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PKPM設計基礎時的參數(shù)分析和最小配筋率使用注意事項_第1頁
整理PKPM設計基礎時的參數(shù)分析和最小配筋率使用注意事項_第2頁
整理PKPM設計基礎時的參數(shù)分析和最小配筋率使用注意事項_第3頁
整理PKPM設計基礎時的參數(shù)分析和最小配筋率使用注意事項_第4頁
整理PKPM設計基礎時的參數(shù)分析和最小配筋率使用注意事項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品文檔PKPMS計基礎時的參數(shù)分析和最小配筋率使用注意獨立基礎的最小配筋率問題比較復雜,有以下資料供 參考:1.當獨立基礎底板厚度有規(guī)定:挑出長度與高度比值 小于2.5。因此不能當做一般的臥于地基上的板來看待 2.滿足1的要求是基礎底面反力可以看作是線性的。 也 就是說不考慮基礎底板的彎曲或剪切變形。3.基礎底版有最小配筋要求即10200,這比原來的 8200已經提高。4.基礎底版是非等厚度板,計算配筋率只能按全面積 計算,不能按單位長度計算。本人認為獨立基礎底板配筋不用按最小配筋率控制。JCCAD程序中作了選項,如果輸入最小配筋率則會 按全截面演算最小配筋率。當進行等強代換后程序還 會重新

2、演算最小配筋率。我院總工要求結構設計人員的一些注意事項6、對小塔樓的界定應慎重,當塔樓高度對房屋結構精品文檔適宜高度有影響時,小塔樓應報院結構專業(yè)委員會確7、施工圖涉及到鋼網(wǎng)架、電梯及其它設備予留的孔 洞、機坑、基礎、予埋件等一定要寫明:“有關尺寸在 澆筑混凝土之前必須得到設備廠家簽字認可方可施8 砌體結構不允許設轉角飄窗。9、鋼結構工程設計必須注明:焊縫質量等級,耐火等級,除銹等級,及涂裝要求。10、砌體工程設計必須注明設計采用的施工質量控制等級。(一般采用B級)。11、砌體結構不宜設置少量的鋼筋混凝土墻。12、砌體結構樓面有高差時,其高差不應超過一個梁高(一般不超過500mm )。超過時,

3、應將錯層當兩個樓層計入總樓層中。13、結構整體計算總體信息的取值:(1)混凝土容重(KN/m3 )取2627,全剪結構取 27,若取25,對于剪力墻需輸入雙面粉層荷載。(2) 地下室層數(shù),取實際地下室層數(shù),當含有地下 室計算時,不指定地下室層數(shù)是不對的,請審核人把(3) 計算振型數(shù),取3的倍數(shù),高層建筑應至少取9 個,考慮扭轉耦聯(lián)計算時,振型應不少于15個,對多 塔結構不應少于塔數(shù)X 9。計算時要檢查Cmass-x及Cmass-y兩向質量振型參與系數(shù),均要保證不小于 90 %,達不到時,應增加振型數(shù),重新計算。(4) 地震信息中的“活荷質量一般折減系數(shù)” RMC取 0.5,具體問題時按照抗震5

4、.1.3條)。(5) 自振周期應考慮填充墻體對剛度的影響進行折減。當添充墻為磚墻時:框架結構0.6-0.7,框剪結構 0.7-0.8,剪力墻結構0.9-1.0。(6)活荷載信息中“柱、墻活荷載是否折減”,一般不折減,“傳到基礎的活荷載是否折減”應折減。(7)調整信息中“中梁剛度增大系數(shù)” BK取2.00 ;“梁端彎矩調幅系數(shù)”BT = 0.850.9;“梁跨中旁矩增大系數(shù)”BM = 1.051.10 , 一般取1.05 ;活荷載大于3.0Kpa的多高層,1.11.2“連梁剛度折減系數(shù)”LZ取0.500.7 ,在內力和位移 計算中,最小取0.50,一般取0.55,當結構位移由風荷載控制,不宜小于

