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拿來主義》教案12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頁
高中語文《拿來主義》教案12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頁
高中語文《拿來主義》教案12 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頁
高中語文《拿來主義》教案12 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頁
高中語文《拿來主義》教案12 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拿來主義授課時間:教學目的:知識與能力:領會運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諷刺的語言來論證論點的寫作特色。過程與方法:誦讀法、點撥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和學習魯迅先生對待外國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與方法,發(fā)揚“拿來主義”精神,吸取精華,剔除糟粕。教學設想:兩課時第1課時教學內容與步驟:1.由課外閱讀引入課文,激發(fā)學習興趣。同學們課外閱讀興趣很濃,閱讀范圍比較廣泛。半學期以來,據(jù)初步統(tǒng)計,全班看的雜志多達六十七種。書也讀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說,中外文學作品,也有二百七十多本,平均每個同學課外書籍看五本左右。有個同學連雜志帶書籍看了四十多本。書的種類也較多,有唐宋詩詞、三國演義、水滸傳、明清筆記小說選譯,還有同學

2、看西廂記。外國作品也看了不少,如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戰(zhàn)爭與和平、巴爾扎克的高老頭、雨果的悲慘世界等??傊沤裰型獾淖髌范加?。古代和外國的這一些文化遺產(chǎn),我們在接觸的時候,采取怎樣的態(tài)度才是正確的呢?學習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從中可受到啟發(fā),得到教益。2.解題:請同學看課文注釋,回答拿來主義一文選自何書。針對學生回答,指出:選自魯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雜文。有一段時間,魯迅先生住在上海閘北帝國主義越界筑路區(qū)域,這個地區(qū)有“半租界”之稱。魯迅先生有很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對帝國主義十分憎恨,因此將“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憤慨之情?!扒医橥ぁ睒嗣鬟@些雜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間里寫的,

3、形象地諷刺了國民黨統(tǒng)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現(xiàn)實?!澳脕碇髁x”是魯迅先生創(chuàng)造的詞語。什么叫“拿來主義”呢?為什么對文化遺產(chǎn)必須采取“拿來”的態(tài)度呢?這就是學習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問題。3.講讀課文前半部分。文章前半部分是第一節(jié)到第四節(jié)。請同學們閱讀思考:魯迅先生在提出“拿來主義”主張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義?重點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義?同學閱讀、思考、回答,明確:批判“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重點在后者。運用學生粗知的鴉片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等歷史知識,加深對“又碰了一串釘子”的理解,懂得文章開頭兩句話從追述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說明中國近百年來從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從“閉關

4、主義”一變而成“送去主義”,從歷史、社會根源揭示“送去主義”的本質。(1)同學細讀第一節(jié),思考回答:什么是“送去主義”?魯迅擺了哪三件事實來揭露的?三件事都著眼在一個什么字上面?“別的且不說罷”,“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等語句在揭露中起什么作用?要求學生條理清楚地口述三件事,明確:舉的三件事都著眼于一個“送”字,“先送”,“捧”中寓“送”,“還要送”,虔誠恭敬之態(tài)可掬。批判鋒芒不是對著幾位藝術家,而是指向利用這幾件事大叫什么“發(fā)揚國光”、“催進象征主義”的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御用文人。“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是用反語進行強烈的諷刺和鞭韃?!昂笫隆笔潜I賣文

5、物,盜賣古代珍寶。以展覽古董為名,行盜賣古董之事。魯迅明知,卻說“不知”,以此表達強烈的憎恨。反用“進步”,起同樣作用,實質是墮落、無恥,字里行間充滿了憎惡與鄙視。學生齊讀第一節(jié),思考、議論、回答“別的且不說罷”的作用,明確:這一句非常嚴密地把所要揭露的、論述的范圍加以嚴格的限制,單講文學藝術上的東西。其實,國民黨反動派搞“送去主義”,何止只是“學藝”上的問題?何止只是文化領域的事情?當時是一九三四年,日本帝國主義的魔爪已經(jīng)伸到了東北、華北,國民黨反動政府推行賣國政策,變本加厲地出賣國家的領土、資源和主權,確實“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因此,用“別的且不說罷”的句子,不僅使論述的范圍明確,而

