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10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節(jié)文言文斷句 例1 2011年北京卷第10小題 用斜線 給下面短文斷句 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今人之為學者既反是矣然圣賢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經有志之士固當熟讀深思而問辨之 取材于朱熹 白鹿洞書院揭示 答案講評 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 莫非使之講明義理 以修其身 然后推以及人 非徒欲其務記覽 為詞章 以釣聲名 取利祿而已也 今人之為學者 既反是矣 然圣賢所以教人之法 具存于經 有志之士 固當熟讀 深思而問辨之 說明 單斜線處為必斷句處 雙斜線處為可斷可不斷處 例2 2011年江西卷第三大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 13題 始汲黯為謁者 以嚴見憚 河內失火 延燒千余家 上使往視之 還 報曰 家人失火 屋比延燒 不足憂也 臣過河南 貧人傷水旱萬余家 或父子相食 臣謹以便宜 持節(jié)發(fā)倉粟以賑之 臣請歸節(jié) 伏矯制之罪 上賢而釋之 以數切諫 不得留內 遷為東海太守 好清靜 擇丞史任之 責大指而已 不苛小 歲余 東海大治 黯多病 賜告 者數 不愈 莊助復為請告 上曰 汲黯何如人哉 助曰 使黯任職居官 無以逾人 然至其輔少主 守成深堅 招之不來 麾之不去 雖自謂賁 育 亦不能奪之矣 上曰 然 古有社稷之臣 至如黯 近之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將軍印 即軍中拜青 為大將軍 諸將皆屬 尊寵于群臣無二 公卿以下皆卑奉之 獨汲黯與亢禮 人或說黯曰 大將軍尊重 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 夫以大將軍有揖客 反不重邪 青聞 愈賢黯 數請問國家朝廷所疑 遇黯加于平日 青雖貴 有時侍中 上踞廁而視之 丞相弘燕見上或時不冠至如汲黯見上不冠不見也上嘗坐武帳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見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節(jié)選自 綱鑒易知錄 卷十三 注 謁者 官名 告 休假 賁 育 即孟賁 夏育 兩人均為古代著名勇士 青 衛(wèi)青 漢武帝時名將 揖客 只揖不拜之客 10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 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屋比延燒 不足憂也比 并排b 臣請歸節(jié) 伏矯制之罪矯 假托c 責大指而已指 意旨d 亦不能奪之矣奪 強取 答案講評 d 奪是 改變 的意思 11 下列各組語句中 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 持節(jié)發(fā)倉粟以賑之作 師說 以貽之b 上賢而釋之今人有大功而擊之c 莊助復為請告于是秦王不懌 為一擊缶d 尊寵于群臣無二以勇氣聞于諸侯 答案講評 b a 代詞 他 們 b 連詞 表因果關系的連接 因而 連詞 表轉折 卻 c 介詞 替 d 介詞 在 12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 斷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a 丞相弘燕見上 或時不冠 至如汲黯見上 不冠不見也 上嘗坐武帳中 黯前奏事上不冠 望見黯避帷中 使人可其奏b 丞相弘燕見 上或時不冠至 如汲黯見 上不冠不見也 上嘗坐武帳中 黯前奏事 上不冠望 見黯 避帷中 使人可其奏c 丞相弘燕見 上或時不冠 至如汲黯見 上不冠不見也 上嘗坐武帳中 黯前奏事 上不冠 望見黯 避帷中 使人可其奏d 丞相弘燕見上 或時不冠 至如汲黯見上 不冠不見也 上嘗坐武帳中 黯前奏事上 不冠 望見黯避帷中 使人可其奏 答案講評 c 把握住重點實詞 上 即可 注意句式結構的對仗 注意虛詞 注意詞語的頂針 落腳在文意的把握上 13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 以數切諫 不得留內 遷為東海太守 譯文 2 公卿以下皆卑奉之 獨汲黯與亢禮 譯文 3 愈賢黯 數請問國家朝廷所疑 遇黯加于平日 譯文 答案講評 1 因為 汲黯 多次激烈勸諫 不能留在朝廷 任職 調任東海太守 2 公卿以下 官員 都謙卑地侍奉衛(wèi)青 唯獨汲黯與他以對等禮儀相待 3 衛(wèi)青 更加認為汲黯賢良 多次 向他 請教國家朝廷 遇到 的疑難問題 禮待汲黯超過平時 附 參考譯文當初 汲黯擔任謁者這一官職時 因他為人威嚴而被大家敬畏 河內地區(qū)失火 火勢蔓延燒毀了一千多家民房 武帝派汲黯前去視察 返回之后 報告說 平民百姓不慎失火 因為房屋毗連而蔓延燃燒起來 不值得陛下憂慮 我經過黃河以南時 看到遭受洪水災害磨難的有一萬多戶人家 有的父子之間甚至互相吞食 我謹借出使的機會 用陛下的符節(jié) 命令發(fā)放官倉積糧來救濟貧民 我請求歸還符節(jié) 甘愿領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懲罰 武帝很賞識他 所以赦免了他的罪 汲黯因為多次激烈勸諫的緣故 不能夠在朝廷中任職 被調任做東海太守 他在東??r 喜好清靜無為 謹慎地選擇郡丞和各曹掾史 然后放手任用 他只關注大事 不苛求細枝末節(jié) 過了一年多 東海郡治理得很好 汲黯身體多病 多次告假病休 還是沒有痊愈 最后病重時 莊助再次替他請假 武帝說 汲黯這個人怎么樣呢 莊助說 讓汲黯任職當官 沒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 但要說到讓他輔佐年幼的君主 會堅定不移地維護祖先基業(yè) 有人以利祿引誘他 他不會前去投靠 君主嚴辭苛責地驅趕他 他也不會離去 即使有人自稱像孟賁 夏育那樣勇猛無敵 也無法改變他的耿耿忠心 武帝說 說得對 古時有所謂的社稷之臣 汲黯就很接近了 漢武帝派使臣帶著大將軍印信 來到軍中拜衛(wèi)青為大將軍 各路將領皆歸衛(wèi)青統(tǒng)領 漢武帝對衛(wèi)青的尊崇寵信超過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 三公 九卿及以下官員都對衛(wèi)青卑身奉承 唯獨汲黯用平等的禮節(jié)對待 衛(wèi)青 有人勸汲黯說 大將軍地位尊貴 您不可以不下拜 汲黯說 以大將軍身份而有長揖不拜的平輩客人 大將軍反而就不尊貴了嗎 衛(wèi)青得知 越發(fā)覺得汲黯賢明 多次向汲黯請教國家和朝廷的疑難大事 對待他比平日更為尊重 衛(wèi)青雖然地位尊貴 