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_第1頁
人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_第2頁
人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_第3頁
人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_第4頁
人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六年級科學教學進度計劃表周次起訖日期教學內容教學課時備注12.27-3.3放大鏡223.6-3.10放大鏡下的晶體233.13-3.17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243.20-3.24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253.27-3.31微小世界的我們264.3-4.7物質發(fā)生了什么變化274.10-4.14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284.17-4.21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294.24-4.28物質的變化與我們2105.1-5.5復習115.8-5.12期中考試125.15-5.19月相變化2135.22-5.26日食和月食2145.29-6.2在星空中2156.5-6.9探索宇宙2166.12-6.16垃圾的處理

2、2176.19-6.23分類回收和利用2186.26-6.30污水和污水處理2197.3-7.7期末考試觀察春天的植物教學目標:1. 能持續(xù)、細致地觀察某種植物在春天的生長變化,嘗試為自己的觀察活動制定計劃,并及時、準確地把觀到的現象用文字、畫圖或照片的形式記錄下來。 2. 具有熱愛自然,關注身邊植物的情感以及持之以恒、認真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 3. 了解一種或多種植物在春天的生長變化,更深入地認識幾種身邊的植物:學習繪制植物分布圖,具備一定的空間感受能力。內容設計: 我們國家幅員遼闊,各地區(qū)氣候差異大,植物分布不同。大部分地區(qū)的植物其生長變化在一年四季中呈現出鮮明的特點,但是大多數人對此視而不見

3、。教材從關注身邊的植物出發(fā),引領學生持續(xù)、細致地觀察植物在春天的生長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持之以恒、認真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當然還包括觀察、記錄等技能的訓練。 教材首先呈現的是南北方大部分地區(qū)的一個生活場景,通過阿靜一家在桃樹林中的發(fā)現與思考,引出對春天植物的觀察及對其未來生長的預測。接下來引導學生結合本地區(qū)實際,選擇一株植物進行觀察,并記錄它的生長變化。作為本主題的彳重點活動,特別強調觀察的持續(xù)性和記錄的準確性。由此導入第二個活動畫植物分布圖,將對植物的認識與繪制方位圖的訓練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教材在編排上“觀察春天的植物”的活動只出現了一次,但這絕不意味

4、著該活動只是一、兩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這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在后邊的科學學習中,教師應隨時關注學生的觀察活動,保證大多數學生全程參與并且較好地完成觀察、記錄等各項任務。教學準備: 活動(1):全年日歷表,含節(jié)氣、伏天、三九天、農歷;本地區(qū)自然歷。 活動(2):彩筆,考察校園及學校周邊的植物種類、分布和生長情況。天氣與植物 主題圖 談話:同學們,春天來了。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jié)開始了,春天里,萬物有哪些變化?春天里,我們又可以做哪些科學活動? 小組活動:分成小組,交流。 匯報:學生發(fā)言。 朗誦:讀一讀第2 頁圖上的詩。 給同學們朗誦。 畫圖:畫一幅春天的圖畫。 A、畫出你的觀察目標的位置(同時考查了方位)

5、。 B、填寫表格 觀察時間植物名稱變化(文字式圖)地點其他2、16大葉黃楊葉子是墨綠色花壇邊 C、收圖、保存。 天氣氣象教學目標1、 學習定性地觀察天氣,能夠有語言、圖畫等不同方式描術天氣現象。 2、 熱愛自然,對天氣變化這種自然現象感興趣。 3、 能欣賞美麗的天氣,能說出贊美某一種天氣的話;認識各種天氣現象;能列舉生活中兩個以上的例子,說明天氣變化對植物的影響。內容設計 承接本單元第1 課對春天植物以觀察,很自然地引出天氣的話題:阿靜在觀察植物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天氣的變化。本課教學包括兩個方面內容。 首先從上課當天的天氣入手,引導學生定性地觀察天氣,學習用語言、文字、圖畫等多種方式描述各種天氣

6、現象,提高學生對事物、現象的觀察能力,以及對事物現象主要特征的提取和把握的能力。 在對天氣現象有了豐富的感性認識之后,引導學生理性地思考,分析天氣變化對植物的影響,辨證地認識天氣的好與壞。其中特別提到了“節(jié)氣”。節(jié)氣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它較好地反映了我國黃河流域一年中天氣變化的規(guī)律,對農業(yè)生產和人們的生活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廣為流傳,直到今天。教材編排這項內容,一方面為擴展學生的知識,增強民族自豪感,一方面為提升學生對于天氣的認識:由對短期的、獨立的某一種天氣現象的認識,上升為對長期的、綜合的天氣變化的規(guī)律的追尋。提示:在觀察天氣現象的同時別忘記了繼續(xù)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教學準備 活動(1

