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標準操作規(guī)程_第1頁
院感標準操作規(guī)程_第2頁
院感標準操作規(guī)程_第3頁
院感標準操作規(guī)程_第4頁
院感標準操作規(guī)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成飛醫(yī)院ICU院感標準操作流程 目 錄1、接觸隔離標準操作規(guī)程.342、飛沫隔離標準操作規(guī)程.453、空氣隔離標準操作規(guī)程.574、保護性隔離標準操作規(guī)程.785、醫(yī)務人員手衛(wèi)生基本原則.8106、醫(yī)務人員洗手標準操作規(guī)程.10117、醫(yī)務人員衛(wèi)生手消毒標準操作規(guī)程.118、手套使用標準操作規(guī)程.11149、面部防護用品使用標準操作規(guī)程141710、隔離衣、防護服使用標準操作規(guī)程172011、個人防護穿脫順序標準操作規(guī)程202212、血液和體液皮膚黏膜暴露防護標準操作規(guī)程222313、醫(yī)院內肺炎預防及控制標準操作規(guī)程232414、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預防與控制標準操作規(guī)程242615、導管相關尿路

2、感染預防與控制標準操作規(guī)程262716、ICU 物品清潔消毒標準操作規(guī)程.27-2817、ICU 環(huán) 境 管 理.28-29 接觸隔離標準操作規(guī)程一、基本原則1適用于預防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患者或患者醫(yī)療環(huán)境而傳播的感染原,如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艱難梭菌、諾如病毒等,無論是疑似或確診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都應隔離。2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應采取第二至第六項的預防措施。二、患者安置1應將患者安置于單人病房,條件受限時,應遵循如下原則。(1)優(yōu)先安置容易傳播感染的患者,如大、小便失禁的患者。(2)將感染或定植相同病原體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3)當需與未感染或定

3、植相同病原體的患者安置于同一病房時,應遵循如下原則: 1)避免與感染后可能預后不良或容易傳播感染的患者安置于同一病房,例如:免疫功能不全、有開放性傷口或可能長期住院的患者。 2)床間距應1 m,并拉上病床邊的圍簾。 3)不論同一病房的患者是否都需采取接觸隔離,在接觸同一病房內不同的患者之間,都應更換個人防護裝備及執(zhí)行手衛(wèi)生。 4)設立隔離標識。2門急診應盡快將患者安置于檢查室或分隔間。 三、個人防護裝備1不論是接觸患者完整的皮膚或環(huán)境表面,例如:醫(yī)療設備、床欄桿,都應在進入房間或分隔間時戴手套。2隔離衣。(1)進入病房或分隔間時應穿隔離衣,并于離開患者醫(yī)療環(huán)境前脫卸隔離衣及執(zhí)行手衛(wèi)生。(2)脫

4、卸隔離衣后,應確保衣服及皮膚不接觸污染的環(huán)境表面。四、患者轉運1除非必要,應限制患者在病房外活動及轉運。2確需轉運時,應覆蓋患者的感染或定植部位。3轉運前工作人員應執(zhí)行手衛(wèi)生并脫卸和丟棄受污染的個人防護裝備。4轉運到達目的地后,醫(yī)務人員再穿戴干凈的個人防護裝備處置患者。五、醫(yī)療裝置和儀器(設備)1.遵循標準預防的原則處理相關醫(yī)療裝置和儀器(設備)。2.一般診療用品,如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壓舌板、壓脈帶等應專用,不能專用的醫(yī)療裝置應在每一位患者使用前后進行清潔和消毒。六、環(huán)境 病房環(huán)境表面,尤其是頻繁接觸的物體表面,如床欄桿、床旁桌、衛(wèi)生間、門把手以及患者周圍的物體表面,應經常清潔消毒。 飛

5、沫隔離標準操作規(guī)程一、基本原則1適用于預防通過飛沫傳播的感染原,如百日咳桿菌、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腦膜炎雙球菌及A群鏈球菌(特別是指使用抗菌藥物治療24 h內)等,無論是疑似或確診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都應隔離。2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應采取第二至第四項的預防措施。二、患者安置1應將患者安置于單人病房,條件受限時,應遵循如下原則。(1)優(yōu)先安置重度咳嗽且有痰的患者。(2)將感染或定植相同感染原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3)當需與其他不同感染原的患者安置于同一病房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避免與感染后可能預后不良或容易傳播感染的患者安置于同一病房,例如:免疫功能不全或可能長期住院的患者。2)床間距應1

