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秦國與東方各國卿大夫階層之比較_第1頁
春秋時期秦國與東方各國卿大夫階層之比較_第2頁
春秋時期秦國與東方各國卿大夫階層之比較_第3頁
春秋時期秦國與東方各國卿大夫階層之比較_第4頁
春秋時期秦國與東方各國卿大夫階層之比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春秋時期秦國與東方各國卿大夫階層之比較春秋時期的卿大夫階層,是歷代學者所關(guān)注的對象。清代學者對于春秋各國卿大夫家族的世系作了大量的考證工作,最著名的當推顧棟高春秋大事表中的卿大夫世系表和陳厚耀春秋世族譜,其后又有多家考訂春秋卿大夫世系的專著出現(xiàn)。在這些世系表中,除顧棟高以外,其它學者都將各國卿大夫稱為“世族”,但清代學者均沒有對世族這一概念作出明確的定義。其后,民國學者孫曜作春秋時代之世族一書,對世族方才作出定義,即:“世襲守土之大夫”1 。近人何懷宏先生對世族又作了更全面的定義,他說:“(世族)即那些在社會、經(jīng)濟方面具有支配勢力,盤根錯節(jié),代代相傳;在政治、文化方面也極為活躍,占據(jù)主導地位的

2、家族。作為一國之主的君王諸侯的世系,自然不包括在我們所說的世族之內(nèi),而士及庶人家族,一般也稱不上是這種有權(quán)勢的 世族,所以,世族大致都是大夫家族?!?筆者認為,這一定義是相當準確的。春秋時期東方各國的卿大夫家族中皆存在著為數(shù)不少的世族之家。不過,與東方各國相比,地處西陲的秦國的卿大夫階層則顯出其與眾不同的一面。一、秦與東方各國公族卿大夫的比較春秋時期,東方各國卿大夫幾乎全為世族,這些家族的共同特點是:占有一定封地、擁有私人武裝、世代相襲為官。各國世族又由兩部分構(gòu)成,一是與國君、天子同姓的公族大夫,一是由軍功而世襲的異姓大夫。其中,公族大夫在各國世族中占很大比例,鄭、宋等國的世族則全為公族。只有

3、晉國在獻公時因為驪姬之亂而“詛無蓄群公子”,因而,在晉文公即位之后大量提拔異姓大夫,使之列為公族。不過,獻公以前的舊貴族,如狐、祁、羊舌等氏仍然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總的來說,一個諸侯國內(nèi)公族力量的大小大體可以反映出該國世族力量的強弱。左傳中所記載的東方各國的公族均不在少數(shù),試舉各國中較大的幾個公族以供參考:魯:孟孫氏22人,叔孫氏22人,季孫氏27人,展氏8人,臧孫氏14人。衛(wèi):石氏11人,寧氏8人,孫氏9人,孔氏8人。鄭:七穆之族共44人。宋:戴族69人,莊族5人,桓族27人,孔氏(緡公后)10人。楚:斗氏25人,成氏4人,屈氏17人,熊氏5人。這些諸侯國的公族大夫不僅

4、人數(shù)眾多,而且家族勢力頗為強大。然而與東方各諸侯國相比,秦國的公族力量明顯要小得多。這一時期的秦國不僅不見有公族大夫另立家廟,而且出現(xiàn)在史書中的公族人物也寥寥無幾。著名的秦史專家馬非百先生在其著作秦集史 中,收錄了秦自立國之前直至二世亡國六、七百年間所有的公族人物。該書旁征博引,不僅對史記、左傳中的秦國人物收錄無遺,而且遍采先秦典籍以及漢人著述中的秦國人物,可謂詳備至極。然而,總共收錄的秦國公族人物不過28人。其中屬于春秋時期的僅有9人,而有明確事跡可考的不過公子宏、小子慭、公子摯、公子針4人而已。而且除公子針以外,其它3位公子的世系均不詳。就政治地位而言,秦國的群公子與東方諸侯國中的公族也有

