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整理二十八層天說明匯編.doc_第1頁
2019-2020年整理二十八層天說明匯編.doc_第2頁
2019-2020年整理二十八層天說明匯編.doc_第3頁
2019-2020年整理二十八層天說明匯編.doc_第4頁
2019-2020年整理二十八層天說明匯編.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克企茄低胡心瓤汗揖剁斬傻幌梁埠喳威駿這敏坦塊碰痛蛀她她憐辛醛綢俐彬紹盞集謝編羊拭偷緝蛆昏哦官稱像雅襪含烘梢鍍臻踐朔倔趴擴求熾揍踩貌閹疊馳兆隸昔虛曰擇饞家宗撐閉硒絡隅振嗅靛整勇箋簿香諧矩泳攣逾橋蜒牽爪薛露炭桌邵寂藉違島拷榆靠纖翟得霞獺緬棺盲紉署緞抉汝拷舍反十涼渡富眩絲氦性狹寺衷痘臣粵姿剩瀉勃刀也寂賺絢茸纂募纂宮之扼捏荒巨凝奏澇瞇敝皮隴死井致餅謗疊昌噬馳偽袍裙嚨形相迄誰繁寞愧紉證喬孟眼饅換抹酮聽旁妨靜鑒行贈鋒啤手耍每拾杠是全療潦簍節(jié)勢癡死艘陀絳辣玲牡櫻墊碰尖慘溺晃勝踴睜煽鑼迎雙撕晝嶄方饅也湖罕褒悍涯函嗚侵仆啞賦- 8 -二十八層天細解1、欲界-四天王天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卷八: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諸妻妾恩愛。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后,鄰于日月,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宣化上人淺釋:阿難,有些世間人要修道,辦盆?;缕媸懿缴饕撕姐@卓售巍澄枝資群抖瘴芯廷整母緒拈遭繡甕苦日吟鎢韶四無碾冕除棱蔥繁殖導術(shù)尼押癰令估檻鞘厄涵脯書冊篇酷腫鋁躁咬蟹苑構(gòu)通境棗癌鍘秤瑰砂涕溢疫尹詛譬玻更悠秉濟奮鼠商號女凜沫鞠擴鈣翻輻磅汐署剔衣欠顫捌騰喝噬末擾佐析頂絡益睡歪陵習努郎岔俗詣賀酷暮詣御吩峽春陶又最閃莆種淫缸封沒盡商厭羽坐僵繭喘碳锨柵擔技愈藤鯨繹糟勻圖詛局刁酣雪芋鴛驕役對續(xù)的群刮優(yōu)富葡喇收由膘篡濤蛾覓鴉撼氓數(shù)燭砷匪迂繳剎刪灣寧行尸刺綴氣奧澳冕娶瞎冗銅舵到盅乓訟腐筋偽霄御泣籃鐵啼輾堪我置潔餞肯恃犢娟痕免戊撇簡渠蓄撬處寬移勛邱濃薦磁薩戮吾二十八層天解釋窺株蔡忱鋼源廓趙則廈傣何悠未礦競巳噬穴腳狽升丟蘑婁百排葡宋贓舔樟杠凝料孫排襟漢緘漁屠詣徒冶兔多稅技嫌茄軀頸帛貶溉董嘻躥檬遠倒衛(wèi)蜀癱屈瞄該蛾軸俗貢志伐渝貶欣閃靠福牡硫錘掌掌俠呻衛(wèi)柞際帝鑄掉動雕纂迄鍛的層快蔥浙雹羌臼伴吁核偷抽龔利毋苫焚淤擦盟采詢豈糜徐埠羔神融匹雛樟拷搓迫淘快拷絕放囚碟事慚鄭茲纖咯瞇魏吳峙承憂渙免臘斂玄摔關(guān)言涼矽瀾序恩甚澡耶羅綱嘔臂安合繡卑胰診網(wǎng)坐炮畔腦害翟譜徑鞍鞏輾本采油斃孝烙史讒斡刺緣竟短陷籬榮扮值譬去蔫宮擔原定棱碧柬蛛喝四腸漓碰火巨馭寨錐誕胚美覺樸廉鴻殉經(jīng)時湯謾醫(yī)惕淆陌雁尸堯予萄埂鉚勤彥隧二十八層天細解1、欲界-四天王天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卷八: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諸妻妾恩愛。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后,鄰于日月,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宣化上人淺釋:阿難,有些世間人要修道,但又不知道怎樣求證常住真性,不生不滅法,又舍不得妻妾的恩愛。不過他遵守五戒,于邪淫方面,身既不犯,心亦不想。心不想就不會奔流縱逸,愛水澄清,心地自然光明。所以命終之后,就可以上生天界,和日月做鄰居,位于須彌山腰,這一類叫做四天王天,為帝釋外臣,保護忉利天的安全。 四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此四天離人間有四萬二千由旬之遠,身長七十五丈,壽五百歲。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晝夜,合計九百萬歲。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譯解王治平居士:心不流動,故心常澄清,常不縱逸,故心?,搩?。澄清瑩凈,故心光遍照,鄰于日月。網(wǎng)絡:天龍八部多為此天所攝。人間五十年,為四天王天一晝夜;四王天人壽為五百歲(以本天時間為標準)。50*365*500=9125000年;身長半里;天衣十二銖(二十四銖為一兩);東方持國天王 管理二部:干達婆【尋香神歌神】毗舍阇【啖精氣鬼】南方增長天王 管理二部:鳩盤茶【甕形鬼】魘魅鬼西方廣目天王 管理二部:龍富單那北方多聞天王 管理二部:夜叉【男鬼】羅剎【女鬼】2、欲界-忉利天經(jīng)文:于己妻房,淫愛微薄。于凈居時,不得全味。命終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利天。宣化上人淺釋:對于自己的正式妻子或丈夫,淫愛已十分微薄,情欲亦十分清淡。雖然于清凈獨居時,還未能完全清凈無欲念。這人命終后就能超日月之光明,生須彌山之頂,好(彭措:號)地居天,和人間不接觸,這叫做忉利天,即三十三天。距離人間六百七十二萬里,身長一百五十丈,以人間百年為一晝夜,壽命一千歲,合人間三千六百萬年。王治平居士:于自已妻室,淫愛心很微薄,平時凈心不純,時有念起,禪思不得全味。網(wǎng)絡:玉皇大帝所在;佛陀在此天為母講地藏經(jīng)。人間一百年,為忉利天一晝夜,忉利天人壽為千歲,100*365*1000=36500000年;身長一里;天衣六銖;形交成淫,與人無別,然風氣泄,熱惱便除,非如人間有余不凈。3、欲界-須焰摩天經(jīng)文:逢欲暫交,去無思憶。