但有時入宮 皇上還蹲坐在廁中接近他 丞相弘燕求見時 漢武帝有時不戴帽子 等到汲黯謁見時 漢武帝沒戴上帽子就不接見 有一次 漢武帝正坐在陳列兵器的帳中 汲黯前來奏事 漢武帝當時沒戴帽子 遠遠望見汲黯 急忙躲入后帳 派人傳話 批準汲黯所奏之事 給文言文斷句 傳統(tǒng)上稱之為 句讀 明辨句讀 是閱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考綱在線 2012湖南卷考試說明 語文科 考試內容 部分有關 古代詩文閱讀 的考試范圍包括 正確斷句 能力層級為b級 考試中 斷句只需用斜線表示 而不用加上具體的標點 簡要解讀斷句的基礎在于對通篇文章的領會 因此 斷句前先要將文章通讀幾遍 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 將能斷開的先斷開 逐步縮小范圍 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難斷部分與上下文的聯系 在斷句時 還應注意文章的體裁 語言風格 句意的完整與否 標點的使用要合乎規(guī)范 和現代漢語標點的用法相同 加強誦讀 增強語感 對斷句標點有很大的幫助 湖南2011年高考的文言文試題中 斷句設置為客觀題 綜觀近幾年的文言文斷句題 有由客觀題向主觀題過渡的可能 文言文斷句方法指導斷句是考查文言文的傳統(tǒng)方式 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讀 要綜合運用古漢語字詞句及古代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識 因而斷句能力高低 成了閱讀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 文言文斷句作為檢查學生閱讀文言文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 近三年高考呈上升態(tài)勢 2004年 僅北京卷考查了斷句題 2005年高考 不僅北京卷保留了 還增加了遼寧卷 2006年高考 北京 遼寧卷繼續(xù)保留 又增加了福建 廣東卷 2007年北京 遼寧 浙江 廣東卷進 行了考查 2008年范圍擴大到北京卷 江蘇卷 浙江卷 廣東卷 重慶卷 2009年 2010年 2011年考查的省份更多 得到的正面評價更好 所以 從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角度看 就需要練習斷句 這也是高考中出現斷句考查形式的依據之一 這一考查體現了新課標的文言誦讀要求 強調熟讀成誦 心口相應 這對培養(yǎng)我們的文言語感有積極的導向作用 從試卷的得分情況可以看出 考生文言文的斷句能力較差 這實質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語感 缺乏語感的原因無疑是平時只做題不讀書 誦讀得太少 而沒有必要的積累 語文學習在很大程度上要積累 感悟 熏陶 對文言文的學習更應如此 給文言文斷句 首先要整體把握全段內容和大意 斷句前首先要把文段通讀幾遍 以便對全文內容有整體的感知 把能斷開的先斷開 然后逐步縮小范圍 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 憑借和語境 上下文 的關系 作出相應調整 一般分以下幾步進行 1 讀文段 通文意 1 先通讀全文 了解文意 分析情節(jié) 如一遍讀完不能理解 可連續(xù)讀上二至三遍 直至理解 2 根據文章的內容或層次 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層次 此時注意句首 句末虛詞 這樣憑借段落 層次或句首 句末虛詞 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 3 對每一段落或層次按照前后順序 從頭到尾地進行解剖 分出若干個句子 加上恰當的標點 4 通讀全文 進行檢查 對個別疑難之處 可根據上下文給以推斷 例 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圖之后弘被引見帝令主坐屏風后因謂弘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顧謂主曰事不諧矣 經過通讀 我們不難了解文意及層次 本文是寫湖陽公主新寡 父親 帝 為她物色丈夫之事 主要分兩層 一是 微觀 湖陽公主之意 了解女方的意向 二是詢問宋弘 了解男方的態(tài)度 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 便可按照從大到小 逐層 逐句標點 答案講評 湖陽公主新寡 帝與共論朝臣 微觀其意 主曰 宋公威容德器 群臣莫及 帝曰 方且圖之 后弘被引見 帝令主坐屏風后 因謂弘曰 諺言 貴易交 富易妻 人情乎 弘曰 臣聞 貧賤之交不可忘 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顧謂主曰 事不諧矣 2 標名物 定主賓 在閱讀中 要隨時標出文段中的名詞和代詞 如人名 地名 官名 族名 器物名 動物名 植物名 時間等 特別是人名 因為名詞一般為文章陳述 描寫 說明或議論的對象 名詞 代詞 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 在它們的前后往往要進行斷句 因此 找出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 就可大致斷出句讀 要注意的是 在文言文中 人名第一次出現時往往用全稱 以后再出現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要特別注意標示 例如 赤壁之戰(zhàn) 中 初 魯肅聞劉表卒 先用全稱 以下 肅徑迎之 肅宣權旨 就不再提姓 上文中的人物主要有三個 湖陽公主 帝 弘 弘 即 宋弘 有必要把人名先圈出來 否則無法斷句 例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后可復者也則事寡敗矣 韓非子 說林下 找出句中幾個名詞 道 鼻 目 事 句子基本就斷開了 答案講評 刻削之道 鼻莫如大 目莫如小 鼻大可小 小不可大也 目小可大 大不可小也 舉事亦然 為其后可復者也 則事寡敗矣 3 看虛詞 找位置 劉勰在 文心雕龍 中提到 至于夫惟蓋故者 發(fā)端之首唱 之而于以者 乃札札句之舊體 乎哉矣也者 亦送末之???