6、且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2)第二節(jié)以朗讀過渡,講述“禮尚往來”的含義。國民黨反動政府賣國媚外,只送去,送去,送去,不拿來。只送去不拿來的后果怎樣呢?(3)學生默讀第三節(jié),要求找出說明只送去不拿來的后果的關鍵語句,思考魯迅先生用怎樣的筆法來論述這個問題的。學生默讀巡視、指導,辨別“詡”、“炙”的字形、字音,講述“自詡”、“殘羹冷炙”的含義。學生議論、回答,明確:后果是我們的子孫,“當佳節(jié)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賣國的結果是使我們的子孫后代無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頭賀喜”、“討”等詞語畫出所處的地位與神態(tài),描繪出了可悲的亡國奴景況?!皻埜渲恕薄ⅰ蔼勝p

7、”等詞感情色彩濃烈,深刻揭露帝國主義榨取中國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質和惡劣伎倆,寓強烈的憤怒于幽默諷刺之中。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明確:論述國民黨反動政府實行“送去主義”的嚴重后果時,作者未直說,而是先用反語諷刺;“送出去”明明是壞,說“不算壞事情”,以敵人自我解嘲的話鞭韃敵人;“豐富”、“大度”不過是“送去主義”者掩蓋媚外賣國實質的遁詞。接著,與尼采自詡為太陽作比較,一針見血指出“只是給與,不想取得”是發(fā)了瘋,吹噓“中國地大物博,開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義”者,勢必使中國國勢日弱,文化貧乏,最后完全淪為殖民地。最后,舉開掘地下的煤礦為例引出“送去主義”的嚴重后果,既深刻論述了“送去主義”

8、的危害,又辛辣地嘲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奴才相。筆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學生朗讀第三節(jié),體會內容與寫法。(4)學生朗讀第四節(jié),思考回答:這一節(jié)中區(qū)別了哪兩個詞?為何這樣區(qū)別?對“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應怎樣理解?學生回答,要求明確:特地區(qū)別“拋來”與“拋給”,諷刺國民黨反動派不過象叭兒狗得到主人“拋給”的骨頭一樣?!皰伣o”,貶義,用鄙視的目光。洋大人不會發(fā)慈悲心,他們以主子自居,把中國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掠奪去的財富,吃剩下來,拋一點兒給走狗,以作為進一步榨取的誘餌?!拔以谶@里不想舉出實例”,是因為“拋給”、“送來”的實例比比皆是,舉不勝舉;是因為國民黨政府對這一點諱莫如深。這樣寫既對賣國政策進行

9、含蓄銳利的批判,又抒發(fā)了作者的憤慨之情。4.指著板書小結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這一部分揭示了反動統(tǒng)治集團由“閉關主義”變?yōu)椤八腿ブ髁x”,由“懼外”到“媚外”的發(fā)展邏輯,著重批判了“送去主義”,把它的內容,特別是“學藝”方面的具體內容、反動實質、惡劣后果揭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破得徹底。而且,把問題放到了總結近百年歷史教訓的廣闊背景上來論述,運用充滿感情色彩的語句表達,既深刻,又有戰(zhàn)斗力。學生自由朗讀1至4節(jié),認真體會其內容與語言的表現(xiàn)力。5.作業(yè):(1)給加黑的字注上漢語拼音:禮尚往來自詡殘羹冷炙冠冕(2)預習課文的后半部分,要求仔細讀兩遍,不認識的字查字典。第2課時教學要點:理解“拿來主義”的主

10、張,領會運用形象化的比喻闡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寫作方法。教學內容與步驟:1.注音:禮尚(shg)往來自詡(x)殘羹(gng)冷炙(zh)2.講讀課文后半部分。(1)指名朗讀第五、六、七節(jié)。注意對“吝嗇”、“為”、“髓”正音。吝()嗇()為()髓()(2)要求學生思考回答:作者批判了“閉關主義”,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義”之后,是怎樣提出“拿來主義”主張的?哪些詞語飽含了諷刺的意味?“送來”和“拿來”區(qū)別何在?為什么要把“送來”和“拿來”加以區(qū)別?(3)學生討論后,明確:先用“我在這里也并不想對于送去再說什么,否則太不摩登了”一句推開上文,然后提出“拿來主義”的主張。先破后立。前半部分著力批判“