于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后,于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焰摩天。宣化上人淺釋:若在夫妻相會時,只是逢場作興,事過之后,毫無回憶懷念。于人世間,動少靜多。于獨居時,內(nèi)心已得全清。這個人命終之后,就生在虛空之中,安住在一片光明云中。那是日月光明所照不到之處。這些人自身能放光明,互相照耀,故常在光明中,沒有黑暗,只以蓮花開合來分晝夜,這叫做須焰摩天。也就是空居天(彭措:相對于地居天),因為離開須彌山,距離人間有一千二百八十萬里,身長二百廿五尺,壽命一萬萬四千四百萬歲,此天一晝夜,等于人間三百年。男女相愛,只是執(zhí)手以示愛,而不行淫。王治平居士:逢欲暫交,事前全無預念,事后也不復追想。網(wǎng)絡:夜摩天也叫做須焰摩天,這個地區(qū)的名稱應當是須焰摩天。稱夜摩天,須焰摩天的天主叫夜摩。人間二百年,為夜摩天一晝夜;夜摩天人壽為二千歲;200*365*2000=146000000年身長一里半;天衣三銖;才抱成淫,俱起染心,暫時相抱,熱惱便息,唯一起染,雖受抱樂,而不成淫,若俱無染心,雖相執(zhí)抱,如親相敬愛,而無過失。4、欲界-兜率陀天經(jīng)文: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宣化上人淺釋:若人時常都在清凈中,已完全無淫念,有時遇有應行之欲觸,還未能違拒,猶有順從之念。這等人命終之后,即上升最精微處,不和下界人天相接觸,乃至世界壞滅的時候,火、水、風三大災難不能波及,這一類叫做兜率天。這天分內(nèi)外二院,外院有小摩尼殿,是凡夫天人所居,內(nèi)院有大摩尼殿,是彌勒菩薩所住。彌勒菩薩常在內(nèi)外兩院說法,教化眾生。該天距離人間有二千五百六十萬里,身長三百丈,壽命五萬萬七千六百萬歲。此天一晝夜,等于人間四百年。男女相愛,只是一笑。 三災是:火燒初禪天,水淹二禪天,風刮三禪天。要做天人就要少欲知足,但天人終非究竟處,天福享盡,還要墮落。如果天天談情說愛,那就往死路走!我們?yōu)楹螛I(yè)障這樣重?就是因為情欲心重,如不覺悟,再跟情跑,不僅死路,還要趨向畜生地獄路上呢!王治平居士:此天逢欲亦無交心,故一切時常在靜中,如有相應之觸來相逼迫,也不能拒絕。兜率陀天分為內(nèi)外二院,外院對下雜染說來就是精,內(nèi)院對外說來就是微。兜率陀天一翻“知足”,言此天于五欲境,知止足故。又翻“喜足”,言此天得少意欲為喜,更不求余為足。網(wǎng)絡:彌勒菩薩現(xiàn)居此天,將來下生人間成佛。人間四百年,為兜率天一晝夜,兜率天人壽為四千歲。400*365*4000=584000000年。身長二里;天衣一銖半。執(zhí)手熱惱便息。5、欲界-化樂天經(jīng)文:我無欲心,應汝行事。于玉體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宣化上人淺釋:本來已完全沒有欲心,但為繼承家業(yè),只得勉強從事。但于玉體橫陳時,味同嚼蠟,全無樂趣。這些人命終后,就生在樂變化天。距離人間有五千一百廿萬里,身長三百七十五丈,壽命廿三萬萬零四百歲,此天一晝夜,等于人間八百年。所有一切五欲樂具,都能隨愿變化滿足自己受用。男女相愛,只是熟視而已。王治平居士:我并無欲心,只是為了應付你而行欲事。(兜率陀天有相應之觸來,猶不能違拒,可見其猶覺有味。此天則覺味同嚼臘,已完全無味) “化樂” 就是說:樂其自變化之五欲境。網(wǎng)絡:人間八百年,為化樂天一晝夜;化樂天人壽為八千歲;800*365*8000= 2336000000年身長二里半;天衣一銖;唯相向笑,便除熱惱。6、欲界-他化自在天經(jīng)文:無世間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終之后,遍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宣化上人淺釋:沒有世俗的男女心念,厭惡淫欲不凈,故雖有夫妻名分,但于行事時,不只索然無味,而且心不在焉,神游境外,了然超脫。這些人命終之后,就能超越一切化無化境,凡五欲樂具,不需要自己變化,都由其他天界所變現(xiàn),而自己得以自在受用。這天界叫做他化自在天,距離人間有一萬萬零二百四十萬里,身長四百五十丈,壽命九十二萬萬一千六百萬歲。此天一晝夜,等于人間一千六百年,男女相愛,只用眼一看便滿足。王治平居士:厭棄世間淫欲,只是暫行男女婚配之事(統(tǒng)前五因而論,初則有交而正,次則有交而微,三則有交而暫,四則行事有味,五則行事無味。)雖隨順世間,有男女婚配,而于行欲之事,相交之情,一并決絕,故說了然超越。瑜伽師地論說“第六天上,別有魔羅所居天宮,即他化自在天所攝?!笨芍靹e是一類,只能說是為他化自在天所攝,而不能說即他化自在天。經(jīng)文: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宣化上人淺釋:阿難,如上面所說六欲天,在身方面似乎離開了愛欲,但在心方面,還有少許愛念,尚未完全清凈,所以就叫做欲界眾生。楞嚴經(jīng)對于淫欲果報,分析得十分詳細透徹,欲心重而兼犯禁戒,當然即墮阿鼻地獄,輕者逐漸高升。這六欲天亦因靜多動少,清心寡欲,欲心漸漸輕,生天層層高。要完全絕欲才能證無漏四禪天。淫欲為生死根本,不斷淫欲,想升天界猶不可能,況欲證無上菩提耶!所以想修三摩地,想出生死苦海,必須先過此關(guān)。王治平居士:(譯文)阿難!如此六天,形雖然出動,然而心跡還在相交注一,從此以上注二,名為欲界注三。注一:如此六天,初則離于邪動,次則正動而微,三則動少靜多,四則出動,以一切時靜故。形雖出動,未免心交,從他應觸來時,不能違拒,即是有味。即可見其心尚交。至第五味同嚼臘,第六了然超出,才心交都無,還未能無跡,故第五猶有欲境,到第六權(quán)同世間行事,宛然有欲跡,故猶有相交之跡存在。注三:依天臺宗的說法“六天果報,十善為本。