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防治指南.ppt_第1頁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ppt_第2頁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ppt_第3頁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ppt_第4頁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 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學分會聯(lián)合制訂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概述 背景和制訂指南的目的 丙型肝炎可導致肝臟慢性炎癥壞死 纖維化 肝硬化和肝細胞癌丙型肝炎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和公共衛(wèi)生問題 為規(guī)范和指導丙肝的防治 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和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分會組織國內(nèi)專家按照循證醫(yī)學的原則制定該指南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一 病原學和流行病學 病原學 病毒特點黃病毒科 單股正鏈RNA病毒 分為6個基因型及50多個基因亞型基因1型呈全球分布 占所有HCV感染的70 以上 也是我國流行的主要基因型HCV感染宿主以后 經(jīng)若干時間 在感染者體內(nèi)形成以一個優(yōu)勢株為主的相關突變株病毒群 稱準種 基因組結構特點HCV基因組含有一個開放讀框 ORF 編碼10余種結構和非結構 NS 蛋白NS3和NS5B均為HCV復制所必需 是抗病毒治療的重要靶位NS3蛋白是一種多功能蛋白 氨基端具有蛋白酶的活性 羧基端具有螺旋酶 三磷酸核苷酶活性 NS5B蛋白是RNA依賴的RNA聚合酶 病原學 HCV基因組 病毒滅活方法對一般化學消毒劑敏感 100 5分鐘或60 10小時高壓蒸氣 甲醛熏蒸等 病原學 流行病學 全球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學丙型肝炎呈世界性流行 是歐美及日本等國家終末期肝病的最主要原因WHO統(tǒng)計表明 全球HCV的感染率約為3 估計約1 7億人感染了HCV 每年新發(fā)病例約3 5萬例 流行病學 我國不同地區(qū)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狀況 抗 HCV陽性率 流行病學 我國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學特點抗 HCV陽性率隨年齡增長而逐漸上升 由1歲組的2 0 至50 59歲組的3 9 無明顯性別差異 HCV1b和2a基因型較為常見 其中以1b型為主 6型主要見于香港 澳門和南方邊境省份 流行病學 傳播途徑 血液傳播性傳播母嬰傳播部分HCV感染者傳播途徑不明 傳播途徑 血液傳播經(jīng)輸血和血制品傳播抗 HCV檢測試劑的質量不穩(wěn)定及少數(shù)感染者不產(chǎn)生抗 HCV 大量輸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HCV 經(jīng)破損皮膚和黏膜暴露 是目前最主要的傳播方式靜脈吸毒 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針頭 未經(jīng)嚴格消毒的牙科器械 內(nèi)窺鏡 侵襲性操作 針刺 導致皮膚破損和血液暴露的醫(yī)療方法 共用剃須刀 牙刷 紋身和穿耳環(huán)孔等 性傳播與HCV感染者性交或不潔性行為 感染HCV的危險性高伴有其它性傳播疾病者 特別是HIV者 感染HCV的危險性更高 傳播途徑 母嬰傳播抗 HCV陽性母親將HCV傳播給新生兒的危險性為2 若母親在分娩時HCVRNA陽性 則傳播的危險性高至4 7 合并HIV感染時 傳播的危險性增至20 HCV病毒載量高可能增加傳播的危險性 傳播途徑 下列途徑不會傳播HCV 接吻 擁抱 噴嚏 咳嗽 食物 飲水 共用餐具和水杯 無皮膚破損及其它無血液暴露的接觸一般不傳播HCV 傳播途徑 自然史 1 3周可在外周血檢測到HCVRNA 出現(xiàn)臨床癥狀時 血清中HCVRNA陽性 但僅有50 70 患者抗 HCV陽性 3個月后90 患者抗 HCV陽性感染后HCV病毒血癥持續(xù)6個月仍未清除者為慢性感染 約有50 85 出現(xiàn)慢性化 感染后20年 兒童和年輕女性肝硬化發(fā)生率為2 4 中年因輸血感染者為20 30 一般人群為10 15 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嗜酒 50g 日以上 非酒精性脂肪肝 肝臟高鐵載量 合并血吸蟲感染 肝毒性藥物和環(huán)境污染所致的有毒物質等可促進疾病進展 HCV相關的HCC發(fā)生率在感染30年后為1 3 肝硬化 進展性肝纖維化 促進丙型肝炎進展的因素 糖尿病等均可促進HCC發(fā)生 肝硬化和HCC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死因 其中失代償期肝硬化是最主要死因干擾素 IFN 