5、0.8;“梁扭矩折減系數(shù)”B,般取0.40 ;全樓地震力放大系數(shù)”一般.0,當入不滿足”抗震規(guī)范5.25條時,用此系數(shù)調至滿足;0.2Q0”框剪結構必須要求調整;“頂塔樓內力放大”當 振型數(shù)多于9個,取1,否則需放大取3。14、結構審核人應在初步設計階段對電算結果進行審核把關。對主要參數(shù)應作控制,如:剪重比、周期比(以扭轉為主的基本周期與第平動周期之比)、位移比(最大彈性層間位移與層間平均位移之比),滿足規(guī)范基本要求。15、有斜樓座的看臺、劇場由于整體性差,樓層剛度無窮大的假定難于形成,應補充單榀驗算 五、構造設計23、鋼筋連接有三種基本型式:搭接、焊接、機械連接。由于現(xiàn)場質量有時得不到保證,

6、對于 22及以上直徑的鋼筋,優(yōu)先采用機械接頭,不宜焊接。24、用以減少溫度和收縮不利影響的后澆帶澆筑間隔時間,一般要求60天以上(GB50010-9.1.3條說明)25、混凝土收縮及溫度變化引起的拉應力是沿板的整個厚度作用,所以特別強調上、下表面同時配置附 加鋼筋的必要性,GB50010-10.1.9條,根據(jù)國內、外 工程經驗給出板上、下表面每個方向的附加鋼筋均不 宜小于0.1 %的建議。我院已發(fā)的暫行規(guī)定有關條款需 修改,對于陽角房間、屋面所有板塊,計算不配鋼筋 的部位另加抗溫度、收縮分布鋼筋,板厚120,代-200, 板厚 100,06-220。26、受力鋼筋的直徑與構件截面高度及跨度應呈

7、定的比例,GB50010-1021對梁最小鋼筋直徑作了規(guī) 定。對現(xiàn)澆板,一般考慮(建議)板厚120以下的、適宜的鋼筋直徑為812板厚120150以下的、適宜的鋼筋直徑為10 14板厚150180以下的、適宜的鋼筋直徑為12 16板厚180220以下的、適宜的鋼筋直徑為14 18板厚150以上的板,應采用HRB335。27、對臥置于地基上的基礎筏板,板厚大于 2M,除應沿板的上、下表面布置縱橫方向的鋼筋外,需沿板厚 度向不超過1M設置與板面平行的構造鋼筋網(wǎng)片,其直徑不小于12mm,縱橫方向的間距不大于200mm.28、地下室外墻板以及剪力墻中溫度收縮應力較大部位(頂層、外墻),水平分布鋼筋配筋率

8、不宜小于 0.30 %,不應小對于于0.25 %。當墻厚超過400 ,單側水平分布筋配筋率不宜小于0.2%。29、屋面天溝、雨蓬應考慮滿水荷載,當天溝、魚蓬深度超過500時,應在天溝、雨蓬側板設泄水孔, 此時水重可計至泄水孔底面,此外還須考慮找坡層的 重量。30、現(xiàn)澆板樓面,考慮在使用周期靈活布置輕質隔墻時,可將隔墻每米長自重的30 %作為每平方米樓面的均布荷載標準值計算,且不小于I.OKpa,其永久值系數(shù)可取0.5。31、現(xiàn)澆板內埋設設備暗管時,管外徑不得大于板厚的1/3,交*管線應妥善處理,并使管壁至板上卜邊凈距不小于25mm。32、挑檐轉角位于陽角時的加強配筋。圖挑檐轉角位于陰角時的加強

