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獨立入罪問題的研究-法學學士畢業(yè)論文_第1頁](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1-1/17/bd97825b-def8-4b43-9fe3-731e49d90f73/bd97825b-def8-4b43-9fe3-731e49d90f731.gif)
![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獨立入罪問題的研究-法學學士畢業(yè)論文_第2頁](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1-1/17/bd97825b-def8-4b43-9fe3-731e49d90f73/bd97825b-def8-4b43-9fe3-731e49d90f732.gif)
![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獨立入罪問題的研究-法學學士畢業(yè)論文_第3頁](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1-1/17/bd97825b-def8-4b43-9fe3-731e49d90f73/bd97825b-def8-4b43-9fe3-731e49d90f733.gif)
![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獨立入罪問題的研究-法學學士畢業(yè)論文_第4頁](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1-1/17/bd97825b-def8-4b43-9fe3-731e49d90f73/bd97825b-def8-4b43-9fe3-731e49d90f734.gif)
![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獨立入罪問題的研究-法學學士畢業(yè)論文_第5頁](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1-1/17/bd97825b-def8-4b43-9fe3-731e49d90f73/bd97825b-def8-4b43-9fe3-731e49d90f73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文摘要在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刑事立法中,交通肇事逃逸行為被評價為一個獨立的犯罪, 但我國現行刑事立法沒有將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獨立入罪,而是將其依附于交通肇事 罪,作為一個加重情節(jié)處罰。本文分析了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獨立性質,指出了交通 肇事逃逸行為并不因先前肇事行為是否構成交通肇事罪而具有刑事可罰性。將交通肇 事逃逸行為獨立入罪,既能夠避免把此類行為規(guī)定為交通肇事罪的情節(jié)加重犯所帶來 的理論障礙,又可以使刑事法網更加嚴密。筆者通過借鑒交通肇事逃逸行為在國外的 獨立立法經驗,建議我國設立交通肇事逃逸罪。關鍵詞:交通肇事逃逸;獨立;刑事可罰性;立法IAbstractIn many criminalle
2、gislationsof countries and regions , escaping behaviorof trafficaccident is judged as an independent crime . However, escaping behaviorisnt in depe ndent and it attaches to the crime of traffice accide nt as a plot of the crime of traffic trouble in Chin ese crim in al legislati on. This paperan aly
3、zes the in depe ndent n ature of escape ing behavior of traffic accide nt,and points out that the escap ing behavior caus ing traffic troubles is not crim in ally puni shable in disregard of whether the former act con stitutes the crime of causing traffic casualties or not . Escaping behavior should
4、 be independent , which can not only avoid the arguement of theory, but also makethe arm of the law more rigorous .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we can set up new charge of escaping after traffic accifent, which takes examples by foreignin depe ndent experie neeKey words: escap ing behavior of traffic a