7、):有關天氣及其對植物影響的錄音、錄像、圖片和文字資料。 活動(2):有關天氣對植物影響的各種資料;有關節(jié)氣的資料;全年日歷表,含節(jié)氣、伏天、三九天、農歷。 2、天氣現象 導入:播放天氣預報一段。 你聽到了什么?你了解到了什么?對你有什么幫助? 好的,今天,我們的主題是和天氣有關。 板書: 天氣現象。 教學過程: 一、認識各種天氣及其自然現象 1、談話:剛才我們通過天預報,了解到了某天的天氣情況,如果請你判斷一下,今天的天氣,你能和播音員阿姨說的一樣嗎? 2、學生發(fā)言:可以根據天氣情況,進行分析,自然現象推斷。 3、小組活動:小組同學,根據天氣情況進行一下天氣播報。 4、匯報并板書: 太陽、

8、去彩、 風、 感覺(皮膚)、 衣服薄厚 5、實踐活動:放各種天氣的錄像片段,學生說一說是什么天氣情況? 你是根據什么判斷也來的? A、多云 B、露 C、霜 D、雨松 E、冰雹 F、霧松 G、龍卷風 二、動手 1、談話:通過剛才了解,我們知道了各種各樣的天氣。 你最喜歡什么天氣?你能把它畫下來,而且從畫中可以讓我 們一下子看出,你喜歡它的原因嗎? 2、學生動手繪畫 3、匯報展覽 三、了解天氣對人類及植物的影響 1、出示一幅圖 你看到了什么? 2、談話:天氣對我們人類是有一定影響的,也有好處的。 談一談,天氣對人類、植物的影響好嗎? (好處)(害處),并板書 3、學生發(fā)言并介紹自己的資料 四、了解

9、節(jié)氣 1、出示一份日歷,每人一張,觀察,你有什么發(fā)現 2、是的,一年中出現了二十四個節(jié)氣 它們分別是什么呢?讀一讀。 3、找一找規(guī)律:二十四個節(jié)氣是否有規(guī)律 15 天一個 4、讀一讀:節(jié)氣歌 小結:節(jié)氣的資料 五、動手制作 1、制作溫度計 2、學會使用溫度計 板書: 晴 多云 , 陰 , 雨 雪 霜 雹 觀測天氣教學目標1、 會用溫度計、簡易風向儀、雨量器、濕度計等對天氣進行定量觀測,采集有關數據,嘗試整理加工數據,并能分析數據做出合理的解釋;能制作一種簡單的測量天氣的儀器,如測量風、雨量、濕度的儀器。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2、 熱愛自然,積極探索氣象科學的奧秘,意識到氣象科學的發(fā)展給人

10、們的生活帶來方便,逐步建立科學嚴密的思維模式,形成認真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 3、 知道幾句諺語及含義,了解天氣對農汪、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影響;知道天氣可以用一些可測量的量(溫度、濕度、風向、風力、降水量、云 4、 量等)來描述;了解到天氣觀測是一門嚴密的科學,需要多種儀器來觀測天氣。內容設計 本課是在學生學會定性地觀察、描述各種天氣現象,知道天氣變化對人類生活和植物生長有很大影響之后,進一步了解氣象工作者的工作內容和意義,學習簡單地、定量地觀測天氣方法。 在教材的呈現上,承接上一課查找節(jié)氣資料的活動,本課由阿靜獲得的幾條諺語導入。諺語的出現,一方面體現出人類對天氣變化規(guī)律的探尋,另一方面,由于諺語具

11、有通俗易懂、語言簡潔、朗朗上口等特點,可以較好地激發(fā)學生對氣象知識的學習興趣。然而諺語畢竟只是基于表象的觀察,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因此具有較大局限性,不是十分準確。所以教材在諺語后面通過梅老師的話過度為利用科學儀器可以更加準確地觀測天氣。 貫穿第 3 課的故事境是梅老師帶領同學們參觀氣象站。參觀前首先引導學生理性地分析人們?yōu)槭裁匆獪y量天氣?作為氣象工作者應該觀測哪些項目?然后以探究的形式開展對氣溫、風力風向、降水量及濕度的觀測活動。在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經驗之后,帶領學生參觀氣象站,全面了解氣象工作內容和方法,認識各種專業(yè)的測量工具。提示:在觀測天氣的同時別忘記了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變化情況教學準備

12、 活動(1):搜集氣象諺語。 活動(2):準備氣溫計、濕度計、風向標、風速計、雨量器等專業(yè)測量工具(或 圖片)及自制濕度計、風向標、風速計、雨量器的各種材料,如布條、小棍、玻璃瓶、量筒等。 3 觀測天氣導入: 出于諺語,讀一讀: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陣涼。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提問:知道什么是諺語嗎? 能說出這些諺語的意義嗎?實際生活中,我們就憑借諺語 嗎? 學習新課: 一、 了解天氣預報的重要性 1、 播放一段天氣預報,了解天氣預報的內容 問:你了解到了哪些天氣情況? 板書: 氣溫 風力 濕度 2、 天氣預報的重要性 1) 從哪些地方可以獲取到天氣預報的信息 報紙 電視 廣播 電話

