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知覺相的遍計所執(zhí)性知覺相的遍計所執(zhí)性楊新宇唯假名的解釋一文按照假必依實的邏輯剝離唯有假名沒有實體的存在,顯示其背后的實有。這樣一路走到唯識無境外境是沒有的,只有感覺,感覺也不是外境引起的,只是幻覺。繼續(xù)追問知覺本身是真實的嗎?比如視覺知覺,它本身是假有還是實有呢?1形色、表色是概念假前面分析證明外境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概念假名,直接呈現在意識中的知覺是建立這些概念假名的基礎。下面我們繼續(xù)分析知覺。以視覺知覺為例。佛教把視覺知覺稱為色法,色法有很多種,概括起來有三類:顯色、形色和表色。瑜伽師地論說:“顯色者,謂青黃赤白、光影明暗 、云煙塵霧、及空一顯色;形色者,謂長短、方圓、粗細、正不正、高下色;表
2、色者,謂取舍、屈伸、行住坐臥?!逼渲斜砩喈斢诂F代認知科學所說的運動知覺,必須對多剎那的視覺圖像進行加工才能得到,本質上屬于概念假名并無實體。當然,這里的假名已經不是一般語言,而是知覺系統中的模型構件,相當于知覺語言中的概念。比如,兩個點依次出現。如果間隔時間夠長,則看到的是依次出現的兩個點,如果足夠快,會感覺到一個點在運動。這個本來不存在的運動就是知覺系統加工兩幅圖像得出來的一個東西,就像用桌子替換一堆木頭一樣,這也和軍林一樣,只有概念并無實體。形色是一些圖形特征,也需要對原始的視覺圖像進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才能得到,屬于概念假名并無實體。比如立體電影,從兩幅平面圖中看到一個凸在屏幕前的像,這也
3、是不存在的,只是知覺語言中的概念,如同軍林一樣,并無實體與之對應。按以上三類色的劃分,立體視覺也屬于形色的范疇,它有明顯的信息加工,其過程復雜到人們至今不能完全解釋。一般的形色,如長短、方圓等也一樣,是知覺語言中的一些概念假名,并無實體。顯色包含顏色(青黃赤白)、亮度(光影明暗)、對比度(云煙塵霧)、透明度(空一顯色)等,其中對比度、透明度也是根據顏色和亮度分析出來的,不是最原始的知覺。直接的知覺只有顏色和亮度。有意思的是,瑜伽師地論說顯色時只舉了青黃赤白,正好是現代所說的三原色加上白。似乎說明顏色中的復合色也是綜合出來的,不屬于最基本的顏色,也是假有。不過按照現代的認識,白也是復合色,基本顏
4、色只有青黃赤,再加一個黑(沒有顏色)也可以,比加上白更合適。在顏色亮度等顯色基礎上加工出形色(含立體視覺)和表色,進而覺得有外物存在。再和其它感覺通道的信息綜合,更覺得外物很真實。所以,視覺通道上最基本的知覺就是顯色中的顏色和亮度。其它都是對顯色加工產生的,只有概念假名并無實體。聲音等其它知覺也可做類似分析,從中可以分離出最原始的知覺,其它都是分析加工出來的,屬于概念假名。2物理和生理學對色覺的解釋21光譜到三元色物理學和生理學告訴我們,我們所見的顏色并不是顏色信息的準確描述。一束自然光可以分解為一條光譜,對應于每個波長都有一個光強值,所以要用很多數值才能描述一條光譜。而人的眼睛只用三個數值紅
5、、黃、藍的強度來描述,它們是視網膜上三種視錐細胞對三個不同波段的光刺激的反應值,是三個波段光強的加權平均。我們對顏色的感知是非常粗略的近似。黑白照片是用一個強度數值表示整個可見光范圍的平均光強,完全沒有光譜信息。紅綠色盲的人分不清紅色和綠色,用兩個光強值來表示光譜,生活中會有一些不便。普通人增加到三個數值描述光譜,就適應環(huán)境來說夠用了,但比起描述完整光譜曲線,三個數值還是太少了。一些特點使這么粗略的近似可以滿足相當的程度的實用要求。第一,紅黃藍正好覆蓋了太陽光譜最強的一段,自然界最強的一段電磁波信息已經被眼睛捕捉到了。第二,三種色覺細胞的刺激反應曲線呈單峰,也就是對某一段光譜最敏感,隨著向兩側