5、ccide nt;i ndepe nden t;crim in ally puni shable;legislativeii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獨立入罪問題的研究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獨立入罪問題的研究在交通肇事犯罪中,逃逸行為被認為是性質惡劣的情節(jié),因為肇事者的逃逸往往使 得事故責任難以認定,同時也使許多本可得到及時救助而免于死亡的受害者增加了死亡 的概率。近年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不斷上升,逃逸問題一直是我國刑事司法和刑法理 論關注的焦點。目前,我國現行刑事立法沒有將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獨立入罪,而是將其依附于交通肇事罪,作為一個加重情節(jié)處罰。立法、司法解釋同刑法理論相沖突,導 致法定刑的量刑失衡,不能
6、有效遏制交通肇事逃逸行為。 逃逸行為與肇事行為相比,有 自己獨立的罪質,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符合獨立犯罪的本質特征。鑒于此,筆者認 為有必要將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獨立入罪, 使逃逸行為脫離交通肇事罪,予以獨立的刑法 評價。一、我國現行刑事立法對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定性與缺陷逃逸行為與肇事行為相比,有自己獨立的罪質,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但是, 我國現行刑事立法目前將逃逸行為依附于交通肇事罪,作為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情節(jié), 現實中顯現出了諸多缺陷,不利于對這種行為的抑制和打擊。因此,筆者企圖通過分 析與探究我國現行刑事立法對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定性,從而挖掘其缺陷。(一)我國現行刑事立法對交通肇事逃逸行為
7、的定性“逃逸”本是一個平常的概念,它最直接、最基本的含義就是“逃跑”。但當它 被用作為定罪量刑相關的專門術語時,含義就變得復雜了,因此有必要給予確切的界 定,這是罪刑法定原則的內在要求。一般學理認為,交通肇事逃逸行為是指在發(fā)生交 通事故后為了逃避責任不履行對受害人的搶救義務,駕車逃逸或者棄車逃逸并將自己 藏匿起來的行為。目前,我國現行刑事立法對交通肇事罪逃逸行為的定性如下:1刑法典的規(guī)定刑法將逃逸行為定性為一個量刑加重情節(jié)依附于交通肇事罪,明確了只有在 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前提下才能評價逃逸行為。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規(guī)定,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
8、致人 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當基本罪成立時逃逸的,屬于情節(jié)加重犯,應在三年 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幅度內處罰;對于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而致人死亡的,屬于結 果加重犯,應在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幅度內處罰。當基本罪不成立時,即使逃逸也依 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四條規(guī)定處 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可以并處15 日以下的行政拘留,而不進行單獨的刑事處罰。2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相關司法解釋明確,“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是指行為人在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基礎上,于發(fā)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并將逃逸行為定性為交 通肇事罪的定罪條件之一。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 干問題
9、的解釋第二條規(guī)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 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六)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場的。該解釋表明,若能查明逃逸人在事故中僅負次要責任或無責任,無論是在被害人 死亡還是重傷的場合,即使行為人逃逸也不構成犯罪。這種情況下,交通肇事的逃逸 人并非交通肇事罪的主體。只有行為人負主要或全部責任,而又實施了逃逸行為,才 構成交通肇事罪。逃逸成為交通肇事罪的構成要件。(二)我國現行刑事立法對交通肇事逃逸行為定性的缺陷交通肇事逃逸行為和交通肇事行為在犯罪構成要件上有本質的不同,但我國刑法 以“交通肇事罪”一個罪名同時評價了逃逸行為和交通肇事行為,這