13、2)問:這說明天氣預報是生活中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你 認為是這樣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天氣預報對人類的幫助 小結:是的,諺語存在不科學性,所以天氣預報可以為我們提供科學的信息,怎樣得到這些信息呢? 二、 學會測量、觀測天氣 1、 2、 學生小組討論并匯報: 板書:氣溫 溫度計 風力 測風儀濕度 濕度計 3、 制作學習使用各種儀器 1) 溫度計:(討論)在哪里測氣溫更合適? 各小組定一個地點,進行室外觀測(一會兒進行) 2) 測風儀: (1)、了解風力、風向的知識 西北 北 東北 一級西 東 二級. 西南 南 東南 三級. (2)、 可以利用哪些物品測風力、風向 板書:布條、紅旗 (3)、制作測

14、風儀(學具) 3)、濕度計: (1) 講濕度的知識: (2) 制作簡易濕度計: (3) 學習使用濕度計: 4、 各小組室外活動。 測氣溫 測風力 5、 匯報測量結果 總結出測量氣溫、風力、風向的最佳地點。 三、 小小氣象站 1)、放錄像、了解氣象站的基本形成 儀器名稱 2)、了解氣象知識 板書: 觀測天氣 氣溫 溫度計 風力、風向 測風儀 濕度 濕度計 作業(yè):記錄一周天氣變化。記錄天氣變化教學目標:1、能使用溫度計和自制簡易風向儀、雨量器等對天氣進行一個星期的觀測,采集有關數據,嘗試用表格、圖形等不同方式整理加工分析數據,并能分析數據做也合理的解釋。 2、熱愛自然,關注天氣變化,愿意進行測量、

15、記錄天氣和分析測量數據等科學活動,形成認真細致、持之以恒的科學態(tài)度。 3、學習記錄天氣的方法:了解天氣預報的制作過程,體會到長期測量和記錄天氣數據是非常有用的:形成關心天氣變化、堅持聽天氣預報的習慣。 在前兩個主題活動中,學生學會了觀察和測量當天的天氣情況。本課將引領學生從持續(xù)觀測記錄一周的天氣入手,進一步探尋天氣變化的規(guī)律,了解天氣預報的制作過程。由兩個活動構成。 內容設計:(1) 記錄一周的天氣。在學生學會測量天氣的方法之后,練習使用自制的測量義器觀測、記錄一周的天氣情況。在得到充足的數據之后,練習繪制溫度變化曲線圖,根據曲線的曲折變化分析描述一周的天氣變化,主要是溫度變化,找出溫度變化的

16、規(guī)律,嘗試著預測下周的天氣變化趨勢。 (2) 了解天氣預報制作過程。通過閱讀資 料了銀天氣預報的制作過程。教學準備 活動(1):教師準備有關天氣預報制作過程的音像和圖文資料:各種測 量工具。 學生準備天氣觀察記錄卡、自制的各種測量工具。 活動(2):天氣預報的圖片、錄像及文字資料。 4記錄天氣變化 導入:同學們,最近感冒的人很多,這是為什么? 是的,天氣變化很明顯,忽冷忽熱,很容易使我們的身體 遭受侵襲,上一周的天氣是怎樣的,可以和大家說說嗎? 板書:記錄天氣變化。 學習新課: 一、 交流一周的天氣變化。 1、 各小組內交流。 2、 選派一名代表,匯報一周來的天氣變化。 二、 學畫曲線圖 談話

17、:當我們想了解一段時期的天氣變化時,數據是 一個可依據的條件,但是,還有一種方法,可 以使我們更加清晰地觀察出它的變化。 (1)、出示曲線圖 (2)、出示體重圖。 1) 調查本小組成員體重 2) 畫出作標圖 (3)、出示各自的氣溫記錄 各自畫出曲線圖 三、 了解天氣預報的制作過程。 1、 同學介紹 2、 看書P1819 3、 小小閱覽室 四、 觀察春天的植物,記錄。 小結: 坐標圖的目標最初有些難,因為在五年級才出現坐標圖。在上課之前,猶豫要不要加上這一活動。當我懷著這樣一顆忐忑的心,講解完,讓學生開始嘗試畫出曲線圖后,我的心如一塊磐石落了地,學生們完成得非常出色。僅3 人稍有差錯,低估學生的