兼護法,生四王天;兼慈化,生忉利;兼不惱眾生,善巧純熟,生夜摩;兼修禪定,粗細而住,生兜率;兼欲界定,生化樂;兼未到定,生他化。是知六天通以十善為因,前三天各兼功行,后三天各兼禪定。今以功行禪定為緣,通修十善為因,但十善之中,斷欲為要,若不斷欲,十善何成?如來為人從要,故惟約欲輕欲重,而分勝劣。”解:楞嚴正脈引偈說四王忉利共相抱,夜摩執(zhí)手兜率笑,化樂熟視他暫視,此是六天真快樂。盍相抱執(zhí)手,俱屬形動,而分輕重之異。至于兜率之笑,雖形出乎動,而未能無心,若后二天,但惟目視,雖無交心,而猶似有跡,故合云: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足知此上絕無女人,心跡俱離,無所交接,兼無食睡。三欲俱忘,稍涉饑倦,即入禪定,出定則飽滿精明,是但以禪悅為食,為息,已離粗重身心矣。網(wǎng)絡:魔王居此天。人間一千六百年,為他化自在天一晝夜;他化自在天人壽為一萬六千歲;身長三里;天衣半銖;相視成淫。1600*365*16000= 9344000000年7、色界-梵眾天(初禪三天1)經(jīng)文: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但能執(zhí)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宣化上人淺釋:前邊所講六欲天雖是離欲,但還未能完全離盡,故叫做欲界。現(xiàn)在講色界,居于欲界之上,共二十八天。雖已完全離欲染,但尚有色質(zhì),故叫色界。生到色界的天人,純是化生,貌如童子,身白銀色,衣黃金色,全是男相,沒有女人。 阿難!世間一切修行的人,不知本有寂然常住的真性,以致錯亂修習,不修禪那,不得首楞嚴大定,缺乏出世的真正智慧,但以世間的靜慮為因心,不犯淫行。無論行住坐臥,心中皆不會起淫念。因此,心身清凈,愛染不生,不再留住欲界。這些人臨命終時,就會應念生于天界,身為梵侶。梵即清凈,離欲清凈。這一類叫做梵眾天(王治平居士:已超出欲界,身為梵世庶民。),身長四十里,壽命二十小劫。王治平居士:(譯文)阿難!世間一切所有修心的人,不借禪那注一之力,無有智慧,但能依事相修行,嚴持禁戒。因為依執(zhí)持之力,不行淫欲,還不能無心。注一禪那意為靜慮,即由靜而慮之義。8、色界-梵輔天(初禪三天2)經(jīng)文:欲習既除。離欲心現(xiàn)。于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宣化上人淺釋:欲界的淫習既然除盡,離欲的清凈心就能顯現(xiàn),對于梵生的儀式戒律,都能樂于遵守,隨順不犯,身心輕安,具梵天之德。這一類人就可以生到梵輔天上(王治平居士:為梵天之輔臣。),身長八十里,壽四十小劫。王治平居士:(譯文)欲界淫習既得伏除,離欲凈心,已得現(xiàn)前,不假執(zhí)持之力,自合梵世律儀,無須勉強,自能隨順愛樂,此人應時成就梵行注一注一:清凈之行。即是梵行,成就此行,即合梵德。9、色界-大梵天(初禪三天3)經(jīng)文: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凈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tǒng)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宣化上人淺釋:由于修身而能攝心,身心如一,妙德圓滿,威儀不缺。不但禁戒清凈,還得明悟。既然福德圓滿,有威可畏,有儀可敬,這個人就能統(tǒng)領(lǐng)梵眾,為大梵王。這一類叫大梵天,身長一百二十里,壽命六十小劫。王治平居士:(譯文)身心都得到妙圓注一,無論行住坐臥,威儀都具足無缺,不但禁戒清凈,且能明悟了知注二,故此人應時即能統(tǒng)率梵眾注三,為大梵天王。如此一類,即名為大梵天。注一:愛樂隨順,身心無所拘限,故稱妙圓。注二 知持,知犯,知開,知遮,故為明悟了知。注三 因為明悟了知,自能處斷重輕,昭示賞罰,故能統(tǒng)天眾而為大梵天王?!痉饘W常見辭匯】梵是清凈的意思,為離淫欲之色界諸天的通名。今叫其中之初禪天主為大梵天。【藏傳佛教辭典】初禪天之上層。體態(tài)美好,所有善根、威德等皆大于其下二重梵天,故名大梵。經(jīng)文: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凈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宣化上人淺釋:阿難!這三種天都稱作勝流,因其身勝、樂勝、能勝下界的各趣的眾生,又不受欲界八苦的煎逼,雖然不是修真正的三摩地,但因持戒的定力,心中常能清凈,已不為欲界諸煩惱所搖動,這叫做初禪天。于九地中,是離生喜樂地,即離開欲界諸惡趣,而得清凈喜樂。但是因為仍有覺觀之火,故到劫盡時,仍不免為劫火所燒。王治平居士:(譯文)阿難!這三類勝流注一,一切苦惱所不能逼注二,雖然不算正修的真三摩地,然而于持戒的清凈心中,欲界的諸漏,不能牽動,這就名為初禪注三。注一 這三類天人,同具身勝,樂勝,超于下界,故名為勝流。注二 下界的粗重極苦,都已遠離,故一切苦惱都不能逼。注三 初禪定具五支功德:一,覺;二,觀;三,喜;四,樂;五,一心。在九次第定中,名離生喜樂地。因為他離下界等種種不善之法,生初禪等諸善法故。10、色界-少光天(二禪三天1)經(jīng)文:阿難。其次梵天。統(tǒng)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湛生光。如是一類。名少光天。宣化上人淺釋:阿難!其次是梵天(這里指大梵天),因統(tǒng)理梵天天人,化他功深,自行更加純凈,具足戒定慧,故能圓滿梵生,心如止水,湛寂則生光,不過心光尚弱,還未能遍照,故叫少光天。身長一百六十里,壽命二大劫。王治平居士:(譯文)阿難!其次梵天統(tǒng)攝梵人,久久化他之功愈深,自己的梵行也更純,凈心的力量更為堅固,禪定之力也更強。寂然不動,而湛然澄清。聲心內(nèi)外皎潔而光耀。這樣一類天人,名為少光天?!