10、與刑法理論是相 違背的。這樣的刑事立法存在以下缺陷:1“交通肇事罪”的罪名無法涵蓋交通肇事逃逸行為(1)主觀方面,交通肇事逃逸行為與交通肇事罪的罪過形式不相一致。交通肇事 罪的主觀只能出于過失,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于自信的過失,即行為人應當預見 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嚴重后果,但由 于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嚴重后果的心理態(tài)度。而對于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主觀方面, 有學者認為,“逃逸”行為不可能是由“過 失”而實施,只能是一種“故意”而為的行為。筆者贊成這種觀點,依常理判斷,一個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肇事者是明知被害人受傷嚴重、不
11、救助可能會導致死亡的,其逃 逸即是放任被害人死亡結果發(fā)生,主觀屬于間接故意。施加其他加害行為后逃逸,如 將被害人帶離事故現場隱藏或者遺棄,致被害人死亡,其主觀為直接故意。既然逃逸 行為的主觀為故意,我國刑法將逃逸行為附屬于交通肇事罪,則導致一個罪名中出現 過失與故意兩種主觀。(2) 客觀方面,交通肇事罪的逃逸行為規(guī)定不合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規(guī)定,交通肇事1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定罪處罰:為逃避法律 追究逃離事故現場的。可見,交通肇事逃逸行為只有在造成1人以上重傷且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時才能構成犯罪。
12、根據上述司法解釋,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在下述兩 種情況下均無法定罪處罰。第一,行為人負全部或主要責任但沒有造成重傷以上后果 的交通肇事逃逸行為。例如肇事者把行人腿部撞成輕傷(肇事者負全部或主要責任) 后逃逸,傷者走路很艱難,暴風雪下傷者被凍死或凍成重傷。根據交通肇事逃逸行為 客觀方面的規(guī)定,無法追究逃逸者的刑事責任。第二,行為人不負有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但造成重傷后果的交通肇事逃逸行為。例如,行人進入高速公路,汽車駕駛員J 刑事法學,2001,( 10): 5051. 林亞剛論“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 正常高速駕車剎車不及時,將行人撞成重傷(肇事者無責任)后離去。傷者因延誤治
13、療時機,得不到救助死亡。在此類情形下,由于駕駛員對先前交通事故的發(fā)生并無主 要責任,無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刑事立法對于逃逸行為的客觀定罪標準不合理,導致 發(fā)生“有責任無重傷”和“無責任負重傷”這兩種逃逸行為所造成的嚴重后果,無法 追究肇事者的刑事責任。(3) 交通肇事逃逸行為和交通肇事罪二者的犯罪客體不同。交通肇事罪侵犯的客 體是交通運輸的公共安全,交通肇事逃逸行為侵犯的客體主要是被害人的人身權利、 財產權利及司法機關的正?;顒印R驗榻煌ㄕ厥绿右菪袨槭拐厥潞蟮墓ぷ鳠o法正常進 行,使原本可以挽救、避免的嚴重后果因此發(fā)生,該行為實質是一種搶救義務缺失的 不作為。正是逃逸行為本質上的不作為,表征著逃逸
14、行為的人身危險性和社會危害性。2 交通肇事逃逸行為與相關罪名的界限不清晰(1) 交通肇事逃逸行為與故意殺人罪將隱藏或者遺棄被害人致死的情形規(guī)定為交通肇事罪的“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節(jié)還是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我國刑事立法出現了混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規(guī)定,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 法律追究,將被害人帶離事故現場后隱藏或者遺棄,致使被害人無法得到救助而死亡 或者嚴重殘疾的,應當分別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 以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規(guī)定,因逃逸致人死 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行為人交通肇事后,主
15、觀心理態(tài)度容易發(fā)生變化,為逃 避刑事責任而毀滅罪證,故意將受害人移到十分隱蔽而難以發(fā)現的地方后逃逸,致使 受害人喪失被搶救機會而死亡,這是一種消極的不作為故意殺人方式。但是這種情形 同時也屬于被害人死亡是由行為人肇事逃逸行為所致,符合“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內 涵。立法對“因逃逸致人死亡”所配置的法定刑為7年以上有期徒刑,而故意殺人犯罪法定刑卻遠不止于此。兩種情形的量刑相差甚遠,我國刑事立法卻未明確此問題, 容易導致實踐中出現明顯的罪責刑不均衡。(2) 交通肇事逃逸行為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行為人交通肇事以后,在逃離現場過程中,再次違反了交通管理法規(guī),發(fā)生了第 二次交通事故而致使第二次交通肇事