5、天壤之別。春秋秦國的卿大夫:百里奚、蹇叔、公孫枝、由余、丕豹、孟明視、西乞術(shù)、白乙丙,均為外來人才,未曾見一位公族,外交活動中也只有小子慭一人出現(xiàn)在 左傳中。另外,封邑乃是世族形成的最根本的政治資本,而秦國群公子所受分封遠沒有東方各國那樣普遍。關(guān)于春秋時期秦公子受封情況,現(xiàn)有史料中僅見兩條,一則見于史記秦本紀:“武公卒有子一人,名曰白,白不立,封平陽。立其弟德公”3183;另一則見于國語楚語上:“鄭有京、櫟,衛(wèi)有蒲、 戚,宋有蕭、蒙,魯有弁、費,齊有渠丘,晉有曲沃,秦有征、 衙”。韋昭注曰:“征、衙,桓公之子,景公之弟公子針之邑。”4 不過這種情況看來是很少的,春秋時期秦國公子受封似乎僅此二例

6、。如果說是因為史料佚失的原因,為何早期的分封能夠記錄下來,而后來分封的卻沒有記載呢?學術(shù)界對秦國有無分封也頗有分歧,但多數(shù)都是討論戰(zhàn)國時期秦國封君受封是否同于春秋時期世族的分封這一問題,而對于春秋時期,秦國有無接受分封的世族則很少有人提及。唯林劍鳴先生對此問題做了較為深入的探討。林先生在秦國發(fā)展史一書中認為:“在奴隸制的秦國卻沒有實行這種分封制,即使國君之子,也無尺土之封。”5 在其后的另一著作秦史稿中,他通過考證又駁斥了上面兩條有關(guān)春秋時期秦國分封公子的史料的真實性,他認為:第一,平陽在憲公時就成了秦國的都城,至武公時仍未遷都,武公又如何能將首都封給公子白呢?第二,通過左傳與史記有關(guān)秦公子針

7、受景公的迫害而奔晉的記載,他認為公子針寧去投奔晉國,也沒有眷顧征、衙兩封地的表示,而中原各國世族在政治上失勢時則多以封邑為根據(jù)地對抗國君??梢?,征、衙之于公子針,尚不如商邑之于(商)鞅。 所以說,征、衙并非是公子針的封地。因此他斷定,春秋時期的秦國并沒有實行分封681 , 公子白和公子針的封地“充其量不過(是)食邑”。既然秦國沒有分封, 那么它是如何進行統(tǒng)治的呢?林根據(jù) 史記秦本紀中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十一年(公元前687年)兩次設(shè)縣的記載,認為秦國“每占領(lǐng)一地都設(shè)立由國君直接任命長官的縣或者由國君委派的庶長對該地區(qū)進行軍事統(tǒng)治”682 。不過,這種論斷似乎并不十分合理。首先,公子白

8、所受封之平陽是否就是秦國的都城平陽,抑或是與秦都同名的另一地點,還是史書記載有誤,都是不可知 的。其次, 公子針沒有眷顧征、衙兩封地,如何就能說明征、衙兩地不是他的封地呢?而戰(zhàn)國時期,秦國尚有公子通國受封為蜀侯,這說明秦國公族中是存在受封者的。另外,作為行政機構(gòu)的“縣”,其大規(guī)模設(shè)置當是在戰(zhàn)國時期,而完全的郡縣制度則是在秦統(tǒng)一六國以后,秦國不可能在春秋初年就完全建立縣制以代替分 封。同時, 分封制度又是作為周代的一種俸祿制度而存在的。代替這種“封疆裂土”的新型俸祿制度的食邑制則至戰(zhàn)國時期才開始出現(xiàn),春秋時代的秦國應該說是沒有此種新制度的。柳春藩于秦漢封國食邑賜爵制一書中也說:“西周的裂土分封制

