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評定學復習資料總結.doc_第1頁
康復評定學復習資料總結.doc_第2頁
康復評定學復習資料總結.doc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習資料收集于網絡,僅供參考康復評定學復習資料1.人體形態(tài):是指身體的概觀性特征,包括器官系統(tǒng)的外形結構、體格、體型及姿勢。2.身體姿勢:是指身體各個部位在空間的相對位置,它反映人體骨骼、肌肉、內臟器官、神經系統(tǒng)等個組織間的力學關系。3.直立姿勢的評定:前面觀:雙眼應平視前方,兩側耳屏上緣和眶下緣中點應處在同一水平面上,左、右髂前上脊應處在同一水平面上。后面觀:頭后枕部、脊柱和兩足跟夾縫線都應處于一條直線上;與脊柱相鄰的兩肩和兩側髂脊,也對稱地處于脊柱的水平線上;側面觀:耳屏、肩峰、股骨大轉子、膝和踝應五點一線,位于一條直線上。同時可見脊柱的4個生理彎曲,即向前凸的頸屈;向后屈的胸屈;向前凸的腰屈和向后凸的骶屈。頸屈和腰屈最大,胸屈次之,骶屈最小。4. 膝外翻:可以是單側或雙側,其特點是,在膝外翻時,膝關節(jié)的中心在大腿和小腿中線的內側,兩腿成X形。5. 膝內翻:可以是單側或雙側,其特點是,在膝內翻時,膝關節(jié)的中心在大腿和小腿中線的外側,兩腿成O形。6. 上肢長:測量體位:坐位或站位,上肢在體側自然下垂,肘關節(jié)伸展,前臂旋后,腕關節(jié)中立位。測量點:從肩峰外側端到橈骨莖突或中指尖的距離。7. 下肢長:測量體位:患者仰臥位,骨盆水平位,下肢伸展,髖關節(jié)中立位。測量點:從髂前上棘到內踝的最短距離,或從股骨的大轉子到外踝的距離。8. 肌力:是指肌肉收縮產生的最大力量,又稱絕對肌力。9. 耐力:肌肉持續(xù)性維持一定強度的的等長收縮或做多次一定強度的等張收縮的能力稱謂耐力。10. 肌力分級標準:5級: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運動。4級:能抗重力、抗中等阻力運動。3級:能抗重力作關節(jié)全范圍運動,但不能抗阻力運動。2級:在減重狀態(tài)下能作關節(jié)全范圍運動。1級:有輕微收縮,但不能引起關節(jié)運動。0級:無可測知的肌收縮。11. 關節(jié)活動范圍:是指關節(jié)運動時所通過的運動弧,常以度數(shù)表示,亦稱關節(jié)活動度。因關節(jié)活動有主動與被動之分,所以關節(jié)活動范圍亦分為主動的與被動的。 12. 影響關節(jié)活動度范圍的因素:構成關節(jié)兩關節(jié)面面積的大小的差別關節(jié)囊的厚薄及松緊度關節(jié)韌帶的多少與強弱關節(jié)周圍肌肉的伸展性和彈性狀況年齡、性別、職業(yè)對關節(jié)位活動范圍也有影響。13. 肩關節(jié):屈曲:170 ;后伸:60 ;外展:170 ;水平外展:40 ;水平內收:130 ;內旋:70;外旋:90 ;14. 肘和前臂:屈曲:135150 ;旋后:8090 ;旋前:809015. 腕:掌屈:80 ;背伸:70 ;尺偏:30 ;旋轉:45 16. 指間關節(jié):外展:5017. 髖:屈曲:120 伸展:30 外展:40 內收:35 內旋:45 外旋:45 18. 膝:屈曲:135 踝:背屈:15 跖屈:50 內翻:35 外翻:2019. 肌張力:是指人體在安靜休息的情況下,肌肉保持一定緊張狀態(tài)的能力。必要的肌張力是維持肢體位置,支撐體重所必需的;是保證肢體運動制控能力,空間位置,進行各種復雜運動所必要的條件。 肌張力分類 :1正常肌張力分類:靜止性肌張力、姿勢性肌張力、運動性肌張力 2異常肌張力分類 :肌張力減低(遲緩)、肌張力增高(痙攣)、肌張力障礙 20. 痙攣(spasticity)是指在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后,由于腦干和脊髓反射亢進而使局部對被動運動的阻力增大的一種狀態(tài)。(一)痙攣的益處:1借助伸肌痙攣等幫助患者站立和行走。2活動過強的牽張反射可促進等長和離心自主收縮的肌力,但向心收縮力弱。