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書屋里的塾師——被誤讀的壽鏡吾先生_第1頁
三味書屋里的塾師——被誤讀的壽鏡吾先生_第2頁
三味書屋里的塾師——被誤讀的壽鏡吾先生_第3頁
三味書屋里的塾師——被誤讀的壽鏡吾先生_第4頁
三味書屋里的塾師——被誤讀的壽鏡吾先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word文檔下載后(可任意編輯) 三味書屋里的塾師被誤讀的壽鏡吾先生 壽鏡吾先生長期被我們誤讀著! 壽鏡吾,何許人也?答:壽鏡吾,名懷鑒,號鏡湖,清道光二十九年八月初八(公歷1849年9月24日)生于紹興,魯迅的啟蒙老師,三味書屋業(yè),性格耿直,品行端正,在紹興城里有口皆碑。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以"極方正、質(zhì)樸、博學'傳其為人,但被我等后學解讀為百草園的踐踏者和腐朽的封建教育走卒。 我上中學時,語文老師在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壽鏡吾時,語氣極具批判性和權(quán)威性。老師認為,壽鏡吾老先生不自覺地為舊制度效勞,是舊教育制度的忠實執(zhí)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兒童的心理,他沒有像長媽媽那樣

2、能夠抓住兒童的心,他也沒有像閏土的父親那樣耐心誠懇地回答兒童提出的問題,而是不看教育對象的心理特點,拒絕學生的提問,混滅他們的求知欲,這些都是錯誤的教學態(tài)度與教學方法。 后來等我教書之后,才明白我的老師照搬的教參上觀點。不過這一觀點在當時的確是標準答案。那時普遍認為,壽鏡吾既是封建教育走卒,當然得打倒并踏上一萬只腳。所以,長久以來,都把魯迅寫壽鏡吾讀書的情景,視為封建教育走卒空虛蒼白的說教的窮形盡相。 隨著年歲的癡長,對事物的理解也開始學著用自己的腦袋思考了。重讀魯迅,我發(fā)現(xiàn),魯迅先生對百草園固然喜愛,對三味書屋又何嘗不是深情綿綿?對長媽媽和閏土父親一往情深,對壽鏡吾先生又何嘗不是敬重有加呢?

3、 一、壽鏡吾是一位"極方正、質(zhì)樸、博學'的人 壽鏡吾,是三味書屋的第三代主人,也是最有作為的主人。 他從先人手里接過教鞭,一揮就是年。僅僅從啟蒙了周氏一門的魯迅、周作人這一點來看,壽鏡吾就為中國新文學創(chuàng)下了殊勛偉業(yè)。其實,他自己的子孫們也幾乎個個是鴻儒,只是因為遵守祖訓,一心在三味書屋教書,所以才默默無聞。世紀年代,壽鏡吾的一個名叫壽孝天的侄子偶然走出書屋,一下子就轟動了中國文化界,他與人合作編寫了辭源。 他極為痛恨侵略中國的列強,一生不愿用外國貨,不穿洋服。 他非常節(jié)儉,夏天只備一件夏布衣衫,掛在墻上,與兩個兒子共穿。盡管如此,但他從不赤膊會客。有一次,新臺門周藕琴來訪,正

4、逢大熱天,他正好赤膊在家,匆忙之中一時間找不到長衫,正好天井里曬著一件皮袍,他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披在身上。藕琴見此,馬上猜到了幾分,連忙口中稱熱脫掉了長衫,想讓老先生把皮袍脫下。壽鏡吾卻堅持不脫,連說:"赤膊見客荒唐!赤膊見客荒唐!'周藕琴見此只好趕緊告辭。 他學問淵博,厭惡功名。壽鏡吾老先生忠實遵守父訓,立志不當官,自二十歲(同治八年,即1869年)中了秀才以后,就再也沒有去應(yīng)試,而是一生坐館授徒。不但如此,他也反對和禁止兒子去參加科舉考試和當官。他不允許小兒子去趕考,甚至把他鎖在樓上,每頓飯菜都叫人給送去。結(jié)果他的小兒子用麻繩綁在窗門上,緣繩而下,逃出了樓房,終于去北京

5、考取了朝考一等第一名,當上了吉林省農(nóng)安縣的知縣。壽鏡吾老先生就罵他不孝,罵了好長一個時期。 大概吳越是山水魚米之鄉(xiāng),讀書人家里若有些小的產(chǎn)業(yè),不至于過不去、非要去當官不可。再加上清朝政治混亂,壽老先生對清末官場的腐敗是深惡痛絕的,認為亂世切莫去做官,即使做了官也是昏官。在當時這種遁世退卻、不合濁流的態(tài)度是可貴的,聯(lián)系"三味書屋'的命名,很能看出老先生的正直、善良。這對于他的學生,如后來成為反封建的猛士的魯迅先生,大概不會沒有影響吧! 二、魯迅一生對壽鏡吾先生十分敬重 三味書屋只收學生八個,而且非常嚴格,要經(jīng)熟人介紹,壽先生上門目測,同意了,才可以來讀書,并且學生要自帶桌椅。魯