11、送去主義”,破得徹底,然后提出“拿來主義”的主張,就立得鮮明。“摩登”,諷刺反動文人無恥地奉行“送去主義”,趨時逢迎,趕時髦。用“吝嗇”與上文的“大度”進行強烈的對照,對“送去主義”者進一步諷刺。作者用列舉的方法一針見血地闡明“送來”的實質,揭露帝國主義企圖亡我的罪惡野心。從經(jīng)濟、軍事到文化,所謂“送來”,就是貪得無厭的侵略、掠奪?!澳脕怼眲t不然,是中國人民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主動地“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一“送”一“拿”,本質不同,內容全異,將二者嚴格區(qū)別,既可明辨是非,澄清人們“嚇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論點更加鮮明突出。(4)齊讀、背誦第七節(jié)。(5)指導閱讀第八、九兩節(jié),要求

12、弄清楚:作者以什么作比方來闡明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態(tài)度?批判了哪三種錯誤傾向?表現(xiàn)這些傾向的關鍵詞語是哪些?“拿來主義”者采取怎樣的態(tài)度?整個論述過程中運用了比喻法,起什么作用?(6)學生回答,教師擇要板書:(7)學生討論回答時,除明確上述破與立的內容外,還須強調,對待文化遺產(chǎn),“占有”的前提,“挑選”是關鍵?!安还苋叨?,拿來”,語氣斬釘截鐵?!疤暨x”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標準在是否對我們“有營養(yǎng)”、有“用”,從而區(qū)別對待,吸取精華,剔除糟粕。文中運用“大宅子”、“魚翅”、“蘿卜白菜”、“鴉片”、“煙槍煙燈”及“姨太太”等當時人們熟悉的事物作比方,具體、通俗、形象,使如何對待文化遺產(chǎn)這個抽

13、象的問題具體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破立鮮明,取舍清楚,不僅閃爍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光輝,而且漫畫式地勾勒“孱頭”、“昏蛋”、“廢物”等形象,語言生動,妙語橫生。(8)齊讀最后一節(jié),指出在分析論證的基礎上加以總結,是全文思想和語言的精華所在。(9)要求學生逐句講述含義,明確:第一句重申“拿來”的主張,既緊扣題意,又收束全文。第二句承接前一節(jié)的“挑選”,根據(jù)對我有用的原則,對文化遺產(chǎn)區(qū)別處理。(在板書“吃掉”“存”“走散”后面分別寫上“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第三句闡明“拿來”的目的是推陳出新,創(chuàng)造無產(chǎn)階級新文化。第四句與前文斥責的“孱頭”、“昏蛋”等照應,提出在對待文化遺產(chǎn)上辨別真假革命

14、者的標準,明確論說只有“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文藝工作者,才能擔當起破舊創(chuàng)新的艱巨任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所在,用排比的手法,雙重否定的句子強調實行“拿來主義”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言簡意賅,感情真切。(10)自由朗讀最后一節(jié);教師提問,學生背誦:對待文化遺產(chǎn)我們應采取怎樣的態(tài)度?背誦第一句。怎樣“拿來”?背誦第二句?!澳脕怼钡哪康暮卧冢勘痴b第三句。怎樣的人能真正擔當起“拿來”的任務?背誦第四句。全文的主旨是-師生一起背誦文章的最后一句。3.總結全文,加深理解。這篇文章至今仍放射著思想的光輝。就其見解來說,仍有現(xiàn)實意義。作者所論證的“拿來主義”的主張,跟馬克思、列寧、毛澤

15、東同志所講的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是吻合的,一致的?,F(xiàn)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仍不能忽視認真鉆研、吸收、融化和發(fā)展古今中外文化藝術中一切好的東西。寫作方法有什么特色?要求學生回憶前一節(jié)課的板書,運用這節(jié)課的板書,L扼要說明先破后立、有破有立的方法,說明運用貼切的比喻、幽默的語言闡明抽象的深奧的道理的特色。指名學生朗讀全文,集體背誦第十節(jié)。附“思考和練習”參考答案:練習一:“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這一句話強調指出了“拿來主義”的兩個基本目標,指出了實行“拿來主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了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辯證關系。把本文同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中有

