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_第1頁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_第2頁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_第3頁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_第4頁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    丁波設計思想本文是蘇軾被貶黃州之時寫的一篇小品文,僅84字,言短而意蘊豐富。初二的學生學習它并沒有字面上的困難,但要讀懂蘇軾的內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設計擬從文中的一個“閑”字入手,以一字“撬開”整篇文本的閱讀,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認識蘇軾處逆境而廓然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引入相關的資料,達成淺文深教的效果。教學目標1、正確誦讀文章,熟讀成誦;2、抓住關鍵詞句,引用相關資料,深入解讀文本;3、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廓然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教學時數(shù)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請同學們看文章題目,你從題目中獲得哪些信息

2、?(時間、地點、事件、體裁)(設計意圖:開門見山,直切文章題目,沒有主題先行的導語,沒有嘩眾取寵的煽情,樸素無華中直指課文內容,贏取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與文本親密接觸。)二、疏通與誦讀(大屏幕打出沒有斷句標點的原文)1、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給文章斷句,朗讀。2、打開書本,對照書本進行朗讀。3、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章意思。解衣欲睡欣然起行念元與為樂者相與步于中庭蓋竹柏影也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設計意圖:文章短小且文字淺顯,宜于初二學生進行斷句訓練。學生在斷句過程中,理解了文意,掌握了朗讀節(jié)奏,強化了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一舉多得。疏通文意,為下面的賞讀張本。)三、賞讀文章記敘了作者與友人一次月夜游賞的經(jīng)過,

3、如果從文章中提煉出一個關鍵詞,大家會選擇哪個?預設準備:“閑”。2、找找他們的“閑”,從哪些細節(jié)可以看出他們的“閑”?預設準備:入夜即睡,閑也;見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閑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細,閑也。賞月的只有兩人,別人都是忙人,用別人的忙來反襯兩人的閑。唯其閑,才夜游,才賞月夜之景。3、那么,這里的“閑”到底是什么意思?課文下的解釋是“清閑的”,你有何看法?預設準備:清閑的:蘇軾當時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閑官。張懷民也是被貶謫到黃州,掛了一個閑職。他們“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所以清閑。有閑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閑的人,都會有如此雅興?,F(xiàn)

4、代生活中有很多閑人,他們寧愿把時間擲在搓麻將、玩游戲之上,是想不到安靜喜悅地賞月的??梢?,這里的閑還是“閑適”的閑、“閑情雅致”的閑。(學生可以自由發(fā)表意見,只要言之有理。但更多的要學生理解到閑情雅致的閑。)4、有參考書說這個“閑”除了上面說到的兩層意思外,還有對自己被貶謫的牢騷不平,有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可以結合文中的語句或蘇軾的身世來分析。預設準備:并沒有這種郁郁不得志的牢騷與憤激。從文中“欣然”一詞可以看出作者內心的喜悅與閑適,從文中的寫景句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切景語皆情語。如李白思鄉(xiāng)之時,他眼里的月色如霜,冷冷地,烘托出凄清的心境;而文中描寫月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

5、交橫,蓋竹柏影也”,把月色比作空明澄澈的水,把竹柏影比作水中的藻荇,這樣美妙空靈的境界折射出的是“廓然無一物”的內心,是一種雖處逆境依然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這是寓情于敘,融情于景,讓人處處感受到作者樂在其中的閑情。(討論時,作相應的朗讀、背誦指導,讀時應傳達出人物內心的喜悅之感,以此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內心。)從蘇軾的經(jīng)歷來看,也并不會有這種情緒投射。蘇軾堅持自己對政局的看法,決不隨波逐流,因此他的一生,屢遭貶謫,歷經(jīng)八州,身行萬里。但始終釋然安然。被貶至杭州時,他筑蘇堤,造福百姓,詩云“我本無家更安在,故鄉(xiāng)無此好湖山”;貶至密州,他“老夫聊發(fā)少年狂”,抒報國之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

6、難全”,發(fā)安慰之語;貶黃州,初到之時,他感慨“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與友人游清泉寺,更是留下“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的豪語;貶惠州,他“不辭長作嶺南人”,表露“我心安處即我家”的胸懷。他跨越儒道兩家,得志時進取,失意時釋然,寵辱不驚,進退自如。所以,雖遭貶謫,看到月色喜人,他“欣然起行”,依然有閑情雅致夜游賞月。(此為賞讀的難點,教師應提供幫助,借助豐富的資料,來豐厚文章的內涵,開闊學生的思路。)5、蘇軾交友甚廣,為什么那夜偏偏要找張懷民一起賞月?預設準備:兩人際遇相同,同為貶謫到黃州的“天涯淪落人”;兩人志同道合,雖貶謫而豁達。張懷民在黃州有建“快哉亭”

7、,不因為貶官而煩惱,利用空閑時間,在山水之中縱情游覽,自得之樂遠遠超過一般人。兩人都能娛情山水風景,都是“閑人”,所以當蘇軾“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張懷民。兩人心有靈犀,關系甚篤,這一點通過“相與步于中庭”體現(xiàn)得極為充分,結尾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與張懷民的志同道合。(對最后的“何處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作朗讀指導,要讀出朋友間志同道合的深情,讀出兩個“閑人”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設計意圖:緊緊扣住一個“閑”字,層層深入地理解文本,用一個關鍵字撬動整篇的閱讀,取得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引人相關資料,不斷豐厚文本閱讀,使文本閱讀具有一定的深度、

8、廣度,取得淺文深教的效果;對重要語段進行誦讀指導,內化賞析感受。設計做到簡約而不簡單。)四、背誦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誦讀,背誦。背誦指導:本文融敘事、描寫、議論、抒情于一體,可分三個層次來背誦。敘事: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寫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抒情: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設計意圖:課堂要追求效率,文章短小,完全可以在課堂上完成背誦任務。教師在賞讀基礎上,給學生以抓手,使得學生當堂成誦。)五、結語這節(jié)課,我們隨著蘇軾的文字,賞到了與眾不同的月景,更賞到了雖處逆境卻依然廓然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相信大家從中可以獲得一種人生的感悟。林語堂曾這樣評價蘇軾:一生載歌載舞,深得其樂。如果大家對這位宋朝的大文豪感興趣的話,建議大家閱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設計意圖:總結收束全文,引導學生從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