6、偏離敏感度下降。三個峰相互重疊,即一種細胞對刺激的反應下降到0之前,另一種細胞又可有反應了。沒有感覺空隙。如果有空隙,就會出現有光但卻看不見的情況,這對適應環(huán)境是致命的。第三,兩種細胞都能對光譜上重疊部分的光刺激反應,兩種細胞反應的加和可以彌補單一細胞的反應減弱,這使得在可見光的中心區(qū)域可以維持穩(wěn)定的敏感度。第四,由于感覺范圍重疊,三個數值之間有聯系。比如,波長在紅黃之間的光會讓紅黃兩種感覺細胞同時有反應。當一種混合感覺出現時,既有可能是一種中間波長的光造成的,也可能是兩種波長光線混合的效果,或是一段連續(xù)光譜的綜合效果。而自然界的大部分光線呈連續(xù)光譜,加上這一條件后由三個強度值就可以模擬出一個
7、光滑的連續(xù)光譜,與自然界光譜比較接近。第五,還有一個信息可以利用。視桿細胞不能感知顏色只能感知光強,也就是可見光范圍內的平均光強。這也是一個有用的參考信息。模擬出的光譜,如果平均光強和視桿細胞感知結果不同則需要調整,直到符合。這樣模擬出的光譜會更接近原光譜??梢姡瑑H僅用三個數值也可以相當程度的模擬出光譜曲線,簡單又夠用。只有兩種色覺細胞太簡單,會遺失一些有用信息。再多加一種色覺細胞效果提升有限,但給遺傳和生理上增加負擔,就不值了。三元色系統很實用,但畢竟太簡化了,容易被欺騙。比如,我們可以用分色裝置先分解光譜,再有計劃的遮擋,然后再合成一束光。經過實驗完全可以找到兩種完全不同的光譜,但會被眼睛
8、看成相同的顏色。在印刷領域人們就是要利用眼睛這種誤差。因為幾種顏料混合不可能準確模仿所有光譜,但只要模仿到一定程度,人的眼睛就分辨不出來了。不同光譜會被看成同一種顏色,說明眼睛對光譜的分析相當粗略。這就好比要用有限的詞匯描述豐富復雜的事物,注定不可能精確。22三元色到七彩色覺視錐細胞把整個光譜化簡為三個數值,但我們覺知到的不是三個數值,而是一種顏色,也就是要把三個數值再綜合為一個顏色感覺,紅橙黃綠青藍紫等等。這是第二次綜合化簡,把三色數值綜合為九種顏色(黑白加七彩)感覺。也就是說有兩級編碼,第一級把光譜編碼為三元色的強度,第二級把三元色編碼為紅橙黃綠等顏色。經過兩級編碼,豐富的光譜信息壓縮成了
9、九種顏色感覺,每種感覺代表了某種形式的光譜。人們直接覺知的是顏色感覺。不經學習,人不會知道三元色,不會知道顏色混合規(guī)律,如綠是黃和藍的混合等等,只知道綠是綠、藍是藍,都是作為一種單獨的顏色來感覺的。23色覺是編碼以上討論說明色覺遠遠不能準確反映光譜信息,我們感覺到的顏色是對光譜信息加工的結果,而且是高度簡化的,是一個關于光譜的簡化模型。就像把連續(xù)圖片簡化成運動知覺一樣。所以說,我們所見的顏色是信息加工的結果,是一種編碼,本質上相當于用簡單的語言描述一個復雜的事物,紅橙黃綠等就是編碼的語言。語言描述是在假安立模型,唯有假名沒有實體。3顏色知覺中的概念假31編碼解釋頭足倒置從光譜到色覺的編碼理論是
10、物理學和生理學的解釋,從唯識學看這個解釋不究竟。因為它用光譜及視覺細胞解釋色覺,等于承認了外境和身體的實在。在古義唯識學看來,外境、光譜、身體、視覺細胞等等都是對眾多感覺進行解釋而逐漸形成的概念,是假名安立的。用根據感覺安立的概念反過來解釋感覺,是頭腳倒置了。外境和身體乃至光譜和視覺細胞都是用來解釋感覺信息的模型,說“色覺是視覺細胞對光譜的編碼”是在模型中對模型化了的色覺的一種解釋,是在用模型解釋更基本的東西。所以說頭腳倒置。普通人說:“身體和外境接觸產生感覺”,唯識古義說:“本質上是幻覺的感覺,被人們解釋為身體和外境接觸而產生”。同理,物理學和生理學說:“色覺是感覺細胞對光譜的編碼”,唯識古
