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乾隆諭旨中的“不收、改、刪、銷毀”等問題評議5500字_第1頁
《四庫全書》乾隆諭旨中的“不收、改、刪、銷毀”等問題評議5500字_第2頁
《四庫全書》乾隆諭旨中的“不收、改、刪、銷毀”等問題評議5500字_第3頁
《四庫全書》乾隆諭旨中的“不收、改、刪、銷毀”等問題評議5500字_第4頁
《四庫全書》乾隆諭旨中的“不收、改、刪、銷毀”等問題評議5500字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四庫全書乾隆諭旨中的“不收、改、刪、銷毀”等問題評議5500字 摘 要:乾隆編修四庫全書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盛舉。然而其在編纂過程中曾經(jīng)刪改甚至銷毀過許多書籍,對于這樣的做法,學者持否定態(tài)度的比較多,然而歷史的事實又是怎樣呢?擬從乾隆在四庫全書編修過程中下達的二十五道諭旨入手,以期對這一問題給以客觀的評判。 畢業(yè)關鍵詞:四庫全書;乾隆諭旨;不收;改;刪;銷毀中圖分類號:K221.0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4-0206-03乾隆年間編纂的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浩大的一項文化工程。據(jù)四庫全書總目統(tǒng)計,它著錄書籍3 461種,79 309卷;存目書籍6 793種

2、,93 551卷;合計10 254種,172 860卷 1 。它不僅囊括了先秦至清代乾隆以前中國歷史上的主要書籍,而且涵蓋了中國傳統(tǒng)學術文化的各個學科門類和專業(yè)領域。然而就是這樣一部享有“典籍總匯,文化淵藪”之美譽的鴻篇巨制,后人對其評價卻毀譽參半,尤其是對它在編纂過程中的“不收、改、刪、銷毀”書籍的做法,更是大加鞭撻。其中,比較激進的如肖一山在清代通史?乾隆之鼎盛及嘉慶之中衰講“清廷對于明季之野史及稍涉嫌疑之詩文集,一經(jīng)擬定,概付焚毀,故當時著述之消滅者,不下一萬余部,致寶笈之中,減一巨觀。世或比之于秦皇之焚書云?!?2又如任松如在四庫全書答問?序中說:“吾國王者專斷,以乾隆為極致。其于四庫

3、書,直以天祿石渠為腹誹偶語者之死所,不僅欲以天子黜徒生殺之權,行仲尼褒貶筆削之事已也。刪改之橫,制作之濫,挑剔之刻,播弄之毒,誘惑之巧,搜索之嚴,焚毀之繁多,誅戮之殘酷,鏟毀鑿仆之殆遍,摧殘文獻,皆振古所絕無。雖其工程之大,著錄之富,足與長城、運河方架,迄不能償其罪也?!?3顯而易見,在上面的論述中兩位學者將四庫全書的編纂與秦始皇焚書修長城、隋煬帝開鑿運河對舉而言??陀^地來講,四庫全書的編纂對于中國古代典籍的保存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其在編纂過程中確實存在刪改書籍、銷毀書籍的做法。對這樣的做法,我們應該給予怎樣的客觀評判呢,怎樣的評價才更接近于當時歷史的真實呢?我想,我們可以從乾隆皇帝在編纂四庫

4、全書過程中下達的二十五道諭旨中得到一些體悟。一、“不收”書籍的諭旨乾隆皇帝在決定編纂四庫全書之后,不僅采輯永樂大典珍本、挑選內廷各處所藏典籍、采購社會上流傳書籍、下令編纂各種圖書,而且還下令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征書活動。數(shù)年之間,翰林院即“收過各省采進及各家進呈各種書籍,共計一萬三千五百零一種。” 4 如此豐富的文獻典籍,無疑為四庫館的采擇工作提供了優(yōu)越的條件和廣闊的天地。然而,面對這些數(shù)量巨大、種類繁多、內容龐雜的書籍,如何進行甄別采擇,卻絕非易事。乾隆皇帝對于這些書籍的收錄尤其是不收錄的情況曾多次下達諭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月初四日下達諭旨云:“除坊肆所售舉業(yè)時文及民間無用