6、 m,并拉上病床邊的圍簾。3)不論同一病房的患者是否都需采取飛沫隔離,接觸同一病房內不同患者之間,都應更換個人防護裝備及執(zhí)行手衛(wèi)生。2門急診應盡快將患者安置于檢查室或分隔間,并且建議患者遵循呼吸衛(wèi)生(咳嗽)禮儀。三、個人防護裝備1進人病房或分隔間應戴口罩。2密切接觸患者時,除了口罩以外,不建議常規(guī)佩戴護目裝備,例如護目鏡或防護面罩。3針對疑似或確診SARS、禽流感或流感大流行的患者應遵循最新感染控制指南。四、患者轉運1除非必要,應限制患者在病房外活動及轉動。2確需轉運時,應指導患者佩戴口罩。3如患者已戴口罩,負責轉運患者的人員不必戴口罩。 空氣隔離標準操作規(guī)程一、基本原則 1適用于預防通過空氣

7、傳播的感染原,如麻疹病毒、水痘病毒、結核分枝桿菌、播散性帶狀皰疹病毒,推測SARS-CoV(SARS冠狀病毒)在特殊情況下也有可能,無論是疑似或確診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都應隔離。2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應采取下列第二至第六項的預防措施。二、患者安置1應將患者安置于負壓病房,負壓病房應達到以下要求。(1)空氣交換6次h(現(xiàn)存病房)或12次h(新建或改建病房)。(2)病房空氣可直接排至室外,若排入鄰近空間或空氣循環(huán)系統(tǒng)需經高效過濾。(3)每日監(jiān)測、記錄負壓值,并通過煙柱、飄帶等肉眼觀察壓差。(4)病房門應隨時保持關閉。2當負壓病房不足時,應盡快將患者轉送至有條件的醫(yī)療機構。三、門急診1應建立預檢分診制度

8、,及時發(fā)現(xiàn)通過空氣傳播疾病的患者或疑似患者。2應盡快將患者安置于負壓病房,條件受限時,應指導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并安置于專用隔離診室或引導至感染性疾病門診。當患者離開以后,應將房間空置至少1 h。3應指導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并遵守呼吸衛(wèi)生(咳嗽)禮儀。除了在負壓病房內,患者需持續(xù)佩戴外科口罩。四、人員限制 應盡可能安排具有特異性免疫的醫(yī)務人員進入病房。五、個人防護裝備 醫(yī)務人員無論是否具有特異性免疫,當進入病房時,均應佩戴經過密合度測試的N95呼吸防護器或醫(yī)用防護口罩。六、患者轉運1應盡量限制患者在病房外活動及轉運。2確需轉運時,應指導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并遵循呼吸衛(wèi)生(咳嗽)禮儀。3應覆蓋水痘或天花或

9、結核性等皮膚損傷。 保護性隔離標準操作規(guī)程一、目的 將異體干細胞移植患者安置于保護性病房,以減少患者對環(huán)境中真菌如曲霉菌屬的暴露。二、環(huán)境管理1環(huán)境控制。(1)病房送風應經過高效過濾。(2)病房空氣應定向流動,從房間的一側送風,穿過病床,從房間的對側排風。(3)病房正壓差應達到25 Pa以上,每日應通過煙柱、飄帶等,肉眼觀察壓差。(4)病房應有良好的密封性。(5)空氣交換12次h。2物體表面應光滑、無孔,易于擦洗。日常應濕式清潔。3走廊和病房不應鋪設地毯。4病房內禁止擺放干花和鮮花、盆栽植物。三、患者管理 盡可能縮短患者在保護性病房外的逗留時間。四、個人防護裝備 建筑施工期間,患者離開保護性病

10、房時,如果病情允許應給患者提供呼吸防護,如醫(yī)用防護口罩。五、隔離措施1對所有患者采取標準預防。2按照疾病的傳播途徑采取飛沫和接觸預防。對病毒性感染患者采取的基于傳播途徑的預防期限應適當延長。3如果患者沒有可疑或確診感染,或者按照標準預防的原則沒有使用指征,則不需要采取屏障預防,如口罩、隔離衣、手套。4如果需要保護性隔離的患者,同時又感染了需要空氣隔離的疾病(如肺或喉結核、水痘一帶狀皰疹急性期),應執(zhí)行空氣隔離措施。(1)保護性病房應保持正壓。(2)在病房與走廊之間應設置緩沖間。病房空氣應有獨立的排風管道,如果回風則管道中應放置高效空氣過濾器。(3)如果沒有緩沖間,則應將患者置于負壓病室,并使用