9、和采邑制是奴隸制的裂土分封制。戰(zhàn)國時期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具有新的封建性質(zhì)的封君食邑制和賜爵制,就是從這一時 期開始產(chǎn)生的,這主要是在秦國?!?7林劍鳴先生認為秦無分封的另一個依據(jù),是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中的一段話:按古時所謂爵者,皆與之以土地。如公侯伯子男以至附庸及孤、卿大夫亦俱有世食祿邑。若秦法,則惟徹侯有地,關(guān)內(nèi)侯則虛名而已,庶長以下不論也。始皇遣王翦擊楚,翦請美田宅甚眾,曰:“為大王將有功?!苯K不得封侯。然則秦雖有徹侯之爵,而受封者蓋少,考之于史,惟商鞅封于商,魏冉封穰侯,范睢封應侯,呂不韋封文信侯,嫪毐封長信侯。及始皇既稱皇帝,東游海上至瑯琊,群臣議頌功德,惟列侯武成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

10、、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如是者不數(shù)人而已,然鞅、冉、不韋、毐皆身坐誅廢,睢雖幸善終,而亦未聞傳世。王離 以下俱無聞焉。蓋秦之法未嘗以土地予人, 不待李斯建議而始罷封建也。82095此處馬端臨所言之人,皆是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封君。此時,不僅秦國,中原各大國都已廢分封而行封君制度了。以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封君制度來推斷秦國春秋時期無分封,這種判定方法似乎不妥。因此,我認為春秋時期的秦國公族中應當存在為數(shù)不多的受封的卿大夫。然而,受到分封的卿大夫只能說具備了形成世族的基本要素之一,并不能說明他就一定是世族。因為世族是在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方面都擁有很大獨立性的政治實體,它的形成,是需要在

11、一個穩(wěn)定的政治環(huán)境中發(fā)展上百年才能完成的,是幾代人經(jīng)營的結(jié)果。無論哪一個家族是否擁有封地或是政治勢力如何,要想在較短時期內(nèi)發(fā)展成為一個世族都是 不可能的。 東方各國世族的發(fā)展歷程已印證了這一點。秦國分封直到戰(zhàn)國時期才開始多起來,而且大多數(shù)都是分封給有功之臣,如商鞅封于商,魏冉封于陶, 范睢封于應。在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23位封君中,異姓大 夫占了16位,公族僅占了7位。9這說明,直至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公族在政治上仍然沒有太多的權(quán)力。不僅如此,秦公子還時時受到國君的約束,當秦 景公之時,秦公子針因為受先君之寵而富,“或僭之,恐誅,乃奔晉”。而且,直到景公去世之后才敢回國。長期受世族困擾的晉平公對于公子針

12、的這種行為就很 不理解,竟問道:“后子富如此,何以自亡?”因為在晉平公看來,作為公族的公子針應該和晉國的世族一樣享有眾多特權(quán),是不會輕易被驅(qū)逐出境的。而且就在秦景公二年(公元前575年)的時候,晉國還發(fā)生過 “欒書弒其君厲公”3196的事。縱觀春秋時期,不論是齊、楚這樣的大國,還是曹、 莒之類的小國,其公族都有很大的權(quán)力,他們甚至動輒弒君自立。而秦國發(fā)生的則是大庶長與庶長弒君,由此看來,秦國公族似乎沒有世官、私軍等特權(quán)。二、秦國的庶長不同于東方各國之世族史記中有多處都提到了大庶長與庶長一職,如寧公死后,“大庶長弗忌、威壘、三父廢太子而立出子為君”。“出子六年(公元前698年),三父等乃復共令人

