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選修《政者,正也》教案_第1頁
蘇教版選修《政者,正也》教案_第2頁
蘇教版選修《政者,正也》教案_第3頁
蘇教版選修《政者,正也》教案_第4頁
蘇教版選修《政者,正也》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蘇教版選修政者,正也教案教學目標:1、誦讀文本,整理積累有關文言實詞、通假字和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識,翻譯文言語句,積累名句。2、研讀并理解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辨證關系及其豐富內涵。教學方法與教具選擇誦讀法/多媒體課時:共2課時教學過程一、課前3分鐘:虞美人李煜(鏈接:虛實結合、名句;鄧麗君唱本詞)二、閱讀與鑒賞:妹妹扮演的角色三、新授:板塊1:政者,正也(115章)01、【原文】21子曰:“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說統(tǒng)治者應以道德進行統(tǒng)治,即“德治”),譬如北辰(北極星),居其所(處所,位置)而眾星共(共:同拱,環(huán)繞的意思)之。”【譯文】孔子說:“(周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

2、,他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huán)繞在它的周圍。”【評析】這段話代表了孔子的“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說,統(tǒng)治者如果實行德治,群臣百姓就會自動圍繞著你轉。這是強調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這是孔子學說中較有價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國的基本原則是德治,而非嚴刑峻法。02、220季康子(魯哀公時任正卿,是當時政治上最有權勢的人)問:“使民敬、忠以(以:連接詞,與“而”同)勸(勉勵。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如之何?”子曰:“臨(對待)之以莊,則敬;孝慈(一說當政者自己孝慈;一說當政者引導老百姓孝慈。此處采用后者),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薄咀g文】季康

3、子問道:“要使老百姓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而努力干活,該怎樣去做呢?”孔子說:“你用莊重的態(tài)度對待老百姓,他們就會尊敬你;你對父母孝順、對子弟慈祥,百姓就會盡忠于你;你選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會互相勉勵,加倍努力了。”【評析】本章內容還是在談如何從政的問題??鬃又鲝垺岸Y治”、“德治”,這不單單是針對老百姓的,對于當政者仍是如此。當政者本人應當莊重嚴謹、孝順慈祥,老百姓就會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又努力干活。03、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可以忍心。一說可以容忍),孰不可忍也!”【譯文】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么事情

4、不可狠心做出來呢?”【評析】春秋末期,奴隸制社會處于土崩瓦解、禮崩樂壞的過程中,違犯周禮、犯上作亂的事情不斷發(fā)生,這是封建制代替奴隸制過程中的必然表現(xiàn)。季孫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壞周禮的事件。對此,孔子表現(xiàn)出極大的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對此事的基本態(tài)度。04、12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薄咀g文】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鬃诱f,“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tǒng)治者?!弊迂曊f:“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么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

5、”孔子說:“去掉軍備?!弊迂曊f:“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么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tǒng)治者不信任,那么國家就不能存在了?!薄驹u析】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貢問政中所連續(xù)提出的三個問題??鬃诱J為,治理一個國家,應當具備三個起碼條件:食、兵、信。但這三者當中,信是最重要的。這體現(xiàn)了儒學的人學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對統(tǒng)治者不信任,那這樣的國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02年全國高考作文,即與選擇有關;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60分)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風雪。他深知不盡快找到避風處,非凍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經邁不開了。就在這時,腳碰到一個硬

6、邦邦的東西,扒開雪一看,竟然是個快凍僵的人。登山者犯難了:是繼續(xù)向前,還是停下來援救這個陌生人?心靈深處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決定,脫下手套,給那個人做按摩。經過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動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兩個人互相攙扶著走出了困境。也許不是人人都會碰上這種生死的抉擇,但是每個人卻常常遇到、見到、聽到一些觸動心靈需要作出選擇的事情。那時,我們大家是怎樣選擇的呢?又應該如何選擇呢?請以“心靈的選擇”為話題寫一篇作文,所寫內容必須在這個話題范圍之內。注意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襲。28。閱讀下面一則寓言,根據(jù)要求作文。(60分)有一個年輕人跋涉在

7、漫長的人生路上,到了一個渡口的時候,他已經擁有了“健康”、“美貌”、“誠信”、“機敏”、“才學”、“金錢”、“榮謄”七個背囊。渡船開出時風平浪靜,說不清過了多久,風起浪涌,小船上下顛簸,險象環(huán)生。船公說:“船小負載重,客官須丟棄一個背囊方可安度難關?!笨茨贻p人哪一個都舍不得丟,艄公又說:“有棄有取,有失有得?!蹦贻p人思索了一會兒,把“誠信”拋進了水里。寓言中“誠信”被拋棄了,它引發(fā)你想些什么呢?請以“誠信”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可以寫你的經歷、體驗、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編寫故事、寓言,等等。所寫內容必須在“誠信”的范圍之內。注意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不少于800字。(01全國卷)05、