11、便攜式工業(yè)空氣過濾器以加強對真菌孢子的過敏。 醫(yī)務人員手衛(wèi)生基本原則 一、術語和定義1手衛(wèi)生:醫(yī)務人員洗手、衛(wèi)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總稱。2洗手:醫(yī)務人員用肥皂(皂液)和流動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膚污垢和暫居菌的過程。3衛(wèi)生手消毒:醫(yī)務人員使用速干手消毒劑揉搓雙手,以減少手部暫居菌的過程。4外科手消毒:外科手術前醫(yī)務人員用肥皂(皂液)和流動水洗手,再使用外科手消毒劑清除或者殺滅手部暫居菌和減少常居菌的過程。二、手衛(wèi)生應遵循的原則(一)基本要求1手部指甲長度不應超過指尖。2手部不應戴戒指等裝飾物。3手部不應戴人工指甲、涂抹指甲油等指甲裝飾物。(二)洗手、衛(wèi)生手消毒應遵循的原則1手部有血液或其他體液等

12、肉眼可見污染時,應洗手。2手部證實或懷疑被可能形成孢子的微生物污染時,如艱難梭菌、炭疽桿菌等,應洗手。3如廁之后,應洗手。4其他情況應首選衛(wèi)生手消毒。(三)外科手消毒應遵循的原則1先洗手,后消毒。2不同患者之間、手套破損或手被污染時,應重新外科手消毒。三、6個重要的手衛(wèi)生指征1直接接觸每個患者前后,從同一患者身體的污染部位移動到清潔部位時。2接觸患者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前后,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傷口敷料等之后。3穿脫隔離衣前后,摘手套后。 4進行無菌操作、接觸清潔、無菌物品之前。5接觸患者周圍環(huán)境及物品后。6處理藥物或配餐前。 需注意的是:戴手套不能取代手衛(wèi)生。若符合上述手衛(wèi)

13、生指征且需戴手套時,則戴手套前或脫手套后,仍須執(zhí)行手衛(wèi)生。四、手衛(wèi)生促進策略1確保手清潔劑、一次性紙巾、速干手消毒劑等手衛(wèi)生用品的充足供應。2醫(yī)務人員明確手衛(wèi)生的意義、方法和指征。3對醫(yī)務人員手衛(wèi)生的依從性定期進行監(jiān)測、反饋。4鼓勵患者、探視者和醫(yī)務人員合作,共同促進醫(yī)療機構的手衛(wèi)生。 醫(yī)務人員洗手標準操作規(guī)程一、定義 洗手,即醫(yī)務人員用肥皂(皂液)和流動水,去除手部皮膚污垢和暫居菌的過程。二、設施1流動水。2非手接觸式水龍頭開關。3清潔劑,宜含有護膚成分和使用一次性包裝,重復使用的容器每次用完應清潔、消毒。若為肥皂,應保持清潔與干燥。4應配備一次性干手紙巾或烘手機,或其他可避免二次污染的干手

14、方法。三、方法1打濕:流動水打濕雙手。2涂抹:足量皂液涂抹雙手所有皮膚。3揉搓:揉搓雙手至少15 s,具體揉搓步驟如下。 第一步:掌心相對,手指并攏,相互揉搓; 第二步: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揉搓,交換進行; 第三步: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指縫相互揉搓; 第四步: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轉揉搓,交換進行; 第五步:彎曲手指使關節(jié)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 第六步:將五個手指尖并攏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必要時增加對手腕的清洗。4沖洗:流動水徹底沖洗雙手。5干燥:一次性干手紙巾或烘手機干燥雙手。 醫(yī)務人員衛(wèi)生手消毒標準操作規(guī)程一、定義衛(wèi)生手消毒,即醫(yī)務人員使用速干手消毒劑揉搓雙手,以減少手

15、部暫居菌的過程。二、設施1速干手消毒劑應符合國家有關規(guī)定。2速干手消毒劑宜含有護膚成分,無異味、無刺激性等,醫(yī)務人員應有良好的接受性。3速干手消毒劑宜使用一次性包裝,重復使用的容器每次用完應清潔、消毒。4應方便醫(yī)務人員在醫(yī)療護理點取用。三、方法1取液:取足量速干手消毒劑于掌心。2涂抹:涂抹雙手,確保完全覆蓋所有皮膚。3揉搓:揉搓雙手直至徹底干燥。具體揉搓方法與洗手的具體揉搓步驟相同。 手套使用標準操作規(guī)程 一、手套的分類(一) 一次性使用醫(yī)用手套1一次性使用滅菌橡膠外科手套。2一次性使用醫(yī)用橡膠檢查手套。(二) 可重復使用手套1橡膠耐油手套,為接觸礦物油、植物油以及脂肪族的各種溶劑時戴用的手套