13、賊殺出子?!庇帧皯压哪辏ü?25年),庶長晁與大臣圍懷公,懷公自殺”。從這些材料來看,秦之庶長似乎有很大的權(quán)力。通過下面一段材料,我們或許能夠?qū)κL一職有所了解:左傳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秦庶長鮑、 庶長武帥師伐晉以救鄭?!笔酚涄w世家:“(成侯)十三年(公元前363年),秦獻公使庶長國伐魏少梁,虜其太子痤。”史記秦本紀:“(惠文君七年)(公元前331年)秦使庶長疾與戰(zhàn)修魚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薄笆辏ü?26年),庶長疾攻趙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庶長章?lián)舫诘り枴!薄拔渫踉辏ü?10年)使甘茂、庶長封伐宜陽?!薄罢严逋踉辏ü?06年),庶長壯與大臣、諸

14、侯、公子為逆,皆誅庶長奐伐楚,斬首兩萬?!?后漢書西羌傳: “秦惠王遣庶長操將兵定之。”這些材料中,大庶長只提到了一次,庶長卻錄有數(shù)次之多。如果以宋國司馬有大司馬、少司馬之分的情況來看,大庶長或當為庶長的一種,然而又不見少庶長一職。馬端臨文獻通考封建考六引后漢書百官志劉昭注云:“自左庶長以上至大庶長,將軍也。所將庶人更卒,故以為大庶長,即大將軍也。左右庶長 即左右偏裨也?!?2094此以大庶長為官職,而以左右庶 長為其副職。然庶長分為多種爵位,則是在商鞅變法 之后的事情。春秋初年, 秦國庶長是否有左右之分,似無確證。林劍鳴先生認為,庶長初為秦國一種武官,后 來成為秦國在新占領(lǐng)土地上設(shè)立的最高行

15、政長官,其職能是對該地區(qū)實行軍事管制。因為他們要管理庶民,故稱為“庶長”。馬非百先生對此亦作過研究,他說:“(秦)有武功封爵之法至庶長一爵,最初亦似為官名?!痹趯κL一職作了考證之后,他認為:“在孝公以 前,庶長每有擅權(quán)廢立之事。孝公武王時,王權(quán)漸盛,庶長失其權(quán)威,始由官名分化為左、右(庶長)、駟車(庶長) 及大庶長等四種爵位。”10王蘧常亦認為大庶長一職僅為爵位,而非官職。11據(jù)此,有學者認為,所謂大庶長,實際上就是庶長,其中大字為衍文。12這一說實可取。綜上所述可知,秦國的庶長最初是一種能夠統(tǒng)帥群臣的高級武職,而且這一官職在秦國歷史上一直是其特設(shè)的官職。商鞅變法以后,出現(xiàn)了以庶長這一官職命

16、名的四個爵位,即左庶長、 右庶長、駟車庶長和大庶長。但是庶長一職作為統(tǒng)帥軍隊的武官,始終沒有發(fā)生改變。這一點, 從以上材料里也可以看出。那么,庶長是否為秦國公族或世族呢?不妨將秦國庶長與中原世族弒君情況作一個對比。宋國華督弒君之后,仍然擔任宋國的太宰,鄭國高渠彌殺了鄭昭公之后,也繼續(xù)擔任鄭國的執(zhí)政大夫。秦國則不然,大庶長三父等人殺出子之后,擁立秦武公即位,秦武公即位兩年后“誅三父等而夷其三族,以其殺出子也”3182。可見,即便是庶長能夠廢立國君乃至叛亂弒君,他們與東方各國世族所得到的下場也不一樣。這說明庶長 并不具有等同于中原世族的特權(quán),秦國國君仍然是可以控制局面的。另外,東方各國中,每一世族

17、只擔任一個官職,未見有數(shù)家世族擔任同一官職或同時執(zhí)政的。而秦國的庶長卻可由幾個人同時擔任,如共同弒出子的大庶長弗忌、威壘、三父以及秦惠文王時期的庶長疾與庶長章。這種由數(shù)人共同擔任同一要職的任官方式,對于權(quán)臣專權(quán)是一個很好的制約因素。另外,從這些庶長的姓名上來看,似乎前后也沒有相同姓氏的,說明他們不是同一家族。同時,也不見庶長與國君有何血緣關(guān)系以及他們的受封情況。如果庶長確為秦國有政治影響的世族或公族,何以史書中沒有任何記載?由此可以推斷,庶長并非秦國世族,當然也就不可能是公族成員。秦國公族中似乎就沒有形成如東方諸候國中那樣頗具實力的世族。庶長在秦國政權(quán)中有如此大的權(quán)力,但文獻中卻沒有詳細記載,

