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夯施工質量控制_第1頁
強夯施工質量控制_第2頁
強夯施工質量控制_第3頁
強夯施工質量控制_第4頁
強夯施工質量控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濕陷性黃土強夯施工質量控制摘要:強夯法是一種處理地基的有效方法。其具有適用性廣、處理效果好、工程造價低、工藝簡單、施工工期短等特點。結合*項目地基強夯處理為例,根據(jù)強夯現(xiàn)場施工中對夯點布置、夯點間距及夯擊次數(shù)等設計指標的分析總結,通過總夯擊次數(shù)和最后23擊平均夯沉量雙項質量控制等措施,談論強夯在濕陷性黃土地區(qū)施工質量的控制應用。關鍵詞:濕陷性黃土;強夯;施工;質量控制;一、 工程概述*項目,位于*。從地貌單元上劃分場地屬于*山間凹陷盆地和丘陵山前緩坡交匯地段。擬建場地建筑物區(qū)域地層自上而下依次分布有:填土層、黃土狀粉土層、角礫層、粉質粘土層、全風化泥巖層、強風化泥巖、中風化泥巖。場地上部粉土、

2、粉質粘土具有非自重輕微濕陷,濕陷土層最大深度5.0m,設計采用強夯法進行地基加固處理。二、強夯法原理及適用性 強夯法又稱為動力固結法或動力壓密法,這種方法是將一定重量的重錘以一定的高度自由落體向下,以強大的沖擊能量對地基進行夯擊,使土體孔隙壓縮,結構瞬間破壞,孔隙水及氣體溢出,使土體顆粒重新排列。經(jīng)有效壓密固結,從而達到提高土的強度和密實度,改善土的振動液化條件,提高地基承載力和消除失陷性黃土的濕陷性等目的。 強夯法適用于煤化工、堆料場、公路、機場、工業(yè)與民用建筑、油罐等地基處理面積大的工程,經(jīng)濟技術效果顯著。適用于處理碎石土、砂土、低飽和度的粉土與粘性土、濕陷性黃土、素填土和雜填土等地基,在

3、全國特別是西北黃土地區(qū)地基處理領域得以廣泛應用。 3.1夯點布置及夯點間距確定強夯夯點布置根據(jù)地基平面形狀分為正方形、三角形和梅花形等。不同能級的強夯采用不同的夯距,強夯能級分為1000KN.M、2000 KN.M、3000 KN.M、4000 KN.M、6000 KN.M及8000 KN.M等。強夯處理范圍應大于建筑物基礎范圍,每邊超出基礎外邊緣的寬度宜為基底下設計處理深度的12至23,并不宜小于3m。根據(jù)經(jīng)驗夯點間距可取夯錘直徑的2.5-3.5倍。同樣根據(jù)修正后的梅納公式計算夯點間距。h = kmh/g(式中:h有效加固深度m;k修正系數(shù);m錘重 kn;h落距 m;g重力加速度m/s2其;

4、中修正系數(shù)k對于黃土取0.4 )以3000kn.m能級強夯為例,根據(jù)經(jīng)驗夯點間距為56m,側向位移隨距夯中心的距離增大而逐漸減小,當離夯心距離大于5m,責未發(fā)生明顯位移。根據(jù)試驗檢測結果,可以確定在最佳夯擊條件下夯點間距為5-6m為宜,這時能使夯擊下沉充分發(fā)揮,同時側向擠壓也發(fā)揮作用,從而達到土的豎向壓縮和橫向擠壓最佳效果。試驗檢測證實1000kn.m、2000kn.m、3000 kn.m能級的強夯其加固深度大約分別為44.5m、5-5.5m、6.5-7m。由此可見,黃土地區(qū)強夯夯點間距與其有效加固深度大體是一致的。*3000 kn.m強夯試驗檢測表明:(1)夯距相同,但夯點布置不同的強夯,其

5、有效加固深度相差不大。3000 kn.m強夯夯點布置間距6m正三角形和6m正方形有效加固深度都在6-7m之間,但從土質改善情況正三角形夯點優(yōu)于正方形。(2)在夯擊數(shù)與夯擊能級相同的條件下,強夯兩遍或強夯三遍然后搭接滿夯一遍,與強夯一遍然后搭接一遍地基加固效果基本相同。所以在強夯工程施工中,如果地質等條件允許,建議采用強夯一遍完成,不僅可以縮短施工周期,而且節(jié)省施工成本。 3.2夯擊次數(shù)確定強夯法的夯擊次數(shù)應以夯坑的壓縮量最大、夯坑周圍隆起量最小為確定原則。現(xiàn)場可選取不小于400試夯區(qū)3000kn.m強夯得到夯擊次數(shù)和夯沉量關系曲線。確定夯擊次數(shù)的同時還應滿足下列條件:(1)最后兩擊平均夯沉量不