16、。2耐酸(堿)手套,為接觸酸堿溶液時戴用的手套。3浸塑手套,用于防水、洗滌劑、臟污及輕微機械等傷害,僅適用于清潔工等類似工種手套。二、手套的選擇 應根據(jù)配戴者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以及不同的操作要求,選用不同材質和不同種類的手套。(一) 使用手套的基本原則 應遵循標準預防和接觸隔離的原則;不管是否使用手套均應遵循手衛(wèi)生指征。(二) 可能發(fā)生不良反應者的選用原則1應盡量戴用由合成橡膠制成的手套,不宜戴用天然橡膠膠乳制成的手套。2宜選用無粉手套,不宜選用有粉手套。(三) 一次性使用醫(yī)用手套與可重復使用手套的使用原則 1直接接觸患者,應使用一次性使用醫(yī)用手套。 2清潔環(huán)境或醫(yī)療設備,應使用一次性使用醫(yī)用

17、手套或可重復使用的手套。 3一次性醫(yī)用手套應一次性使用。(四) 外科手套的使用指征1手術操作。2陰道分娩。3放射介入手術。4中心靜脈置管。5全胃腸外營養(yǎng)和化療藥物準備。(五) 檢查手套的使用指征 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體液明顯污染的物品時,應使用檢查手套。1直接接觸:接觸血液;接觸黏膜組織和破損皮膚;有潛在高傳染性、高危險性的微生物;疫情或緊急情況;靜脈注射;抽血;靜脈導管拔管;婦科檢查;非密閉式吸痰。2間接接觸:傾倒嘔吐物;處理(清潔)器械;處理廢物;清理噴濺的體液(六) 無需使用手套的情況 除接觸隔離以外,不接觸血液、體液或污染環(huán)境,不需要使用手套。1直接接觸:量血壓;測

18、體溫和脈搏;皮下和肌內注射;給患者洗澡和穿衣;轉運患者;醫(yī)治眼睛和耳朵(無分泌物);無滲血的靜脈導管操作。2間接接觸:使用電話;書寫醫(yī)療文書;發(fā)放口服藥物;收發(fā)患者餐具;更換被服;放置無創(chuàng)呼吸機和氧氣插管;移動患者使用的設備。三、戴手套與脫手套的指征(一) 戴手套1進行無菌操作之前。2接觸血液或其他體液之前,不管是否進行無菌操作和接觸破損皮膚和黏膜組織。3接觸實施接觸隔離措施的患者和患者周圍區(qū)域之前。(二) 脫手套1手套破損或疑有破損時。2接觸血液、其他體液、破損皮膚和黏膜組織之后,操作結束之后。3接觸每個患者和患者周圍環(huán)境或污染的身體部位之后。4有手衛(wèi)生指征時。四、手套戴脫方法(一) 戴無菌

19、手套的方法1打開手套包,一手掀起口袋的開口處。2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手套內面)取出手套,對準五指戴上。3掀起另一只袋口,已帶著無菌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翻邊內面,將手套戴好。然后將手套的翻轉處套在工作衣袖外面。4有粉手套應采用無菌方法除去表面粉末。(二) 脫手套的方法1用戴著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污染面的邊緣將手套脫下。2戴著手套的手握住脫下的手套,用脫下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清潔面(手套內面)的邊緣,將手套脫下。3用手捏住手套的內面丟至指定容器內。 面部防護用品使用標準操作規(guī)程 一、根據(jù)不同的操作要求選用不同種類的面部防護用品(一) 口罩1外科口罩:為無紡布或復合材料制成,采用系帶。

20、3層材料分別為:外層抗水、中層吸附、內層吸濕,并帶有鼻夾。能阻止接觸直徑>5µm的感染因子,適用于有創(chuàng)操作中阻止血液、體液和飛濺物的防護,以及經飛沫傳播的呼吸道傳染病的防護。2醫(yī)用防護口罩:如N95防護口罩,能阻止吸入直徑<5µm的感染因子,如結核桿菌、天花病毒、SARS病毒和含有感染原的粉塵,如曲霉菌屬等真菌孢子,適用于經空氣傳播的呼吸道傳染病的防護。3普通醫(yī)用口罩:為無紡布或復合材料制成,采用松緊帶。3層材料分別為:外層抗水、中層吸附、內層吸濕,并帶有鼻夾。適用于普通環(huán)境下的衛(wèi)生護理,不得用于有創(chuàng)操作。4紗布口罩:適用于普通環(huán)境下的衛(wèi)生護理不得用于有創(chuàng)操作。