5、之族譜、尺牘、屏幛、壽言等類,又其人本無實學,不過嫁名馳騖,編刻酬倡詩文,瑣碎無當者,均毋庸采用外?!?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初六日,內閣奉上諭:“昨閱四庫館進呈書,有朱存孝?文類聚補遺一種。內載美人八?詩,詩意?狎,有乖雅正。夫詩以溫柔敦厚為教,孔子不刪鄭衛(wèi),所以示刺示戒也。故三百篇之旨,一言蔽以無邪。即美人香草以喻君子,亦當原本風雅,歸諸麗則。所謂?興遙深,語在此而意在彼也。自玉臺新詠以后,唐人韓?輩,務作綺麗之詞,號為香奩體。漸入浮靡。尤而效之者,詩格更為卑下。今美人八?內所列麗華發(fā)等詩,毫無寄?,輒取俗傳鄙褻之語,曲為描寫,無論詩固不工,即其編造題目,不知何所證據(jù)。朕輯四庫全書,當采詩文之

6、有關世道人心者,若此等詩句,豈可以體近香奩,概行采錄。所以美人八?著即行撤出。至此外各種詩集內有似此者,亦著該總裁督同總校、分校等詳細檢查,一并撤出。以示朕?正詩體,崇尚雅醇之至意?!币陨蟽蓜t諭旨明確規(guī)定了哪些書籍是不能被收進四庫全書的,其不收錄的情況如下:1.所售舉業(yè)時文及民間無用之族譜、尺牘、屏幛、壽言等類,不收。2.本無實學,不過嫁名馳騖,編刻酬倡詩文,瑣碎無當者,不收。3.意?狎,有乖雅正,毫無寄?者,不收。為什么不收錄上述情況的書籍呢?我認為,這與乾隆皇帝編纂的目的有關。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諭旨云:“朕稽古右文,聿資治理,幾余典學,日有孜孜。因思策府縹緗,載籍極博。其鉅者羽翼經(jīng)訓,

7、垂范方來,故足稱千秋法鑒。即在識小之徒,專門撰述,細及名物象數(shù),兼綜條貫,各自成家,亦莫不有所發(fā)明,可以游藝養(yǎng)心之一助” 1。由此可知,“稽古右文,聿資治理”是他的基本文化政策,亦即編纂四庫全書的基本目的和要求,更深層則是出于其禁錮民眾思想、麻痹人民的反抗情緒、鞏固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需要。出于這樣的目的,及此種狹隘的統(tǒng)治者心理的存在,就使得許多不合統(tǒng)治者胃口的優(yōu)秀典籍而慘遭銷毀或湮滅,由此使我國古代文獻遭受了難以估量的損失。二、關于改與刪書籍的諭旨對于收錄的書籍又該怎樣處理呢,是照搬全抄,還是有所選擇呢?出于“聿資治理”的目的,乾隆皇帝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對收錄書籍的內容有的進行改動,有的則是予以刪

8、除。那么具體情況是怎樣呢?請看乾隆諭旨的指示: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奉上諭:若劉宗周、黃道周,立朝守正,風節(jié)凜然,其奏議慷慨極言,忠藎溢于簡牘,卒之以身殉國,不愧一代完人。又如熊廷弼受任疆場,材優(yōu)干濟,所上封事,語多?切,乃為朝議所撓,致使身陷大辟。嘗閱其疏,內有灑一腔之血于朝廷,付七尺之軀于邊塞二語,親為批識云:至此為之動心欲淚,而彼之君若不聞,明欲不亡,得乎?可見朕大公至正之心矣。又如王允成南臺奏稿,彈核權奸,指陳利弊,亦為無慚骨鯁。又如葉向高為當時正人,頗負重望,及再入內閣,值逆閹弄權,調停委屈,雖不能免責賢之備,然視其論扉奏草,請補閣臣疏至七十上,幾于痛哭流涕,一概付之不答。其朝綱