18、這可能和秦國的特殊國情有關(guān)。秦國地處戎狄聚居地,長期與這些民族作戰(zhàn),武將的權(quán)力會逐漸膨脹,因此,短時間內(nèi)出現(xiàn)一定的武人專政現(xiàn)象也在所難免。三、秦與東方各國異姓卿大夫之比較秦國公族力量如此之小,那么異姓卿大夫在其國內(nèi)的政治地位如何呢?春秋時期,一國的異姓卿大夫一部分是在本國因軍功而擢升上來的,如晉國的趙氏、魏氏;一部分是由他國政治避難而來的,如齊國的陳氏。東方各國的異姓卿大夫中,一般來說,本土的人士多一些。而秦國則恰恰相反,秦之卿大夫以外來者居多,其中由余來自戎,百里奚來自虞,士會、丕豹、先蔑來自晉。直到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人才仍然是以外來的流亡者為主。春秋時期,各國政局動蕩,各國卿大夫因政治斗爭失

19、敗等原因而流亡者比比皆是。但流亡于秦的卿大夫與在中原各諸侯國中奔走的卿大夫又有所不同。首先,中原各國的流亡者家族和私人勢力沒有被消滅。家族勢力是世族卿大夫立足于一國政權(quán)中的政治資本。流亡于中原各國的世族,雖然四處奔走,但這種失勢僅是暫時的,除極少數(shù)在政治斗爭中被滅族的卿大夫外,絕大多數(shù)世族的家族勢力仍然存在。這些家族有的甚至會跟隨世族同時逃往他國。左傳中有多處記載: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宮之奇以其族行。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巫臣盡室以行。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邾庶其以漆、閭丘來奔。季武子以公姑姊妻之,皆有賜于其從者。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宋華、向之亂,公子城、公孫

20、忌、樂舍、司馬強、向宜、向鄭、楚建、郳甲出奔鄭。其徒與華氏戰(zhàn)于鬼閻,敗子城。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夏,陳轅頗出奔鄭道渴,其族轅咺進稻醴、梁糗、腶脯焉。”以上材料中的出奔世族除了有“族”、“室”這樣的家族成員以外,還有“從者”、“徒”,他們雖然不一定是家族成員,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人一定是世族的私人勢力。除卿大夫外,各國公子在出逃時也都帶有謀臣,如晉公子重耳身邊有趙衰、狐毛、狐偃等人,齊公子糾有管仲、召忽等人。因此,世族即使逃往他國,也仍然是很有實力的。另外,周天子與諸侯對于出奔的世族,總是會“復之” 。有些世族雖然在其國內(nèi)完全失勢,但他們還會利用自己在列國的巨大影響力,借助他國的力量

21、干預國內(nèi)政治。所謂“出奔”,僅僅是暫時的政治避難。而第三方勢力出于各種目的,也會利用出奔的世族干預該國的內(nèi)政,從中獲利。因此,一旦時機成熟,這些世族就會卷土重來,繼續(xù)回國執(zhí)掌朝政。晉國的欒氏就是利用齊國的幫助而回國奪權(quán)的。也就是說,在中原的各國世族無論由于何種原因而出奔他國,都并沒有失去自己的特權(quán)。他們政治地位的變化,體現(xiàn)的只是該國內(nèi)部世族之間的斗爭情況。一兩個世族的出奔或失敗,并不能徹底改變世族制度固有的弊端。其次,中原的各國世族,在其出奔過程中,往往攜帶大量的財富甚至是封地而叛逃,這些出奔的世族,往往以其財物寶器賄賂各國當權(quán)者,從而躋身于他國的政 壇之上。其所帶來的封地, 只是名義上的轉(zhuǎn)讓