11、義說:“本質上是幻覺的顏色感覺,被解釋為色覺細胞對光譜的編碼”。在有外境有身體的模型框架中,用光譜和色覺細胞來解釋色覺。其實光譜和色覺細胞都是外境模型的一部分,而整個外境模型都是為了解釋感覺建構的,其局部細節(jié)當然也是。用根據感覺建構的模型解釋感覺本身,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說到底是用感覺展轉解釋感覺,光譜等等都是為感覺相互解釋而虛設的中間項。感覺解釋感覺并不是真正的解釋,充其量是揭示感覺之間的聯系,做有用的化簡。而虛設的中間項說到底只是一種些模型,是化簡的工具而不能提供真正解釋。古義唯識學看來,不能說色覺細胞編碼光譜,光譜反倒要根據感覺才能建立。外境、光譜、身體、色覺細胞都是假安立的,感覺才是基
12、本的。對第二重編碼也是類似邏輯。我們經驗到的不是三個數值,而是各種顏色。要經過分析比較才能概括出三元色。故三元色也是假安立的,是為了解釋顏色感覺建構的模型,直接的經驗就是人的色覺知覺本身。所以,光譜乃至三元色都是假安立的模型,只是概念假名并非真實存在。建立這些模型所依的還是人的各種顏色感覺本身。要真正解釋何為顏色,不能用模型來解釋,要用真實存在的東西解釋。32知覺對顏色的解釋光譜理論和三元色理論明顯是人為搞出來的理論,拋開理論就顏色感覺解釋顏色感覺,我們是怎樣覺知顏色的呢?我個人覺得橙色是黃色和紅色的混合,但綠色是獨立的顏色。所以,第一次看到紅+黃兩種顏料調出橙色時,我不覺得奇怪;但第一次看到
13、黃+藍兩種顏料調出綠色時則覺得像變魔術。所以,在知覺上有混合色和單純色的區(qū)別,人們在直覺上也是把混合色解釋成單純色的混合。但單純色不是三元色,直觀上的單純色比三元色多。就我來說,紅、黃、綠、藍、黑、白都是不同的顏色,橙是紅黃混合色,棕是混合色但搞不清怎么混的,紫色有點像單純色有點像搞不清的混合色。我不知道每個人的感知是否一樣,也不知道這些顏色感覺是否和語言、習俗、生長環(huán)境有關。比如,愛斯基摩人眼中的白色會比較豐富,而亞馬遜人眼中的綠色可能比較豐富。不管細節(jié)如何,總之,人可以覺知到單純色和混合色,單純色不能再分解,混合色是幾種單純色的混合。知覺對顏色的分解和三元色理論類似,只不過三元色的分析比較
14、深,而直覺只能分解到七八種單純色,每一種都是獨立的知覺,無法進一步分解了。那么,在三元色理論指導下,經過專門的訓練,知覺是否還能進一步分解到三元色呢?即在知覺上把綠知覺為藍+黃,白知覺為三元色的混合?綠色或許能做到,白色恐怕有難度。所以,知覺終究不能分解到三元色的程度。可見,人對顏色的知覺也是用幾種單純色的混合來解釋各種顏色,本質上和三元色理論相似,只不過沒有三元色理論那么深。33單純色是知覺層面的概念假三元色是對眾多顏色分析比較得出來的,同樣,單純色是人的知覺對眾多顏色自動分析比較形成的知覺模塊。這種分析加工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從混合色抽提出單純色。人們見到的總是混合色,很少有純凈的單純色
15、。知覺會自動比較不同顏色,按照相似程度排列,抽提出共性,形成單純顏色的知覺模塊。一些典型事物會作為比較抽提的重要參考,比如藍天作為藍色構件的模板,綠葉是建立綠色構件的參考等。意識把典型事物的顏色抽提純化形成了藍色、綠色等單純色的模塊。人的知覺是按照實用原則建構模塊的。所以常見的綠色有單獨模塊,不常見的橙色沒有單獨模塊,這樣識別效率比較高。所以,未必是知覺系統沒有能力分解到三元色,而是三元色方案沒有七彩方案識別效率高,就算有能力分解到這個程度知覺系統也不會采用。知覺模塊分解到什么程度知覺也分解到什么程度,不能再分的就是單純色。有了單純色模塊后再反過來用這些模塊解釋其它顏色,于是混合色被知覺為混合
16、色,在這之前只是一個個互不相同的顏色。如果從小生活在被精心設計了的顏色世界中,在這個世界里,另一套顏色分解方案效率最高,也許人長大后對顏色的知覺將完全不同。成年人在這樣環(huán)境生活一段時間,對顏色的知覺方式也可能改變。顏色的分析、抽提、解釋過程都是知覺過程自動完成的。故顏色知覺像立體知覺一樣,已經是一種建模解釋了。應用單純色模塊解釋顏色就像用詞匯描述景象,是一種知覺層面的語言,即假名安立。第二,單純色是從多次經驗中提煉穩(wěn)定的顏色。單純色模塊必須要對多剎那的經驗進行概括,抽提出其中穩(wěn)定不變的成分,安立為一種顏色。所以,當我們考慮顏色時,心目中的顏色是穩(wěn)定的,紅色是紅色,藍色是藍色,現在的藍色和十幾年
