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蕁麻疹中藥方劑.doc_第1頁
慢性蕁麻疹中藥方劑.doc_第2頁
慢性蕁麻疹中藥方劑.doc_第3頁
慢性蕁麻疹中藥方劑.doc_第4頁
慢性蕁麻疹中藥方劑.doc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慢性蕁麻疹中藥方劑 慢性蕁麻疹中藥方劑 中藥方劑(一)【辨證】脾失健運,復感風邪,郁于肌膚?!局畏ā拷∑⒊凉瘢栾L和血。【方名】多皮飲?!窘M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蘚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境鎏帯口w炳南方。中藥方劑(二)【辨證】氣血不足,衛(wèi)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風邪內侵,肌膚失養(yǎng)?!局畏ā啃灵_腠理,和血止癢?!痉矫柯辄S方。【組成】麻黃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蘚皮15克,丹參15克,陳皮9克,丹皮9克,僵蠶9克?!居梅ā克宸?,每日1劑,日服3次。【出處】趙炳南方。中藥方劑(三)【辨證】脾虛兼風?!局畏ā拷∑⒗麧?,祛風止癢?!痉矫渴n麻疹湯?!窘M成】蒼術5克,白術30克,茯苓15克,荊芥15克,丹皮15克,防風9克,白蒺藜12克,僵蟲10克,川芎9克,丹參15克,黃芩10克,龍骨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境鎏帯壳嫘欧?。中藥方劑(四)【辨證】陰血不足,風淫濕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氣誘發(fā)?!局畏ā筐B(yǎng)陰益血,以清理血分為主,佐以疏風利濕?!痉矫考訙p當歸飲?!窘M成】當歸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烏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龍9克,路路通15克,地膚子12克,烏藥6克,荊芥6克,防風6克,甘草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境鎏帯坑衢L榮方。中藥方劑(五)【辨證】沐浴當風,邪客經(jīng)絡,氣血阻痹,而致風疹纏綿?!局畏ā渴栾L清熱,活血通經(jīng)?!痉矫柯辄S連翹小豆湯合胡煎方?!窘M成】麻黃3克,連翹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烏9克,苦參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居梅ā克宸?,每日1次,日服2次?!境鎏帯亢稳畏绞n麻疹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病。其特點是皮膚上出現(xiàn)紅色或蒼白色風團,伴有瘙癢,且發(fā)無定處,驟起驟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疤痕。歷代醫(yī)家有“癮疹”、“風瘙隱疹“、“風瘩癌”等名,俗稱“風疹塊”。 1 病因病機: 張挹芳認為本病的發(fā)生,由內外病因相應而致。外由風寒濕熱,內因“夙根”或肺脾腎虛,其中尤以肺脾失調為主。王衛(wèi)等認為人之皮毛乃營衛(wèi)榮養(yǎng)、護衛(wèi)之處。若因陽氣虛弱,衛(wèi)外不固,營衛(wèi)不和,而致氣血不運,肌無所養(yǎng),則易發(fā)病。 2辨證論治 :張志禮認為,本病初發(fā)多屬實證,久病則多為虛證,而風邪是本病的主要外因。因此,治療勿忘祛風。他將本病分為以下四型:(1)風熱型,多見于急性蕁麻疹。辨證為風熱襲表,肺衛(wèi)失宣,治以辛涼透表,宣肺清熱,方以“荊防方”加減。(2)風寒型,多見于寒冷性蕁麻疹。辨證為風寒束表,肺衛(wèi)失宣,治以辛溫解表,宣肺散寒,方以“麻黃方”加減。