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巖體分級標準(四).doc_第1頁
工程巖體分級標準(四).doc_第2頁
工程巖體分級標準(四).doc_第3頁
工程巖體分級標準(四).doc_第4頁
工程巖體分級標準(四).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3 巖體基本質量的分級因素 3.1 分級因素及其確定方法 3.1.1 巖體基本質量應由巖石堅硬程度和巖體完整程度兩個因素確定。 3.1.2 巖石堅硬程度和巖體完整程度,應采用定性劃分和定量指標兩種方法確定。 3.2 巖石堅硬程度的定性劃分 3.2.1 巖石堅硬程度,應按表3.2.1進行定性劃分。 巖石堅硬程度的定性劃分 表3.2.1 名 稱 定 性 鑒 定 代表性巖石 硬 質 巖 堅 硬 巖 錘擊聲清脆,有回彈,震手,難擊碎; 浸水后,大多無吸水反應 末風化微風化的; 花崗巖、正長巖、閃長巖、輝綠巖、玄武巖、安山巖、片麻巖、石英片巖、硅質板巖、石英巖、硅質膠結的礫巖、石英砂巖、硅質石灰?guī)r等 較堅硬巖 錘擊聲較清脆,有輕微回彈,稍震手,較難擊碎; 浸水后,有輕微吸水反應 1.弱風化的堅硬巖; 2.未風化微風化的: 熔結凝灰?guī)r、大理巖、板巖、白云巖、石灰?guī)r、鈣質膠結的砂巖等 軟 質 巖 較軟巖 錘擊聲不清脆,無回彈,較易擊碎; 浸水后,指甲可刻出印痕 1.強風化的堅硬巖; 2.弱風化的較堅硬巖; 3.未風化微風化的: 凝灰?guī)r、千枚巖、砂質泥巖、泥灰?guī)r、泥質砂巖、粉砂巖、頁巖等 軟 巖 錘擊聲啞,無回彈,有凹痕,易擊碎; 浸水后,手可掰開 1.強風化的堅硬巖; 2.弱風化強風化的較堅硬巖; 3.弱風化的較軟巖; 4.未風化的泥巖等 極軟巖 錘擊聲啞,無回彈,有較深凹痕,手可捏碎; 浸水后,可捏成團 1.全風化的各種巖石; 2.各種半成巖 工程巖體分級標準 (三) 3.2.2 巖石堅硬程度定性劃分時,其風化程度應按表3.2.2確定。 巖石風化程度的劃分 表3.2.2 名 稱 風 化 特 征 未風化 結構構造未變,巖質新鮮 微風化 結構構造、礦物色澤基本未變,部分裂隙面有鐵錳質渲染 弱風化 結構構造部分破壞,礦物色澤較明顯變化,裂隙面出現(xiàn)風化礦物或存在風化夾層 強風化 結構構造大部分破壞,礦物色澤明顯變化,長石、云母等多風化成次生礦物 全風化 結構構造全部破壞,礦物成分除石英外,大部分風化成土狀 3.3 巖體完整程度的定性劃分 3.3.1 巖體完整程度,應按表3.3.1進行定性劃分。 巖體完整程度的定性劃分 表3.3.1 名 稱 結構面發(fā)育程度 主要結構面 的結合程度 主要結構面類型 相應結構類型 組數(shù) 平均間距(m) 完 整 12 1.0 結合好或 結合一般 節(jié)理、裂隙、層面 整體狀或巨厚層狀結構 較完整 12 1.0 結 合 差 節(jié)理、裂隙、層面 塊狀或厚層狀結構 23 1.00.4 結合好或 結合一般 塊狀結構 較破碎 23 1.00.4 結 合 差 節(jié)理、裂隙、 層面、小斷層 裂隙塊狀或中厚層狀結構 3 0.40.2 結 合 好 鑲嵌碎裂結構 結合一般 中、薄層狀結構 破 碎 3 0.40.2 結合差 各種類型 結 構 面 裂隙塊狀結構 0.2 結合一般 或結合差 碎裂結構 極破碎 無序 結合很差 散體狀結構 注:平均間距指主要結構面(12組)間距的平均值。 3.3.2 結構面的結合程度,應根據(jù)結構面特征,按表3.3.2 確定。 