6、宜大于下列數(shù)值:單擊夯能級小于4000 kn.m時不大于50mm;單擊夯能級4000 -6000kn.m時不大于100mm單擊夯能級大于6000 kn.m時不大于200mm。(2)夯坑周圍地面不應發(fā)生過大隆起。(3)不因夯坑過深而發(fā)生提錘困難。(4)強夯夯擊遍數(shù)應充分考慮地基土質及含水率情況(注:如含水率不滿足要求,需進行注水以保證土體含水量)。(5)夯擊點布置及夯擊次數(shù)與夯實效和施工費用有直接關系。(6)強夯兩遍之間應有充分的間隔時間。其主要取決于土中超靜孔隙水壓力的消散時間。對濕陷性黃土和透水性差的粘性土地基,消散時間不少于3-4周;對透水性好的砂性土可兩遍連續(xù)夯擊。 3.3 施工機械配置

7、該工藝主要采用帶有自動脫鉤裝置的50-100t履帶式吊車并配備自重為20-45t、直徑為2.5m的夯錘組成強夯機進行施工。在履帶式吊車的臂端設置輔助門架,以防止落錘時機架傾覆。該工藝施工周期短、工藝簡單、人員配備少、施工造價低、工程質量易控制等廣泛應用于濕陷性黃土地區(qū)施工。四、施工工序及工藝 強夯施工工藝流程圖如下:場地平整-測量放線-夯前標高-夯點測放-夯機就位-主夯施工-控制夯擊次數(shù)及夯沉量-完成夯點1強夯-完成所有夯點施工-場地清理、平整-夯機就位-滿夯施工-場地平整-夯后標高測量-交工驗收五、施工質量控制 為了確保強夯地基的施工質量,必須采取雙項指標控制:控制每點最低夯擊數(shù)和每點最后2

8、3擊的平均夯沉量。只設單項指標不能更好的控制強夯施工質量。如果只控制每點夯擊數(shù),則由于地質的不均勻及土質含水量的影響,在同一夯擊次數(shù)下,經(jīng)強夯后的土質仍然是不均勻的。對于夯沉量大的夯點,即使已經(jīng)滿足最低夯擊數(shù),還需繼續(xù)進行夯擊,直到每個夯點均滿足最后23擊平均夯沉量設計要求。如果只以最后23擊平均夯沉量來控制,有時會因強夯中出現(xiàn)的假象而達不到夯實加固深度的目的。 (1)強夯前,應根據(jù)地基土的性質與工程設計要求,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地段進行試夯,試夯面積不小于400。 (2)施工前必須對施工機械設備進行安裝與調試。檢測夯錘的重量及錘底的面積,場地進行初步整平。對原地基土取樣分別進行物理性能分析。 (

9、3)夯擊時,夯擊點中心偏移應小于150mm。 (4)若地表層較濕或含水量較大時,在進行強夯前應鋪1020cm厚的碎石或建筑垃圾,然后進行夯擊。 (5)夯擊完后,應測量夯坑深度、夯點間距、最后23擊平均夯沉量,合格后方可進行下一夯點施工。 (6)所有主夯點施工完畢后,現(xiàn)場進行推土機就地整平。為了保證夯區(qū)總體下沉量的準確性,要求不能將施工區(qū)域外的土推入也不得將施工區(qū)域內的土推出。 (7)滿夯施工時要求每錘搭接1/3錘徑進行,保證整個場地強夯密實。 (8)強夯處理范圍應大于建筑物基礎范圍,每邊超出基礎外邊緣的寬度宜為基底下設計處理深度的12至23,并不宜小于3m。 (9)滿夯結束后整平場地,濕陷性黃土地基強夯結束后,經(jīng)3-4周消散期后方可進行承載力及動力觸探等檢測。六、結束語 *通過3000KN.能級強夯處理地基后,經(jīng)現(xiàn)場試驗檢測:地基承載力特征值不小于150kpa,地基承載力達到設計要求。 總之,強夯法在設計及現(xiàn)場施工中比其他方法應用更為廣泛、更為有效和更為經(jīng)濟,已成為我國特別是西北地區(qū)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常用的方法。參考文獻:【1】濕陷性黃土地區(qū)建筑規(guī)范(GB50025-2004)【2】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JGJ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