21、(二) 護目鏡或防護面罩1對未被懷疑需要采取空氣隔離的患者,如結核桿菌、SARS或出血熱病毒感染等進行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等可能發(fā)生噴濺時,特別是支氣管鏡檢查、非密閉式吸痰和氣管插管時,應使用護目鏡或防護面罩。2對懷疑或確認需要采取空氣隔離的患者進行支氣管鏡檢查、非密閉式吸痰、氣管插管等近距離操作,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可能發(fā)生噴濺時,應使用全面型防護面罩。3接觸疑似或確診SARS、禽流感或大流行流感等患者時應遵循最新感染控 制指南。二、基本要求1除紗布口罩外,外科口罩、醫(yī)用防護口罩以及普通醫(yī)用口罩均應按照第二類醫(yī)療器械進行管理。2佩戴醫(yī)用防護口罩的人員應進行密合性測試

22、和培訓,并選擇個人合適的醫(yī)用防護口罩。面部特征發(fā)生明顯變化時應重新進行密合性測試。3佩戴時應注意內外和上下之分,防水層朝外,有鼻夾的一側在上,或者按照產品使用說明書使用。4一次性口罩應一次性使用??谡殖睗窈?,受到患者血液、體液污染后,應及時更換。5護目鏡或防護面罩佩戴前應檢查有無破損、變形及其他明顯缺陷。每次使用后應清潔與消毒。三、佩戴方法(一) 佩戴外科口罩和普通醫(yī)用口罩的方法1將口罩下方帶系于頸后。2將口罩上方帶系于頭頂上方。3將雙手食指尖放在鼻夾上(不要用一只手捏鼻夾),從中間位置開始,用手指向內按壓,并逐步向兩側移動,根據(jù)鼻梁形狀塑造鼻夾。4根據(jù)顏面部形狀,調整系帶的松緊度。(二) 佩

23、戴醫(yī)用防護口罩的方法1拿取合適的醫(yī)用防護口罩。2一手托住防護口罩,防水層朝外有鼻夾的一側在上。3將防護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鼻夾部位向上緊貼面部。4用另一只手將下方系帶拉過頭頂,放在頸后雙耳下。5再將上方系帶拉至頭頂中部。6將雙手示指尖放在金屬鼻夾上,從中間位置開始,用手指向內按鼻夾,并分別向兩側移動和按壓,根據(jù)鼻梁的形狀塑造鼻夾。7每次佩戴醫(yī)用防護口罩進入工作區(qū)域之前,應進行密合性測試。測試方法:將雙手完全蓋住防護口罩,快速呼氣,若鼻夾附近有漏氣,調整鼻夾,若漏氣位于四周,應調整到不漏氣為止。四、摘除方法(一) 摘除口罩的方法1不要接觸口罩前面(污染面)。2先解開下面的系帶,再解開上面的系帶

24、。3用手僅捏住口罩的系帶丟至指定容器內。(二) 摘除護目鏡或防護面罩的方法 捏住靠近頭部或耳朵的一邊摘掉,放入指定容器內。 隔離衣、防護服使用標準操作規(guī)程一、隔離衣或防護服的選用(一) 隔離衣 應后開口,能遮蓋住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膚。下列情況應穿隔離衣。1接觸經接觸傳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和患者周圍環(huán)境,如VRE(耐萬古霉素腸球菌)、Cdifficile(艱難梭菌)、NV(諾如病毒)和其他腸道病原體、RsV(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不管是疑似或確診感染或定植的患者。2皮膚或衣服可能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時。3接觸的患者有非自制性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時。4進入重點部門,如Icu、NICU、保護

25、性病房等,是否需穿隔離衣,應視人員進入目的及與患者接觸狀況。(二) 防護服 下列情況應穿防護服。1接觸甲類或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的患者時。2接觸疑似或確診SARS、禽流感或大流行流感等患者時,應遵循最新感染控制指南。二、隔離衣、防護服穿脫方法(一) 隔離衣穿脫方法1穿隔離衣方法:(1)右手提衣領,左手伸入袖內,右手將衣領向上拉,露出左手。(2)換左手持衣領,右手伸入袖內,露出右手,舉雙手將袖抖上,注意勿觸及面部。(3)兩手持衣領,由領子中央順著邊緣向后系好頸帶。(4)再扎好袖口。(5)將隔離衣一邊(約在腰下5 cm)處漸向前拉,見到邊緣捏住。(6)同法捏住另一側邊緣。(7)雙手在背后將衣邊對齊。(