16、中的受害人死亡,是否也屬于“因逃逸致人死 亡”?顯然,這種情形中受害人的死亡也是同交通肇事人的逃逸行為相關聯(lián),或者說 是由于行為人的逃逸而產生了致人死亡的嚴重法律后果。但是交通肇事后未停車處理 事故,持放任態(tài)度在道路上橫沖亂撞,發(fā)生了第二次交通事故,造成第二次交通肇事 中的受害人死亡,同樣符合刑法一百一十五條的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 罪構成。但是我現行國刑事立法沒有給出清晰標準來處理二者發(fā)生重合的情形。3 量刑設計不均衡交通肇事逃逸行為不獨立出來,就必須依照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標準來處罰情節(jié)惡劣的逃逸行為。但我國現行刑事立法對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是不均衡的,突出表現為交 通肇事罪與類似過失犯罪法
17、定刑罰幅度不相協(xié)調。刑法第二章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的過失犯罪(如第一百一十五條、一百一十九條、一百二十四條)與第四章的過失致人 死亡罪,最高法定刑均為 7年。這種規(guī)定是基于行為人過失的心理,反映出對其主觀 惡性較小的考慮。同樣作為過失犯罪的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行為,其最高法定刑幅度 可達7年以上有期徒刑,不能達到與其他類似條文形式和實質上的均衡。若交通肇事 逃逸行為能獨立出來,重新制定其法定刑幅度,既調整了交通肇事罪這個過失犯罪的 量刑幅度,也使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刑罰安排為人們所接受。二、將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獨立入罪的意義將交通肇事逃逸行為從交通肇事罪中分離出來單獨定罪,在刑法中設立交通肇事 逃逸罪。
18、主要包含如下三個方面意義:(一)有利于避免刑事立法的沖突依據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成立交通肇事罪,只考慮其行 為是否造成了“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結果,交通肇事逃 逸行為只是一個量刑情節(jié)。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 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第二款(六)規(guī)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 者主要責任,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場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逃逸時交通 肇事的事后行為,在司法解釋里作為交通肇事罪的成立條件。逃逸行為除了具有量刑 意義之外,在特定情況下還被賦予了定罪情節(jié)的意義。司法解釋實際上是對刑法典有 關交通肇事罪罪狀的修改,
19、盡管是對該條文的重大突破,但是也使我國在交通肇事逃 逸行為的刑事立法顯得矛盾重重。重新修改這一立法,將交通肇事逃逸行為剝離交通 肇事罪,便能避免這一沖突。(二)有利于發(fā)揮刑法的規(guī)制機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guī)定,發(fā)生了不構成交通肇事罪的交 通事故后逃逸的,承擔的是行政責任,處2002000元以下罰款,或處15日以下拘留, 這使肇事者懷著僥幸心理逃逸,筆者認為,這是造成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上升的重要原 因之一。刑法的機能,又稱為刑法功能,是指刑法在其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功效和作用。 刑法的機能有規(guī)制的機能、秩序維持機能及自由保障機能?!八^規(guī)制的機能,就是明確對犯罪行為的規(guī)范性評價的機能。作
20、為其內容,包含有通過把一定的行為規(guī)定為犯 罪、使其與一定的刑罰相聯(lián)來表示該行為是法律上無價值的東西的機能,和命令行為 人作出不實施這種犯罪行為的意思決定的機能。前者稱為評價的機能,后者稱為決定 的機能(意思決定的機能)。”刑法如果將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獨立犯罪化,就清楚地表 明發(fā)生一般交通事故后,無論是否有責任及責任大小,被害人輕傷、重傷或死亡,只馮軍.刑法概說:總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33 . 要肇事者逃逸的,就構成犯罪。這就對交通肇事逃逸行為作出了明確的否定性評價, 并對肇事者發(fā)出了刑法呼吁:發(fā)生一般交通事故后,必須立即保護現場、搶救受傷人 員,并迅速報告執(zhí)勤的交通警察