17、前的藍色沒有區(qū)別,雖然現在的我早已不是十幾年前的我。其實,穩(wěn)定不變的是心目中顏色所表示的義,而不是覺知或思考顏色的心念。就好比不同人、不同時間、不同材料寫同一個字,雖然形象完全不同但它表示的意思是相同的。所謂穩(wěn)定的顏色也是它所表示的義是穩(wěn)定的。這也說明單純顏色本質上是知覺層面的概念假名。34視野分析出色塊是概念假不僅用單純色解釋混合色是知覺層面的模型或假名,甚至在視野中分析出穩(wěn)定的色塊也已經是知覺層面的模型了。除了仰望無云的晴空,我們很少會覺知單一的顏色。視野里總是各種顏色的混合,而且不斷變化。單一穩(wěn)定色塊都是從變化的視野里分離抽提出來的,必須對視野進行分解,把變動中的穩(wěn)定結構抽提出來,再呈現
18、在知覺中。于是全視野畫面被解釋成穩(wěn)定的色塊加上一定變化。就好比我們在電影屏幕上看到物體和人物。這些都是對畫面先分解再概括出來的,是知覺層面的假安立,實際上只是一幅幅完整畫面??吹揭曇爸幸粔K塊顏色,也要先分解再概括,只是還沒有進一步解釋成物體和人物而已。這已經是知覺層面的假安立了。實際存在的是未被分解的、變化的全視野畫面。4原初相41原初相 前面所用的論證方法,在說一個東西是假名的同時,都說另一個東西存在,如此層層推進,乃至證明表色、形色、對比度、透明度、單純色、混合色都是安立出來的,是知覺層次的假名安立而非實有,而它們所依的又是什么呢?應該是原初的知覺相,是尚未做任何加工的知覺相,它是知覺信息
19、加工的起點。一般人都會認為,知覺信息加工一定有一個起點,這個起點就是尚未做任何加工的原初畫面,是未經識別的各種顏色混合在一起的整個視野。這個原初相存在似乎是不成問題的,但深入分析卻并非如此。42原初相未必存在421原初相通常不可見一般情況下人知覺不到原初相。人的知覺過程是一個假名化的過程。從原始的視覺畫面,提取出顏色、形狀等構件,然后再用這些構件反過來建構一個相似的畫面,并用這個構件化、假名化的畫面取代最初的畫面。這就好比用夜視儀觀察景物。夜視儀感知到夜間微弱的光,對光進行增強,肉眼看不清的東西通過夜視儀就能看清了。通過夜視儀看到的已經不是原初的相,本質上是用假的取代了真的,但這個假的比真的更
20、清楚更好用。人的知覺系統相當于一種智能夜視儀,不僅增強光強,還夸大邊界以便分別物體輪廓,識別物體再調用記憶中的模塊把畫面修飾得更清晰,顏色也是一類用來識別和修飾的模塊。這樣加工之后,已經不再是原來的畫面了,但它比原來的畫面更清晰更好用。普通人習慣于這個加工過的、更清晰的畫面,甚至想不到還有未經ps的最初畫面了。可見,人們通常知覺到的并不是原初相,而是假名化的知覺相。422嬰兒也未必能知覺到原初相就算通常情況知覺不到原初畫面,普通人仍然會認為原初相存在,至少嬰兒可以覺知到。初生嬰兒最初只看到顏色,不能識別物體、沒有立體知覺、甚至沒有對顏色分類,這時候見到的是最原始的顏色。長大后識別物體、立體知覺
21、、顏色分類已經成為人的本能,已經很難有原初的知覺了。就像語言成為我們的本能之后,很難再想象脫離語言的思想一樣。但在嬰兒時期,我們一定有過沒有語言的思想。而且原則上我們經過努力有可能重新喚起兒時的知覺方式。辦法是不觀察知覺中的事物,甚至不分別顏色,而把視野作為一個整體影像,像新生兒一樣,呆呆地看著這個整體影像,影像只是影像,不分別它們代表著什么。這樣覺知到的就接近原初的畫面了。但嬰兒知覺到的也未必是原初相。原初相應該比假名化的相有更豐富的細節(jié),而嬰兒恰恰是近視眼,看到的相是模糊的。一般人會說,近視眼看到的也是原初相啊。但對此也可以有另一種解釋:人們認為嬰兒近視眼是眼睛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嬰兒的知覺