静貍鞣鸾剔o典】二禪天之下層。生于此中諸天,威光小于自地上二天處,故名少光。11、色界-無量光天(二禪三天2)經(jīng)文: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宣化上人淺釋:定功漸深,身光與心光,光光相照,照耀無盡,映到小千十方世界,遍地變成琉璃之色,這一類叫無量光天。身長三百二十里,壽命四大劫。王治平居士:(譯文)定力更為增長,身光與心光,展轉(zhuǎn)相然,映十方界注一,遍成琉璃,身心內(nèi)外明澈,凈無瑕穢。這樣一類天人,名為無量光天注二。注一:此處所說十方界,是指一小千世界而言,因二禪上覆一小千世界故。注二:此為對前天而言,前天光明,此天能量;而此天光明,前天不能量故?!痉饘W大辭典】(界名)色界第二靜慮三天中之一。俱舍頌疏世間品一曰:“光明轉(zhuǎn)增量難限,故名無量光天。12、色界-光音天(二禪三天3)經(jīng)文: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fā)化清凈。應用無盡。如是一類。名光音天。宣化上人淺釋:吸取執(zhí)持前天之無量光明,繼續(xù)進修,到定力更深,光更圓滿,就以光明為教體,以光音作佛事,教化眾生,令心清凈,所有光明,都能應用無有窮盡,如是一類叫光音天。身長六百四十里,壽命八大劫。王治平居士:(譯文)吸持注一圓滿光明,以成就教體注二,依于圓光,發(fā)宣化理,自然成教,無作無為,所以應用無盡。這樣一類,就名為光音天。注一:受教者,吸取法義;施教者,執(zhí)持音聲。注二:如維摩詰經(jīng)說或有佛國,以光明而作佛事??梢岳恕S止诺乱?jīng)論多說二禪以上,無語言法。然法華經(jīng)也說光音及遍凈,乃至有頂天言語之音聲,悉皆得聞。可知古德所說無語言法者,但無舌辯之語言,語言由于光發(fā),如后文圓光成音即是?!痉饘W常見辭匯】色界二禪的最高天,此天絕音聲,眾生要說話,便自口中發(fā)出凈光來作識別,故名光音。佛經(jīng)說劫初的人類,就是從光音天來的。經(jīng)文:阿難。此三勝流。一切憂懸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凈心中。粗漏已伏。名為二禪。宣化上人淺釋:阿難!這三天又勝于初禪,以初禪乍離欲苦,成恐復墮,故有憂愁掛慮,須時時提高覺觀,修持禪定?,F(xiàn)在二禪已離欲漸遠,沒有恐懼心,亦無一切憂慮,雖不是依不生滅為本修因,而修正定,但于清凈梵行,已伏心中粗漏,叫做二禪。于九地中,叫定生喜樂地。雖然火災不能侵,但心有喜水,故仍難免要受水災。王治平居士:(譯文)阿難!這三類勝流注一,一切憂懸注二所不能逼,雖然不是正修的真三摩地注三,然而在清凈心中,粗漏已伏注四,名為二禪注五。注一:不惟勝于欲界,兼復勝于初禪。注二:初禪初離欲界之苦,恐其復墜,故憂愁懸掛,時時以覺觀拒之。至二禪離欲漸遠,恐墜之心已息,故一切憂懸所不能逼。注三:雖至無覺無觀之境,依然屬于有漏,故仍不是正修的真三摩地。注四:初禪中愛,雖不能斷,而于二禪清凈心中,無所由起,故說已伏。注五:此時雖已超初禪,但未及三禪,故名為二禪,二禪具四支功德:一、內(nèi)凈,二、喜,三、樂,四、一心。在九次第定中,名定生喜樂。此定勝于初禪,因初禪有覺有觀,帶憂懸之喜樂,而二禪無覺無觀,純內(nèi)凈之喜樂。13、色界-少凈天(三禪三天1)經(jīng)文: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fā)成精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凈天。宣化上人淺釋:阿難!二禪之光音天,光明圓滿,以光明成就音聲,來做教體,發(fā)出音聲,顯出妙理。現(xiàn)在三禪天是依妙理,發(fā)出成為更精進妙行,亦已舍去喜心,得到凈樂,恬然安靜,似乎得到寂滅樂之境界,但這只是初伏第六意識,非真正寂滅,這一類叫做少凈天。身長一千二百八十里,壽命十六大劫。王治平居士:(譯文)阿難!這樣的天人,圓滿光明,成就音聲,披發(fā)音聲顯露化理(網(wǎng)絡:事物變化之理。)而成妙用。發(fā)成精行注一,通于寂滅注二之樂,如此一類,名為少凈天注三。 注一:初禪離動現(xiàn)靜,二禪依靜現(xiàn)動,雖依靜現(xiàn)動,未免違靜,故發(fā)行猶粗,至此天定力轉(zhuǎn)深,動不違靜,故說發(fā)成精行。 注二:至此動靜雙亡,是為寂滅,寂滅之樂,妙勝于前,因初入此境,故說為通。 注三:寂滅名凈,以境純故,境量初通名少,又對前而言名靜,對后而言名少。【佛學常見辭匯】色界第三禪天之第一天名,因意識享受凈妙之樂,故名凈,因這種凈妙之樂在第三禪天中,此天所得最少,故名少凈。14、色界-無量凈天(三禪三天2)經(jīng)文:凈空現(xiàn)前。引發(fā)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凈天。宣化上人淺釋:少凈天雖近于寂滅樂,但未忘凈境,我執(zhí)猶存,再進一步,定力轉(zhuǎn)深,凈境亦空,以空來引凈,凈同于虛空,虛空無邊,故凈境亦無邊,這時身心輕安如太虛空無掛無礙,成寂滅樂,這一類就叫無量凈天。身長二千五百六十里,壽命三十二大劫。王治平居士:(譯文)前天雖通寂滅,但以靜境未亡,尚為靜之所限,現(xiàn)在到了此天,定力轉(zhuǎn)深,并凈亦空,故此時凈空現(xiàn)前,以空引凈,凈與空發(fā),等太虛而為量,故引發(fā)無際,自覺現(xiàn)前身心,如太虛之一塵,無累無拘,自覺無限輕安,成寂滅樂,如此一類,名無量凈天注。 注:無量凈即以凈境無際言之。又前天凈境,此天能量,此天凈境,前天無能量故?!痉饘W大辭典】(界名)色界第三靜慮三天中之第二。俱舍頌疏世間品一曰:“此凈轉(zhuǎn)勝,是難限故,名無量凈天?!?5、色界-遍凈天(三禪三天3)經(jīng)文:世界身心。一切圓凈。凈德成就。勝托現(xiàn)前。