21、或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否則就是犯罪,面臨著 刑罰的制裁。(三)有利于提高國民的正義標準正義與人類理性、自由、平等、安全等密不可分,是法律制度存廢的基石之一。 相對于刑事法律制度而言,正義的價值在于通過刑事規(guī)范功利傾向的限制,促進社會 秩序與個人自由的和諧發(fā)展。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講,正義性標準對于確定犯罪化的范 圍具有獨立化的價值。如果說犯罪化的必要性標準側重于犯罪化的功能價值一一秩序 之確立或維持,則犯罪化的正義性標準則側重于犯罪化的倫理價值或公眾認同。從國 家立場上看,某一行為符合犯罪化的必要性標準,但在社會方面尚缺乏犯罪化的倫理 支持或公眾認可的同時,則表明該類行為犯罪化的時機尚不成熟。
22、如果憑借國家權力 強行予以犯罪化,則實際的定罪過程因不具備相應的社會基礎而難以達到犯罪化本身 所力求達到的積極效果。畢竟,作為人類文明發(fā)展產物的法律不僅僅是調節(jié)社會秩序 的工具,它必然還包含著深刻的倫理內涵。所以,在通過形式規(guī)范設立犯罪化范圍時, 不僅要堅持必要性標準,而且也應符合正義性標準,并努力求得犯罪化的功能價值和 正義價值之平衡。發(fā)生了一般交通肇事行為后,肇事者對受害人的生命和健康漠不關 心,因害怕受到法律的追求而逃之夭夭,這是一種典型的損人利己的行為,是一種不 道德的行為,因其違反了多數人認同的價值體系,因而應當受到公眾的譴責。交通肇 事逃逸行為獨立犯罪化,則有利于提高國民的正義標準
23、,緩和社會矛盾。三、國外對獨立處理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立法狀況及對我國的借鑒意義國外關于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立法雖然不盡完全相同,但在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刑 法中,交通肇事逃逸行為并不依附于交通肇事罪,而且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犯罪圈遠 遠大于我國,并不局限于交通肇事致人重傷后逃逸,即交通肇事逃逸行為本身就構成 犯罪。故國外對獨立處理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為我國提供了借鑒意義。(一)國外的立法狀況在德國,交通肇事逃逸行為構成擅自逃離肇事現場罪。德國刑法典第一百四十二 條規(guī)定:“一、交通肇事參與人在街道發(fā)生交通事故后,未完成下列行為之前離開肇事 現場的,處3年以下自由刑或罰金:1 為有利于肇事參與人和受害人,應說
24、明自己的 身份、車輛情況,或該人的行為與發(fā)生之事故有關而應陳述以證實身份、車輛和參與 方式,說明或陳述就離開的。2在沒有人證實之前,根據實際情況應等待相當時間, 未等待就離開的。二、肇事參與人:1 等待期間經過后(第一款第2項)或自認為無 責任或可原諒而逃離肇事現場,且事后未立即加以證實的,依第一款處罰。” 徐久生,莊敬華德國刑法典M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 . 308.根據日本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二條的規(guī)定,交通肇事致人受傷的駕駛人員負有 救護受傷者的義務違反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10萬日元以下罰金。因此,在肇事 后逃逸的場合,駕駛員認識到造成他人受傷而逃走的時候,就構成違反救護義務罪
25、。 日本的交通肇事逃逸行為構成違反救護義務罪,并不以發(fā)生重傷為前提。在俄羅斯,交通肇事逃逸行為構成逃離肇事現場罪。俄羅斯刑法典第二百六十五 條規(guī)定:“駕駛交通運輸工具并違反交通規(guī)則或交通工具使用規(guī)則的人員,在發(fā)生本法 典第二百六十四條規(guī)定的后果時,逃離交通事故現場,處 3年以下的限制自由,或處6 個月以下的拘役,或處3年以下的剝奪自由,并處 3年以下剝奪擔任一定職務或從事 某種活動的權利。”第二百六十四條規(guī)定的后果是“造成對人員健康的嚴重損害或中 等嚴重損害,或造成重大損失”。嚴重損失是危及生命的傷害,中等嚴重損害是雖然沒 有危及生命,但卻使受害人的健康長期受到損害,或者相當長久的喪失一般勞動
26、能力。 中等嚴重損害健康可以包括:小骨、1至3根肋骨的一面骨折,小關節(jié)脫臼,長久的嚴 重困難,失去1根手指,中度腦震蕩等。(二)對我國的借鑒意義我國刑法理論強調法益的保護,借鑒德國的立法,單獨規(guī)定“肇事逃逸罪”則可 以產生了一個獨立的犯罪構成,可以從一個新的法益視角去統(tǒng)合各種事實行為。由此 可見,我國刑事立法若能將交通肇事逃逸行為設計的犯罪圈擴大,即不要求發(fā)生重大 交通事故,只要行為人事后逃逸,就能懲罰單純的逃逸行為,則能在保障了道路交通, 強調對被害人的救助義務的前提下,更好地保護交通事故中被害者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一個不謹慎撞傷了行人的司機就應當接受救護的要求和賠償的請求。對救護或請求的
27、承諾已經通過先前的肇事行為體現出來,而無須肇事者自愿地實施積極的救護才開始 體現。日本的立法側重于對人身權利的保護,而我國目前的刑事立法對交通肇事后逃逸 的規(guī)定在客觀上體現出國家注重追訴權力的實現而忽視對人身權利的保護。犯罪后逃 逸是犯罪人合乎邏輯的本能選擇,期待犯罪人不逃逸是合理但也是困難的。因此我國 刑法借鑒日本的立法將交通肇事獨立入罪,可以促使肇事者及時搶救受傷人員,盡量 減少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同時,日本的刑事立法存在“雙軌制”,一般交通肇事犯 罪不象我國都規(guī)定在刑法典中,而是分散于刑法典和道路交通法規(guī)中,即行政法規(guī)中 也有刑事犯罪的規(guī)定。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將其都規(guī)定在行政法規(guī)中,如香