結構面結合程度的劃分 表3.3.2 名 稱 結 構 面 特 征 結 合 好 張開度小于1mm,無充填物; 結 合 好 張開度13mm,為硅質或鐵質膠結; 張開度大于3mm,結構面粗糙,為硅質膠結 結合一般 張開度13mm,為鈣質或泥質膠結; 張開度大于3mm,結構面粗糙,為鐵質或鈣質膠結 結 合 差 張開度13mm,結構面平直,為泥質或泥質和鈣質膠結; 張開度大于3mm,多為泥質或巖屑充填 結合很差 泥質充填或泥夾巖屑充填,充填物厚度大于起伏差 3.4 定量指標的確定和劃分 3.4.1 巖石堅硬程度的定量指標,應采用巖石單軸飽和抗壓強度(RC)。RC應采用實用測值。當無條件取得實測值時,也可采用實測的巖石點荷載強度指數(shù)(IS(50)的算值,并按下式換算: RC22.82I (3.4.1) 3.4.2 巖石單軸飽和抗壓強度(RC)與定性劃分的巖石堅硬程度的對應關系,可按表3.4.2表確定。 RC與定性劃分的巖石堅硬程度的對應關系 表3.4.2 RC(MPa) 60 6030 3015 155 5 堅硬程度 堅硬巖 較堅硬巖 較軟巖 軟巖 極軟巖 3.4.3 巖體完整程度的定量指標,應采用巖體完整性指數(shù)(Kv)。Kv應采用實測值。當無條件取得實測值時,也可用巖體體積節(jié)理數(shù)(Jv),按表3.4.3確定對應的Kv值。 Jv與Kv對照表 表3.4.3 Jv(條m3) 3 310 1020 2035 35 Kv 0.75 0.750.55 0.550.35 0.350.15 0.15 3.4.4 巖體完整性指數(shù)(Kv)與定性劃分的巖體完整程度的對應關系,可按表3.4.4確定。 Kv與定性劃分的巖體完整程度的對應關系 表3.4.4 Kv 0.75 0.750.55 0.550.35 0.350.15 0.15 完整程度 完整 較完整 較破碎 破碎 極破碎 3.4.5 定量指標Kv、Jv的測試,應符合本標準附錄A的規(guī)定。 工程巖體分級標準 (四) 4 巖體基本質量分級 4.1 基本質量級別的確定 4.1.1 巖體基本質量分級,應根據(jù)巖體基本質量的定性特征和巖體基本質量指標(BQ)兩者相結合,按表4.1.1確定。 巖體基本質量分級 表4.1.1 基本質 量級別 巖體基本質量的定性特征 巖體基本質 量指標(BQ) 堅硬巖,巖體完整 550 堅硬巖,巖體較完整; 較堅硬巖,巖體完整 550451 堅硬巖,巖體較破碎; 較堅硬巖或軟硬巖互層,巖體較完整; 較軟巖,巖體完整 450351 堅硬巖,巖體破碎; 較堅硬巖,巖體較破碎破碎; 較軟巖或軟硬巖互層,且以軟巖為主,巖體較完整較破碎; 軟巖,巖體完整較完整 350251 較軟巖,巖體破碎; 軟巖,巖體較破碎破碎; 全部極軟巖及全部極破碎巖 250 4.1.2 當根據(jù)基本質量定性特征和基本質量指標(BQ)確定的級別不一時,應通過對定性劃分和定量指標的綜合分析,確定巖體基本質量級別。必要時,應重新進行測試。 4.2 基本質量的定性特征和基本質量指標 4.2.1 巖體基本質量的定性特征,應由表3.2.1和表3.3.1所確定的巖石堅硬程度和巖體完整程度組合確定。 4.2.2 巖體基本質量指標(BQ),應根據(jù)分級因素的定量指標Rc的兆帕數(shù)值和Kv,按下式計算: BQ903Rc250Kv (4.2.2) 注:使用(4.2.2)式時,應遵守下列限制條件: 當Rc90Kv30時,應以Rc90Kv30和Kv代入計算BQ值。 當Kv0.04Rc0.4時,應以Kv0.04Rc0.4和Rc代入計算BQ值。