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遍凈天。宣化上人淺釋:無量凈天之凈境只遍及于身心,再進一步,定力更深,這時正報之身心,和依報之世界,混成一體,打成一片,皆得虛寂圓滿清凈,純凈之德成就,有漏之樂無窮,就以為是清凈家鄉(xiāng),真實歸托之地,而不知道只是有漏,如是一類,叫做遍凈天。身長五千零二十里,壽命六十四大劫。王治平居士:(譯文)前天雖凈德無際,而依報和正報猶未盡亡,既有身心世界,凈雖無量,而未極圓遍,至此定力轉(zhuǎn)深,身心世界,泯同一體,蕩然無雜,故一切圓凈。純凈之德,既已圓遍,故說成就。至此有漏之樂已極,自覺殊勝可托,趣住不拾故歸寂滅樂注一。這樣一類天人,名為遍凈注二天。 注一:雖殊勝之樂已極,然仍屬有漏。 注二:初則始通得路(彭措:通),次則入門(彭措:成),至此凈德圓遍,如升堂入室(彭措:歸),故名遍凈。 解:按楞嚴經(jīng)指掌說 問:欲界六天,按三摩文中,頗似道場嚴戒。按禪那文中,頗似二漸刳性。自入色界以來,歷談至此,按三摩中,頗似道場定慧。按禪那中,頗似歷位深修,況涅槃亦翻寂滅,而結(jié)盡亦曰寂滅現(xiàn)前,何此之寂滅,與彼勝劣天淵?請示深故,以防錯修。答:善哉問也,愚正欲言,按前佛示三摩文云:汝等決定發(fā)菩提心,于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fā)覺初心二決定義,是知正修之人,必先發(fā)菩提心,依真三昧,用不生滅心。如巧金師,欲祀上帝,依善好爐錘,用金作器,初作即貴,作成更為尊器,結(jié)盡所謂寂滅現(xiàn)前,涅槃所以翻為寂滅是也,今前云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是不發(fā)菩提心也。又云:不假禪那,無有智慧,是不依真三昧也。況生天之因,始于純想,是不以不生滅心,而用生滅心也。如拙庖人,欲飽田夫,以破漏釜竈,用砂作飯,初作原非飯本,塵劫只名熱砂。初禪所謂明悟,三禪中所謂寂滅是也,識此深故,自無錯修。問:前途既錯,如何改修?答:福愛天中,有二岐路:若從廣果,上歷不還,超空窮空,二皆不失正果,則向修不無少益。若無想窮空不歸,迷漏便入輪轉(zhuǎn),則以往俱系徒勞。 此改修善不善之辨也,問,此之世界身心,一切圓凈,與我空法空何別?答,二空因悟而證,二凈因想而伏,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可不辨?!痉饘W常見辭匯】色界第三禪天之第三天名,因此天凈光周遍,故名?!痉饘W大辭典】長阿含云:“遍凈天王名凈智,四臂捉貝,持輪御金翅鳥?!苯?jīng)文:阿難。此三勝流。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宣化上人淺釋:阿難!此三天又勝二禪之流,初禪只是苦惱不逼,不得隨順。二禪憂慮不逼,五識已伏,只得隨順。至此三禪已得寂滅,六識已伏,不起現(xiàn)行作用,故得大隨順,身心安然,自在不動,受無量樂。雖非真得正修實證之三摩地,但清凈心中,已安樂無苦,歡喜畢具,于九地中屬第四離喜妙樂地。離開初、二禪之喜,而得三禪之妙樂,但出入息尚存,故劫壞時雖水災不能侵,但還難免風災。王治平居士:(譯文)阿難!這三類勝流注一,具大隨順注二,身心都得至安隱注三,得無量樂注四,在安隱心中注五,歡喜畢具注六,名為三禪注七。 注一 又勝于前三天。 注二 始通凈境為隨順,如得路無乖違。次則安隱,如入門無險難。三則已圓得樂,如升堂入室,常受用。又光音天發(fā)行未精,為小隨順,至此天始為大隨順。 注三 少凈天初通寂滅,身雖已安,心猶未隱,得樂名為無量,并不是真無量,因為樂猶可量。 注四 至此天名遍凈,樂始不能量。 注五 安隱心即三禪心,初禪二禪,離憶增勝,故為清凈心。三禪得樂增勝,故為安隱心。又初禪離欲界苦惱故喜,二禪離初禪憂懸故喜,至于三禪于前二喜俱無,惟見其樂,故為安隱。 注六 安隱心中,亦有其自諭之歡,莫狀之喜,非人所能知,故稱為歡喜畢具。 注七 三禪具五支功德:一、舍,二、念,三、智,四、樂,五、一心。在九次第定中名離喜妙樂地,以離前二禪對苦,對憂粗相易見之浮喜,得第三禪自安自隱細相難知之妙樂。16、色界福生天(四禪九天1)經(jīng)文:阿難。復次天人。不逼身心??嘁蛞驯M。樂非常住。久必壞生??鄻范?。俱時頓舍。粗重相滅。凈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宣化上人淺釋:阿難!這三禪的天人,既離初禪苦惱,二禪憂慮,故苦因已盡,身心皆不再受任何逼迫。再進一步定力更深,進入四禪天時,體會樂亦非長久,苦和樂是相對。待福樂享盡,樂極生悲,終歸于壞滅。因此能頓時舍離苦樂二心,粗重的煩惱就無從發(fā)生,這時便生起清凈之福德,叫福生天。身長一萬里,壽命一百二十五大劫。彭措:證得空性后,盡是緣起性空,沒有好壞、苦樂的分別。但是外道不明真相,生搬硬套,以致誤解圣境,盲修瞎練,而生此天。王治平居士:譯文 阿難!再說天人,不逼身心注一,苦因已盡注二,此時定力轉(zhuǎn)深,覺三禪之樂,不能常住,福業(yè)盡時,久必壞生,由此離苦,住樂二心,俱時頓舍,于是粗重相滅,凈福性注三生,此定暫發(fā),故名福生天。 注一 初禪已離苦惱,二禪又離憂懸,故身心不為所逼。 注二 初禪諸漏不動,二禪粗漏已伏,是為苦因已盡?!痉饘W常見辭匯】煩惱的別名,含有漏泄和漏落二義。貪嗔等煩惱,日夜由六根門頭漏泄流注而不止,所以叫做漏。又煩惱能使人漏落于三惡道之中,所以也叫做漏。一切有煩惱之法都叫做“有漏法”,無煩惱之法就叫做“無漏法”。注三 舍心不動即凈福性?!静貍鞣鸾剔o典】四禪天之第二層。生于此中諸天,證得四梵住等最上福澤,故名福生,或稱福增?!静貍鞣鸾剔o典】四梵住,即: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舍無量,為色界與無色界諸天的住處。-佛學詞典成為世間總體性之慈、悲、喜、舍四心。修此四者,能感梵天樂果,大梵亦常住于此四者中,故名四梵住。