治療后完全應答者 包括完全應答后復發(fā)者 的HCC發(fā)生率較低 無應答者發(fā)生率較高 自然史 預防 目前尚無有效疫苗可供丙型肝炎預防嚴格篩選獻血員嚴格執(zhí)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 通過檢測血清抗 HCV ALT嚴格篩選獻血員 預防經(jīng)皮和黏膜途徑傳播推行安全注射 對醫(yī)療器具嚴格消毒 醫(yī)務人員應注意操作安全 戒毒 不共用易引起傳染的器具 預防 切斷性傳播途徑對有性亂史者應定期檢查 加強管理 建議HCV感染者在性交時用安全套 對青少年進行正確的性教育 預防母嬰傳播對HCVRNA陽性的孕婦 應避免羊膜腔穿刺 縮短分娩時間 保證胎盤的完整性 盡量減少新生兒暴露于母血的機會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二 診斷 臨床診斷實驗室診斷病理學診斷 急性丙肝的臨床診斷 1 流行病學史 有輸血史 應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確的HCV暴露史 2 臨床表現(xiàn) 全身乏力 食欲減退 惡心和肝區(qū)疼痛等 其他可有低熱 輕度肝腫大 脾腫大 黃疸 部分患者無明顯癥狀 3 實驗室檢查 ALT多呈輕度和中度升高 抗 HCV和HCVRNA陽性 有上述1 2 3或2 3者可診斷 慢性丙肝的臨床診斷 診斷依據(jù)HCV感染超過6個月 或發(fā)病日期不明 雖無肝炎史 但肝臟組織病理學檢查符合慢性肝炎 或根據(jù)癥狀 體征 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結果綜合分析 亦可作出診斷 病變程度判定參考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 肝病學分會聯(lián)合修訂的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中關于肝臟炎癥和纖維化的分級 分期的診斷標準 慢性丙型肝炎肝外表現(xiàn)包括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干燥性結膜角膜炎扁平苔蘚腎小球腎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癥B細胞淋巴瘤遲發(fā)性皮膚卟啉癥等 慢性丙肝的臨床診斷 肝硬化與HCC 慢性HCV感染的最嚴重結果是進行性肝纖維化所致的肝硬化和HCC混合感染 HCV與其他病毒的重疊 合并感染統(tǒng)稱為混合感染 我國HCV與HBV混合感染較為多見肝臟移植后HCV感染的復發(fā) 肝移植后丙型肝炎復發(fā)與移植時HCVRNA水平及移植后免疫抑制程度有關 丙型肝炎常在肝移植后復發(fā) 病程進展速度明顯快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丙型肝炎患者 一旦移植的肝臟發(fā)生肝硬化 出現(xiàn)并發(fā)癥的危險性將高于免疫功能正常的肝硬化患者 慢性丙肝的臨床診斷 實驗室診斷 血清生化學檢測ALT AST水平變化可反映肝細胞損害程度 但與肝組織炎癥分度和病情的嚴重程度不平行 急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蛋白 凝血酶原活動度 膽堿酯酶活性降低較少 但慢性肝炎 肝硬化或重型肝炎時明顯降低 其降低程度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成正比 ALT水平下降是抗病毒治療中出現(xiàn)應答的重要指標 大約30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ALT水平正常 且約40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ALT水平低于正常值上限2倍 凝血酶原時間可作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纖維化進展狀況的監(jiān)測指標 但尚無可對肝纖維化進行準確分期的血清學標志 抗 HCV抗體檢測酶免疫法 EIA 檢測抗 HCV適用于高危人群篩查 也可用于HCV感染者的初篩 抗 HCV是否陰轉不能作為抗病毒治療療效的考核指標一些透析患者 免疫功能缺陷患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出現(xiàn)抗 HCV假陽性 對于這些患者 HCVRNA的檢測有助于確診 實驗室診斷 實驗室診斷 HCVRNA檢測在HCV急性感染期 在血漿或血清中的病毒基因組水平可達到105 107拷貝 ml 在慢性感染者中 HCVRNA水平變化范圍在5X104 5X106拷貝 ml之間 同一患者血液中HCVRNA的水平相對穩(wěn)定 應注意HCVRNA檢測中的假陽性和假陰性 HCVRNA定性檢測對抗 HCV陽性的HCV持續(xù)感染者需要通過HCVRNA定性試驗確證HCVRNA定性檢測的特異度在98 以上 只要一次病毒定性檢測為陽性即可確證HCV感染一次檢測陰性不能完全排除HCV感染 應重復檢查 實驗室診斷 HCVRNA定量檢測定量聚合酶鏈反應 qPCR 分枝DNA bDNA 實時熒光定量PCR法均可檢測HCVRNA病毒載量 不同HCVRNA定量檢測法有兩種表示方法 拷貝 ml和IU ml 兩者之間進行換算時 應采用不同檢測方法的換算公式 如羅氏公司CobasV2 0的IU ml與美國國立遺傳學研究所的SuperQuant的拷貝數(shù) ml換算公式是 IU ml 0 