6、迅對三味書屋的求學生涯是非常珍惜、充滿好感的,學習十分用功,因此成績非常優(yōu)異。壽先生很看重魯迅,而魯迅在壽先生的辛勤教誨下,古典文學知識越來越扎實,文化素養(yǎng)也越來越高。魯迅對三味書屋的壽鏡吾老先生是一生中滿懷敬意關(guān)系親密。魯迅說:"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zhì)樸,博學的人。'自1897年離開三味書屋后,魯迅"和他保持著經(jīng)常的聯(lián)系:壽鏡吾親送陳年米至周家'(周建人)。魯迅去南京、東京等地求學后,每次回紹興時,都會去拜見壽鏡吾先生。即使是1906年魯迅奉母命回家與朱安完婚,在紹興只逗留了四天,魯迅還是抽空去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鏡吾先生。壽鏡吾的

7、孫子壽寧先生曾回憶:"魯迅每年春節(jié)前,總是用大紅八行箋給我祖父寫拜年信,都是恭恭正正的小楷,以鏡吾夫子大人函丈,敬稟者為開頭,以敬請福安為結(jié)尾,下具受業(yè)周樹人頓首百拜之類的話。' 1926年魯迅寫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壽鏡吾還健在,但已是77歲的暮年老人了。 因此,魯迅不可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達三味書屋生活的痛苦,更不可能諷刺一位當時還在世的他一生都非常敬重的恩師。 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絲毫沒有批判壽先生之意 1、從情感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前后兩部分的情感是一致的。 過去我們常常將本文的主題理解成是魯迅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揭示與批判,認為在文中深刻地揭示、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

8、制度對孩子身心發(fā)展的束縛與迫害。在這樣的視野中,文中寫的百草園的生活和三味書屋的生活,被認為是有意進行的童趣和枯燥兩種不同生活的對比,快樂和痛苦兩種不同情感的對比。其實,這是對作品嚴重錯誤的解讀。 一切文學皆人學。分析作品,我們首先要研究和所處的環(huán)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于1926年9月,當時魯迅已經(jīng)46歲。而此時年輕的女學生許廣平走進了她的生活,兩人不久就碰撞出愛情的火花。面對這種感情,魯迅曾一度不安,但不久還是墜入熱戀的愛河。對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以往的分析和解讀中,恰恰忽視了這一個關(guān)鍵的地方,那就是,他又有一個特殊的隱含讀者當時正與魯迅熱戀的許廣平。 聯(lián)系魯迅當時生活背景,我們不難

9、分析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寫給自己摯愛的女人許廣平看的,是一個男人寫給自己戀人的絮語,是46歲的魯迅清理自己的人生歷程、消除內(nèi)心苦悶的一種情感釋放與心靈慰籍的文字。文中的敘述情感是統(tǒng)一的,無論百草園生活和三味書屋生活,都是以一種愉快與詩意的語調(diào),敘述自己小時侯讀書生涯的趣事,貫穿全文的是一種歡快、溫馨的情感,而非我們過去理解的文中有兩種情感快樂與痛苦。 所以,了解了當時魯迅的寫作背景,所謂"兩種情感說'的錯誤解讀也就不攻自破了,那種認為作品對壽鏡吾先生的批判之說也就更站不腳了。 2、從內(nèi)容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壽鏡吾先生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 魯迅在文中寫道"第二

10、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就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zhì)樸,博學的人。' 對照課文,先生的和藹方正,屋后的梅園,壽先生"不常用戒尺',"不常有罰跪的規(guī)則',連孔子的牌位也沒有, 這都讓人想起那個儒家的"仁'字,先生以呤誦"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宣稱,仁愛的遠近是以心靈為前提,掬水月在手,只要心存愛意,便能"仁至義現(xiàn)'。 這些也從側(cè)面反映了他的寬厚和藹和開明和魯迅對他的尊敬,又何來批判壽先生之意?壽先生的言行這情景總令我想到現(xiàn)在的教師,板著面孔,高舉心理"大棒

11、',讓學生背誦教材上一些垃圾和稻草之文,讓學生背書的唯一理由是"應(yīng)付考試',而忽視自己和學生的修身,這一點,和壽先生相比,不知要差多少?,F(xiàn)代的一些教師雖手中已無戒尺,但體罰學生的手段不知要高明于壽先生幾倍,體罰學生的程度不知要高于壽先生幾何? 文中更令人感嘆的是壽鏡吾與學生一同讀書的情景: "先生自己也念書。后來,我們的聲音低下去了,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 ';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出自清人劉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崗賦

12、引文中的聲浪號表聲音起伏,持續(xù)不斷"噫'、"嗬'指念書時加在句尾用來加強感情的聲音,意思是:拿著鐵如意,指揮比劃,瀟灑自如。用金杯喝酒,痛快淋漓,喝得很多而未醉。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壽鏡吾先生自甘淡泊的情感。他如醉如癡的情態(tài)是那么投入。從內(nèi)容上看,誦讀而入醉的不是什么所謂情致高雅的正宗詩文,倒是那種充滿狂放情致的近代詩賦。從這里,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壽鏡吾先生潛心從事蒙學教育,遠離官場仕途,自甘淡泊的正直的知識分子的清白品格。一個被我們現(xiàn)代人認為滿腦子"綱常禮教'的人,在面對知識時,卻能放棄尊者的架子,與學生一同沉醉在知識的美好中,這與我們現(xiàn)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