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經(jīng)脈要精微輪_第1頁
內(nèi)經(jīng)脈要精微輪_第2頁
內(nèi)經(jīng)脈要精微輪_第3頁
內(nèi)經(jīng)脈要精微輪_第4頁
內(nèi)經(jīng)脈要精微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2、脈診的原理及運用要領(lǐng)。脈為氣血藏聚流通之處,脈象可反映氣血的盛衰變化。因此,原文接著舉例敘述長、短、數(shù)、大、上、下、代、細、澀、渾渾革至、綿綿其去等十余種脈象及其主病。提示在脈診時,一要注意脈動的頻率快慢,如“數(shù)則煩心”。二要注意脈動的節(jié)律齊差,如“代則氣衰”。三要注意脈象的體態(tài),如上、下、長、短幾種脈象是對脈位的論述,渾渾、綿綿、大脈是論脈勢,細脈論脈體的闊狹,澀脈論脈中氣血運行的流利程度。802夫脈者,血之府(1)也。長則氣治(2),短則氣?。?);數(shù)則煩心,大則病進(4);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5);代則氣衰(6),細則氣少(7),澀則心痛(8);渾渾革至如涌泉(9),病進而色弊(

2、10),綿綿其去如弦絕,死(11)。(素問·脈要精微論)3、如何理解“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精明以目言,五色以面言。言目之光彩精明,面之五色各正,乃元氣充足,故精華發(fā)見于外也。4、望色、察目的原理及要點。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1),赤欲如白裹朱(2),不欲如赭(3);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4)之澤,不欲如藍(5);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6)。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7)也。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素問·脈要精微論)由于顏面五色和目之精光神氣皆為臟腑精氣的外在表現(xiàn),因此,望色、

3、察目可以了解臟腑精氣的盛衰及其病變。本節(jié)通過“五欲”、“五不欲”之色的論述,提出望色的要點。大凡色診,皆以潤澤光亮含蓄為善色,疾病預后良好;以晦暗枯槁外露為惡色,疾病預后不良。望目的要點為了解目的視覺、色覺及神氣正常與否。如果兩目有神,視物清晰,辨色準確,為精氣未衰;兩目無神,視物大小相混,長短不分,黑白不辨,則為精氣衰竭之征。5、論述聞聲問疾的原理及應(yīng)用要點。804五藏者,中之守(1)也。中盛藏滿(2),氣勝傷恐者(3),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4)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5)也;衣被不斂(6),言語善惡不避親疏(7)者,此神明之亂也。倉廩不藏(8)者,是門戶不要(9)也。水泉不

4、止(10)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素問·脈要精微論)人以五臟為本,五臟藏精舍神,在體內(nèi)各有職守。病人聲音的清濁、語音的高低、語言的正常與否及二便情況,均反映了五臟的功能狀況。如聲音重濁,為脾臟失守,中土壅滯,水濕不運;聲低息微,言不接續(xù),為氣被劫奪,肺臟失守;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神明之亂,多為心神失守;泄利不止,大便失禁,門戶不固,為脾胃失守;遺尿、小便失禁,為膀胱失約,腎臟失守。因此,察五臟得守、失守,可從聞聲問疾入手。6、論述望形體診病的原理及要領(lǐng)。頭、背、腰、膝、骨,是人軀體的五個標志部位,心、肺、腎等臟精氣居聚之處,又便于觀察,因此,通過觀察諸府的動靜

5、狀態(tài),可以了解五臟的功能情況。如頭低垂不舉,目陷無光,為五臟精氣已衰,神氣將失;背曲肩垂,為心肺精氣衰敗,不能上營肩背;腰痛轉(zhuǎn)側(cè)困難,為腎氣將敗等。805夫五藏者,身之強(1)也,頭者,精明(2)之府,頭傾視深(3),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4),背曲肩隨(5),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zhuǎn)搖不能,腎將憊(6)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7),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8),骨將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9)。(素問·脈要精微論)7、論述脈象與四時相應(yīng)的機理及意義。自然界陰陽二氣的消長決定了春、夏、秋、冬四時變化,而自然界陰陽的變化規(guī)律,以冬至和夏至為兩

6、個轉(zhuǎn)折點,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陰陽消長,四時更迭,從而有春溫、夏暑、秋涼、冬寒的氣候特征?!八淖冎畡樱}與之上下”,人與天地相參,脈象規(guī)矩權(quán)衡,相期而至,隨四時陰陽的變化規(guī)律而呈現(xiàn)出周期性的變化。若脈象與四時陰陽消長變化不能相應(yīng)而出現(xiàn)錯亂,即可通過錯亂之脈而診知發(fā)病的臟腑部位,并可根據(jù)五行生克規(guī)律進一步推測疾病的預后吉兇。因此,察時脈辨病,并進一步施治,必須把握天人如一的規(guī)律,因時制宜。806帝曰:脈其(1)四時動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變奈何?知病乍(2)在內(nèi)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請問此五者,可得聞乎?岐伯曰:請言其與天運轉(zhuǎn)大(3)也。萬物之外,六合之內(nèi),天地之變,陰陽之應(yīng),彼春之