854 拷貝數(shù) ml 0 538 HCV病毒載量的高低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和疾病的進展并無絕對相關性 但可以作為抗病毒治療療效評估的觀察指標 實驗室診斷 實驗室診斷 HCV基因分型HCVRNA基因分型方法較多 Simmonds等1 6型分型法使用最為廣泛HCVRNA基因分型有助于判定治療的難易程度及制定抗病毒治療的個體化方案 病理學診斷 病理組織學檢查對丙型肝炎的診斷 衡量炎癥和纖維化程度 評估藥物療效以及預后判斷諸方面至關重要急性丙型肝炎可有與甲型和乙型肝炎相似的小葉內(nèi)炎癥及匯管區(qū)各種病變 還有一些特征性病變單核細胞增多癥樣病變肝細胞大泡性脂肪變性膽管損傷伴匯管區(qū)大量淋巴細胞浸潤常見界面性炎癥 病理學診斷 慢性丙型肝炎的病理學特征慢性丙型肝炎肝組織中??捎^察到匯管區(qū)淋巴濾泡形成 膽管損傷 小葉內(nèi)肝細胞脂肪變性 小葉內(nèi)枯否氏細胞或淋巴細胞聚集 這些較為特征性的組織學表現(xiàn) 對于慢性丙型肝炎的診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三 抗病毒治療 治療目的治療藥物適應證禁忌證治療應答治療方案不良反應檢測與隨訪依從性 清除或持續(xù)抑制體內(nèi)的HCV 獲得SVR穩(wěn)定或減輕肝損害 阻止進展為肝硬化 肝衰竭或HCC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治療目的 聯(lián)合治療優(yōu)于單藥治療PEG IFN 優(yōu)于普通IFN 利巴韋利禁忌者 單用IFN 治療 藥物選擇 PEG IFN與利巴韋利聯(lián)合治療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案 適應證 只有確證為血清HCVRNA陽性的丙型肝炎患者才需要抗病毒治療最近研究顯示 對于ALT正常或輕度升高患者 只要HCVRNA陽性也可治療 適應證 一般丙肝患者 一般丙肝患者 適應證 特殊人群 適應證 特殊人群 適應證 禁忌證 干擾素 應答類型 生化學應答 ALT和AST恢復正常組織學應答 肝組織病理學炎癥壞死 纖維化的改善情況病毒學應答 EVR ETVR SVR NR 復發(fā) 反彈EVR是預測SVR的重要指標 利于SVR因素 HCV基因型2 3型病毒水平 2 106拷貝 ml年齡 40歲女性感染HCV時間短肝臟纖維化程度輕對治療的依從性好無明顯肥胖者無合并HBV及HIV感染者 應答類型 慢性丙肝治療方案 基因型1型或HCVRNA 2 106拷貝 ml 首選PEGIFN 2a 利巴韋利聯(lián)合治療 PEGIFN 2a180ug 利巴韋林1000mg d48周 12周早期病毒學反應 2logHCVRNA 2logHCVRNA 考慮停藥 治療到24周HCVRNA檢測 丙肝病毒定性試驗 丙肝病毒定性試驗 繼續(xù)治療至48周 停藥觀察 HCVRNA定性檢測 或定量 繼續(xù)治療至48周 普通干擾素聯(lián)合利巴韋林治療 普通IFN 3 5MU隔日一次 利巴韋林1000mg d48周不能耐受利巴韋林者 單用PEG IFN 或普通IFN 慢性丙肝治療方案 基因型1型或HCVRNA 2 106拷貝 ml PEGIFN 2a180ug 利巴韋林800mg d24周普通IFN 3 5MU每周3次 利巴韋林800 1000mg d24 48周不能耐受利巴韋林者 單用PEG IFN 或普通IFN 慢性丙肝治療方案 基因型非1型或HCVRNA 2 106拷貝 ml 慢性丙肝治療方案 復發(fā)或無應答的丙肝患者的治療 單用IFN 后復發(fā)患者 PEG IFN或普通IFN 利巴韋林 較高的SVR率 單用IFN 無應答患者 SVR率較低 普通IFN 利巴韋林聯(lián)合療法無應答或復發(fā)的患者 PEG IFN 利巴韋林 不良反應 IFN 的不良反應 流感樣 癥候群 骨髓抑制 精神異常 甲狀腺疾病 食欲減退 體重減輕 腹瀉 皮疹 脫發(fā) 注射部位無菌性炎癥等利巴韋林的不良反應溶血和致畸 還可引起惡心 皮膚干燥 瘙癢 咳嗽和高尿酸血癥等 不良反應的處理 干擾素 流感樣 癥候群 可在睡前注射IFN 或在注射IFN 同時服用非甾醇類消炎鎮(zhèn)痛藥 隨療程進展此類癥狀逐漸減輕或消失 骨髓抑制 粒細胞絕對數(shù) 0 75 109 L 血小板 50 109 L 應降低IFN 劑量 1 2周后復查 如恢復 則逐漸增加至原量粒細胞絕對數(shù) 0 50 109 L 血小板 30 109 L 則應停藥對于中性粒細胞明顯降低者 可用G CSF或GM CSF治療 精神異常 抑郁是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使用IFN 前應評估患者的精神狀況 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 抗抑郁藥可緩解此類不良反應 對癥狀嚴重者 應及時停用IFN IFN 可誘導自身抗體的產(chǎn)生 包括抗甲狀腺抗體 抗核抗體和抗胰島素抗體多數(shù)情況下無明顯臨床表現(xiàn) 嚴重者應停藥其它少見的不良反應 包括腎臟損害 心血管并發(fā)癥 視網(wǎng)膜病變 聽力下降 間質性肺炎等 發(fā)生時 應停止治療 不良反應的處理 干擾素 溶血性貧血定期做血液學檢測 包括血紅蛋白 紅細胞計數(shù)和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在腎功能不全者可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