8、1211齊景公(名杵臼,音,齊國國君,公元前547年公元前490年在位)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熬?、臣臣、父父、子子?!惫唬骸吧圃?!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譯文】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鬃诱f:“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饼R景公說:“講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評析】春秋時期的社會變動,使當時的等級名分受到破壞,弒君父之事屢有發(fā)生,孔子認為這是國家動亂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訴齊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復這樣的等級秩序,國

9、家就可以得到治理。06、1217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譯文】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帶頭走正路,那么還有誰敢不走正道呢?”【評析】無論為人還是為官,首在一個“正”字。孔子政治思想中,對為官者要求十分嚴格,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職的人能夠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會歸于正道。07、1218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孔子對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譯文】季康子擔憂盜竊,問孔子怎么辦??鬃踊卮鹫f:“假如你自己不貪圖財利,即使獎勵偷竊,也沒有人偷盜。”【評析】這一章同樣是孔子談論為官從政之道。他仍然闡釋的是為

10、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他希望當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這就表明了他主張政治道德化的傾向。具體到治理社會問題時也是如此。他沒有讓季康子用嚴刑峻法去制裁盜竊犯罪,而是主張用德治去教化百姓,以使人免于犯罪。08、1219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指無道的人),以就有道(指有道的人),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指風加之于草),必偃(仆,倒)?!薄咀g文】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說:“如果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樣?”孔子說:“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著殺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的人的

11、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薄驹u析】孔子反對殺人,主張“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會犯上作亂。這里講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為。那些暴虐的統(tǒng)治者濫行無道,必然會引起百姓的反對。09、133子路曰:“衛(wèi)君(衛(wèi)君:衛(wèi)出公,名輒,衛(wèi)靈公之孫。其父蒯聵被衛(wèi)靈公驅逐出國,衛(wèi)靈公死后,蒯輒繼位。蒯聵要回國爭奪君位,遭到蒯輒拒絕。這里,孔子對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待子為政,子將奚(什么)先?”子曰:“必也正名(即正名分)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迂腐)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同“缺”,存疑的意思)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

12、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音,得當),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茍且,馬馬虎虎)而已矣?!薄咀g文】子路(對孔子)說:“衛(wèi)國國君要您去治理國家,您打算先從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說:“首先必須正名分?!弊勇氛f:“有這樣做的嗎?您想得太不合時宜了。這名怎么正呢?”孔子說:“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對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總是采取存疑的態(tài)度。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說話不順當合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也就不能興盛。禮樂不能興盛,刑罰的執(zhí)行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百姓就不知怎么辦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個名分,必須能夠說得明白,說出來

13、一定能夠行得通。君子對于自己的言行,是從不馬馬虎虎對待的?!薄驹u析】以上三章所講的中心問題都是如何從政。前兩章講當政者應當以身作則。要求百姓做的事情,當政者首先要告訴百姓,使百姓能夠搞清楚國家的政策,即孔子所講的引導百姓。但在這三章中講得最重要的問題是“正名”?!罢笔强鬃印岸Y”的思想的組成部分。正名的具體內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順”,接下來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10、134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闭垖W為圃(音,菜地,引申為種菜)。曰:“吾不如老圃?!狈t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

14、情(用情:情,情實。以真心實情來對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襁:音,背嬰孩的背簍)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譯文】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鬃诱f:“我不如老農?!狈t又請教如何種菜??鬃诱f:“我不如老菜農?!狈t退出以后,孔子說:“樊遲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視禮,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視義,老百姓就不敢不服從;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視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實情來對待你。要是做到這樣,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會背著自己的小孩來投奔,哪里用得著自己去種莊稼呢?“【評析】孔子毫不客氣地指責想學種莊稼和種菜的樊遲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他認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學習種莊稼、種菜之類

15、的知識,只要重視禮、義、信也就足夠了。他培養(yǎng)學生,不是為了以后去種莊稼種菜,而是為了從政為官。在孔子時代,接受教育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勞動者只要有充沛的體力就可以從事農業(yè)生產,而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yǎng)實行統(tǒng)治的知識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為了培養(yǎng)勞動者。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其相對的合理性。11、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保ㄗR記名句)【譯文】孔子說:“自身正了,即使不發(fā)布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干,自身不正,即使發(fā)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2、155子曰:“無為而治(國家的統(tǒng)治者不必有所作為便可以治理國家了)者,其舜也與?夫(代詞,他)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譯文】孔子說:“能夠無所作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莊嚴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罷了?!薄驹u析】“無為而治”是道家所稱贊的治國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貫性。這里,孔子也贊賞無為而治并以舜為例加以說明,這表明,主張積極進取的儒家十分留戀三代的法度禮治,但在當時的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統(tǒng)治者無為而治。在孔子的觀念中,不是無為而治,而是禮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