18、水平,比估高更可怕。植物的種子教學目標:1、能用繪圖和語言描述出自已觀察到的種子外部形態(tài)和內部結構;根據種子的內部結構和生活經驗,預測種子的各部分將會變成什么;在教師提供實驗材料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觀察種子發(fā)芽、了解各部分變化的實驗。 2、對自已種植的植物的生長感到好奇,對它們將會長成什么樣表示關心;從心里上為進行為期一個月左右的種植和觀察、記錄活動做好半途而廢 備。具有創(chuàng)新的勇氣,對于種子各部分變化的預測和觀察實驗設計,敢于表達自子已怕觀點。 3、了解雙子葉植物種子結構;認識一些在自已家鄉(xiāng)常見的種子,了解植物種子的多樣性。 本課是按照:提出問題觀察預測設計實驗記錄交流的思路編寫的,一共有四

19、個活動。 內容設計:(1)“植物生長研究會”,交流各自在前一個單元學習的同時,對植物生長變化的觀察、記錄和發(fā)現。由此提出題:“植物的一生是從哪兒開始的?”“小小的種子會長成一棵高大的植物?” (2)觀察雙子植物的種子,先觀察種子的外部形態(tài),并且畫下來。再解剖種子,觀察種子的內部結構,也畫下來。一般雙子葉植物都有種皮和胚,胚包括兩片比較容易觀察到的子葉和由胚根、胚軸、胚芽組成的夾在兩片子葉中的小芽,生一般也會畫出種皮、子葉和“小芽”這三部分,通過這一活動,使學生了解到生活中常見的種子(如豆類)結構基本由這三部分構成。 (3)預測種子各部分會變成什么。在此活動中,讓學生預測種子發(fā)芽長大后,種子的各

20、部分會有什么變化,并將自己怕預測畫下來。通過學生在預測過程中闡述自已的理由,可以了解到學生的已有經驗。接著學生再自行設計實驗,檢驗預測是否正確。檢驗性的實驗需要兩個星期左右的時間,因而學生要為一段時間的觀察和記錄做好準備。在預測和檢驗活動中,激發(fā)起學生對植物生長變化的好奇心,初步培養(yǎng)學生進行較長時間栽培植物的耐心和對植物關心。 (4)認識更多的種子。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種子比較多,通過這一活動,使學生了解到植物種類是多種多樣的,植物的種子也是多種多樣的。教學準備: 活動(1):學生準備觀察春天植物的記錄。 活動(2):教師準備蠶豆干種子、浸泡過的蠶豆種子,其它一些豆類種子和浸泡種子如:菜豆、大豆、

21、花生等;鑷子;培養(yǎng)皿;放大鏡。 學生準備從家中帶來一些種子。鉛筆、彩筆記錄本。 活動(3):學生準備鉛筆、記錄本。 活動(4):老師準備各種各樣的種子。 學生準備學生從家里帶來的種子。 1植物的種子 導入新課: 談話:春天來了,樹、小草呀都長出了嫩芽,到處是一派生機勃 勃的景象,想一想,它們的生是從哪里開始的? 板書:“種子” 一、指導學生認識蠶豆種子的構造 (1)、觀察蠶豆種子的種皮 .小組觀察 提問:蠶豆皮是什么樣的? 講述:蠶豆皮很厚,具有保護種子的作用,蠶豆皮的科學名字是“種皮”。 .(2)、觀察蠶豆種子的子葉 1)提問蠶豆種皮的里面有什么?是什么樣的? 2)學生觀察并回答,個別同學到

22、黑板上畫出所見到的內容。 講述:分開的兩瓣叫子葉,是供給營養(yǎng)的。 兩個小芽,分別是胚芽和胚根。 在黑板上示意畫出:與長大后的植物比較總結。 二、指導學生設計觀察種子發(fā)育過程的實驗。 1、想一想,怎樣進行?利用哪些材料。 2、提供材料:塑料杯、棉花。 3、三人一組、進行實驗。 制定實驗步驟及實驗注意事項。 4、確定一周內的觀察日記 可以記錄、也可以拍照、記錄發(fā)育的全過程。 三、認識更多的種子 1、椒、葡萄、南瓜、苦瓜、玉米、綠豆、芝麻、菜豆、蕓豆、香瓜、西瓜、蓮子、蓖麻、向日葵、紅豆、花生、豌豆、大豆。 2、說一說,你的家鄉(xiāng),都種植上面這些種子嗎? 通常是什么季節(jié)才種? 板書: 子葉 胚芽 胚根