16、關論述(對待外國文化和中國古代文化應持的態(tài)度)作比較,可以看出本文多用形象比喻,諷刺性反語,表現(xiàn)出冷嘲熱諷的語言風格。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一文則采用論證式的語言,準確、嚴密、平實。雖然也用了生動的比喻,但并不改變文章的基調,它主要是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等手段,來進行抽象的說理。練習四:“捧”,表現(xiàn)了奴顏婢膝,畢恭畢敬的神態(tài)?!皰臁?,刻劃了賣力獻媚的丑態(tài)?!鞍l(fā)揚國光”,辛辣諷刺“送去主義”者取悅洋人,宣揚國粹主義的卑鄙行徑?!耙稽c進步”是反語,送古董去展覽和派活人去傳道,目的一樣,有什么進步可言,何況故意“顯出”,更加令人惡心,所以前面加了個“可以算得”以示輕蔑?!柏S富”“大度”是“送去主義者

17、”掩蓋媚外賣國實質的遁詞,作者對他們給予有力鞭韃。“摩登”是諷刺反動文人無恥地奉行“送去主義”,趨時逢迎,趕時髦。教學反思拿來主義課堂教學實錄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來理一理作者的寫作思路。請同學們朗讀第一自然段。 生:朗讀。 師:文章一開頭就談“閉關主義”,請問同學們“閉關主義”的具體做法是什么? 生:“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師:“閉關主義”的這一做法造成了什么惡果? 生:封閉、落后。 (放映鴉片戰(zhàn)爭片斷) 師:“落后就要挨打”,于是“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后”,又有什么作法呢? 生:搞“送去主義”。 師:對!請問搞“送去主義”都送去些什么? 生1: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 生2:還有幾位

18、大師捧幾張古畫和新畫噠到歐洲去。 生3: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lián)去。 師:為什么要送? 生:還不是給外國打怕了,害怕外國。 師:送的實質是什么? 生1:媚外、討好。 生2:投降。 師:對!討好外國,投*外國。 師:魯迅先生說,由送古董到送活人,這也算是一點進步,怎樣理解“進步”一詞? 生:反語。 師:對!這是寫作手法,它的含義是什么? 生:“進步了”就是媚外、投降加劇了,加深了。 師:很好!一個勁兒地送去,對我們的子孫后代有沒有危害?用課文原話說。 生:“當佳節(jié)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師:殘羹冷炙是吃剩的飯菜,用這樣的東西來獎賞子孫未免太過份了,因為只有什

19、么人才能用殘羹冷炙? 生:叫化子,要飯人。 師:你給叫化子的殘羹冷炙是獎賞他么? 生1:同情他。 生2:打發(fā)他。 師:“同情”也好,“打發(fā)”也好,只能算是施舍。好!我們看看魯迅先生是怎樣解釋這種“獎賞”的? 生:這種獎賞,不要誤解為“拋來”,這是“拋給”的,說的冠冕些,可以稱之為“送來”。 師:“拋來”“拋給”“送來”有什么區(qū)別? 生:“拋來”是隨意的,“拋給”是有意的,“送來”是特意的。 師:講得好,誰有新的見解? 生:“拋來”是受動的,“拋給”是主動的,“送來”是有目的的。 師:講得很好!那么,我們再來看看外國有目的地送來了什么? 生:鴉片、廢槍炮、香粉,電影、小東西。 (放映鴉片戰(zhàn)爭的片

20、斷) 師:剛才看了片斷,帝國主義者送來這些東西的目的是什么? 生1:毒害中國人民。 生2:欺騙中國人民。 生3:用鴉片來換取中國的銀兩。 師:因此,這種送的實質是什么? 生1:毒害。 生2:欺騙。 生3:侵略。 生4:掠奪。 師:中國人民對這樣“送來”的東西感到可怕、恐怖。因此,魯迅先生提倡“拿來”,而且是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師:怎樣理解“運用腦髓”?結合外國人“送來”的東西進行分析。 生:英國人送來了鴉片,鴉片要得要不得,我們就沒有動腦筋去思考,以致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因此,我們對于任何東西要能獨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見。 師:很好!我們又怎樣理解“放出眼光”呢? 生:要有辨別能

21、力,有鑒賞能力。 師:“自己來拿”又何理解? 生:既然是“自己來拿”,就可以分清東西的好壞,自己可以挑選吧! 師:大家理解得很透徹。 師:接下來魯迅先生用了一個比喻來說明問題。請問一個窮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有什么心理? 生:怕。 師:“怕”的表現(xiàn)? 生:徘徊不敢走進門。 師:魯迅先生取了一個什么綽號? 生:孱頭。 師:還有什么心理?表現(xiàn)如何?有什么綽號? 生:再一種就是“勃然大怒”,于是就放一把火把宅子燒掉,魯迅先生稱這樣的人為“昏蛋”;另外一種心理就是“羨慕”,“接受一切”,“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魯迅先生稱這樣的人為“廢物”。 師:剛才講了,魯迅先生在這里是打比方,那“大宅子”是比喻