(3)陰血不足,血虛受風型,多見于慢性蕁麻疹。辨證為陰血不足,風邪束表,治以滋陰養(yǎng)血,疏散風邪,方以當歸飲子加減;(4)脾肺兩虛,風寒束表型,多見于慢性蕁麻疹。辨證為脾肺兩虛,衛(wèi)氣不固,治以健脾益肺,益氣固表,方以玉屏風散合多皮飲加減。駱文郁等認為,蕁麻疹的病機為營衛(wèi)失和,治法宜調和營衛(wèi),應以桂枝湯作為基本處方治療,并適當配伍疏風藥,除濕藥,仿桂枝湯的變化以適應蕁麻疹的復雜變化。周有川治療自始至終抓住一個“血”字,認為本病多屬虛證。(1)血虛受風,治宜養(yǎng)血疏風,方選四物湯合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2)血熱受風,治宜疏風涼血,清熱解毒,處方:浮萍、防風、荊芥、蟬蛻各9g,生地黃、赤芍各18g,牡丹皮12g,紫金皮、刺蒺藜各30g,金銀花、連翹各15g。(3)表虛營衛(wèi)不和,治宜益氣固表,調和營衛(wèi),方選玉屏風散加減。(4)中虛兼風寒,治宜溫中散寒,升陽解毒,方選小建中湯合升麻葛根湯加減。張作舟根據(jù)臨床特點,將慢性蕁麻疹分四型治療。(1)表虛不固、營衛(wèi)失和,治宜固衛(wèi)和營,佐以酸斂,方用固衛(wèi)御風湯(黃芪、白術、防風、黨參、桂枝、白芍、烏梅、五味子、白鮮皮、秦艽、白芥子、甘草)。(2)血虛氣弱,風從內生,治宜養(yǎng)血熄風,方用養(yǎng)血熄風湯(當歸、黃芪、何首烏、白芍、五味子、烏梢蛇、全蝎、白鮮皮、羌活)治療。(3)陰虛內熱,治宜滋陰清熱、潛陽熄風,方用養(yǎng)陰寧蕁湯(生地黃、白芍、女貞子、黃芪、五味子、地骨皮、牡丹皮、生牡蠣、珍珠母、白鮮皮、秦艽)治療。(4)腸胃濕熱,治宜清熱理脾,宣化濕濁,方用平胃散加味治療。陳漢章將本病分為7型治療。(1)風邪襲表,治宜疏風散寒,解表透疹。方選荊防敗毒散加減(羌活、柴胡、前胡、枳殼、茯苓、荊芥、防風、桔梗、川芎、刺蒺藜)。(2)邪侵肺衛(wèi),治宜清熱宣肺,解表透疹。方用麻杏石甘湯加減(麻黃、苦杏仁、石膏、甘草、浙貝母、蟬蛻)。(3)邪陷少陽,治宜開達膜原,辟穢化濁。方選達原飲加減(檳榔、厚樸、草豆蔻、知母、白芍、黃芩、甘草、柴胡、荊芥、防風)。 (4)邪入陽明:升降散證,治宜透郁瀉熱、升清降濁,方用升降散加減(白僵蠶、姜黃、大黃、蟬蛻、火炭母、鳳尾草、茵陳蒿)。葛根芩連湯證,治宜解表清熱,透疹止癢,方選葛根芩連湯加減(葛根、黃芩、黃連、甘草、刺蒺藜、防風、珍珠草)。(5)腎陰虧損,治宜滋補肝腎,祛風止癢,方用六味地黃丸加減(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刺蒺藜、防風)。(6)血虛風燥,治宜養(yǎng)血祛風,方選當歸飲子加減(熟地黃、當歸、赤芍、川芎、刺蒺藜、黃芪、何首烏、荊芥、防風、甘草、蟬蛻)。(7)情志內傷,治宜疏肝理氣,方選逍遙散加減(當歸、茯苓、白芍、白術、柴胡、甘草、刺蒺藜、防風)。龔國樑根據(jù)蕁麻疹的臨床特征辨證分型如下:(1)風熱型,治宜祛風清熱,方用消風散加減。(2)風寒型,治宜祛風散寒,方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加減。(3)腸胃型,治宜祛風解表、通腑泄熱。處方:荊芥、防風、制大黃、蒼術、苦參、生甘草各9g,茵陳蒿15g,生山梔子6g。(4)血虛型,治宜養(yǎng)血祛風,方用四物湯加味。吳干銀認為急性蕁麻疹治在肺,腸胃型蕁麻疹調肝脾,慢性蕁麻疹治腎為主。(1)急性蕁麻疹,屬風寒束肺者,可用解表化飲湯加減;屬風熱犯肺者,用銀翹散加減。(2)腸胃型蕁麻疹,治以疏肝解郁調脾法,方用逍遙散加味。 (3)慢性蕁麻疹,偏腎陽虛者用腎氣丸加減;偏腎陰虛者用大補陰丸加減。李元文從肝脾論治慢性蕁麻疹,將慢性蕁麻疹分為3型:(1)肝郁脾虛型,治以疏肝健脾搜風,用自擬治蕁I號方(柴胡、郁金、白術各 lOg,茯苓皮20g,大棗35枚,全蝎6g,絲瓜絡lOg)。 (2)肝陰不足型,治以柔肝養(yǎng)陰熄風,方用自擬治蕁號方(銀柴胡、白芍、烏梅、五味子、當歸、鉤藤、白僵蠶各lOg,蟬蛻6g)。(3)脾虛濕阻型,治以健脾除濕祛風,用自擬治蕁號方(黃芪、白術、茯苓、豬苓、澤瀉、六一散(包)、浮萍、防風各lOg,自鮮皮30g)。