模型都把經濟的不平衡發(fā)展作為二元經濟的起源,但傳統(tǒng)二元經濟理論認為通過現代部門的擴張與傳統(tǒng)部門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經濟能夠逐步實現一元化,強調經濟發(fā)展過程本身是消除經濟二元性的主要途徑,而圖 4 所示的新二元經濟模型顯示經濟 發(fā)展與勞動力轉移過程本身并不能消除經濟的二元性。傳統(tǒng)二元經濟理論重點關注現代部門的發(fā)展,傳統(tǒng)部門僅僅作為勞動力供給方進入理論視野。新二元經濟模型重點關注傳統(tǒng)部門,現代部門僅僅作為生產要素的吸納方進入理論視野。傳統(tǒng)的二元經濟理論僅僅把經濟的二元性作為經濟發(fā)展的前提條件看待,二元性本身不是分析的重點;而新二元經濟模型把經濟的二元性本身作為分析的對象,經濟發(fā)展卻不是分析的重點。經濟發(fā)展是一個市場機制、合作機制與政府機制等多種經濟機制共同作用的過程,把特定經濟問題嚴格地區(qū)分為市場問題、政府問題或社會自組織問題,既沒 有可能也沒有必要。對經濟問題的診斷關鍵在于把握各類經濟運行機制相互作用的過程。城鄉(xiāng)二元經濟存在、發(fā)展及消除都不可能僅依靠市場或政府單方面發(fā)揮作用。農村非農產業(yè)發(fā)展需經過土地國有化渠道才能將農業(yè)用地轉化成非農用地。農村的資本被牢牢地限制在農業(yè)或部分零售商業(yè)等有限的領域,再生產性資本運用受到極大的限制。戶籍制度與城鄉(xiāng)分割的社會保障制度使農村勞動力向城鎮(zhèn)的非農化轉移不徹底,在收入格局上形成了農民非農收入補充農業(yè)收入的狀況,不少農民不把農業(yè)作為主要收入來源,而把農業(yè)作為城鎮(zhèn)就業(yè)失敗后的風險規(guī)避手段,從而使得農業(yè)對于 許多農民而言是機會成本非常小的剩余產業(yè),農業(yè)投入不以追求最大收益為目標,農業(yè)本身的再生產性資本使用因而十分有限,農業(yè)難以擺脫傳統(tǒng)農業(yè)的束縛。 治理農村空心化,消除二元經濟,就是要打破圖 4 所示的兩個循環(huán)。首先,應完善相關社會保障制度,剝離土地的社會功能,使農業(yè)從保障基本生存的剩余產業(yè)和邊緣產業(yè)轉變?yōu)槔麧檶蛐援a業(yè)。完善制度與改進政策,使土地等生產要素能夠在利潤主導下自由組合,使再生產性資本能夠在農業(yè)或農村尋找到足夠的經濟機會,從而打破市場機制下資本從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的格局;其次,改造傳統(tǒng)農業(yè),引入 農業(yè)新技術和新的生產要素,逐步推廣生物技術與機械化操作,培育農村經濟組織,豐富農業(yè)經濟和農村經濟內涵,使農業(yè)勞動力配置擺脫耕作經驗的硬約束,讓沒有農業(yè)生產經驗甚至農村生活經驗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一代能夠順利進行農業(yè)生產經營,從而打破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的格局;再次,通過公共物品供給向農村傾斜等多種措施扶持農村經濟,在實踐中承認農業(yè)兼業(yè)化的現狀和趨勢,從增加青年農民農村經濟機會著手,放松管制,繞開土地國有化過程,直接用城鄉(xiāng)土地使用規(guī)劃約束市場經濟主體,使農民能夠實行農地自主非農化,增強農村經濟活力,從而 使農村能夠吸引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為農村內源性發(fā)展注入動力;最后,穩(wěn)步推進城鄉(xiāng)統(tǒng)籌發(fā)展戰(zhàn)略,逐步消除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社會制度,優(yōu)先考慮城鄉(xiāng)之間的物質交流與信息溝通,加強城鄉(xiāng)之間的交通連接與信息傳播,從而縮短城鄉(xiāng)之間的空間距離,逐步在城鄉(xiāng)統(tǒng)籌范圍內實現專業(yè)分工、要素匹配、知識分享等空間聚集效應,從根本上消除農村空心化的經濟社會基礎。 參考文獻: 蔡 ,王美艷 .2007.農村勞動力剩余及其相關事實的重新考察 一個反設事實法的應用 J.中國農村經濟( 10): 4-12. 劉彥隨,劉玉 .2010.中國農村空心化問題研究的進展與展望 J.地理研究( 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