由此可見 文言虛詞 特別是語氣詞 前后 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 1 對話 引文定句讀 緊緊抓住 曰 云 言 對話最易被發(fā)現 2 句首發(fā)語詞 夫 蓋 至若 若夫 初 唯 斯 今 凡 且 竊 請 敬等常用于一句話的開頭 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3 句尾語氣詞 也 矣 焉 耳等經常用于陳述句末尾 耶 與 歟 邪 耶 乎等經常用于疑問句末尾 哉 夫等經常用于感嘆句末尾 它們的后面一般要斷開 4 疑問語氣詞 何 胡 安 曷 奚 盍 焉 孰 孰與 何如 奈何 如之何 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后 一般可構成疑問句 只要貫通上下文意 就可斷句 5 復句中的關聯詞 雖 雖然 縱 縱使 向使 假使 茍 故 是故 則 然則 或 況 而況 且 若夫 至于 至若 已而 于是 豈 豈非 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6 其它的如 以 于 為 則 而 往往用于句中 在他們的前后一般就不斷句 而 表轉折而且后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 而 字前面要斷開 例1 襄子曰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優(yōu)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 刺奢 這一語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虛詞有 而 焉 然 句末的虛詞有 耳 也 也 也 矣 找出這些虛詞 本段就可以斷句 答案講評 襄子曰 不及紂二日耳 不亡何待 優(yōu)莫曰 桀紂之亡也 遇湯武 今天下盡桀也 而君紂也 桀紂并世 焉能相亡 然亦殆矣 例2 趙困于秦 齊人 楚人投趙 趙人乏食 粟于齊 齊王弗許 周子曰 夫 趙 之 于 齊 楚 捍 蔽 也 猶 齒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則 齒 寒 今 日 亡 趙 明 日 患 及 齊 楚 矣 且 救 趙 高 義 也 卻 秦 師 顯 名 也 不 務 為 此 而 愛 粟 為 國 計 者 過 矣 畫線的部分是周子用唇亡齒寒的比喻來勸說齊王給粟救趙的 這段話句末語氣詞較多 也 矣 都是句尾語氣詞 夫 且 都是發(fā)語詞 是非常明顯的斷句標志 要把握準確 此外 多個判斷句 假設復句也能為恰當斷句幫上大忙 答案講評 夫趙之于齊楚 捍蔽也 猶齒之有唇也 唇亡則齒寒 今日亡趙 明日患及齊楚矣 且救趙 高義也 卻秦師 顯名也 不務為此而愛粟 為國計者 過矣 4 明語法 辨句式 1 特殊句式 固定結構一般不能拆散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別是文言文的固定結構可以幫助我們斷句 比如 判斷句式 者 也 為 乃 即 則 等 反問句式 不亦 乎 孰與 乎 其 乎 安 哉 何 為 被動句式 為 所 受 于 見 于 其它固定句式 如 何 況 乎 何 以 為 何 之有 宋何罪之有 如 何 如太行王屋何 唯 是 唯余馬首是瞻 非唯 抑亦 非唯天時 抑亦人謀 何 之為 秦則無禮 何施之為 無乃 乎 無乃不可乎 可得 歟 可得聞歟 得無 乎 得無異乎 記住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詞組 不要把它們拆散 可以減少斷句失誤 例 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 這段話可斷為十六句 其中借助語末助詞 也 和 乎 可斷五句 借助表示對話關系的 曰 可斷三句 借助疑問語氣詞 何 可斷兩句 借助 子 放在句首作主語可斷兩句 借助前后相似的對偶句可斷兩句 借助先總后分再總的論述方式 又可斷兩句 至此可以斷完十六句 答案講評 子墨子曰 萬事莫貴于義 今謂人曰 予子冠履 而斷子之手足 子為之乎 必不為 何故 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 又曰 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 子為之乎 必不為 何故 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 爭一言以相殺 是貴義于其身也 2 琢磨詞性詞義 用語法結構來幫助斷句 古人不知道語法結構 只是憑著模糊的語感去斷句 我們可以利用語法知識 對文言文的句子進行語法分析 根據語法分析確定該如何斷句 文章中有些詞語是屬上還是屬下 有時難以斷定 而當運用語法知識劃分主 謂 賓時 則容易解決 也就是說 在進行斷句時 可抓住文言文詞性的組合特點 抓名 代 找主干 同現代漢語一樣 文言文中主語和賓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 謂語大多數是由動詞充當 而謂語又是構成句子的核心 我們只要抓住謂語動詞 根據動詞位置及和前后詞語關系 進行推斷 就能提高斷句準確率 另外 文言文語序和現代文語序基本相同 即主語在前 謂語 賓語在后 修飾語一般在中心詞前 如掌握了文言語序規(guī)律 就會為準確標點文言文奠定基礎 可見 語法分析能夠幫助準確斷句 5 明修辭 巧判斷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斷句依據 我們還要了解一點 古人寫文章很講究語句的整齊對稱 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數和結構 對偶 頂真 反復是文言文常見的修辭方法 這一特點 又為我們斷句提供了方便 1 找頂真 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 前一句作賓語的詞 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語 根據這一特點 我們也可以確定句讀 例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鄒忌諷齊王納諫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 答案講評 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 宋人或得玉 獻諸子罕 子罕弗受 獻玉者曰 以示玉人 玉人以為寶也 故敢獻之 根據這一特點 我們可以在文中找出緊密相連的相同的詞語 按頂真句式來考慮句讀 2 重排偶 排比 對偶 對稱是文言文常見的修辭方法 句式整齊 四六句多 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 這一特點 又為我們斷句提供了方便 例 中山君喟然而仰嘆曰 與不期眾少 其于當厄 怨不期深淺 其于傷心 吾以一杯羊羹亡國 以一壺餐得士二人 戰(zhàn)國策 中山策 例句中出現了多個對稱句 與不期眾少 與 怨不期深淺 其于當厄 與 其于傷心 以一杯羊羹亡國 與 以一壺餐得士二人 我們只要注意到了這些對稱句 斷句就迎刃而解了 3 察反復 反復 特別是間隔反復 在文言文中是相當常見的修辭方法 如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吾孰與徐公美 吾與徐公孰美 鄒忌諷齊王納諫 6 依總分 定句讀 文言文中 也往往有總分 分總的形式 自然可以據此進行斷句 