3可相對保持肌容積。4在無承重和廢用的情況下,可因此而預防骨質疏松。5降低麻痹性肢體的依賴性水腫。6充當靜脈肌肉泵,降低發(fā)生深靜脈血栓的危險性。(二)痙攣的弊端:1由于陣攣、髖內收呈剪刀樣或屈肌痙攣而損害站立平衡。2由于伸肌痙攣和陣攣損害步態(tài)的擺動期。3導致緩慢的自主運動。4由于屈肌痙攣導致皮膚應力增加,這一現(xiàn)象也可發(fā)生在床位和輪椅體。5由于緊張性牽張反射亢進或屈肌痙攣造成的攣縮危險。6自發(fā)性痙攣導致睡眠障礙。7由于髖屈肌、內收肌痙攣影響會陰清潔、損害性功能。8由于痙攣或陣攣干擾駕駛輪椅、助動車等。9雖然大部分痙攣可無疼痛,但持續(xù)的屈肌痙攣可導致疼痛。10可增加骨折、異位骨化的危險性。21. 痙攣的特殊表現(xiàn):巴賓斯基反射:為痙攣性張力過強的特征性伴隨表現(xiàn),巴賓斯基反射陽性時足大趾背屈折刀樣反射:當被動牽伸痙攣肌時,廚師產生的較高阻力隨之被突然的一致發(fā)動而中斷,造成痙攣肢體的阻力突然下降,產生類似折刀樣的現(xiàn)象陣攣:在持續(xù)牽伸陣攣肌時可產生,特點為以固定頻率發(fā)生的拮抗肌周期性痙攣亢進。常發(fā)生與踝部,也可以發(fā)生于其他部位去大腦強直和去皮層強直:去大腦強直表現(xiàn)為持續(xù)的收縮,驅趕和四肢處于完全伸展的姿勢;去皮層強直表現(xiàn)為持續(xù)的收縮,軀干和下肢處于伸展姿勢,上肢處于屈曲姿勢。22. 僵硬:是主動肌和拮抗肌張力同時增加。各個方向的關節(jié)被活動阻力均增加的現(xiàn)象。23. 肌張力異常的常見形式:痙攣、僵硬、肌張力障礙、肌張力遲緩。24. 痙攣發(fā)生的病理生理機制(一)反射介導機制(二)非反射介導的機制(三)痙攣的神經遞質變化反射介導機制中的牽張反射可分為腱反射和緊張性牽張反射。緊張性牽張反射是肌緊張產生的基礎。25. Ashworth分級法評定:分01234級?。0級:無肌張力的增加;1級:肌張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動屈伸時,在關節(jié)活動范圍之末時突然出現(xiàn)卡住然后呈現(xiàn)最小的阻力或釋放。1+級:肌張力輕度增加,表現(xiàn)為被動屈伸時,在ROM后50%范圍內出現(xiàn)突然卡住,然后均呈現(xiàn)最小的阻力。2級:肌張力較明顯的增加,通過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大部分時肌張力均較明顯的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較容易的被移動;3級:肌張力嚴重增高,被動活動困難;4級:僵直,受累部分被動屈伸時呈現(xiàn)僵直狀態(tài),不能活動。26. 人體平衡:是指身體重心偏離穩(wěn)定位置時,通過自發(fā)的、無意識的或反射性的活動,以恢復質心穩(wěn)定的能力。27. 人體平衡的維持需要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參與:感覺輸入、中樞整合、運動控制(踝調節(jié)機制、髖調劑機制、跨步調節(jié)機制)。28. 特殊平衡反應保護性伸展反應 當身體受到外力作用而偏離支撐點時所發(fā)生的一種平衡反應,表現(xiàn)為上肢和(或)下肢的伸展。其作用在于支持身體,防止摔倒??绮郊疤S反應 當外力使身體偏離支撐點或在意外情況下,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損傷,身體順著外力的方向快速跨出一步,以改變支撐點,建立新平衡的過程。其作用是通過重新獲取新的平衡,來保護自己避免受到傷害。29.平衡反應的形成規(guī)律平衡反應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通常在出生6個月時形成俯臥位平衡反應,78個月形成仰臥位和坐位平衡反應,912個月形成蹲起反應,1221個月形成站立反應。坐位前方、側方、后方平衡反應建立時間分別為6、8、10個月;立位前方、側方、后方平衡反應建立時間分別為:12、18、24個月;跪位平衡反應建立時間為:15個月。