7、暖,為(4)夏之暑,彼秋之忿(5),為冬之怒(6),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7),以春應(yīng)中(8)規(guī)(9),夏應(yīng)中矩(9),秋應(yīng)中衡(9),冬應(yīng)中權(quán)(9)。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10);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11)。陰陽有時,與脈為期(12)。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13),故知死時。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14),從陰陽始,始之有經(jīng)(15),從五行生,生之有度(16),四時為宜。補瀉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情(17),以知死生。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18)。(素問·脈要精微論)8、尺膚診法、虛里診法尺膚指前臂內(nèi)側(cè)從腕橫紋至肘(尺澤)

8、橫紋間的皮膚。尺膚診法主要是通過觀察、觸按尺膚皮肉的大小、緩急、滑澀、堅脆及溫度變化,了解疾病的寒熱、虛實、表里及臟腑身形的病變,尤其是津液盈虧等。本節(jié)主要從尺膚判定病變部位,方法是將尺膚劃分為上、中、下三個部位,分別與臟腑相對應(yīng),即臟腑在尺膚的候診部位。至于尺膚診法的原理,正如張志聰所說:“血氣之行于脈外者,從手陽明之大絡(luò),循經(jīng)脈之五里,而散行于尺膚,故審其尺之緩急大小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本節(jié)論虛里診法,指出虛里為胃之大絡(luò),它從胃脈支出,貫鬲絡(luò)肺,會聚胃氣與清氣,在左乳下形成搏動區(qū),是診察宗氣盛衰存在存亡之處。關(guān)于虛里診病情況,本節(jié)僅作示例說明,如其搏動如喘而急,并時有歇止,多系

9、胸中心肺病變;搏動粗實有力,橫格于指下,則是腹內(nèi)積聚的征象;若搏動斷絕不續(xù),必宗氣衰敗,預后不良;倘若搏動劇烈,甚至震動應(yīng)衣服,乃宗氣衰而不藏外泄之兆,預后亦差。 關(guān)于虛里的名義,楊上善云:“虛里,城邑居處也,此胃大絡(luò),乃是五臟六腑所稟居處,故曰虛里。”由于它所處的特殊位置,作為脈診的應(yīng)用,后世多用于兒科。此外,臨證如遇暴厥、大虛大實脈伏不見之證,亦可協(xié)助診斷。809尺內(nèi)兩傍(1),則季脅(2)也,尺外(3)以候腎,尺里(4)以候腹。中附上(5),左(6)外以候肝,內(nèi)以候鬲;右(6)外以候胃,內(nèi)以候脾。上附上(7),右外以候肺,內(nèi)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nèi)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8)。上竟

10、上(9)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10)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素問·脈要精微論)812 胃之大絡(luò),名曰虛里,貫鬲絡(luò)肺,出于左乳下,其動應(yīng)衣,脈宗氣也。盛喘數(shù)絕者,則病在中;結(jié)而橫,有積矣;絕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動應(yīng)衣,宗氣泄也。(素問·平人氣象論) 本節(jié)論虛里診法,指出虛里為胃之大絡(luò),它從胃脈支出,貫鬲絡(luò)肺,會聚胃氣與清氣,在左乳下形成搏動區(qū),是診察宗氣盛衰存在存亡之處。關(guān)于虛里診病情況,本節(jié)僅作示例說明,如其搏動如喘而急,并時有歇止,多系胸中心肺病變;搏動粗實有力,橫格于指下,則是腹內(nèi)積聚的征象;若搏動斷絕不續(xù),必宗氣衰敗,預后不良;倘若搏動劇烈,甚至震動應(yīng)衣服,乃宗

11、氣衰而不藏外泄之兆,預后亦差。 關(guān)于虛里的名義,楊上善云:“虛里,城邑居處也,此胃大絡(luò),乃是五臟六腑所稟居處,故曰虛里?!庇捎谒幍奶厥馕恢?,作為脈診的應(yīng)用,后世多用于兒科。此外,臨證如遇暴厥、大虛大實脈伏不見之證,亦可協(xié)助診斷。9、脈證、脈時的陰陽逆從及其病證預后。 813 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間藏,曰難已。(素問·平人氣象論) 脈證陰陽相從,正氣尚未衰竭,故易已;若脈證陰陽相反,則是邪盛正衰退,故難已。脈象與四時陰陽變化相應(yīng),正氣不衰,尚能自我調(diào)節(jié),保持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病輕易愈,相反則邪盛正衰而難愈。脈與四時陰陽相反,如下文所