例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論語 卷八 熟讀這句話 我們可發(fā)現句中提到了 益者三樂 損者三樂 這兩個總說的句子 繼而分別闡述各是哪三樂 也就是說這是一種總分關系 這樣問題就好辦了 答案講評 孔子曰 益者三樂 損者三樂 樂節(jié)禮樂 樂道人之善 樂多賢友 益矣 樂驕樂 樂佚游 樂宴樂 損矣 在斷句過程中 如果抓住了總分關系 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1 閱讀語段 為畫橫線的句子斷句 庖人調和而弗敢食 故可以為庖 若使庖人調和而食之 則不可以為庖矣 王伯之君亦然誅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賢者故可以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誅暴而私之則亦不可以為王伯矣 節(jié)選自 呂氏春秋 去私 答案講評 王伯之君亦然 誅暴而不私 以封天下之賢者 故可以為王伯 若使王伯之君誅暴而私之 則亦不可以為王伯矣 附文段翻譯 廚師調和五味而不敢私自食用 所以可以做廚師 假使廚師調和五味而私自把它吃掉 那么這樣的人就不可用他做廚師了 成就王霸之業(yè)的君主也是如此 誅殺暴君 自己卻不占有他的土地 而是把它分封給有德之人 所以能夠成就王霸之業(yè) 假使他們誅殺暴君而把他的土地占為己有 那么這樣的君主就不能成就王霸之業(yè)了 2 用斜線 給下列文段中畫橫線的句子斷句 初 吳秀琳之降 愬單騎至柵下與之語 親釋其縛 署為衙將 秀琳感恩 期于效報 謂愬曰 若欲破賊 須得李祐 某無能為也 祐者 賊之騎將 有膽略 守興橋柵 常侮易官軍 去來不可備 愬召其將史用誠誡之曰 今祐以眾獲麥于張柴爾可以三百騎伏旁林中又使搖旆于前示將焚麥者祐素易我軍必輕而來逐爾以輕騎搏之必獲祐 用誠等如其料 果擒祐而還 愬解縛而客禮之 署為散兵馬使 令佩刀巡警 出入帳中 略無猜嫌 愬乘間常召祐 屏人而語 或至夜分 愬益知賊中虛實 節(jié)選自 舊唐書 答案講評 今祐以眾獲麥于張柴 爾可以三百騎伏旁林中 又使搖旆于前 示將焚麥者 祐素易我軍 必輕而來逐 爾以輕騎搏之 必獲祐 附文段翻譯 當初 吳秀琳投降時 李愬單人獨騎到他的營寨前與他談話 并親自解開他的綁縛 讓他暫任衙將 吳秀琳感激他的恩遇 希望能立功來報效 他對李愬說 如果想要擊敗叛賊 必須得到李祐 我是無能為力的 李祐是叛賊的騎兵將軍 有膽識才略 守衛(wèi)興橋柵 常常侮辱蔑視官軍 往來無法防備 李愬召來他部下的將領史用誠告誡他說 現在李祐率領他的軍隊在張柴收割麥子 你可以率領三百騎兵埋伏在麥田旁的樹林中 再派士兵在麥田前搖動軍旗 表示 將要焚燒麥田 李祐向來輕視我軍 一定會輕率地前來追擊 你率領輕裝的騎兵突襲他 一定會俘獲李祐 史用誠等如他所預料的 果然擒獲了李祐而回 李愬親自解除李祐的綁縛 并以待賓客的禮儀對待他 讓他暫任散兵馬使 允許他佩刀巡視警戒 可以自由出入中軍帳中 對他一點也沒有猜忌防范 李愬有空閑時常召見李祐 屏退別人和他交談 有時直至夜半 李愬由此更清楚地了解了叛賊的虛實情況 3 用斜線 給下列文段中畫橫線的句子斷句 往時遼東有豕 生子白頭 異而獻之 行至河東 見群豕皆白 懷慚而還 若以子之功高論于朝廷 則為遼東豕也 今乃愚妄 自比六國 六國之時其勢各盛廓土數千里勝兵將百萬故能據國相持多歷年所今天下幾里列郡幾城奈何以區(qū)區(qū)漁陽而結怨天子 此猶河濱之民 捧土以塞孟津 多見其不知量也 節(jié)選自朱叔元 為幽州牧與彭寵書 答案講評 六國之時 其勢各盛 廓土數千里 勝兵將百萬 故能據國相持 多歷年所 今天下幾里 列郡幾城 奈何以區(qū)區(qū)漁陽而結怨天子 附文段翻譯 從前遼東地方有頭豬生了一只白頭豬崽 養(yǎng)豬人覺得奇異便決定要獻給皇上 他走到河東地方 看到很多豬都是白頭的 于是便抱著慚愧的心情返回去了 如果把您的功勞拿到朝廷上去評論 您的功勞就如同一只遼東豬啊 您現在竟然這樣愚昧狂妄 自認為形勢和六國時代差不多 其實不然 六國時代 齊 楚 燕 趙 韓 魏一個比一個強盛 開拓占領土地數千里 擁有雄兵強將上百萬 因此能憑借自己的國勢相互對抗 經歷了許多年頭 而如今的天下有多少領土 各郡國能擁有幾座城池 怎么能依憑小小的漁陽郡和當今天子對抗結怨 這種行為就像黃河邊上的人用雙手捧土想要把孟津渡給填塞起來一樣 只能說明不知分量不自量力罷了 4 用斜線 給下列短文畫橫線的部分斷句 巫馬旗歸 告孔子曰 宓子之德至矣 使民暗行若有嚴刑于旁 敢問宓子何以至于此 孔子曰 丘嘗與之言曰 誠乎此者刑乎彼 宓子必行此術于亶父也 夫宓子之得行此術也魯君后得之也魯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備也先有其備豈遽必哉此魯君之賢也 節(jié)選自 呂氏春秋 宓子治亶父 答案講評 夫宓子之得行此術也 魯君后得之也 魯君后得之者 宓子先有其備也 先有其備 豈遽必哉 此魯君之賢也 附文段翻譯 巫馬旗回去以后 告訴孔子說 宓子的德政達到極點了 他能讓人們在無人監(jiān)督時獨自做事 就像有嚴刑在身旁一樣不敢為非作歹 請問宓子是用什么辦法達到這種境地的 孔子說 我曾經跟他說過 自己心誠的 就能在外實行 宓子一定是在亶父實行這個主張了 宓子賤得以實行這個主張 是因為魯國君主后來領悟到這一點 魯國君主之所以后來能領悟到這一點 是因為宓子事先有了準備 事先有了準備 難道就一定能讓君主領悟到嗎 這就是魯國君主的賢明之處啊 5 用斜線 給下列短文畫橫線的部分斷句 太宗謂太子少師蕭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數自謂無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fā)矢不直 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 識之猶未能盡 況天下之務 其能遍知乎 取材于 資治通鑒 唐紀八 答案講評 太宗謂太子少師蕭瑀曰 朕少好弓矢 得良弓十數 自謂無以加 近以示弓工 乃曰 皆非良材 朕問其故 工曰 木心不直 則脈理皆邪 弓雖勁 而發(fā)矢不直 附文段翻譯 太宗對太子少師蕭瑀說 我年輕時就喜歡弓箭 得到十幾把好弓箭 自己認為沒有能可比的了 近來我把收藏的弓箭拿給做弓箭的人去看 工匠卻說我這些弓箭都不是好木材做的 我問原因 工匠說 木材的質地不平直 紋脈都是斜的 弓雖然有勁 然而射出的箭不會平直 我才明白先前辨識 弓箭 的方法還不準確 我憑借弓箭打天下 認識這些弓箭還不完全 況且天下的事物這么多 怎么能都了解清楚呢 6 用斜線 給下列短文畫橫線的部分斷句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其許寡人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節(jié)選自 戰(zhàn)國策 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講評 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 以大易小 甚善 