23、 胚芽莖葉 胚根根 小結:以往帶著孩子們種過種子,興致和效果不是很好,這一次,我改為三人一 組,把種好的種子放在班里進行競爭,這樣一來,一下子就激起孩子們的 斗志,誓爭本小組獲勝。栽種植物教學目標:1、會用一種以上的方法(如表格、繪圖)對植物生長過程中的高度、莖的粗細、葉的多少等變化進生行觀察記錄;能將自已種的植物與生活中風到的其他植物進行對比;能用自已的語言簡述研究過程的結果。 2、能耐心細致地進行種植物活動;能堅持觀察與記錄;對自已種植的植物的生長感到好奇,對它們將會長成什么樣表示關心;能關心和了解其他同學的觀察和種植情況。 3、知道植物在生長過程中的各種變化情況。內容設計: 本課內容與上

24、一課緊密銜接,活動的展開是在上一課的基礎上進行的。上一課,學生栽種的植物長出了小苗,學生們觀察到了種子各部分是怎樣變化的。對于這些長出的小苗怎樣處理呢?這一課就將這些小杯子、小盆里栽的植物移栽到土地里、或者大盆里,讓它們繼續(xù)生長。 本課一共有兩個活動。 (1) 移栽植物小苗。學生學習移栽植物的方法,將自己各植的小苗移栽到夠小苗長大的土地或更大的盆里。教材借強強在移栽中把根拔斷的情景告訴學生,移栽植物時千萬不要把根弄斷,而應該將根連培養(yǎng)介質一起移栽。通過教材中介紹的幾種保護根的移栽方法,啟發(fā)學生在自己移栽植物時,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巧妙地保護植物的根。 (2) 植物生長的管理和記錄。植物移栽以后,

25、生長情況如何,與栽培管理有很大關系。春天到夏天植物管理主要是澆水、施肥、采光等,對于攀緣生長的植物還要搭架子。通過這一活動,使學生了解管理植物的方法,繼續(xù)學習較長時間觀察記錄的方法,能在栽培的過程中比較順利地進行植物生長記錄。教學準備: 活動(1):教師準備準備移栽的植物小苗,如蠶豆、牽牛、朝天椒等。 學生準備自己栽種的植物小苗。 活動(2):教師準備收集一些植物栽培管理的方法。 2栽種植物 導入:種子已經發(fā)芽了,繼續(xù)讓他們住在這里會好嗎? 學生討論: 不適宜生長 缺乏各種生長條件 學習新課 一、學習移栽的方法, 1、談一談怎樣把小苗移到土里去繼續(xù)觀察 學生自己想辦法,預想出現的問題 莖會斷

26、根不完整 坑挖得淺 2、談話:當出現這些問題時,植物還有辦法成活嗎? 正確地移栽,可以使小苗健康地生長。 二、學習正確地移栽方法 1、與學生一起看書P27 第一種方法:取土挖土地、深挖一些 第二種方法:包裹移科 第三種方法:紙?zhí)滓瓶?第四種方法:整盆移科 2、與學生一起栽種小苗 (1) 把已發(fā)芽的種子輕輕從杯中取出 (2) 在已放好土的小盆里根據根的長短挖個小坑 (3) 把小苗放進去,埋土、澆水。 3、怎樣照顧小苗 學生自由發(fā)言 各小組貼上名字,定時管理、并記錄 三、學會記錄 1、提問:在生長過程中,我們可以做哪些觀察記錄? A、 莖的高度、粗細 B、 葉的數量、形狀 C、 高度 D、 開花時

27、間 2、發(fā)記錄表、首次記錄植物各稱:姓名:日期:氣溫: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葉子數量莖的粗細“身高” 葉子形狀 作業(yè):繼續(xù)記錄。是什么在影響植物生長教學目標:1、能積極思考影響植物生長的問題,提至少一個影響植物生長的因素;為研究某一影響植物生長的因素,在教師的引導下設計較合理的實驗;能用自己的語言簡述本組的研究問題、實驗設計,實驗過程和結果。 2、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樂于與小組同學進行合作,在小組活動中發(fā)揮自己的作用;樹立愛護植物的情感。 3、知道植物的生長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知道兩種以上影響植物生長的因素。內容設計: 學生在植物的栽培過程中,通過交流、比較,發(fā)現大家種的植物生長情況有很大

28、的不同,即使是種同一種植物的,也會有長得好與不好的情況。在上一課信息交流時,也會有學生提出了這些問題。本課主要是研究影響植物生長有哪些因素,可以分為兩個活動。 (1) 設計研究植物生長的實驗。本活動通過由學生討論影響植物生長的因素有哪些,總結出影響植物生長的環(huán)境因素主要是水、陽光、溫度、土壤等。然后進行小組合作,小組內選擇一個植物生長的環(huán)境因素,設計本組的實驗方案,再進行研究,通過親自實驗,增加學生對于環(huán)境影響植物生長的感性認識。 (2) 交流實驗結果,通過十天左右的對比實驗,學生可以初步看出不同因素對植物是如何影響的,此時可以進生全班交流,大家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對幾個基本環(huán)境因素對植物生長