22、什么? (學生沉默) 師:(引導)請看第一自然段,“別的且不說,單是學藝上的東西”中的“學藝”指什么? 生:泛指學術文藝。 師:對!是文化遺產(chǎn)。 師:以上幾個方面通過比喻寫了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三種態(tài)度,即“怕”“怒”“羨慕”,這三種態(tài)度是否正確? 生:錯誤。 師:那有沒有正確的? 生:有。占有,挑選。 師:好!請同學門朗讀這一段。 生:朗讀。 師:這里又拿了幾樣東西來打比方?分別說一說。 生1:魚翅。 生2:鴉片。 生3:還有“煙槍和煙燈”“姨太太”。 師:對待“魚翅”應有什么態(tài)度? 生:“像羅卜白菜一樣吃掉”。 師:“魚翅”可以“吃掉”,那它是有益的東西還是有害的東西? 生:有益。 師:我們講到

23、“大宅子”是“文化遺產(chǎn)”,那“魚翅”就是“文化遺產(chǎn)”中有益的東西,是精華。我們再來看看“鴉片”是有益還是有害? 生:有益,可以送到藥房里去,供治病之用。 師:沒有害? 生:當然有害,因為它毒害了中國人。 師:所以,鴉片是既有益也有害的東西。毛澤東曾經(jīng)說過,要排泄其糟粕,吸取其精華。因此,我們應批判地吸收。 師:對待“煙槍和煙燈”應采取什么態(tài)度? 生:送一點進博物館,其余毀掉。 師:送博物館干什么? 生1:展覽。 生2:當紀念品,給人以教訓。 師:對!可以作為反面教材用。 師:對“姨太太”又持什么態(tài)度? 生:請她們各自走散。 師:也是應該拋棄的、排除的,是文化遺產(chǎn)中的糟粕。 師:從以上來看,對待

24、文化遺產(chǎn),錯誤的態(tài)度分析了,正確的態(tài)度有了,該是下結論的時候了。請同學們朗讀第10自然段。 生:朗讀。 師:找出結論性的句子。 生:“我們要拿來”。 師:魯迅先生歸納了“拿來”的具體做法,有哪幾點? 生: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師:“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姨太太”,哪些可使用?哪些可存放?哪些要毀滅? 生:使用的有: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存放的有:煙槍和煙燈。毀滅的有:鴉片、煙槍和煙燈、姨太太。 師:煙槍和煙燈也可以使用? 生:不能,只能存放。 師:前面說到,對待文化遺產(chǎn)德才正確態(tài)度是占有、挑選。歸納起來講應具備什么條件? 生: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 師:最后,我們看看拿來的

25、目的是什么? 生:給自己用。 師:那么,自己有的東西要不要拿來? 生:拿自己沒有的。 師:自己沒有的東西就是新東西,因而,拿來的目的就是創(chuàng)新。好!這節(jié)課就上到這里。拿來主義學習指導1、 內容提要拿來主義是魯迅后期的一篇著名雜文。文章批判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賣國主義政策和一些人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錯誤態(tài)度,闡明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批判繼承和借鑒乃是建設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條件。這篇文章,一是針對國民黨反動派崇洋媚外,出賣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投降主義,二是針對革命文藝陣線內部的兩種錯誤傾向,即割斷歷史,全盤否定的“左”傾錯誤和拜倒在洋人腳下,主張全盤吸收的右傾錯誤。文章論證的藝術性很高,充分發(fā)揮雜文的優(yōu)勢,通過形象

26、來講道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不僅淺顯易懂,而且耐人尋味。這篇雜文不但在當時產(chǎn)生了深廣的影響,就是在今天也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我國開放的深入發(fā)展,國外的科學、文化、技術以及資產(chǎn)階級腐朽思想、生活作風,也隨之而來,對此應采取的正確態(tài)度和方法是“拿來主義”;對于廣大青年來說,正是在學科學長知識的過程,需要放開眼界,博采眾長,盡力地豐富自己,這也需要“拿來主義”。讓我們記住魯迅的名言:“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蔽覀冊傺a充一句:沒有拿來的,國家不能自成為現(xiàn)代化國家。2、 閱讀指導雜文是一種短小精悍的文藝性論文。它內容廣泛,形式多樣。處在黑暗時代的魯迅雜文,總