26、8)向一側折疊,一手按住折疊處,另一手將腰帶拉至背后折疊處。(9)將腰帶在背后交叉,回到前面將帶子系好。2脫隔離衣方法:(1)重復性使用:1)解開腰帶,在前面打一活結。2)消毒雙手。3)解開頸后帶子。4)右手伸入左手腕部袖內,拉下袖子過手。5)用遮蓋著的左手握住右手隔離衣袖子的外面,拉下右側袖子。6)雙手轉換逐漸從袖管中退出,脫下隔離衣。7)左手握住領子,右手將隔離衣兩邊對齊,污染面向外懸掛污染區(qū);如果是懸掛污染區(qū)外,則污染面向里。8)不再使用時,將脫下的隔離衣,污染面向內,卷成包裹狀,丟至指定容器內。 (2)一次性使用:1)解開腰帶,在前面打一活結。2)消毒雙手。3)解開頸后帶子。4)雙手持

27、帶將隔離衣從胸前向下拉。5)右手捏住左衣領內側清潔面脫去左袖。6)左手握住右側衣領內側下拉脫下右袖,將隔離衣污染面向里,衣領及衣邊卷至中央,放入指定容器內。(二) 防護服穿脫方法1穿防護服:聯(lián)體或分體防護服,應遵循先穿下衣,再穿上衣,然后戴好帽子,最后拉上拉鎖的順序。2脫防護服:(1)分體防護服:1)應先將拉鏈拉開。2)向上提拉帽子,使頭部脫離帽子。3)脫袖子,將污染面向里脫下后放入指定容器內。4)下衣污染面向里由上向下邊脫邊卷,脫下后放人指定容器內。(2)連體防護服:1)先將拉鏈拉到底。2)向上提拉帽子,使頭部脫離帽子。3)脫袖子,從上向下將污染面向里邊脫邊卷。4)脫下后放入指定容器內。三、

28、注意事項1隔離衣和防護服只限在規(guī)定區(qū)域內穿脫。2穿前應檢查隔離衣和防護服有無破損,有滲漏或破損應及時更換。3穿時勿使衣袖觸及面部及衣領,脫時應注意避免污染。4接觸多個同類傳染病患者時,隔離衣或防護服若無明顯污染可連續(xù)使用。5接觸疑似患者時,隔離衣或防護服應在接觸每個患者之間進行更換。6隔離衣或防護服被患者血液、體液、污物污染時,應及時更換。7重復性使用的隔離衣應每天更換、清洗與消毒。 個人防護(PPE)穿脫順序標準操作規(guī)程1穿著有普通隔離衣的PPE順序(在病房外,如有緩沖間應在緩沖間內完成):(1)手部衛(wèi)生(此時人員可穿著白大衣);(2)戴口罩;(3)戴一次性帽子(接觸隔離可省略該步驟);(4

29、)穿普通隔離衣(后開口隔離衣);(5)穿鞋套(接觸隔離可省略該步驟);(6)戴護目鏡(防護面罩)(接觸隔離可省略該步驟);(7)戴手套(壓住袖口)。2穿著有防護服(連體衣)的PPE順序(在病房外,如有緩沖間應在緩沖間內完成):(1)手部衛(wèi)生(此時人員可穿著白大衣)(2)戴口罩;(3)戴一次性帽子(接觸隔離可省略該步驟);(4)穿防護服:脫卸自己的鞋,穿著連體防護服褲子,穿著長筒套鞋,穿著連體防護服袖子,戴上連體防護帽子,拉上拉鏈。(5)戴護目鏡(防護面罩)(接觸隔離可省略該步驟);(6)戴手套(壓住袖口)。二、PPE脫卸順序1脫卸有普通隔離衣的PPE順序:(1)拿住護目鏡(防護面罩)的前部,摘

30、除護目鏡(防護面罩)(在病房外,如有緩沖間應在緩沖間內完成)(2)脫卸手套;(3)手部衛(wèi)生(洗手為主)(4)脫卸隔離衣(解開背帶,雙手胸前交叉反脫隔離衣,將外層包裹在內);(5)脫卸帽子(手指伸入帽子內,摘除帽子);(6)脫卸鞋套;(7)手部衛(wèi)生(洗手為主);(8)脫卸口罩(此步驟在病房或緩沖間外完成);(9)手部衛(wèi)生(可先洗手,再含醇手消毒劑擦手)。2脫卸有防護服(連體衣)的PPE順序:(1)拿住護目鏡(防護面罩)的前部,摘除護目鏡(防護面罩)(在病房外,如有緩沖間應在緩沖間內完成);(2)解開拉鏈;(3)脫卸手套;(4)手部衛(wèi)生(洗手為主);(5)脫卸防護服:脫卸連體服帽子(手指伸入帽子內