22、,實際統(tǒng)治權(quán)仍然控制在流亡過來的世族手中。齊國大夫烏余以其封地廩丘奔晉之后,仍擁有很強的實力,甚至襲取了衛(wèi) 國的羊角和魯國的高魚兩地。對于中原各諸侯國來說,有些“奔”來的世族對于本國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如申公巫臣、苗賁皇等“楚材晉用”,使得晉國在爭霸戰(zhàn)爭中多次獲勝。不過, 這些只是少數(shù)現(xiàn)象,多數(shù)奔來的世族只是給本國增加了一個爭權(quán)者而已,齊國陳氏就是一個典型??偟膩碚f,東方各國卿大夫雖有出奔,但家族勢 力仍存。 縱使客居他國,仍然得為世族。故東方各國異姓卿大夫的政治權(quán)力幾乎與公族大夫等同。在一定情 況下甚至可以弒君自立,如齊、晉兩國。而秦國的異姓卿大夫卻有所不同,他們的出奔,毋寧說是流亡

23、。從現(xiàn)有文獻中可知,流亡秦國的人士大致有三類:一為流放而來,左傳莊公六年載:“夏,衛(wèi)侯入,放公子黔牟于周,放寧跪于秦”。左傳另外見“放”的還有:宣公元年(公元前607年):晉人放胥甲父于衛(wèi)。成公五年(公元前586年):原、屏放諸齊。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秋九月,齊公孫蠆、公孫灶放其大夫高止于北燕。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五月庚辰,鄭放游楚于吳。昭公三年(公元前539年):九月,子雅放盧蒲弊于北燕。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冬十月壬午,楚師滅陳。執(zhí)陳公子招,放之于越。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蔡人放其大夫公孫獵于吳。這些流放者中,晉國的胥氏、趙氏,鄭國游氏都是 其國內(nèi)頗有權(quán)勢的

24、世族,陳公子招、 蔡大夫公孫獵都是該國公族成員。與出奔者有所不同的是, 左傳沒有任何關(guān)于這些流放人物再度掌權(quán)的記錄。由此可以推斷,春秋時期的流放者一旦被“放”出國,似乎就再也不能立足于政治舞臺上了。寧氏雖然是衛(wèi)國的世族,但是作為流放者入秦,他是不可能在秦國政治中有所作為的。秦國歷史上也沒有寧氏掌權(quán)的記載。二為收買或招募而來,如百里奚、蹇叔等人。三為主動投奔而來,如丕豹、由余等人。這些士人無論是以何種方式來到秦國,他們與中原各國的流亡者都有著根本的不同:第一,秦國的外來人才沒有根深蒂固的家族勢力。無論是春秋時期百里奚、蹇叔、由余,還是戰(zhàn)國時期的商鞅、范睢等人,其在自己國內(nèi)既沒有自己的家族勢力,也不是顯赫的世族,因此也就沒有回國奪權(quán)的欲望與可能性。而秦國的政治環(huán)境卻可以讓他們大展鴻圖,一旦他們被委以重任,都能夠盡心盡力地為秦國的發(fā)展出謀劃策。第二,秦國的流亡者都是來自于社會下層或在本國失勢的知識分子,他們在國內(nèi)地位較低或是得不到國君的賞識,不僅沒有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和政治資本,甚至也沒有自己的封邑。他們之所以能夠躋身于秦國的統(tǒng)治階層之中,全因其才略而見用。文獻中秦國歷史上也未見有世代執(zhí)掌朝政的卿大夫家族。因此說,這些只身逃來的人才,雖然在秦國政治生活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受到國君充分的尊敬,但是不可能形成強大的世族勢力。四、結(jié)語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兩點結(jié)論:其一,就現(xiàn)有的文獻來看,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