29、的影響建立豐富的感性認識,也鍛煉了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同時,使學生感受到植物從種子到長大多么不容易,從而樹立起對植的尊重之心和關愛之心。教學準備: 活動(1):師生準備用于做實驗用的種類、大小相同的植物。 活動(2):學生準備實驗記錄、實驗后的植物。 教師準備影響植物生長的其他實驗或實例。 談話:上節(jié)課,我們共同研究了植物的身體。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對植物進行探索研究。 一、提出哪些條件影響植物的生長 1、出示兩盆植物問:這兩盆植物有哪些不同? 身高、健康狀況 2、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這樣呢? 3、學生小組討論。 4、小結:陽光、溫度、水分、土壤等是影響植物生長的重要原因。 二、設計研究影響植物

30、長大的實驗。 1、小組內討論、研究: 本小組打算進行哪一個實驗,并簡單設計過程。 2、小組制定,教師指導。 3、各小組匯報實驗計劃,相互補充。 三、各小組進行實驗 1、教師發(fā)每組兩株植物。 2、小組同學設計表格。 3、制定長時間計劃。 一周后匯報。 第二課時: 談話:同學們,一周的觀察實驗有結果了嗎? 好吧,讓我們一起交流一下吧。 交流會:各小組把實驗過程、結果、向全班同學進行匯報。 會后完成P35 填空。 板書: 陽光 水分 植 物土壤空氣 植物和我們的生活教學目標: 1、能運用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能與同學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許多物質,有石子、

31、沙子,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等等;建立土壤是個混合物的概念。 3、意識到土壤和動植物之間的密切關系;愿意親近土壤。教學重點: 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教學難點: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教學過程設計:一、 導入: 1、 在黑板上寫“土壤”。說明今天的研究對象。 2、 解讀“土”字。 人們挖開土層,就會發(fā)現,土總是一層一層的,在上面一層長著許多植物,這一層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土壤。(教師邊說邊作簡筆畫) 3、 組織學生討論:關于土壤的知識你知道哪些?你想研究土壤的哪些問題? 4、 學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問題和對土壤的了解。二、預測我們

32、可能在土壤里面發(fā)現什么: 教師談話:要研究土壤,我們應該怎樣去研究?首先應該親自去觀察。要觀察就要到外面去挖土,根據同學們的經驗,大家來猜猜看:大家能在土壤里發(fā)現些什么?(板書:土壤里有什么?)讓學生講述他們所知道的土壤知識,討論:我們可能發(fā)現什么?要求學生在討論的時候,說出自己的理由和根據。學生的根據就使學生已有的經驗。 三、到實地去挖土壤并且觀察土壤。 由學生親自參加的挖土活動,可以使學生非常興奮,因為學生可以在勞動中體會一種快樂,這樣也使學生能夠親近自然,體會到一種真切的泥土的芳香,體會到大自然的真實的味道。而且,學生從挖土活動中獲得的信息,來自于他們真實的生活,學生將確信不疑。在挖土的

33、過程中,要注意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要注意提醒學生注意安全。 在這一活動中,學生觀察土壤并發(fā)現它包含什么,放大鏡可以讓他們觀察菜園土中更多的東西通過觀察它們可以了解到: 土壤顆粒的不同大小 土壤中間有各種東西有些有光澤、有些比較昏暗、有的有明顯的顏色 土壤有濕度,取決于收集樣土之前的天氣 土壤里有活的昆蟲和其他小的有機物 土壤有腐爛的動植物的尸體活動過程:1、告訴學生我們將去干什么,然后將學生每兩人一組分好。在出發(fā)之前,交代好安全注意事項。2、分發(fā)工具,和學生一起到泥地里去挖土壤。3、讓學生在泥土現場討論,他們在泥地里看到了什么?現場的討論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土地的真實存在,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土地的親切

34、感。4、讓學生清理好現場,注意要盡量恢復泥地原來的樣子。5、再回到教室之后,讓學生記錄自己在挖土的過程中所看到的。6、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觀察收獲。和同伴交流的時候,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交流內容,學生可以從中體會到許多驚訝和感慨,也能從別人的感想中了解到同伴的思想,并能從中學到別人的好的思維方式。四、觀察土壤的樣品 回到教室以后:觀察土壤,做好觀察土壤的記錄(土壤觀察記錄表格)說說土壤里有什么?把土壤里的東西分分類 將學生分成4人一組的,課桌用報紙蓋好后,讓每組的材料員到班級的材料角上去土壤樣本。 每組學生都觀察三種土,將它的一半倒在白紙上。鼓勵學生用攪拌器將土壤攤開,然后用手持放大鏡觀察,然后兩人