22、構件發(fā)展還不夠精細,所以只能覺知到比較模糊的相。所以嬰兒覺知到的也是假名化的相,而不是真正的原初相。423前五識不一定存在知覺信息的加工和假名化發(fā)生在意識中,加工的起點是感覺。在唯識學中,前五識是直接呈現的,沒有經過意識加工。如果承認前五識存在,那它們就是感覺信息加工的起點,就是原初畫面。但我們?yōu)槭裁匆欢ㄒ姓J前五識存在呢?我們覺知到的是意識,并沒有直接覺知到前五識,前五識也是假設出來的。比如,夢中無前五識只有意識,所以夢境肯定是假名化的知覺相。但除了不太穩(wěn)定以外,夢境和清醒時的知覺并沒有太大差異。如果沒有前五識參與可以產生和清醒知覺相似的夢覺,那憑什么認為清醒知覺一定有前五識參與呢?清醒時我
23、們也沒有覺知到前五識,前五識就不是意識所能覺知到的。完全可能,清醒的知覺只是更穩(wěn)定,五種感知的區(qū)分更明顯,因此被解釋為由前五識引起,但并不意味著意識之外真有前五識。這與知覺被解釋為根塵和合而生起是一樣的。按這種解釋,所謂五俱意識并不是和前五識配合生起的意識,而是在穩(wěn)定、清晰方面達到一定程度,具備了被解釋為五識生起條件的意識。43唯有假名化知覺431直接幻出假名化知覺一般人都認為原初相當然存在,但在唯識古義看來,不假思索地認為存在原初相,還是外境實有見的反映。普通人認為感覺來自外部世界,然后經過一步步信息加工產生假名化的知覺,在這個框架下原始畫面(即原初相)必然存在。但在唯識古義看來,我們知覺到
24、的一切本質上都是幻覺,外境、顏色、眼睛都是為解釋幻覺安立的概念。既然外境是沒有的,知覺都是幻覺,那還能說知覺之前一定有原始畫面嗎?不加思考地承認原始畫面存在,實際上是在延續(xù)普通人的解釋框架,隱含著外境實有見。從幻覺說的角度看,完全可能是另外一種情況,即根本沒有原始畫面,直接幻覺出的就是假名化的知覺。比如,夢覺全是假名化的知覺,精神分析學派就是把夢境中的事物看成一個個象征,按照名言進行解析,而這種方法確實能解析出對治療有價值的信息。精神分析方法的有效性說明夢覺假名化的知覺。清醒的知覺和夢覺很像,完全可能也是假名化的知覺,只不過更隱蔽,更不容易察覺。易學和數術學正是從象征和符號化的角度解析事物的,
25、這些方法的有效性證明清醒的知覺也具有假名化的特點。如果沒有原初相,直接呈現的就是假名化的知覺相,那通常對知覺的解釋就不對了。真實過程不是從原始畫面中識別出顏色、物體、人物等,再用知覺構件建構出知覺模型,而是直接幻覺出顏色、物體等等,幻覺出的就是構件化的知覺,不需要先有一個原始畫面。知覺之前的感覺相或原初相是人根據知覺假設出來的。人們假設存在原初相,存在從原初相到知覺的信息加工過程,實際上都是在用假設出來的東西解釋直接覺知到的知覺,和用根塵和合解釋知覺是一個邏輯,是頭腳倒置的。通常人們不會首先考慮原初相,而是先建立外境實有觀念,然后在詳細解釋知覺如何產生時才需要在知覺之前安立一個未經加工的原初相
26、。這是個從粗到細的安立過程。而在破除時,也是粗的外境較容易否定,微細的原初相不容易破除。原初相其實還是外境實有的尾巴。直接幻出的就是假名化的知覺相,意味著轉變知覺會更容易操作。如果八識精細投射出原初相,則投射難轉變起來也難。如果只是投射出假名化的知覺,則投射也容易,轉變也容易。432細節(jié)問答有人會問:如果直接幻覺出了知覺構件構成的假名化的知覺,那怎么會有豐富的細節(jié)呢?答:每個知覺構件本身就有豐富的細節(jié),而且知覺構件眾多,綜合眾多構件可以產生足夠豐富的細節(jié)。問:就算知覺構件可以產生足夠豐富的細節(jié),那含有豐富細節(jié)的知覺構件又是從哪里來的呢?一般解釋,原始畫面具有最豐富的信息,依此提煉出知覺構件,知