雖然 受地于先王 愿終守之 弗敢易 秦王不說 附文段翻譯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 我想拿五百里的土地來換安陵 安陵君大概會答應我吧 安陵君說 承蒙大王施給恩惠 拿大面積的土地來換小小的安陵 實在好得很 雖說這樣 可是我從祖先那里繼承了這塊封地 希望能夠永遠守住它 不敢拿來調換 秦王不高興 安陵君便派唐雎出使秦國 7 用 給下面短文斷句 賞罰之政謂賞善罰惡也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賞賜知其所施則勇士知其所死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故賞不可虛施罰不可妄加賞虛施則勞臣怨罰妄加則直士恨 答案講評 賞罰之政 謂賞善罰惡也 賞以興功 罰以禁奸 賞不可不平 罰不可不均 賞賜知其所施 則勇士知其所死 刑罰知其所加 則邪惡知其所畏 故賞不可虛施 罰不可妄加 賞虛施則勞臣怨 罰妄加則直士恨 附文段翻譯 獎賞和懲罰的政策 說的是獎勵善的懲罰惡的 獎勵用來鼓勵立功 懲罰用來杜絕奸邪的行為 獎勵不能不公平 懲罰也不能不同等 通過賞賜使他們知道被給予好處的原因 那么勇士就會為了正義奮不顧身 通過懲罰使他們知道被懲罰的原因 那么做壞事的人就知道有所畏懼了 所以獎勵不能無根據地實施 懲罰不能隨便地亂用 如果沒有根據的獎勵那么辛勤的臣民會怨恨 沒有根據的懲罰那么正直的士人會不滿 8 用斜線 給下列短文畫橫線的部分斷句 議曰 先王立禮 所以進人也 明罰 所以齊政也 夫枕干讎敵 人子之義 誅罪禁亂 王政之綱 然則無義不可以訓人 亂綱不可以明法 故圣人修禮理內飭法防外使夫守法者不以禮廢刑居禮者不以法傷義然后暴亂不作廉恥以興天下所以直道而行也 節(jié)選自陳子昂 復仇議狀 答案講評 故圣人修禮理內 飭法防外 使夫守法者不以禮廢刑 居禮者不以法傷義 然后暴亂不作 廉恥以興 天下所以直道而行也 附文段翻譯 我認為 先王制訂禮儀 是用來約束人們 催其上進的 嚴明刑罰 是用來整頓政治的 枕著武器 伺機報仇 是為人子女的孝義 懲殺罪人 防止作亂 是帝王統(tǒng)治天下的政綱 既然如此 那么沒有孝義就不能教育人民 政綱混亂就不能嚴明法制 所以圣人制訂禮制 梳理人們的思想 整飭法令 約束人們的行動 使這些掌管法制的人不因為禮義而廢棄刑律 遵守禮制的人不因法規(guī)而妨害禮義 這以后暴亂才不會發(fā)生 廉潔知恥之風就能蔚然興起 天下就能按正道順利發(fā)展了 1 命題形式 句讀 考查考生對語料的斷句能力 命題有兩種形式 一是以選擇題形式出現 即對某一語料列出四種不同的斷句 要求指出其中正確或錯誤的一項 或是列出四種語料的斷句 要求指出正確或錯誤的一項 一是以標識題形式出現 對要求斷句的語料在需要斷開處用斜線 斷開 也有可能要求斷句后 加上正確的標點符號 則難度較大 2 考查的考點內容 斷句考查的內容比較單一 主要是對文中句意的理解 把握文中句子的語法結構 對句子進行合理的斷句 3 語料選擇特點 命題要求斷句的語料 從目前各高考試卷出現的形式看 一是直接從文言文閱讀材料中選取語料 一是另選語料單獨考查斷句 選擇的語料 往往語法現象比較突出 與現代漢語的句式有較大的區(qū)別 而不能以今律古 同時 選擇的語料的語意在文中有重要作用 斷句時 應從文意推斷句意 才能準確斷好句 不少考生畏懼文言文斷句題 那么 給文言文斷句有沒有規(guī)律可循呢 其實 給文言文斷句有時是有方法可循 有關鍵可抓的 有人給文言斷句編寫了一首歌謠 對于初學斷句者有莫大的幫助 古文斷句莫畏難 仔細琢磨只等閑 文段休問長與短 熟讀精思是關鍵 內容大意全理解 始可動手把句斷 聯系全文前后看 先易后難細分辨 緊緊抓住 曰 云 言 對話最易被發(fā)現 常用虛詞是標志 更有規(guī)律供參看 習慣句式掌握住 固定結構莫拆散 詞性詞義要精研 語法結構幫助判 排比對偶與反復 修辭提供好條件 相同詞語緊相連 一般中間要點斷 題目做完回頭看 根據要求細檢驗 打牢基礎看課本 培養(yǎng)語感讀經典 操千曲 觀千劍 斷句也要常實踐 1 疏通文意考生給文言文斷句時 常犯的一個毛病是一邊看一邊點斷 看完了文章 斷句也結束了 待回頭檢查時 又覺得有許多不妥之處 其實這種 一步到位 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內容和斷句是緊緊相關聯的 疏通文意是正確斷句的前提 我們拿到一篇沒有標點符號的古文 首先要通讀全文 反復鉆研 俗話說 書讀百遍 其義自見 遍數讀多了 其意義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據文章的內容 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層次 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 2 回歸語境給一段文章斷句 往往有易有難 我們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 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 然后再回歸語境 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 這是一種先易后難的方法 比如可以根據一些明顯的標志 如下面講到的虛詞 對話等 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斷開 3 抓住對話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 經常用 曰 云 言 等字 這為正確斷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 曰 云 言 等字 我們很容易根據上下文判斷出說話人以及所說的內容 如2010年廣東卷中的 上曰 4 依據虛詞文言文中 之乎者也 之類的虛詞特別多 歐陽修的 醉翁亭記 通篇用了二十七個 也 字 幾乎每句句末都用了 也 字 傳為美談 文言虛詞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語法關系和語氣 往往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 我們在學習中熟悉各類常見虛詞的用法 尤其是它們在句中常處的位置有助于斷句 句首的語氣詞 其 蓋 唯 盍 夫 且夫 若夫 等前面可斷句 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 如嗟夫 嗟乎 嗚呼等 前后都可斷句 句末語氣詞 也 矣 耶 哉 乎 焉 兮 耳 而已 等后面可斷句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 如 茍 縱 是故 于是 向使 然而 無論 至若 是以 繼而 縱使 然則 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 常在句首的時間詞 如 頃之 向之 未幾 已而 斯須 既而 俄而 等 