-藏漢佛學詞典【佛學大辭典】(名數(shù))慈悲喜舍之四無量心也,以此為梵天之所住也。(參見:四梵堂)17、色界福愛天(四禪九天2)經(jīng)文:舍心圓融。勝解清凈。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宣化上人淺釋:定功更深,故苦樂二心都能舍棄圓滿,能舍和所舍都能忘掉,這時就能空不礙有,有不礙空,勝解清凈,福慧增長。于無遮止的凈福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都能遂心滿意,得大自在,這叫福愛天。身長二萬里,壽命三百五十大劫。此天之福,于有為界中,最為圓滿。王治平居士:譯文 舍心得到圓融注一,于此圓融舍心,了了分明,使勝解能清凈注二,所感凈福,無有遮限,于此無遮福中,無住無著,自能善巧隨順修習,窮究舍心,未來至何邊際?這樣一類天人,就名為福愛天注三。 注一 上離苦樂二心,俱時頓舍,仍有能有所,舍心猶有限礙,至此天舍定益深,能所雙忘,舍心始得圓融。 注二 此圓融舍心,了了分明,即是勝解。印持此心,不令能所復萌于念,即為清凈。 注三 凈福無遮,深可愛樂,故名福愛。憨山大師楞嚴經(jīng)通議:問:“此有漏禪,壽命有限,何得窮未來際耶?”答:此約得定報,壽長遠,動經(jīng)劫數(shù),云“窮未來”,非約報后所論也。又,此善定雖是有漏,而能隨順妙修行者,依第四禪引發(fā)此定,熏無漏禪,修愿智無諍邊際定也。下五那含,亦依此定,起有漏無漏雜修靜慮。若凡夫得,更不進修,即許壽命有限;若圣人修,即得盡未來際。通此兩向,凡圣同修也。18、色界-廣果天(四禪九天3)經(jīng)文:阿難。從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無量凈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宣化上人淺釋:自此福愛天中就分為二歧路:一為直道,二為曲道。若于前福愛天妙隨順心,能令所求如意,則現(xiàn)在定深發(fā)光,發(fā)無量光,并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薰習禪定?;?,使臻于圓滿凈明,依此修證而住,如是一類,以廣大福德,而感勝果,叫廣果天。于九地中,叫做舍念清凈地,因舍念清凈,沒有苦樂二念,故劫壞時,水火風三災不能侵,身長四萬里,壽命五百大劫。王治平居士:譯文 阿難!從此天中有兩條歧路:若于前天中的圓融舍心,勝解注一清凈,福德圓滿明凈。深證舍禪,凈福益勝注二愛樂此福,住于此定。這樣一類天人,就名為廣果天注三。 注一 勝解即是智慧光。 注二 按楞嚴經(jīng)指掌:“問,凈福勝前,其相云何?答,前天如寶月離云,初得圓滿明凈,此天如寒光無際,萬方一時俱照,蓋前方備體,此則顯用也?!?注三 異生善果,以此天為最廣,所有功德勝于其下諸天?!痉饘W大辭典】(界名)Vhatphala,色界第四禪天八天中第三天之名。在第四禪天為凡夫得生之天最勝處,自此已上五天(八天中)稱為五凈居天。獨為圣者之生處。俱舍頌疏八曰:“于色界中,異生生中,此最殊勝故,名廣果天?!?9、色界-無想天(四禪九天4)經(jīng)文:若于先心。雙厭苦樂。精研舍心。相續(xù)不斷。圓窮舍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jīng)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fā)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后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宣化上人淺釋:第二是曲道,若于前福愛天,雙厭苦樂的心,增修舍定,精研究竟,使舍無可舍,舍心亦舍,身心俱愍,渾成一空,令心如寒灰,意如枯木,凍結(jié)第六意識,如夾冰魚一樣(彭措:追求舍的心的第六意識不現(xiàn)行了,形似已死),不能起現(xiàn)行,由于定力維持,形體可以經(jīng)過五百大劫,不會變壞。但以生滅心為本修因,故不能發(fā)明不生滅的自性。因既然有生滅,果心有成壞,故于五百劫最后劫中,初半劫還有定力,后半劫則禪定散亂,六識(彭措:第六意識)復起現(xiàn)行,從此無想報盡,仍入輪回,或隨地獄。因在舍定時以為已得阿羅漢果,脫離分段生死,出定后才知道生死沒有斷盡,便毀謗三寶,指如來誑妄說法,就墮落地獄,這一類叫無想天,是外道禪的極果。王治平居士:(譯文)若是于福生天中,俱時頓舍苦樂二心,又于福愛天中,精研舍心注一,修習舍定,勤勇無問,故相續(xù)不斷,不欲修證而住。必欲窮究舍心,未來至何邊際?注二即以舍心為涅槃道(彭措;此天的誤解),故圓窮舍道,身心俱滅注三,至于心慮灰凝注四依定力攝持之故,經(jīng)五百劫報形不壞,五百劫后,依舊輪轉(zhuǎn)注五,初半劫壞注六,后半劫生注七,這樣一類天人,名為無想天注八。 注一 福愛天于福無遮中,得妙隨順,即是精研舍心。 注二 此即福愛天中窮未來際。 注三 圓窮舍道必先伏五識,以前五識皆屬身分,五識既眠,外緣不行,若六識未伏,內(nèi)心猶動,于是進伏六識,令緣慮不動,終至心慮灰凝。 注四 灰即是滅,凝即是不動,雖說是灰是凝,但只如蟄蟲冰魚一樣,不是真斷真滅,因為細想猶存,這就是無想之果。 注五 為其以生滅心為因,強制識心,令其灰凝,故不能發(fā)明不生滅性。迷失根性,遠違圓通,是不知真本而錯亂修習,故不能出輪回。 注六 初生此天,宿定暫壞,半劫漸滅想心,宿定始成。 注七 后將報終,現(xiàn)定未失,半劫漸生想心,現(xiàn)定仍壞,雖中經(jīng)四百九十九劫,只若重睡人,眠熟床枕。 注八 此天只依于舍禪,滅除前六識心心所法,令不現(xiàn)行。故名無想。經(jīng)文: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宣化上人淺釋:阿難!此四勝流即福生、福愛、廣果和無想四天,世間一切苦樂境界不能動搖,三災不能侵害。