27、是針對當時的社會時弊而發(fā)的,閱讀時要掌握它的幾個特點:(1)議論精辟;(2)取材講究“大中取小”,表現(xiàn)上力求“小中見大”;(3)形象鮮明而典型,化抽象為具體;(4)語言犀利幽默,往往寓莊于諧,舉重若輕,旁敲側擊,切中要害,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對于魯迅雜文中的曲筆,反語,需從反面去了解正意,要作語言分析,真正理解有關語句的深刻含義。閱讀本文首先閱讀預習提示弄清寫作背景,然后按議論文的結構程序,理清思路。第一部分(12自然段):提出問題。這兩段,作者從陳述題目中提到的“主義”二字入手,旗幟鮮明地提出問題: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到現(xiàn)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但沒有人說道:拿來!很明顯,作品一

28、開始,就扣緊題目,“拿來”二字躍然紙上。第二部分:分兩層(35自然段,69自然段)來分析問題。第一層(35段):對第一部分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推行“送去主義”的結果,將會弄得我們一無所有,到頭來只能向別人“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因此,“我只想鼓吹我們再吝嗇一點,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為拿來主義”。作者否定了“送去主義”,進一步表明了自己持“拿來主義”的正確主張。第二層(69段):作者就“拿來主義”的本身作了正面的分析。作者先指出:拿來不同于“送來”,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再運用比喻:指出這樣“拿來”,既不是孱頭式的“徘徊不敢進門”,也不是昏蛋般“放一把火燒光”,又不是廢物般地“

29、接受一切”。最后,指出“拿來主義”的正確的內涵,是要“占有,挑選”,即對于拿來的東西,要區(qū)別對待,有養(yǎng)料的,“吃掉”,有毒的“供治病之用”,徒有形式的,“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毀掉”,完全無用的,“走散為是”。第三部分(10自然段):解決問題,全文的結論。總結了“拿來主義”的意義和實行“拿來主義”的條件。閱讀本文,要注意認真學習其最有特色的地方,即運用比喻論證來批判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幾種錯誤態(tài)度,來闡述“拿來主義”者應采取的正確態(tài)度和方法。作者以“大宅子”來設喻,比喻文化遺產(chǎn),批判錯誤態(tài)度:怕:徘徊不敢走進門(逃跑主義)孱頭。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掉(虛無主義)昏蛋。羨慕:欣然接

30、受一切(投降主義)廢物。以上三種人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態(tài)度都是錯誤的,闡明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正確態(tài)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選”?!罢加小笔乔疤?,不“占有”就無從“挑選”;“挑選”是關鍵,不“挑選”,“占有”就毫無意義?!疤暨x”的具體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魚翅比喻文化遺產(chǎn)中的精華部分(使用,吃掉)。鴉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類事物(存放,供治?。煒?、煙燈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類事物(送一點進博物館,毀掉)。姨太太比喻供剝削階級欣賞享用的腐朽淫靡的東西(走散)。作者運用當時人們的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對待文化遺產(chǎn)這個抽象問題具體化,深奧道理淺顯化,將怎樣“挑選”說得具體形象又清楚透徹。閱

31、讀本文還要注意學習作者那犀利幽默的語言,那種“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特點。犀利是指魯迅在文章那些有穿透性的語言,它一針見血,具有極強的諷刺性;幽默,是敏銳、機智和含蓄,委婉的結合物,在論辯的文章中顯示了從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風度。本文對敵人進行了深刻的揭露,無情的鞭笞,行文又頗具揶揄意味。閱讀本文時,大家一定會對魯迅先生在論述“送去主義”時對京劇大師頗有微詞感到疑惑,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下魯、梅“公案”的一些情況,以利對課文的理解。魯迅對梅蘭芳和整個京劇藝術的評價帶有強烈的社會性和時代性。從這個意義上說,魯迅未給梅蘭芳以恰如其分的藝術上的評價無可厚非。因為在魯迅看來,梅的享名和存在,多少代表了社會的