27、覺構件的豐富信息來自原始畫面。比如,嬰兒沒有那么多知覺構件,他們看呀看呀,豐富的視覺信息進入,最后形成具有豐富細節(jié)的知覺構件。如果從一開始就沒有細節(jié)豐富的原始畫面,那么怎么能有細節(jié)豐富的知覺構件呢?答:我們?yōu)槭裁匆欢ㄕJ為知覺構件是從細節(jié)豐富的畫面提取出來的呢?還有一種可能,知覺構件像藝術描寫添枝加葉一樣,是慢慢變豐富的。剛出生時與生俱來的知覺構件應該是最基礎的一批,沒那么豐富,只能產生相對模糊的知覺。嬰兒知覺到的也是一個模糊的世界。以后,隨著知覺構件細節(jié)越來越精細,知覺也越來越豐富。用觀察全視野不分別物體的辦法也不能覺知到知覺之前的原始畫面,而可能喚起一種由與生俱來的知覺構件所展開的畫面。問:
28、知覺構件又怎么越來越精細呢?難道不需要有精細的原始畫面嗎?答:也不需要。知覺構件可能是逐漸演化推廣而越來越精細的,不一定是歸納提煉出來的。5一切相皆是名言51一切相都是名言問:前面的論證認為形狀顏色等等是信息加工結果,先有一個東西,然后加工概括成知覺構件,所以這是假名?,F在沒有東西也沒有加工概括的過程,那套論證不成立了,還能說它們是名言嗎?答:應該還是。這涉及到什么是名言。存在一個或一些東西,用一個符號或構件指代這個東西,這是名言。比如名字指代一個人。但也有的時候只有名字而沒有指代的東西,比如奧特曼打怪獸,奧特曼和所打的怪獸都不存在,名言指代根本不存在的東西,但還是名言。所以,不管有沒有原初相
29、,只要知覺構件被認為在指代別的東西,就是假名。問:既然不存在原初相,假名化的知覺就是起點,那可不可以說它不是假名或名言?答:不可以,它仍然是名言。因為它還是在表示和指代別的東西,只不過,它所表示的又是依據它自己假立的。前面的論證在說“一個東西是從其它東西的歸納加工出的,只有假名并非實有”的同時,都承認有另一個東西存在。如此層層推進,最后總要有一個起點,這個起點是實有的且不能再用上面的理由論證它是假名?,F在一步步推到了這個起點,發(fā)現這個不可能歸納加工出來的起點卻可以是假設安立的。說到底,是意識虛妄分別根本不存在的東西,而層層安立了很多名言。所以,一切相都是名言。這樣看來,原來被理解成是在層層歸納
30、概括安立假名的過程,實質上都是名言在層層加工轉化。名言指代著其它名言或非名言卻壓根不存在的東西。如此展轉循環(huán),最終除了名言什么都沒有。但在循環(huán)過程中,名言變得越來越豐富,其指代的那些不存在的東西也越來越豐富和清晰。就好比神話故事在展轉流傳過程中越來越豐富和清晰一樣。52相、名與名相根據以上討論,我們可以更深刻的理解相和名的關系。名的表現形式本身也是相,如語言聲音、文字符號都是相,意識中的觀念本身也是相。比如當我們想軍林這個概念時,頭腦中出現一個軍林概念的相,它是個比較抽象的相。再如知覺到紅色,這是個知覺層面安立的名言,這個名言很豐富,和原來的相幾乎一樣,但它本質上是名言。那么,我們要問,什么是
31、名言?什么時候相作為名言,什么時候相只是相?使一個相成為名言的是表示關系。當一個聲音、符號或形象不僅僅是它本身,而且用來表示別的東西的時候,它就是名言了。用來表示別的東西的東西就是名言。這個定義概括性很強,比如,圖片也是廣義的名言,因為它在表示別的東西;一部電影也是名言,它也在表示別的東西。名和表示關系可以區(qū)分出三個方面:名本身、名之所依和名所表示。軍林的文字、聲音、意念相是名本身,名本身其實還是一些相。打個比喻,世界上有兩類人。一類是普通人,他們過自己的生活。另一類是演員,他的工作就是演別人或演超人。其實演員也是人,但他們和普通人不一樣。名本身也是相,但它和普通的相不一樣,它們不表示自己而表