35、合作,一個人觀察,一個人記錄自己觀察到的內容。在記錄的過程中,發(fā)給學生觀察提示卡: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觀察后,讓學生將土壤、放大鏡和碟子交還到材料角。將土壤倒回到容器中,用水清洗塑料杯子。將報紙中的所有東西卷起來,并扔到垃圾中,并用抹布擦干凈桌子。 組織學生討論他們觀察到的結果讓學生小組商量一下:剛才你們發(fā)現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薦一個同學把本組的發(fā)現告訴大家。 五、和學生一起討論他們想研究的土壤問題 1、教師提問:現在你們已經觀察過土壤,你們想研究關于土壤的什么新的問題嗎? 2、將學生的回答學生提出來的問題標到班級土壤資源角的“關于土壤的問題”的白紙上。 3、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梳理,讓學生先

36、給這些問題進行分類,然后討論這些問題中,哪些可以通過查閱資料獲得答案,哪些可以回家作為一項長期觀察的任務進行,哪些問題可以當場完成研究任務。這種做法可以使學生感受的老師的關注。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研究范圍,打通了課內和課外的聯系。 4、讓學生將自己最想研究的問題寫在自己的我的土壤書上。 5、讓學生討論自己的研究方法,并且寫在自己的我的土壤書上。 6、在學生研究的過程中,提醒學生注意搜集有關土壤方面的資料,搜集資料的能力也應該作為評價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一個方面。提醒學生用各種方法搜集資料,把自己認為重要的摘錄在自己的我的土壤書上。六、交流研究過程中的發(fā)現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生:我發(fā)現把黑色的泥土用水蘸一

37、下之后,放在火上燒一會兒,泥土的顏色就變了。 師:變成什么顏色了? 生:變成灰色的了。 師:黑色的土一燒就變成灰色的了。同組的其他同學有什么看法,請補充! 生:黑色的土燒過以后也變硬了。 生:剛才我拿了一種土,在水里浸泡了一下,用手捏一下,放在旁邊;然后,又拿一種土,在水里浸泡了一下,用手捏一下。發(fā)現第一次弄的土比第二種粘,七、總結學習的收獲: 師:今天上的這一堂課中,你們有什么收獲? 生:我們研究了土壤被泡過和被燒過以后的顏色和味道。 生:我會判斷土壤的種類了。 生:我知道土壤被燒過以后他的水分就被蒸發(fā)掉了,就會變硬了 生:土里有許多營養(yǎng),這些營養(yǎng)是由爛葉子和爛草根變的,這需要仔細觀察! 生

38、:我知道土壤被燒過以后會變顏色。 生:我知道說話要有一定的根據,不能亂說。 生:我知道可以用一種方法來驗證土是從哪里來的!八、引導學生課后繼續(xù)研究。 1、課后對土壤的處理談話:好,土壤觀察完了,你們打算怎樣處理它呢?(保護土壤,還歸自然)不過,今天同學們先別急著把土壤送回大自然,因為后面的學習還要用。 2、談話:同學們提的問題只解決了一部分,剩下的問題你們打算怎么辦?(課后繼續(xù)進行研究)其中,哪些可以查閱資料解決?哪些可以實驗觀察解決?哪些既要查資料又要觀察實驗?把你們的研究成果上傳到我們的土壤網頁“拓展研究”中,希望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不斷完善它,讓更多的人學習、共享這里的資源。土壤里有什么

39、教學目標:1、能制定計劃,采用走訪、等形式中的兩種以上的方法進行調查,了解一種植物的生產、加工、以及成為我們食物的過程;能用排序、分類的方法處理收集到的信息,并將整理的信息記在記錄本上;能用自己的語言簡述本小組的研究過程和結果。 2、積極與小組同學合作;樂于傾聽其他組的研究情況,并進行評議;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 3、了解人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植物,并能舉出生活中利用植物的例子。 我們的衣、食、住、行都要用到植物,特別是在“食”上。本課設計的活動主要是植物與我們飲食的關系,最后討論一下植物與我們生活的其他方面的關系。內容設計: 本課設計了三個活動。 (1) 了解能吃的植物有哪些。第

40、二單元中的種植物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此時,生長周期短的植物,如蠶豆、豌豆等,已經可以收獲能制定計劃,采用走訪、生產基地調查、市場調查、收集圖書、網上查找,本課從收獲春天的植物的果實入手,引出“能吃植物有哪些?”的問題上。這個問題可以是一個前測,了解學生對于生活中的食物來源途徑知道多少。 (2) 調查一種植物怎樣到我們餐桌上的。學生先選擇一種感興趣的植物,然后興趣相同的同學組合成小組,共同調查這種植物是怎樣生產、加工,最后成為我們的食物的。在調查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植物的生產是一個社會化的復雜過程。調查過程中,小組同學合作收集資料、整理資料,最后與全班同學交流和匯報。 (3) 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需