31、完成),脫卸連體服袖子(慢慢翻轉連體服內層,將外層包裹在內),脫卸連體服褲子,脫卸套鞋,腳穿入自己的鞋內;(6)手部衛(wèi)生(洗手為主);(7)脫卸帽子(抓住帽子的頂部,摘除帽子);(8)脫卸口罩(此步驟在病房或緩沖間外完成);(9)手部衛(wèi)生(可先洗手,再含醇手消毒劑擦手)。三、注意事項1口罩是醫(yī)務人員預防空氣傳播、飛沫傳播等疾病中最重要的PPE,應切記口罩始終是第一個穿戴,最后一個脫卸的PPE??谡謶谡J為自己已處于安全的地方脫卸。2PPE脫卸應切記動作輕柔、熟練;防止污染自身與環(huán)境物體表面;嚴禁無個人防護的人員在場。3脫卸的PPE,應根據(jù)是否回收復用,分類分容器(污物袋)收集。4相關人員應進行

32、PPE正確選用與穿脫順序的崗前培訓。血液和體液皮膚黏膜暴露防護標準操作規(guī)程1應當遵照標準預防原則,所有患者的血液、體液及被血液、體液污染的物品均視為具有傳染性的污染物質,醫(yī)務人員接觸這些物質時,必須采取防護措施。2配備必要的防護設施,如各類口罩、手套、護目鏡、防護面罩、隔離衣(防護服)、沖眼裝置、淋浴系統(tǒng)等,開展免費疫苗接種。3提供有效、便捷的洗手設施、快速手消毒劑,在每次操作及脫去手套或其他個人防護裝備后能立即進行手衛(wèi)生,在接觸血液或其他潛在感染性物質后,能立即用流動水清洗手和其他部位的皮膚或黏膜。4具體措施:(1)改善人機工效條件,如改善照明,保持工作場所整潔和工作臺布置良好。(2)進行有

33、可能接觸患者血液、體液的診療、護理和實驗操作時必須戴手套,手部皮膚發(fā)生破損或者在進行手套破損率比較高的操作時,應戴雙層手套。脫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衛(wèi)生手消毒。(3)在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有可能發(fā)生血液、體液飛濺到醫(yī)務人員的面部時,醫(yī)務人員應當戴具有抗?jié)裥阅艿目谡?、護目鏡或防護面罩;有可能發(fā)生血液、體液大面積飛濺或者有可能污染醫(yī)務人員的皮膚或衣服時,還應當穿戴具有抗?jié)裥阅艿母綦x衣或者圍裙。(4)可能發(fā)生職業(yè)接觸的工作場所,應禁止進食、飲水、吸煙、化妝和摘戴接觸鏡(隱形眼鏡)等。(5)禁止食品和飲料混置于儲存血液或其他潛在感染物質的冰箱、冰柜、抽屜、柜子和桌椅面等。(6)所有被血液、體液污染的廢棄

34、物應分類、處理。(7)在維修或者運輸可能被血液或其他潛在感染性物質污染的設備前應當檢查,并進行必要的消毒。在被污染的設備上張貼生物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8)在從事可能導致飛沫、濺出、溢出和產生氣溶膠等潛在感染性物質職業(yè)接觸工作中,應配備經過國家認證的生物安全柜或其他適宜的個人防護用品,如防護服、護目鏡、防護面罩等。醫(yī)院內肺炎預防與控制標準操作規(guī)程 醫(yī)院內肺炎(HAP)是我國最常見的醫(yī)院感染類型,呼吸機相關肺炎(VAP)是其中的重要類型,預后較差。1對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議使用含02的氯己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沖洗,每26 h一次。2如無禁忌證,應將床頭抬高約30。3鼓勵手術后患者(

35、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術患者)早期下床活動。4指導患者正確咳嗽,必要時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5提倡積極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在80110 mgd1。6不應常規(guī)采用選擇性消化道脫污染(SDD)來預防HAP(VAP)。7對于使用呼吸機的患者,還應考慮以下幾點。(1)嚴格掌握氣管插管或切開適應證,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的患者應優(yōu)先考慮無創(chuàng)通氣;(2)如要插管,盡量使用經口的氣管插管;(3)有建議保持氣管插管氣囊壓力在20 cmH2O以上;(4)吸痰時應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吸痰前、后,醫(yī)務人員應做手衛(wèi)生;(5)呼吸機螺紋管和濕化器應每周更換12次,有明顯分泌物污染時應及時更換;螺紋管冷凝水應及時傾倒