9、?脞,可不問而知也。以上諸人所言,若當時能采而用之,敗亡未必若彼其速。是其書為明季喪亂所關,足資考鏡。惟當改易違礙字句,無庸銷毀。又彼時直臣如楊漣、左光斗、李應?、周宗建、繆昌期、趙南星、倪元路等,所有書籍,并當以此類推。即有一二語傷觸本朝,本屬各為其主,亦止須酌改一二語,實不忍并從焚棄,至令湮沒不彰雖諸疏中多有乖觸字句,彼皆忠于所事,實不足罪。惟當酌改數(shù)字,存其原書。使天下后世曉然于明之所以亡,與本朝之所以興又若匯選各家詩文,內有錢謙益、屈大均所作,自當削去。其余原可留存,不必因一二匪人,致累及眾?;蛎魅怂填悤?其邊塞、兵防等門,所有觸礙字樣,固不可存。然只須削去數(shù)卷,或削去數(shù)篇,或改定字

10、句,亦不必因一二卷帙,遂廢全部。他如南宋人書之斥金,明初人書之斥元,其悖于義理者,自當從改。其書均不必毀。使無礙之書,原聽其照舊流行1。通過上述的乾隆諭旨,我們可以了解到,其在編纂四庫全書過程中的“改易違礙字句”的書籍,主要是針對明末諸人的著作,如劉宗周、熊廷弼、王允云、葉向高、左光斗等。乾隆這樣做是為了達到其“使天下后世曉然于明之所以亡,與本朝之所以興”的目的。 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十七日,奉上諭:據(jù)四庫館總裁將所輯永樂大典散片各書進呈,朕詳加批閱。內宋劉?學易集十二卷,擬請刊刻。其中有青詞一體,乃道流祈禱之章,非斯文正規(guī)。前因題胡宿集見有道院青詞,教坊致語之類,命刪去刊行,而鈔本乃存其舊。今劉

11、?所作則因己身服藥交年瑣事,用青詞致告,尤為不經(jīng)。雖鈔本不妨姑存,刊刻必不可也。蓋青詞蹤涉異端,不特周、程、張、朱諸儒所必不?為,即韓、柳、歐、蘇諸大家亦正集所未見。若韓愈之送窮文,柳宗元之乞巧文,此乃擬?神靈,游戲翰墨,不過借以喻言,并非實有其事。偶一為之,故屬無害況青詞之尤乖典則者乎?再所進書內有擬請鈔?之王質雪山集,內如論和戰(zhàn)守疏,及上宋孝宗書諸篇,詞旨?切,頗當事理,竟?付之剞劂,但其中亦有青詞一種,并當一律從刪至現(xiàn)在纂輯四庫全書,部帙計盈數(shù)萬,所采詩文既多,自不能必其通體完善?;虼蠖丝扇?原不妨棄瑕?瑜。如宋穆修集有曹操帳記,語多稱頌,繆于是非大義,在所必刪。而全集或?存,亦不必因此

12、而廢彼該總裁等務須詳慎抉擇,使群言悉歸雅正,副朕?古斥邪之意 1。 以上兩則乾隆諭旨,明確了刪削書籍的幾種情況:1.明人所刻類書,其邊塞、兵防等門,所有觸礙字樣,須削去數(shù)卷,或削去數(shù)篇。2.書籍中含有“道院青詞,教坊致語”類內容的,刪去。3.書籍中有“繆于是非大義”內容的,刪去。在對這些含有所謂“違礙字樣”書籍的處理中,也有不改不刪的特例。如乾隆四十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奉上諭:前日披覽四庫全書館所進宗澤集,內將夷字改寫彝字,狄字改寫敵字。昨閱楊繼盛集內,改寫亦然。而此兩集中又有不改者,殊不可解。夷狄二字,屢見于經(jīng)書,若有心改避,轉為非理。如論語“夷狄之有君”,孟子“東夷西夷”,又豈能改易。亦何必