28、港就只在 道路交通條例中規(guī)定交通犯罪。這樣的立法模式有利于在刑法的修改難于啟動時, 可以針對司法實踐中出現的交通問題,及時在交通法律、法規(guī)中予以修改,因為畢竟 交通肇事罪是空白罪狀,定罪時還要尋找來自交通管理方面的規(guī)定,配套法律的完善 對于刑事司法同樣重要。 黎宏.刑法各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09. 俄羅斯聯(lián)邦總檢察院俄羅斯聯(lián)邦刑法典釋義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211 . 俄羅斯聯(lián)邦總檢察院俄羅斯聯(lián)邦刑法典釋義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212 .俄羅斯刑法對交通肇事逃逸行為一方面規(guī)定為獨立的犯罪,另一方面,其構成犯 罪的后果“造成對人員健康的嚴
29、重損害或中等嚴重損害,或造成重大損失”。這種立法不僅包括預防對依法受保護的社會關系造成損害,而且包括排除損害或減輕可能發(fā)生 后果的嚴重程度,同時包括交通事故中的受害人的生命和健康。我們應該修改目前刑法對交通肇事罪的多樣行為集合定罪的模式,對交通事故相關行為的復雜多樣性,參 照域外立法的成功經驗,結合其主、客觀兩方面的要件和我國的刑法體例特點,分別 以不同的罪給予處罰,及時改變司法實踐中的定罪沖突現象。四、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獨立入罪的立法建議由于交通肇事逃逸行為屬于因危害生命、健康而違反絕對義務的行為,所以,只 要行為人明知肇事逃逸導致對方受到較為嚴重的傷害而逃逸的,就應當以犯罪論處。 換言之,交
30、通肇事逃逸行為并不因先前肇事行為是否構成交通肇事罪而具有刑事可罰 性。即使先前肇事行為沒有構成交通肇事罪的,也完全可以依犯罪論處。這樣做既能 夠避免把此類行為規(guī)定為交通肇事罪的情節(jié)加重犯所帶來的理論障礙,又可以使刑事 法網更加嚴密。筆者將從交通肇事逃逸罪的犯罪構成、此罪與彼罪之間的界限、共同 犯罪、罪數問題以及法定刑幅度五個方面提出立法建議。(一)設立“交通肇事逃逸罪”的罪名交通肇事逃逸行為應該獨立規(guī)定為犯罪,而且要降低其定罪標準,發(fā)生交通事故 后無論有無責任及責任大小,肇事者逃逸而造成危害結果(包括財產損失)的,即可 構成交通肇事逃逸罪。所謂交通肇事逃逸罪,是指發(fā)生交通事故后,肇事者逃逸或者
31、 雖未逃逸但拒不搶救傷者和財產或偽造現場、毀滅證據而造成危害結果的行為。1主觀方面交通肇事逃逸罪的主觀方面是故意逃避承擔法律責任或故意逃避搶救被害人的義 務。這樣規(guī)定,是因為在司法實踐中,也存在著不履行搶救傷者的義務,但并不逃避 承擔法律責任的情況。例如行為人在肇事后不積極送傷者去醫(yī)院搶救,但留下了自己 的真實姓名和地址后離開了現場。這種行為仍然會導致被害者的生命處于危險當中, 不符合正義標準,而從救護被害人、防止危害結果擴大的立場考慮問題更為妥當。所 以筆者認為“故意逃避承擔法律責任”和“故意逃避搶救被害人的義務”這兩個動機 只要具備其中一個即可認定為本罪。2 客觀方面交通肇事逃逸罪的客觀方
32、面表現為發(fā)生交通事故后,無論有無責任及責任大小, 被害人出現輕傷、重傷或死亡結果,只要肇事者逃逸或者雖未逃逸但拒不搶救傷者或 偽造現場、毀滅證據以及救濟中途逃逸的行為。不以責任認定或被害人傷情來認定逃 逸行為,做到真正的獨立,能有效處理“有責任無重傷”和“無責任負重傷”兩種立俄羅斯聯(lián)邦總檢察院俄羅斯聯(lián)邦刑法典釋義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740.法空白。另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條的規(guī)定:“在道路上發(fā)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傷亡,當事人對事實及成因無爭議的,可以即行撤離現場, 恢復交通,自行協(xié)商處理損害賠償事宜;不即行撤離現場的,應當迅速報告執(zhí)勤的交 通警察或者
33、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在道路上發(fā)生交通事故,僅造成輕微財產損失, 并且基本事實清楚的,當事人應當先撤離現場再進行協(xié)商處理。”本罪所描述的交通事故應該是指造成輕傷或較大財產損失以上后果的事故。如果是僅造成輕微傷或少量財 產損失的逃逸行為,又無其他嚴重后果的,可根據刑法第十三條“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 不大的,不以犯罪論處”的規(guī)定,不作為犯罪論處。3. 犯罪主體交通肇事逃逸罪的犯罪主體是年滿 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發(fā)生交通事故后 實施逃逸行為的肇事者。4. 犯罪客體交通肇事逃逸罪侵犯的客體是復雜客體,包括交通運輸安全管理秩序和公民的人 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等合法權利及司法機關的正?;顒?。(二)明確交通