9、配筋。圖33、結構平面圖中,所有受力構件都應相對于軸線標注定位尺寸(陽臺、雨篷挑出長度、梁距軸線距離 等)34、轉換層現(xiàn)澆板最小厚度180,最小配筋率0.3%。轉換層上下各一層現(xiàn)澆板需加強,板厚宜 150mm,最 小配筋率0.25%.35、連續(xù)跨梁配鋼筋時,支座兩側的鋼筋直徑盡可 能相同,以便鋼筋穿過支座,避免兩側不同的鋼筋都 在支座錨固,造成節(jié)點鋼筋過密,影響節(jié)點混凝土澆 灌筑。配筋率是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面積與構 件的有效面積之比(軸心受壓構件為全截面的面積)=As/bho,其中,P為配筋率;As為受拉區(qū)縱向鋼筋 的截面面積;b為矩形截面的寬度;ho為截面的有效 高度。配筋率是反

10、映配筋數(shù)量的一個參數(shù)。最小配筋率是指,當梁的配筋率P很小,梁拉區(qū)開裂后,鋼筋應力趨近于屈服強度,這時的配筋率稱 為最小配筋率pmn。是根據(jù)Mu=Mcy時確定最小配 筋率??刂谱钚∨浣盥适欠乐箻嫾l(fā)生少筋破壞,少 筋破壞是脆性破壞,設計時應當避免。配筋率是影響構件受力特征的一個參數(shù), 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結構構件的破壞形態(tài),不發(fā)生超筋破壞 和少筋破壞,配筋率又是反映經濟效果的主要指標。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構件發(fā)生少筋破壞,少筋破壞 是脆性破壞,設計時應當避免。在鋼筋混凝土構件的設計中,提起“配筋率”,行內人士想必都不陌生,這里我主要說的配筋率是鋼筋 混凝土結構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百分率。在設

11、計過程中,最初本人對它的概念比較模糊,并發(fā)現(xiàn)工 作多年的同行朋友對此理解也有誤區(qū),所以在這里整理一下自己的理解,和大家分享在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中9.5.1注解第3條,受壓構件的全部縱向鋼筋和一側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以 及軸心受拉構件和小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 筋率應按構件的全截面面積計算。這句話我讀了幾十遍,照字面理解,我們計算配筋率的時候,分母應該取全截面面積,即b h, 但是我看校對人員幫我看圖的時候,驗算配筋率,用As/(b h)有人說h和h。的差距在實際工程中的意義 不大,我看未必,單排配筋時h。 =h-35,差距還不算 大,而雙排或雙排以上配筋時h。 =h-60,如此說來, 我們還

12、真的應該摳一下到底用h還是h。這個問題縱說紛議,我查閱資料和規(guī)范得出如下看法:建筑結構設計規(guī)范應用圖解手冊明確指明受彎構 件最小配筋率是按有效高度計算,受壓構件按全截面。PKPM對受彎構件也是按有效高度計算的。我同意這 個說法的一部分,并且這樣理解:對于大偏心或受彎 構件在計算配筋時都不考慮受拉區(qū)一側砼抗拉強度, 僅考慮有效截面積,所以應該采用 As/b*h。來計算, 在小偏心或軸壓構件不存在砼抗拉情況,應按全截面 來計算As/b*h來計算。照此說來,9.5.1的注解3仿佛沒有說清楚h和h。的問題,對于受彎構件,從理論上說,計算最小配筋 率也應該用h。這在規(guī)范組編制的混凝土結構計算 算例中有提

13、及,而且,美國 ACI規(guī)范也是如此規(guī)定 的。這和計算最大配筋率等的概念一致,從受力圖形上就可以明白,不再贅述。設計和考試的時候,仍應 按規(guī)范條文規(guī)定計算,也就是說,該用H的時候用H。據(jù)說沒有改變過來,是因為修訂規(guī)范時想改,但是擔 心整本規(guī)范安全度提得高了,鋼筋用量偏大,部里不 司意,于是就降了一些其他指標,但是把最小配筋率 又提了點。說了這么多,我怕把大家說糊涂了,就概括實際工程中:1.當你計算梁的配筋率的時候,驗算是 否達到最小配筋率,請用b 睞做乘數(shù),驗算最大配 筋率的時候,分子請用b h。這樣偏安全。2.計算柱 子配筋率時,全用b ho上面是根據(jù)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9.5.1引發(fā)的思考,下