5 工程巖體級別的確定 5.1 一般規(guī)定 5.1.1 對工程巖體進行初步定級時,宜按表4.1.1規(guī)定的巖體基本質量級別作為巖體級別。 5.1.2 對工程巖體進行詳細定級時,應在巖體基本質量分級的基礎上,結合不同類型工程的特點,考慮地下水狀態(tài)、初始應力狀態(tài)、工程軸線或走向線的方位與主要軟弱結構面產(chǎn)狀的組合關系等必要的修正因素,其中邊坡巖體,還應考慮地表水的影響。 5.1.3 巖體初始應力狀態(tài),當無實測資料時,可根據(jù)工程埋深或開挖深度、地形地貌、地質構造運動史、主要構造線和開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巖爆、巖芯餅化等特殊地質現(xiàn)象,按本標準附錄B作出評估。 5.1.4 當巖體的膨脹性、易溶性以及相對于工程范圍,規(guī)模較大、貫通性較好的軟弱結構面成為影響巖體穩(wěn)定性的主要因素時,應考慮這些因素對工程巖體級別的影響。 5.1.5 巖體初步定級時,巖體物理力學參數(shù),可按本標準附錄C中表C.0.1選用。結構面抗剪斷峰值強度參數(shù),可根據(jù)巖石堅硬程度和結構面結合程度,按本標準附錄C中表C.0.2選用。 工程巖體分級標準 (六) 高初始應力地區(qū)巖體在開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主要現(xiàn)象 表B.0.1 應力情況 主 要 現(xiàn) 象 極 高 應 力 1.硬質巖:開挖過程中時有巖爆發(fā)生,有巖塊彈出,洞壁巖體發(fā)生剝離,新生裂縫多,成洞性差;基坑有剝離現(xiàn)象,成形性差。 2.軟質巖:巖芯常有餅化現(xiàn)象,開挖過程中洞壁巖體有剝離,位移極為顯著,甚至發(fā)生大位移,持續(xù)時間長,不易成洞;基坑發(fā)生顯著隆起或剝離,不易成形 4 高 應 力 1.硬質巖:開挖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巖爆,洞壁巖體有剝離和掉塊現(xiàn)象,新生裂縫較多,成洞性較差;基坑時有剝離現(xiàn)象,成形性一般尚好 2.軟質巖:巖芯時有餅化現(xiàn)象,開挖過程中洞壁巖體位移顯著,持續(xù)時間較長,成洞性差;基坑有隆起現(xiàn)象,成形性較差 47 注:max為垂直洞軸線方向的最大初始應力。 附錄C 巖體及結構面物理力學參數(shù) C.0.1 巖體物理力學參數(shù)可按表C.0.1選用。 巖體物理力學參數(shù) 表C.0.1 巖體基本 質量級別 重力密度 (kN/m3) 抗剪斷峰值強度 變形模量 E(GPa) 泊松比 內(nèi)摩擦角 () 粘聚力 C(MPa) 26.5 60 2.1 33 0.2 6050 2.11.5 3320 0.20.25 26.524.5 5039 1.50.7 206 0.250.3 24.522.5 3927 0.70.2 61.3 0.30.35 22.5 27 0.2 1.3 0.35 C.0.2 巖體結構面抗剪斷峰值強度參數(shù)可按表C.0.2選用。 