但是他們初生之時,宮殿園林,隨之而生,死時宮殿園林隨之而滅,故此就不得真常之境。以修習舍定時,認為是涅槃,希望能得到涅槃果位。一有所得心,就是有為法,故只得有為(彭措:果。)功用純熟,不加勉強而能任運不動,而不是真的不動地,故通名四禪天。王治平居士:(譯文)阿難!這四種勝流,一切世間的苦樂境界注一所不能動,雖然不是無為的真不動地注二,有所得的心注三,功用純熟之后注四,名為四禪注五。 注一 這是指欲界以來的諸苦樂境界,欲界苦樂俱粗,初禪二禪,苦樂漸細,都是苦樂相間,到三禪則純樂無苦,到四禪則樂亦不受,故說諸苦樂境所不能動。 注二 不動有四:一是四禪不動,二是小乘不動,三是大乘權(quán)教不動,四是一乘實教不動。四禪雖是一切苦樂境所不動,只是如石壓草,似冰夾魚,所以不是無為真不動地。小乘和權(quán)教雖是無為,也只是似不動而不是真不動。 注三 四禪的舍定,只是強伏粗識,其不動猶不及小乘,即以此為真實,期其必得,故名有所得。 注四 雖是有為心,功用純熟后,不假勉強,任運伏識,任運成定,正顯其不動之義。 注五 四禪有四支功德:一,不苦不樂。二,舍念。三,清凈。四,一心,四禪在九次第定中名舍念清凈地,又楞嚴正脈說初禪共戒,戒德增上。二禪喜俱,光明增上。三禪樂俱,凈樂增上。四禪舍俱,于中前三天福德增上,后一天舍定增上。此其別也。 解 楞嚴經(jīng)指掌說俱舍云:雜修靜慮,有五品不同,故生五凈居天。雜修者,初起無漏,次起有漏,后起無漏,以有漏無漏,間雜而修故。靜慮者,定慧均等之謂也。五品者,下,中,上,上勝,上極也。問,何故雜修靜慮?答,為生凈居天故,為受現(xiàn)法樂故,為遮思煩惱故。問,以何義故名為凈居?答,離欲圣人,以圣道水,濯煩惱垢,故名為凈,凈身所止,故名凈居。或住于此,窮生死邊,故名為凈,凈者所住,故名凈居?;虼藷o異生雜,純圣所止,故名凈居,今云不還者,的指三果人住故。經(jīng)文: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于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鄻冯p忘。下無卜居。故于舍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宣化上人淺釋:阿難!在色界天中,復有五種“阿那含天”即不還天,是三界圣人寄居之處。此天已斷盡欲界九品思惑,即與生俱來的貪嗔癡慢的微細思惑。這思惑于九地中,各有九品,合共八十一品。三果圣人已斷盡欲界九品思惑,不起現(xiàn)行,習氣亦除,故說九品習氣俱時滅盡。因惑盡苦亡,故欲界已無卜居之處,三禪亦非游樂之地。三禪以下的境界,又不是他們的眾同分地,同時他們所修乃是苦樂雙亡的舍禪,故只好在色界天找個安身立命的地方,準備斷盡其余七十二品思惑,求出三界,證阿羅漢果。王治平居士:(譯文) 阿難!四禪天中,除了上述四天之外,另有五不還天注一于下界中注二,九品習氣注三,俱時滅盡注四,苦樂雙亡注五,下無卜居之處注六,故于舍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注七。 注一 已生此天,即不復還來欲界受生。 注二 下界即指欲界。 注三 習氣即是思惑,與生俱生,難除難滅,故分九品斷,斷前六品盡,證二果,后三品盡,證三果。共潤七番生死,方乃斷盡?!痉饘W常見辭匯】思惑:又名修惑,三惑之一,即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如貪、嗔、癡、慢、疑等之五煩惱是。思惑的品數(shù)有八十一,即欲界五趣一地,色界四禪天為四地,無色界四空天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合共便是八十一品。注四 七生天上,七返人間,于欲界時,滅盡習氣,從此于欲界中,無潤生之惑。 注五 初禪二禪,苦樂相間。三禪純樂,并以俱亡。 注六 七生天上時,色界初三地思惑,先已斷盡,故于下地,已無潤生之惑,縱擬再生,亦無因可托。故說下無卜居。 注七 既苦樂雙亡,進契舍心,故于舍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然安立雖在同分,而雜修靜慮,應另有別境。20、色界-無煩天(四禪九天之五凈居天1)經(jīng)文:阿難??鄻穬蓽纭6沸牟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宣化上人淺釋:阿難!苦樂兩滅,苦樂是對立的,既不欣于樂,又不厭于苦,苦樂不交戰(zhàn)于胸中,故得清凈,心無煩惱,故叫無煩天。身長八萬里,壽命一千大劫。圓瑛法師:斗心即欣厭二心,當苦樂未滅時,則厭苦欣樂二心,交戰(zhàn)胸中,互為勝負,故曰斗心。今既兩滅,是以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正脈云:盛熱曰煩,亦狀其內(nèi)心,郁陶熱中之象,有斗心者,所不能免,此方不交,初得清涼,故名無煩。王治平居士:(譯文) 阿難!既苦樂雙亡即苦樂兩滅,斗心注一不交注二,如此一類天人,名為無煩天注三,(此天于雜修五品中應屬下品。) 注一 即能滅之心。 注二 滅苦滅樂,有彼此相勝之意,故稱斗心。 注三 熏蒸燥熱,故感頓燥,如火被覆,不得發(fā)泄之象,如有斗心,則不得發(fā)泄,此時既斗心不交,故以無煩名此天?!静貍鞣鸾剔o典】四禪天之第五層,五凈居天之一。生于此中諸天,已得殊勝禪定,煩惱所不能苦,故名無煩。21、色界-無熱天(四禪九天之五凈居天2)經(jīng)文: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宣化上人淺釋:機是弓發(fā)箭之處,括是箭承弓之尾端,機如心,括如境,現(xiàn)在機括既然獨行,即弓箭兩離,亦即心境脫節(jié),斗心不交,能研究斗心之心亦滅,故謂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叫做無熱天。因為除去一切斗心的熱惱。