也可以幫助斷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 為學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難易乎 為之 則難者亦易矣 不為 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 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旦旦而學之 久而不怠焉 迄乎成 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 吾資之聰倍人也 吾材之敏倍人也 屏棄而不用 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 然則昏庸聰敏之用 豈有常哉 這段文字相當典型 全段共有十七個句子 用了十七個標點符號 其中成為斷句標志的句末語氣詞共十一個 乎 矣 也 焉 哉 連詞和凝固結構共三個 則 而 然則 代詞兩個 之 句首語氣詞 豈 也有人稱之為情態(tài)副詞 一個 當然 我們在抓虛詞標志斷句時 也要注意靈活性 如 生乎吾前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 一句 乎 用在句中同 于 是介詞 詞性變了 也 用在句中舒緩語氣 可點斷 也可不點斷 5 明了句式記住下面幾種文言文的習慣句式 如 何 之有 宋何罪之有 如 何 如太行王屋何 唯 是 唯余馬首是瞻 非唯 抑亦 非唯天時 抑亦人謀 不亦 乎 不亦說乎 何 之為 秦則無禮 何施之為 無乃 乎 無乃不可乎 可得 歟 可得聞歟 得無 乎 得無異乎 等 可以幫助斷句 記住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詞組 不要把它們拆散 可以減少斷句失誤 如 有所 無所 有以 無以 以為 何所 孰若 至于 足以 得無 無乃 何以 于是 然則 等 6 分析語法古人不知道語法結構 只是憑著模糊的語感去斷句 我們可以利用語法知識 對文言文的句子進行語法分析 根據語法分析確定該如何斷句 文章中有些詞語是屬上還是屬下 有時難以斷定 而當運用語法知識劃分主 謂 賓時 則容易解決 同現代漢語一樣 文言文中主語和賓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 謂語大多數是由動詞充當 而謂語又是構成句子的核心 我們只要抓住謂語動詞 根據動詞位置及和前后詞語的關系 進行推斷 就能提高斷句準確率 另外 文言文語序和現代文語序基本相同 即主語在前 謂語 賓語在后 修飾語 般在中心詞前 如掌握了文言語序規(guī)律 就會為準確斷句奠定基礎 可見 語法分析能夠幫助準確斷句 7 判斷整句古人寫文章 十分講究對仗工整 講究對應 講究互相照應 好用對偶句 排比句 反復句 在文中形成整散結合的格局 這也為我們正確斷句提供了條件 我們利用這一特點進行斷句 常常是斷開一處 接著便可斷開幾處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文中兩個相同詞語連用 如果不屬于形容詞 名詞的重疊形式 一般來說 它們分屬兩句話 應當從中間斷開 例如 愚公移山 汝心之固 固不可徹 曾不若孀妻弱子 雖我之死 有子存焉 子又生孫 孫又生子 子又有子 子又有孫 子子孫孫 無窮匱也 8 仔細檢驗題目做完后 通讀一遍 用語法分析或憑借語感 根據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要求 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 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 即應該做到點斷后的字句都能講得通 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 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 做到點斷后的每一句話的內容都符合情理 符合邏輯 如果內容不合情理 就有可能點錯 例如 諸壘相次土崩 悉棄其器甲 爭投水死者十余萬 斬首亦如之 資治通鑒 卷十六 這段話中 雖然每句話本身都講得通 但 爭投水死者十余萬 一句有悖情理 營壘崩潰 打了敗仗 棄甲逃命的兵士 為什么 爭投水死 呢 他們爭著投水 是為了活命 而不是自殺 因此 正確的標點 應在 爭投水 后加上一個逗號 9 以本為本當然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階梯 有了它還不能確保走進科學的殿堂 因為進入本身是需要行動的 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 能力從何而來 以課本為本 掌握實詞 虛詞 句法 詞法 培養(yǎng)扎實的文言功底 熟讀一些典范的文言文 培養(yǎng)語感 此外 就像古人說的 操千曲而后曉聲 觀千劍而后識器 要適當做一些專題練習 這樣 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閱讀中形成 在實踐中成熟 在運用中提高 文言文斷句課時訓練 22小題 選有文言語段22段 第二十六課時 給下列加橫線的文言文用 斷句 1 拙于用大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 注 之莊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莊子 逍遙游 注 掊 p u 破開 答案講評 惠子謂莊子曰 魏王貽我大瓠之種 我樹之成而實五石 以盛水漿 其堅不能自舉也 剖之以為瓢 則瓠落無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 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莊子曰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附文段翻譯 惠施對莊子說 魏王送給我一顆大葫蘆的種子 我把它栽種活了 結的葫蘆能裝下五石東西 我用這個大葫蘆去裝水或酒 由于它皮薄易脆 承受不了這么大的重量 把它剖開來做舀水的瓢 又嫌太平淺 盛不了多少水 葫蘆不是不大啊 可是 我認為它沒有什么用處 就把它砸碎了 莊子說 先生 你真是不善于利用它這個大的特點啊 2 常羊學射常羊學射于屠龍子朱 屠龍子朱曰 若 欲聞射乎楚王田 于云夢 使虞人 起 禽而射之禽發(fā)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鵠拂王旃 而過翼若垂云王注 矢于弓不知其所射養(yǎng)叔進曰臣之射也置一葉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發(fā)而十中如使置十葉焉則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注 若 你 第二人稱代詞 田 同 畋 打獵 