巖體結構面抗剪斷峰值強度 表C.0.2 序號 兩側巖體的堅硬程度及結構面的結合程度 內(nèi)摩擦角() 粘聚力 C(MPa) 1 堅硬巖,結合好 37 0.22 2 堅硬較堅硬巖,結合一般;較軟巖,結合好 3729 0.220.12 3 堅硬較堅硬巖,結合差;較軟巖軟巖,結合一般 2919 0.120.08 4 較堅硬較軟巖,結合差結合很差;軟巖,結合差;軟質巖的泥化面 1913 0.080.05 5 軟堅硬巖及全部軟質巖,結合很差;軟質巖泥化層本身 13 0.05 附錄D 巖體基本質量指標的修正 D.0.1 巖體基本質量指標修正值(BQ),可按下式計算: BQBQ100(K1K2K3) (D.0.1) 式中 BQ巖體基本質量指標修正值; BQ巖體基本質量指標; K1地下水影響修正系數(shù); K2主要軟弱結構面產(chǎn)狀影響修正系數(shù); K3初始應力狀態(tài)影響修正系數(shù)。 K1、K2、K3值,可分別按表D.0.11、D.0.12、D.0.13確定。無表中所列表情況時,修正系數(shù)取零。BQ出現(xiàn)負值時,應按特殊問題處理。 工程巖體分級標準 (七) 地下水影響修正系數(shù)K1 表D.0.11 BQ450450351350251250潮濕或點滴狀出水00.10.20.30.40.6淋雨狀或涌流狀出水,水壓0.1MPa或單位出水量10Lminm0.10.20.30.40.60.70.9淋雨狀或涌流狀出水,水壓0.1MPa或單位出水量10Lminm0.20.40.60.70.91.0 主要軟弱結構面產(chǎn)狀影響修正系數(shù)K2 表D.0.12結構面產(chǎn)狀及其與洞軸線的組合關系結構面走向與洞軸線夾角30結構面傾角3075結構面走向與洞軸線夾角60結構面傾角75其它組合K20.40.600.20.20.4 初始應力狀態(tài)影響修正系數(shù)K3 表D.0.13初始應力狀態(tài)BQK3地下水出水狀態(tài)K3550 550451 450351 350251 250 極高應力區(qū) 1.0 1.0 1.01.5 1.01.5 1.0 高應力區(qū) 0.5 0.5 0.5 0.51.0 0.51.0 附錄E 地下工程巖體自穩(wěn)能力 E.0.1 地下工程巖體自穩(wěn)能力,應按表E.0.1確定。 地下工程巖體自穩(wěn)能力 表E.0.1 巖體級別 自 穩(wěn) 能 力 跨度20m,可長期穩(wěn)定,偶有掉塊,無塌方 跨度1020m,可基本穩(wěn)定,局部可發(fā)生掉塊或小塌方; 跨度10m,可長期穩(wěn)定,偶有掉塊 跨度1020m,可穩(wěn)定數(shù)日1月,可發(fā)生小中塌方; 距度510m,可穩(wěn)定數(shù)月,可發(fā)生局部塊體位移及小中塌方; 跨度5m,可基本穩(wěn)定 跨度5m,一般無自穩(wěn)能力,數(shù)日數(shù)月內(nèi)可發(fā)生松動變形、小塌方,進而發(fā)展為中大塌方。埋深小時,以拱部松動破壞為主,埋深大時,有明顯塑性流動變形和擠壓破壞; 跨度5m,可穩(wěn)定數(shù)日1月 無自穩(wěn)能力 注:小塌方:塌方高度3m,或塌方體積30m3; 中塌方:塌方高度36m,或塌方體積30100m3; 大塌方:塌方高度6m,或塌方體積100m3。 工程巖體分級標準 (九) 2.1 分級因素及其確定方法 2.1.1 本標準在確定分級因素及其指標時,采取了兩種方法平行進行,以便互相校核和檢驗,提高分級因素選擇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一種是從地質條件和巖石力學的角度分析影響巖體穩(wěn)定性的主要因素,據(jù)以確定分級因素并總結國內(nèi)外實踐經(jīng)驗,綜合分析選取分級因素的定量指標;另一種是采用了統(tǒng)計分析方法,研究我國各部門多年積累的大量測試數(shù)據(jù),從中尋找符合統(tǒng)計規(guī)律的最佳分級因素。 