12、述“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不間臟,是疾病傳變的一種方式。難經(jīng)·五十三難說:“間藏者,傳其所生也。”五臟相生而傳,邪挾生氣而來,雖有邪氣,亦有正氣不斷來復之機,故預后良好。但若傳其所勝,即不間臟,則邪挾克賊之氣而來,使受病之臟邪氣猖厥,正氣受傷,同時又可影響其它臟腑而發(fā)生他病,多致病情加重,預后不良。10、脈時、脈證陰陽相反的具體情況及其臨床意義。 脈證相反而言,風熱外癥,脈宜浮大而反沉靜,是正衰退無以抗邪;腹瀉與失血,耗損津血,脈宜沉細而反實大,是邪氣猖厥無制;實邪在內(nèi),脈若有力是正氣尚盛能支,今脈反虛,則正氣衰竭,無力作脈;病在外,脈應(yīng)浮滑,是邪氣仍在于表,今反見脈澀堅,則邪

13、已入里盤踞聚結(jié)。以上脈證均正衰邪實之征,故皆難治。816 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藏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素問·平人氣象論)12、脈以胃氣為本的重要性817 人以水谷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藏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素問·平人氣象論)脈以胃氣為本的重要性,脈無胃氣則死,脈無胃氣又稱真藏脈。 真臟脈形成機理,本節(jié)僅言“不得胃氣”,素問·玉機真藏論詳云:“五藏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氣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陰

14、也,必因于胃氣,乃至于手太陰也。故五藏各以其時,自為而至于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于手太陰,故真藏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藏也,故曰死。” 五臟真元精氣不僅依賴胃氣之充養(yǎng),還需要胃氣之涵載,因而寸口之脈氣,是五臟之氣與胃氣調(diào)和共化之氣。如若胃氣衰敗,不能涵養(yǎng)臟氣,則臟氣自至于手太陰寸口,表現(xiàn)為“但弦無胃”“但石無胃”等。但也有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即本節(jié)所說“肝不弦,腎不石”。這是由于病重之時,臟氣、胃氣俱衰,臟真之氣亦不能至于寸口,故張介賓說:“肝無氣則不弦,腎無氣則不石?!?3、四難、四易從整體觀出發(fā),指出診治疾病時,必須全面觀察人的形體、神氣、色澤、脈象等各種征

15、象,并總結(jié)為“四難”和“四易”,作為判斷疾病預后的重要依據(jù)?!八囊住笔牵盒螝庀嗟?、色澤以浮、脈弱以滑、脈從四時;“四難”是:形氣相失、色夭不澤、脈實以堅、脈逆四時。其精神是強調(diào)全面診察、綜合分析,以正確的診斷,判斷病證預后和治療的難易。對易治病證,要“取之以時”,及早采取相應(yīng)的治療措施,以免貽誤病情,失去良機;對難治病證,要有實事求是態(tài)度,明確告之病家,以便取得醫(yī)患更好地配合。14、診病“四德”和治病原則。 診病“四德”:“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jīng)紀”。人居自然之中,稟天地之氣而生,四時陰陽消長變化,地理環(huán)境,都會影響到人的生理病理,因而醫(yī)生必須上通天文,下知地理。 必知“五臟六腑,雌雄表里,刺

16、灸砭石,毒藥所主。”要求醫(yī)生必須掌握基本醫(yī)學知識?!拔迮K六腑,雌雄表里”是指陰陽五行、藏象經(jīng)絡(luò)學說;“刺灸砭石,毒藥所主”是指針灸、藥物等治病方法。 要“從容人事,以明經(jīng)道”。本篇反復強調(diào)醫(yī)生要了解“人事”,其中包括社會知識、貴賤貧富、性情品類、喜怒衰樂以及長幼勇怯等,只有“從容人事”,才能把握病因病機。 做到“審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這是要求醫(yī)生必須掌握診病的各種方法,熟練運用各種診療技術(shù),細致觀察病人色澤、脈象變化,了解病變的過程,深入探求疾病本源,如此診斷才能準確無誤。 治病原則:“治病之道,氣內(nèi)為寶?!奔膊∈钦跋酄幍谋憩F(xiàn),正勝邪則病退,邪勝正則病進,故治療時必須掌握