36、,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氣道;濕化器添加水應使用無菌用水,每天更換;(6)每日停用鎮(zhèn)靜劑,評估是否撤機和拔管,減少插管天數(shù)。8應對醫(yī)務人員包括護工,定期進行有關預防措施的教育培訓。 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預防與控制標準操作規(guī)程一、置管時1深靜脈置管時應遵守最大限度的無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應鋪大無菌單;操作人員應戴帽子、口罩,穿無菌手術衣;認真執(zhí)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過程中手套意外破損應立即更換。2權衡利弊后選擇合適的穿刺點,成人應首選鎖骨下靜脈,盡量避免使用股靜脈。3宜采用2氯己定乙醇制劑消毒穿刺點皮膚。4宜選用內層含有抗菌成分的導管。5患有癤腫、濕疹等皮膚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攜帶有

37、MRSA(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工作人員,在未治愈前不應進行插管操作。二、插管后1應用無菌透明專用貼膜或無菌紗布覆蓋穿刺點,但多汗、滲血明顯患者宜選無菌紗布。2應定期更換穿刺點覆蓋的敷料。更換間隔時間:無菌紗布為2天,專用貼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現(xiàn)潮濕、松動、沾污時應立即更換。3接觸導管接口或更換敷料時,應進行嚴格的手衛(wèi)生,并戴檢查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衛(wèi)生。4保持三通鎖閉清潔,如有血跡等污染應立即更換。5患者洗澡或擦身時應注意對導管的保護,不要把導管浸入水中。6輸液管更換不宜過頻,但在輸入血及血制品、脂肪乳劑后或停止輸液時應及時更換。7對無菌操作不嚴的緊急置管,應在48 h內更換導管,選

38、擇另一穿刺點。8懷疑導管相關感染時,應考慮拔除導管,但不要為預防感染而定期更換導管。9應每天評價留置導管的必要性,盡早拔除導管。三、培訓與管理1置管人員和導管維護人員應持續(xù)接受導管相關操作和感染預防相關知識的培訓,并熟練掌握相關操作技能,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2定期公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CR-BSI)的發(fā)生率。四、循證醫(yī)學不推薦的預防措施1常規(guī)對拔出的導管尖端進行細菌培養(yǎng)。2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藥物的藥膏。3常規(guī)使用抗感染藥物封管來預防CR-BSI。4全身用抗菌藥物預防CR-BSI。5為了預防感染而定期更換中心靜脈導管和動脈導管。6為了預防感染而常規(guī)通過導絲更換非隧道式導管。7常規(guī)在中心靜脈

39、導管內放置過濾器預防CR-BSI。 導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與控制標準操作規(guī)程一、插管前1嚴格掌握留置導尿管的適應證,應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導尿。2仔細檢查無菌導尿包,如過期、外包裝破損、潮濕,不應使用。3根據(jù)年齡、性別、尿道情況選擇合適的導尿管口徑、類型。成年男性宜選16 F,女性宜選14 F。4對留置導尿患者,應采用密閉式引流系統(tǒng)。二、插管時1使用0050.1的聚維酮碘(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圍皮膚黏膜,每一個棉球不能重復使用,程序如下。(1) 男性:自尿道口、龜頭向外旋轉擦拭消毒,注意擦凈包皮及冠狀溝。(2) 女性:先清洗外陰,其原則由上至下,由內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兩側大小陰唇,最

40、后肛門。2插管過程應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動作要輕柔,避免尿道黏膜損傷。三、插管后1懸垂集尿袋,不應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時清空袋中尿液。2保持尿液引流系統(tǒng)通暢和完整,不應輕易打開導尿管與集尿袋的接口。3如要留取尿標本,可從集尿袋采集,但此標本不應用于普通細菌和真菌學檢查。4不應常規(guī)使用含消毒劑或抗菌藥物的生理鹽水進行膀胱沖洗或灌注來預防尿路感染。5疑似導尿管阻塞應更換導管,不得沖洗。6保持尿道口清潔,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潔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潔以后應消毒。7患者洗澡或擦身時應注意對導管的保護,不應把導管浸入水中。8導尿管不慎脫落或導尿管密閉系統(tǒng)被破壞時,應更換導尿管。9疑似出現(xiàn)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藥物治療前,應先更換導尿管。10.長期留置導尿管患者,沒有充分證據(jù)表明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