41、要植物。植物除了可以做我們的食物,還可以在其他方面為人類服務,如美化環(huán)境。讓學生討論植物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系,使學生感受到植物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要位。教學準備: 活動(1):了解當地常見的食用植物種類:糧食、蔬菜、水果、干果各有哪此,收集它們被生產、運輸、銷售、加工過程的資料。 活動(2):搜集植物與人類生活相關的其他資料,如:美化環(huán)境(觀賞植物)、衣(棉花、桑葉)、?。ńㄖ⒓揖撸┬校ú菪?、行道樹、花壇)等方面以及茶葉、中草藥等特殊用途的植物。 1植物和我們的生活 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看老師帶來了什么? 各種各樣的果實 看到這些果實,你有什么問題提出? 生:可以吃嗎? 生:是從哪里來的?

42、 它的植物是什么樣的? 它怎樣吃? 師:好的,同學們,你們提出的問題我們可以一起解答。 一、 選擇一種植物,了解它的一生。 1、 出示一份研究計劃 日期:2003 年6 月9 日 溫度:1829 小組成員:柯奇、王麗、劉云輝、金煊 研究計劃: 研究問題: 研究方法:1、訪問別人 2、查書 3、上網查資料2、 分小組,制定自己的研究計劃。 3、 教師提供各種提供信息的資料 計算機 書集等 4、 各小組交流。 二、 了解植物與人類的關系 1、 討論:植物和我們有哪些聯系? 2、 匯報:生活食物、穿衣居住走路 藥用制成藥 板書: 吃 種子植物開花結果實產品 制藥 作業(yè):查閱有關種植技術的發(fā)展。 小結

43、:小組交流時氣氛熱烈,小組交流的方式非常適合這樣的課,因為孩子們這方面知識很豐富,如果采用舉手發(fā)言的方式,但想必會讓許多孩子喪失許多表達的機會。這樣,就可以讓他們有充足的舉手發(fā)言的機會與時間。種植技術的發(fā)展教學目標:1、能通過訪談、查閱資料中的一種以上方法調查農業(yè)種植物技術的發(fā)展情況;能用排序、分類的方法整理收集到的信息;能對獲得的信息做出簡單的解釋;能用自己的語言簡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2、樂于交流和傾聽,尊重其他同學的發(fā)現,補充自己的不足。 3、能夠簡單地了解從古至今,我國種植技術,特別是種植工具的發(fā)展過程,能說出種植工具的材料是由石頭、木頭向金屬發(fā)展的,或者能說出種植工具是由簡單的工具向復

44、雜的工具發(fā)展的;了解應用現代種植技術的科技化溫室的一些基本情況,知道現代科技對提高植物產量的重要作用。內容設計: 種植技術包括許多方面,本課選擇學生比較易理解的種植工具的發(fā)展、現代科技化溫室的設施兩個方面設計了活動。 (1)簡單了解我國種植工具的發(fā)展。工具都是從材料、復雜程度、工作效率等幾方面進行發(fā)展的,種植工具也是如此。通過走訪、查閱資料等活動,學生主要了解材料從石頭、木頭向金屬的改進,同時了解種植工具是由簡單到復雜發(fā)展的。活動中使學生體會到科技的發(fā)展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現代生活中的許多工具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2)了解科技化溫室中應用的種植技術。通過了解科技化溫室中的各種設備和方法,

45、使學生知道,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使蔬菜產量和生產速度都大大提高了,而且蔬菜生產還不受季節(jié)的影響,我們吃的很多食物是在科技化溫室中生產出來的,使學生體會到現代科技發(fā)展的迅猛速度,激勵學生好好學習科學,永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教學準備: 活動(1):教師準備一些農用工具的圖片、文字資料等。 學生準備向周圍的人簡單訪談了解一些農用工具。 活動(2):教師準備介紹科技化溫室的文字、圖片、錄像資料;無土栽培的植物、組織培養(yǎng)的植物。 2、種植技術的發(fā)展 導入:出示一幅圖,介紹古代的一種工具。 你們也查找到了許多種植技術發(fā)展的材料,愿意介紹給大家嗎? 一、 匯報資料:有關種植技術發(fā)展的資料 木 石中、骨 鹿角器 五千年前 銅鏟 銅錛 三千年前 鐵鋤 曲轅犁 牛耕地 二千年前樓車 龍骨車 古人的發(fā)明重要人物:賈思勰、 齊民要求 二、 了解現代農業(yè)的發(fā)展。 1、 現代化先進的機器。 (圖片) 2、 現代化的種植技術 圖片與資料 3、 小結:對比古 、今農業(yè)技術的發(fā)展,你有什么想法。 小結:了解古人的事情,是孩子們非常喜歡聽的,他們渴望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