專病專方治療王聯(lián)慶應用荊防四物湯(荊芥、防風、當歸、川芎、牡丹皮、梔子、浮萍各lOg,生地黃、赤芍、地膚子、白鮮皮、何首烏、胡麻仁各15g)治療風熱型蕁麻疹60例,總有效率983。朱莊莊L12J等用活血祛風湯(桃仁、紅花、黨參、白鮮皮各lOg,生地黃20g,川芎、赤芍、當歸、土茯苓各15g,地龍、生甘草各9g)治療慢性蕁麻疹60例,痊愈率80O,總有效率987。劉和平應用扶正祛風湯(黃芪1530g,防風lO15g,白術1012g,熟地黃15g,當歸12g,荊芥lOg,蟬蛻6lOg,桂枝lOg,黃芩12g,白芍、川芎、甘草各lOg)治療蕁麻疹 265例,其中風寒型78例,有效率961;風熱型8l例,有效率962;血虛型106例,有效率915,總有效率946。李元文等用加味過敏煎(柴胡、白術、防風、烏梅、苦參、絲瓜絡、五味子、當歸、赤芍各lOg,茯苓20g,白鮮皮30g,甘草5g)治療人工性蕁麻疹32例,總有效率9375。魏武杰應用自擬養(yǎng)血祛風湯(當歸、麥門冬、自鮮皮各15g,川芎6g,赤芍、生地黃、荊芥、防風、玄參、夜交藤各lOg,土茯苓20g)治療慢性蕁麻疹93例,總有效率927。蔣衛(wèi)健應用自擬加昧過敏湯(苦參、土茯苓、刺蒺藜、紫草、徐長卿各15g,防風、蟬蛻各lOg)治療慢性蕁麻疹15l例,總有效率9139。4中醫(yī)外治法 佘俊卿用中藥熏蒸法治療慢性蕁麻疹86例,治愈43例,顯效35例,有效8例,方藥為:苦參、白鮮皮、當歸、牡丹皮、地膚子、蟬蛻、防風、蛇床子、烏梢蛇、土茯苓、紫草、丹參、紅花各30g。朱越洋等用消疹散敷貼穴位治療急性蕁麻疹52例,總有效率100。具體方法如下:藥物組成:蟬蛻、細辛、防風等量,研成細末,加人適量冰片。用法:取消疹散O2O4g置于麝香虎骨膏中,外貼曲池、大椎、懸鐘、梁丘穴。風寒型加列缺;風熱型加外關(除大椎外均為雙側);腹痛、腹瀉加神闕。每日1次,外治期間停用其他任何藥物。胡文釗等用藥物熱浴法治療慢性蕁麻疹95例,總有效率912。方藥為:防風、艾葉、荊芥、白鮮皮、生地黃、蛇床子各20g,苦參30g。5針灸治療 體穴治療。王光鼎L20j采用溫針加灸治療急性蕁麻疹。取穴:合谷、曲池(溫針)、足三里(溫針)、太沖、血海、風市、風池、百會、大椎、中脘(灸)、神闕(灸)。治療114例,總有效率9649。李占東用穴位注射治療頑固性蕁麻疹。取穴:曲池、血海、三陰交。藥物:5當歸注射液,每穴注入2ml,共治療32例,總有效率 969。耳穴治療。彭世橋L22J選取肺、脾、神門、內分泌、腎上腺等耳穴,用牽牛子埋壓,治療慢性蕁麻疹50例,痊愈34例,好轉14例,無效2例。趙永洲等取神門、心、肺、抗過敏區(qū)、皮脂腺、脾、胃、耳尖等耳穴,并根據(jù)病情配合相應耳穴區(qū)貼壓治本病。共治療12l例,痊愈35例,顯效41例,有效34例,無效11例。 6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路鷗等以益氣養(yǎng)血,活血祛風法為主,輔以西藥治療慢性蕁麻疹50例,總有效率98。治療方法:中藥:加味歸芪荊防湯(當歸、生黃芪各15g,赤芍、白芍各lOg,熟地黃15g,川芎、荊芥、防風、蟬蛻各lOg,刺蒺藜15g,白鮮皮20g)。西藥:特非那丁60mg,每日2次口服。朱建蘭等采用克敏能lOmgd1及中藥“抗敏湯”(蒼耳子、徐長卿、秦艽各lOg,黃芩9g,白鮮皮6g,荊芥12g,蟬蛻6g,苦參9g,當歸12g,生地黃12g)治療慢性蕁麻疹60例,總有效率100。董獻華采用復方丹參液20ml,日1次靜點及西米替丁 02g日3次口服,治療慢性蕁麻疹60例,總有效率 9334。谷欣采用克敏5mg、甲氰咪胍O4g、維生素C2Og,日3次口服,必要時口服或靜點激素。配合中藥:石膏30g,牡丹皮、黃芩各15g,青蒿20g,赤芍 15g,紫草12g,黃連5g,蒲公英、金銀花、大青葉、夏枯草各30g,茵陳蒿24g口服,治療急性蕁麻疹50例,總有效率98。 7 結語 :綜上所述,近年對蕁麻疹的治療方法研究較多,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有了新的進展,但不少報告停留于一般療效分析,隊員因探討,藥理作用的研究并不多見。治療蕁麻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