30.平衡種類:靜態(tài)平衡 又稱一級平衡,指人體在無外力作用下,在睜眼和閉眼時維持某姿勢穩(wěn)定的過程,例如坐位和站位時平衡。自我動態(tài)平衡 又稱二級平衡,指在無外力作用下從一種姿勢調整到另外一種姿勢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保持平衡狀態(tài),例如行走過程的平衡。他人動態(tài)平衡 又稱三級平衡,指人體在外力的作用下(包括加速度和減速度)當身體質心發(fā)生改變時,迅速調整質心和姿勢,保持身體平衡的過程。例如在行駛的汽車中行走。31. 穩(wěn)定極限:人體在能夠保持平衡的范圍內,傾斜時與垂直線形成的最大角度。32. 協(xié)調(coordination)是指人體產生平滑、準確、有控制的運動能力。33. 共濟失調分為:小腦共濟失調 、基底節(jié)共濟失調、脊髓后索共濟失調 。34. 步態(tài):是指人體步行時的姿勢,包括步行和跑兩種狀態(tài)。35. 正常步態(tài):事人體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控制下通過骨盆、髖、膝、踝和足趾的一系列活動完成的,此時軀干則基本保持在兩足之間的支撐面上。36. 正常步行必須完成三個過程:支持體重,單腿支撐,擺動腿邁步。37. 步態(tài)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參數(shù)包括步長、步幅、步頻、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時相,其中步長、步頻和步速是步態(tài)分析中最常用的3大要素。38. 步長:行走時一側足跟著地到緊接著的對側足跟著地所行進的距離稱為步長,又稱單步長。39. 步幅(stride length) 行走時,由一側足跟著地到該側足跟再次著地所進行的距離稱為步幅,又稱復步長或跨步長。40. 步寬(stride width) 在行走中左、右兩足間的距離稱為步寬,通常以足跟中點為測量參考點。41. 足角(foot angle) 在行走中前進的方向與足的長軸所形成的夾角稱為足角。42. 步頻(cadence) 行走中每分鐘邁出的步數(shù)稱為步頻,又稱步調。43. 步速(walking velocity) 行走時單位時間內在行進的方向上整體移動的直線距離稱為步速,即行走速度,通常用m/min表示。44. 步行周期(gait cycle) 在行走時一側足跟著地到該側足跟再次著地的過程被稱為一個步行周期,通常用時間秒(s)表示。一般成人的步態(tài)周期約為11.32 s左右。45. 步行時相(gait phase/period) 行走中每個步態(tài)周期都包含著一系列典型姿位的轉移。人們通常把這種典型姿位變化劃分出一系列時段,稱之為步態(tài)時相(gait phase),一個步行周期可分為支撐相(stance phase)和擺動相(swing phase)。46. 支撐相是在步行中足與地面始終有接觸的階段,支撐相包括單支撐相和雙支撐相。47. 雙足支撐是步行的最大特點。在一個步行周期中,當一側下肢完成足跟抬起到足尖向下蹬踏離開地面的時期內,另一側下肢同時進行足跟著地和全足底著地動作,所以產生了雙足同時著地的階段。一般占一個步行周期的20%,此階段的長短與步行速度有關,速度越快,雙支撐相就越短,當由走變?yōu)榕軙r,雙支撐相變?yōu)榱?。雙支撐相的消失,是走和跑的轉折點,故成為競走比賽時判斷是否犯規(guī)的唯一標準。48. 擺動相是在步行中始終與地無接觸的階段,通常指從一側下肢的足尖離地,到同側足跟著地的階段,單位為s,一般占一個步行周期的40%。49. 常見的異常步態(tài)模式:中樞神經受損所致的異常步態(tài):偏癱步態(tài)(提髖型、膝過伸型、瘸拐型、劃圈型)、腦癱步態(tài)(馬蹄內翻足、蹲位步態(tài)、剪刀步態(tài)、舞蹈步態(tài))、截癱步態(tài)、其他神經疾?。ㄛ橎遣綉B(tài):小腦病變者,由于共濟失調,行走時,步寬加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