32、示別的東西。可見,名是依表示關系建立的,表示使名成為名。如果不建立表示關系,或者不考慮表示關系,則只有相本身,沒有名。建立軍林概念所依的人、樹是名之所依,軍林表現的抽象概念是名所表示的義。說“唯有假名并無實體”是說名所表示的東西并非實有,而不是說名本身和名之所依不存在。比如,電影也是廣義的名,因為它在表示別的東西。拍攝是一場演出,導演、演員、道具、特技技術都是演出的一部分,演出總體上相當于名本身。膠片是演出的記錄,相當于另一層次的名本身,就好比語言是第一層次的名言,文字是第二層次的名言。有的電影是生活片,拍普通人普通事,這些人和事相當于名之所依。但電影講的故事仍然是編出來的,不是現實的存在,是
33、名所表示。還有的電影講“超人大戰(zhàn)外星人”的故事,這個故事是電影的名所表示,其所依的是普通的人和事+科學知識,但在此基礎上加入了大比例的幻想,明顯不真實。我們不能說電影本身不存在,也不能說導演、演員、道具、特技技術不存在,只是說“超人大戰(zhàn)外星人”不存在,故事里的事并不存在。名所表示的東西是從存在的東西概括提煉出來的,即遍計所執(zhí)的東西,稱為遍計所執(zhí)性。遍計所執(zhí)性不存在。名本身和名之所依不能說不存在,但它們可能是更深層次的名所表示,從更深層次看仍然不存在。比如,電影終究屬于外境,連外境都是依感覺安立出來的,并非實有,電影當然也非實有。本文前半部分我們一直通過論證某物只是“假名”而否定其實有。也就是把
34、加在實有上的“名所表示”層層剝離,顯出背后越來越接近真實的東西。如此層層剝離,原以為會還原出兩個東西,名本身和最終的名之所依,即原初的知覺相。結果發(fā)現原初相也不存在,是假安立出來的。最終沒有找到一點實有的東西,唯有名言本身展轉表示,沒有名言之外的所指和所依。就好比玉米剝去皮后有個玉米棒,而芭蕉剝到最后什么也沒有。雖然剝到最后什么也沒有,但剝出來這一堆芭蕉葉(假名)是有的。名所表示為義,本來無有;名之所依還原到最后也是無有。名本身還原到最后是相,是被人賦予了表示關系,用來表示別的東西的相,可稱為名相。反過來相又都是名,沒有非名之相,所以一切相也都是名相。一切名都是相,一切相都是名,名與相合二為一
35、,統一于名相。53自相?=自性自相共相概念很容易理解。比如水果是共相,蘋果是自相。但蘋果其實也還是共相,具體的蘋果才是自相。人們都知道共相只是概念,是不存在的,自相才存在。但另一方面,名言所表示的都是共相,自相要到名言之外找。而一切相又都是名言,所以實際上沒有真正的自相,只有相對于上一級共相的自相,說到底還是共相。也就是說,一切相都是共相,沒有自相。這和說一切相都是名言意思是一樣的。一般人說,共相只是概念,共相概念所表示的東西不存在。現在發(fā)現自相情況更甚,連真正的自相概念都不存在,只有相對上一級共相概念的相對自相概念。自相概念都找不到,更別說自相本身了。共相無,還有共相概念,自相無,連自相概念
36、都找不到。中論講一切法無自性又講一切法皆假名,現在知道從一切法皆假名可以推出無自相,如果自性就是自相,那么這不同表述所說的其實是同一件事。6知覺相的遍計所執(zhí)性61影像非實有前面按“唯概念假名并非實有”的思路一路走來,開始以為層層剝離假名之所表示后會留下一個名之所依,最后發(fā)現非名言的名之所依還是遍計所執(zhí),剝到最后只有一堆名言本身。那名本身是否實有呢?名本身也是相,是用來指代它物的相,可稱為名相。而相是覺知到的影像,名本身是否實有即此影像是否實有。解深密經中有一段心與影像關系的經典論述:“世尊,諸毘缽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
37、是識故。善男子,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云何此心還見此心?善男子,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善男子,如依善瑩清凈鏡面,以質為緣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于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行影像顯現。如是此心生時相似有異三摩地所行影像顯現。世尊,若諸有情自性而住,緣色等心所行影像,彼與此心亦無異耶?善男子,亦無有異,而諸愚夫由顛倒覺,于諸影像不能如實知唯是識,作顛倒解?!逼渲嘘P鍵一句是:“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就是說,心如是生起時就會覺知到如是影像,換言之,心生起時就會有相應的知覺生起,并沒有獨立于覺知的影像。接著佛說了一個比喻,人在鏡