影響工程巖體穩(wěn)定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是巖體的物理力學性質、構造發(fā)育情況、承受的荷載(工程荷載和初始應力)、應力變形狀態(tài)、幾何邊界條件、水的賦存狀態(tài)等。這些因素中,只有巖體的物理力學性質和構造發(fā)育情況是獨立于各種工程類型的,反映了巖體的某本特性。在巖體的各項物理力學性質中,對穩(wěn)定性關系最大的是巖石堅硬程度。巖體的構造發(fā)育狀況,體現(xiàn)了巖體是地質體的基本屬性,巖體的不連續(xù)性及不完整性是這一屬性的集中反映。這兩者是各種類型巖石工程的共性,對各種類型工程巖體的穩(wěn)定性都是重要的,是控制性的。這樣,巖體基本質量分級的因素,應當是巖石堅硬程度和巖體完整程度。 至于巖石風化,雖然也是影響工程巖體質量和穩(wěn)定性的重要因素,但是風化作用對工程巖體特性的影響,一方面是使巖石疏軟以至松散,物理力學性質變壞,另一方面是使巖體中裂隙增多,這些已分別在巖石堅硬程度和巖體完整程度中得到反映,所以本標準沒有把風化程度作為一個獨立的分級因素。 為了應用聚類分析、相關分析等統(tǒng)計方法,根據(jù)工程實踐經(jīng)驗來研究選取分級因素,收集了來自各部門、各工程的460組實測數(shù)據(jù),從中遴選了包括巖石單軸飽和抗壓強度(Rc)、點荷載強度(Is)、巖石彈性縱波速度(Vpr)、巖體彈性縱波速度Vpm)、重力密度()、埋深(H)、平均節(jié)理間距(dp)(或RQD)等七項測試指標,巖體完整性指數(shù)(Kv)、應力強度比(HRc)二項復合變量作為子樣。對同一工程且?guī)r體性質相同的各區(qū)段,以其測試結果的平均值作為統(tǒng)計子樣。這樣,最終選定的抽樣總體來自各部門的103個工程,其中來自國防21個、鐵道13個、水電24個、冶金和有色金屬30個、煤炭8個、人防1個和建筑部門6個。經(jīng)過對抽樣總體的相關分析、聚類分析和可靠性分析之后,確定巖體基本質量指標的因素的參數(shù)是Rc、Kv、dp與。在這四項參數(shù)中,經(jīng)進一步分析,值絕大多數(shù)在2328kNm3之間變動,對巖體質量的影響不敏感,可反映在公式的常數(shù)項中;而Kv與dp在一定意義上同屬反映巖體完整性的參數(shù),考慮到Kv在公式中的方差貢獻大于dp,并考慮國內(nèi)使用的廣泛性與簡化公式的需要,僅選用Kv。這樣,最終確定以Rc和Kv為定量評定巖體基本質量的分級因素。這與根據(jù)地質條件和巖石力學綜合分析的結果是一致的。 2.1.2 根據(j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巖體基本質量的兩個分級因素應當同時采用定性劃分和定量指標兩種方法確定,并相互對比。 分級因素定性劃分依據(jù)工程地質勘察中對巖體(石)性質和狀態(tài)的定性描述,需要在勘察過程中,對這兩個分級因素的一些要素認真觀察和記錄。這些資料由于獲取方法直觀,簡便易行,有經(jīng)驗的工程人員易于對此進行鑒定和劃分。 分級因素的定量指標是通過現(xiàn)場原位測試或取樣室內(nèi)試驗取得的,這些測試和試驗簡單易行,一般工程條件下都可以進行。