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紀行》教學設(shè)計_第1頁
《阿里山紀行》教學設(shè)計_第2頁
《阿里山紀行》教學設(shè)計_第3頁
《阿里山紀行》教學設(shè)計_第4頁
《阿里山紀行》教學設(shè)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    阿里山紀行教學設(shè)計    盧中林一.教學目標:品位本文富有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感受阿里山的如畫風光。二.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三.教學步驟:(一)導入一到黃山,我就想到了林語堂先生說過的兩句話:“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卑戳窒壬恼f法,黃山絕對是我們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一篇美文。可謂是千峰競秀,萬壑崢嶸,風光如畫,美不勝收。經(jīng)常游山玩水,大家欣賞山水的水平肯定不同凡俗,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去欣賞中國當代作家吳功正先生案頭的山水阿里山紀行。板書:阿里山紀行(二)整體感知,理清行蹤1.大家已經(jīng)預(yù)習過這篇文章了,說說看,在欣賞完風景之后

2、,作者對阿里山的風光總體的評價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句話來一齊回答。(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板書:美2.在欣賞著美如畫的自然風光時,作者沿路看到了哪些景點,欣賞到了哪些美景呢?在預(yù)習的時候你都圈出來了沒有?圈好了的同學可以和同桌小聲交流一下?,F(xiàn)在我們來做一個游戲:客串一下導游。如果你就是吳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導游,你將如何介紹當天的行程?請大家參照剛才圈出來的標明作者行蹤和景點特點的語句,安排好說話的順序??梢孕〗M合作討論。然后選一個代表做導游。該怎么給大家做導游呢?我們先來看一個微課,這位導游給大家介紹武漢風光,大家來觀摩一下。大家看得津津有味,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同學在躍躍欲試了!誰來客串一下阿里山的

3、導游?(這位同學模仿得不錯,有幾分導游味兒,就是語句通順一點,簡潔一點就好了。誰再來試一試?)示例:大家好!非常高興,今天由我?guī)ьI(lǐng)大家一起游覽阿里山,我們將從松山機場乘飛機到達中部城市嘉義,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車進山,途中我們將看到阿里山濃稠的云海,歷時3小時后我們會到達阿里山站,從這里開始我們需要步行上山,走過一片林區(qū),我們會看到一泓清澈漂亮的潭水姊妹潭,接著要穿越一片靜謐的原始森林,經(jīng)過鋪滿厚密青苔的曲徑幽路,再彎過一片無邊無際的林海,最后將會欣賞到阿里山的標志和靈魂拔地參天的神木。(三)品味語言,賞析美景1.通過剛才的行程介紹,我們了解了吳先生一行將欣賞阿里山濃稠的云海,清澈的水潭,靜謐的林

4、區(qū),鋪滿青苔的曲徑和無邊無際的原始森林,最后參觀神奇的神木。在參觀神木之前,有哪些景觀你特別喜歡?你的理由是什么?由這些景觀你會產(chǎn)生哪些聯(lián)想?首先,老師來做一個示范。示例:我喜歡阿里山的云霧。文中第二段描寫云海雖然只有兩句:“上山漸漸地云霧濃稠”、“山嵐云氣漫入車窗又溢出車廂而去”?!皾獬怼北臼切稳菀后w濃度高,粘稠。在這里形象地表現(xiàn)出云海遮天蔽日的厚度和水汽淋漓的感覺。 “漫”、“溢”兩個動詞,讓我們想象到云海在千山萬壑中奔涌,升騰,試想如果你此時坐在森林小火車中,會不會有一種“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呢?2.學生自主品讀。(可以自主品讀,也可以小組合作)3.學生課堂交流。看到神木之前,有哪

5、些景物你很喜歡?你的理由是什么?由此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聯(lián)想?(1)(我喜歡林中的水潭,因為這個潭特別地清澈)怎么寫水潭的清澈?(兩個比喻)同樣是寫水潭的清澈,兩個比喻描寫的角度其實是有遠觀和近看之別的。你看出來了嗎?(作者說“它堪稱山間一面明鏡”,形象地寫出了水潭的清澈透亮。這是遠觀的視覺效果。又說“山上樹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與水潭鑲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畫?!边@句是近看,連山林倒映在水中的影子都特別清晰,可見水潭是多么清澈?。┨队翱杖诵陌。。?)(我喜歡未加開采的原始森林,因為它特別安靜。)從哪里看出林區(qū)特別安靜?(那是靜謐的世界、凈潔的世界,甚或禪的世界。)作者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反

6、復(fù))有什么作用呢?(強調(diào)了林區(qū)的安靜)禪的世界:(寧靜,質(zhì)樸,本真)(潭無魚鱉,林無鳥獸,偶或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側(cè)耳諦聽、分辨、捕捉,卻又沒有。)明明寫有聲音嘛!為什么這樣寫呢?(聯(lián)想到“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靜得連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以有聲寫無聲,反襯。)那么,作者一行人喜歡這個地方嗎?從這一段哪里可以看出來呢?因為愛,所以要“深深的吸氣”“仿佛吸進去以后不再吐出來”。愛屋及烏,這里是愛阿里山附帶著愛這里的空氣了!找一位女同學把這一段輕輕地讀一下好嗎?(3)(我喜歡山間的曲徑幽路和那些青苔)文中哪幾句在寫青苔?你最喜歡哪一句?“山間的曲徑幽路全被青苔染綠”一句中“染”用得