14、面我們看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第52頁633 中第1條:梁端縱向受拉鋼筋的配筋率不應大于2.5%, 且計入受壓鋼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壓區(qū)高度和有效高度 之比,一級不應大于0.25,二、三級不應大于0.35。對這句強規(guī)開始重視是有一次同事的圖梁端配筋率已經大于2.5% 了,被審圖中心提出意見,說違反強 規(guī)。這里控制的是梁端受拉鋼筋,而對于梁跨中下部 縱向受拉鋼筋很多人也按2.5%來控制,這樣正確嗎?可能是這個2.5%給大家印象太深刻了吧,實際上在規(guī) 范上對于梁中間段下部縱向受拉鋼筋的控制僅限于E =x/h oWE b,也就是受相對受壓區(qū)高度限制的。但是 梁是有經濟配筋率的,控制1%-1.5%比較合適吧。關

15、于獨立基礎最小配筋率的問題終于有了一個 最小配筋百分率 說法。由規(guī)范主編單位組織編寫的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理解與應用中說到了這個問題,現(xiàn)將該段文字轉 錄如下(P166頁):2,我國鋼筋混凝土結構各類構件的受拉鋼筋配筋率與其他國家相比明顯偏低。89規(guī)范雖沒有明確擴展基 礎底板的最小配筋率,但規(guī)定了“受力鋼筋的最小直徑不 宜小于8mm,間距不宜小于200mm“,如果按計算截面 有效高度為260mm進行推算,其最小配筋率僅為0.1 %。在國際上,原蘇聯(lián)工業(yè)建筑基礎設計規(guī)程規(guī)定獨立基礎底板受力鋼筋的最小直徑不小于10mm ;美國ACI318規(guī)范關于獨立基礎受拉鋼筋最小配筋率的取值,并沒有按受彎構件的最

16、小配筋率(1.38 / fyk )來處理,而是選用了等厚度板的溫度和收縮最小配筋率0.2 %(用 于鋼筋fyk=275345Mpa )或0.18 % (用于鋼筋fyk=415Mpa )。盡管0.2 %0.18 %的最小配筋率只相當 于受彎構件的一半,但仍具有大于混凝土出現(xiàn)裂縫時彎 矩的1.11.5倍的承載力,足以防止因出現(xiàn)裂縫造成突 然的破環(huán)。由于擴展基礎底板的厚度一般都由受沖切或受剪切承 載能力控制,并非按受彎承載能力確定,因此底板相對 較厚,如果套用受彎構件的受拉鋼筋最小配筋率將導致 底板用鋼量不必要的增加。借鑒高層建筑箱形基礎設 計與施工規(guī)程(JGJ 6 80)、高層建筑箱形與筏形基礎技

17、術規(guī)范(JGJ 6 - 99)中有關箱筏底板鋼筋配筋率不小于0.15 %的要求,并按底板有效高度為260mm進 行推算,受拉鋼筋直徑為10mm,鋼筋間距為200mm。因此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 50007-2002 )規(guī)定: 擴展基礎底板受力鋼筋的最小直徑不宜小于 10mm,間距不宜大于200mm,也不宜小于100mm。墻下鋼筋混 凝土條形基礎縱向分布鋼筋的直徑不小于 8mm,間距不大于300mm ;每延米分布鋼筋的面積應不小于受力鋼筋 面積的1 / 10。當有墊層時鋼筋保護層的厚度不小于 40mm ;無墊層時不小于 70mm ;墊層厚度不宜小于70mm,墊層混凝土強度等級應為C10。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百分率不應小于規(guī)定的數(shù)值。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受壓構件全部縱向鋼筋受力類型0.6一側縱向鋼筋0.2受彎構件、偏心受拉、軸心受拉構件一側的受拉鋼筋0.2和45ft/fy 中較大值注:1、受壓構件全部縱向鋼筋最小配筋百分率,當采用 HRB400級、RRB400級鋼筋時,應按表中規(guī)定減小0.1;當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60及以上時,應按表中規(guī)定增大0.1 ;2、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