在某些情況下,如果進行規(guī)定的測試和試驗有困難,還可以采用代用測試和試驗方法,經(jīng)過換算求得所需的分級因素定量指標。 對于定性劃分出的各檔次,給出了相應的定量指標范圍值,以便使定性劃分和定量指標兩種方法確定的分級因素可以相互對比。 3.2 巖石堅硬程度的定性劃分 2.2.1 巖石堅硬程度的確定,主要應考慮巖石的成分、結構及其成因,還應考慮巖石受風化作用的程度,以及巖石受水作用后的軟化、吸水反應情況。為了便于現(xiàn)場勘察時直觀地鑒別巖石堅硬程度,在“定性鑒定”中規(guī)定了用錘擊難易、回彈程度、手觸感覺和吸水反應等行之有效、簡單易行的方法。 在本條表3.21中,規(guī)定了用“定性鑒定”和“代表性巖石”這兩者作為定性評價巖石堅硬程度的依據(jù)。在作定性劃分時,應注意作綜合評價,在相互檢驗中確定堅硬程度并定名。 在確定巖石堅硬程度的劃分檔數(shù)時,考慮到劃分過粗不能滿足不同巖石工程對不同巖石的要求,在對巖體基本質量進行分級時,不便于對不同情況進行合理地組合;劃分過細又顯繁雜,不便使用。鑒于上述考慮,總結并參考國內(nèi)已有的劃分方法和工程實踐中的經(jīng)驗,本條先將巖石劃分為硬質巖和軟質巖二個大檔次,再進一步劃分為堅硬巖、軟堅硬巖、較軟巖、軟巖和極軟巖五個檔次。 2.2.2 巖石長期受物理、化學等自然營力作用,即風化作用,致使巖石疏松以至松散,物理力學性質變壞。在確定代表性巖石時,僅僅說明是那種巖石是不夠的,還必須指明其風化程度,以便確定風化后的巖石堅硬程度檔次。 關于風化程度的劃分或定義,國內(nèi)外在工程地質工作上,大都從大范圍的地層或風化殼的劃分著眼,把裂隙密度、裂隙分布及發(fā)育情況、彈性縱波速度以及巖石結構被破壞、礦物變異等多種因素包括進去。本條表2.2.2關于巖石風化特征的描述和風化程度的劃分,僅是針對小塊巖石,為表2.2.1服務的,它并不代替工程地質中對巖體風化程度的定義和劃分。是把巖體完整程度從整個地質特征中分離出去之后,專門為描述巖石堅硬程度作的規(guī)定,主要考慮巖石結構構造被破壞、礦物蝕變和顏色變化程度,而把裂隙及其發(fā)育情況等歸入巖體完整程度這另一個基本質量分級因素中去。 在自然界里,巖石被風化的程度總是從未風化逐漸演變?yōu)槿L化的,是普遍存在的一個地質現(xiàn)象。本條總結了我國采用的劃分方法,并考慮在巖石堅硬程度劃分和在巖體基本質量分級時便于對不同情況加以組合,將巖石風化程度劃分為未風化、微風化、弱風化、強風化和全風化五種情況。 2.3 巖體完整程度的定性劃分 2.3.1 巖體完整程度是決定巖體基本質量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影響巖體完整性的因素很多,從結構面的幾何特征來看,有結構面的密度、組數(shù)、產(chǎn)狀和延伸程度,以及各組結構面相互切割關系;從結構面性狀特征來看,有結構面的張開度、粗糙度、起伏度、充填情況、充填物水的賦存狀態(tài)等。將這些因素逐項考慮,用來對巖體完整程度進行劃分,顯然是困難的。從工程巖體的穩(wěn)定性著眼,應抓住影響巖體穩(wěn)定的主要方面,使評判劃分易于進行。經(jīng)分析綜合,將幾何特征諸項綜合為“結構面發(fā)育程度”;將結構面性狀特征諸項綜合為“主要結構面的結合程度”。 本條表2.3.1中,規(guī)定了用結構面發(fā)育程度、主要結構面的結合程度和主要結構面類型作為劃分巖體完整程度的依據(jù)。在作定性劃分時,應注意對這三者作綜合分析評價,進而對巖體完整程度進行定性劃分并定名。 