17、精氣的盛衰,注意保護元氣。 “守數(shù)據(jù)治、無失俞理。” 領(lǐng)悟上經(jīng)、下經(jīng)、揆度、陰陽、奇恒、五中等醫(yī)經(jīng)要旨,依據(jù)藏象、陰陽五行、經(jīng)絡(luò)俞穴主治等理論,遵循治則治法,辨證施治,才能避免誤診誤治,取得良好療效。15、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論)觀察患者神氣存亡,神氣旺盛則預后良好;神氣喪失的,預后不良。神,即神氣,此指病證表現(xiàn)中蘊含的生命力,如眼神、脈神、神態(tài)等。1、水腫、黃疸等病證的診察要點。水腫為體內(nèi)水液不化而郁積、泛濫所致,病多在肺脾腎。本節(jié)舉出足脛腫,目裹微腫如臥蠶起之狀,面腫,頸脈動喘疾咳等癥狀體征,作為水腫病見癥,已經(jīng)成為臨床診斷常規(guī)。不過,面腫而見于水腫病,多為風水;

18、頸脈搏動明顯,是水浸足陽明胃經(jīng)之征;而水腫病中見癥咳喘,則是水寒射肺。此外,本節(jié)以“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診斷妊娠,其中的“手少陰”歷代注家意見不一。王冰謂手少陰經(jīng)神門穴搏動處;張志聰、高世栻認為是兩手寸口之尺部;馬蒔以為是左手寸口之寸部;新校正認為“手少陰”當作“足少陰”者。一般以脈象滑動有力為妊娠脈候,左寸、右尺均屬之,然而內(nèi)經(jīng)寸口尚無寸關(guān)尺之分,似乎王注神門合于經(jīng)旨,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無論何指,內(nèi)經(jīng)以脈辨妊娠之法在臨床有一定價值,臨證運用時,還需結(jié)合停經(jīng)史及其它情況綜合診斷。原文: 頸脈動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腫,如臥蠶起之狀,曰水。溺黃赤安臥者,黃疸。已食如饑者,胃疸。面腫曰風,足脛腫曰水。

19、目黃者曰黃疸。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素問·平人氣象論 人迎脈,屬足陽明胃經(jīng)。張介賓注:“水氣上逆,反侵陽明則頸脈動。水溢于肺,則喘急而疾咳?!睆埥橘e注:“目裹者,目下之胞也,胃脈之所至,脾氣之所主,若見微腫如臥蠶起之狀,是水氣淫及脾胃也。”黃疸多由濕熱或寒濕內(nèi)阻中焦,迫使膽汁不循常道所致。濕熱下注,尿黃赤;濕困肌肉,故安臥。已食如饑者,胃疸:疸,與癉通,熱也。王冰注:“是則胃熱也。熱則消谷,故食已如饑也?!眳菎嬜ⅲ骸傲栔畾饩塾诿?,風之傷人也,陽先受之,故面腫為風?!眳菎嬜ⅲ骸捌⑽钢鳚瘢I與膀胱主水,其脈皆行于足脛,故足脛腫者為水?!?、五實證、五虛證的臨床表現(xiàn)及其預后判斷

20、脈盛、皮熱、腹脹、前后不通、悶瞀,此為五實;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后、飲食不入,此為五虛。漿粥人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后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素問·玉機真藏論)五實證是邪氣亢盛,充斥五臟的病證。邪氣于心則脈盛,盛于肺則皮熱,盛于脾則腹脹,盛于腎則二便不通,盛于肝則悶瞀。五虛證是五臟精氣虛損欲竭的病證,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則氣少乏力,腎氣虛則二便不禁,脾氣虛則不欲飲食。五實證因邪氣內(nèi)盛于五臟,不得外泄而出,形成閉證,故曰五實死。五虛證因五臟精氣俱奪,“飲食不入”,精氣無源;“泄利前后”精氣耗損,有出無入,故曰五虛死?!拔鍖嵥馈薄拔逄撍馈闭撌?,為臨床虛證、實證的預

21、后診斷指出方向。五實證是邪氣亢盛,如邪有出路,邪去則正安,故“身汗得后利,則實者活”;五虛是精氣內(nèi)奪,如精氣停止耗損,并得以補益,則正氣有恢復之望,故“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同時也為臨床救治虛證、實證,提示了虛證重視補益脾腎、實證務(wù)使邪有出路的基本原則。3、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原文: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yǎng)五藏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故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素問·五藏別論)首先,氣口屬手太陰肺經(jīng),“肺朝百脈”,通過對其脈動的觸摸感覺,能診察全身經(jīng)脈及其所屬臟腑的精氣盛衰。這是所以在氣口診脈的基本原因。其次,運營經(jīng)過氣口的氣血,化生于水谷精微,源于脾胃,故說“氣口亦太陰也”,此“太陰”非手太陰而是足太陰;它是臟腑氣化活動的基礎(chǔ),通過診察氣口,可以把握臟腑精氣盛衰狀況,從而診察全身疾病,故文中說“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屬于胃,變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