7、特別有意思,給人一種動態(tài)的美感,好像一位畫家的大手筆將曲徑幽路抹綠。是不是可以想起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哪一個字?“綠”。這兩個字好有一比,特別有生氣。漫步在一條綠色的曲徑幽路上,是不是特別詩意,特別浪漫?為什么要連用三個修飾語呢?就用“毛茸茸”的不行嗎?“茸茸”指草出生細密柔嫩的樣子;“毛毛”指鳥獸的毛柔軟的樣子;“濛濛”本指下微雨,這里寫出了青苔細嫩、柔軟和濕潤的特點)三個都是疊詞,有什么表達效果嗎?換成“很嫩、很軟、很濕”好不好?不同在哪里?傳遞出作者對青苔的喜愛。板書:音樂情韻我們找一位女同學把這一段讀一讀。讀得不錯,讀出了音樂美情韻美。(4)(我喜歡森林中的那些樹,因為這

8、些樹又多、又高、又粗、又密)這一段作者主要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比喻)哪幾個比喻?(一共6個:作者先用“恰似一片汪洋,無邊無際”,形象地寫出了樹的多,又連用三個喻體:“如幢頂,如傘蓋,如古寺寶塔”,寫出了樹的形態(tài)各異。“它們排列之整肅,如孫武之軍陣、秦皇之兵馬”。這句用兩個比喻寫出了森林樹木的整齊、肅穆、威嚴的特點,這兩句不僅僅是比喻,還對偶,讀來很有節(jié)奏感,朗朗上口。如果我們把“孫武”、“秦皇”刪去,喻體仍是軍陣、兵馬,讀來有沒有區(qū)別呢?(孫武、秦皇都是歷史人物,加了之后似乎更能突出原始森林厚重的歷史感和威武肅穆的特點)在文章中加入歷史元素,能使文章讀來更厚重,更有文化氣息,也更耐人尋味。大

9、家能不能在文章中找到同樣具有文化氣息的語句呢?比如引用古詩文等等?!昂鋈婚g,我覺得入云深處亦沾衣”,這句引用了唐人的詩句。這是唐代大書法家張旭的七絕山中留客中的最后一句。有同學知道這首詩嗎?(山光物態(tài)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v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即使天氣晴朗,因為空山幽谷,云霧繚繞,濕氣濃重,你走入深山,也不免沾衣欲濕。文中引用了這首詩的最后一句,為什么會想到這一句呢?(因為山林霧氣很重,使他的衣服也“分明有點薄濕了。于是就想起了千年前古人所說的一句話,古人與現(xiàn)代人在穿越了千年的時空后,居然還能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同學們,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體會?)學生聯(lián)想:早春踏青

10、,濛濛細雨中,草色若隱若現(xiàn),你是不是會想到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看到初夏荷葉上的蜻蜓,是不是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比如看到楓葉紅了,就會想起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看到一夜之間,大雪紛飛,我們會不會想起一首邊塞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引用一些歷史文化元素,可以引發(fā)我們豐富的聯(lián)想和審美體驗。寫作時我們也可以嘗試融入一點,讓文章有一點文化氣息。板書:文化氣息這么有氣勢的一段描寫我們應(yīng)該請誰來讀呢?全體男生一起來好不好?(5)最后,我們再來看一看令人向往的神木。(我喜歡神木,因為神木神奇。)奇在何處?(奇在它香、高、粗、老)樹有

11、多高呢?大家快速估算一下:58米有多高?如果一層樓3米的話,大約19層樓高。胸徑6.5米,那么周長大約多少米?(20米左右)若是一個人伸開雙臂有1.5米,那么整整要14個人才能合抱,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是怎樣的規(guī)模!樹有多大年齡?三千歲左右,三千年前,我國處于商周時代,算起來這棵神木比我們的大圣人孔子還年長500歲左右呢。神木除了高大、古老,還有沒有什么值得欣賞的地方呢?更奇的是,即使遭到重創(chuàng),被劈為三段,這棵樹中的巨子還是拔地參天,八面威風,雄踞山間,無可匹敵。那種百折不撓,堅韌頑強的精神正是神木豐富深邃的內(nèi)涵。這么高大古老的神木,歷史悠久,飽經(jīng)滄桑,堅韌頑強,又豈止是阿里山的標志和靈魂,這何嘗不是臺灣島的標志和靈魂?又何嘗不是我們泱泱中華民族精神的標志和靈魂?全班齊讀第九段。大家讀出了氣勢,一是我們理解了神木的精神內(nèi)涵,更關(guān)鍵的是作者寫出了這種氣勢和神韻,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示:寫風景,也要注重形神兼?zhèn)?,寫出精神?nèi)涵來。板書:精神內(nèi)涵(四)小結(jié):看來,文章真的是案頭之山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