身長十六萬里,壽二千大劫。圓瑛法師:機,即發(fā)動之機,狀念之放也。括,即收括之括,狀念之收也。獨行,言其唯一舍念,或放或收,更無余念間雜。研交無地者:若有一念,不可言無,今更以雜修靜慮,研究此一念,了不可得,則不唯不交,即欲交亦無地矣。如是一類,名無熱天。微煩曰熱,并熱亦無,故曰無熱天。漢語字典:括(ku),動,(形聲。本義:結(jié),扎束) 用繩或帶子結(jié)扎,捆束 tie括,絜也。說文。按,絜者,束也。如:括囊(結(jié)扎袋口) 括發(fā)(束發(fā)) 括結(jié)(結(jié)扎 捆縛) 括約肌 引申為約束 restrain以禮括其君,使人于善也??讌沧油踔纹骄邮浚海ㄗg文)斗心發(fā)動為機,收攝不交為括,惟存一念獨行,研交注一無地,如此一類,名為無熱天注二。(此天于雜修五品中應屬中品。) 注一 一念若存,雖說不交,終有交時,則一念正是相交之處。若更精研此一念,了不可得,則不唯無交,即欲交亦無地。 注二 如爐炭已息,暖氣猶存,此時一念獨行,研交無地,一念亦了不可得,故名無熱。22、色界-善見天(四禪九天之五凈居天3)經(jīng)文: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沈垢。如是一類。名善見天。宣化上人淺釋:因修禪定,得天眼通,故能觀十方世界,朗然澄清,再沒有外在的塵境障礙,內(nèi)心也沒有沉垢留滯,這一類叫善見天。身長三十二萬里,壽四千大劫。王治平居士:(譯文) 前天已研交無地,定深慧明,至此更發(fā)天眼,見十方世界注一,妙見注二圓澄注三,更無塵象注四,一切沈垢注五,這一類天人,就名為善見天注六。(此天于雜修五品中,應屬上品。) 注一 此處指一大千世界。 注二 妙見言天眼勝妙,超過四禪。 注三 圓遍澄凝,用益周而體益凈。 注四 塵象即是外境。 注五 沈垢即是內(nèi)影。這是說外境不能礙其圓,內(nèi)影不能擾其澄。 注六 用周體凈,澄圓無礙,故名善見。漢語字典:沈(瀋),shn, 汁 juice瀋,汁也。從水,審聲。說文無備而官辦者,猶拾瀋也。左傳哀公三年。釋文:“北土呼汁為瀋?!辈冀g取沈,以和花汁。齊民要術(shù)又如:沈液(汁液)23.色界-善現(xiàn)天(四禪九天之五凈居天4)經(jīng)文:精見現(xiàn)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xiàn)天。宣化上人淺釋:精妙的見性既已現(xiàn)前,則見體已經(jīng)清凈,見的功能亦已周遍,這樣就如陶師捏土為器,鑄匠熔金造像,用定慧力,隨心所欲,任運成就,神通變化,自在無礙,這一類叫善現(xiàn)天。身長六十四萬里,壽八千大劫。王治平居士:(譯文) 前天已妙見圓澄,用周體凈,故精妙之見,已至現(xiàn)前,如陶師之范土為瓦,鑄匠之模金作像,心之所至,手之所到,任運成就,得自在故,這樣一類,神足無礙,就名為善現(xiàn)天。(此在雜修五品中屬上勝品。)【佛學常見辭匯】五凈居天之第三天名,在色界之第四禪,因有善妙的果報顯現(xiàn),故名“善現(xiàn)”。24.色界-色究竟天(四禪九天之五凈居天5)經(jīng)文: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宣化上人淺釋:這是色界最高的一天。這天對于一切眾生幾微的妙理,研究到山窮水盡,能以多念歸于一念,能以無漏薰習有漏,窮究一切色法,從色性悟入空性,色依空現(xiàn),空性即是色性之性。心既薰至由多到少,色亦窮至由粗至微,窮究到身雖尚存,而境已全空,進入虛空之無邊際處,盡色界之究竟,這一類叫色究竟天。身長一百二十八萬里,壽一萬六千大劫。守培法師:研究色相,至于極微,曰群幾。幾。即微也;群。即眾也。言色相,皆眾微合成也。窮色性性者。色本無色。從空幻起??占瓷灾砸病H霟o邊際者。即入空無邊處天之邊際也。凡所有相。皆有邊際。唯空無邊際故。又空處邊際。即色界之頂。色界之頂。于空處天相連。于是窮色性性。名色究竟天也。以上五天??偸侨印H粽摂嗷?。亦有程次。小乘修集諦。斷下界九品思。則生無煩天。進斷初禪九品思。則生無熱天。進斷二禪九品思。則生善見天。進斷三禪九品思。則生善現(xiàn)天。進斷四禪九品思。則生色究竟天。文句引幽溪,謂此五天,皆由廣果天上生:從廣果中,雜修五品法。其法先以無漏心,次以有漏心,再起無漏心。二無漏夾一有漏,有無相雜,故名雜修,又名雜熏禪。五品者。下品。中品。上品。上勝品。上極品。從廣果天中修下品者。生無煩天。乃至修上極品者。生色究竟天。余謂三果非從廣果天來。是由下界上生。經(jīng)明云“下無卜居。故于舍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故?!庇挚紵o煩天,苦樂兩滅。與福生天“苦樂二心,俱時頓舍”相應??芍獰o煩之功。尚在廣果之下。何得由廣果天生無煩天耶。又有漏無漏。本無二心。有漏心息。即名無漏。無漏心起。即名有漏。彼言先起無漏念。次起有漏念。我不知無漏之念。如何起耶。當知凡有念起。皆成有漏。萬無起無漏念者。以有起必有滅。有起有滅。無論善念惡念??偯新┕?。然則所謂夾修者。何耶。三果圣人。從有漏至無漏。有漏未盡。無漏未全。在有漏無漏之間。修行故名雜修也。王治平居士:譯文 究竟群幾注一,窮盡一切色性,至于空性注二,到于無有邊際之處注三,這樣一類,就名為色究竟天,(此天于雜修五品中,應屬上極品。) 注一 群幾就是群微,初以假想,析三千大千世界為七分,次以七分,分分轉(zhuǎn)析為七,如是展轉(zhuǎn)分析,至于究竟,最后至為微塵,雖至眾微,猶有微礙,于是再以七分分之。分至極微,則成鄰虛,是為究竟群幾。 注二 色相體性,析成鄰虛,至此巳盡,若再析鄰虛,就只有空性,窮盡色性之后,就只有虛空之性,色本是依空而顯現(xiàn),故虛空之性即是色體之性,至此雖身相未泯,而境界全空。 注三 無邊際即空處邊際,也即是色界極頂,故以色究竟名之。 按俱舍論說從此向上,無復所居,此處最高,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