云夢 湖泊名稱 虞人 掌管山澤的官 起 本義發(fā)動 這里指轟趕 旃 zh n 赤色曲柄的旗 注 附著 答案講評 若欲聞射乎 楚王田于云夢 使虞人起禽而射之 禽發(fā) 鹿出于王左 麋交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 有鵠拂王旃而過 翼若垂云 王注矢于弓 不知其所射 養(yǎng)叔進曰 臣之射也 置一葉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十發(fā)而十中 如使置十葉焉 則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附文段翻譯 常羊跟屠龍子朱學射箭 屠龍子朱說 你想聽射箭的道理嗎 楚國國王在云夢打獵 派掌管山澤的官員去轟趕禽獸出來 好 射 殺 它們 禽獸們出來了 鹿在國王的左邊出現 麋在國王的右邊交叉出現 國王拉弓準備射 有天鵝飛過國王的赤色旗 翅膀大得猶如一片垂云 國王將箭搭在弓上 不知道要射誰 養(yǎng)叔上前說道 我射箭的時候 放一片葉子在百步之外去射它 十發(fā)箭十發(fā)中 如果讓放十片葉子 那么中不中不是我能肯定的啊 3 韓信將兵上 嘗從容 與信言諸將能不 各有差 上問曰 如我 能將幾何 信曰 陛下不過能將十萬 上曰 于公何如 曰 如臣 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 多多益善 何為為我禽 信曰 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選自 史記 淮陰侯列傳 注 上 指劉邦 從容 不慌不忙 此處指隨意 差 等級 此處指高低 答案講評 陛下不能將兵 而善將將 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附文段翻譯 漢高祖劉邦曾經隨意地同韓信談論將領們的才能 認為他們各有高下 劉邦問 像我 能帶多少兵呢 韓信說 陛下不過能帶十萬兵 劉邦說 對你來說又怎樣呢 韓信說 像我這樣的人 兵越多越好啊 劉邦笑著說 越多越好 為什么你會被我捉住呢 韓信說 陛下不善于帶兵 卻善于統(tǒng)率將領 這就是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 4 南轅北轍魏王欲攻邯鄲 季梁聞之 中道而反 衣焦不申 頭塵不去 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 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 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矣 今王動 欲成霸王 舉欲信于天下 恃王國之大 兵之精銳 而攻邯鄲 以廣地尊名 王之動愈數 而離王 愈遠耳 猶至楚而北行也 注 衣焦不申 申 通 伸 衣服皺巴巴的不平直 用 資金 盤費 御者 駕車的 動 行動 下文 舉 與此同義 廣地尊名 使地盤擴大 使威望抬高 王 稱王 名詞作動詞用 答案講評 往見王曰 今者臣來 見人于大行 方北面而持其駕 告臣曰 我欲之楚 臣曰 君之楚 將奚為北面 曰 吾馬良 臣曰 馬雖良 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用多 臣曰 用雖多 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御者善 此數者愈善 而離楚愈遠矣 附文段翻譯 魏王準備攻打邯鄲 季梁聽到這件事 半路上就返回來 來不及舒展衣服折皺 顧不得洗頭上的塵土 就忙著去謁見魏王 說 今天我回來的時候 在大路上遇見一個人 正在向北面趕他的車 他告訴我說 我想到楚國去 我說 您既然要到楚國去 為什么往北走呢 他說 我的馬好 我說 馬雖然不錯 但是這也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 他說 我的路費多 我說 路費即使多 但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 他又說 我的車夫善于趕車 這幾樣越好 反而會離楚國越遠啊 如今大王的每一個行動都想建立霸業(yè) 每一個行動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 然而依仗魏國的強大 軍隊的精良 而去攻打邯鄲 以使土地擴展 威望抬高 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 那么距離大王的事業(yè)無疑是越來越遠 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國去卻向北走的人一樣的嗎 5 文王尋悔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 注 固不與廣陵散于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文王亦尋悔焉 注 靳 吝惜 答案講評 嵇中散臨刑東市 神氣不變 索琴彈之 奏廣陵散 曲終 曰 袁孝尼嘗請學此散 吾靳固不與 廣陵散于今絕矣 太學生三千人上書 請以為師 不許 文王亦尋悔焉 附文段翻譯 嵇康押到東市受刑時 神色不變 他要琴彈奏 廣陵散 彈罷說道 袁孝尼 袁準 曾經要跟我學彈此曲 我因為舍不得就沒有教給他 廣陵散 從今以后就絕傳了 當時有三千多太學生上書朝廷 請求拜嵇康為師 沒有獲準 嵇康死后不久 晉文王 司馬昭 也后悔了 6 眼中有瞳子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答案講評 徐孺子年九歲 嘗月下戲 人語之曰 若令月中無物 當極明邪 徐曰 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 無此必不明 附文段翻譯 徐孺子 徐稚 九歲的時候 曾在月光下玩耍 有人對他說 如果使月亮中沒有什么東西 是不是會更亮呢 徐孺子回答 不對 這就像人眼中有瞳仁一樣 沒有它眼睛一定不會亮的 7 牧童指瑕蜀中有杜處士 好書畫 所寶 以百數 有戴嵩牛一軸 尤所愛 錦囊玉軸 常以身隨 一日曝書畫有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 入兩股間今乃掉 尾而斗謬矣處士笑而然之 古唐云 耕當問奴 織當問婢 不可改也 選自 蘇東坡文集 注 杜處士 姓杜的讀書人 寶 藏 搐ch 此指 夾 掉 擺動 答案講評 一日曝書畫 有牧童見之 拊掌大笑曰 此畫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 尾搐入兩股間 今乃掉尾而斗 謬矣 處士笑而然之 8 征南未嘗讀書 然與士大夫談論 則蘊藉可喜 了不見其為粗人也 余弟晦木嘗揭之見錢牧翁牧翁亦甚奇之當其貧困無聊不以為苦而以得見牧翁得交余兄弟沾沾自喜其好事如此 節(jié)選自黃宗羲 王征南墓志銘 答案講評 余弟晦木嘗揭之見錢牧翁 牧翁亦甚奇之 當其貧困無聊 不以為苦 而以得見牧翁 得交余兄弟沾沾自喜 其好事如此 附文段翻譯 