32、一種弊端,而一大批人對梅的熱衷以及“男人扮女人”能成為廣受歡迎的藝術,也是一種不正常的社會現(xiàn)象。當然,魯迅在他的略論梅蘭芳及其他所表明的反對封建士大夫“奪取”、篡改、糟蹋民間藝術,反對梅蘭芳越來越“雅”,雅得脫離人民大眾這也是十分精辟的見解。另外,身為“五四”先驅人之一的魯迅,雖然高山抑止,但和其他歷史偉人一樣,仍有難以避免的歷史局限和不乏偉大色彩的時代片面。他們都曾把京劇視之為封建落后的“國粹”,應加以掃蕩,主張以西洋劇代替中國舊劇。在這種偏激態(tài)度下他們還來不及“占有,挑選”,還來不及細細分辨精華和糟粕,只要是舊事物,便一概置之死地而后快。對社會的認識不能替代對京劇藝術的評價。因此,在魯迅對

33、梅蘭芳的微詞中,或多或少夾雜有魯對梅的私人成見和對京劇藝術的陌生而造成的偏見。在社戲中,魯迅把自己在北京看京劇的印象形容為“冬冬喤喤之災”,說在戲臺下“不適于生存”。魯迅所謂“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先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亂打,看兩三個人互打”,正是他抱著偏見進戲園而對京劇的認識。平心而論,魯迅對梅蘭芳的議論“不過是魯迅在觀賞了梅蘭芳的表演后,發(fā)表的個人觀感,說了些批評意見,或生發(fā)開來的議論它事。這是正常的。可視為一己之見,可看為一家之言?!保?995年6月24日文匯讀書周報:周翼南魯迅,梅蘭芳及其它)倘若我們把魯迅當年的看法視為絕對真理,或把梅蘭芳當年的表演視為十全十美,議論批

34、評不得,不許人們說一個不字,那么就不能冷靜地看待當年這件“公案”。偉人、大師也是人,不是“神”。倘以為凡魯迅認為正確的就是正確的,凡被點名批評的就永遭唾棄,不容更改,這也不合魯迅的思想。須知梅蘭芳后來也有“蓄須明志”之節(jié)操,京劇藝術也在以梅為代表的“四大名旦”卓立時達到了顛峰。有了這些知識儲備和觀念,回過頭來,再來看看拿來主義一文中難免有的偏頗之處,有些今天看來是“不敬之詞”,但這應該是允許的。這是當年的歷史,不應強求魯迅超越歷史。 拿來主義說課稿我所說課的篇目是拿來主義,它是高中一年級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一冊第三單元(議論文)的第二篇。 大綱對高中階段在議論文方面就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要

35、求如下:學生能閱讀較復雜的議論文,在理清層次把握中心論點的基礎上,能分析論證方法,注意文章的邏輯性;在寫作方面能寫一般的議論文,論點明確,論據(jù)較充分,且能運用常見的論證方法,有一定的邏輯性和說服力。 拿來主義一文是魯迅先生寫的關于繼承文化遺產(chǎn)方面的一篇雜文。魯迅先生的雜文是“嘻笑怒罵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語言特點。因果論證、比喻論證是其突出的論證方法。另外本文形成于本世紀30年代,作者寫此文有極強的針對性,這與今天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隔半個多世紀之久。 根據(jù)大綱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領會“拿來主義”的真正含義,懂得“拿來主義”基本精神在當前改革開放中的現(xiàn)實意

36、義(教育目的)。 2.體會雜文語言犀利幽默的特點。 3.學習本文運用因果論證的寫作方法,尤其學習并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手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xiàn)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剛升入高中的一年級學生,對議論文的把握程度還只停留在運用引證和例證這兩種最基本的論證方法來闡明一個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論證方法如較常見的因果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還未掌握,并且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尚在進一步形成中。根據(jù)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本文特點,我確立本文重點及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37、:1.學習因果論證的寫作方法;2.尤其學習掌握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學習因果論證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推理的邏輯性。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fā),首先要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因材施教(這兩點在下面的具體教學過程中將得到詳細闡述)。其次采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預習。印發(fā)預習材料,要求學生課下預習,早讀檢查(內容包括:A作家作品;B寫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詞;D熟讀課文、理清層次)。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自學能力;第二,分解重點、難點。本課將