表中所謂“主要結構面”是指相對發(fā)育的結構面,即張開度較大、充填物較差、成組性好的結構面。 結構面發(fā)育程度包括結構面組數(shù)和平均間距,它們是影響巖體完整性的重要方面。在進行地質勘察時,應對結構面組數(shù)和平均間距進行認真地測繪和統(tǒng)計。我國各部門對結構面間距的劃分不盡相同(表1),也有別于國外(表2)。本條在對結構面平均間距進行劃分時,主要參考了我國工程實踐和有關規(guī)范的劃分情況,也酌情考慮了國外劃分情況。 國內(nèi)有關結構面間距劃分情況(m) 表1 結構類型 巖土工程勘 察規(guī)范,國 標(報批稿) 鐵路工程地 質技術規(guī)范 (TBJ1285) 工程地質 調查規(guī)范 (ZBJ14003 -89) 水利水電工程地質綜述(水利水電工程地質情報網(wǎng),1991年11月) 本 標 準 完整(整體狀) 1.5 1.0 1.0 1.0 1.0 較完整(塊狀) 0.751.5 0.4 0.51.0 0.51.0 0.41.0 1.0 較破碎(層狀) 0.4 0.31.5 0.51.0 0.20.4 0.41.0 破碎(碎裂狀) 0.250.5 0.2 0.3 0.20.5 0.2 0.20.4 極破碎(散體狀) 國外裂隙間距劃分情況(m) 工程巖體分級標準 (十) 表2 名 稱 資 源 來 源 加拿大巖土工程手冊,1985年(能源部華北電力設計院,1990年譯) 美國工程師和施工者聯(lián)合公司(冶金勘察總公司譯,1979年3月) ISOTC182SCWG1土與巖石的鑒定和分類 極 寬 6.0 很 寬 2.06.0 3.0 2.0 寬 的 0.62.0 0.93.0 0.62.0 中 的 0.20.6 0.30.9 0.20.6 密 的 0.060.2 0.050.3 0.060.2 很 密 0.020.06 0.05 0.06 極 密 0.02 在表2.3.1中所列的“相應結構類型”,是國內(nèi)對巖體完整程度比較流行的一種劃分方法。為了適應已形成的習慣,在使用本標準時有一個逐漸過渡的過程,列出這些結構類型以作參考。 本標準備條文表中的有關數(shù)據(jù)(如本條表2.3.1),均采用范圍值而沒有給出確定的界限值,是考慮到巖體(巖石)復雜多變,有一定隨機性。這些數(shù)據(jù)只是從一個側面反映其性質,評價時必須結合物性特征。在劃分或以后定級時,若其有關數(shù)據(jù)恰好處于界限值上,應結合物性特征作出判定。 2.3.2 結構面結合程度,應從各種結構面特征,即張開度、粗糙狀況、充填物性質及其性狀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本條規(guī)定這幾個方面內(nèi)容作為評價劃分的依據(jù),一是因為它們是決定結構面的結合程度的主要方面,再則也是為了便于在進行劃分時適應野外工作的特點,工程師在野外觀察時憑直觀就能判斷。將這幾方面的情況分析綜合,相互搭配,劃分為結合好、結合一般、結合差、結合很差四種情況。 張開度是指結構面縫隙緊密的程度,國內(nèi)一些部門在工程實踐中,各自作了定量劃分,見表3所列。從表中可看出張開度劃分界限最大值為5.0mm,最小值為0.1mm??紤]到適用于野外定性鑒別,對大于3.0mm者,從工程角度看,已認為是張開的了,再細分無實際意義;小于1.0mm者再細分肉眼不易判別。所以本標準確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