王征南不曾讀過書 但與士大夫談論 卻含蓄有物令人欣喜 讓人一點兒也看不出他是個粗人 我的弟弟晦木曾跟他一起去見錢牧翁老先生 而錢老也覺得王征南很奇特 當王征南貧窮潦倒無以為生時 卻不認為苦 而為能見到錢老 能同我們兄弟交往而沾沾自喜 他喜愛結交朋友到了這樣的地步 9 賣柑者言賣者笑曰 吾業(yè)是有年矣 吾賴是以食吾軀 吾售之 人取之 未嘗有言 而獨不足子所乎 世之為欺者不寡矣 而獨我也乎 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孫吳之略耶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業(yè)耶 盜起而不知御 民困而不知救 吏奸而不知禁 法斁而不知理 坐糜廩粟而不知恥 觀其坐高堂 騎大馬 醉醇醴而飫肥鮮者 孰不巍巍乎可畏 赫赫乎可象也 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 敗絮其中也哉 今子是之不察 而以察吾柑 答案講評 吾子未之思也 今夫佩虎符 坐皋比者 洸洸乎干城之具也 果能授孫 吳之略耶 峨大冠 拖長紳者 昂昂乎廟堂之器也 果能建伊 皋之業(yè)耶 10 顏氏家訓 夫明 六經 之指 涉百家之書 縱不能增益德行 敦厲風俗 猶為一藝 得以自資 父兄不可常依 鄉(xiāng)國不可常保 一旦流離 無人庇蔭 當自求諸身耳 諺曰 積財千萬 不如薄伎在身 伎之易習而可貴者 無過讀書也 世人不問愚智皆欲識人之多見事之廣而不肯讀書是猶求飽而懶營饌欲暖而惰裁衣也 夫讀書之人 自羲 農已來 宇宙之下 凡識幾人 凡見幾事 生民之成敗好惡 固不足論 天地所不能藏 鬼神所不能隱也 答案講評 世人不問愚智 皆欲識人之多 見事之廣 而不肯讀書 是猶求飽而懶營饌 欲暖而惰裁衣也 11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zhàn)斗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 史記 留侯世家 答案講評 漢六年正月 封功臣 良未嘗有戰(zhàn)斗功 高帝曰 運籌策帷帳中 決勝千里外 子房功也 自擇齊三萬戶 良曰 始臣起下邳 與上會留 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計 幸而時中 臣愿封留足矣 不敢當三萬戶 乃封張良為留侯 與蕭何等俱封 12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zhàn)與不可以戰(zhàn)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能而君不御者勝 孫子兵法 答案講評 故知勝有五 知可以戰(zhàn)與不可以戰(zhàn)者 勝 識眾寡之用者 勝 上下同欲者 勝 以虞待不虞者 勝 將能而君不御者 勝 13 阮光祿焚車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聞之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 答案講評 阮光祿在剡 曾有好車 借者無不皆給 有人葬母 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聞之 嘆曰 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 何以車為 遂焚之 14 太史公曰 春秋 推見至隱 易 本隱之以顯 大雅 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 小雅 譏小己得失其流及上所以言雖外殊其合德一也相如雖多虛辭濫說然其要歸引之節(jié)儉此與 詩 之風諫何異 節(jié)選自司馬遷 史記 答案講評 小雅 譏小己得失 其流及上 所以言雖外殊 其合德一也 相如雖多虛辭濫說 然其要歸引之節(jié)儉 此與 詩 之風諫何異 15 火燒裳尾有人性寬緩冬日共人圍爐見人裳尾為火所燒乃曰有一事見之已久欲言之恐君性急不言恐君傷太多然則言之是耶不言之是耶人問何事曰火燒君裳遂收衣火滅大怒曰見之久何不早道其人曰我言君性急果是 答案講評 有人性寬緩 冬日共人圍爐 見人裳尾為火所燒 乃曰 有一事 見之已久 欲言之 恐君性急 不言 恐君傷太多 然則言之是耶 不言之是耶 人問何事 曰 火燒君裳 遂收衣火滅 大怒曰 見之久 何不早道 其人曰 我言君性急 果是 16 公叔文子為楚令尹 三年 民無敢入朝 公叔子見曰 嚴矣 文子曰 朝廷之嚴也 寧云妨國家之治哉 公叔子曰 嚴則下喑 下喑則上聾 聾喑不能相通 何國之治也蓋聞之也順針縷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實倉廩并小流而成江海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嘗有所不受也 說苑 政理 答案講評 何國之治也 蓋聞之也 順針縷者成帷幕 合升斗者實倉廩 并小流而成江海 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 未嘗有所不受也 附文段翻譯 公叔文子做楚國的令尹 三年 老百姓沒有敢到朝堂的 公叔子進見說 太嚴厲了 文子說 朝堂上嚴厲 難道說還妨害國家的治理嗎 公叔子說 太嚴厲下面就不敢說話 下面不敢說話上面就聽不到意見 上面聽不到意見下面不敢說話就不能相互溝通 哪兒還有國家的政治清明呢 我聽說順著一針一線縫紉能制成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建筑工程款撥付與節(jié)能減排協(xié)議
- 2025年度個人創(chuàng)業(yè)貸款中介代理服務合同(含政策咨詢)
- 旅游景區(qū)設施居間銷售合同
- 2025年度房屋贈與及智能家居系統(tǒng)安裝合同
- 2025年度房屋代購與智能家居系統(tǒng)集成協(xié)議
- 2025年度拆遷安置房抵押貸款服務合同
- 2025年度電動自行車貸款抵押服務協(xié)議
- 2025年個人投資入股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合作協(xié)議
- 2025年度土地個人承包經營權委托管理合同
- 2025年度企業(yè)退休項目經理再聘用服務協(xié)議
- 2022版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基礎培訓課件
- 新版高中物理必做實驗目錄及器材-(電子版)
- 售后服務部部門組織架構
- 《實變函數》電子教案
- (正式版)SHT 3551-2024 石油化工儀表工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
- 機械基礎 第2版全書電子教案
- 熱軋無縫鋼管缺陷及產生原因
- 正村一中反恐防暴隱患臺賬
- 攔污柵重量計算
- iShow高級班文本
- UPS 快遞商業(yè)發(fā)票空白格式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