38、子里看到一個物體,準確的描述應該說是“通過鏡子看到了物體本身”,但人們經常說成“我看到了鏡子中的影像”,還可能引申說“物體之外還有一個影像顯現”?!巴ㄟ^鏡子看到了物體本身”是準確的說法,但說起來比較繞;“看到鏡子中的影像”比較簡單直觀,但卻是錯誤的。人們常常為了圖簡單省力而采用錯誤說法,日久成習,還以為真是這么回事。同樣道理,準確的說應該是心生起時就有影像的知覺生起,但人們顛倒成習,以為有異于此心的影像生起。所以,唯有覺知沒有獨立于覺知的相,獨立存在的相是根據覺知假安立出來的,唯有假名并非實有。即“相”這個假名所指的獨立于覺知的相不存在,是遍計所執(zhí)性。建立這個假名所依的是覺知。62知不自知,雖
39、知恒寂概括的說,在遍計所執(zhí)的范圍內也有層層疊疊的建立,這些假名概念本身都是覺知相。人們能夠覺知到的都是覺知相,是遍計所執(zhí)。由覺知相推論出覺知本身,那么覺知本身是否存在呢?覺知就是識。識為了別,了是覺了,即覺;別是分別、辨別,即知。所以覺知就是了別,就是識。識是依他起,故覺知本身是依他起。唯識就是說覺知本身存在,且唯有覺知本身存在。但人們覺知到的永遠是覺知相,覺知不到覺知本身。即凡夫只能覺知到遍計所執(zhí),覺知不到依他起。東晉般若學六家七宗中的即色宗支遁法師,已經講到了這種情況,他說:“知不自知,雖知恒寂”,即人們雖然在覺知,但只能覺知到知覺相,永遠覺知不到覺知本身,所以知覺本身對我們來說是恒寂的。永嘉禪師也討論過知自知的問題,他說:“起知知于知,后知若生時,前知早已滅。二知既不并,但得前知滅,滅處為知境,能所俱非真?!奔捶卜蚣幢闫鹬谥?,也終不能覺知到覺知本身。只見到覺知相見不到覺知本身,就是被假相遮蔽而覺知不到真相,可名符其實的稱之為無明不覺。阿含經中對緣起有兩種說法,一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一說“名色緣識,識緣名色”,兩者對比,透露出名色即是無明的意思。怎么可以說名色即無明呢?認識到正是知覺相在障蔽覺知本身,則知原來名色即無明。覺知所知的是名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網店股權轉讓及品牌使用權、運營權移交協議
- 婦產科介入治療
- 護理個案模板
- 單位廉租房買賣協議書
- 高速勞務用工協議書
- 食品委托銷售協議書
- 魚塘修復改造協議書
- 酒吧演藝合同協議書
- 送戲下鄉(xiāng)演出協議書
- 車輛共同運營協議書
- 聯合利華POSM展策劃案
- 13-3飛速發(fā)展的通信世界 教案
- 下第四單元 崇尚法治精神 復習學案
- 課件:第六章 社會工作項目評估(《社會工作項目策劃與評估》課程)
- 最新超星爾雅《從愛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期末考試答案題庫完整版
- 信息技術網絡安全(教案)
- 小學語文近義詞辨析的方法
- 河南省成人高等教育畢業(yè)生畢業(yè)資格審查表(新表)
- 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練習課課件
- 設計的開始:小型建筑設計課件
- 腦出血恢復期患者護理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