34、肇事逃逸罪與相關犯罪的界限將“因逃逸致人死亡”規(guī)定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節(jié),這樣立法存在不足之處。交通肇事罪侵犯的客體是交通運輸的公共安全,而“因逃逸致人死亡” 一行為侵犯的 只是特定的生命權。侵犯客體的不同,決定了犯罪性質的不同,從而使此罪與彼罪得 以區(qū)分。既然如此,“因逃逸致人死亡”就應該作為加重情節(jié)歸入交通肇事逃逸罪的 范疇?!耙蛱右葜氯怂劳觥钡男袨槟J脚c故意殺人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有重 合之處,筆者建議立法時應予以明確其界限。1.交通肇事逃逸罪與故意殺人罪的界限交通肇事逃逸罪是指發(fā)生交通事故后,肇事者逃逸或者雖未逃逸但拒不搶救傷者 和財產或偽造現場、毀滅證據而造成危害結果的行為。
35、如果是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 逃避法律追究,將被害人帶離事故現場后隱藏或者遺棄,致使被害人無法得到救助而 死亡的,屬于交通肇事逃逸罪的“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節(jié),還是不作為的故意殺人 罪?我國有學者認為,無論是單純的逃逸,還是將被害人移置他處之后逃逸,法律評 價的重心都在于行為人肇事后應當積極救助的作為義務上。對此,我國刑法學家王作 富教授指出,作為的本質特征是違反禁止性規(guī)范,不作為的本質特征是違反命令性規(guī) 范,實施不作為的犯罪行為,不意味著行為人為達到犯罪目的而沒有任何積極的行動。 在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被害人死亡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得到行為人應當給予的及時救 助,而轉移被害人行為只是排除了其他人實
36、施救助的時機與條件,致使死亡未能避免,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7.因而在本質上這種移置逃逸屬于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因此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將被害人帶離事故現場后隱藏或者遺棄,致使被害人無法得到救助而死 亡屬于不作為的故意殺人行為,明確立法以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而不作為交通肇事 逃逸罪的“逃逸致人死亡”的加重情節(jié)。2交通肇事逃逸罪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條規(guī)定的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使用放火、 決水、爆炸、投放危險物質以外的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其他危險方法, 是指行為人使用放火、決水、爆炸、投放危險物質以外的且能造成不特定多人傷亡或 公私財產重大損失的危險方法。交通肇事后逃逸,駕駛汽車向人群沖撞致人死亡應屬 交通肇事逃逸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情節(jié),還是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 “其 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因逃逸致人死亡”中的“人”是只限于先前的肇事行為中的被撞傷者,還是僅指 逃逸過程中再次發(fā)生交通事故撞死的其他人,抑或是二者兼有,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 鍵。對此學術界個別觀點認為,事實上發(fā)生了兩次交通運輸事故;已經發(fā)生交通事故 后,行為人在逃逸過程中又發(fā)生交通事故,顯然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大數據中心建設項目招投標承攬合同
- 2025年度國產打印機智能化升級改造工程合同
- 倪俊戚露2025版離婚協(xié)議:離婚后雙方子女意外傷害及醫(yī)療保險協(xié)議
- 電影市場分析與財務規(guī)劃的關聯(lián)性研究
- 申請學生會申請書
- 2025年度大型挖掘機二手交易合同范本
- 校園環(huán)境對青少年心理影響的調查研究
- 延續(xù)取水申請書
- 七臺河立體車庫項目申請報告
- 中國造紙制品行業(yè)發(fā)展?jié)摿︻A測及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河南省鄭州市十校聯(lián)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臨床診治和管理指南(2024版)解讀課件
- 山東省濰坊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 地理試題(含答案)
- 招聘專職人員報名表
- 《感冒中醫(yī)治療》課件
- 牛津上海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英語單詞表)
- 2024年體育賽事運動員贊助合同3篇
- 2023年中考英語話題復習課件 健康與飲食
- 2023年機動車檢測站質量手冊和程序文件(根據補充要求編制)
- 路遙介紹課件
- 腸道健康管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