13、改易1。又如乾隆四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內閣奉上諭:歷代名臣奏疏,向有流傳選刻之本。四庫全書內亦經(jīng)館臣編次進呈若楊漣、左光斗、熊廷弼諸人,或折沖疆場,或正色立朝,俱能慷慨建議,?切敷陳。設明之君采而用之,猶不致敗亡若是之極。其事距今百十余年,殷鑒不遠,尤當引為炯戒。則諸人奏疏,不可不亟為輯?也。除明史本傳外,所有鈔入四庫全書諸人文集,均當廣為?,裒集成編。即有違礙字句,只須略為節(jié)潤,仍將全書錄入,不可刪改。此事關系明季之所以亡,與我朝之所以興1。由此可知其不改不刪的情況如下:1.夷狄二字,屢見于經(jīng)書,不改。2.楊漣、左光斗、熊廷弼諸人事系明季之所以亡,與我朝之所以興,不刪。這樣我們對乾隆在編纂四

14、庫全書過程中的“改、刪、削”書籍的情況,就可以給以比較客觀的評判:其改刪明末一些大臣的違礙字句,出于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并要達到其“使天下后世曉然于明之所以亡,與本朝之所以興”的目的;其刪青詞,出于“歸雅正,?古斥邪”,維護儒家傳統(tǒng)詩教觀的目的;其不改“夷狄”出于維護經(jīng)典本來面目的目的,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傳統(tǒng)文化;其不刪“楊漣、左光斗、熊廷弼諸人事關系明季之所以亡,與我朝制所以興”的奏疏,也是為了達到使其統(tǒng)治地位正大光明、名正言順的目的。三、關于銷毀書籍的諭旨據(jù)統(tǒng)計,從修書之始到乾隆四十七年的八年間,共銷書二十四次,銷毀的書籍“將近三千余種,六七萬卷以上,中數(shù)幾與四庫收書相埒” 5。正是鑒

15、于此,魯迅在病后雜談之余講“文字獄的血跡已經(jīng)消失,滿洲人的兇焰已經(jīng)緩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那時的禁書,我想他都未必看見。現(xiàn)在不說別的,單看雍正乾隆兩朝的對于中國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夠令人驚心動魄。全毀,抽毀,剜去之類也且不說,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之盛業(yè)的,但他們卻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內廷,還頒之文風較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里面,也曾經(jīng)有過很有些骨氣的人。”6 但是查禁和銷毀反對自己統(tǒng)治的書籍,是歷代統(tǒng)治者共同的本性。有哪一個封建統(tǒng)治者能夠容忍反對自己統(tǒng)治的書籍,并不是一概

16、排斥,而是嚴加甄別,區(qū)別處理的呢?對于這樣的評價,歷史的真實又是如何呢?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奉上諭云:第其中有明季諸人書集,詞意抵觸本朝者,自當在銷毀之例如錢謙益在明已居大位,又復身事本朝,而金堡、屈大均則又遁?緇流,均以不能死節(jié),靦顏茍活。乃?名勝國,妄肆狂狺。其人實不足齒,其書豈可復存。自應逐細查明,蓋行毀棄以勵臣節(jié),而正人心 1。從上面的諭旨中,我們了解到乾隆要銷毀的只是那些“靦顏茍活”而反對清朝的明末遺臣和遺民的著作,打擊面是很小的。對于那些并非“靦顏茍活”的反對清朝的著作,如上面講到“刪改”書籍的諭旨中提到的像劉宗周、黃道周、熊廷弼、王允成、葉向高、楊漣、左光斗、理應星、周宗建等“彼時直臣”,則只是“改易違礙字句”,或“所有觸礙字樣,只須削去數(shù)卷,或削去數(shù)篇”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說乾隆皇帝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確實刪改了一些書籍的內容,而且銷毀了一些不利于維護其封建統(tǒng)治的書籍。然而通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