38、分兩課時進行,把因果論證和比喻論證的學習依次安排第一、第二兩課時中,以確保學生真正做到一課一得;第三,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和學習的內容確立課型。第一課時:串講、討論相結合;第二課時:討論、訓練為主;第四,為加大課堂容量和訓練密度,借助微機等輔助教學手段。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包括:理清文章層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論證方法,掌握作者論證的內在邏輯性。 我首先談一下我是怎樣導入新課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現(xiàn)實生活入手,引發(fā)學生的求條欲望,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故設置導語如下:隨著我國開放的深入發(fā)展,國外的科學、文化、技術以及資產(chǎn)階級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風等等也隨之大

39、量涌來,我們應采取怎樣的態(tài)度和方法才是正確的呢?魯迅先生在30年代就繼承文化遺產(chǎn)問題曾寫過一篇雜文,我想可以從中受到啟發(fā)、得到教益。 下面我主要談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論證這一重點即難點的。在此我所把握的總的方法是:提出問題,給學生搭知識臺階,引學生思維上路,也就是說教者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緊扣教材,由淺入深地設置一連串有內在邏輯性的問題,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經(jīng)過獨立思考或共同討論,得出每一問題的準確答案,在這里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故我決定從如下三步著手: 第一步:從“果”入手,切中要害 問題:1.文題“拿來主義”的內容是什么?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

40、”一詞表示結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為什么實行“拿來主義”? 第1題的設置針對全體學生,意在引導學生學會讀書,抓住要點,同時為第2題的提出做鋪墊;第2題的設置有一定難度,意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識臺階。 第二步:由淺入深,設置問題 問題分為三階梯度,每梯度的問題即為一個高度的臺階,學生每得出一個答案就登上一個臺階,這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1.什么是“閉關主義”?2.什么是“送去主義”?作者依次擺了哪些事情來說明的?3.如何理解這兩句話:A但終“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顯得的一點進步了。第二梯度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1.“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的實

41、質是什么?有何區(qū)別和聯(lián)系?2.作者是怎樣批駁“送去主義”的?3.“拋來”“拋給”“送來”“拿來”的含義各是什么?第三梯度:可設置這樣兩個問題:1.作者為什么批駁“送去主義”?有幾點原因?2.作者對“送來”的態(tài)度如何?為什么?至此第一步的第3題的答案就圓滿了。 設置三個梯度習題的根據(jù),主要是針對學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適合全體學生、第二梯度適合多數(shù)學生我們時刻要以課本為藍本,重在培養(yǎng)素質,以上習題主要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 第三步:課堂訓練、鞏固成果出示微機圖片(一) (說明:如此設計訓練題的原因在第二課時中,我將詳細闡述,這里不贅述)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學習并

42、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 比喻論證是本文最突出的寫作特點,也是議論文中最常見的論證方法,是本課時重點中的重點。對此重點的突破,我主要把握這樣一個原則: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采用討論和訓練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交逐步培養(yǎng)其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識臺階,由教者交待什么是比喻論證。在此主要體現(xiàn)教師為旨的原則。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討論這一部分論證方法 在此主要體現(xiàn)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別各設置這樣兩個問題:1.對待文化遺產(chǎn)有哪幾種態(tài)度、行為,作者是如何評價的?采用什么論證方法;2.“大宅子”“孱頭”“

43、昏蛋”“廢物”各比喻什么?1.對整個文化遺產(chǎn)是否一概而論,分為幾類?分別如何對待?用書上話回答2.“魚翅”“鴉片”“煙燈和煙槍”“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遺產(chǎn)中的哪一部分? 問題設置原因:第1題是基礎,從而進行知識遷移形成能力,而且為第2題搭臺階,逐層深入,再采用設問、類比啟發(fā)并輔之以討論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第三步:明確比喻論證與比喻句、比喻論證與類比論證的區(qū)別,加深對比喻論證的理解。 問題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2.判斷下面這段話是否采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在這種態(tài)度下就是割斷歷史,只懂得中國,對于中國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團”。 讓學生討論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對比中加深對比喻論證的理解,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辨析能力。 第四步:根據(jù)技能形成的規(guī)律,為了鞏固新知識,運用新知識設置了不同層次的訓練題。 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訓練也應是多層次、多結構的。訓練不僅僅體現(xiàn)在課堂上的鞏固練習,而應是貫穿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上。教師連貫、準確、富有邏輯論證性的講述本身就使學生受到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